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规划专业论文

2022-05-11

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城乡规划专业论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摘要:原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在专业定位、课程设置和学生就业等诸多方面都存在着许多现实问题,所以,根据2012年教育部新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将其调整为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070502)和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070503)两个专业,各高校都根据自己的学科背景与优势做了相应调整。

第一篇:城乡规划专业论文

城乡规划专业人文地理学系列课程教改研究

[摘要]城乡规划学科具有公共性、综合性、跨学科的特点,其相关内容涵盖了经济、社会、地理、历史、政治、生态、文化等相关学科。其中,人文地理学系列课程(城市地理学、城市经济学、城市社会学等)是城乡规划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通过介绍城市地理学、城市经济学、城市社会学课程的主要内容以及这些课程对城乡规划专业的意义,梳理了部分高校城乡规划专业人文地理学系列课程的开课现状,并以广东工业大学为例,从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及教学考核三方面提出了改革建议。

[关键词]城乡规划专业;课程;人文地理;教学改革

一、引言

2011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颁布新版《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城乡规划学正式由建筑学下的分支学科升级为一级学科”,这是城乡规划学学科发展的一个大转折。2011年以前,城市规划专业为建筑学一级学科下的二级学科,通常被看作依托建筑学专业平台的外围延伸学科,采取3年通识式建筑学教育和两年城市规划专业的教育模式,注重形体空间设计与物质功能规划。2011年后,由于城乡规划学科研究范围的扩大、学科理论深度的加深,越来越多的学者认为,城乡规划学应当加大对人文社科相关知识的引入,增强城乡规划学学生对城乡发展特征、问题的把控,培養学生的社会道德感和责任感。

早在数十年前,西方的城市规划教育就已经从以纯技术性物质规划为主要内容的阶段发展到理论研究与规划实践并存的阶段,形成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门类齐全的城市规划教育体系,我国的城乡规划教育目前正处于西方城市规划教育的第一阶段后期。张庭伟对西方城市规划理论梳理后认为,城市规划理论可分为城市理论和规划理论。城市理论是关注城市本身,从不同角度研究城市发展及城市问题产生的各种可见和不可见的动力的理论;规划理论则是关注作为人类干预城市发展、解决城市问题的一种努力,即规划工作的理论。按照该分类依据,人文地理学系列课程都属于城市理论的一部分,城乡规划专业人文地理学系列课程的改革,是希望对现有人文地理学系列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调整与探索,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研究、探索城乡人文、社会、经济等方面的能力,以便更科学合理地进行城乡规划设计。

二、人文地理学系列课程介绍

(一)城市地理学

城市地理学是研究区域背景下城市的形成与发展、城市化机制、城市体系的空间结构、城市职能和城市性质及城市规模结构为主体内容的科学。禹怀亮以许学强、周一星等编著的《城市地理学》(第二版)教材为例,指出城市地理学的教学重难点与创新点,城市形成发展条件研究、区域的城市空间组织研究、城市内部空间组织研究是城市地理学的重难点;城市可持续发展研究、新方法与新技术应用和新领域的研究是该课程的创新点。以工科为背景的城市规划更多被当作建筑设计知识的拓展延伸,其研究视角远远不能满足城乡规划学学科及新时代城乡融合背景对城乡规划从业者的要求。人文地理的空间思维训练能够为城市规划专业学生提供系统、综合的思维方式和解决城市空间本质问题的方法。可见,城市地理学课程的学习,有利于学生跨越城市边界,在更广的区域甚至跨国尺度研究城市生长的动力与发展的肌理、城市内部经济现象的区位分布规律与城市的形态空间结构。在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和国际化的背景下,城市地理学的理论知识研究非常重要。

此外,在城市地理学课程中,新方法与新技术如城市地理信息系统等,也能够帮助城乡规划学生在从业时能够更游刃有余地综合地理、经济、社会、生态等多方信息,扎实地把握项目现状、剖析项目内在机制,更好地将规划设计与项目现实结合起来,提高规划设计的科学性、合理性,避免出现“纸上画画,墙上挂挂”的现象。

(二)城市经济学

城市经济学是用经济分析方法,分析、描述和预测城市现象与城市问题,其涵盖了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其研究重点为探讨城市重要经济活动的状况,彼此间的互动关系,以及城市与其他地区和国家的经济关系等嘲。显然,在中国城市快速发展的今天,经济是至关重要的影响因素,其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城市的性质、规模、等级与空间形态结构。因此,城乡规划与设计应有很强的经济学思维。郭丽霞以内蒙古工业大学城市经济学课程教学为例,介绍了城市经济学包括宏观城市经济学和微观城市经济学。宏观城市经济学主要研究城市形成发展的普遍规律、城市成长机制、城市与外部的经济联系、城市经济发展规律及其趋势等。微观城市经济学则侧重于研究城市内所特有的各种经济现象和经济问题,包括城市经济的发展、结构、规模、建设与规划、人口与就业、环境与生态、土地开发利用、基础设施与市政公用设施等方面的内容。两者共同构成经济学角度,对城市外部尺度和城市内部尺度的经济现象和经济问题进行分析。

除此之外,经济学中的统计学、计量分析等方法,对于城乡规划也非常重要,不排除“数据会说谎”的可能,但相对于完全主观的设计师的个人知识判断,客观的数理分析能使城乡规划学科更科学化、系统化。在城市化不断加速,城市区域化、城市全球化不断推进的今天,学习城市经济学以及掌握经济学分析方法对于理解和把握城市发展的特征与规律,从而编制出更科学、合理的规划设计具有重要意义。

(三)城市社会学

城市社会学是以城市的区位、社会结构、社会组织、生活方式、社会心理、社会问题和社会发展规律等为主要研究对象的一门学科。我国的城市规划在计划经济时代创立,侧重经济发展及物质空间规划,忽略了生活在城市中的市民的多元性,忽视了社会的运行规律及组织方式。但城乡规划的实质是一种公共政策,城乡规划的实践就是基于物质空间的利用推进社会问题解决、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过程,城乡规划的目标是“以人民为中心”,加强城乡规划工作者对社会问题、文化、情感、治理等非物质方面的关注。

罗吉从属性认知、发展认知、方法认知三个部分来介绍城市社会学的教学,确定了在城乡规划学科内,城市社会学的教学应当明晰城乡规划的伦理价值,解释与阐述社会一空间的互动规律,提供社会研究经验与方法。对城市社会学的认知学习,有利于城乡规划从业者在面对实践项目时,能够更多从人的角度、从社会公平正义的角度,而非纯粹从经济利益、美学价值的角度去考虑空间的利用;而且要更多考虑社会各阶层的利益,尤其是弱势群体的利益,比如老年群體、女性群体、儿童群体、残障群体等。

三、人文地理学系列课程改革思路

通过上述梳理,我们对城乡规划专业人才培养中相关人文地理学系列课程(城市地理学、城市社会学、城市经济学)的教学意义、教学目标有了更明确的认识,但在国内,人文地理学系列课程的开办情况并不是很普遍。以下是国内公认城乡规划专业排名前十的高校人文地理学系列课程的开课情况。

从上表可以发现,除了同济大学、南京大学以及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外,大多数学校都只开办了一到两门相关课程,甚至部分建筑学背景的高校没有涉及人文地理系列课程。此外,除了城市地理学、城市社会学、城市经济学以外,还有很多高校开设了城市地理信息系统、综合社会学、区域经济学等教学课程。本文后续以广东工业大学城乡规划专业人文地理学系列课程为例,从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考核三方面提出改革建议。

(一)教学内容改革

人文地理学系列课程的内容改革可以从以下两方面进行。

1.教学内容系统化、框架化。在广东工业大学本科教学中,其所开设的课程有城市地理学、城市社会学、城市经济学与城市地理信息系统。实际上,城市作为一个复杂的大系统,经济、社会、政治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并且对空间利用产生直接影响,城市地理学、城市社会学、城市经济学课程之间是相互耦合、相互嵌套的关系。如果将三门课程的内容进行相关的比对与梳理,进行系统化、框架化后,可以适当删除重合的内容,并进一步深化重点内容,这样有利于城乡规划专业的学生对人文地理学相关知识要点有更全面和深刻地理解。

2.教学内容专题化、同步化。教学内容专题化是指在内容传授过程中,将三门课程中与不同尺度城市规划关系密切的内容进行相互对接与同步,形成宏观(区域规划)一中观(城市总体规划)一微观(控制性详细规划、城市设计、微更新等)不同尺度的规划专题(见表3)。在专题讲解课时,可以以三门课相合作的形式,不同教师成立任课小组,在专题课时,每位教师从城市地理学、城市经济学、城市社会学不同角度对同一尺度的专题进行详细讲解。虽然专题尺度是统一的,但教师可以以多个不同案例或一个案例进行讲解,也可以用教师自身主持或参与的规划项目作为课堂中的案例,以确保有完整的调研资料、翔实的数据和全面的分析等。此外,相关专题的讲解,应当合理安排在城乡规划专业核心课程之前。

(二)教学方式改革

传统的教学方式以教师讲课为主、学生被动地听课、记笔记,但由于人文地理学系列课程与城乡规划专业的核心设计课程跨度较大,单纯的语言和文字授课形式较难使学生将知识点与规划实践联系起来,这不仅使学生难以理解课本的内容,而且可能导致学生不明白人文地理系列课程的重要性,从而降低学生的积极性与学习兴趣。因此关于教学方式,可以适当做一些改革。

1.小组互动式教学。在专题讲解课之前,学生可以自由组成团队小组,也自由分配讲解人文地理学专题,每个专题内部以小组的形式进行互动讨论,可以将课本内容制成讲解PPT,也可以辅助以案例介绍或视频播放等形式,每个专题在教师上课之前,可以选派一个小组长,或者多人上台合作进行小组的专题介绍。这样一方面提高了学生教学的参与度,另一方面也可以锻炼学生团结协作的能力。

2.答疑解惑式教学。在每个专题结束前,教师应当对小组的讲课情况进行适当评价。另外邀请余下的学生进行提问,每个小组至少提一个问题。这样的规定一方面可以使得未上台的小组能够认真听台上学生的授课内容,另一方面教师也能切实了解学生产生疑惑的知识点。这种情况下,教师可以分析,是授课小组的讲解内容不够全面或者是讲解不够深刻,还是该专题确实比较复杂难懂,这样教师在后期的授课过程中,就可以对该部分知识点适当放慢讲解速度,以便于学生能真正理解、掌握授课内容。

3.田野调查式教学。除了专题课的改革外,在人文地理学系列课程的内部教学中,城市地理学、城市经济学、城市社会学可以充分与本地城市发展相结合。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对自己所生活的城市、自己的家乡城市或农村进行相关的调研考察,了解自己所在城市的地理优势、经济产业基础、特色街区、社会问题等情况,让学生掌握相关田野调查、统计分析、文献分析等方法,相关优秀成果可参加全国高校城乡规划专业指导委员会组织的作业竞赛。

(三)教学考核改革

教学考核也是课程教学的一部分,目前大多数考核采用考试/考察+平时成绩的形式。笔者认为,将小组互动式学习的课程纳入考核机制,以此加大平时考核所占的比例。此外,在小组互动式学习部分,应纳入多元评价机制,除了教师可以为授课小组打分外,学生也可以为授课小组打分。

如下图所示,最终,每位学生的人文地理学系列课程的总成绩,由某门课程的平时成绩、专题课(小组互动)成绩以及最终的考核成绩决定。专题课由于是多名教师合作上课,且上课前期为学生授课,因而评价机制多元。这样的教学考核方式,将学生、相关课程教师、任课教师都纳入到学生最终成绩的判定中,既有利于加强学生上课的积极性、相关学科的合作度,也有利于打破任课教师出具平时成绩中过于主观的弊端。

四、结语

随着我国城乡发展从追求快速向高质量转变,从关注经济增长到关注社会公平、生态文明的转变,其对高校城乡规划专业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各高校城乡规划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必须顺应城乡规划学科的转型,由以建筑、工程、形体美学设计为重点的“设计师”向能综合权衡社会经济、文化政治、生态资源等领域的“规划师”身份转变。而人文地理学系列课程对于推动城乡规划人才培养模式和整个学科专业的转型有着重要意义。为此,本文对城乡规划专业人文地理学系列课程的课程内容及教学意义进行了梳理,并从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考核三方面提出了改革建议,期望对新时期城乡规划专业本科阶段的人才培养模式及专业的转型发展有些许借鉴作用。

作者: 谢涤湘 楚晗 谭俊杰

第二篇:专业调整背景下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初探

摘 要:原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在专业定位、课程设置和学生就业等诸多方面都存在着许多现实问题,所以,根据 2012 年教育部新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将其调整为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070502)和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070503)两个专业,各高校都根据自己的学科背景与优势做了相应调整。在面临机遇的同时,各高校新专业也面临着培养方案制订以及社会认同待验等方面的挑战。为此,以新疆农业大学为例,对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设置进行了初步探索,具体包括人才培养目标、学生业务能力要求和课程体系构建几个方面,以期对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明晰专业内涵、厘清学科关系以及明确培养方向有所裨益。

关键词: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学科与专业建设

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的前身是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原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是一门主要学习资源环境以及城镇规划、土地管理、环境检测以及地理地质等相关知识的综合性边缘学科,国内有116所高等院校开设有此专业。根据教育部于2012年9月印发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年)》,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被拆分为两个专业,分别是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代码:070502)和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代码:070503),两专业皆可授理学或管理学学士学位。

在这样的专业调整背景下,新疆农业大学立足于社会需求,结合自身学科背景和学科优势,优选和确定了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作为今后的学科专业发展方向,如何重新构建学科专业体系,加强专业内涵建设,成为学校今后一段时间内本科专业建设工作的重中之重。

一、原专业及课程体系设置存在的问题

原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最初设立的目的与初衷是为了将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理念贯穿于城乡规划与管理过程中,但从新疆农业大学开设多年的实际效果来看,该专业在专业定位、课程设置和学生就业诸多方面都存在着许多现实问题。

(一)专业缺乏准确定位

乍一听“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这个专业,会感觉该专业定位宽泛、培养目标囊括多个专业领域、学生就业去向定位多方向,优势体现非常明显。但正是这些“优势”导致该专业发展至今弊端和问题越来越突出,究其原因所在,就是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培养目标难以明确、专业缺乏准确定位。

新疆农业大学“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业务培养目标为:培养具有地理科学、资源环境科学、管理学、经济学基本理论,具备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的基本知识,设计、规划、评价、决策、策划、管理等方面的基本能力,能够在规划、环保、国土、测绘、城建等行政管理部门、科研机构与高等院校、企事业单位等相关领域从事管理、科研、教学、技术等工作,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级专门人才。可见,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定位过于宽泛,要求学生兼具地理科学、环境科学和管理科学的基本理论与实践技能,致使学生业务培养目标过于多元化,也使学校面临着专业难以准确定位、难以突出品牌特色,而学生面临着什么都需要学、却什么都学不精的尴尬困境。

(二)课程设置过于宽泛,课程体系结构不合理

如上所述,正因为“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口径太宽、学生业务培养目标过于多元化,导致该专业课程设置过于宽泛、课程体系结构不尽合理。该专业学生要求毕业后能够胜任规划、环保、国土、测绘、城建等行政管理部门、科研机构与高等院校、企事业单位的管理、科研、教学、技术等工作,这就要求专业课程设置需要面面俱到,包括国土资源、生态环境、城乡规划、城市管理等诸多方面,而目前惯行的本科专业(学分制)四年制难以保证如此庞大的课程体系设置,其结果只能是学生学而不精,形成专业不“专”的窘境。

新疆农业大学依托自己的学科背景,在2012级的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计划中设定的专业主干学科为地理学、环境科学、管理科学,主要课程有自然地理学、经济地理学、自然资源概论、环境科学概论、生态学原理、资源环境经济学、城市地理学、城市规划原理、地理信息系统、环境规划与管理、环境影响评价、土地利用与规划、村镇规划、区域分析与规划、管理学原理、经济学、城市经济学、公共管理学、测量学、地理数学方法、新疆地理与旅游资源概论等。从设置的这些课程可以看出,教学内容囊括资源、环境、生态、城市、规划、管理等多方面,专业课程设置过于宽泛,杂乱无特色,重点不突出,在社会上找不到完全与之匹配的部门、行业。可见,按照“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业务培养目标来全方位设置课程并不符合科学发展原理与规律,也违背市场规律,课程设置应当针对市场需求与相应的行业部门,有的放矢。

(三)专业学生就业形势不乐观,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偏差较大

由于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知识繁多而驳杂,就业前景并不理想,毕业生多从事与其专业不符的职业,据麦克斯-中国2010届大学毕业生社会需求与培养质量调查显示,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为主要本科专业中专业对口率最低的十大专业之一,排名第八,对口率为44%。

究其原因,主要在于该专业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偏差较大。专业口径太宽,学生学的杂而不精,似乎什么都会又都不会,社会上也没有完全匹配的部门、行业,导致就业市场和各用人单位难以认可并接受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毕业的学生。而用人单位更愿意吸纳与其完全对口的专业的学生,例如,规划部门愿意吸收城市规划、建筑学等专业的学生,环保部门愿意吸收环境工程、环境科学等环保类专业的学生,国土部门愿意吸收土地资源管理、地理信息系统、测绘等专业的学生等。泛而不精使得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的学生与前述诸多专业的学生相比几乎毫无专业竞争优势,导致该专业学生就业形势不容乐观、专业对口率很低。新疆农业大学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在2012年以前就多年未招生。

二、学科调整为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新专业带来的机遇

如前所述,原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在我国开办多年以来,各地各高校都面临着许多教学管理、学科建设、学生就业方面的困境。鉴于此,教育部于2012年颁布了《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管理规定》,将原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拆分为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代码:070502)和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代码:070503)两个专业。此次学科与专业调整为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新专业的发展带来了机遇。

首先,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的调整和设置,帮助该新专业明晰了专业内涵、理顺了学科关系、明确了发展方向。具体来说,就是明晰了未来城乡规划教育和实践的发展方向,使地理学科参与城乡规划实践,用地理学理论统筹指导城乡规划、建设和发展,成为了新专业的具体内涵。这正好适应了城乡规划学科的综合性和人文地理学的专业性发展趋势,也使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在定位上更加细化、明确,承担起了培养城乡规划专业人才的使命。

其次,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的调整和设置,明确了该新专业的培养方向和教育目标,使得其人才培养的专业性和针对性都较强。各高校可以根据自身的学科背景与优势,优选特色方向,显得更具灵活性和自主性,新疆农业大学就优选和确定了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作为今后的专业发展方向,以期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掌握基础人文地理知识和理论的,精通基础城乡规划知识和技能的,面向城市规划管理部门、规划设计部门以及相应企事业单位的应用型专门人才。在新专业方向确立的基础上,接下来的工作重中之重就是修订人才培养方案与课程设置体系,优化专业课程设置与课时结构,加强学生实践教学环节。

再次,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的调整和设置,对学生来说,改善了原专业学生学而不精以及专业竞争优势不明显的境况,使得学生学习内容和学习目的更加明确,也有了更加对口和明确的用人单位,更好地适应了社会的需求。

三、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

面临机遇的同时,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的发展存在着诸多挑战,如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课程体系与结构的优化、在学时有限前提下学生实践教学环节的加强等。各高校应充分发挥人文地理学的基础理论优势,并以此组织教育实践,实现规划人才理论素养和实践能力的双重提高。基于以上问题兼顾学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新疆农业大学对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的课程设置进行了改革,以满足市场需求为导向,构建了完整的课程体系。

(一)人才培养目标

新疆农业大学本科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的培养目标为:培养具备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管理的基本理论、知识、技能,具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接受严格科学思维的训练和良好的专业技能训练,立足于宏观、中观区域、微观居住区的管理规划,从事城乡建设和区域经济发展规划的研究、教学、开发或应用的高素质复合型专业人才。

(二)业务能力要求

在上述培养目标指导下,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掌握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了解人文地理学的理论和前沿发展、应用前景,了解相近专业如城市规划、环境科学和管理科学的一般原理和方法,了解城市规划、可持续发展战略等国家有关政策和法规,了解城乡规划管理的理论前沿、应用前景和最新发展;掌握人文地理、城乡规划等方面的研究和应用技术、具有较熟练的遥感、GIS、计算机和绘图等技术的操作能力,掌握资料调查与收集、文献检索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得相关信息的基本方法,具有分析、归纳、整理相关数据和撰写论文的能力;具有适应办公自动化、应用管理信息系统所必需的定量分析和应用计算机的技能;接受良好的科学思维和科学方法的基本训练,具备较强的调查研究与决策能力,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具有较好的口头与文字表达能力,较强的创新意识、沟通能力、组织管理能力、环境适应能力和团队合作、协同攻关能力;外语要达到能较顺利地查阅外文期刊以及运用外语交流的水平。

(三)课程体系构建

新疆农业大学本科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的课程体系主要包括课堂教学课程体系、实践教学课程体系以及综合教育课程体系。

课堂教学课程体系是主要的理论教学环节,构成人才培养知识结构的基础。除了提升基础素质能力的课程如思政、大学英语、高数、体育、计算机基础等公共课和普通基础课以及公共选修课之外,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的课堂教学课程体系主要还包括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专业限定选修课以及任意选修课,具体课程主要是结合学校的学科背景与社会需求设定。其中,专业基础课主要有管理学原理、经济学、自然资源学概论、生态学原理、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经济地理学、地统计学、遥感概论、地图学、城市地理学、地理数学方法与地理信息系统;专业课及专业限定选修课主要有城市规划、土地利用与规划、区域分析与规划、环境规划与管理、村镇规划、旅游规划与设计、城乡规划管理与法规、资源调查与评价、居住区规划与设计和资源环境经济学;任意选修课主要包括维吾尔口语、专业英语、建筑美学、新疆地理与旅游资源概论、矿产资源管理概论、社会调查研究与方法、城市规划制图技术、公文写作、专业文献检索以及文献综述与科技论文撰写方法。

实践教学课程体系为课堂理论教学课程体系与用人单位及社会搭建起一个桥梁与平台,目的是让学生更好地学以致用,理论结合实践。新疆农业大学本科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主要包括课堂实验、课程实习、专业实习及毕业实习和设计4个环节。其中,课堂实验根据各门课程教学计划进行;课程实习主要有自然地理学实习、遥感实习、地图学实习、土地利用与规划实习、村镇规划与设计实习,前三者各一周、后两者各两周;专业实习为校外城乡规划综合实习,为期12周,集中安排在大三暑期及大四学年初始;此外,还有8周的毕业实习和累计10周的专业文献综述及毕业论文(毕业实习与毕业论文同时进行),安排在大四第二学期,毕业实习的具体内容以有利于学生就业为宗旨。

综合教育课程体系则旨在提升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以及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能力,包括军事技能训练、劳动技能训练(包括公益劳动与支农劳动)、社会实践(含社会志愿者工作),以及形势与政策教育、职业生涯规划和创业就业指导等环节。另外,学校还出台了《新疆农业大学综合素质学分管理办法》,规定学生参加校级以上(含校级)各类科技活动、学科竞赛、文体竞赛,参加学校和有关部门组织的社会实践、公益活动、支农劳动获奖,参加自治区和国家组织的各类公共考试,职业资格与技能认证考核,阅读学校推荐的课外书目、学术论文,以及听取学术报告与专题讲座等,取得成绩者,由学校认可并以学分形式记载在学生学习档案中,要求至少应取得8个学分(其中非专业职业资格认证至少2学分),促使学生通过各种途径提高个人综合素质。

综上,新疆农业大学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在重视专业理论教学的同时又加强了实践教学环节,除了专业课程的学习外,十分重视学生综合素质与能力的提升。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新专业的课程体系建设重在明确专业内涵与方向,优化课程体系与结构,突出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当然,新专业的建设是一个积累经验逐步完善的过程,目前新疆农业大学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也一定存在着很多不足,在今后还将历经一个不断反馈与修正完善的过程。

结语

国家《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年)》发布并进行的学科和专业调整,顺应了社会发展需要,给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但机遇与挑战并存,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的承办高校及教学工作者应该在明确专业发展方向的前提下,汲取以往教训,结合社会需求,重构专业体系,优化课程体系与结构,加强实践教学,以提高专业竞争力,促进新专业更快更好的发展,为社会培养更多适应城乡规划的合格人材。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颁布新版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设置管理新规.中国教育,2012-12-04.

[2] 2011年工作与专业对口率最低的本科专业排行榜[N].网易教育,2011-06-08.

[3] 彭位华,张勇,刘雪艳.专业调整背景下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发展现状与展望[J].皖西学院学报,2013,(1):134-137,156.

[4] 赵映慧,袁兆华,王杜春,等.东北农业大学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课程体系建设[J].高等理科教育,2013,(4):94-98.

[5] 陈昆仑,李丹,王旭.学科调整背景下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的机遇与发展[J].高等建筑教育,2013,(6):22-25.

[6] 张守忠,李玉英,胡囡.应用型本科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课程体系构建[J].山西建筑,2013,(12):228-229.

[7] 改革开放以来的四次本科专业目录修订[N].东方教育时报,2013-05-15(15).

[责任编辑 李 可]

作者:马瑛 李松 古力先·司马义

第三篇:地方高校城乡规划专业联合毕业设计改革初探

摘 要:毕业设计是城乡规划专业本科教学的最后一个极其重要的环节,是检测学生4年学习情况的重要手段。城乡规划专业具有较强的应用性,社会的多元化发展使得城乡建设状况愈加复杂多样,要在这个高速发展的新形势下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必须尽快改变传统观念,改革陈旧的专业教师单一指导型的教学模式,致力于培养创新能力强,适应社会能力、解决新问题能力强的复合型人才。

关键词:地方高校 城乡规划专业 联合毕业设计 改革

传统城乡规划专业毕业设计成果僵化,师生之间、专业之间、各高校之间缺乏交流沟通,与如今开放办学、协同发展的大背景不相适应,且过于重视设计成果而忽略设计过程,缺乏人文价值和社会实践性,考核指标也不能真正反映出学生的真实水平,在这一系列的弊端下,高校毕业设计改革迫在眉睫。近年来,联合毕业设计模式不断地发展壮大,在教学实践活动中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该文基于地方高校城乡规划专业对联合毕业设计改革进行初步分析。

1 地方高校城乡规划专业毕业设计现状

1.1 多因素影响下的毕业设计地位严重弱化

近年来,受师资力量、学生考研、毕业生就业率等因素的影响,部分高校对毕业设计过程和成果缺乏有效的监督,往往是“一夫多挑”,一位专业老师指导多名学生。一位教师精力有限,且教师本身也有比较繁重的教学科研任务,研究内容不深入,并且容易使畢业设计流于形式,教师要求不严格,学生不重视,实验设施不健全,经费匮乏等,导致毕业设计的作用和地位严重弱化,教学质量严重下滑。

1.2 单一专业指导模式无法应对城乡规划编制的复杂性

如今社会的多元化发展,城乡规划问题极其复杂,单一专业指导模式无法应对城乡规划编制的复杂性,城乡规划需要对城乡经济发展、城乡环境状况等知识有一定的了解,单一的专业教师指导无法满足日益复杂的城乡规划设计课题的要求,在指导毕业设计的过程中,设计思路僵化,题目一成不变,毕业设计成果千篇一律,很难出现让人耳目一新的毕业设计作品。

1.3 闭门教学导致教学理念陈旧,质量与过程难以掌控

大多数地方性高校的毕业设计都是由本校指导教师独立指导,缺乏与其他水平较高的院校以及其他相关专业的沟通交流,与外界脱节,导致教学理念不能及时的更新,信息不畅通,设计思想刻板,设计选题空泛且陈旧,长期的“闭门造车”慢慢地耗损了师生的设计积极性,而传统的毕业答辩监管模式也存在较大的弊端,毕业设计的过程缺乏有效的监管,最终的质量也难以掌控。

1.4 学生专业知识结构不全面,师生专业交流不充分

各专业教学分离下的毕业设计过程中,学生对其他互补的相关专业的了解存在较大的局限,尤其是城乡规划专业与建筑、景观专业三位一体,相互协调,但是由于指导老师的专业唯一性,致使学生对城乡规划相关领域的发展变革了解甚少,专业知识结构不全面,而且在陈旧的毕业设计理念下,学生对毕业设计的研究兴趣较低,师生之间的专业交流不充分,在实际进行毕业设计的过程中,各专业知识技能的协调配合达不到要求,与外界又没有交流,导致学生视野狭窄,综合素质较低,毕业后适应社会的能力不强。

2 城乡规划专业联合毕业设计模式分析

2.1 联合毕业设计概况

联合毕业设计是2011年北京建筑大学联合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山东建筑大学、苏州科技大学共同协作提出的北京广安产业园核心区城市设计的课题项目,至2014年已经初步形成比较固定的“7+1”联合毕业设计模式,经过8年的发展,高校各专业联合毕业设计在全国迅速开展起来。联合毕业设计具有综合性、多样性、创新性、实践性等特点,以城乡规划专业为例,综合性是指联合毕业设计要求学生掌握城乡规划专业相关学科理论知识,综合应用;多样性是在联合毕业设计平台中,各高校不同专业、不同设计理念相互融合,有利于城乡规划专业毕业设计的多样化发展;创新性是指不同高校不同专业的不同思想理念在联合毕业设计中相互碰撞,启发创新设计思路;实践性则是表明联合毕业设计旨在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通过实地调研考察,获得符合实际情况的设计成果。

2.2 联合毕业设计教学模式的意义

2.2.1 通过校际交流,提高了毕业设计的成果质量和教学水平

据调查,传统的城乡规划专业毕业设计选题二三十顷的各类城乡建筑用地的详细规划方案,毕业设计成果规定为不少于7张A1图纸,毕业设计的任务要求较简单,而联合毕业设计的基地面积普遍较大,而且基地情况较为复杂,对专业联合和团队合作的要求都远超校内毕业设计。总之,联合毕业设计从选题难度、设计任务、成果质量、汇报答辩等方面都较以往的校内毕业设计有了显著的提高。

2.2.2 通过多专业多地区联合,拓展了师生的专业知识面

联合毕业设计打破了传统专业“画地为牢”的专业局限,多地区之间的联合通过立足不同地域特色的设计选题,让广大毕业生和各专业老师有机会研究不同城市的地理特征、人文气候、城市建设、经济发展等,多专业学生相互理解、相互学习、通力合作,学习不同地域环境下的城乡规划设计应对方案,各专业学生也对其他专业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不同专业之间相互协作,积极交换意见,学生们考虑问题的角度也更加全面,师生的知识视野都能够得到一定的拓展。

2.3 联合毕业设计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3.1 多专业联合毕业设计存在专业协作难的问题

不同高校、不同专业的学生之间学习能力、思维模式等不同,而且各自专业的毕业设计要求也不同,学生之间的联合毕业设计协作磨合往往会有一定困难,根据已有的联合毕设教学实践,“等、靠、要”的现象在联合毕设中普遍存在,个人设计任务不明确,学生之间相互推卸,极易形成毕业设计进度滞后、推进困难的局面。

2.3.2 联合毕业设计对正常的校内毕业设计教学造成一定冲击

联合毕业设计的新颖性对学生有很大的吸引力,自推出之后总能吸引一大批优秀的毕业生踊跃报名参与,因联合毕设投入较大,教师往往会在报名的学生中择优选拔以保障联合毕业设计成果的质量,这样就造成参加校内设计的学生能力相对较弱,设计成果相对也较差,学生参与校内毕业设计的积极性更低,造成恶性循环,学生和教师都对此现象颇有微词。

3 城乡规划专业联合毕业设计教学模式的应用

3.1 选择合适的毕业设计题目

城乡规划专业的实践性、社会性、法律性、综合性都较强,毕业设计题目的选择要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为出发点,时刻关注城乡建设重要区域的热点问题与发展政策,面向热点城乡规划话题,注重地域特点和设计指向特征,根据联合毕业设计的内容与形式,确定符合教学要求的实行方案,同时要注意设计选题的可操作性,形式方便现场调研,结合实际,提高实际应用能力。

3.2 严格控制各阶段设计的进度和深度

联合设计的承办方以及各项目对应的指导教师需要随时协调把控毕业设计的整个流程,初期調研、中期检查、后期答辩,明确每一位学生的任务,对于各个阶段的成果汇报也都必须落实,做出明确的要求与规范,在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的同时,制定完善的毕业设计工作细则,过程控制、成果审核,对各方面严格要求,保障毕业设计顺利进行,达到预期的目标与成效。

3.3 组建合理的联合指导团队

对于参与联合毕业设计的指导教师,承办方一定要慎重选择,合理搭配,指导教师团队首先要有多专业背景,搭配不同高校、不同专业和工种的专业人员合作,对学生的毕业设计进行全方位的指导,制定科学的教学计划,多阶段控制,多形式交流,并对最后的设计成果进行合理的点评,综合多方意见,集中汇报,为多专业的有效联合创造有利的条件。

3.4 健全设计评选竞争机制

评选竞争往往是调动学生参与积极性的有效措施,同时,为了保证联合毕业设计的教学效果,建立健全设计评选竞争机制是联合毕业设计教学模式中的重要环节。参与后期答辩的指导教师根据评审标准对学生设计成果质量给出相应的评审等级,评审过程公开透明,并根据实际情况评选优秀设计作品小组,将优秀毕业设计作品进行巡展,并给予一定的物质或精神奖励。

3.5 构建联合毕业设计交流平台

构建联合毕业设计交流平台,健全联合毕设的规章制度,让各高校的毕业生和参与指导的教师有机会进行交流沟通,可以建立联合毕业设计交流网站,制作历年优秀毕业设计、联合毕业设计相关章程和规定、各指导教师和学生交流等网站专区,使联合毕业设计模式常态化、制度化,将传统的单一教学交流模式转变成各高校各学科之间深度交流合作模式,提高学生毕业设计的质量和效率。

3.6 增加联合毕业设计专项资金

近年来,各高校招生数量有了很大的增长,但是教育资源以及资金却没有相应的增加,各地方高校要大力支持联合毕业设计教学实践,需要适当增加联合毕业设计教学实践专项资金,不要让设计经费不足限制了学生设计课题的创新,尽量为学生和教师提供更好的实践和教学条件。

4 结语

总体来说,联合毕业设计虽有一定的弊端,但是也是各高校城市规划专业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复合型人才的有效途径之一。针对联合毕业设计中出现的弊端,各高校应采取相应的措施保证校内校外的毕业设计教学活动顺利进行,积极借鉴相关的联合毕业设计的实践经验,整合多方面的教学资源,提升学校毕业设计的整体质量,为社会输送大批“通才有专长”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 汪勇政.工学类城乡规划专业毕业设计联合教学模式初探——以全国建筑类七院校城乡规划专业联合毕业设计为例[J].高教学刊,2016(11):24-25.

[2] 王淑娜,王霞.高校土建类专业联合毕业设计探索——以河北建筑工程学院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2017(6):144-145.

[3] 梁正其,田隽,胡佳佳,等.地方院校应用技术类专业毕业论文(设计)改革探索——以铜仁学院为例[J].高教学刊,2017(11):100-101.

[4] 王庆,王玲娟,何艳,等.地方本科院校在转型发展期药学专业毕业论文改革探讨[J].广东化工,2017,44(15):303.

[5] 王莉.地方工科院校艺术设计专业毕业设计教学现状及改革研究[J].大众文艺,2016(13):212-214.

作者:朱丽娟

上一篇:舞蹈艺术理论论文下一篇:课外生活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