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游戏毕业论文

2022-05-12

要写好一篇逻辑清晰的论文,离不开文献资料的查阅,小编为大家找来了《体育游戏毕业论文(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摘要】针对当前中国高等学校体育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造成高校体育专业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及影响因素,提出解决体育专业毕业生就业困难的对策,提高体育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率,促进体育专业的可持续发展。

第一篇:体育游戏毕业论文

体育教育专业毕业论文状况分析

摘 要 2018年10月17日,教育部高教司司长吴岩接受采访时指出:适当增加学生不能按时毕业是应该的,本科生有一定的淘汰率也是必然。2019年,部分大学更是清退了某些大学生。毕业论文作为本科学生毕业之前的考核,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大学生的毕业问题。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研究体育教育专业毕业论文状况,得出以下结论:大部分学生的选题是由学生和老师共同确定的;很少有学生有论文预答辩环节;更多的学生认为论文最难的阶段为搜集资料阶段;答辩环节,教师认为论文质量和学生的答辩思路都很重要。

关键词 体育教育专业 毕业论文 状况

一、研究方法

(一)文献资料法

作者通过登录中国知网,以“体育教育专业”“毕业论文”为关键词,搜索相关文献资料,为本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二)问卷调查法

随机选择2019届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40人,进行问卷发放,回收问卷39份,其中无效问卷2分,有效问卷37份,问卷有效回收率92.5%。发放教师问卷6份,回收6份,问卷有效回收率为100%。

二、研究对象

体育教育专业毕业论文。

三、结果与分析

(一)对学生论文情况分析

1.選题

从表1可以看出,在确定论文题目时,学生自己确定选题的最少,仅为4人,占整体的10.8%;由教师确定选题的人数为13人,占总体的35.1%;由学生和教师共同确定选题的人数最多,为20人,占到总人数的54.1%。

2.开题报告题目与最终题目是否一致

在开题报告的题目与最终题目是否一致的调查问卷中(表2),有35人的最终题目与开题报告时的题目一致,占到总人数的94.6%,只有2个人的开题报告题目与最终题目不一致,占到总人数的5.4%。

3.论文搜集资料用时

在对论文搜集资料的调查问卷中(表3),搜集资料用时人数最多的集中在8-14天,为14人,占总人数的37.8%;搜集资料用时人数第二多的集中在4-7天,为11人,占总人数的29.7%;搜集资料用时在15-20天的为6人,搜集资料用时在1-3天的为4人,分别占总人数的16.2%和10.8%;搜集资料用时人数最少的为2人,他们搜集资料用时21天以上。

4.论文撰写初稿于终稿之间修改了多少次

在论文初稿与终稿修改次数的调查问卷中(表4),修改次数在1-2次的为5人,占总人数的13.5%。论文初稿于终稿修改次数在3-4次的人数为26人,集中在此区间的人数最多,占到总人数的70.3%;论文初稿与终稿修改次数在5-6次之间的,只有4人,占到总人数的10.8%;论文初稿与终稿修改次数7次以上的人数最少,为2人,占到总人数的5.4%。由此可见,大部分学生的论文修改了3-4次,成为了终稿。

5.答辩之前有无预答辩环节

在论文进行正式答辩之前,学生自己进行有没有进行预答辩的调查问卷中(表5),有进行预答辩的学生只有9人,占到24.3%;而没有进行预答辩的学生比较多,有28人,占到总体的75.7%;可见,在答辩之前,很多学生没有进行预答辩环节。

6.你认为撰写论文中哪个阶段最难

在你认为撰写论文哪个环节最难的调查问卷中(表6),认为选题阶段最难的为7人,占到总人数的18.9%;认为撰写开题报告阶段和修改论文阶段最难的人数最少,都是3人,占到总人数的8.1%;人数最多的集中在认为搜集资料阶段最难,为14人,占到总人数的14%;而认为撰写论文阶段最难的人数为10人,占到总人数的27%;由此可见,大部分学生认为在撰写论文过程中搜集资料阶段和撰写论文阶段两个阶段最难。

(二)教师辅助学生数量情况

在教师带学生的数量的调查问卷中(表7),带1个学生论文的有1人,占总人数6人的16.6%;带2-3个学生的老师为2人,占总人数6人的33.4%;带4-6人论文的老师有3人,占总人数的50%;在作者与调查教师的沟通中了解到,造成老师带学生数量不一致的原因是,职称的不同,助教教师只能带1个学生;评上讲师的老师可以带2-3个学生;副教授可以带4-6个学生。

四、结论

(一)大部分学生的选题是由学生和老师共同确定的。

(二)很少有学生有论文预答辩环节。

(三)更多的学生认为论文最难的阶段为搜集资料阶段。

(四)答辩环节,教师认为论文质量和学生的答辩思路都很重要。

参考文献:

[1]徐佳.西安体育学院舞蹈表演专业毕业设计模式研究[D].西安:西安体育学院,2019.

[2]刘仲华.体育管理专业本科生毕业论文写作流程的系统分析[J].体育世界(学术),2018(4):70-71.

[3]庞文绮.体育教育专业本科毕业论文现状的研究[J].体育师友,2017,40(2):68-70.

作者单位:贵阳学院

作者:李文文

第二篇:体育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及对策

【摘 要】针对当前中国高等学校体育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造成高校体育专业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及影响因素,提出解决体育专业毕业生就业困难的对策,提高体育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率,促进体育专业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体育专业 就业 困难 对策

面对日益严峻的大学生就业形势,如何正确看待大学生就业问题,高等院校体育专业如何努力提高学生的就业率,是需要认真思考的现实问题。本文以高等院校体育专业毕业生的就业问题为主线,结合实际情况,分析当前体育生就业困难的原因及影响因素,并提出对策和建议。

一 体育院系毕业生就业现状

近几年中国经济呈现迅速增长的态势,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的健身意识也不断增强,人们追求身心健康的意识渐浓,体育健身在大中小学生及社会各界人士中备受青睐,体育大众化、生活化已是大趋势。这就需要既具有体育专业知识又懂得管理具有综合素质的人才,为体育院校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体育院系学生就业有其自身的特点,主要表现在就业的口径小,毕业生具有专业性强的特点,就业范围具有行业性,多数体育专业毕业生的就业范围主要是教育系统、体育系统。在瞬息万变的就业市场中很难“一拍即合”,毕业生竞争力不强。

1.毕业生一次就业率不高,就业口径窄

中国目前有北京体育大学、上海体育学院、武汉体育学院、成都体育学院、广州体育学院、南京体育学院等14所专业体育院校。笔者从近年全国体育院系毕业生就业工作研讨会上了解到,体育院系毕业生二次就业率情况尚好,但一次就业率情况不理想,而且毕业生的就业口径不宽,就业结构不合理。在单位性质方面,到教育系统、体育系统等较为稳定的事业单位的就业人数比例较大,而到企业、部队等领域的人数明显偏少,部分行业很少甚至不接收体育专业的毕业生。在地区流向方面,毕业生分布地区窄,以武汉体育学院为例,湖北省仍是毕业生流向的主要地区。

2.毕业生的期望值高,视野较窄

学生择业观是影响学生就业的重要因素之一,目前,大多数毕业生认为农村中学基础差、起点低,在择业时缺乏客观正确的分析,宁可放弃自身的专业特长和优势,也要争取留在大城市、待遇高的工作单位,并以此作为择业的标准,从而导致一些毕业生有业不就,表现为有些学生眼高手低,不考虑个人的发展空间等。

3.专业供需矛盾突出,就业率不平衡

近几年用人单位对体育专业毕业生的总需求基本保持稳定,但其结构性矛盾突出,专业之间需求比例不平衡现象较为明显。从学历看,研究生的需求量远远高于本科生;从专业学科结构上看,体育院系优势学科专业毕业生就业形势好,就业率较高,而通用类专业毕业生尤其是新开设专业的毕业生,有效需求不足。与其他名校同类专业毕业生相比,就业竞争力和优势明显不足,供需比和就业率都处于較低水平。

二 体育院系毕业生的就业特点

1.相对集中于城市和发达地区

据调查,近几年的体育院系毕业生,有80%的人热爱体育事业,毕业后从事体育工作。但由于体育工作的特点,特别是教学、训练和开展群众体育活动,必须具备一定的场馆和器材设施,这些条件在大城市、大城市的学校或大单位比较好,在基层和一些边远地区则无法满足。加之现在多数大学生都娇生惯养,不愿意到偏远的地区和农村地区工作。

2.倾向于非体育行业

近几年的毕业生,绝大多数热爱体育,愿意从事体育工作。但从社会需求信息反映出需要体育专业毕业生的单位越来越少。加之有的同学对社会接触较少,对社会的认识比较肤浅,常常过高地估计自己的身价,这就造成了他们的择业期望值较高。目前社会对学体育的人(高水平运动员除外)仍怀有一定的偏见,他们往往不被社会重视。而金融、外贸、税务等大单位、大公司工资收入高、福利待遇好。一边是找不到专业对口的单位,一边是条件优越、物质待遇优厚的非体育行业,这是促成近几年体育院系毕业生改行多的重要原因之一。

三 影响体育专业毕业生就业的原因

1.客观原因

第一,社会因素。首先,就业政策不完善,就业指导工作不健全。大多数高校就业指导队伍还存在许多不足,满足不了就业工作开展的需要。虽然高校设有学生就业指导部门,工作内容包括制定学生就业政策,对学生进行就业技巧培训、择业咨询,收集用人单位信息、组织供需见面会、向用人单位推荐毕业生等,实际上多数人依然是坐在办公室等着用人单位前来登记需求信息。一些高校也会组织招聘活动,把学生推向市场。但如何调动社会人力资源中间机构参与,如何提高就业率,还需要高校转变思想,以适应高校教育的长远发展。其次,社会上对体育专业存在偏见。社会上大多数人都认为学体育是成绩不好、品德不良的学生。这样无形中给体育专业的学生加上了一个“不行”的枷锁,使体育专业的学生在找工作的过程中处处碰壁,对广大体育专业学生的心理产生了不良影响。再次,用人单位领导对体育的认识存在偏差。在中国,企业的领导或主管在认识上存在一些偏差,职工体育未得到应有的重视,认为体育锻炼不需要专门的体育知识指导,既不对职工体育投入经费,也不将体育纳入企业管理范畴,这就影响了职工健身活动的开展,基本关闭了招收体育人才的大门。

第二,学校因素。首先,高校扩大招生规模后毕业学生人数剧增。从1999年起中国高校开始扩大招生规模,在校学生数量逐年增加,大学教育已从精英教育过渡到大众教育,由此带来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日益凸现,尤其是体育专业的就业问题更为突出。2010年全国最困难就业专业统计结果显示,体育专业排在第三位,对口单位太少是最大困难。其次,课程体系不尽合理。目前,体育院系的课程体系中,在课程结构的层次配置上,呈现出基础狭窄的状况,表现为一般基础薄弱,专业基础窄。课程结构要素配置的特征是重实践轻理论,重术科轻学科,重自然科学轻社会科学,重传统的竞技运动项目轻非竞技类的体育项目,重知识传授轻能力的培养,重直接经验轻间接经验,重课程深度轻广度,重必修课轻选修课。中国体育院系的课程体系导致人才培养的统一性突出,灵活性较差,不利于学生拓宽知识面,不利于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能力,不利于学生增强其社会适应性,不可避免地会出现毕业生择业的困难处境。最后,家庭因素。家庭经济状况与毕业生找工作有直接联系。现在,大多数学生都是独生子女,受到父母的倍加呵护,家长怕孩子吃苦,想让孩子找一个既轻松、待遇又好的工作,反对孩子到偏远地区支教、当老师,反对孩子待在农村……再加上巨大的就业压力,使许多大学毕业生左右为难,深感纠结。

2.主观原因

第一,毕业生的就业择业观念。体育院系毕业生在择业时,价值标准趋向商业化,择业理想趋向务实化,许多毕业生择业时只盯着大城市和富裕地区,很少考虑急需人才的经济欠发达地区。在择业时只想到高等院校谋求职位,就业期望值很高,但高等院校要求必须具备研究生学历方可考虑招收。体育院系的一些毕业生就业意识淡薄,只是在毕业时才感觉到择业的压力,没能在大学的四年间主动培养自己的综合能力,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就业时感到力不从心。

第二,毕业生自身素质不高。就业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与社会要求有明显差距,是造成大学生就业困难的主要原因。从近年来人才招聘的情况来看,目前大学生综合素质的缺失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首先,不能将自己所学知识与社会要求结合起来,设计应用能力不足;其次,缺乏拼搏意识,不能抓住朝阳行业的就业机会;再次,缺乏与他人合作与沟通的意识;最后,求职能力不强。

第三,体育专业的毕业生在自主创业方面缺乏必要的专业知识。由于体育院系在体育课程设置方面没开设相应的课程,没有为体育专业的毕业生提供自主创业的知识储备,再加上体育专业学生本身的文化课成绩普遍比较低,在文化课方面表现出不重视、丧失信心,对自主创业更加不重视。学校和老师的不重视,学生自身不努力探究,使体育专业毕业生缺乏自主创业的理论知识。

四 体育院系毕业生的就业途径

1.父母帮忙介绍

现在大多数学生都是独生子女,在其就业上,父母主动为他们获取一个轻松快乐的就业岗位。特别是有一定家庭背景的学生,父母宁愿让他们继承自己的产业。

2.学校介绍

学校的就业推荐是大学生求职一个重要而有效的途径,通过学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推荐,获得就业渠道并取得就业成功。统计显示,每年通过这种方式就业的大学生大约占总就业率的40%。

3.自主创业

面临巨大的就业压力,有少数毕业生选择自主创业,这样比较灵活,与自己的兴趣和爱好一致,能更好地发挥自己的能力和特长,缓解就业压力。但由于刚毕业缺乏社会经验和一定的社会实践能力,加上缺乏资金,起步较难。

五 体育院系毕业生就业的对策

1.自身方面

第一,树立科学的就业观,做好就业准备。毕业生应正视当前面临的严峻就业形势,改变自己的择业观念,不能好高骛远,盲目追随。理性又客观地评价自身条件,科学地进行就业定位,根据实际情况适时调整,合理地降低就业期望值。调整心态,以积极的心态面对当前就业形势。

第二,提高自身素质和专业技能。体育专业的学生要努力拓展自己的知识面,提高自身能力,将自己塑造成“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在适应社会需求的前提下,明确今后的就业方向,在专业与岗位间寻找更多的结合点,做到既能就业,又能实现专业理想。

2.学校方面

第一,适当减少招生数量,缓解就业压力。学校应根据社会对体育人才的需求,严格录取机制,采取优胜劣汰的原则来控制招生规模,缓解供需矛盾,减轻体育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压力。同时,优化招生结构,使学校的教学资源得到优化配置和合理使用,提高办学质量。

第二,进一步完善和改进就业指导工作。在中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由以往的国家安排工作转变为由毕业生“自主择业”的就业制度。这一巨大转变使许多高校学生颇为困惑,他们缺少风险意识,缺乏竞争观念,更忽视社会实践能力的锻炼,加之在校缺少应有的就业心理素质教育,没有掌握良好的自我推荐技巧,不能很好地展现自己的优势,以致失去良好的就业机会。鉴于这种情况,在高校开设毕业生就业指导课,建立毕业生就业指导机构,加强对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和咨询服务工作显得尤为重要。这有利于学生从入校起就树立强烈的竞争意识和风险意识,指导他们做好思想、心理、知识、技能及仪表等方面的准备,努力提高自身素质,为他们在择业过程中能顺利找到最佳立足点打下良好的基础。

第三,加强教育教学改革,拓宽专业口径,树立品牌意识。学校要积极创立品牌,增强学生在劳动力市场的竞争力,以就业为导向,做好就业服务。调整专业发展思路,有针对性地加快专业设置和专业结构的调整,以优质课程和精品课程为核心,整合教学资源,增加适应社会发展需求和与就业密切相关的课程,实现体育专业跨学科、跨专业的人才培养机制,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努力提高教育和教学质量,改革教学内容和方法手段,发挥各自的优势,强化具有本校特色的专业培养模式,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学生不但掌握过硬的专业基础知识和技能,而且精通相关的知识和技能,向“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重创新、广适应”的复合型人才转变,有利于提高择业和就业的竞争力,拓宽就业渠道。

第四,增加毕业生实习时间。为了让毕业生能有较长时间接触社会,锻炼自己,提高能力,延长毕业生的實习时间,由2~3个月延长至5~6个月,让他们有较长时间在社会上收集需求信息,联系接收单位,通过实习,接受用人单位的考察、挑选。这样,实习结束时,接收单位也落实了。改变以前收集信息面狭窄的缺陷及学生因请假去找工作单位和到单位面试而影响学习的弊端。

第五,努力探索由就业教育走向创业教育的新路子。创业教育是职业生涯设计中贯穿于职业定位过程的主线,其主要内容是引导学生在了解社会、了解自己的基础上学会选择,能在自己的职业生涯设计中处理好个人志愿与社会需要、个人特征与职业特征的匹配问题。通过创业教育,促使大学生自觉地完善、提高自身素质,挖掘潜能,主动适应社会及职业发展的变化,努力使自己得到全面发展,凭借自己的实力在人生设计中达到预定目标。

3.社会方面

第一,政府应完善大学生就业政策,为大学生就业提供制度保障。全面开放就业渠道,降低自主创业的门槛,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政府应当实施更优惠的税收政策鼓励微型企业和中小企业的发展,使其能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政府还应适当降低大学生自主创业的门槛,为大学生创业提供资金担保和其他服务。

第二,建立专业性就业市场。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所遇到的竞争也愈加激烈,建立健全毕业生就业市场服务体系,是提高毕业生人力资源配置效率的有效途径。应建立健全学校、社会一体化的就业市场服务体系,使学校和社会有机地衔接,减少体育毕业生就业的盲目性和人才浪费的现象,保证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同时,加快健全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网,开展毕业生就业远程服务,运用各种现代化手段,做好毕业生就业信息的沟通和交流工作,通过网络建立学校——地市人才交流中心——用人单位的一条龙就业服务体系,大大减少毕业生的求职时间,为毕业生提供更多的就业信息。做好毕业生和用人单位间的沟通工作,提高毕业生的就业效率,有利于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的改革,逐步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就业市场体系,使体育院系毕业生就业走向规范化、法制化、制度化的轨道。

第三,用人单位应树立科学的选才观。用人单位应任人唯贤,不应以社会上对体育毕业生的看法作为判断标准,建立和完善人才选拔和评价体系,以能力为核心,不仅要重视能力的判断标准,更要重视思想道德的修养。体育毕业生有一个很突出的特点就是性格开朗、社会适应能力强、善于与别人交流和沟通,用人单位可建立一种培养—选拔的模式,通过先培养后选拔的方式对人才进行合理利用。

第四,适当限制办学规模,减少就业压力。教育部相关部门应根据社会对体育人才的需求,加大审查力度,对各高校设置的体育专业进行合格评估,采取优胜劣汰机制对社会各种资源进行优化配置和组合。对不具备办学条件或办学中存在嚴重问题的学校,应取消其办学资格;控制和停办一些地区设置重复、毕业生就业率连年偏低学校的体育专业。通过这些强有力的措施限制办学规模,缓解供需矛盾,减轻体育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压力。

参考文献

[1]游俊.体育院校毕业生就业特点及工作对策[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1997(3):10~11

[2]王进.南京体育学院社会体育专业就业现状及对策[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3):20~21

[3]易三平、曹武萍.体育院校毕业生就业状况分析及对策探讨[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6(9):30~31

[4]温娇.全国体育院系毕业生就业问题的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13(29):40~41

〔责任编辑:庞远燕〕

作者:吴静宙 吴佑年

第三篇:体育产业发展背景下体育类毕业生就业效应研究

【摘 要】本文论述体育产业发展与体育类毕业生就业的相关性,从体育类毕业生的就业流向以及就业质量两个方向分析体育产业发展的社会环境下体育类毕业生的就业效应,提出提高专业对口率、拓展就业流向渠道、增强创新能力等对策,促进体育类毕业生就业。

【关键词】体育产业 体育类毕业生 就业效应

体育产业被称为“朝阳产业”或“无烟产业”,它实质上是一个经济行业的概念,隶属于第三产业大类,指的是与体育有关联的一切生产和经营活动,主要有体育相关物品的生产和经营销售两个内容。体育产业在社会中包括的范围很广,如体育管理活动、体育竞赛表演、健身活动、休闲体育活动、体育场馆运营与管理活动、体育中介服务类、体育培训和教育活动、体育新闻传播、体育信息服务等,除此之外与体育相关的服务,体育产品的生产、销售、租赁,体育场馆建设与使用等都属于体育产业。随着《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的出台,体育产业在我国的发展势头良好。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体育竞赛表演使体育产业营销有了新突破。改革开放以来,随着足球走上职业化道路,排球、乒乓球、网球、羽毛球等项目也陆续职业化,这为体育产业带来了日以益增的收入,体育项目的职业化,给体育产业发展带来了经济和社会效益的双丰收。此外,以体育竞赛表演为主的球会市场和各种各样的体育无形资产的产生和发展,给体育产业增加了新的内容,也在很大程度上活跃了市场,调动了产业发展带头人的积极性,比如各类体育项目俱乐部以企业赞助、合营投资等方式存在和发展壮大起来。

(二)健身娱乐市场推动了体育产业发展规模。1995年,随着《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和《体育产业发展纲要》陆续颁布实施,健身娱乐市场的发展速度加快。在全国,特别是发达城市,以体育项目为经营内容以及经营场所的私营企业越来越多,并且投资运营方式趋向于多元化发展,此现象给体育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三)体育用品市场为体育产业发展注入了新能量。《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和《体育产业发展纲要》为体育用品市场的发展带来了春天,健身和运动器材、运动服装和鞋帽市场活跃,体育用品的消费和质量档次也逐渐进入到人们生活的时尚层。每一个家庭用于体育产品的平均消费都在增加,加上中国体育用品博览会的举办,更加提高了體育用品的销售额,使我国成了世界上最大的运动服装及鞋帽加工基地。

(四)新兴体育中介和体育博彩业成为体育产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经济人作为新兴的体育中介人员,他们深度了解市场需求,挖掘市场、润滑市场,在体育产业化发展进程中发挥着积极的推动作用。同时体育彩票事业作为体育产业的一支社会集资力量,在相当程度上缓解了政府的财政压力,为体育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资金保障。

二、体育产业发展与体育类毕业生就业相关性

(一)体育产业发展给体育类毕业生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体育产业的发展情况与体育类毕业生的求职选择息息相关。高校人才培养的目标大都基于为社会培养一批能够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和市场需要的专业化人才。随着体育产业的不断发展,体育行业的人才市场需求也在增加,各高校也将体育类专业学生列入学校发展计划中。因此,体育类专业学生的就业选择也趋于多样化,这使体育类学生就业困难得到了很大的缓解。此外,体育产业在第三产业中的发展,对人才需求的全方位也推动了体育类专业培养的新方向的产生,如体育康复专业、体育科技研究等都是由于体育产业的发展需要而有待发展的专业领域。这为体育类学生的学习专业方向更为多样化,也给他们提供了更宽阔的就业前景。除此之外,体育产业的发展对体育类毕业生的薪酬待遇也起到了推动作用。据调查,全球的体育产业年产值已达到了4000亿美元,同时每年增长的速度达到了20%,体育类学生毕业后选择投入到体育产业的相关工作中,在待遇方面有着比较可观的增长前景。由此说明了随着体育产业的腾飞,体育类毕业生也随之成了增值的个体,职业发展空间非常广阔。

(二)体育类毕业生就业多样化推动了体育产业的发展。经济学理论表明,就业可以有效地促进经济增长和产业发展,社会就业人员的增加就是经济增长的重要内因,因此就业人数的增加对经济的拉动作用仅仅在劳动生产率和投资因素之下。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体育类毕业生的就业对体育产业所带来的经济效益也是有着密切关系的,它能有效地提高体育产业收益。人才是第一资源,体育产业的发展需要大量的人才支撑才能正常运营和维持,体育各细分专业人才的增加对体育产业的规范化、科学化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体育类专业的增加,也为正在兴起的体育产业发展提供了必要的人才储备。因此,体育类毕业生在择业的时候,要把眼光放长远,不要局限在政府或事业单位,不要只看到体育教师或教练员,而是要根据本地的发展情况,结合市场需求,为体育行业的其他领域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从而实现自身的价值。

三、体育类毕业生就业效应分析

体育产业发展的社会环境下对毕业生的就业影响即为就业效应,本文通过体育类毕业生的就业流向以及就业质量两个方向来分析其就业效应。笔者采用网络问卷调查、电话和面对面访谈、走访各大高校与毕业生本人及辅导员的方法对广西高等院校体育院(系)2016届毕业生的就业流向以及就业质量进行调查,取得有效问卷520份,占当年全广西体育类毕业生总人数2202人的23.62%。

(一)体育类毕业生就业流向情况。从毕业生的就业地域来看,2016届毕业生目前已落实的工作地域主要集中在广西区内就业(73.08%),区外就业只占很少部分(12.56%),根据毕业生就业的情况来看,毕业生区内就业主要集中在南宁市,占51.75%,其次是桂林市、玉林市、梧州市、河池市、百色市、柳州市、北海市等;毕业生区外就业主要集中在长三角和珠三角城市,其他分布全国各大城市。可见,更多的学生毕业后选择在本地省会城市就业,除非有好的就业机会才会选择到外省就业。

从毕业生的就业行业来看,2016届体育类毕业生主要集中在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占21.41%,教育业占15.9%、批发和零售业占13.76%、金融业占8.87%、建筑业占8.56%、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占4.89%、公共管理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占4.59%、住宿和餐饮业占4.59%、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业占3.67%,分布情況与体育类专业培养特色基本吻合。从毕业生所分布的行业来看,毕业生就业从事的工作与所学的专业基本相关,受到体育用品市场发展的影响,越来越多体育类毕业生进入到批发和零售业工作也是就业的新趋势。此外,从学生信息反馈和调查中可以看出,一些体育类毕业生为了取得专业对口及薪酬较高的岗位,主动走到体育产业发达的地区及沿海发达城市就业,这也反映出发达地区体育产业发展对人才的吸引力是不可估量的。

从毕业生的就业单位来看,由于政府对发展体育产业的鼓励,很多私营企业或是大企业将资金都投入到体育产品生产和销售、休闲旅游项目的开发和运营、体育项目的建设等方面,给体育类毕业生带来了很多就业机会。2016届毕业生主要流向集中在私营企业,占58.71%;其次是非公教学单位,占10.19%;接着是中等初等教育单位,占9.38%;其余零散分布在其他性质的单位,此分布情况与体育产业发展给毕业生带来的就业机会息息相关。除此之外,国有企业及党政机关对于体育特长生的需求也占了相当的比重,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全民健身运动的影响是深入到各行各业中的。

(二)体育类毕业生就业质量分析。为了了解体育产业发展对体育类毕业生就业质量的影响,本文通过毕业生对薪酬的满意度、就业对口情况、职业期望吻合度以及毕业生就业现状满意度四个维度进行了调查,具体情况如下。

从毕业生的薪资水平和满意度来看,2016届毕业生平均税后月收入为3500元左右。将近一半的毕业生税后月收入在2500-3000元,30.02%的学生在3001-4000元之间,15.02%的学生月收入达4001-5000元之间,其他少数学生能拿到更高的月收入。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工资待遇是他们考虑的首要因素。根据对历届毕业生毕业同期的调查发现,随着体育产业的发展,体育技术型的学生毕业后的薪酬待遇相比往届有所提高,而且发展前景以及相对较好,晋升空间大。

毕业生反馈对目前工作的薪酬满意度中,有57.55%毕业生对目前工作薪酬水平感到满意,42.45%毕业生对目前工作的薪酬感到不满意。由此可以发现,体育类毕业生在进入到社会的过程中还需要一个适应阶段,对于自身的综合素质、专业技能在工作中的发挥都需要一个沉淀的过程。但从数据上来看,还是有一半以上的学生认为目前的待遇与自己的水平是相当的。

专业对口方面,2016届毕业生中,17.79%的毕业生认为目前的工作岗位与所学专业非常相关,47.83%的学生认为专业与工作具有相关。此外,45.62%的毕业生认为目前的工作岗位与所学专业较对口,其余的学生认为所从事工作与本专业不对口,原因主要集中在四个方面:一是为了寻求更好的发展机会;二是来自其他各种方面的影响因素;三是学生认为本专业对应的工作机会较少;四是觉得本专业对应收入不理想,以及专业兴趣发生了改变。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虽然体育产业的发展给毕业生提供了相应的岗位,但毕业生所从事的岗位并非与专业一致。

从毕业生的职业期望吻合度来看,本次调查包括非常不吻合、比较不吻合、一般吻合和很吻合几个方面,吻合度=很吻合+比较吻合+一般吻合。调查结果显示,2016届体育类毕业生目前工作与自身期待的吻合情况相对较好,总体职业期待吻合度为65.22%,由此反映出产业发展与人才培养目标基本匹配。

毕业生就业现状满意度来看,此次调查了解了体育类毕业生就业现状的整体满意度,以及对目前工作内容、工作环境、工作地点、工作总体情况和职业发展前景的满意度。毕业生对就业现状的整体感觉很满意的有4.74%,比较满意的占20.55%,一般满意占56.52%,不满意的仅占18.18%,满意以上的占81.81%,这说明2016届毕业生对目前工作总体的满意度处于中上水平。具体来看,对工作内容、工作环境、工作地点和职业发展前景的满意度分别为86.96%、88.93%、86.95%、88.93%。数据表明体育类毕业生目前就业基本符合自身的就业期望。

四、促进体育类毕业生就业的对策

(一)提高专业对口率。体育类毕业生首选的工作岗位是文化体育和娱乐业相关工作,其次是教育业工作,在2016届毕业生所从事的工作中,与所学专业非常相关的只有17.79%,对口率不高。一方面是由于毕业生本身所具有的素质水平暂时达不到用人单位的要求。比如中小学教师资格认定采取全国统一考试的方式进行认定之后,体育教育师范类毕业生要想取得质量高的用人单位的教师岗位,必须取得教师资格证,体育生在校期间若没有一个长期的考试规划和系统的应考准备是很难在毕业之前拿到教师从业资格证的。另一方面是体育产业发展中的一些岗位如零售等所提供给毕业生的工资待遇低,以至于学生不愿意从事自己对口专业的岗位,如体育服务与管理(市场营销方向)。因此,体育类毕业生要在入学时就要开始进行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在校期间考取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提前为自己的就业做足准备。相关用人单位在用工时给予毕业生更多的机会,在薪酬方面制定有效的激励制度,充分发挥毕业生的潜力和才能。

(二)拓展就业流向渠道。调查显示,毕业生就业地域流向比较集中。毕业生在就业的过程中,对于工作地域方面比较倾向于本省、市就业,希望在与自己家乡距离较近的地方就业,缺少走出去打拼的勇气,这使很多毕业生错失了好的外省工作机会。在广西,体育产业的发展还不发达,而本地学生扎堆云集,竞争压力自然提高。因此,毕业生要转变就业观念,提高自身的竞争力,争取更多的求职机会;政府部门要给予体育产业发展制定相应的优惠和鼓励政策,吸引发达地区体育产业企业到落后地区开发和投资,均衡区间产业发展。

(三)增强创新能力。体育类专业毕业生在工作中的实践创造力需要加强,虽然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强调实践性的教学,但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某些课程的理论性学习还是占了很大一部分。因此,在体育生培养的过程中要把教学活动与职业技能锻炼相结合,加强理论与实践,通过举办比赛、活动等为学生提供创新和创业平台,更好地培养和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及创造力。此外,相关体育类行业、企业要加强校企合作,建立和完善校中企、企中校的人才培养模式,提供给学生更多专业实践和技术应用的机会。

【参考文献】

[1]程亮亮.关于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现状的研究[J].才智,2015(3)

[2]常媛媛.体育产业发展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5(35)

[3]麦可思研究院(MyCOS Insritute).2016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R].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6

[4]李海平.浅析体育产业与体育生就业的相互关系[J].知识经济,2015(6)

[5]就业蓝皮书:2016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6

【作者简介】郭媛媛(1985— ),女,广西体育高等专科学校讲师。

(责编 黎 原)

作者:郭媛媛

上一篇:党风廉政建设的论文下一篇:小学品社课堂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