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与自然科学技术论文

2022-04-17

摘要:恩格斯《自然辩证法》系统揭示了人从依存于自然界的原生关系到人类主体性的不断增强,改造自然造成人与自然关系的异化,最后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应然状态,恩格斯对自然的客观存在、人的能动性和受动性、人与自然的日渐异化和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解等方面做出了科学论述。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人与自然科学技术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人与自然科学技术论文 篇1:

现代科学技术滥用对人与自然关系影响的哲学分析

摘 要:技术是人类按照自身的愿望和意志作用于自然的实践活动,技术是人以自身的活动来引起、调整和控制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的过程。技术活动表现为人类对自然的控制、改造和利用,因而技术与生俱来就具有一种对自然本真状态的人为干预。现代技术是一把双刃合剑,本质上具有潜在的危害性,对技术的滥用导致当今世界人与自然关系的失调。通过建立健全技术活动的社会规范机制,杜绝技术滥用,推动技术的合理化,从而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关键词:科学技术;滥用;人与自然;关系;哲学

1.现代技术的“原罪”

技术的发展经历了不同的历史时期,呈现为不同的表现形态。科学的技术化、社会化,不仅使人类通过现代技术开发利用自然的方法和手段大大加强,而且直接导致了世界的“祛魅”,其结果是技术的定量分析、工具效率、知识专门化的标准支配着整个社会和文化,人类进入“数字化生存”的技术时代。如果说古代技术还没有形成独立的发展体系,只是一种融入到人类文化生活的经验实践的话,那么现代技术已经完全没有文化学和人类学上的生存论意义,而蜕变为纯粹控制自然甚至人类自身和社会的工具。在现代社会,技术不仅是对科学的广泛运用,而且它自身亦具有自主发展的逻辑张力,技术活动的目的就是按照技术的规则、通过其具有的强制性力量使自然屈从于人类的意志,更好地为人类服务。这就导致现代技术不顾自然的条件和承受能力空前膨胀,蛮横粗暴的促逼着自然,自然成为了纯粹的被征服和掠夺的对象。

2.技术滥用导致人与自然关系的失调

随着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以及科学、技术及其社会运用的一体化,人类社会通过技术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空前增强,于是,自然界的一个个神秘现象被人类所破解,人们开始毫无节制地开采、利用各种自然资源,使之为人类社会的生存和发展服务。工业文明是人类利用科学技术这一强大的武器征服和改造自然取得空前胜利的时代,在工业文明下,科学特别是技术的功用被无限放大,科学技术被理解为驯服自然的最有效工具,于是,人们在通过科学技术改造自然和利用自然时越来越肆无忌惮、无所顾忌,把自然当作可以任意摆布的机器、可以无穷索取资源的原料库和无限容纳工业废弃物的垃圾筒。这些做法严重违背了自然的规律,打破了自然界本来的良性循环系统,大大超出了自然的承受限度。当人类对自然进行掠夺性开发和破坏性利用时,自然界则以其铁的必然性,向人类社会实施了严厉的报复——全球性的生态失衡和人类生存环境的恶化。可以说,正是由于技术的滥用,人与自然之间的对抗加剧,人与自然的关系严重失调。

人与自然的关系本质上是辩证互动的,一方面人对之于自然具有主体性、能动性,自然则是被动的、消极的;但另一方面自然界对于人类又具有根源性、制约性。对此,马克思有过精辟的论述:“人作为自然的存在物,而且作为有生命的自然存在物,一方面具有自然力、生命力,是能动的自然存在物,这些力量作为天赋和才能、作为欲望存在于人身上;另一方面,人作为自然的、肉体的、感性的、对象性的存在物,和动植物一样,是受动的、受制约的和受限制的存在物。”这就意味着,人类通过科学技术大规模开发、利用自然时,自然界反过来也必然会对人类及人类社会产生这样或者那样的影响。

当前,人与自然关系的失调主要表现在:环境的恶化、生态的失衡和气候的反常。环境恶化主要指一系列的环境污染,包括大气污染、水污染和固体污染等,其污染源主要是工厂排出的废水、废气和废渣、汽车的尾气、农药等等。其实,由于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一些新的污染也接踵而来,比如因为更新换代而被淘汰、遗弃的电子产品所导致的电子污染;此外,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手机、电脑等普及率越来越高,各类高频发射设备越来越多,辐射污染已初显端倪。我国目前的环境形势不容乐观,城市污染仍在加剧,并向农村地区不断蔓延,生态环境破坏的范围在继续扩大。我国的生态失衡现象更加明显,众所周知,我国西北地区有土缺水,西南地区有水缺土,部分地区水土皆缺,适于动植物生长的水、土、热等条件恶劣。生态一旦失衡,气候的反常就在所难免,当今,气候反常最明显的表现就是温室效应和全球性的气候变暖,沙尘暴、飓风等自然灾害越来越频繁,这些自然灾害已经严重威胁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3.人与自然的和谐取决于技术的合理化

人以及人类社会是自然生态圈里重要的一环,人与自然和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人类必须在向自然索取的同时,也努力增强自然的再生产能力,至少要保持其原有的生态环境,不让其继续恶化。事实上,人与自然关系已成为一个全球关注的重大问题。近两三年世纪以来,技术的大肆扩张促使人们不加节制地对自然资源进行掠夺,导致了自然生态与环境的严重破坏,由此也危及到人类的生存。

技术的合理化意味着从哲学和社会学的维度来审视人类的技术活动,强调通过社会的规范力量来約束技术活动,尽可能地消解技术的控制性,杜绝技术可能导致的不良后果,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技术活动的积极作用,使之造福于人类。技术的社会建构在当今社会中表现得尤其明显,现代科学技术已经高度社会化、建制化了,由此而来,科学技术及其规则已经广泛渗透到社会的各个层面中,甚至和社会系统的其它要素和规则融合为一体,一方面科学技术特别技术的每一次重大变革都会对社会产生深远的影响,另一方面,新的技术的产生及其社会应用又受到群体利益、文化选择、价值取向和权力格局等社会因素的决定。当然,尽管技术是一种受到价值观念和伦理规范等各方面因素制约的社会活动,但被社会活动建构起来的技术最终指向的是自然,表征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所以,从技术的社会建构论来讲,人与自然的关系本质上是也一种社会关系,人与自然的和谐从根本上取决于人类技术活动的合理化——技术活动被纳入到一种合理的社会规范机制之中,这种规范机制可以确保人类的技术活动处于一种合理的、可控的范围之中,从而可以使人类充分在开发自然、利用自然,获得长足发展的同时,自然依然具有良好的生态系统,最起码不至于恶化,以至影响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4.建立健全技术活动的社会规范机制

技术的合理化要求建立起一整套完备的技术活动的社会规范机制,这些社会规范机制可以确保我们既能利用科学技术来促进经济的发展,推动社会的进步,同时也可以预防技术泛滥可能带来对自然和人类社会的危害。笔者认为,建立健全技术活动的社会规范机制的基本原则有:一是人道主义原则,技术活动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人类的福祉,因而社会规范机制必须确保技术活动能够以人为本,服务造福于人,人不能被技术异化,成为技术系统的奴隶,技术只是人类自由意志的一种体现;另一方面,社会规范机制要促使技术活动公开化、公正化和公平化,技术不能成为社会阶层支配和压迫的工具,它应该是社会全体成员都有权利、有机会享受技术给人类带来的利益和好处。二是可持续发展原则,建立健全技术活动的社会规范机制必须确保人与自然的关系和谐,人类是合理、适度的开发利用自然资源,这样,在经济社会获得发展的同时,自然也获得了再生产的能力,生态系统依然在良性循环之中。三是技术进步原则,技术活动的社会规范机制不能成了阻碍技术发展和技术创新的篱笆,它必须遵守技术活动的内在规律,适应技术发展的逻辑进程,在规范不合理的技术活动的同时,也具备了激励技术创新的动力和机制,从而可以推动技术活动的不断创新。

参考文献:

[1]邹成效,孙天胜;论技术异化的必然性[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5年10期

[2]吕乃基;马克思“两条道路”的科学方法论意义[J];科学技术哲学研究;2012年03期

[3]蒋劲松;科学实践哲学视野中科学观念的负面影响[J];科学对社会的影响;2006年02期

作者:彭定

人与自然科学技术论文 篇2:

《自然辩证法》中人与自然关系思想探析

摘要:恩格斯《自然辩证法》系统揭示了人从依存于自然界的原生关系到人类主体性的不断增强,改造自然造成人与自然关系的异化,最后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应然状态,恩格斯对自然的客观存在、人的能动性和受动性、人与自然的日渐异化和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解等方面做出了科学论述。恩格斯的思想对于人与自然间关系的历史演化的回溯有重大作用,也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关系的科学指导,对整个世界如何把握人与自然关系,共同致力于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避免生态危机的到来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自然辩证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一.人与自然的实然关系:统一与异化

人与自然应是何种关系?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对自然界之于人的重要性、人与自然的辩证统一关系进行了系统论述,对于当代人类在认识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科学处理好人的能动性以及人类相对于自然界的受动性,更好把握自然界的发展规律,构建人与自然的良性互动关系有重大价值。

(一)人与自然的统一

1.自在自然的先在性

自然界是客观存在的,具有先在性,人类是自然界进化发展到一定阶段而生成的。早期人们认为世界是定变不动的,人类只能依附自然、服从自然,持有形而上的机械自然观,而康德的“星云说”打破了这一陈旧落后思想,看到自然界是发展的,将人置于主导地位,认为自然是人的感觉经验的思想。恩格斯对形而上学恒定不变的自然观予以批判,在对康德人与自然关系的论述以及黑格尔辩证法批判继承的基础上,指明了自然界是客观存在于人类之前,人类依存于自然。恩格斯提到:“自然界是我们人类赖以生长的基础;在自然界和人以外不存在任何东西”。自然界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和资源条件,在人类尚未涉足的时候就已经形成,属于自在自然的部分,是自然界最本真和原始的状态,人则是在漫长的生物进化史经过长期劳动作用于自然界而形成的,人和人类社会都是自然界不断发展的产物,离开自然界就无法提及人的存在。

2.人与自然相互依存

一方面,自然界是人类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前提和环境保障。恩格斯和马克思都看到了自然的先在性和发展性,表明了自然界是人类生存的首要外在条件,是使用价值的源泉,它为人的生存提供重要的环境条件和原生物质资源,是社会生产的必要保证,人的生存与发展以及任何实践活动都不能脱离自然界而展开。另一方面,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相互作用、相互依存。人类进入原始社会就开始从事为满足生存需要而向自然索取的活动,随着对自在自然的认识和改造程度不断加深,人类对自然的改造和索取程度也不断加深,人与自然之间的联系愈加紧密,形成了人化自然,人的发展和自然的发展之间相互影响,人们的生产实践活动使得自在自然逐渐“人化”,人与自然构成一个发展的统一体。

3.人与自然统一于实践

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运用整体性和联系的辩证法观点论述了人与自然的辩证统一,也在发展马克思思想的基础上,着重分析了人与自然统一的中介,即人的劳动。恩格斯分析比较了人与动物之间作用于自然界的差异之后,表明正是劳动在人的演化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使人得以从自然界中分化出来,成为自然中具有能动性的一部分;另一方面,实践是人类独有的存在方式,自然界同人的劳动实践的共同作用推动社会生产,促进社会进步,恩格斯指出,“其实劳动和自然界一起才是一切财富的源泉,自然界为劳动提供材料,劳动把材料变为财富。”[1]人化自然是人类实践活动的产物,自然如果脱离人的实践活动便存在自在自然的一部分,失去了它作为人的生存和发展基础的价值,同样,人离开了现实的自然界便失去了自己生存的基础,人与自然在劳动实践中实现历史的整体的统一。

(二)人与自然的异化

1.人类发挥主观能动性改造自然

人与自然在人类合理的实践活动中是有机统一的,当人类按照自身目的和需求利用自然资源、改造自然环境以使自然更适应人的生存和发展需要,这是人发挥能动性的重要体现,恩格斯指出了劳动在人与自然关系中的重大意义,劳动促进了人的提升,人类发挥主观能动性是建立在对自然的利用和索取之上,过去由于人们对自然的了解和认識尚不够深入,人类进行的改造自然的活动存在盲目性和纯目的性,将自然界作为外在于人的客体与无尽索取的对象,这就使得人与自然之间必然存在矛盾,自然的有限性与人类需求的无限性存在对立。

2.人类活动受自然客观规律限制

另一方面,人类改造自然并非是随心所欲的,必然受到自然规律的制约,只有在把握自然规律的基础上,秉持自然与人相统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才能在不损害双方利益的基础上开展实践活动,实现人与自然的共同发展。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引证美索不达米亚平原、意大利等地区在过去不合理改林造田的活动而带来的土地破坏、自然灾害等后果的现实案例,表明人类不遵循自然规律向自然一味索取的活动必然受到自然的报复,恩格斯指出“我们统治自然界,决不象征服者统治异民族一样,决不像站在自然界以外的人一样,相反地,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存在于自然界的。”[2]可见,人在自然界中既可以发挥自身能动性,但同时也具有受动性的一面,人与自然是辩证统一的。

3.资本主义制度下异化程度加剧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发展需要的扩张以及对自然界认识的不断深入,人类改造自然的活动更加频繁、更加肆意,自工业革命以来,生产力的飞速发展使得资本主义攫取自然资源的能力飞速提升,资本家追求利润最大化的本性使得他们乐于获取免费自然资源进行生产,却无暇顾忌与此相伴的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的严重问题,恩格斯揭露了资本主义生产和资本主义制度下人与自然异化的本质:“支配着生产和交换的一个个资本家所能关心的,只是他们的行为的最直接的有益效果。”[3]利益蒙蔽之下,资本家选择最短视的利益而忽视自然资源和环境的承载限度,将科学技术用于最大程度地开采资源,进而用于过度生产之中,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及其将科学技术不合理利用使得人与自然地裂缝愈加扩大,人与自然异化程度不断加深。

二.人与自然的应然状态:共融与和解

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不仅揭示了人与自然统一且矛盾的辩证关系,也提出了从异化走向新的和谐统一的路径,从人类对自然规律的把握,对科技的合理应用,最后上升到社会关系和制度的变革的层次,对于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解有着重要指导意义。

(一)遵循自然规律,实现人与自然和谐

在人类改造自然的历史进程中,对于自然造成破坏的重要原因就在于未能依循自然规律,单纯以人的目的为中心对自然盲目改造,致使人与自然关系产生裂缝,大气、水资源、土壤污染,不可避免的自然灾害,病毒和疾病的传播等都是自然对人类不合理行为作出地回应,人类应当认识到人在发挥能动性的同时,自身始终是依附和存在于自然界中的,人处于自然环境之中,能力必然是有限的。因此,只有认识和遵循自然规律,秉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丢弃仅仅将自然看作是外在于人的对象这一错误观念,将自然与人平等对待,才能在把握自然规律的基础上,既满足人类需求和发展要求又兼顾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条件,在人与自然和谐的情境下,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二)理性应用科技,减轻自然破坏程度

科学技术对于人与自然的关系发展也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恩格斯认为,“现代自然科学和现代工业一起对整个自然界进行了革命改造。”这种变革由于科学技术的差异化使用也产生了二重化的现象。[4]科学技术促进了人类生产力的飞速发展,作为人的有限能力延伸的技术再资本主义社会之下对于自然的开采和破坏起到了极大的助推作用,这与法兰克福学派为代表的西方马克思主义者进行的技术理性批判具有一致性。因此,要实现人与自然必然需要技术的理性应用,不能仅仅考虑人的利益,更多的是将自然的承受力作为重要考量,在自然资源节约、环境保护等层面做出努力,使得科学技术以一种绿色友好的方式带动生产力的提高,在当代科技迅猛发展的阶段,技术创新与变革就要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理念,推动技术的合理应用。

(三)变革陈旧制度,突破人与人的异化

恩格斯将人与自然相异化的根源着眼于资本主义制度,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人与人的异化延展到自然界就产生了人与自然的异化,正是资本家对工人阶级劳动力的压榨和剥削才使得资本家向自然索取無尽的资源获取利润,依靠不合理的技术应用破坏自然环境,导致人与自然之间矛盾深化,要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解就必然要求变革资本主义制度,转变生产方式,实现人与人的和解,打破资本家和工人阶级的对立,建立共产主义社会。《自然辩证法》中提到:“需要对我们的直到目前为止的生产方式,以及同这种生产方式一起对我们的现今的整个社会制度实行完全的变革。”[5]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中,才能彻底解决人和自然的矛盾、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使人类从必然王国进入自由王国,解决人与自然的异化,消除资本主义社会中在资源环境方面的竞争关系,进一步消解人与人的异化。

三.恩格斯人与自然关系论述的当代意义

(一)正确把握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指导

从国际来看,《自然辩证法》对于世界各国科学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共同应对当前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具有重要启示意义。首先,要坚持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习近平总书记将人类命运共同体上升到人与自然的维度,在领导人气候峰会上倡导世界各国共同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这既是对全球生态环境治理的号召,也是对整个人类命运的关切,只有将人与自然置于同等位置思考,从根本上意识到自然环境是人类生存发展和生产活动的根本前提,是人类永续发展的重要保证,必须突破人与自然的不和谐状态,才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其次,坚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在人与自然相统一的理念基础上,国际社会应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宣传,树立人与自然平等共生的意识,理应看到过去对于自然地盲目利用和开采对整个自然界和人类发展带来的巨大伤害,各国要自觉承担起保护自然的责任,在追求经济发展的同时也要维护生态环境。做到尊重自然,对自然怀有敬畏之心、感恩之情、报恩之意,决不能将自然界看作无尽的索取对象,同时按照自然规律办事,在认识自然利用自然的同时更要注重保护自然,才能使自然为人类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生态环境资源和物质保障,推进人与自然的互利共赢。

(二)助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方法引领

从国内来看,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中人与自然关系论述也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提供重要指导。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等生态文明思想是基于我国现实国情对恩格斯关于人与自然关系论述的承扬,对于我国在保持经济稳定发展同时促进生态环境的改善意义重大,十八大以来,我国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总布局,致力于打造生态宜居的自然环境和生产条件,更加注重人与自然间的友好相处;另一方面,科学技术的绿色创新是我国生态思想的进一步发展。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随着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脱贫攻坚战的取胜,就需要发展更高质量的生产,因此,科学技术的应用与创新也要与生态环境保护紧密联系,加快推进绿色科技研发,助推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生产方式的普及,助益我国生态文明建设。

四.结语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始终是贯穿人类历史的一对重要关系,随着工业化革命的开展,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人类在满足自身发展的同时,更需要考量自然的限度,处于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关系之下,人的生存才是得以保障的。我国在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关系思想的指引下,结合本国实际,形成了具有本国特色的生态文明思想和生态建设道路,提倡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人与自然的关系不再是索取与被索取,而是和谐共融,由此实现二者间的良性互动,永续发展。

注释

[1]恩格斯.自然辩证法[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303.

[2]邹广文.恩格斯人与自然关系思想再思考——恩格斯《自然辩证法》学习札记[J].理论视野,2020(12):82-87.

[3]邹志勇,陈万求.恩格斯的人与自然关系思想探讨[J]南进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05):57-61.

[4]万长松,林豪庭.恩格斯人与自然关系思想及其现实意义——纪念恩格斯诞辰200周年[J].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35(05):1-7.

[5]刘冠军:《从人与自然的关系看两种制度更替的必然性——再读恩格斯〈自然辩证法〉导言》,《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年第1期。

参考文献

[1]于靓. 恩格斯《自然辩证法》的自然观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7.

[2]刘松涛.人与自然关系的实践困境及其出路——重温恩格斯《自然辩证法》[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S1):5-10.

[3]帅惟.人与自然之间的辩证法乐章——读恩格斯《自然辩证法》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论述[J].社会科学家,2003(03):110-114.

作者:邓柳

人与自然科学技术论文 篇3:

论和谐思想对中心主义的超越

摘要:文章针对我国理论界“人类中心主义”和“非人类中心主义”的争论,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角度揭示它们的根本缺陷,以人与自然的内在联系为理论依据、以人与自然的历史发展为事实依据,论述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思想对“人类中心主义”和“非人类中心主义”的超越。

关键词:人与自然和谐;人类中心主义;非人类中心主义;超越

在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问题上,历史上出现了“人类中心主义”和“非人类中心主义”,为表述的方便,本文把它们统称为中心主义。“人类中心主义”与“非人类中心主义”的激烈争论从上个世纪70年代开始,至今仍未休止。虽然有2004年的“论实践观对人类中心主义和生态中心主义的超越”,有2005年2月胡锦涛提出的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思想,2006年的“超越人类中心主义重构人与自然关系”,但也有2006年的“世界遗产:现代人类中心主义的实证”等。目前,“人类中心主义”和“非人类中心主义”的争论还没有分出胜负,而“合理的人类中心主义”似乎更胜一筹。要从根本上认识和落实党中央关于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重要决定,有必要从哲学的高度揭示中心主义的缺陷,从根本上认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思想对中心主义的超越。

一、“人类中心主义”和“非人类中心主义”的争论

人类中心主义有建立在本体论意义上的古代的“宇宙人类中心主义”和“神学人类中心主义”,建立在价值论基础上的近代“理性人类中心主义”和“现代人类中心主义”。比较有影响的人类中心主义首先是一种以人为宇宙中心、人是自然的主宰和统治者、宇宙中的一切都要依照人的利益变化发展的观点。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自然资源被源源不断地发现和利用,人的主体地位也越来越突出,人类要做自然界的主人、统治和主宰自然界的思想一再被强化。“理性人类中心主义”认为人作为理性存在物是自然界的主人,入应当并能够主宰一切。于是,人类运用科学技术大规模掠夺式地开发自然资源,忽视了自然界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地位,形成了极端的人类中心主义。“现代人类中心主义”为了克服“理性人类中心主义”的极端性,主张把人类整体利益作为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根本价值尺度。

由于人与自然的矛盾日益激烈,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一些学者开始反思人类中心主义的得与失,出现了生态伦理学和生态哲学为代表的非人类中心主义思潮。其中最有影响的是三个环境伦理学派:辛格和雷根的动物解放/权利论,施韦泽和泰勒的生物平等主义,以及由大地伦理学(莱奧波尔德)、深层生态学(内斯)、自然价值论(罗尔斯顿)阐述的生态整体主义。现代环境伦理学是建立在批判人类中心主义的基础之上的,所以一开始,环境伦理学就走上了一条与人类中心主义对立的发展道路。因此,从生态伦理学和生态哲学的角度来看,这些学说称为“生态中心主义”,而相对于“人类中心主义”来说它们又被称为“非人类中心主义”或“自然中心主义”。

“人类中心主义”和“非人类中心主义”争论的焦点是人类中心主义是不是当代生态问题的根源、自然界是否有内在价值。“非人类中心主义”强调自然界有内在价值,主张把人与自然的关系也纳入伦理调整的范围,把道德关怀的对象扩展至所有存在物,人类由自然的主人变为自然的普通成员。生态伦理学提倡的尊重自然、爱护自然、保持自然生态平衡得到了广泛的认同。人类中心主义强调人的价值,主张人的价值的优先陸,把人的利益当作人类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这对人类充满信心地运用科学技术的手段去认识和改造自然有重要意义。正因为如此,有学者把“以人为本”等同于“人类中心”,提出“我们主张人类中心,不是指人类对非人类的主宰、控制、统治”,而是真正做到从人类的整体利益出发来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这一点同样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共识,甚至有学者在此基础上提出“人与自然的关系实际上就是人与人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决定人与自然关系”的观点并产生了广泛影响。

由于人类中心主义和非人类中心主义都有合理观点,也都不能从根本上说服对方,客观上“人类中心主义论”和“非人类中心主义论”殊途同归:都是为了人类价值的实现。人类中心主义强调追求人的价值,非人类中心主义虽然主张承认非人类存在物的地位和价值,伹实际上是强调保证人的价值实现的自然基础。最终,既走不出“人类中心主义”,“非人类中心主义”又缺乏完善的理论依据。虽然“人类中心主义”和“非人类中心主义”互相指责,但实际上是各说各话,并没有形成真正的交锋。之所以出现这样一个没有胜负的争论结局,根本的原因在于中心主义都没有完善的理论依据。

二、中心主义的根本缺陷

1.割裂了人与自然的时间空间关系。辩证唯物主义认为,时间是物质运动过程的持续性,空间是物质的广延性、伸张性。从时间关系来看,自然是无限发展的,人是自然界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根据辩证法关于任何事物都有一个从产生、发展到灭亡的过程的观点,人类也许会面临恐龙一样的结局,尽管造成这种结局的原因不同,因此,人与自然的关系是有限与无限的关系而不是中心与非中心的关系,“人类中心”和“自然中心”都没有时间依据。从空间关系来看,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局部与整体的关系。作为局部的人只是自然界无限具体物质形态的一种,人的消失并不会影响自然界的存在,人不可能是自然的中心,而自然本身就是一个整体,作为局部的人不可能成为作为整体的自然的中心。“人类中心主义”和“非人类中心主义”都割裂了人与自然的空间关系。

2.违背了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辩证唯物主义认为,意识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物质是表达客观存在的范畴,所以意识与物质的关系不等同于人与自然的关系,伹当我们把意识看作人特有的现象时,意识与物质的对应就转化为人与自然(客观物质世界)的对应,意识与物质的关系也就转化为人与自然的关系。根据辩证唯物主义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有能动的反作用的观点,一方面,自然决定人,没有足够的氧气、适宜的温度和湿度、食物等一系列的自然生活条件。任何人都不能生存,人不能抗拒自然规律。另一方面。人对自然有巨大的反作用:人能有计划、有目的地认识自然,通过实践改造自然,使自然物体向着有利于人的需要的方向发展。“但是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每一次胜利,在第一步都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在第二步和第三步却有了完全不同的、出乎意料的影响,常常把第一个结果又取消了。”所以,人的活动受自然条件和自然规律的制约,人的作用是建立在自然的决定作用的基础之上的。所以,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反作用与决定作用的关系而不是中心与非中心的关系,当我们讲以人为中心

时,忽视了自然的决定作用;当我们说以自然为中心时,忽视了人对自然巨大的反作用。

3.割裂了人与自然的主体与客体的关系。实践是人与自然联系的中介。实践是人以一定手段有目的地、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对象化活动。所谓“对象化活动”,就是以人为主体,以客观事物为对象(客体),把人的知识、能力、目的、理想等主体的力量对象化,使客观事物按人的意志与人发生关系——满足人的某种需要。所以,主体与客体是认识与被认识、改造与被改造的关系。人类从产生的那一时刻起,就把自然作为认识和改造的对象。当然,人在改造自然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被自然所改造:“物”(客体)的内容映印到人自身中,推动人对自然认识的产生和发展,提高人改造自然的能力。所以,在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问题上,应该以自然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前提,但不能以自然为中心,这是由实践主体的目的性和计划性决定的。人的实践应该“以人为本”,也是人作为主体的目的性和计划性决定的。人作为实践的主体,总是把自己可持续需要的满足作为从事实践活动的出发点、立足点和归宿。任何一种生物,如果不考虑自身的生存、不适应自然发展就会被自然淘汰,人类也不能例外。强调“以人为本”,但不能以人为中心,因为人的一切活动都要建立在正确而全面认识自然、尊重自然规律的基础之上。人类中心主义抓住了人的主体性,却忽视了自然客体对主体的巨大反作用;非人类中心主义抓住了客体对主体的巨大反作用,却忽视了人的主体性。

4.抓住人与自然的对立,忽视人与自然的统一。人与自然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它们的统一主要表现为人与自然共处于一个生态平衡系统之中,与自然界的其它生物非生物在相互交换物质、能量、信息中各自都得到发展。它们的对立主要表现在:人的生存和发展需要“破坏”一下自然,向自然索取物质生活资料,并随着索取能力的提高在不同程度上破坏了自然生态平衡;自然偶尔也会惩罚一下人,自然的发展要求人类不要破坏自然生态平衡,否则就要“报复”人类。人与自然既对立又统一,使人与自然在相互作用中互相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而得到发展,并使人与自然能够相互转化——人自然化和自然人化。我们看到人与自然对立的一面,也要看到统一的一面。夸大了人与自然的对立,忽视人与自然的统一,才有“人类中心主义”和“自然中心主义”之争。

5.否认了人和自然的相对独立性。虽然人是自然界的一个组织部分,但当我们讲人与自然的关系时,人和自然就是相对独立,既分别起作用又相互作用的。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建立在人与自然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的基础之上的,而这种交换主要是通过物质资料生产实现的。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形成了人们改造自然、获得物质生活资料的能力——生产力。生产力是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的有机统一。劳动者是人的因素,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归根到底是自然(包括第一自然和第二自然)的因素。在生产力中,劳动者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发挥是生产力发展的决定力量,但自然对生产力的发展也产生重大影响:自然是生产力不能缺少的因素,自然条件的差异直接影响社会生产的分工、生产布局和生产发展的方向,自然生态平衡发展的需要决定人们采取与自然和谐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自然和人都以直接存在的形态支撑着社会,影响整个和谐社会的建设。所以,人与自然并不是中心与非中心的关系,而是相对独立的并存关系。

三、人与自然和谐思想实现了对中心主义的超越

1.人与自然和谐思想强调人与自然的相对独立性。现代汉语词典把“和谐”解释为“配合得适当和匀称”。和谐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以及事物与事物之间协调、有序的状态。那么,人与自然的和谐一方面是指人类社会及自然内部各要素处于相互依存、协调发展的状态,另一方面是指人与自然环境相互依存、协调发展的状态。我国的传统和谐文化就把人类和万物作为一个整体来思考,但作为国家的大政方针提出来的是2005年2月胡锦涛同志提出的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主张,2006年10月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把促进入与自然相和谐作为加强社会事业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当我们讲人与自然的关系时,它们就是相对独立、相互作用的,当我们强调人与自然相和谐时,更加强了人与自然的独立性。这样,我们就跳出了“人类中心主义”和“非人类中心主义”圈子,实现了对“人类中心主义”和“非人类中心主义”的超越。

2.人与自然和谐思想正确处理了人与自然的内在关系。如前所述,人与自然的关系是有限与无限、局部与整体、反作用与决定作用、主体与客体、对立统一的关系。自然的支配地位和决定性作用决定了人的活动一定要遵循自然规律,而人的主观能动性和主体性又要求人们的活动要“以人为本”。遵循自然规律和“以人为本”并不矛盾。遵循自然规律是因为它对人的活动的决定性作用,强调遵循自然规律是强调入依赖自然,人的活动受自然的制约,人不要随心所欲地改造自然。以人为本是因为人具有主观能动性和主体性,强调以人为本是强调入应该在认识自然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自身的需要改造自然,让自然界向着更加适合人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发展。人与自然互相依存,又存在着互相排斥、互相分离的趋势。所以,我们必须把握好这两种趋势,做到在统一中把握对立,在对立中把握统一,使人与自然在矛盾运动中各自都尽可能得到发展。这样,人与自然都超越了“以人为中心”和“以自然为中心”而得到更好的发展。

3.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人与自然关系发展的高级阶段。纵观人类历史发展的进程,人与自然关系的发展可以划分为统一、对立、和谐三个阶段。在原始社会,由于生产力水平极低,人类被动地适应自然,自然能按自身的规律发展,人与自然是处在对立中统一的状态。随着以青铜器、铁器的使用为代表的生产力的发展,人类开始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改造自然。近现代大工业生产出现后,人类的自信心和对生存环境的不满足感驱使人们毫无节制地向大自然索取、掠夺,并形成了“征服自然”、“战胜自然”的决心,人与自然的关系进入了在统一中对立的时期。在这一时期,人类从大自然中获得了大量的物质生活资料,也招致大自然的惩罚。至此,人们终于清醒地认识到,人的活动受自然规律的制约,人根本不可能征服自然。人类的明智选择就是和自然和睦相处,与自然和谐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思想是对原始社会人依附于自然和近代人“征服自然”的“扬弃”既克服了前两个阶段不合理的因素,又吸收了前两个阶段的合理因素,在此基础上较好地处理了人与自然的内在关系——在相互作用中协调发展,

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是社会和谐发展的基础,而社会和谐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和正确认识人与自然关系,在思想和行为上既不“以人为中心”,也不“以自然为中心”,才能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责任编辑 谭 焰

作者:郭水兰

上一篇:历史高考质量分析论文下一篇:案例教学模式分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