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法规论文范文

2022-05-09

小伙伴们反映都在为论文烦恼,小编为大家精选了《政策法规论文范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科学技术评价办法》出台近日,科技部新发布了《科学技术评价办法》(试行)。《科学技术评价办法》的出台,在科技界和社会许多领域产生反响。各界人士认为其对于更好地激发科技人员的创新潜力,营造科技创新环境,推进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建立和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第一篇:政策法规论文范文

政策法规

快递企业旺季期间不得擅自停业

近日,国家邮政局官方网站发布《加强旺季快递服务督导工作的通知》表示,当前商务快递和网购促销叠加出现,快递业务量大幅增加,但快递企业不得擅自停止经营,春节期间要安排值班人员。

国家邮政局表示,业务旺季期间,快递企业增加处理频次,提高处理效率,防止快件滚存和积压,严禁出现野蛮分拣,避免发生快件延误、破损等损害消费者合法权益的问题。同时,国家邮政局通知要求,企业在经营许可期内停止经营,应当向当地邮政管理部门书面报告,交回快递业务经营许可证,按照规定妥善处理好未投递的快件,不得擅自停止经营。而春节法定假日期间,快递企业可根据业务量情况,合理安排人员值班,满足用户的服务需求。

五部委“重拳”遏制零售商违规收费

商务部、发改委、公安部、税务总局、工商总局日前联合印发通知,决定自2011年12月至2012年6月在全国集中开展清理整顿大型零售企业向供应商违规收费工作。

此次清理整顿主要针对利用市场优势地位向供应商违规收费的超市、百货店、电器专业店等大型零售企业及其下属门店。清理整顿的零售企业,其最大单店面积超过6000平方米(含)、门店数超过20家(含),且2010年销售额超过20亿元人民币(含)。对于供应商反映存在违规收费行为的其他零售企业,也可纳入清理整顿范围。

清理整顿的内容主要包括:规范零售商收取使用促销服务收费行为、禁止各种违规收费行为、零售商向供应商收费要落实明码标价要求等。

工商总局:201 2年将严把食品安全关严查假冒伪劣

国家工商总局负责人表示,2012年首先是要提升流通环节食品安全的监管的效能和水平,会在食品市场主体的准入上来严把关口。另外,要加强食品质量监管和抽样检验工作,完善食品快速检验的体系,规范食品经营行为。

在制售假冒伪劣商品上,会加大打击力度,要继续与产品制造集中地、商品的集散地、侵犯注册商标专用权和制售假冒伪劣商品案件的高发地为主要的整治的地区,以侵犯涉外的商标和驰名商标专用权、恶意商标抢注等作为重点的查处内容,提高整治的准确性和威慑力。

在广告发布环节,要严厉查处虚假违法广告,规范广告市场秩序。对于传销也要不断的提高打击力度,加强联合执法和区域协作执法机制的建设,综合运用打击防范预防手段,努力实现动态的监控,最终能够严厉打击有效遏制最终的传销的目标,规范直销市场的健康发展。

统计局:将全面试行服务业监测制度

国家统计局负责人透露,2012年将全面试行服务业重点企业季度监测制度,并加大力度研究现代服务业相关产业分类标准和服务业统计指标体系。

国家统计局2011年已在部分地区试点了服务业财务统计调查制度和服务业重点企业季报监测制度。明年将全面试行服务业重点企业季度监测制度,实现服务业重点企业数据联网直报。相关负责人表示,将完善服务业统计工作部门协调机制和信息交换平台,确保在服务业统计的健全和完善方面取得实效。

餐馆十种行为纳入不良信用记录

国家食品药品监管局日前发布《餐饮服务单位食品安全监管信用信息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明确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管信用信息的十项主要内容,以及十种被纳入餐饮服务食品安全不良信用记录的行为。

办法指出,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管信用信息的主要内容包括:行政许可情况、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管理人员培训考核情况、日常监督检查情况、量化分级管理情况、监督抽检情况、奖惩情况、举报投诉处理情况、食品安全责任人约谈情况、违法行为查处情况、其他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管信用信息。

十种被纳入餐饮服务食品安全不良信用记录的行为包括,骗领《餐饮服务许可证》,转让、涂改、出借、倒卖、出租《餐饮服务许可证》,超出餐饮服务许可范围经营等;聘用不得从事食品生产经营管理人员从事管理工作,或者未按规定配备专职或兼职食品安全管理人员;从业人员没有取得健康证明,或者患有《食品安全法》及其实施条例规定的有碍食品安全的疾病从事直接入口食品的工作;未执行食品采购索证索票管理有关规定,或者采购、使用或经营国家禁止生产经营、来源不明或者不符合国家食品安全标准的食品及原料、食品添加剂和食品相关产品的;未按有关规定备案和公示使用的食品添加剂,或者在食品中添加食品添加剂以外的化学物质以及滥用食品添加剂的;未按有关规定处理餐厨废弃物的;发生食物中毒事故的;监督抽检不合格的;违背诚信经营义务,造成重大社会影响的;其他违反法律、法规、部颁规章、规范性文件的行为。

第二篇:政策法规.产业动态

《科学技术评价办法》出台

近日,科技部新发布了《科学技术评价办法》(试行)。《科学技术评价办法》的出台,在科技界和社会许多领域产生反响。各界人士认为其对于更好地激发科技人员的创新潜力,营造科技创新环境,推进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建立和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科学技术评价办法》出台的主要目的是加强和改进科学技术评价工作,建立健全科学技术评价制度,规范科学技术评价活动,正确引导科学技术工作健康发展。、

《科学技术评价办法》明确了评价目的、原则、分类方法、评价准则及监督机制,针对各类科学技术活动较为系统地回答了如何评价、依据什么评价等重要问题,用于指导各级科技管理部门制定和完善各类科学技术评价的管理办法和实施细则。

《科学技术评价办法》针对当前科学技术评价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明确的改进措施和方法:提出了科学技术评价必须有利于鼓励原始性创新,有利于促进科学技术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有利于发现和培育优秀人才,有利于营造宽松的创新环境,有利于防止和惩治学术不端行为;明确界定了评价工作有关各方的职责,规定评价费用应由委托方支出,不得由被评价方支出,以保障评价工作的公平、公正;建立评价有关信息公示、公开制度,接受社会监督;规范了评价专家的遴选,要求委托方或受托方组建的常设评价专家委员会或专家组应定期换届,其成员连选连任一般不得超过两届,并应当保持一定的更换比例;积极推行科学技术评价国际化,在保障国家安全和国家利益的前提下,对于无保密要求的重大科学技术活动的评价,可邀请一定比例的境外专家参与;区别不同评价对象,确定相应的评价标准,实施分类评价;确定评价周期,减少评价数量,避免过重过繁的评价活动;建立健全评价机构和评价专家的违规和失误记录档案,建立科学技术评价监督委员会。

科学技术评价是推动国家科技事业持续健康发展,促进科技资源优化配置,提高科技管理水平的重要手段和保障。合理有效的科技评价体系对于更好地激发科技人员的创新潜力,营造科技创新环境,促进我国科学技术研究开发与国际接轨,推进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建立和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科技进步法》实施10年

科技发展空前繁荣

在全国人大常委会《科技进步法》执法检查组第一次全体会议上,科技部部长徐冠华代表科技部向执法检查组汇报了贯彻实施《科技进步法》的有关情况。他说,《科技进步法》实施后,我国科技事业发展进入空前繁荣的新时期,科教兴国战略深入人心,全社会推动科技进步的格局已经形成。科技投入增加为科技进步创造了重要条件。科技与经济结合不断加强,科技进步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科技能力大幅度提升,原始性创新显著增强,科技体制改革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为建设国家创新体系奠定了重要基础,创新环境大为改善,促进了科技创新活动的蓬勃发展,随着《科技进步法》的深入实施,我国已初步形成了激励创新、保护创新的政策体系、文化氛围和制度环境,全方位、多层次的国际科技合作新局面基本形成。

徐部长说,1996年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占GDP的比例只有0.6%,2001年达到1.09%,2002年提高到1.23%,达到1287.6亿元。七八年间获得了大幅度的增长。尽管如此我国科技投入总体上仍严重不足,特别是公益性研究投入和公共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投入严重不足。

中外专家探讨事业单位

改革和非营利组织管理发展

为推动中国事业单位管理体制改

革和非营利组织的发展,中国科技部、财政部10月23日在北京召开了“中国科研事业单位改革和非营利组织建设国际研讨会”。本次研讨会汇聚了200多位政府官员、政策研究者和中外学者,交流了国外国立或公立事业机构管理与财务体制的经验,探讨了中国事业机构管理与财务体制建设、非营利组织建设及相关法律制度等,对于研究和探索我国未来公共科研机构的组织管理模式、构建新型的公共事业经费保障机制和相应的财务管理机制以及非营利组织的建设和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据了解,中国事业单位总数为130万家,从业人员超过2800万人。中国的社会事业经费投入长期以来由国家全部承担,事业单位普遍效率低下、机构庞杂、耗费巨大。与此同时,重点社会事业难以获得足够的支持,缺乏发展后劲。本次研讨会认为,建立起符合国际惯例和中国国情的公共事业管理体系对中国事业机构改革与社会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决定本世纪头20年

中国信息产业发展的四大因素

信息产业部部长王旭东在参加博鳌亚洲论坛时表示,本世纪头20年,信息产业仍将是发展最快、覆盖范围最广、最具市场潜力的领域之一。决定中国信息产业在本世纪前20年将持续发展主要有四大因素:一是中国人口众多,目前电话普及率还不高,上网用户规模有待扩大,随着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进步,对电信服务和信息技术、产品、网络需求增加。二是信息技术推陈出新,第三代移动通信、数字电视、下一代网络产品将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三是继续扩大和完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国外跨国公司生产要素重组和产业向中国转移的步伐正在加快。四是国内产业面向国内和国外两大市场,制造企业和运营企业产品出口扩大,市场领域和发展空间拓宽。信息产业部将加强行业宏观指导和政策支持,推进信产业改革和发展;突破关键技术,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以应用为重点,务实推进信息化建设;加大市场监管力度,确保网间互联互通,创造公平公正、有效有序竞争环境;“引进来”“走出去”,扩大信息产业对外开放。

我国知识产权制度建设

取得重大进展

国家知识产权局局长王景川近日表示,加入世贸组织两年多来,我国知识产权制度建设,特别是在法规建设和执法方面取得重大进展。

我国在修订有关法律方面取得显著成绩。加入世贸组织后,我国进行了大量的法律法规修订工作,不仅对著作权法、商标法、专利法、计算机软件保护条例等几部主要知识产权保护法律法规进行修改,还新制定了集成电路布图设计保护条例等几部新的法规。职务发明创造条例(讨论稿)和专利代理条例修改草案的起草工作也已完成。

我国政府在有关执法方面加大了力度。据不完全统计,2002年,全国各级知识产权(专利)管理机关共受理专利纠纷1442件, 结案1291件;全国各级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共查处各类商标违法案件39105件;全国各级版权行政管理机关共受理案件6408件,结案6107件,收缴各类盗版品6790万余件;全国各级法院共受理各类一审知识产权民事案件6201件。

王景川局长表示,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我国不仅已经基本建立起既与国际规则接轨,又适合我国国情的法律法规体系,而且基本形成了“两条途径、并行运作”即人民法院司法保护和管理专利工作部门行政执法相结合的具有中国特色的保护模式。

我国信息产业须掌控核心技术

信息产业部副部长娄勤俭近日指出,我国大部分重点技术领域缺乏对核心技术的掌握和控制,国内自主创新不足,技术水平尚待提高。国内专利申请量虽然逐年递增,平均增幅达到23%以上,但是在核心专利、关键技术专利集中的质量较高的发明专利申请中,国内申请不到国外申请25%。这表明,我国信息产业仍然缺乏核心技术竞争能力。而国际跨国公司凭借其在资金与技术上的积累以及拥有的知识产权,在市场竞争中抢得了先机。娄勤俭副部长针对加强知识产权工作提出了要求:建立和完善知识产权工作体系,行业主管部门应把知识产权工作作为重要工作内容之一,切实保障各项知识产权法律、法规的实施。加强信息产业知识产权信息跟踪与预警分析,及时向行业及企业提供信息产业知识产权动态信息,对重点技术及产品市场进行知识产权态势分析和提供预警信息。企业要把知识产权工作纳入技术创新的全过程,积极进行知识产权信息的动态跟踪,加强监督控制,及时对技术和产品的知识产权进行有效保护。加强对知识产权的宣传普及,特别要加强对知识产权专业人才的培养。

《政府采购法》配套规章

正加紧制定

据报道,财政部正全面启动《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实施条例的研究制订工作,力争在年底形成比较成熟的意见报国务院。与此同时,政府采购货物服务招标管理办法、政府采购信息管理办法、集中采购机构考核办法、供应商投诉管理办法、政府采购专家管理办法、政府采购软件管理办法等一系列文件正在加紧最后的审定工作,力争在年底出台。同时,开始研究制订政府采购非公开招标采购方式管理办法、供应商资格管理办法、政府采购管理与执行协调工作机制、政府采购基本程序规定、招标代理机构登记备案管理办法等的研究起草工作。

《政府采购法》自2003年1月1日开始实施,标志着我国政府采购活动全面步入法制化、规范化、科学化的轨道。今后的政府采购工作,要按照“扩大规模、规范管理、稳步推进”的精神,进一步完善政府采购的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和监督体系。完善政府采购预算编制办法,逐年扩大政府集中采购目录,合理制定采购限额标准,全面实行采购资金财政直接支付办法,将政府工程纳入政府采购范围,建立对采购人的监督检查机制。通过这些工作,使政府采购规模逐年扩大,力争尽早与国际标准接轨。

中国数字化核心期刊群

走向国际化网络化

作为国家“九五”科技攻关项目的中国数字化期刊群建设, 自1997年以来由我国数据库专业化企业万方数据公司承担研制开发已经逐渐成熟。近期在京召开了中国核心期刊国际化、网络化研讨会。会上,来自全国的专家充分肯定了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的建设,对于推动我国期刊出版、文献采购与服务和科研成果的评估具有十分积极的作用。

中国目前出版各类期刊9000多种,其中中国数字化期刊群覆盖了其中的科技类期刊2800多种,又从中遴选出1400种核心科技期刊,成为中国数字化期刊群中的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的基础。中国数字化期刊群,采用开放式的HTM和PDF技术格式,符合读者阅读习惯,极大地方便了科技工作者从网上阅读最新科技期刊,查找最新科技与检索最新科技出处与文献。中国学术期刊经过数据库的加工整理,实现了数字化与网络化,实现论文、引文、作者、机构、基金、学科等相互的关联,构成我国知识连接数据库系统。目前,中国数字化期刊群的建设从2001年开始走向市场以来,以丰富的信息产品与优质的服务满足市场的需求,平均每天的浏览量达到100万次,2/3是访问科技期刊。

中国知识资源总库建设工程启动

清华大学所属的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近日启动了中国知识资源总库建设工程。中国知识资源总库建设工程将聘请著名科学家杨振宁、周光召、王大中等200余位著名专家担任顾问及编委,采用电子出版、网络出版等手段,全面开发

中国知识信息资源,分别完成国内和国外各200万本图书的建库、互联网资源整合、网络数据库合作链接,使国内公共知识资源数字化比例上升到80%,国际公共知识资源数字化建设和综合利用比例达到50%。

据介绍,目前中国互联网上真正属于科技、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的中文全文文献,包括期刊、博士和硕士论文、会议论文、专利、报纸、年鉴等在内,大约不超过1500万篇,约占现有印刷文献的2/5;解决了版权问题的上网图书不超过15万种,约占国内图书的1/20。而国内引进的外文全文数据库多数只能在几十所大学和少数科研单位使用,多数单位用的只是外文的题录摘要。总体估算,我国数字化知识资源仅约占现有资源总量的1/4。中国知识资源总库建设工程的启动将改变这一现状。

电脑黑客

使全球蒙受巨大损失

据报道,自1999年以来,黑客利用电脑病毒攻击用户电脑、信息和电话网络,已使全球蒙受150亿美元至200亿美元的经济损失。目前,全世界黑客组织有500多个,有些黑客通过病毒入侵和攻击系统等手段,专门从事网络诈骗、窃取政府和企业信息、导致网络瘫痪,甚至进行恐怖主义活动。这些黑客大部分是青年人,他们的平均年龄只有16岁,是对企业信息网络最危险的威胁。

为了应对黑客带来的威胁,100多名来自美国、西班牙、阿根廷、巴西和墨西哥的电脑安全专家最近在墨西哥城举行第二次国际学术会议,相互交流了在防范黑客利用病毒攻击电脑及保障电脑系统运行安全方面的经验,并商讨如何有效降低黑客带来的经济损失。专家们认为,共享反黑客经验、根据信息网络的薄弱环节加快反病毒研究步伐,可以使电脑系统运行更加可靠和安全。

中德软件技术

联合研究所正式成立

根据2002年6月在德国柏林签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与德意志联邦共和国教育研究部信息与通信技术领域合作会谈纪要》,在中德两国政府间科技合作协定签定25周年之际,2003年10月13日,中德软件技术联合研究所在北京成立。

中德软件技术联合研究所是由科技部领导,科技部高技术研究发展中心、北京市科委、北京市软件产业促进中心共同负责实施的国家级、高水平、创新型的国际科技合作示范项日,辽走甲国政府首次与外国政府合作建立国际化合作科研机构的改革探索,受到中、德两国政府领导的瞩目和重视。中德软件技术联合研究所将面向中国和德国、欧洲及全世界开展软件技术的国际合作研发业务。

研究所将在软件技术及其服务和移动通信技术领域开展研发活动。主要包括:软件集成技术、开放源代码软件、中间件和嵌入式软件;软件测试标准化及评测评估体系;超3代移动通信系统的物理层软件;信息集成业务及平台概念等。其研发课题主要来源于申请中国国家863计划信息领域计算机主题、通信主题和软件重大专项中的国际合作项目;申请德国联邦政府教育研究部有关科研计划;申请欧盟第六框架计划的相关项目;承接中德两国企业、大学和研究机构及国际信息产业界的委托研发合同。

研究所将按与国际接轨的科研管理模式和机制运行,将为我国软件技术领域的原始创新、关键技术的突破、提高国际竞争力、引进国际一流的软件技术人才,吸取欧美国家尤其是德国的科研管理经验和模式,与国际接轨,共享国际软件技术研发领域的资源,提高参与国际科研合作和进入国际市场竞争的商业化研究和开发能力,抢占通信和软件技术制高点、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2003年中国通信业百个

成功解决方案评选活动圆满结束

11月13日,由《通信世界》发起并主办、本刊作为支持媒体的“2003年中国通信业百个成功解决方案”评选颁奖仪式在北京举行。此次活动从2003年5月开始启动。为让中国通信业及时了解正从技术向应用转变的制造企业,让运营企业了解通信领域成功的解决方案,本次活动根据传输网/交换网解决方案、城域网解决方案、数据通信网络解决方案、移动通信网络解决方案、接入网解决方案、BOSS解决方案、IP视频通信解决方案、网络存储与安全解决方案、呼叫中心解决方案等13个类别,在众多的电信业解决方案中,经过专家评选和运营企业推荐,遴选出百个具有代表性成功的解决方案,供运营企业选择参考。

上海商业电子商务

服务平台近日建成启用

将英特网技术引入商业服务领域的国家信息化示范工程“上海商业电子商务服务平台”近日建成启用。

上海商业电子商务服务平台,既为商业流通领域提供介于商业企业与供应商,包括制造业、物流中心、配送中心等之间的网上供货、结算等的服务,也为商业企业与下属经营网点之间提供网上交易。它能将供求商户、消费者、生产企业、社会仓储配送、银行、海关、工商、财税等相关实体连为一体,迅速传递和交换相互所需的商品询报价、订单、发货单、支付信息、运输等方面的交换信息,形成一个跨地域、跨部门的商业企业网上交易供应链。因此,众多商业企业可在网上统一采购、网上互为交易,大大降低商业运作成本,提高竞争力。

上海商业电子商务服务平台通过有关数字证书,完全可确认交易各方的身份,也能通过有关技术确保交易各方资金支付是否能兑现,使得网上发生的交易安全可靠。它的启用将带动上海乃至全国的商业企业实现信息化,提速我国商业进步,从而实现生产企业、商品经营企业、消费者三方共赢。

McDATA推出整合商业

持续/灾难恢复解决方案

近日,多功能存储网络解决方案的专业供应商McDATA推出了E-clipsel620。这款新产品是该公司最近收购Nishan Systems后的第一项成果。它将为企业级及广大的中级市场提供性能卓越的商业持续/灾难恢复解决方案。通过提高网络互连、智能化及可扩展性等功能,协助用户顺利迁移至实时存储服务基础设施。McDA-TA的解决方案除提供卓越的网络功能外,还包括针对企业范围多协议网络的整合管理。McDATA的SANavi—gator是一个异构SAN管理工具,它能发现、管理及执行单元管理工具,用作组装McDATA的全系列SAN网络互连交换机,包括Eclipsel620、IPS 3300及IPS4300。Eclipse 1620是一个4端口交换机,可以支持iSCSI、iFCP及光纤通道、多厂商交换机及智能化网络服务,同时通过SANavigator提供统一管理支持。

2004中国呼叫中心运营

与客户关系管理大会明年4月召开

由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电子信息行业分会、中国国际商会电子信息行业分会主办,北京优点展览展示有限公司与CTI论坛共同承办的“2004中国呼叫中心运营与客户关系管理大会(CCMChina 2004)”,将于2004年4月21日至23日在北京举办。新一年度大会的主题为:客户服务,迈向精细化管理。首次设立了大会主席团。主席团成员由来自国内外各行业从事呼叫中心和客户关系管理领域的人员组成。在本次大会上,除了继续颁发"2004年度中国最佳呼叫中心及最佳管理人奖”外,还将首次增设“2004年度中国最佳话务员奖”,以表彰他们在过去的一年中,在呼叫中心和客户关系管理领域所取得的优异成绩。大会将设展位100个,占地3000余平方米,届时将举行各种丰富多彩的活动。

趋势科技授权服务商网络成立

10月18日,网络防毒与互联网内容安全软件及服务领域的全球领导者趋势科技在其进驻中国两年后,正式启用“趋势科技网络(中国)有限公司”,并正式宣告趋势科技授权服务商网络成立。全国首批50家服务商得到了趋势科技的服务品牌授权。他们将为广大中国用户提供地域无阻碍、技术无限制、质量有保障的售后服务。

第三篇:货币政策、财政政策、产业政策、贸易政策、汇率政策协调配合问题研究(中)

摘要:在我国经济转轨时期,政府通过判定经济政策对经济运行加以调控是十分必要的。开放经济条件下,宏观经济调控面临着更加复杂的环境,只依靠一项或两项经济政策不可能实现调控目标,也不可能取得良好的效果。本文从有关经济政策协调的理论研究出发,系统论述了经济政策协调的理论及其前沿,对当今国际上经济发达国家和经济转轨国家政策协调问题进行了对比分析,在此基础上,对我国货币政策、财政政策、产业政策、贸易政策、汇率政策协调配合中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加强政策协调的相关建议。

关键词:货币政策;财政政策;产业政策;贸易政策;汇率政策;政策协调

文献标识码:A

为了更好地分析和探讨中国经济政策相互协调的路径和策略,本部分重点对各项经济政策协调配合的历史和现状进行分析。

四、中国经济政策协调配合的阶段性特征

若对新中国成立以来各项经济政策协调配合的历程做一概括,大致可划分为以下六个阶段:第一阶段,改革开放前(1949~1978年)。这一阶段,中国实行的是计划经济体制,国家计划涵盖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不可能有独立的产业政策;就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而言,由于实施“大财政小银行”的管理模式,所以,基本没有货币政策可言;就汇率政策和外贸政策,由于对外经济交往较少,国际贸易和汇率对国内经济影响极小,所以,也基本没有外贸政策和汇率政策,而且,事实上也没有存在的必要。因此,当时,财政政策基本就是国家全部的经济政策,从而也就不存在各项经济政策之间的协调问题。

第二阶段,改革开放初期(1979~1984年)。改革开放初期,由于中国政府并不深谙经济之道,所以,为了实现经济的快速增长,试图简单地通过增加财政支出、扩大货币供给量来实现国民生产总值的扩张,而忽视了经济的承受能力。1984年,中国人民银行实行了扩张的货币政策,同时财政政策也是扩张的。这一阶段,总体上执行的是“双松”的政策搭配。但是,由于货币供应量投放过多(净现金发行量达262亿元),结果导致经济出现过热现象。

第三阶段,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后期(1985~1993年)。由于1984年经济过热的势头开始显现,因此,到1985年,中国人民银行被迫转向紧缩的货币政策,实行了以信贷规模管理为主要内容的“紧缩银根”的政策;同时,财政政策也逐步收紧,即实施了“双紧”的政策搭配。但是,到1986年,由于“双紧”的经济政策紧缩过头,经济出现衰退迹象,于是,中国人民银行改而采取“稳中求松”的货币政策,财政政策也开始走向宽松,即又实施了“双松”的政策搭配。其结果,是通货膨胀又开始抬头,中国人民银行又不得不采取紧缩的货币政策,冠名以“紧中有活,区别对待”,即在工业生产陷入衰退时执行扩张的货币政策,在经济出现过热时实行紧缩性货币政策;同时,配以压缩财政支出,增加税收,压缩消费基金增长的紧缩性财政政策。这样的紧缩政策延续到1989年,对经济震荡较大,1989年9月工业产出为零增长。在这种情况下,中国人民银行于1990年上半年又开始进行货币扩张,直到1991年经济重又复苏为止。

第四阶段,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1994~1996年)。这一阶段,伴随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以及政府决策部门对市场经济规律的进一步认识,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配合中,慢慢开始分别运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调节宏观经济。但总的来说,这一阶段是“双紧”的政策搭配,即“紧”的货币政策与“紧”的财政政策的搭配。在“双紧”政策模式中,银行系统通过收回贷款,压缩新贷款,减少货币供给量,从而使社会总需求在短时间内迅速收缩;财政系统通过增加税收,削减财政开支,增加财政在中央银行的存款,减少市场货币流通量,压缩社会总需求。这些政策措施的实施,在经济增长速度并未降低的同时,使通货膨胀率最终降至1996年的6.1%,实现了“软着陆”。值得提及的是,从1996年起,中国人民银行开始办理国债公开市场业务,这意味着,从此中国货币政策有了公开市场业务这一有力工具。与此同时,财政部门也实施了“适度从紧”的财政政策,采取了增收节支、加强税收征管、控制社会集团购买力、增强对重点行业的投资和扶持力度等措施,从而,保证了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

第五阶段,20世纪后期至21世纪初期(1997~2003年)。1997年,中国人民银行延续其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但是由于内外经济状况发生较大变化,尤其是亚洲金融危机的发生,中国经济出现了内需不足、外需疲软的不利局面。面对这种局面,中国人民银行于1998年下半年实行了“稳健的货币政策”;与此同时,为了克服东南亚经济危机对中国出口贸易产生的不利影响,以保证国民经济的正常发展和充分就业目标的实现,国家还实施了“积极的财政政策”。这种政策组合,对于维持经济快速增长、解决失业问题等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也为现在严重存在着的流动性过剩、消费投资关系失衡留下了隐患,特别是对产业政策、贸易政策、汇率政策及各项经济政策的相互配合重视不够,也使中国经济发展中的结构问题及深层次矛盾进一步严重。

第六阶段,最近几年(2004~今)。这一时期,中国经济发展势头很好,国民经济增长速度均在9%以上。但与此同时,经济运行中也明显地表现出了一些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比如,投资增长过快而消费需求不足,社会流动性过剩而银行经营效益不高,进出口贸易数额巨大但同时贸易纠纷不断等。因此,近年来,中央政府实施了“双稳健”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同时,也进行了汇率制度的改革,并注重对产业结构进行调整。

五、中国经济政策协调配合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中国经济的市场化程度明显提高,市场机制在社会资源配置中的作用也在不断增强,政府对宏观经济的管理也由直接控制向间接调控逐步过渡,从而使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逐渐成为政府调控经济的主要手段,两种政策之间的协调配合也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效果。但是,由于改革开放前“大财政小银行”管理模式的束缚,再加上1984年国务院颁布的《中国人民银行法》规定,中国货币政策的目标是“保持货币币值的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所以,至今中国货币政策取向选择及其与财政政策的协调配合,始终在反通货膨胀与拉动经济增长之间摇摆不定。这样,使本来就较为复杂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相互协调配合又增加了更大的难度,从而也成为一个更加棘手的问题。

与此同时,经济的发展,必然使市场在国际间逐步融合,使一国经济的国际关联度和对外依赖性大大增强。于是,如何在市场融合中寻求国际经

济合作,在国内、国外市场的共存中寻求均衡,以实现经济的内外均衡和协调发展,也成为中国经济发展中面临的重要课题。近年来,伴随中国逐步成为世界进出口贸易大国以及由贸易顺差而产生巨额外汇储备局面的形成,各种贸易纠纷不断,改革人民币汇率制度的呼声也越来越高。这样,也就产生了货币政策、财政政策、产业政策、外贸政策和汇率政策协调配合的客观要求,相应地,政府决策部门正在致力于寻求良策,理论界对此问题的研究也在逐步深入。

下面就各项经济政策协调配合之间存在的摩擦及问题做一分析。

(一)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定位偏差

当前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协调的一个突出问题是两者定位出现偏差,没有充分有效的形成政策协调的合力,甚至还有一定程度的“政策内耗”。

政策协调的相关理论告诉我们,在通货紧缩时期,财政政策比货币政策具有更好的拉动经济增长的作用;而在经济复苏和繁荣阶段,货币政策的调控能力则更加突出。

从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以来,中国经济先是在通货紧缩中低迷徘徊,其后又进入了经济高涨的阶段,随时可能引发通货膨胀。这两个阶段以2002年为分水岭,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在2003年以前和以后的表现并不理想。

亚洲金融危机之后,我们果断地实施了扩张的财政政策搭配扩张的货币政策这样非常激进的政策组合模式,希望能迅速扭转经济低迷的局面。从财政政策角度看,政府加大了国债发行力度,通过投资的乘数效应拉动经济增长;提高了转移支付的规模,试图通过增加居民收入来启动消费;还提高了部分产品的出口退税,以此刺激出口。表面上看,财政政策在投资、消费和净出口上,都制定了相应的政策。不过仔细分析可以发现,这些措施部分程度上偏离了财政政策的功能性要求,虽然可能在一段时间内将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率维持在一个可以接受的区间内,但是从长远看,其距离政策目标会越来越远,甚至最后伤及中国经济的发展。

首先,国债资金的运用不合理。1998年—2004年中央财政共发行了9100多亿元长期国债,这些筹集来的资金主要投向交通通信、农林水利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这些项目的特点是周期长,一旦开工,必须在建成之前每年都投入相应的资金,才能保证工程顺利完成。由于这方面的开工项目过多,使得2002年中国经济出现拐点后,最具投资乘数效应的长期建设国债规模无法立刻削减,财政政策不能及时对经济变化做出调整,给本就升温的经济继续添薪加火。

其次,财政政策生产性过强,缺乏功能性。投资在政府财政支出中所占比例过大,而财政的公共消费却偏低。2003年中国政府储蓄占政府可支配收入的比重达42.7%,而同期这一比率在美国是-16.0%,在日本是-16.4%,在德国是—7.2%,这说明中国政府财政支出中投资的比重偏高。过高的投资意味着公共消费,即功能性支出的不足。以教育投入为例,据教育部长周济在2006年“两会”新闻发布会上公布的数字,2004年中国的教育财政投入占GDP的比例仅有2.79%,尚未实现1993年颁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上世纪末达到4%的目标,更不用说与发达国家9%的水平相比;对农村基础教育的投入更是不足,截至2002年,每年农村仍有1%的学龄儿童不能上学,超过7%的农村小学毕业生不能进入中学。

第三,财政的生产性支出中,投向农村的相对不足。中国政府多年来对农村的生产性投入一直维持在较低的水平,并呈逐年下滑的趋势。从财政支出项目看,用于农业的支出在国家财政支出中的比重由1978年的13.43%下降至2003年的7.12%。从国债支出的项目中看,1998年至2002年发行的长期建设国债,一直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专门列为一个主要投向。1998—2000年,直接与城市相关的国债项目共占同期国债项目总投资的29%,与农村直接相关的只有19%。从这几个对财政支出的分解可以看出,真正对农村生产有支持作用的财政支出已到了必须大幅增加不可的地步。

生产性财政投入的不足带来的后果,第一是直接影响到农村地区生产活动的开展。比如国家对农村电网投入不足,使得长期以来对农村低压电网的维护和建设支出基本由农民负担,增加了农民的生产生活成本。第二是对农村基础设施投入不足,不利于引导私人投资进入农村。基础设施投入的长期不足,使农村与城市相比,投资环境日趋恶化,私人资本长期徘徊在农村以外。第三,投资向城市的过分集中,带来城市工业部门资本边际产量下降,工业部门效率低下使以工促农,工业反哺农业的构想大打折扣,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日益加剧。

在财政政策没有做到合理启动经济的同时,货币政策却被赋予了过多的责任。现在中国经济最棘手的问题就是流动性过剩。而这正与1998—2003年扩张的货币政策直接相关。

根据中国人民银行官方网站公布的数据,2007年上半年,金融机构各项贷款快速增加。6月末全部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为25.08万亿元,同比增长16.48%;上半年人民币贷款增加2.54万亿元,同比多增3681亿元。可以说,中国流动性过剩的直接原因是银行的信贷供给行为。

那么,银行为什么愿意也能够向经济部门投放大量信贷呢?

我们认为是宽松的货币政策使得银行手中积聚了相当的信贷投放能力。中国人民银行从1998年下半年开始执行宽松的货币政策,在一直未收到预期效果的情形下,多次使用降息等手段,希望能迅速摆脱通货紧缩的阴影。在中国经济进入上升周期开始复苏之后,货币政策并未做出及时的调整,而是在2003年出现经济过热的迹象之后才开始收紧。但此时中国人民银行已经向经济中投放了相当数量的货币,只不过这些货币一直滞留在银行体系,并未流动到实体经济部门。如果将实际GDP增速扣除掉银行利润率之后的数值作为实际经济部门利润率的近似替代指标,那么中国始终在奉行低利率政策,其后果必然是经济中的流动性过剩,无论这些流动性停留在银行内部还是实体经济中。

(二)内外经济均衡面临严峻挑战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在实现工作重点转移的基础上,确立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发展国民经济,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路线,并明确提出:“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积极发展同世界各国平等互利的经济合作,努力采用世界先进技术和先进设备”。随后,政府又提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利用两种资源——国内资源和国外资源,要打开两个市场——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要学会两套本领——组织国内建设的本领和发展对外经济关系的本领,这是我国经济战略思想的重大转变。在这种对外开放政策的指导下,我国对外经济交往得到了迅速发展,中国经济进入对外开放的历史新阶段。

中国经济对外开放程度的日益提高,对于合

理配置国内与国外两种资源,提高中国经济的增长速度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为出口的增加能为劳动就业开拓新的门路,为国内产品开辟新的市场,从而使国内生产规模能够在产品价值得以实现的前提下不断扩大;而进口的增长,特别是技术、设备进口的增长,则能够使国内投资的技术构成提高,在劳动生产率得以提高的基础上推动经济发展。

但是,就在中国经济的对外开放推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也是货币政策、财政政策、产业政策、外贸政策和汇率政策的协调配合面临着更加严峻的挑战。具体来讲,主要体现在:

1.外贸依存度逐年提高,国际市场对中国经济的制约程度越来越高。近些年来,中国外贸依存度逐年提高,2006年高达65%。外贸依存度的逐年提高,一方面表明中国经济发展的水平以及参与国际经济的程度在逐年提高,但另一方面,也表明中国经济的对外依赖性越来越强,一旦国际市场发生大的波动,中国经济势必受到较大的冲击。同时,过高的外贸依存度,还容易与其他国家产生贸易摩擦,使中国的对外贸易受到阻碍,从而会影响国民经济的正常发展。中国大规模的出口,对一些国家的国内市场造成了一定的冲击,从而招致进口国的贸易壁垒,也引发了不少国际经济摩擦。从某种程度上讲,贸易摩擦已成为当前阻碍中国对外贸易发展的重大问题,虽然其根源在于国际贸易保护主义,但是中国出口增长过快和巨额贸易顺差也是重要原因之一。因此,从长远看,较高的外贸依存度,对中国经济的自主发展和稳定发展会产生极为不利的影响。中国有着巨大的国内市场和潜在需求,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基础和保证在于扩大内需。

另外,更需引起我们注意的是,贸易对象过分集中给中国经济长期稳定发展所带来的潜在风险。近年来,中国的三大主要贸易对象为欧盟、美国和日本。实事上,中国前些年的贸易对象也主要是欧盟、美国和日本。这就是说,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欧盟各国、美国和日本所左右,一旦这些国家的经济出现波动,中国的对外贸易就会受到很大的冲击。这种状况与过高的外贸依存度结合在一起,就使欧盟各国、美国和日本的经济周期成为影响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2.外汇储备的不断增加,给国内基础货币投放及货币政策调控带来了很大的压力。国际贸易连年顺差,推动了外汇储备的快速增长。外汇储备的增加,一方面表明中国的国际竞争力在提高,这为实现国民经济可持续增长提供了重要的保障;另一方面,过多的外汇储备,也将使国家外汇占款及其占货币供应量的比重同时上升。近年来中国外汇储备每年都以千亿美元的数额增加。在当前结售汇制度下,外汇收入的增加,就意味着对本币需求的增加,外汇市场必然呈现本币供不应求的局面,进而会导致本币汇率的升值。在这种情况下,为了稳定币值、维持汇率,中央银行必须一方面增加货币供给以收兑外汇,另一方面又要做大量的对冲回购以收回为收兑外汇而多投放的货币。外汇占款占货币供应量比重的不断上升,就明确地表明了这一点。而这样做的结果,必然使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工具的操作难度加大,货币政策的执行效果大打折扣。因为,在外汇占款成为基础货币投放的重要因素时,中央银行既不能自如地调控货币供应量,又不能灵活地运用利率政策。

3.以外商直接投资为主的引进外资方式,对提高中国产业的国际竞争力贡献不大。改革开放20多年来,随着经济对外开放政策的不断深入,国际资本在大量流入中国的同时,其流入方式及资本结构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在20世纪80年代流入中国的外国资本中,对外借款所占比重较大;但进入90年代以后,外商直接投资占全部实际利用外资的比重逐年上升。从2001年起,国际直接投资占实际利用外资的比率已超过95%。这一方面表明,中国国际资本流入实现了从以政府信用为基础向以企业信用为基础、从间接融资向直接融资的转变。但另一方面也表明,利用外资对增强中国产业的国际竞争力,贡献不大。有数据表明,外商投资企业主要集中在中国的东部沿海地区,东部地区的外商投资企业占整个外商投资企业的比重近90%。这种状况无疑会加剧我国的地区间贫富差异和经济结构的不平衡,对我国经济的长远发展将会造成不利的影响。从贸易方式来看,我国主要依赖加工贸易的方式,在2003年的出口总额中,以加工贸易方式出口的价值额占到55%以上。加工贸易虽然能够发挥我国劳动力的比较优势,但缺乏技术性,对国内产业的带动作用很小,难以从根本上改善我国企业的比较劣势地位。在中国的出口总额中又以外商投资企业为主,2003年外商投资企业的出口额占全年出口总额的比重也达到55%,而且,在中国越来越大的进出口规模中,也同样以外商投资企业为主,近年来外商投资企业的进出口额占中国净出口总额的比重都在50%以上。多年来,中国政府一直积极倡导发展对外贸易,也采取了出口退税等鼓励政策,同时还大力吸引外商到中国来投资,希望能从中学到发达国家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然而,经过这些年的发展,我们的民族产业、自主品牌仍然落后,许多企业只是作为外商在中国的加工厂;虽然中国的对外贸易额在逐年扩大,但实际上贸易量增长最快的还是外商投资企业。中国实际上只是一个贸易大国而不是贸易强国,引进外资并没有真正提升民族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三)货币政策、财政政策与产业政策缺乏呼应

根据日本关于产业政策的理论可知,初期的产业政策围绕着资金展开,现在的产业政策则主要是为相关产业的发展提供适当的环境,建立由初创到兴起再到成熟的平台。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国家而言,产业结构还相对落后,List的幼稚工业保护理论启示我们,要适当地通过国家的力量,对朝阳产业进行扶持。从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角度看,这一扶持就是货币资金的支持;而现在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在对产业政策的支持上并不理想。

首先,在对产业政策的支持上,究竟是以货币政策为主还是以财政政策为主,至今仍在不同政策制定者之间存在分歧。一种观点认为,应当由财政政策主导对产业政策的支持,因为财政政策的再分配手段具有明显的结构调整功能,而货币政策,特别是严格意义上的货币政策则只是一个总量调节手段,没有向某个或某几个行业倾斜的能力。另一种观点与之针锋相对,认为应当由货币政策主导对产业政策的支持,其理由是中国市场化较1978年早就不可同日而语,现在生产领域的投资主要依靠金融工具来筹措,财政投资在全社会投资的比例越来越小,所以应当通过货币政策引导通过金融渠道的资金流向政府希望扶植的行业,而非财政政策。

其次,在产业政策的制定上,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缺乏协调。从财政政策的角度考虑,总是希望中央银行能够执行宽松的货币政策,这样可以降低财政借贷的成本,在对产业进行扶植时,财政能够节约相当大的利息支出;而从货币政策角度看,首要的目标是维护币值的稳定,反通货膨胀。这就与财政政策的一厢情愿发生了冲突,所以常常看到在国家产业政策的指导下,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相互扯皮,政策协调变成了政策内耗,产业政策的实施一直不理想。

第三,在产业政策的实施过程中,往往出现财政政策缺失的现象,财政大量占用货币资金。在产业政策的具体操作时,既需要货币政策的信贷倾斜,更需要中央财政的投入。然而,现实是:当政府拿不出足够的财力时,往往要求商业银行对其扶植目标进行贷款。而商业银行的逐利性要求它的贷款必须有偿还保证,即使是优惠利率贷款,也必须得到财政的相应补贴;若政府不给予相应的担保或补贴,等于是财政在占用银行资金,属于财政赤字货币化。这样,既降低了产业政策的效率,发展下去还会引发通货膨胀。

责任编辑 刘 洋

上一篇:管理思想论文范文下一篇:审核工程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