城镇广场的空间设计及绿地规划设计论文

2024-04-15

城镇广场的空间设计及绿地规划设计论文(通用11篇)

篇1:城镇广场的空间设计及绿地规划设计论文

摘要:从城市园林的角度研究了城镇广场空间设计的空间形态、空间围合与开口、空间方向性,探讨了广场绿地规划设计的原则和城市广场绿地种植设计形式等问题。

关键词:城市广场;绿地;空间设计;规划设计

1城镇广场空间设计

城市广场空间设计是总体设计的核心内容。功能主义认为城市广场的存在是为了满足城市生活需要而形成的空间。从美学角度看,城镇广场作为“城市的客厅”要有相当的审美标准。从生态学角度看,城镇广场肩负着开放空间促进空气流通、增加绿色生态等任务。从人类行为角度看,要满足城市居民的多种行为需求、各类空间需求等。通过很多学者对广场的研究,提出共同的空间标准。

1.1广场的空间形态

平面广场舒展、开阔,有扩大空间的效果;上升广场空间高、视野开阔,利于形成纪念空间;下沉广场空间围合性好,利于形成独立、安逸、休闲的场所。广场的平面形式有规则、不规则两种。不规则的形式则多种多样,常因周边建筑、道路等要素确定遗留下的不规则空间。规则型广场空间比较容易形成稳定的构图、明确的平面归属感,人们容易了解掌控,如苏州工业园区世纪广场由规则的方形和椭圆图形组成,但此类型广场会让人觉得单调乏味。不规则型广场空间灵活性较大,可由多种图形共同组成广场群,常给人以不同的感受,比较容易引起人们的兴趣。无论是规则型还是不规则型,在现代城市广场中出现了“直线”与“曲线”形态,研究表明,由直线构成的规则型广场缺乏亲近的感受;曲线的变化更容易令以休闲为主的人们接受,给人一种自由随意、轻松愉快的感受。

1.2广场的空间围合与开口

良好的空间围合可提高空间的品质,在广场空间的营造中,利用道路、建筑和植物等都能够构成围合空间。与广场空间的围合相对应的是开口,广场的开口越少则围合性越好,反之则会缺少良好的围合性。第一,广场与道路。当道路围合广场(道路指向广场),广场的围合大于或等于开口,空间基本稳定,此种广场一定要注意设计上层和下层交通,要设计天桥和地下通道,保证人流交通顺畅、舒适。当道路穿越广场,广场的围合小于开口,空间不稳定,此时广场只能做交通广场或暂时的停留空间,此时更应注意交通,保证人流安全,不适合作为人流聚集场所。当广场位于道路一侧,此时广场空间最为稳定,与建筑的关系更为密切,围合性较好,人们进行聚会、休闲等活动能获得舒适无干扰的空间。第二,广场与建筑。广场的空间构成最主要的要素是建筑。建筑所在的位置、建筑的高度、建筑到广场中心的距离等都要仔细考虑,才能获得围合性和方向性好、空间品质优秀的广场。建筑所在的位置可以成为广场的主体,控制广场;可以形成广场主体雕塑的背景,强化主题;可以居中帮助空间创建方向性;可以围合形成空间基底;可以介入成为主体,分割空间;可以纵深强化轴线,引人探究;可以在建筑前加长廊退隐,形成实空间、虚空间、灰空间明确的三层空间;建筑创造的空间形式丰富多样、特色各异。建筑的高度和观赏的距离还可以用观赏角度来表达,建筑的高度与广场的空间关系密切。第三,广场与绿化。城市广场的设计中,植物也是塑造空间的重要因素。从宏观角度来研究,绿化植物所形成的空间可以分为两种:其一,植物周边围合,形成基本完整的广场空间。其二,植物局部围合,形成良好的亲人空间。从微观的角度来看,不同植物的组合则可以达到更好的效果,乔木草坪形成的疏林草地围台,既可以消除交通噪声,又有良好的通透性;乔灌草组合,则可以完全隔断与外界的联系,空间安静、私密。

1.3广场的空间方向性

广场空间如果缺乏围合性,就应增强其方向性,使广场空间有归属感。具体的设计手法有两种:其一,应用正方形、圆形、椭圆形等具有明显向心性的广场平面形式,或者应用矩形、梯形等具有轴向性的广场平面形式。其二,应用具有意义的标志物,即应用建筑、雕塑小品、铺装、水体等要素,以体量、色彩、造型等形成空间的三维中心,从而主导方问。在复合型广场中,每个空间都有可能有自己的三维中心。标志物所形成的三维中心位置是多样的,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第一,中心标志物。位于广场的中心,可应用建筑、雕塑小品、水体等要素,也可将各要素组合成一体,有庄严、肃穆之感,如以商业楼为中心的榕城广场。第二,中轴标志物。位于广场轴线上,素组合形成序列,引导轴线,强化中轴。第三,偏心标志物。偏离广场中心,可应用建筑、雕塑小品、水体、灯、标示牌等要素,形式活泼多样。例如:剑桥屋顶广场上白色建筑小品的设计,使空间形成轻松舒适的休闲环境。第四,底面标志物。在广场平面上应用各种铺装图案强化向心性,或应用标志图案强调主题。

2广场绿地规划设计

城市广场发展从早期开阔的空地,到包括建筑物、道路、山水、绿地等要素组成的开阔的公共活动空间,其内涵在不断丰富。其中,绿地要素是在城市生态环境逐渐恶化过程中被城市建设者视为解救城市环境的关键。

2.1城市广场绿地设计原则

城市广场绿地设计需要明确绿地在广场中发挥的重要作用。首先,绿地发挥着生活必需品的作用,它是工作在广场周围混凝土空间中人们的自然、氧气补给室。其次,绿地是帮助划分广场空间、满足人行为需求的生态分隔材料。最后,绿地所贡献的氧气、湿度、温度等生态元素,帮助改善周围的环境。其中,前两者在广场绿地中起核心作用,后者起辅助作用,它在公园绿地设计中的作用更为显著。设计原则要以充分发挥绿地的作用为目标,在城市广场设计的总原则基础上总结如下。第一,优势配合原则。在设计有微地形的场地上种植不同的植物类型,在休闲活动区,尤其是在设置有坐椅等休息设施的地方,选用以落叶乔木为主的植物。第二,多元空间原则。不同的绿地组合形式可以帮助组成不同的空间,较典型的是:广场周围种植乔灌草复合结构,可以帮助更好地隔离广场周围的喧嚣,创造安静的空间;周围种植疏林草地则可以阻挡噪声,在乔木树干部空间虚隔周围环境。第三,突出特色原则。在城市绿地中,植物的选择应多为乡土树种,提炼出抗性和耐性强、树姿优美、色彩艳丽的树种,应用于城市建设中。广场绿地树种的选择也应坚持此原则,但广场多位于城市的中心区或区中心等焦点地区,要求有更强的展示性,除了乡土树种的应用外,还要注意多种姿态优美的园林树种的配合应用。第四,生态发挥原则。在规划设计中应避免推倒原生植物而修建过多的大草坪,除了养护复杂、费用高以外,大草坪的生态效应亦低于乔灌草的组合搭配。第五,保护优先原则。对于广场原址上的树木应尽量保留,尤其是大树、古树,它们将成为广场空间的重要组成,表达着对自然、人文、历史的尊重。

2.2城市广场绿地种植设计形式

规则式主要是指将植物整行、整列或按照几何图形均匀种植在土地或是花坛、花盆中,可以是同一树种,也可以应用多种植物进行种植,如广场中常用的树阵广场植物配置。自然式主要包括两种种植情况:一是将植物按照自然生态形式模拟自然种植。二是以景观美学为标准,进行树木造景的配置。通常在广场的绿地规划设计中,将规则式和自然式的设计形式配合应用,常用的设计手法如下:第一,以自然式的种植包围广场,以规则式的种植配合广场中心、道路边缘等。第二,以规则式的植物种植配合草坪包围广场,以自然式种植加以点缀。第三,单独应用规则式或自然式植物种植。

参考文献:

[1]鲁敏,李东和,刘大亮.风景园林绿地规划设计方法[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8.[2]陈艳丽.城市园林绿化工程施工技术[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17.[3]李仲信.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与景观设计[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9.

篇2:城镇广场的空间设计及绿地规划设计论文

2.1城市广场绿地设计原则

城市广场绿地设计需要明确绿地在广场中发挥的重要作用。首先,绿地发挥着生活必需品的作用,它是工作在广场周围混凝土空间中人们的自然、氧气补给室。其次,绿地是帮助划分广场空间、满足人行为需求的生态分隔材料。最后,绿地所贡献的氧气、湿度、温度等生态元素,帮助改善周围的环境。其中,前两者在广场绿地中起核心作用,后者起辅助作用,它在公园绿地设计中的作用更为显著。设计原则要以充分发挥绿地的作用为目标,在城市广场设计的`总原则基础上总结如下。第一,优势配合原则。在设计有微地形的场地上种植不同的植物类型,在休闲活动区,尤其是在设置有坐椅等休息设施的地方,选用以落叶乔木为主的植物。第二,多元空间原则。不同的绿地组合形式可以帮助组成不同的空间,较典型的是:广场周围种植乔灌草复合结构,可以帮助更好地隔离广场周围的喧嚣,创造安静的空间;周围种植疏林草地则可以阻挡噪声,在乔木树干部空间虚隔周围环境。第三,突出特色原则。在城市绿地中,植物的选择应多为乡土树种,提炼出抗性和耐性强、树姿优美、色彩艳丽的树种,应用于城市建设中。广场绿地树种的选择也应坚持此原则,但广场多位于城市的中心区或区中心等焦点地区,要求有更强的展示性,除了乡土树种的应用外,还要注意多种姿态优美的园林树种的配合应用。第四,生态发挥原则。在规划设计中应避免推倒原生植物而修建过多的大草坪,除了养护复杂、费用高以外,大草坪的生态效应亦低于乔灌草的组合搭配。第五,保护优先原则。对于广场原址上的树木应尽量保留,尤其是大树、古树,它们将成为广场空间的重要组成,表达着对自然、人文、历史的尊重。

2.2城市广场绿地种植设计形式

规则式主要是指将植物整行、整列或按照几何图形均匀种植在土地或是花坛、花盆中,可以是同一树种,也可以应用多种植物进行种植,如广场中常用的树阵广场植物配置。自然式主要包括两种种植情况:一是将植物按照自然生态形式模拟自然种植。二是以景观美学为标准,进行树木造景的配置。通常在广场的绿地规划设计中,将规则式和自然式的设计形式配合应用,常用的设计手法如下:第一,以自然式的种植包围广场,以规则式的种植配合广场中心、道路边缘等。第二,以规则式的植物种植配合草坪包围广场,以自然式种植加以点缀。第三,单独应用规则式或自然式植物种植。

参考文献:

[1]鲁敏,李东和,刘大亮.风景园林绿地规划设计方法[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陈艳丽.城市园林绿化工程施工技术[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

篇3:城镇广场的空间设计及绿地规划设计论文

1 城镇园林绿地规划设计原则

1.1 以生态学原理为指导, 走绿地的生态建设之路

21世纪的城市绿化工作应以生态学原理为指导, 建设结构优化、功能高效、布局合理的绿地系统。在这个系统中, 乔木、灌木、草本和藤本植物被因地制宜地配置在一个群落中, 种群间互相协调, 有复合的层次和相宜的季相色彩, 具有不同生态特征的植物能各得其所, 能充分利用阳光、空气、土地、空间、养分、水分等, 构成一个和谐有序的、稳定的群落。

1.2 以“生态平衡”为主导, 合理规划布局园林绿地系统

在绿地的生态建设中, 应强调生态平衡原理的主导作用, 使绿地系统的结构和布局形式与自然地貌和河湖水系相协调, 并注意与城市功能分区的关系, 着眼于整个城市生态环境, 合理布局, 使城市绿地不仅围绕在城市四周, 而且把自然引入城市之中, 以维护城市的生态平衡。

1.3 保持“物种多样性”, 模拟自然群落结构

在稳定的群落中, 各种群对群落的时空条件、资源利用等方面都趋向于互相补充而不是直接竞争, 系统愈复杂也就愈稳定。因此, 在城镇园林绿化中应尽量多造混交林, 少造或不造纯林;乔灌结合, 模拟自然群落结构;物种多样性高、结构接近自然的群落抗干扰能力强, 养护方面的要求也低。反之, 群落则易受伤害、养护要求也高。

1.4 遵循“整体协调发展”、“以人为本”和“回归自然”的设计理念

我们必须把维护居民身心健康, 维护自然生态平衡, 作为城镇园林绿地的主要功能, 遵循“整体协调发展”、“以人为本”和“回归自然”的设计理念, 在城镇园林绿地设计中应做到如下几点:

1.4.1 增加绿色空间, 创造适宜的小气候条件

进行城市建设时, 不能忽视绿化环境的同步建设, 特别要利用闲置及零星的室外绿化空间, 尽可能提高绿地面积, 为居民营造接近自然的绿化环境, 提高人居环境质量。

1.4.2 创造具有区域文化特征的城市绿地

规划设计时, 应对所在地区文化特征进行深入分析。不同地域、不同城市, 其气候、地理、居民生活习惯及历史文化都有不同的特点, 只有具有地方文化特征的绿化环境才具有特色, 才有生命力。

1.4.3 创造具有美感的城市绿地环境

城市绿地环境是优美人居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 只有具有艺术感染力、具有特色的园林绿色环境, 才能给人美的享受, 才是舒适、优美的生活环境, 才能满足人们对美的心理需求。

1.4.4 创造内容丰富、功能齐全的绿色空间, 为人们的社会交往创造条件

社会交往是人的心理需求的重要部分, 是人类的精神需求, 处于信息时代的人们对此需求更趋迫切。城市园林绿地空间是人们使用率较高的日常户外生活空间, 具有提供居民社会交往场所的先决和优势条件。因此, 在城市园林绿地环境的塑造中, 应尽可能从人们休息、体育、娱乐的功能需求出发, 通过各种绿化空间以及适当设施的设置, 为居民的社会交往提供场所和优良环境, 并满足不同结构层次人们的需要。

2 城镇园林绿地规划设计程序与内容

2.1 基础资料的收集

进行城镇园林绿地规划设计, 需要搜集较多的资料, 在实际工作中常根据具体情况有所增减。一般除收集城市规划的基础资料外, 还需下列资料。

2.1.1 自然资料

主要是气象资料、土壤资料和地质地貌资料。包括历年及逐月的气温、湿度、降水量、风向、风力、霜冻期、冰冻期及土壤类型、土层厚度、土壤性质、地下水位等。

2.1.2 现状资料

现规划绿地的位置、范围、面积、性质, 现有建筑物情况等。

2.1.3 植物资料

规划绿地上的现有植物情况, 当地现有的园林绿化植物种类及使用情况, 特别是乡土树种情况以及附近地区的植物种类。

2.1.4 图纸资料

包括地形图、局部放大图;现有建筑物的平面图、立面图;树木现状分布位置图、地下管线图等。

2.1.5 社会文化资料

城市概况, 城市历史文化, 名胜古迹, 影响较大的民间传说, 浓郁奇特的风土人情等。

2.2 城镇园林绿地规划设计程序与内容

2.2.1 总体规划图设计

总体规划图设计是由图纸和文字说明两部分组成。

图纸部分, 包括以下内容:总体规划平面图, 整体鸟瞰图;重点景区、主要景点或景物的平面图和效果图;公用设施、管理用设施、管线的位置和走向图等。说明书。总体规划图设计文字说明部分应包括以下内容: (1) 设计的主要依据。 (2) 设计的规模和范围、面积、游人容量、设计项目组成、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分析等。 (3) 艺术构思、主题立意、园林艺术特色和风格、景区和景点布局的艺术效果分析、游览路线布置等。 (4) 园林植物选择的原则, 植物造景等。 (5) 功能和效益, 对城市绿地系统和城市生活影响, 各种效益分析。 (6) 技术、经济指标, 用地平衡表, 土石方概算, 主要材料和消耗概算, 总概算。

2.2.2 初步设计

初步设计应在总体规划设计文件得到批准后进行。初步设计文件包括设计图纸、说明书、工程量总表和概算。设计图纸部分。包括总平面图、竖向设计图、道路设计图、建筑设计图、植物种植设计图。植物种植设计图要求表明树林、树丛、孤立树和花卉位置;定出重要树种;重点树木或树丛要标出与建筑、道路、水体的相对位置。初步设计说明书。对照总体规划图文件中文字说明部分, 提出全面技术分析和技术处理措施, 材料、造型、色彩和植物的选择原则。工程总量表。包括各类园林植物的种类和数量, 整理地形的土石方量, 道路广场的铺装面积, 各类园林小品树林, 园林设施数量等。初步设计文件编排顺序。初步设计文件编排顺序为封面—扉页—说明书—图纸目录—总图与分图—工程量表—概算。

2.2.3 施工图设计

在初步设计批准后, 进行施工图设计, 施工图设计文件包括施工图, 文字说明和预算, 施工图设计分为种植、道路、广场、山石、水池、驳岸、建筑、土方等施工设计。种植施工图包括平面图、立面图、剖面图、局部放大图、苗木表和预算。

结束语

可见, 提高园林绿化率, 是保护人类自身的生存环境, 是保持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

参考文献

[1]卢新海.园林规划设计[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5.[1]卢新海.园林规划设计[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5.

篇4:城镇广场的空间设计及绿地规划设计论文

关键词:城市园林景观;道路绿地;广场绿地;绿地设计

我国的园林景观设计源远流长,“天人合一”的园林设计理念对国内外很多城市景观建设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在全球一体化发展趋势下,如何能够在保障城市生产生活功能的基础上,建设和营造城市特色园林景观,实现城市功能与园林景观美学的有机结合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问题。道路绿地和广场绿地作为城市园林景观设计的关键,成为当前城市园林景观设计研究的重点。

一、我国城市园林景观设计现状分析

园林景观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但是由于我国客观历史发展阶段以及城市发展历程较短,现代城市园林景观在我国发展时间却只有几十年的时间,对现代城市园林景观设计的认识程度和水平都十分有限,很多时候都没有深刻了解到城市园林景观设计的关键与精髓。也因此,很多城市园林景观设计者将“种花养草、堆山置水”作为城市园林建设的根本,这种肤浅的理解方式造成了我国现代城市园林景观设计呈现出同质性、粗糙性,城市园林景观设计的水平不高。并且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园林景观设计渐渐脱离了最根本的人性化和功能化,朝着形式化、样式化的方向发展,这种错误的设计方式不仅影响了我国城市园林景观设计的品质,而且还对城市生态环境造成了较为恶劣的影响。换句话说,这种由现代园林建筑堆砌起来的欣欣向荣局面的背后,是我国城市园林景观设计存在的严重误区。过分强调整洁、植物种类单一、园林景观设计大同小异,有的园林景观甚至还采用了逆境栽植,这种违背自然规律的做法不仅对城市园林景观产生了严重的负面影响,而且还会给城市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

二、城市园林景观中道路绿地设计研究

(一)城市园林景观中道路绿地设计的原则

1、绿地设计要与城市道路景观相协调一致

城市的发展与交通有着密切的联系,也因此,道路绿地景观设计也应当与城市道路景观相协调一致。目前各大城市的交通已经成为一个比较成熟的系统,主干道、次干道、居民居住区道路等等,构成了城市道路系统。交通性质不同的道路,城市园林景观环境要素也不同,也因此,道路绿地设计中涉及到的道路建筑、绿地小品等元素也应当有所不同。不论是在绿化植物的种类、绿化植物的树形,还是在植物的种植方式上,都要与城市道路景观相一致。

2、发挥道路绿地的生态功能

城市道路绿化能够有效的改善城市局地小气候,同时能够起到降温遮阳、防尘减噪的生态防护功能,对城市生态环境的改善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在进行绿地设计的时候,要根据城市环境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树种,合理种植植物群落,科学设计布局,要充分发挥城市道路绿地的生态功能。

3、道路绿地景观设计要与城市交通相协调

道路绿地景观设计要特别注重适用性,这种适用性是指道路绿地景观不能对城市道路交通本身的运输功能产生阻碍,不能阻碍道路交通指示牌,也不能对交通系统产生不利影响,要与城市交通相协调。

4、科学的选择绿化植物

城市道路绿化设计的过程中要充分的考虑到当地的环境,尤其是当地的气候环境和土壤环境,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绿化植物,不能盲目跟风,要根据自身环境和土壤的特点,选择合适的树种。

5、考虑绿化近期效果和远期效果

城市道路绿地还要充分的考虑绿化近期效果和远期效果,要保证道路绿地从栽植到长成整个期间都能够营造良好的景观效果,严禁频繁更换植物。

(二)城市园林景观中道路绿地的类型

根据上述道路绿地设计原则,按照不同植物类型和种植目的,城市道路绿地类型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景观栽培道路绿地,一种是功能栽培道路绿地。首先,景观栽培道路绿地主要是根据城市道路的类型和功能营造绿化,从道路美学的角度出发,对绿化植物进行布置、设计。景观栽培道路绿地主要包括自然绿地种植模式、花园式种植模式、滨河式种植模式、生态园林种植模式以及一般道路绿化模式等。其次,功能栽培道路绿地是指通过植物的栽培和种植达到一定从能上的效果,例如遮挡道路周围不和谐的建筑小品、改善道路环境、吸尘减噪等等。

三、城市园林景观中广场绿地设计研究

(一)城市广场绿地设计的基本条件

城市广场绿地设计的基本条件指的就是城市广场的性质。纪念性广场的最大特点是在广场中心或者是两侧比较显眼的地方设置具有纪念意义的主题建筑,对纪念性广场绿地进行设计的时候要考虑到纪念性广场的意义。而作为一个城市象征的集会性广场则一般位于城市的中心,供城市居民休憩、娱乐,在对集会性广场进行绿地设计的时候,要根据集会性广场的性质,用水泥、石板进行铺设,植被绿化相对较少,满足人们对空间的需求。交通性广场是城市交通连接的重要枢纽,在对其进行绿化设计的时候,既要保证广场绿化的观赏作用,也要满足其人流集散、管理交通的作用。

(二)城市园林景观中广场绿地设计的原则

首先,广场绿地设计要与城市园林景观整体要协调一致,要通过科学合理的设计让广场绿地成为城市园林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次,广场绿地设计要考虑到广场的功能,要与广场功能基础设施相一致,在建设广场绿地的同时,促进广场功能的更好实现。另外,要设计整体性强、层次性明显的广场绿地系统,要充分的利用广场本身的层次空间形式与周围环境,通过绿地设计将两者有机的融合在一起,形成独具特色的广场绿地空间体系。广场绿地设计的另一个重要原则是要具有地域性,因为广场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城市的人文特征,而绿地设计要把握住整个人文特征,营造独特的广场绿地文化,避免千篇一律。当前,广场绿地设计要选择符合当地环境的绿化植物,要通过合理的规划,保证广场绿地景观能够随着城市的发展而不断创新。

(三)城市广场绿地种植的主要形式

集团式种植、排列式种植以及自然式种植是城市广场绿地种植的三种主要形式。作为整体模式的一种,集团式种植能够将不同的植物进行组合,能够很好的达到广场绿地设计的艺术性和丰富性要求。而排列式种植作为广场绿地中比较常见的种植方式,通过确定植物间的种植距离能够达到隔离空间和分离道路等功能。自然式种植能够在有限的空间内,借助植物空间角度的相对性,营造出变化多样的绿地景观。在实际的广场绿地设计中,要根据广场的性质、绿地设计的要求和人们的需要,在不同的广场空间选择合适的种植方式。

四、结束语

城市园林景观是人们对城市发展提出的要求,也是当前大力提倡绿色城市、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的重要举措。道路绿地和广场绿地是城市园林景观的核心,要根据道路和广场的功能和性质,遵循一定的设计原则,设计具生态功能好、观赏性强、人文历史性丰富和文化性明显的绿地系统,建设更好地城市园林景观,促进城市的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任涛.城市园林景观中道路与广场的绿地设计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學,2012.

[2]易至全.城市园林景观中道路与广场的绿地设计探讨[J].城市建筑,2013,(8):179.

篇5:高校绿地交往空间的设计论文

四、校园绿地交往空间的分析

1学生交往行为活动的特征分析

休闲区(广场区)绿地交往空间中发生的.交往行为多为自发性或具社会性,具有聚集、人数多、规模大等特点,因此这类空间具有面积合适、方便、可达等特征。校前区绿地交往空间中,所发生的行为随意性较强,以碰面打招呼和聊天居多,也有小型的集会活动,但比广场区相对较少。教学区绿地交往空间中交谈聊天、讨论问题等行为活动居多,因其与教学空间紧邻的特殊性,可作为学生课内活动的户外延展区域,是学生聚集量较大、时间较多的一个空间,学生的交往活动相应增加,这类区域是继广场区之后较为重要的一类交往空间。生活区,也是学生出入较为频繁的一类区域,临近学生宿舍,是学生课外活动较多的区域。道路绿地空间中,散步、见面打招呼等随机性较大的活动发生频繁,活动形式基本呈线性流动的特征。

2学生的交往行为需求分析

从不同绿地交往空间的空间面积、空间可达性、设施舒适性、植物景观及环境安全性5个方面调查,不同空间中学生对其需求存在的差异。休闲区(广场区)绿地交往空间属于校园公共空间,多位于校园中心区,有很强的共享性,学生来此空间大部分是有目的性的、社会性群体行为,其中一部分无目的性的个体行为也常常会发展成为群体一员,也有对空间的要求保持一定距离的,这就需要休闲区(广场区)绿地环境设计以较大型的公共活动场地为主,结合半公共半私密空间及少量私密空间,满足学生既要参与群体活动又要保持个人对空间距离的自主控制的需求。这些需求综合表现为学生对空间面积、空间可达性及设施舒适性要求较高。校前区绿地交往空间是进入校园后最先被使用的公共空间,从调查可知,此区域群体行为的活动数量较多,而且欢迎不同性质的人群在此共处,可以得出这类区域的功能为校园空间中比较丰富热闹而亲切的会客区域。空间面积、设施舒适性及植物景观是人群在此类空间中活动的首选条件。空间面积大小影响交往活动发生的几率及持续的时间,设施舒适及合理性、植物景观直接影响交往活动的质量。

道路绿地交往空间环境是线性的流动空间,学生对于环境安全性要求较高,其次是植物景观。在对距离的把握方面,受访者选择“与人保持一定距离”高于共处的比例,表明学生在使用此空间时对于自身安全防范的要求较高。同时,众多线性流动行为如散步、晨跑等行为要求沿途路线有景可赏,并且充足的道路面积可容纳更加丰富的交往行为活动。空间配套设施舒适性,在休闲区(广场区)、校前区绿地交往空间中,对座椅、照明灯具等要求较高,在教学区、生活区中除对座椅、灯具等的要求外,垃圾桶也占有一定比例,在道路绿地中,照明灯及汽车减速带的要求是最高的。植物景观类型:在休闲区、校前区绿地中,花卉、草坪、乔灌木的组合形式是最受使用者欢迎的,在道路绿地中,乔木是较受欢迎的,因其最适合这类线性空间的布置形式。

五、绿地交往空间的设计建议

绿地交往空间的设计是为学生的交往行为服务的,依据其不同交往活动的重要度及每种交往活动对环境因素不同程度的要求,以休闲广场区绿地交往空间为例探讨校园绿地交往空间的设计。广场绿地是校园的中心绿地,面积相对有限,设计者应认真规划如何让有限的空间更好地满足使用者的行为活动需求。按不同重要度的先后次序探讨休闲区(广场区)绿地交往空间中几种常见行为活动的环境设计。

1空间的组织划分

根据学生的行为活动特点,可分为停滞行为空间和移动行为空间。停滞行为空间主要涉及闲坐聊天、休息晒太阳、看书、等人等行为活动内容,而移动行为空间主要涉及散心散步、集会、打羽毛球及踢毽子等行为活动内容。在空间层次的组织上,可把移动行为活动的空间作为半公共空间,设置在中心绿地的中心或显眼的位置,聊天、等人等行为空间作为半私密空间,而看书、休息等行为空间作为私密空间,设置在整块空间的边缘,形成半公共空间-半私密空间-私密空间的层次过渡,赋予各空间不同程度的领域感及安全感,满足各使用人群的心理、行为需求。

2主要交往活动的环境设计

集会。此类活动参与人数较多,对于空间面积、空间可达性、植物景观、设施舒适性及环境安全性的要求程度依次递减。合适的场地面积是此类活动得以顺利进行的保障,很多校园为增加绿地面积设置过大草坪,导致使用者找不到合适的交往空间,致使场地的实用性降低。空间的可达性也是较大型活动的重要影响因素,能够方便大多数人前往,能够提升空间的利用率。空间的边缘宜设置一定数量座椅,供等候活动的学生使用,并延长停滞时间,同时增加偶发性交往几率。植物布置的形式应简单、整齐,突出场地的特征。

小型体育活动。此类活动对于空间可达性、空间面积、植物景观等要求较高,对于设施舒适性及环境安全性要求其次。空间易见可达,面积稍大,可以容纳多人同时活动。此类空间可利用植物景观创造环境,减少他人干扰,同时也避免影响他人活动。为保证行为活动的安全性,地面需平整且防滑,避免使用者在活动过程中出现意外。

闲坐聊天。此类活动对设施舒适性、环境安全性及植物景观要求明显。座椅布置要考虑边界效应且有利于交往,尽量设置在场地的边缘,面向人群活动的方向;形式上让使用者有所依靠,给人以安全感、舒适感,可结合花架、花池、亭子等建筑小品布置,呈曲线型、直角型等围合形式,也可利用植物景观自然布局,减少外界干扰,使身处其中的使用者有领域感及安全感。为交谈创造更大的可能性。

六、结论

篇6:居住小区绿地景观设计研究论文

在居住小区中,道路是重要的交通枢纽,旨在满足居民的日常出行,合理设计道路系统是重要要求。小区内的道路系统主要是由主干道、宅间小路以及组团路等构成的,宅间小路主要设计在整个道路系统的末端,且与每座居住楼连接,主要能容纳行人或自行车,其占地面积较小,横向宽度小。在主干道上会常常有过往的车辆、电动车以及出租车等,设计师在对道路景观设计时,必须从安全的角度予以着手,能保证居民活动的安全性,优化道路的设计形态,以保证居民居住的安全性。通常情况下,小区主干道是人流量、活动范围最大的`区域,设计时必须强化合理化设计绿化、小品与铺地,其决定着整个小区的景观面貌。在道路系统设计时,应充分考虑道路系统的功能,必须做好绿化带宽度的预留工作,绿植主要以行道树为主,既能达到美化的效果,也能改善空气质量、降低噪音,保证在设计时,绿化带必须控制在一定的高度,以禁止过高而影响驾驶员的视线。为了凸显道路设计的功能性,应设置更具代表性的植物景观与造景来吸引人们的注意力,能对人进行引导,此景观主要设计在道路的拐角处、入口处等位置,以起到提示与指示的作用。

2.2不断优化植物配置体系

在居住小区绿地景观设计之中,植物是必不可少的重要元素,不同的植物配置所呈现出现的绿化效果不同。通常情况下,在居住小区中,植物配置的形式主要表现为孤植、群植、林植等多种形式,应根据所处位置的不同,选择不同的植物配置方式。在小区内两边的行道树可选择树形较小的树木,尽量选择乡土类植物,不仅可节省植物成本,还可大大提高植物的成活率,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在树木选择时,应充分考虑人性化因素,禁止选择带有飞絮的植物,以保证人们在户外活动时不受到干扰。在植物配置时,应强化配置的层析性、多样性与主题性,按照实际的小区环境来设定多种植物类型和群落,融入一定的花卉,进而打造一种生态且自然的状态,营造和谐生活环境。在植物配置时,提倡层次性设计,高层设计绿色植物,中低层位置设计乔灌木以及各种花卉,最底层设计草坪,以形成一个统一的生态环境,让居民在小区环境中有种置身自然环境的状态,能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与生活需求。

2.3完善公共娱乐设施配置

在绿地建设中,公共娱乐设施是重要组成部分,主要为居民提供日常的休闲、健身与娱乐服务,根据不同年龄段的需求来设计不同的设施,主要分为老人区、儿童区、青年区等,能更有针对性地进行活动与锻炼,能大大满足居民的公共娱乐需求。在儿童游乐场中,应设置一系列的游戏区,在儿童滑道上必须做好安全保护措施,在满足儿童娱乐的同时,还能保证儿童的安全。在老人区域,应在器材上铺上1层薄薄的海绵,地面应选择塑胶,以避免老人跌倒或摔倒,是人性化的充分体现。

3结语

综上所述,绿地景观设计是居住小区设计的重要内容,能改善整个小区的面貌,增强小区整体景观的生态性与美观性,还能净化小区内的环境,阻隔噪音,以此来优化整个小区的环境,进而营造一个和谐、融洽的居住环境。居住小区绿地景观设计工作的开展,应充分贯彻人性化的理念,设置人性化的空间,及时满足居住区内的各项功能要求,强化景观设计的整体性与协调性等,以此来提升人们的幸福指数与健康指数。

参考文献:

1马美娟.居住小区绿地的人性化景观设计探讨[J].现代园艺,2014(24)

篇7:中联假日广场设计论文

摘要:

假日广场是集商住,办公,娱乐为一体的大型综合建筑。文章对假日广场的设计构思进行了理性分析和总结,结合时代背景,社会需求,从建筑设计构思、建筑空间,建筑光影、构造、消防等方面进行了论述,提出建筑综合体的建筑创作观念,力求达到建筑与城市相互促进的效果。

关键词:广场设计,方案,建筑艺术

1、工程简介。

假日广场用地呈L型,是集商住,办公,娱乐为一体的大型综合建筑,本工程分地上地下两部分,地下两层,地上裙楼五层(局部六层),主楼共三栋,分A、B、C座,A、C座为住宅楼,B座为写字楼;A、B座为二十一层,C座为十七层;裙楼共分四段。地下二层为地下停车库,设备用房,战时为六级人防工程。一~三层为专卖店、超市,四层为专卖店、溜冰场,五层为食街,六层为会所、屋顶花园、室内游泳场,南北长约287m,东西长约48~69m, 总用地3.02公顷,净用地2.37公顷。

2、建筑与构思。

如何将繁忙复杂的人流,车流,信息流和良好的环境有机结合,如何从空间安排上保证城市各种活动的交织,我们在方案设计中探讨一种居住,商业,办公总体存在的混合方式。完成了垂直方向的从公共空间向私秘空间过渡,形成了公共空间~半公共空间~半私秘空间~私秘空间的体系。而建筑综合体是一种超大规模的建筑类型,它不是单体建筑的简单放大,而是城市社会生活与空间环境高度聚集的产物,是建筑与城市的一种过渡形态。设计中除运用建筑设计原理外,还应引用城市设计的理念。中联假日广场两个塔式公寓和一个写字楼,下设五层裙房一气呵成,起到一种平衡与稳定的作用,并在三个方向相应设置了商场的三个入口广场。

东南角及东北角以园弧形体量强调城市街道转角,使建筑具有多方向的完整视觉和独特造型。

“庞大而不迷乱”,形成了“城市~街道~广场”外部空间体系,建立起“商业城~步行街~中厅”的室内空间系统,目的使空间有序化和趣味化,步行街在必要时可向消防车开放,成为室内消防通道。

为了良好组织人流,避免各功能区人流的相互干扰,将不同功能分区的出入口分开设置,购物娱乐人流出入口位于建筑东龋住宅、写字楼出入口位于建筑西取

3、建筑与空间。

城市行为建筑与空间的`研究是城市与建筑设计的基础,中联假日广场成为市民日常休息,工作,交往,文化娱乐,商业购物等活动的场所,围而不封的商业娱乐综合楼,形成有趣的收放空间,是市民休闲购物的良好场所。商场的西南角为了吸引人流,增设了两部自动扶梯,使比较死角的空间活了起来。在Ⅰ、Ⅱ、Ⅲ段分别设有两部自动扶梯,形成了三个中厅,使一层成为完整的步行系统,有效的组织购物线路,将共享空间与功能空间相结合。把核分向四周,垂直交通采用玻璃电梯,Ⅱ段中厅采用了三部观光电梯,直接采光,给人们以开敞、明亮的感觉,使乘客可以与环境对话,改变了以往封闭的电梯给人们带来的压抑感,使人流动线可视化,增加了空间情趣。五层为玻璃盖顶,六层游泳池顶用了“ ”型自由曲线采光顶,Ⅱ段用了“ ”型穹顶,共同构成了美丽的天际线。

4、建筑与光影。

光是世界万物之源,光的存在是空间与物体表现自身及其相互关系的先觉条件,安藤忠雄认为:“光使的物体的存在成为可能,建筑空间之中一束独立的光线停留在物体的表面,在背景中拖下阴影随着时间的变换和季节的更替,光的强度发生着变化,物体的形象也随之改变。”而正是在不断变幻中,光重新塑造着我们的世界。

中厅顶部的光栅被阳光穿过,光与影洒落在白色的栏杆上,洒落在地面上,洒落在人们身上,人们沐浴在光与影的世界里。

5、居者优其屋。

人的生活需求可分为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人有双重性~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人的自然属性决定人有衣食住行等物质需要,人的社会属性决定人有交往,沟通情感,交流信息,自我实现等精神需要。

对居住的需求已从当初的“居者有其屋”发展到:“居者优其屋”,人们已不满足“有瓦遮头”的简单生存需求,而是追求享受高素质居住空间,那就是强调人性化设计,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住宅设计以人为本,满足居住的舒适性,私密性,安全性的要求。套型内部设计功能分区明确,平面布置紧凑合理,动静分离,食寝分离,洁污分离,室内空间尺度比例适宜,以空间高低的变化来划分出不同使用功能的空间,二层挑空中厅。厨房、卫生间管道设施完善,面积充足且管道均暗装,保证室内整洁并满足防火要求。建筑形象强调与人的亲近,轻巧的飘窗和通透的铁艺阳台拉近了人与自然的距离。

6、轻松写字间。

写字楼采用单元公寓式平面布局形式,每层设11个单元,每个单元均设有办公室、卧室、卫生间、厨房等用房,另在楼层中设公共卫生间,候梯厅,会议室等,有效安排了公寓写字楼的使用功能和空间。

写字楼塔体晶莹纯净,玻璃幕墙仿佛是一层披在结构体外面轻盈飘逸的纱幔,各层的梁板、柱等结构构件清晰可见,使整个建筑焕发出动人的纯净之美。加之三部观光电梯,玻璃通过自身材料的特性拉近了人与环境的距离,模糊了空间与自然的概念,人可以和环境对话,改变了高层办公楼给人们带来的压抑感,增加了空间情趣。通过光创造出一种理想中的环境意向,营造了空气、光、色彩与材质的虚幻。

7、构造。

本工程采用框剪结构,隔墙采用了GRC轻质空心条板,溜冰场采用二道防水层做法,均为厚度5mm的氯丁橡胶防水层,四周上翻300.游泳池在墙面等部位布置多种不同空腔,不同形体的微穿孔铝板吸声体,组成变化有序的构图排列,取得较好的声学效果。

8、消防。

总平面做了环形消防车道,一层中厅边上做了可穿过式消防通道,地下室分为六个防火分区,一层分为五个防火分区,二――五层分为四个防火分区,基本从变形逢处分开,每个防火分区按1500m2以下一个消防电梯,1500――3000m2两个,3000m2以上三个,所以每个防火分区各上了两部消防电梯,电梯和楼梯均做了前室。裙房的消防电梯、楼梯前室以及不能自然通风的楼梯和塔楼的电梯、楼梯前室以及楼梯均做了机械排烟设施,增设了排烟竖井。建筑物西侧室外地下设有1000m3消防及生活水池,地下室设有消防泵房。裙房和塔楼均设有自动喷淋和报警系统。

9、形象塑造。

在设计中大胆调动古典与现代两种相对立的元素,让他们在既自由又规整,既夸张有严谨的氛围中,充分碰撞,利用窗饰,线脚,凸窗,点式玻璃幕,钢结构雨蓬组合的同时,用大尺度的排柱,产生了闹中取静,静中有动的感觉。屋顶花园将成为综合体的空中绿洲,高层住户休闲与进行户外活动的场所,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高密度与高容积建设所带来的环境压力。

篇8:城镇广场的空间设计及绿地规划设计论文

1海绵城市的定义

海绵城市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

2海绵城市在广场设计中的应用

2.1场地规划

2.1.1排水系统的规划

海绵城市强调的是在建设前后不改变水文特征的基础上,不仅要最大程度的减少城市中不渗水的地表面积,还要加强地表对雨水的吸收和储存。首先利用GIS分析对选址区域进行汇水分析,了解水体自然状态下的流经路径,将汇水区域范围内的汇水线形成规划图,并将其设置成生态敏感区域,对其进行特殊保护。该生态敏感区域为主要的雨水聚集区,其中的汇水线则是主要的雨水径流路径。此外,还要建立广场景观的循环用水机制,加强对雨水的循环使用效率。

2.1.2功能区划分

随着人们需求的日益增长和丰富,使得传统的以休闲集散为主要功能的广场逐渐增加了商业性、交通性和生态性的综合考量因素。利用GIS技术分析空间叠加功能、采用AHP方法分析坡向、坡度、高程等赋予权重对规划地区进行适用性评价,再结合上述汇水区域的生态敏感区以及外部的其他环境条件对广场的功能分布情况进行综合性确定。

2.2生态系统构建

海绵城市的初衷就是强调雨水的渗透与储存,由此,以雨水吸收利用的途径为划分标准,可以将城市广场的绿色基础设施划分为绿色渗透设施、绿色储存设施、绿色转输设施、绿色净化设施等。

绿色转输设施是指利用地表沟渠中的植被在重力流的作用下对雨水进行收集和输送的设施。对于绿色转输设施应设置在渗管、植草浅沟、渗渠等汇水线的沿线位置上,起到良好的传输作用。

但同时仅靠植草沟等设施对雨水的渗透和储存能力是远远达不到将地表所有的径流都原地消纳处理的效果,所以此时应该结合绿色储存设施,帮助绿色转输设施缓解汇集径流的压力,有助于地面径流的疏导工作。常见的绿色储存设施有雨水罐、雨水湿地、蓄水池和湿塘等,其功能主要是加强对雨水的汇集、渗透、储存等。

绿色净化设施是指将绿色储存设施储存的雨水进行简单处理,然后再利用于景观的用水设施。其设置的目的是实现雨水的回收与利用。此外,出于对广场容纳系统的保护,还要设置一定数量的雨水外溢设施。

3海绵城市在绿地设计中的应用

对海绵城市在绿地设计中的应用,本文以以下沉式绿地为例进行了讨论。

3.1下沉式绿地的含义

下沉式绿地是海绵城市的重要应用,经常被用于道路、停车场、学校周围,以降低地面径流量,减少洪涝灾害。下沉式绿地高程比周围地面略低,在绿地内设置有雨水溢流口,且雨水溢流口高程在绿地与地面高程之间。

3.2下沉式绿地的优化设计

3.2.1竖向设计

对下沉式绿地进行设计时要和绿地周围的建筑、道路高程等众多环节因素相结合,充分保证雨水能够流入到下沉式绿地中。以道路周围的下沉式绿地为例,其位置一般选择在人行横道和路缘石之间;人行横道、机动车道附近的下沉式绿地设置要注意竖向设计,将硬化地面、雨水口和绿地之间紧密衔接起来,以免影响人们步行和驾车的安全性和舒适性;硬化地面与下沉式绿地之间的坡度设计不宜过大,设置合理的坡度使雨水可以缓慢的流向绿地;雨水口既可以设置在硬化地面与绿地之间的衔接处,又可以选择在绿地中,实现对雨水的汇集,还要注意在雨水溢流口处覆盖好植被和保护膜,防止长期的雨水冲洗造成水土流失;路缘石的高度要与绿地相近,目的是使雨水能够进入绿地中进行渗透和汇集,如果路缘石高度较高,可以对其进行缺口设计,在缺口附近均匀铺设鹅卵石,以对雨水进行分散疏导。

3.2.2景观效果设计

将海绵城市理论引入到目前的下沉式绿地的设计中,以实现对雨水的有效积蓄和生态系统的良好改善。实现这一目的的有效途径就是加强绿地的景观设计,提高其利用价值和观赏性。首先,选择耐涝耐旱的乡土植物,这样就可以实现海绵城市理论中的对雨水的收集的意图,而且在干旱条件下这些植物也不用灌溉,节约了一部分的水资源;其次,绿地地面多铺设石头,实现对暴雨等降水量过大环境下的雨水分流工作,避免造成绿地的沉降状况。

4结语

综上所述,海绵城市在广场与绿地设计中的应用,提高了自然水资源的循环利用率,维护了城市的生态平衡。本文从场地规划、生态系统构建等方面入手对其在广场设计中的应用进行了分析;其在绿地设计中的应用则以下沉式绿地为例进行了讨论,希望借此对日后的城市广场和绿地设计提供创新思路和积极经验。

摘要:海绵城市理论是指利用现代技术对人工景观进行设计,建造出和海绵功能类似的城市,结合城市原有的水文特征,组成新型的、循环使用水资源的生态系统。因此,本文借助于海绵城市理论,探讨了城市广场和绿地的设计应用。

关键词:海绵城市,广场,绿地,设计

参考文献

[1]徐振强.中国特色海绵城市试点示范绩效评价概念模型的建立与应用——兼论我国海绵城市创新体系平台的建设[J].中国名城,2015,(5):16-25.

[2]仝贺,王建龙,车伍,等.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城市规划方法探讨[J].南方建筑,2015,(4):108-114.

篇9:城镇广场的空间设计及绿地规划设计论文

【关键词】园林绿地;小城镇绿化;规划;分析;景观

近些年,小城镇园林绿地系统的规划逐渐成为现代城镇的重要建设内容,与此同时,业内也将它视为城镇建设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之一。在为小城镇进行园林绿地系统规划时,应重点发扬小城镇本身原有的优势,并提出一些改进措施来优化其劣势。这样才能促进现代园林城市的构建,为2020年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奠定坚实的基础。基于此,以下笔者结合自身工作实践,作出以下几点分析与探究。

1.浅谈加强小城镇园林绿地系统规划的重要性

就当前我国实际来看,加强小城镇园林绿地系统规划意,不仅是时代发展的需要,也是促进社会主义新城镇建设的迫切需要。因而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方面,其景观作用,为小城镇规划其园林绿化系统,可以让生活在小城镇中的人们心情得以放松,可以投入在自然、宁静、清新的生活环境中。人们需要宜人、亲近的生态环境,建设园林绿地系统可以直接作用于人们的心理及行为。规划良好的园林让生活在其中的人们感受到美的力量,根据小城镇的情况,将功能与美学结合起来进行其规划研究,可以大力提升园林绿地的效果。

另外一个方面是小城镇园林绿地系统本身带来的社会效益。小城镇园林绿地系统不仅是为人们建立了一道生态屏障,也给生活在其中的人们提供了开放的场地。设计美观新颖的园林绿地系统可以吸引带动人们走出家门去感受自然。在园林绿地系统中设置硬质及软质的活动场地,可以使小城镇居民的活动场所大大增加。在进行小城镇园林绿地系统规划的过程中,通过合理搭配可以让系统的社会效益得以最大程度的发挥[1]。

2.小城镇园林绿地系统规划内容

2.1道路绿化规划

道路是小城镇的基本骨架,其绿化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小城镇的精神面貌及文明程度,对小城镇的政治、文化及经济水平也有着综合性的体现。选择具有观赏性的树种与一些具有小镇特色的树种搭配,再加入草坪、乔木及灌木,就可以创造出代表当地意义的街道景色。在对景观路面进行规划的时候,可以选择软质的绿地进行铺装,以多种植物来对街道进行装点美化,营造出美好的自然的生活环境,在满足遮阴需求的同时赋予街道生机勃勃的景象。

2.2河岸绿化规划

小城镇景观中比较重要的地理要素就是河岸绿化景观。可以通过在小城镇的河流的两岸增加不同的绿化树种来提高小城镇的绿化层次,以此来发挥河流绿地的生态功能。河岸的绿地种植不能仅仅采用简单对称的栽种方式,而是设计一些几何图形来增加层次感。在河流绿化中要节制灌木的栽种,过于密集的灌木栽种会影响行人的视线而导致危险事故发生。灌木的色彩方面也要注意与总体规划保持一致,不要孤立种植,注重小城镇绿化规划的整体性。在选择河流绿化草皮的过程中,除了注重其景观需要,更重要的是要考虑日后的养护问题。

2.3广场绿化规划

广场是小城镇生活人群进行社会活动的主要场所,增加其绿化程度并与道路绿化相互协调,使小郑广场的社会功能及交通功能得以保证。在对绿植进行布置的时候,要结合广场的实际需求,采用丛植、列植等不同方式,植物的配置可不多,但是一定要保持精细的特性,不要喧宾夺主。在小城镇广场中通过植物的巧妙运用,为人们提供可以休息的场所。在有雕塑的小城镇广场,也可以通过低矮植物来烘托出广场的文化气息。

2.4街头绿化规划

通常对于街头绿地一般规划在交通中心、购物、观光等人流比较集中的场所,比如在临街建筑的周围、林荫道或者交通绿岛等地方,它灵活多变的存在方式不仅增加了小城镇绿地的总体面积,对小城镇园林绿地系统的不足也有填补作用,还使城镇中的人们生活更加方便[2]。

3.小城镇园林绿地系统规划注意要点

3.1园林绿地系统树种的选用

在为小城镇园林绿地系统进行树种引进的时候,要根据小城镇本身的实际情况、当地的气候特点、地质特点,选择适合当地的植物来进行栽培,以此来防止绿地系统植物出现千篇一律的现象。除此之外,也要考虑树种的生态位,从根本上避免各种植物之间的竞争,要在整体规划中使所有植物有合理的、种群稳定的结构组成,让园林绿地系统中的各种植物得以协调发展,并根据各种植物的不同生长需求来确定植物的种类。园林绿地系统的文化特点也是要非常重视的问题之一,最好选取具有当地文化代表性的乡土植物,让生活在小城镇中的人们可以在园林绿地系统中感受到当地的文化特色[3]。

3.2以人为本

另一条小城镇园林绿地系统规划的重要原则就是以人为本,具体来说,就是将生活在小城镇中的人们的舒适度视为园林绿地系统规划的一项标准。在实际规划设计的过程中,粗话了要注重整体的规划思想,结合各个方面的因素进行详细分析,比如根据小城镇的经济情况及文化背景,用整体性的眼光而不是局部眼光来对小城镇园林绿地系统进行规划。不管是在植物的搭配上还是在花草的点缀上,提高小城镇中的人们生活的舒适度是园林绿地规划的出发点。

3.3植物配置

在对小城镇园林绿地系统中植物进行配置的时候,要结合乔木植物、灌木植物及草本植物三者之间的不同特点,各个阶层的植物均需要拥有自己的生长空间,除此之外还必需要避免植物配置的单调性、雷同性。要根据小城镇本身环境需求来对相应的常绿植物树种、落叶植物树种进行选择工作。

3.4园林绿地系统的造景

在进行园林绿地系统的造景工作时,要注意表现出植物之间不同的视觉效果,要表现出绿地系统中选用植物群落统一的艺术性及功能性。要达到这个目标,需要园林绿地工作者熟悉掌握各种原料植物的生长特性、生态习性及观赏特性。因此能结合各种植物的形体特征、线条、质感、色彩来对不同场合要求的园林绿地系统进行功能性及美学相互结合的设计。

3.5培养园林绿地系统人才

在对小城镇园林绿地系统进行规划的时候,要加大对建筑学科、园林学科及植物学科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提高园林绿地系统工作人员的文化观念、科学艺术水平、生态视野及区域视野,以此来建造出宜居的、具有当地特色的小城镇园林绿地系统。而园林绿地项目的见两人就需要了解植物保护学及植物栽培学科的一些知识理论,具备较高的园林生物学的知识水平,可以根据不同植物的物种特征,小城镇的土壤条件来规划小城镇园林绿地系统,并促进其可持续性地健康发展[4]。

4.结束语

总之,小城镇园林绿地系统的规划,已经不只是要保证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及其本身的功能性,还要进一步地去满足人们对其艺术性的需求。这就需要园林绿地系统规划的工作人员更好地将其艺术性及功能性统一起来,并紧密结合实际,着力提高自身的专业技术水平,不断地将园林绿地系统规划进行完善,使其能够更好的为小城镇人民的生活服务。从而为促进我国生态环保事业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曹勇.小城镇园林绿地系统的规划研究[J].民营科技,2012,09:300.

[2]周彦峰.小城镇园林绿地系统规划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07.

[3]杜娟萍.关于小城镇园林绿地系统规划的几点看法[J].广西园艺,2004,05:18.

篇10:绿地公园广场卖点总结及短信格式

1.国际品牌:绿地集团打造,正大集团联合经营,确保了商户的长期稳定收益。

2.政府扶持:本项目是顾村新城的中心位置,政府致力于此为中心打造新城的黄金商业走

廊,本商业广场也是顾村新城唯一的商城,属于垄断经营。

3.10年包租:包租十年,租金总回报72%,房产每年自然增值6%,抗通胀每年增值7%,10年的回报可达200%

4.地铁商铺:7号线地铁口零距离,出站就是本商铺。地铁带来的升值空间不可限量。

5.华山医院对面:华山医院在本项目的南面,属于华山医院的北部分院,是有一大潜力消

费群体

6.顾村公园对面:顾村公园和本案直线20米,今年的樱花节每天2万多的人流量

7.独家委托:底楼商铺只给德佑的卖,客人自己去问售楼处会告诉他没有的,你自能跟我们去,而且可以享受我们的团购优费。

8.全餐饮商铺

9.住宅林立:周边有万科和宝利集团等开发的大片住宅区。

暂时总结9点,望有助于大家推荐时的思路

篇11:商业广场游憩空间设计分析论文

关键词:商业广场;游憩空间;空间设计

一个成功的商业广场空间可以带动商业区中各种社会、文化和商业活动的产生,活跃城市的中心区域,更可以提供市民优良的游憩空间。在不同形式的商业区广场中,会有不同型态的活动产生。当中的活动与休憩品质也因广场尺度与设施配置的不同而有所差异,为了缩短广场空间与使用者感知之间的差别,以提供较为合理的商业区广场活动空间来提升市民的休闲休憩质量,因此,在商业区广场规划设计思考上,应了解不同广场的空间尺度、型态与使用者行为之间的关系,才能创造出符合适合该地区使用的广场游憩体验。但通过国内商业广场现状的调研与分析,大多数商业区广场由建筑配置后所剩余的空间,其仅扮演出入口过道的功能,显然少有考虑到过道以外的功能。

1城市商业广场空间的概述

城市中各区域的活动性质与土地使用规划息息相关,因此在此提及的商业区应以城市规划中,划定为商业区的区域或商业、办公活动频繁的商住混合区为主。从城市广场与其他城市开放空间在空间组成与活动类型上可以区分出不同点外,各类型广场在周围建筑使用类型上也有差异,围塑广场的设施、建筑型态与数量上,可以对广场做进一步区分,商业广场实质空间要素应包含:足够的设施供人们选择性使用;吸引的焦点成为视觉的中心;界定的边缘,以及常为市民提供休憩的空间。广场型开放空间应该与周围建筑在功能上有一定关联,而且具有串连其他公共设施用地的节点功能,相对于都市商业区广场也应具备此条件,因此商业区广场空间性质中可能包含交通性、商业性、休憩性或多重组合的综合性。

1.1商业区广场的位置

商业区广场的位置应位于城市中心或城市商业区范围内,以服务进行商业活动的市民为主,可以延伸至周围建筑周边的活动,串连不同空间节点的功能,如串联车站、商业建筑与其他开放空间,这暗喻着好的广场位置应邻近商业建筑;再者,商业区广场的活动除了为建筑延伸外,更与街道密不可分,因此商业区广场区位应邻接民众主要活动的街道或动线旁。

1.2商业区广场的尺度

商业区广场不需太大,不同于政治性广场。商业广场应为一个小规模、可达性高的空间,其直径以不超过30米为基础;再者广场的长宽比不应超过3:1,当长宽比值超过3时,广场的动线性就会过于强烈。相反,过长的交通动线给人以负担感。

1.3商业区广场空间的构成元素

商业区广场应有构筑物、隔断等设施界定划分空间,让广场的休憩活动更集中,并且提供相应的不同形式与尺度的设施设备,给予市民有弹性灵活的使用,如活动式的桌椅;另外需考虑特殊活动需求配置空间,如一般使用的表演平台、阶梯的观赏空间。面状的广场开放空间有别于一般线状开放空间;在空间组成上,由于特别活动的需求,都市广场应为建筑、列柱等围塑的空间,具有平坦且具连续性的硬质铺装,有别于一般公园绿地。

1.4商业区广场的活动

广场为城市开放空间,是市民日常生活中得以有意无意相遇的地方,就休闲的方面而言,广场相遇的契机使得各种休闲活动与社交行为的产生;丰富多样的休闲活动是一个城市魅力的基础,广场提供着休闲活动发生的舞台,在都市中的重要性不言可喻。广场游憩空间使用主要可以区分为交通动线、等候区、休憩区与活动举办等区域,而等候、观看、休息、抽烟与聊天等是广场上使用者常出现的行为。城市广场中的游憩活动与周围建筑使用类型有强烈的关联性,更确切地说,应该是与城市土地使用分区息息相关;更因活动场地的需求,都市广场可产生大型庆典、商业等活动,有别于腹地不足或穿透性不佳的线性开放空间。除了休憩与观看等一般活动外,应具有展示、表演、商业等特殊活动功能,如街头表演、露天咖啡座等空间;不同于一般广场活动时间,商业区广场因商店营业时间等因素而变化,平均活动时段持续至22点左右。

2商业广场游憩空间现状

通过调研与分析,国内商业广场休憩空间存在一定的问题有待解决。位于城市商业区中的广场空间为市民逛街休闲的重要公共空间,规划设计良好的商业区广场空间,不但可舒解城市拥塞的生活空间、提高市民使用率,更可以提升市民假曰休息的生活品质;相反的,当商业区广场空间区位设置不当、空间设施不完全,广场周围环境与广场空间没有良好的互动,使用率低的情况下,致使民众拥塞于商圈内零碎的空间,绝大程度上降低了商圈内购物游憩的品质。城市中广场大多数都具有众所皆知的主要功能或使用分类,但要成为受民众接受的广场,则需要透过周边商业建筑体的多样性,来引发持续性活动,才能丰富广场的活力。然而大多数的土地规划成为城市广场开放空间,但这些空间区位却不保证和周边商业空间有良好的互动关系,导致空间往往是死气沉沉,造成不必要的浪费。

3影响游憩空间使用的因素

由于在商业区广场中,影响使用者活动分布的因素与使用行为在何种环境下进行,息息相关。为了进一步了解商业区广场游憩空间配置对于使用者活动的关系,本研究进行实地调查,也通过查阅大量的参考文献,试图找到广场可能发生的使用行为与影响因素之间的联系。

3.1气候对使用者的影响

自然因素对于使用者的使用意愿可以说是最为明显的,在没有下雨的天气下,如果温度适中,广场的使用率会提高。通常人们在温和的气温下比较愿意坐下休息;在较低温度的状态下有太阳照射的位置使用率较高,而风则会降低民众的使用的意愿。纵使气候寒冷的北方与南方有所差异,但我们可以发现使用者让自己处在遮荫处、阳光下、通风处或水池边,大部分原因是为了让自身身体处于舒适的温度下。也因此对于夏日炎热;冬季寒冷的东北气候而言,遮荫、遮雨与阻隔寒风的设施配置将会影响商业区广场中使用者的意愿与分布。

3.2周边环境对广场使用的影响

广场的活动与周边建筑使用形式极为相关,商业区广场会将周边建筑活动牵引至广场中,如广场结合其他开放空间,对于广场的使用会有正面的影响;而在使用时间上,由于各地区商业活动时间差异,随着都市夜间活动的增加,商业区广场的使用时段也因为周边建筑或其他的商业活动,有延长至深夜的趋势。再者,使用者活动时间与广场提供的活动类型关系密切。商业广场不同于其他开放空间,具多样性活动如观看表演、参加活动等待等目的,使用时间集中下午至晚上,停留时间因商业活动时间越晚而增长1~2小时。但是当广场周围被阻隔性强的车行动线所界定时,是否对于商业区广场的使用有负面的影响;商业区广场与商业建筑间的距离长短是否会影响使用率与使用型态,需要进行进一步深入的研究,从而获得答案。

3.3空间配置与设施对广场使用的影响

开放空间所引起的体验应有愉悦感、休闲感、清凉感、宁静感等,影响开放空间体验的因素主要来自实质环境属性,水景设施有重要影响。过去在广场设计中,通常会有一些固定模式,最常见的便是在广场中间设计喷水池作为中心景观,随着游人数量的变化、经过人群目的不同,这些设计并非全部可以达到广场景观设计的主要目的,或提供充分休闲的游憩机能,通常只凭规划者的经验尝试,而广场使用者具有不同的特性以及密度的变化,从而改变这些景观设施对使用者的吸引力与进入阻力,广场空间情境内容可能会引起使用者有不同的游憩行为,相对于商业区广场硬件设施,都市广场中座椅与台阶等可依靠与休憩的设施明显影响广场空间的质量;而植栽、水景与地面铺设等景观设施对于使用者在心理上有正面的影响。

4商业广场休憩空间设计的基本原则

4.1各类型商业广场游憩空间机能

对于商业广场空间应具备以下六点机能:

(一)改善城市环境,提供休闲、娱乐、健康的空间。

(二)提供户外游憩、教育与交往等活动机能。

(三)可达性高使市民方便到达。

(四)具有视觉美感改善城市景观空间环境。

(五)具有地域特色提升城市意象的机能。

(六)提供城市减灾与避难的机能。

4.2广场活动类型与广场上空间分布的关系

由于广场上活动是动态变化的,不同的时段皆可能有不同的活动发生,探讨市民在广场空间的分布、与环境互动的现象,试图发展一个个体行为导向的模拟程式,建立在空间认知之理论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人的行为与空间特点之间的关系,了解活动类型在不同空间环境上的应用。在本研究中,仅能针对特定时段了解商业区广场应有的活动类型,不同时段活动与空间位置的记录,并搜集更多型态之商业广场空间事例与多元的活动类型,进而比较商业区广场活动的类型、规模与其产生及观赏条件与空间分布的关系,将之转换成商业区广场游憩空间的设计原则。

4.3广场的空间尺度与使用者感受间的关系

城市广场的游憩行为是人类活动行为所产生出的空间需求,进而检视空间尺度对人类的重要性。公共领域空间的规则与使用,均需要考量人在环境中的行为表现,尤其在开放空间是不容忽视的,由于广场空间尺度包含平面与三度空间,平面上的长宽比例与三度空间的高宽比例会影响使用者的感受,并进而可能会造成某些类型的活动无法在该空间中产生。以使用者观点了解开放空间使用现况与需求,并分析活动引发行为,与行为对空间设施的需求,最后以使用者意见为基础,建议后续之研究应可朝空间尺度、广场上活动分布位置、与用户感受间互动关系的研究。

4.4不同区域的广场空间与使用者感受间关系的研究

基于不同区域的商业广场有着不同气候条件与人文风俗习惯,广场的使用者应也有不同的偏好,因此座椅、界定的边缘与遮荫三个因素是可以同时存在,形成一个理想的观赏位置。其与活动空间因保持一个良好的距离。广场上的设施可能只是使用者路过或只是停留短暂时间坐下来休息,因此广场的休息座椅位置配置可能需要靠在广场周围且感觉知觉最舒适的地方,让使用者容易到达且停留,因此广场上的空间配置和排列,可能对使用者在广场的游憩行为表现有所不同广场应有足够的设施供人们选择性使用。吸引的焦点成为视觉的中心。界定的边缘,常为民众休憩的空间。都市广场应考虑地域的特殊性,不应为单一铺面形式,利用硬质、软质铺面与隐蔽树丛创造空间。需要足够座椅与遮荫。考虑看与被看的良好距离。适当的表演活动空间、夜间照明等。

5结语

经调查研究,虽对城市商业区广场休憩空间给予分析,并提出一个规划设计解决方案,但由于时间、经历与研究水平所限,研究过程仍有诸多课题无法进行深入探讨,为使城市商业区广场规划设计准则更加精准与健全,望后续研究对其他类型广场空间,如住宅型、宗教型、政治型等单一进行空间调查分析,增加对商业区广场的调研,研究结果更有助于更明确的界定各广场空间配置准则,以验证本研究对商业区广场的相关定位。

参考文献

[1]杨旭华.都市商業區廣場設計之研究-以台北市為例.中國文化大學,2008.[2]蔡金滿.使用者於廣場之動態遊憩行為與空間知覺關係之研究.大葉大學.2007.[3]郭瓊瑩.都市開放空間與都市美學.艺术家出版社1993.[4]李佩穎.商業廣場中身體支持物使用之研究.東海大學.2003.[5]MoughtinyCliff.王淑宜譯.都市設計-街道與廣場.創興出版社,2002.[6]AlexanderChristopher.建築模式語言:城鎮.建築.構造.六合出版社,1994.[7]McAndrewFrancis.T.環境心理學.五南圖書出版社,1995

上一篇:机电类特种设备注册登记变更报停报废转移所需材料下一篇:补袜子作文25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