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下历史课堂教学方法浅论

2022-09-10

新课程改革要求历史教学的目的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 培养更具科学素养的学生。新课标、新理念, 教师必须转变观念, 不断更新知识, 不断加深自身的文化底蕴, 把教研工作落在实处, 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独立潮头。

1 巧设疑, 妙布景,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如果教师通过设疑能够创设一种有趣的思维意境, 从而刺激学生强烈的好奇心, 无疑会使教学事半功倍。教育家陶行知说:“发明千千万, 起点是一问, 智者问得巧, 愚者问得笨, 人力胜天工, 只在每事问。”教师必须确立问题意识, 引导、启发、设疑, 激发学生去发现, 去分析, 乐于去学习, 在疑问中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主动发展。

如讲美国南北战争, 设疑:“八十年代美国民意测验结果, 开国以来, 四十多任总统中最受尊敬的是林肯。出身平民的林肯何以在美国人民心目中有如此崇高的威望?大家知道《汤姆叔叔的小屋》这部作品吗?那位伟大的林肯曾对这部书的作者斯托夫人说:‘一部书导致了一场战争。’那么这部书导致了什么战争呢?它的原因、性质、结果又如何呢?”

教师可依据教学内容, 通过设疑问、置障碍、布迷局、揭矛盾等教学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认识、分析、概括、评价, 激发学生思维。学生在教师引导下, 对知识处于心欲求而不得、口欲言而不能的状态。当学生处于这种情景时, 教师就能引导他们积极地探索, 使其成为自觉主动学习的主体。

2 扩大视野, 培养学生提取信息和判断真伪的能力

在历史教学中, 我们可以结合相关史料或有关教材设置识别型、判断型的问题, 扩大学生的视野, 训练学生思维的敏捷性。思维敏捷性关键是迅速, 步骤是丰富的素材。如讲罗斯福新政时补充他说过:“作为一个国家, 我们拒绝了任何彻底的革命计划。为了永远地纠正我们经济制度中的严重缺点, 我们依靠的是旧民主秩序的新应用。”一方面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另一方面培养学生的反应能力, 使学生立刻明白“旧民主秩序”的含义是指资本主义制度, “新应用”的含义是指局部政策调整, 实质上是生产关系的调整。长此以往, 不仅能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理解能力以及提取信息和判断信息真伪的能力, 而且能有效地训练学生思维的敏捷性, 让学生终身受益。

3“条条道路通罗马”, 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能力

思维的灵活性具有五个特点:一是思维起点灵活, 即能从不同角度、方向、方面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二是思维过程灵活而不钻牛角尖;三是概括迁移能力强, 运用规律的自觉性高;四是善于组织分析;五是思维的结果往往是多种合理而灵活的结论。在历史教学中, 教师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学习, 像历史学家一样发现问题, 解决问题, 获取历史知识, 历史技能, 突破教材约束, 突破老师“填鸭式”灌输, 使学习方式, 学习内容, 学习过程完全放开, 进一步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能力。

比如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重要的历史人物, 如何评价曾国藩?由于这类问题具有一定的“弹性”, 即问题的可争议性和研究性, 在“是”与“不是”之间存在着较大的思维空间。再如戊戌变法中就义的谭嗣同, 他本来有脱身的机会, 可他宁愿放弃, 他的主动赴死是否值得, 也可以有值与不值两种说法。以上这些历史问题, 只要学生持之有据、言之有理, 完全允许有不同的结论。这样便使学生获得了极大的自主权, 从而可以更加自由地投入对问题的研究之中, 张扬学生的主体意识。

4 高屋建瓴, 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

在历史教学中, 我们会碰到错综复杂的历史现象, 这正是进行思维训练不可忽视的材料。分析综合能力就表现在善于深入地思考问题, 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预见事物的发展趋势, 从纷繁复杂的历史现象中找规律, 提高认识社会现象的能力, 实际上是一种善于发现问题, 多角度思维探究问题的心理倾向, 只有不断产生许多疑问, 才能进行对比, 上升到批判, 拓展思维空间。如, 秦始皇和汉武帝都实行了封建文化的专制政策, 但结果却不一样:前者走向崩溃, 后者走向鼎盛;1 6世纪中期至1 8世纪2 5 0年时间里世界范围内确立的资本主义国家廖若星晨, 而1 9世纪半个世纪里却形成了一个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形成1 9世纪前后两种情形的原因是什么?通过对这些现象进行设问, 可以帮助学生思考这些现象, 并透过这些现象看到历史发展的本质, 预见历史发展的方向, 从而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 从而深化对问题的理解, 优化思维过程, 揭示问题的本质, 探索解决问题的规律, 促进知识的同化和迁移, 进而产生新的发现。对于当今的中学生——信息广泛, 视野开阔, 且求异心理和探究心理强, 只要教师引导得当, 是会收到很好效果的。

5 营造和谐的教学氛围, 在乐学中培养学生团队意识, 责任精神

教学不仅是一个认知过程, 更是情感和意志活动的过程。教学的效果不仅取决于教师对教材的挖掘, 更取决于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因此, 建立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 营造宽松的课堂环境是提高教学效益, 培养学生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前提。作为教师应创造有利于学生合作交流的气氛, 在乐学中寻找交流讨论的契机, 注意对学生表述技能、技巧加以引导和训练, 尤其是引导学生认真地去听取与评判别人的表述。在深化讨论中, 教师将学生思维引向更高层次, 提高学生认知能力,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和人际协调的团队精神。

教师尽力还历史的本来面目, 引导学生正确评判历史, 学会尊重历史, 不惟上, 不惟书, 具有独立人格, 自由精神, 培养学生对历史的负责意识, 同时肩负历史重任的社会责任心, 为自己行为背负责任的品格。古人说:“学高为师, 身正为范。”教师多给学生一份信任, 一份鼓励, 一份机会, 多一点尊重, 多一点关爱, 师生之间建立一种民主和谐的关系, 那么学生得到的就不仅仅是知识, 能力, 而是有良好情感体验, 并逐渐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6“临渊羡鱼, 不如退而结网”, 开发学生潜能

人是发展的, 教师应从有利于学生发展的角度出发, 引导学生学会反思, 研究, 思考, 学会学习, 掌握方法, 为终身学习打下基础。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养成质疑问题, 不满足常规的品质, 学会解决问题的思路, “临渊羡鱼, 不如退而结网”。有人说, 知识是金子, 能力是点金术。将能力训练贯穿于教学之中, 使学生在掌握基本原理的同时, 具备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 既给学生金子, 又给学生点金术, 培养学生能够终身学习。让学生按照自己发展的需要, 自由支配学习时间和空间, 充分开发潜能, 使学生实现社会化、个性化, 真正实现在主体学习活动中实现生动活波的发展。

摘要:在新课程改革下, 历史课程必须树立创新思想、以人为本的教学新理念,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让学生充分参与教学过程, 从而发挥历史教学在培养学生科学素养方面的独到作用。

关键词:新课程,历史教学

参考文献

[1] 甘小的.今天, 应该有怎样的教师形象[J].上海教育, 2002, 22.

上一篇:新时期高职班主任应加强学生的责任感教育下一篇:艺术设计类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