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诗歌鉴赏的方法

2022-08-30

第一篇:现代诗歌鉴赏的方法

诗歌鉴赏 写景的方法与技巧

教学目标:熟练掌握几种常见的写景方法与技巧,并会应用此技法来鉴赏诗歌。 教学方法:讲练结合。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2015·辽宁沈阳质检)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客怀 何应龙

客怀处处不宜秋,秋到梧桐动客愁。 想得故人无字处,雁声远过夕阳楼。

诗歌最后一句是如何写景的?请结合诗句赏析。

二.知识汇编

高考考查的常见的几种写景的方法与技巧归纳 1.虚写(想象联想)与实写结合 2.从运用修辞的角度来写 3.注重炼字

4.从调动感觉的角度来写(诸觉结合) 5.从景物的动静的角度来写 6.从观察角度的立足点来写 7.注重景物的色彩搭配 三.讨论展示 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暮江吟 白居易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残阳照射在江面上,诗人不说“照”而说“铺”,有什么表达效果?

《山居秋暝》 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诗人王维不愧描写山水的高手,他是怎样写景的呢?

四.应用体验

例1.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阮郎归 西湖春暮》 (南宋)马子严

清明寒食不多时。香红渐渐稀。番腾妆束闹苏堤。留春春怎知。

花褪雨,絮沾泥。凌波寸不移。三三两两叫船儿。人归春也归。

这首词描写了暮春之景,请从点面结合的角度作简要赏析。

五.课后作业

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回答下面问题

帐夜① 吴兆骞

穹帐连山②落月斜,梦回孤客尚天涯。 雁飞白苹年年雪,人老黄榆夜夜笳。 驿路几通南圆使,风云不断北庭③沙。 春衣少妇空相寄,五月近城未著花。

【注】①诗人因科场案而流放宁古塔(今黑龙江省宁安)二十余年,此诗约作于抵宁古塔三年之时。②连山:就着山势。③北庭:汉时北匈奴所居之地,这里只诗人所居之地。)

诗歌的颔联是从哪些角度描写边地景物的?请简要分析。(5分)

诗歌鉴赏 写景的方法与技巧

教学目标:熟练掌握几种常见的写景方法与技巧,并会用此技法鉴赏诗歌。 教学方法:讲练结合。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步骤: 三.导入新课

(2015·辽宁沈阳质检)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客怀 何应龙

客怀处处不宜秋,秋到梧桐动客愁。 想得故人无字处,雁声远过夕阳楼。

诗歌最后一句是如何写景的?请结合诗句赏析。(5 分)

视听结合,动静结合。写了“声”和“夕阳”,夕阳下的楼景为视觉,雁声为听觉,雁声为动,夕阳下的楼为静。大雁已飞过洒满夕阳的高楼而渐渐远去,唯有即将消失的雁声尚在耳畔回响,描写了一幅辽远却又寂寥的图景,表达了漂泊天涯的孤客思乡怀人的愁苦心情。那么,写景常用的技法有哪些?我们一起来归纳总结。

四.知识汇编

1.虚写(想象联想)与实写结合(重点)

“虚”与“实”,实景是诗人描写的现实客观景物,虚景往往是诗人由现实之景通过联想或想像而生发的虚拟的景物,虚实结合更能表达出一种浓溢的情思。 诗歌中的“虚”包括以下三类: (1)神仙鬼怪世界和梦境。

诗人往往借助这类虚无的境界来反衬现实。这就叫以虚象显实境。 例:《梦游天姥吟留别》是李白的一首记梦诗,也是游仙诗。诗歌写诗人梦游仙府名山,着意奇特,构思精密,意境雄伟,变化莫测,虚无缥缈。诗人笔下的仙境就是一个虚象。诗云:“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金台银台与日月交相辉映,光耀夺人,群仙们披彩虹为衣,驱长风为马,虎为之鼓瑟,鸾为之驾车,来迎接诗人的到来,场面多么盛大多么热烈,李白用奇特的想象给我们描绘了一幅虚拟的神仙洞府的美好图景,又用图景的美好反衬出现实的黑暗。 (2) 已逝之景之境。

这类虚景是作者曾经经历过或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的景象,但是现时却不在眼前。

例:“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李煜《虞美人》)“雕栏玉砌”依然存在,但是往昔的繁华已逝去,故国凄凉,不堪回首,突出物是人非之感,是虚象。 (3) 设想的未来之境。

这类虚境是还没有发生的,它表现的情将一直延伸到未来而不断绝。故写愁,将倍增其愁;写乐将倍增其乐。

例:“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霄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美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柳永《雨霖铃》)是如何写别后相思的呢?是用了想象,设想未来分别后的景物和心情:一想到分别,就肝肠寸断,一舟离岸,词人酒醒梦回,只见习习晓风吹拂萧萧疏柳,一弯残月高挂柳梢。没有了知己,一切都索然寡味。离愁之深,别后之苦,思念之情,伤感之意,都融入其中,引起读者强烈共鸣。 2.从运用修辞的角度来写:比喻 拟人 对比 夸张 比拟 借代 双关 反问 对偶 互文 通感等(重点掌握通感的修辞手法)

“晨钟云外湿”(杜甫《船下夔州郭宿雨湿不得上岸别王十二判官》)这句写景用了什么手法?用了通感的修辞手法。以“湿”字形容钟声,所闻之钟声,穿雨而来,穿云而去,故“湿”,触觉与听觉相互沟通。

“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高山,汤汤乎若流水”(《吕氏春秋·本味》)听琴声而知志在高山、流水,由听觉而到视觉的通感。 3.注重炼字

侍僧齐己《早梅》“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写好后去拜见当时的诗人郑谷,郑谷看了笑着说:“数枝不能表现出早意来,不如用一枝好。”齐己惊讶不已,不由得提衣整装,举手加额长跪而拜。从此,文人间把郑谷看作齐己的一字之师。

王安石《泊船瓜洲》“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王安石前前后后用了“到、过、入、满”等众多词语,一路吟咏,一路揣摩,想了又改,改了又想,都不甚满意,最后,他忽然想到在船上望见的绿色的山、绿色的水、绿色的田野和草木……绿,不正是江南春天的象征吗? 何不用一个“绿”字呢?于是诗人大声吟诵道:

“春风又绿江南岸”——好一个“绿”字!

诗人想用一个动词来表现江南春天的景象,但他最终选择了一个形容词,将形容词作动词用,这就是“形容词动用”。“绿”不仅表明“绿色”,还有“吹绿了”的意思 ,将春风拟人化,更增添了动态美。 本诗是“文字频改,工夫自出”(《童蒙诗训》)的著名例证。张先“云破月来花弄影”成了传诵千古的名句,由于“花弄影”之“弄”是将人的感情、动作移之于花,表现出花的精神、活力,故被王国维《人间词话》赞为:“着一„弄‟字而境界全出矣”。张先也因为巧用“影”字而被称为张三影。宋祁“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闹”字不仅形容出红杏的众多和纷繁,而且,它把生机勃勃的大好春光全都点染出来了,写出了蓬勃的春景。“闹”字不仅有色,而且似乎有声,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着一‘闹’字而境界全出。”而宋祁也因为这句词名扬词坛。

暮江吟

白居易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残阳照射在江面上,诗人不说“照”而说“铺”,有什么表达效果?

这是因为太阳已经接近地平线,几乎是贴着地面照射过来的,的确像“铺”在江面上,体现出诗人用词的准确、形象;同时,用“铺”字还写出了秋天夕阳的柔和和江面的平静,给人安闲、舒适的感觉。

4.从调动感觉的角度来写(诸觉结合):视觉(形色)听觉(声)嗅觉(气味)味觉触觉 即调动人的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等各种感觉器官来描写景物

如李白的《蜀道难》“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虺,砯崖转石万壑雷。”就从听觉和视觉上渲染了一种惊险的气氛,烘托了蜀道的难与险。

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描写赤壁壮丽景色的句子“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就从视觉、听觉角度来绘形、绘声、绘色。

5.从景物的动静的角度来写:动静景结合 以动衬静 以静写动

动静结合的写景方式,往往是在一种意境里描写动态与静态,并且往往是以静为主,以动衬静的方式,形成意境和形象的和谐统一。因此,动静结合的写景手法,往往与衬托又不可截然分开。

王维的《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诗人王维不愧描写山水的高手,他是怎样写景的呢?动静结合是其主要写景手法之一。诗人在描绘的景物中,静中有动,以动衬静,动静结合,构成动人的意境。第二联写景,“明月松间照,”是静景,是所见,写的是月光透过松枝洒遍大地;而“清泉石上流”,是动景,是所闻,清澈见底的泉水从石上淙淙流过,动静融为一体,构成一副清幽可爱的风景画。第三联是诗人用“竹喧”烘托山静,以动衬静,是所闻,用“莲动”衬托水幽,是所见,视听结合,“喧”“幽”互衬,具艺术感染力。

6.从观察角度的立足点来写(写景有层次):远近结合 俯仰结合 点面结合 空间的上下(高低)结合

看同一景物,观察者所处的方位不同,角度不同,俯视,仰视,远眺,近看,视觉形象会呈现千姿百态,变化万千。从不同角度描写,会使读者对所描写的景物产生更加全面的认识,获得更完美的感受。正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例《沁园春·长沙》中,这首词上半阕着重写景,作者观察景物的立足点是“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七句写景,角度多样,远近高低,俯仰变换,点面结合,从实到虚(由眼前的岳麓山到全多的无数山岳)描绘出一幅绚丽多彩的江南秋景图。 “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

7.从分析景物的色彩搭配的角度来来写:突出景物的色彩,注重色彩的多样与谐调(重点) 例 杜甫《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上联是一组对仗句。草堂周围多柳,新绿的柳枝上有成对黄鹂在欢唱,一派愉悦景象,有声有色,构成了新鲜而优美的意境。次句写蓝天上的白鹭在自由飞翔,晴空万里,一碧如洗,白鹭在“青天”映衬下,色彩极其鲜明。两句中一连用了“黄”、“翠”、“白”、“青”四种鲜明的颜色,织成一幅绚丽的图景。

三.应用体验

例1.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阮郎归 西湖春暮》 (南宋)马子严

清明寒食不多时。香红渐渐稀。番腾妆束闹苏堤。留春春怎知。

花褪雨,絮沾泥。凌波寸不移。三三两两叫船儿。人归春也归。

这首词描写了暮春之景,请从点面结合的角度作简要赏析。

【解 析】本题考查对古诗词中表现手法的鉴赏能力。题干已经指出赏析的角度“点面结合”,赏析的内容“暮春之景”。因此,考生应从点面结合的描写手法中去分析词人的写景之句。“面”即是对晚春季节西湖景色的整体描绘,“点”又是词人从万千西湖景色中撷取的一些独特意象描绘以及写人时的细节描写。

本词描写南宋都城杭州市民暮春游览西湖的情景。词作抒写惜春、 伤春之情,构思新颖,读来别有一番韵味。

清明、寒食节过了没多久,百花逐渐退去了原有的艳丽色彩,慢慢凋谢了。人们为了挽留春光,翻腾衣柜,找出春天穿的衣服,纷纷出城来到苏堤,尽情游玩。想留住春天的脚步,然而春之神似乎并不懂得人们的用意。

一场大雨过后,花朵被雨水洗洒而褪去鲜艳之色,柳 飘落于泥中,被沾住而无法扬起,赏花的女子似乎没有受到什么影响,一步也没有移动,两个、三个游人结伴乘着船儿回去了,春天的脚步声也渐渐远去了。

【示例】“清明寒食不多时,香红渐渐稀”写清明寒食时的鲜花凋谢的暮春总体景色,人们闹苏堤总写游苏堤的人,是“面”;花在雨中褪色,柳絮落在地上沾了泥,这些都是暮春中的一个个细节场面,是点。女子驻足不行,人们陆续叫船回家,也是点。点面结合,描写了苏堤的春暮之景。 四.归纳小结 五.课后作业

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回答下面问题

帐夜① 吴兆骞

穹帐连山②落月斜,梦回孤客尚天涯。 雁飞白苹年年雪,人老黄榆夜夜笳。 驿路几通南圆使,风云不断北庭③沙。 春衣少妇空相寄,五月近城未著花。

【注】①诗人因科场案而流放宁古塔(今黑龙江省宁安)二十余年,此诗约作于抵宁古塔三年之时。②连山:就着山势。③北庭:汉时北匈奴所居之地,这里只诗人所居之地。)

诗歌的颔联是从哪些角度描写边地景物的?请简要分析。(5分)

(1)动静角度,“雁飞”是动景,“白雪”是静景,动静结合,写出了边地特有的景象。(2)视听角度,“雁飞”“白草”“雪”“黄榆”是目中所见,“笳”声是耳中所闻,调动视觉听觉,给人身临其境之感。(3)色彩角度,“白”“黄”的色彩点染,写出了边地景色的单调。(每个角度1分;分析2分。)

第二篇:现代诗歌鉴赏方法

中国现代诗歌的鉴赏方法 教学目标

1、了解中国现代诗歌的特点。

2、掌握中国现代诗歌的鉴赏方法。 教学重点

1、了解中国现代诗歌的特点。

2、掌握中国现代诗歌的鉴赏方法。 教学难点

掌握中国现代诗歌的鉴赏方法。

教学方法 讲授法

一、导语设计

现代诗歌又称新诗,一般指“五四”以后在继承发扬民歌和中国古典诗歌的优秀传统的基础上,借鉴吸收西方诗歌的表现形式、表现手法而逐渐发展形成的诗歌。具有形式自由、韵律灵活、自然清新的特点。

新诗采用了自己独特的语言表达方式(“诗家语”),它高度凝练, 大幅跳跃,富有暗示性。“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刘勰《文心雕龙·知音》)刘勰的这段话告诉我们,作家诗人创作时,是先有了情思抒发的冲动,再发而为文辞形成作品,读者必先通过文辞才能了解作品传达的情思。这样,由文辞入手,去解读作品,发幽探微,即使是隐微的内容,也会使它显露出来。因此,在阅读鉴赏现代诗歌时,就必须把握其语言特点,从解读诗歌语言入手,进而探究诗歌的意蕴和思想内涵。

现代诗歌冲破了旧体诗的格律束缚,语言趋于口语化、散文化,其语言与散文的距离缩短,但仍具有自己的特点。

二、现代诗歌鉴赏

(一)现代诗歌的特点

1、分行排列

押韵,读起来顺口,而且应富有感情地去读,不能像读新闻那样客观冷静、语气平缓。

2 、饱含真情

比如流沙河的《哄小儿》中有这样的诗句:

莫要跑到外面去,

去到外面有人骂,

只怪爸爸连累你,

乖乖儿,

快用鞭子打。

虽然是普通的场景,却表达出极为复杂、悲痛、深切的思想感情,感人泪下。

1 3 、立意新颖

丰富的资源

最快的更新

优质的服务

诚信的运作

育星教育网——中学语文资源站( )资源,未经授权,禁止用于任何商业目的。

王夫之说过:

“无论诗歌与长行文字,俱以意为主。意犹帅也,无帅之兵,谓之乌合。 ”

苏轼也说:

“诗者,不可以言语求而得,必将深观其意焉。 ”这是强调意的重要性,实际上意

不光重要,还应该新颖,应该写出“人人心中有,人人笔下无”的新意来,应该有独特新奇 的发现和感受。

再如:辛笛的《寄心》 :

经过一夜的不平静,

决定把这颗心,

贴上八分邮票,

寄出去就是了。

简朴自然,平中见奇。

2 4 、联想自然

联想自然即从眼前的事物触发灵感,联想到彼事物,把彼此自然联结起来,没有牵强附

会之感。如杨树林的《雄鸡》 :

高高的黑板前,

老师把祖国的版图悬起,

望着“雄鸡”他久久伫立,

我愿变成她身上的一根翎羽,

--羽毛丰满了,

她就能从地球上腾起,

一片片心湖荡起了旋律,

浪花中汇成同一个心曲。

这首诗由祖国地形图想到了雄鸡,由雄鸡想到了羽毛,由羽毛想到了“飞” ,寄托了作者

热爱祖国献身祖国的一片赤子之情。

5 、跳跃自如

诗歌不能像小说那样,细微末节,娓娓到来,也不能像散文那样,抓住某个片断,尽情

挥洒,大肆渲染,它要在极短的篇章里包蕴极其复杂的思想内容,有时时空跨度很大,因此

需要自然过渡,跳跃自如。如曾卓的《我遥望》 :

当我年轻的时候,

在生活的海洋中,偶尔抬头,

遥望六十岁,像遥望,

一个远在异国的港口。

3 经历了狂风暴雨,惊涛骇浪,

而今到达了,有时回头,

遥望我年轻的时候,像遥望,

迷失在烟雾中的故乡。

这首诗前后两节,一节一个层面,中间一个大断层之间,如果写散文、小说的话,正是

用武之地,而写诗只能这样跨,用“狂风暴雨,惊涛骇浪”作为跳跃的翅膀,从年轻时跳到

六十岁,中间留给读者去思考、去补充,蕴味无穷。

6 、凝练集中

凝练,指语言,集中,指主题,即能够用极其精练、准确、生动的语言,高度概括、集

中地反映生活,言简意深,在有限的诗句之内,容纳丰富的思想内容。如徐志摩的《沙扬娜

拉--赠日本女郎》:

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

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 丰富的资源

道一声珍重,那一声珍重里有蜜甜的忧愁,

--沙扬娜拉!

原诗十八节,诗人只选取了一个最难忘的镜头,即“一低头的温柔”

4 ,把这位日本女子内心说不出的情意、掩不住的隐秘、别离的忧愁、莫名的委屈等等都表现出来了,诗人感觉她恰似

恰似水莲花那样秀美、纯洁、娇弱而又灵动,再听她软语温存的一声“珍重”

,交织着“蜜甜”

与“忧愁”

,她把思念留给了自己,

仍把祝福给了对方,最后的那一声音译的

5 " 沙扬娜拉 " (再 见)

,更是情韵摇曳,萦回不绝。这首诗可以说凝练集中之至了。

7 、节奏和谐

在反复朗读中品味,体会诗歌节奏展示的美感。这就要求把握好轻重感、韵律感,把作

者所要强调交代的情感重音读出来,例如贺敬之《桂林山水歌》开头写道的:

云中的神啊,雾中的仙,

神姿仙态桂林的山!

情一样深啊,梦一样美,

如情似梦漓江的水!

通过反复品读,可以从“神” “仙” “情”

“梦”等字眼感受到桂林秀丽山水的个性:神姿

仙态,如情似梦,迷离奇妙,妙不可言。神仙谁都没有见过,但云雾中影影绰绰出现的仙女

形象,唤起了人们那种捉摸不定的美感,而情和梦也是不确定的,在反复朗读的过程中,就

深刻地体会诗歌所具有的韵律美、节奏美,可以去想象那最深沉的情爱和最美丽的梦境,从

风姿绰约的桂林山水图中,体会作者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读出语言美的感受。

8 、形象生动

形象,

本义是指人物或事物的形体外貌, 具有可视可闻可触可感的性质。 现在人们把 “形”

与“象”组合成一个复合词,作为艺术概念,指作者根据现实生活中各种现象加以选择、综

6 合所创造出来的具有一定的思想内容和审美意义的具体可感、鲜明生动的图画,包括人物、 环境、景物等。

诗的形象是诗人情感的物化,是由诗人的主观感受凝固而成的有声有色有形有态的真善

美的统一体。

如曹增书的《笑》 :

“倚着春俏丽的肩膀 / 秋,憨厚地笑了”这首诗是“春花秋实”的形象化表现,诗人妙用

拟人化手法,一倚一笑,一憨一俏,形象生动,情趣盎然,真是一幅奇妙的镜头。

9 、意境优美

意,指意脉,即思想感情的脉络;境,指境象,即意脉贯注的对象。意境合称,指作者

的思想感情和外界事物相结合产生的一种境界。也就是说,诗人把自己的主观感受和客观景 象融为一体,通过艺术手段描绘出来,构成一种情景交融、形神兼备的艺术境界,含有言外

之意、弦外之音、景外之景、象外之象,使读者可以从有限感知无限,得到一种韵味无穷的

美感。如沙鸥的《新月》 :

新月弯弯,

像一条小船,

我乘船归去,

越过万水千山。

花香夜暖,

故乡正是春天。

你睡着了吗?

我在你梦中靠岸。

丰富的资源

最快的更新

优质的服务

诚信的运作

育星教育网——中学语文资源站( )资源,未经授权,禁止用于任何商业目的。

小船似的新月勾起了诗人的怀乡之情, 爽性当真 " 乘船 " 回到了春暖花开的故乡, 故乡的亲 人正在梦中,

“我在梦中靠岸”情深意美,极写其两地相思、魂牵梦绕的情景,意味深长。

10 、虚实相生

8

像与不像、似与不似、切与不切、不即不离等说法不同,意思一样,都可以归结为虚实

处理问题。诗歌也一样,有实有虚,虚实结合,才能把读者带到一个既不脱离现实、又能超

越现实、亦真亦幻、迷离朦胧的艺术境界中去。如王小泥的《初春的家园》 :

鸡鸣起伏,

雨点儿在屋瓦上,

弹奏《十面埋伏》 ,

当雀鸟啼亮木格格小窗,

母亲已从窗外菜园里,

掐来一筲箕湿漉漉的黎明。

石磨吟唱出两桶清香小曲,

姐姐把它凝成一锅乳白的晨曦,

我举起筷子,母亲瞪我一眼,

她怕我夹碎了,

姐姐水嫩嫩的叫卖声„„

苍老的父亲,牵着水牛走向田间,

牛鞭,抽醒几声蛙鸣,

一曲山歌,在群山间回荡往复,

于最高的尖尖山上,

化为一只啸天的老鹰„„

这首诗,运用了许多修辞手法(拟人、比喻、通感、错觉、象征等)加以“变形” ,使语 言“陌生化” ,实中有虚、虚中有实给人以既明白可解、又新鲜别致的感觉,增强了艺术魅力。

9 除以上特点以外,还有一些特点也需要了解。如:押韵,或一韵到底,或每节换韵,韵

脚的韵母要相同。有些古诗押的是入声韵;有些新诗外表看起来并不押韵,但它符合内在情 感的逻辑停顿,读起来也不觉得不顺口。句式的排列或对仗或参差,要整齐匀称、错落有致。

还得注意“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平仄规律,给人以抑扬。

(二)现代诗歌的鉴赏方法

1 、要知人论世。读懂一首诗,首先要了解诗歌产生的时代背景、作家的生平经历和创作

风格。可以说,每一首诗的产生都是有背景的,都有一个契机激发诗人创作的灵感。如《大

堰河,我的保姆》 ,是艾青 1933 年因为一次被捕,一场大雪,想起了身世凄凉的大堰河,从 而引起对她的怀念,一口气写下了这首自传体抒情诗。了解这一背景对理解整个诗的内容是 大有帮助的。当然并非所有的诗歌都要了解其创作背景,主要还是从诗歌本身内容出发,这

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而定。

2 、要把握形象。现代诗是通过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来反映生活抒发感情,阅读、鉴赏诗

歌就要通过认真分析、品味,理解和把握这种形象,感受诗中的意境,从而体会诗人的情感。 如徐志摩的 《赠日本女郎》 :

“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 / 象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 / 道一声珍重, 道一声珍重 /

那一声珍重里有蜜甜的忧愁 / ——沙扬娜拉!

”抓住诗的开头这两个令人难忘的形 象很重要:

10 “低头的温柔”与“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 ,实际上是以构思精巧的比喻,描摹 了少女的娇羞之态。我们读到这样的艺术形象,就感到一股朦胧的美感沁人心脾,仿佛吸进

了水仙花的香气一般。接着诗中写一遍又一遍互道珍重,那萍水相逢、执手相看的朦胧情意,

被诗人淋漓尽致地发挥出来。让读者与作者身同感受那悠悠离愁和那千种风情。我们抓准了

诗中的形象,也就能从整体上把握了作者的情感或诗歌的主旨。

丰富的资源

最快的更新

优质的服务

诚信的运作

育星教育网——中学语文资源站( )资源,未经授权,禁止用于任何商业目的。

3 、要理解情感。感情是诗歌的生命和灵魂,诗人的思想感情,或喜悦,或忧伤,或愤怒,

或悲哀„„无一不浸透在诗的字里行间。只有很好地体会诗人在诗中的感情和基调,才能准 确理解诗歌的主旨。在阅读中我们可以从诗歌的形象、意境中把握它所要暗示和启迪读者的

东西来体会作者的情感。如艾青的《我爱这土地》 ,该诗塑造的“一只鸟”的形象,使人体味

到诗人经历的坎坷、悲酸和执著的爱,也抒写了大地遭受的苦难、人民的悲愤和激怒、对光

明的向往和希冀。准确理解诗歌的情感,也就能正确把握诗歌的主题了。

4 、要品味语言。诗人十分重视锤炼语言,使诗歌表现出形象、凝练,富有色彩、节奏和

11 动态,

且以最恰当的字句生动而圆满地表达所要表现的思想感情。 如台湾诗人余光中的诗 《乡 愁》

,每节开头分别用“小时候” “长大后” “后来”

“现在”概括了诗人生活道路的四个阶段:

少年、青年、中年、老年。所选择的四个形象“邮票” “船票”

“坟墓”和“海峡” ,都是乡愁

的载体,各有特色,又具有丰富的内涵。其前面冠以“小小的一枚” “窄窄的一张” “短短的 一方”

“浅浅的一湾”等词语,回环往复,委婉和谐,如泣如诉,充分表露了作者思念祖国母 亲的情感,也给人以韵律美的感受。品味语言还要善于抓住关键的词语进行品析,并借助想

像和联想,才可能进一步读懂其深层含义,领略诗歌语言的魅力。如李瑛的《雨中》 : “一朵

云/拧下一阵雨/匆匆地掠过车篷。 ”一个“拧” ,一个“掠”

,多么生动传神,给人无限的想

像空间。品味语言一般包括遣词造句、语句含义和语体色彩等。

5 、

要分析技巧。

分析诗歌的艺术技巧重在体会修辞手法和诗歌表现手法在诗歌中的妙用,

如常用修辞手法有比喻、比拟、夸张、反复、排比、对仗、对比等,常用表现手法有情景交

融、直抒胸臆、托物言志、动静结合、虚实相生、渲染、象征及映衬等。如上文所举例子中,

《赠日本女郎》运用比喻和反复, 《乡愁》运用比喻和排比, 《雨中》运用拟人; 《我爱这土地》

12 前部分情景交融,最后直抒胸臆。由此可见,诗人是通过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来抒 发丰富的情感的。

6 、要重视诵读。鉴赏诗歌,无论是领会诗歌的思想情感,还是把握诗歌的表现手法,都 离不开诵读。古人云: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 ”诵读是对语言的最直接的感知, 是品味语言的最好手段。通过诵读,可以读出诗人倾泻在诗歌字里行间的思想感情,可以感

受到诗中的情感波澜,可以深刻理解诗的意境。反复诵读,还可以读出诗歌的音乐美,特别

是讲究节奏的现代诗歌。

第三篇:诗歌鉴赏方法

语文指导:古诗鉴赏十大规律

一、抓诗眼、抓意象、明意境

1.诗眼诗歌是语言的艺术,古人写诗特别讲究“炼字”。一句诗或一首诗中最传神的一个字、一个词,一般是动词、形容词。如“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字,“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等等,使诗歌生动形象,境界

全出。

2.意象诗作中作者所写之景、所示之物,这客观的“象”与作者借景抒情的“情”、咏物所言的“志”的完美

结合。

古诗词中的意象往往是约定俗成,有规律可循的,例如:“梅花”是高洁品格的象征;“月亮”代表思乡之情;“鸿雁”是传书的信使等等。有时诗人还会创造一群意象,如马致远的《秋思》就创造了11个意象,用“断肠人”这一中心意象来表达思归怀远的秋思。

3.意境意境是文艺作品中和谐、广阔的自然和生活图景,渗透着作者含蓄、丰富的情思而形成的能诱发读者想象和思索的艺术境界。优秀的古诗词都创造了具有广阔艺术空间的意境。诗歌意境(情景)关系往往比较多的是寓情于景、触景生情、情景交融。意境特点有:慷慨悲壮、雄浑苍劲、恬淡自然、雄浑壮观、悲壮苍凉、孤独冷寂等等。可见,抓住这几个关键处,我们就可以穿越语言屏障,迅速触摸到诗人的

心灵世界,走进诗的艺术境界,解诗答题。

二、掌握古诗词基本知识

诗歌分为古体诗(又称“古风”)、今体诗(又称“格律诗”)。

古体诗:包括“今体诗”出现以前的除“楚辞”以外的所有诗作,也包括“今体诗”出现以后的除“今体诗”以外的所有诗作。“歌、行、吟”分别是古体诗的一种体裁。如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白居易的

《琵琶行》、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

今体诗:分为律诗、绝句。律诗每首八句,有五律(五字)、七律(七字)。首联(

一、二句)、颔联(

三、四句)、颈联(

五、六句)、尾联(

七、八句),颔联、颈联必须对仗。绝句每首四句,有五绝(五字)、七绝(七字),

二、

四、

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一般押平声韵,一韵到底。

词:是今体诗之后产生于盛唐,流行于中唐,发展于晚唐与五代,成就于宋代的一种新诗体。词又称

长短句(句子字数不等、长短不一)

、诗余(由诗歌发展而来)。根据词的长短,词又分单调(也叫小令,一般认为58字以内)、中调(一般分上下阙,58-96字)、长调(96字以上,三阙以上)。词有词牌,词牌严格律定了每首词的格律和音

韵。

曲:即散曲,分为“小令”、“套数”。是宋金时期逐渐形成的一种新诗体。曲与词的最大不同,是曲可在词规定的字数中增加衬字,从而增加语言的生动性,更自由灵活地表达思想与情感。

有关诗词知识的测试范围很广。1993年、1996年、2000年、2004年的上海卷都从诗歌体裁、押韵、

对仗等方面对考生进行了测试。掌握诗

词知识,不但要记,还要会用。1997年上海卷的排序题就是一例。

三、把握不同的诗作题材

就诗作题材内容的不同,古诗词可分为写景(抒情)诗、记事(咏怀)诗、咏史(怀古)诗、咏物(言志)诗、田园(山水)诗、边塞(征战)诗等等。

写景诗:学生在高中阶段大体接触过,毋须多说。

咏怀诗:叙事抒怀,通过具体的事件的叙写来抒写胸臆,抒写个人的恨别、怀远、思乡、离愁、感时等情怀的作品。如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杜甫的《春望》。

咏史诗:诗人对某一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的咏叹,一般融进了诗人独到的见识,以史咏怀,以史诵人,以史治史,以史喻今。如陶渊明、刘禹锡、杜牧等都是咏史诗的作者。

咏物诗:主要特点是托物言志。这类古诗中的“物”多具有特定意义的意象。如桃花象征美人、牡丹寄寓富贵、杨花有飘零之意等等,不同的意象有不同的内蕴。

山水田园诗:写田园生活和山水风景,陶渊明是田园诗的开山,南朝的谢灵运是山水诗的鼻祖。唐代形成了山水田园诗派,主要有王维、孟浩然、储光羲、常建等。

边塞诗:描写边塞生活与民族矛盾,还有一系列与边塞有关的东西形成于盛唐,最高成就为高适、岑

参、王昌龄、王之涣。

四、分清各种风格流派

“风格”是指诗人在选择题材、塑造形象以及语言运用等方面形成的创作特色。如陶渊明的诗恬淡平和,王维的诗诗中有画,李白的诗豪放飘逸,杜甫的诗沉郁顿挫。

流派主要指诗歌的流派和词的流派。

1.诗歌流派:现实主义、浪漫主义

现实主义:提倡客观地观察现实生活,精确细腻地描写现实,真实地表现典型环境的典型人物。源头:

《诗经》;代表作家:杜甫、白居易、陆游等。

浪漫主义:善于抒发对理想的热烈追求,用热情奔放的语言、奇特的想象和夸张手法、神话故事来塑造形象。源头:《楚辞》;代表作家:屈原、李白、李贺、龚自珍等。

2.词的流派:豪放派、婉约派豪放派:气势磅礴,格调高昂,意境雄浑,感情激荡。代表人物:苏轼、

辛弃疾。

婉约派:笔调柔和,感情细腻,委婉缠绵,韵味深远。代表人物:刘永、姜夔、秦观、李清照。

五、注意分析各种表达技巧

◆如推敲方面的炼字、炼句、炼意。

◆选材方面的虚实结合(实景是诗人描写的现实客观景物,也即眼前之景、可观之景;虚景是诗人通过感觉、联想或想象而虚拟出的景物,也即心中之景、可想之景),虚实结合往往是古诗词意境的基本方

法。

◆选材方面的反衬:古诗词表达技巧中的反衬是相对“正衬”而言的一种表达技巧。(冠华作文网)

在作品中为了使对某事物的描写更清楚、突出,而采用相反的、相对立的事物从旁陪补的方法。它与“对比”不同,对比的两个事物间的关系是并列的,结果是突出对比双方;反衬却可以明显地分出衬托的事物和

被衬托的事物,突出被衬托的一方。

◆内容方面的动静结合:有时可理解为“以动衬静”,“动静相对”。

◆结构方面的伏笔与照应:诗作者在读者不经意处的暗示交代,使诗歌结构严谨,首尾呼应,文题呼

应。

◆结构方面的对比:对比是指在作品中把两个相互对立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相互矛盾的两方面并举出来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适于突出形象特征,揭示形象意义,对于主题的表达也易产生犀利、深刻的效果。

◆结构方面的设问与悬念。

◆寓意方面的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借古讽今、借古抒怀、意在言外,等等。

古诗词的艺术手法在更多的情形下,并不都是单一的,往往是综合复杂地运用。我们在鉴赏的时候,要注意在具体语境、整体诗境中分析艺术特点,不要简单地陷入术语、概念的怪圈,有时候还要根据不同的题型,不同的题干要求,从规定的角度,作出正确的判断。

第四篇:诗歌鉴赏题答题方法

诗歌鉴赏题答题格式总结分析

一、基本概念

1、表达方式: 表达方式: 诗词中主要运用叙述、描述、议论、抒情四种表达方式。其中,描写、抒情(“诗言志”、描写景物、抒发心中感情)是考查的重点。

描写方式有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等;抒情方式有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情景相生、情因景生、以景衬情、融情入景、一切景语皆情语(粗体标注是可以在考卷上面体现的答案)等。

2、结构形式:

结构形式:常见的有首尾照应、开门见山、层层深入、先总后分、先景后情、卒章显志、过渡、铺垫、伏笔等。

3、修辞手法:包括对偶(不常用)、比喻(常用)、拟人(常用)、借代(常用)、夸张(答题时要加以考虑)、排比(不常用)、反复(现代诗鉴赏最常用)等。

4、写作技巧:(艺术技巧、表现手法)

写作技巧: 包括赋比兴、衬托(鉴赏诗歌一定要有这个意识)、用典、对比、渲染、卒章显志、画龙点睛(多用“XX是画龙点睛之笔/神来之笔”)、以小见大、欲扬先抑(同理情况也考虑“欲抑先扬”)、联想想象、语序倒置等。

5、艺术风格:包括雄浑、旷达、豪放、冲淡(冲和【例如王维的诗】)、沉郁、悲慨、婉约等。

6、语言特色:包括清新、平淡(质朴)、绚丽、明快、含蓄、简洁、顿挫等。

7、描写:包括动、静【以动衬静、以静衬动】,点、面【窥一斑知全豹】,正面描写、侧面描写【衬托、细节】,远、近、高、低等。

二、解答技巧

(一)、解题

1、诗歌形象:身份+性格

2、诗歌意象、含义:表层含义+深层含义(即解释诗句)

3、所抒感情:通过什么内容+抒发(寄寓/揭露)什么感情

4、体会意境:客观形象+主观感受+交融了什么意境

5、品味关键词句:含义+手法+表达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

6、赏析修辞方法:揭示手法+分析表达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

7、赏析表达方式:怎样叙(描写)+叙(描写)什么+抒什么情

8、赏析表现手法:手法+表达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

9、体会诗歌情感:忧国忧民之感慨、国破家亡之痛楚、游子逐客之凄凉、 征夫思妇之幽怨、怀才不遇之寂寞、报国无门之激愤、建功立业之豪迈、自由悠闲之恬淡、秀美山河之热爱、亲情友情之真挚、归耕隐居之乐、黑暗官场之苦、 离别思念之绪、贬官谪居之恨、时光易逝韶光不再之感慨等。【鉴赏诗歌的时候就将上面的内容套进去】

10、概括诗歌内容:这是一首什么样的诗+诗歌各句分别写了什么+通过什么 手法+抒发什么情感+评价(总分总式)

(二)、答题程式

“写什么”方面:

写景抒情,咏物言志(情)【托物言志】,怀古咏史,即事感怀,边塞诗写征战,山水田园等。意象,意境,背景,主旨。 “怎样写”方面: 浪漫主义,现实主义,诗眼,借景抒情,融情于景,直抒胸臆,虚实相济,绘形绘声绘色,动静结合,化静为动,炼字,起承转合,赋比兴。

“为何写”方面:

抒发„„的思想感情,反映„„的社会现实,表现„„的情趣, 寄托„„的情怀 (爱慕、 愁绪、 惆怅、 苦闷等) 表达„„的追求, , 流露„„ 的倾向,发出„„的感慨,袒露„„的心迹,造就„„的情致。 这首诗采用了(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技法,写出了(意象)的 (某某)特点,表现了(突出了)(某某)思想(感情),起到了(某某)作用。

诗歌鉴赏答题格式例析

诗歌鉴赏多采用主观题,近年来主客观结合。提问形势多种多样、变化无端,思想、风格、艺术、语言、情感等等都会提及。往往让考生感到无所适从,不知道从哪一方面来进行解答,结果答非所问,从而造成一些不必要的失分。所以就诗歌鉴赏提问的类型与解答的内容进行归类,希望能够给考生帮助。 第一种类型:

提问方式:这首诗歌采用了何种表现手法?

提问变体:这首诗歌运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法(技巧)?诗人是怎样来抒发自己的情感的?

正确解答:

分析思路:这类提问,着重的是诗歌整体的艺术表现特色,主要应该从诗歌的整体构思、 诗歌整体的艺术技巧方面来解答。

答案一般应该在下列词语中选择:

直接抒情 间接抒情(借景抒情与托物言志)、映衬(正衬和反衬)、象征、联想、想象、用典、对比对照、动静结合

除了这些常见的手法外,还有诸如变换抒情角度、白描、渲染等。

常见错误:解答这类提问时,考生常犯的一个错误是对诗歌某个局部的修辞手法进行阐述。 这是不对的。

但在阐述具体某句诗时, 是以谈及修辞手法的运用。

例 1:

送魏万之京

李颀

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渡河。 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 关城树色催寒近,御衣砧声向晚多。

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

[注]离歌:离别之歌。关城:潼关、函谷关。御苑:皇家宫苑。砧声:捣制 寒衣之声。

问:尾联用什么艺术手法表达出怎样的思想内容? (2 分)

答:尾联直抒胸臆,以长者的口吻表达了对魏万的劝勉:莫把长安当作行乐 之地而虚度大好时光。这是一般送别诗最常见的做法。

例 2:

塞下曲

李白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注]折柳:即“折杨柳”,古乐曲名,多为伤春悲离之辞。楼兰:西汉时楼 兰的一个国王,曾屡次派人拦杀汉使,后被大将军霍光派人用计杀掉。 问:谈谈本诗表达技巧上的妙处。(4 分)

答:额联用典,也使用了反衬手法。“笛中闻折柳”,听到有人吹起了曲子 “折杨柳”,自然引人想起家乡的春色和亲人,但眼前春色全无,亲人遥遥不能 相见;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将士积极参战,英勇杀敌。额联言简意赅,对表现 战士们对国的忠勇,起了有力的衬托作用。(要切合原诗,有观点、有分析。)

第二种类型:

提问方式:这首诗歌营造了一个怎样的意境氛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提问变体: 这首诗歌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这首诗歌为描写了什么样的景物?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答题思路:这类问题,它的固定格式分为三个部分:描摹诗歌图景、概括意境特点、剖析作者思想

第一部分,考生应该用自己的语言把诗歌所营造的意境描摹出来,这里有两个要点,一是用自己的语言,切忌直接引用;二是要描摹出主要的景物,不必每句、每个景物都写到,但要写到大部分的、主要的景物,语言力求优美。

第二部分,考生在描摹出图景后,用一句简练的话语概括这些景物所营造的 情境的氛围特点,或幽静、或萧瑟、或生机勃勃、或孤清„„

第三部分,根据这首诗歌情境氛围的特点再来谈诗人的思想感情。

常见错误:考生在解答此类问题时常见的失误有两点,一是描摹景物时采用 直译的方法,变描摹为翻译;二是考生往往着重于“思与境偕、情景相融”的正 衬模式,而忽略了一些诗歌是通过景物来反衬思想感情,造成理解思想感情的错 误。在这种情况下,应多从诗人的生平、抱负或标题来思考,避免出错。

例 1:

山居秋暝

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鱼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问: 作者在这首诗中塑造了怎样的一种意境?这种意境中表现了作者怎样的 理想?(6 分) 答:山雨初霁,万物一新;初秋的傍晚,幽清明净。清泉淙淙、翠竹成林、 月下青松、水中碧莲,是空山秋天恬静幽美的景象。通过诗一般景物的描写,反 映了诗人过安静淳朴生活的理想和对污浊官场的厌恶。诗中以物芳而明志洁,以 人和而望政通。泉水、青松、翠竹、青莲,可以说是诗人高尚情操的写照,也是 为诗人理想境界的环境烘托。

例 2:

西楼

曾巩

海浪如云去却回,北风吹起数声雷。

朱楼四面钩疏箔,卧看千山急雨来。

[注]钩疏箔:把帘子挂起。

问: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景象?这首诗表达了什么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简析 之。(6 分) 答:连天的海浪伴随着阵阵雷声汹涌而来,在北风的呼啸中波浪不断拍打堤岸,又咆哮着远去,这首诗描写了海滨暴风雨来临前的壮美景象,渲染了“山雨欲来风满楼”的雄伟气势。表达了诗人开阔的胸襟和内心豪情。暴风雨将临,按 常理本当关门闭户躲避,但诗人却反而高挂起帘子,敞开窗户,为的是能饱览“千山急雨来”的壮观。

第三种类型:

提问方式:这首诗歌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提问变体:这首诗歌具有怎样的语言风格?谈谈这首诗歌的语言艺术。

正确解答:这类提问,着重的是诗歌语言的层面,考生应该从语言的风格或特点来解答。 一般从这些词语中选择答案:清新淡雅、平淡自然、明快浅显、辞藻华丽、委婉含蓄、简洁洗练、沉郁顿挫、浑厚雄壮 多用口语、明白如话

常见错误: 有些考生从语言的使用上去揣摩作者的炼词、炼字,阐述字词运用的巧妙, 这是以前诗歌点评的做法。语言的特色不能等同于语言的使用,这样的解答显然不对。

例 1:

新晴野望

王维

新晴原野旷,极目无氛垢。 郭门临渡头,村树连溪口。 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 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

问:这首诗歌的语言与陶然明《归园田居》的语言都有______ 的特色。(2 分)

答:平淡质朴(平淡自然)。

例 2:

长干曲四首(其一)

长干曲四首 崔颢 “君家何处住?妾住在横塘。” 停舟暂借问,或恐是同乡。

问:品评这首诗歌语言上的特色。(4 分)

答:这首诗歌的的语言朴素自然,明快清新,有如民歌。何处住,在横塘,通过自问自答的对话形式,采用朴素的口头语言,不加雕琢,烘托出一个素朴真率的船家女形象。 巩固练习:

1. 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 分)

越中览古

李白

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环家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鹄飞。

石头城 刘禹锡

山围古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问:从艺术手法的角度分析这两首诗的异同。

相同点:两首诗都采用了对比反跌手法,把历史上得意君王的一场春梦,与现实显示出这一梦境的残破景象——为辉煌历史哀鸣的翻飞“鹧鹄”和为辉煌历史见证的“旧时”月亮,各自形成对比,共同传递出一种深沉的历史悲凉感;

《越中览古》以“只今惟有”反跌一笔,振起全篇。

《石头城》以“旧时月”暗 转,隐隐反照的是东晋到南朝近三百年的历史。

不同点:

《越中览古》由历史典故发轫,由昔向今延伸,侧重状昔日的繁华, 引渡到现实情景,勾勒出一幅动态画面;

《石头城》从今往昔推移,反方向运作,侧重描绘今之荒凉,定格于一个静态镜头。

2. 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 分)

乌衣巷

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问:作者对乌衣巷的描写有一种怎样的情境氛围,请简要分析。作者由此表 达了一种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东晋时乌衣巷繁华鼎盛,而今野草丛生于达官贵族的房基,偏斜的夕阳在巷口拉长了影子,夕阳残照中,燕子在百姓的屋舍上翻飞。诗人为我们营造了 一个萧索悲凉的画面。在这个画面中,涂抹出了诗人感慨沧海桑田,繁华不再、 人生多变的深意。

例 1:

山居秋暝

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鱼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问: 作者在这首诗中塑造了怎样的一种意境?这种意境中表现了作者怎样的理想?(6 分)

答:山雨初霁,万物一新;初秋的傍晚,幽清明净。清泉淙淙、翠竹成林、 月下青松、水中碧莲,是空山秋天恬静幽美的景象。通过诗一般景物的描写,反映了诗人过安静淳朴生活的理想和对污浊官场的厌恶。诗中以物芳而明志洁,以人和而望政通。泉水、青松、翠竹、青莲,可以说是诗人高尚情操的写照,也是 为诗人理想境界的环境烘托。

例 2:

西楼 曾巩

海浪如云去却回,北风吹起数声雷。 朱楼四面钩疏箔,卧看千山急雨来。

[注]钩疏箔:把帘子挂起。

问: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景象?这首诗表达了什么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简析之。(6 分)

答:连天的海浪伴随着阵阵雷声汹涌而来,在北风的呼啸中波浪不断拍打堤岸,又咆哮着远去,这首诗描写了海滨暴风雨来临前的壮美景象,渲染了“山雨 欲来风满楼”的雄伟气势。表达了诗人开阔的胸襟和内心豪情。暴风雨将临,按常理本当关门闭户躲避,但诗人却反而高挂起帘子,敞开窗户,为的是能饱览“千 山急雨来”的壮观。

第三种类型:

提问方式:这首诗歌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提问变体:这首诗歌具有怎样的语言风格?谈谈这首诗歌的语言艺术。

解答思路:这类提问,着重的是诗歌语言的层面,考生应该从语言的风格或特点来解答。 一般从这些词语中选择答案:清新淡雅、平淡自然、明快浅显、辞藻华丽、委婉含蓄、简洁洗练、沉郁顿挫、浑厚雄壮、多用口语、明白如话 常见错误:

有些考生从语言的使用上去揣摩作者的炼词、炼字,阐述字词运用的巧妙, 这是以前诗歌点评的做法。语言的特色不能等同于语言的使用,这样的解答显然不对。

例 1:

新晴野望

王维

新晴原野旷,极目无氛垢。 郭门临渡头,村树连溪口。 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 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

问:这首诗歌的语言与陶然明《归园田居》的语言都有______ 的特色。(2 分) 答:平淡质朴(平淡自然)。

第五篇:诗歌鉴赏 第二节 古诗鉴赏答题方法及技巧点拨

纵观历届高考诗歌鉴赏题,大体上可以归纳出六种问答模式:

一、分析意境型

1、提问方式:

(1)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2)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2、解答分析

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所谓意境,就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象的境界。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故凡属景情关系都属于这类题型。

3、答题步骤

第一步: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考生应注意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绘时一定要忠实于原诗,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第二步: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规范的表达为两个双音节形容词。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第三步: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伤感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伤感。

4、答题示例

绝句二 首(其一)

杜 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此诗写于作者经过“一岁四行役”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杜甫草堂时。

问:此诗描绘了怎样的景物?表达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此诗描绘了一派魅力的初春景象(季节特点的总结,之后加上冒号):春天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江水映日,春光送来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湿,燕子正繁忙地衔泥筑巢,日丽沙暖,鸳鸯在沙洲上静睡不动;(步骤一)营造了一种明净绚丽的春景;(步骤二)表现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安定后愉悦闲适的心境。(步骤三)

5、练习巩固

题义公禅房

孟浩然

义公习禅寂,结宇依空林。

户外依峰秀,阶前众壑深。

夕阳连雨足,空翠落庭阴。

看取莲花净,方知不染心。

注:义公是一位高僧,此诗写其禅房周围环境。

问:义公禅房周围环境有怎样的特点?写这样的环境有何作用?

答:禅房空林环绕,秀峰迎门,幽谷临阶。夕阳雨霁之时,山峦格外清净,又有水汽飘落,更显庭院阴凉;这一环境恰如莲花般纤尘不染,脱俗绝世;衬托了义公的清德高风,情调高雅,襟怀绝俗,从而寄托了诗人的隐逸情怀。

二、分析技巧型

1、提问方式

(1)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2)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或艺术手法、修辞手法),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2、解答分析

表现手法是诗人用以抒发感情的手段、方法。要准确答题,必须熟练掌握长用的表现手法。它分为抒情手法、描写手法、修辞手法。

抒情手法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托物寓理、用典抒情等)两种,侧重考查间接抒情手法。

描写手法主要有:衬托、虚实、对比、白描、动静等。

修辞手法在古诗中经常出现的有:比兴、比喻、拟人、夸张、双关、用典,另外也考查设问、反问、反语等。

3、答题步骤

第一步: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注意全面考虑,观点准确,考试时,有时为了降低难度,题目中已经明确指出从某个角度加以鉴赏,则这一步就不必了。)

第二步:结合诗句阐释说明做主是怎样运用了这种手法的。(这一步即是第一步的论证,必须结合 原诗)

第三步:此手法如何有效地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即回归主题,回答技巧对主题的作用)

4、答题示例

早 行

陈与义

露侵驼褐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

寂寞小巧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

问:此诗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效果?

答:这首诗主要运用了反衬的手法。(步骤一)天未放亮,星斗纵横,分外明亮,反衬夜色之暗;“草虫鸣”反衬出环境的寂静。(步骤二)两处反衬都突出了诗人出行之早,抒写了诗人心中由漂泊引起的孤独寂寞之情。(步骤三)

5、联系巩固

绝 句 二 首(其二)

杜甫

江碧鸟愈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问:这首诗是杜甫入蜀后,抒写的羁旅异乡的感慨。首两句入嵌在镜框丽的风景画。请分析此诗运用的艺术手法及其艺术效果。

答:该诗运用了映衬的手法。以江碧衬鸟白,以山青衬花红,色彩明丽,景象清新。全诗以乐景写哀情,极言春光之明丽,更能反衬诗人乡思之深厚,别具情致。

三、分析语言特色型

1、提问方式

(1)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2)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或谈谈此诗的语言艺术)

2、解答分析

这种题型不是要求揣摩个别自此运用的巧妙,而是要品味整首诗表现出来的语言风格。 能用来解答的词一般有:(两个双音节形容词)清新自然、朴实无华、华美绚丽、明白晓畅、多用口语、委婉含蓄、雄浑豪放、笔调委婉、简练生动……

3、答题步骤

第一步: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

第二步: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

第三步: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4、答题示例

春 怨

盖嘉运

托起黄莺儿,莫叫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问: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特色。

答:此诗语言清新自然,多用口语。(步骤一)“黄莺儿”是儿化音,显出女子的纯真娇憨;“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用质朴的语言表明了打黄莺是因为它惊扰了自己思念丈夫的美梦。(步骤二)这样非常自然地表现了女子对丈夫的思念之情。(步骤三)

5、巩固练习

邯郸东至夜思家

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东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问:作者是怎样写“思家”的?语言上又有什么特点?

答:作者通过想象中的画面,即东至深夜,家里人围坐灯前,谈论着自己这个远行之人,以此来表现思家之情的。诗的语言质朴无华、明白晓畅。

四、炼字型

1、提问方式

(1)X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

(2)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为什么?

(3)你认为X字好在哪里?

2、解答分析

沈德潜曾说:“古人不废炼字法,然以意胜,而不以字胜。故能平字见奇,常字见险,陈字见新,朴字见色。”从诸多诗例来看,成功的炼字就是和炼意紧密结合在一起的。

炼字,就是使“意”——作者主观的情思,和作品所表现的生活具体化,生动化,纵深化与美学化。只有炼出具体生动的富于美学内容和启示性的字,才能使“意”具有感染人的力量。

所炼之字有一定的规律可循:

五言炼第二字:“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五言炼第三字:“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五言炼第五字:“草生公府静,花落讼庭闲。”

五言炼

二、五字:“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七言炼第二字:“山入白楼沙苑暮,潮生沧海野塘春。”

七言炼第五字:“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七言炼第七字:“春水船如天上坐,老年花似雾中看。”

七言炼第

二、五字:“鱼含月影随云动,鸟吐花声寄树闲。” 从词性的角度而言,古诗炼字一般有:动词、形容词、数量词、虚词等。(参看上一节:值得注意的词)

3、答题步骤

第一步: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第二步: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第三步:点明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者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4、答题示例

南 浦 别

白居易

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

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问:前人认为,“看”字看似平常,实际上非常传神,它能真切透露出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你同意这种看法吗?为什么? 答:同意。“看”字在诗中指回望。(步骤一)离人孤独的走了,还频频回望,每一次回望,都令自己肝肠寸断。此字让我们仿佛看到了抒情主人公泪眼朦胧,想看又不敢看的形象。(步骤二)只一“看 ”字,就淋漓尽致地表现了离别的酸楚。(步骤三)

5、巩固练习

木 兰 花

宋祁

东城渐觉风光好,縠邹波纹迎客棹。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浮生长恨欢娱少,肯爱千金轻一笑。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

问:词中“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用得好不好?为什么?

答:作者用一“闹”字,不仅使人觉得杏花绽放得热烈,甚至还摄人联想到花丛中蜂蝶飞舞,春鸟和鸣,把一派春意盎然,生气蓬勃的景色表现得淋漓尽致,自是很妙。

五、“一词领全诗”型

1、某词是全诗的关键,为什么?

2、解答分析

古诗非常讲究构思,往往一个字或一个词就构成全诗的线索、全诗的感情基调、全诗的思想等。所以,抓住这个词命题,往往可以以小见大,考出考生对全诗的把握程度。

3、答题方向

(1)该词在诗歌结构上所起的作用。

(2)该词对突出主旨所起的作用。

4、答题步骤

第一步:写了什么。

第二步:所起的作用。

5、答题示例

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

柳宗元

海畔尖山似剑芒,秋来处处割愁肠。

若为化为身千亿,散向峰头望故乡。

登 崖 州 城 作

李德裕 独上高楼望帝京,鸟飞犹是半年程。

青山似欲留人住,百砸千遭绕郡城。

问:两诗都着一“望”字。李诗之“望”在首句,实写登楼,引领全篇,既表达了对君国的眷念与向往,又蕴含了对帝京遥不可及的感伤。柳诗之“望”——————。

答:在末句,虚写置身峰头,收束全篇,既表现了对故乡的思念,更表达出对“京华亲故”一为援 手的急切期待。

6、巩固练习

湖 州 歌

(南宋)汪元量

北望燕云不尽头,大江东去水悠悠。

夕阳一片寒鸦外,目断东西四百州。

问:简析“望”字在诗中的作用。

答:对全诗景物描写起统领作用。

六、观点不同型

1、提问方式

(1)有人这样认为,有人那样认为,你觉得呢?

(2)有人热为某字用得好,有人认为某字用得不好,你认为呢?

2、解答分析

解答这类题,思考的方向主要是手法、表情达意方面的效果。首先,要确定一种观点,然后依据原诗词的内容分析找到关键的几点理由,分条作答。

3、答题示例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李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塌,天上接行杯。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问:“雁引愁心去”一句,有的版本作“雁别秋江去”。你认为哪一句更好,为什么?

答:“雁引愁心去”一句更好。因为该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李白流放遇赦的高兴心情。仿佛大雁有意为诗人带走愁心,下句写君山有情,为诗人衔来好月,愁去喜来,互为映衬。“引愁心” 比“别秋江”更富有感情色彩。

(回答“雁别秋江去”,言之成理也可以)

4、巩固练习

渔 翁

柳宗元

渔翁也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

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

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逢。

问:诗的末两句,苏东坡认为“虽不必亦可”,你是否同意他的看法?为什么?

答:同意,删去两句平淡闲远的尾巴,使诗以“欸乃一声山水绿”这以奇句作结,不仅“余情不尽 ”,而且“奇趣更显”。

或答:不同意。结尾两句是全诗的一段余香,只有“无心”的“白云”相逐,其孤独无伴才可知 。删去后影响了孤独之情的表达。

七、对比鉴赏型

1、提问方式

(1)两首诗或词出现进行内容与主题、手法等方面的对比,也有与学过的课文诗句的对比。

(2)说出相同点或不同点。有的指氛围、情感,有的指风格、方法的对比。

2、解答分析

依据原诗词作答,要从原诗中找理由。

3、答题步骤

先对诗词相关原句作一解释,中欧啊到题眼;再列出几条作答。关键是抓住其不同点,让原句中的词语说话。

4、答题示例

夜游记 记梦寄师伯浑

陆游

雪晓清笳乱起,梦游处,不知何地。铁骑无声望似水。想关河,雁门西,青海际。

睡觉寒灯里,漏声断,月斜窗纸。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

问:词中“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与陆游《书愤》中“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相比较,两处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和异同?

答:相同点,词句和诗句都表现了诗人抗金报国、建功立业的爱国之志和壮志未酬、理想落空的伤感之情。

不同点,词句抒发了自己不被理解的感慨,突出了烈士墓年,壮心不已的心境;诗句着重表达诗人壮志未酬却已年老鬓衰的悲愤情怀。

上一篇:消防工程施工协议书下一篇:消防工程师工作证明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