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服务业的发展

2022-07-22

第一篇:信息服务业的发展

图书馆信息服务工作的发展趋势

(天津图书馆 300191 贾 蓉)

[摘要] 我国图书馆信息服务工作已经呈现出需求多样化、内容指向强、知识专业化等特点。文章旨在通过对近50年图书馆服务形成、演进和发展的分析基础上,明确阐述了图书馆信息服务工作应该以人为本构建新世纪图书馆服务模式为核心,兼顾系统结构、服务内容、用户培养等方面,对当今我国图书馆信息服务工作发展趋势进行了思考和研究。

[关键词] 图书馆 信息服务 网络资源

美国《洛杉矶时报杂志》1998年8月20日题为:“昔日的职业和未来的职业”一文,介绍了未来十年可能消失和兴起的十种职业都与图书馆有关。文章认为:公共图书馆员将逐步消失。“电脑已取代他们心爱的卡片目录,而且不久也可能取代我们所知道的图书馆。我们将把传统的图书馆忘掉,而是干脆通知图书馆管理员通过互联网络把图书送过来。“与此同时,电脑图书馆管理员则正是兴旺起来的职业,“未来的图书馆管理员将不是在服务中心去摘录、剪贴、编辑、收藏那些珍贵的有参考价值的信息;相反,昔日国会图书馆的藏书内容都将分门别类予以联机,通过各种渠道,传送到千百万终端旁等候阅读的读者面前,而此时的图书管理员则起到筛选的作用,从浩如烟海中的现有信息中选出各类人员所需要的东西。”

随着时间的推移,上述观点已越来越清晰地呈现在我们面前:传统图书馆的一些功能及性质会发生本质的变化,归纳如下四方面:

一、以人为本是当今我国图书馆信息服务的宗旨

在当今社会需求中,图书馆应该把承认、尊重和实现人的价值放在第一位来考虑,以服务读者、服务用户为中心,以提高人的科学文化素质、技能和思想道德素养,推动科技、教育发展和社会进步为根本宗旨。要实现这种根本性的转变,图书馆必须转变服务观念,演化服务内容,改革服务方式,构筑以人为本的服务环境,建立以个性化、互动性为主要特征的崭新的信息服务模式。

要想实现上述内容,清楚的了解和分析我国图书馆现有的服务方式是很有必要的。

1、我国图书馆现有的服务方式的形成

我国现有的服务方式大致是20世纪50年代后形成的。它有以下几个特征:

a.系统地和有目的地收集文献资料; b.树立了读者第一的图书馆服务思想;

c.形成由系统排架、目录规则、索书号系统、卡片目录、标准化和馆际合作等构成的一系列图书馆运作的方法;

d.20世纪70年代以后,以开架服务为基础,以方便读者为目的的自动化服务方式。

这种服务方式是由当时图书馆的技术基础的制约决定的,是和藏书的纸载体和以纸载体业务技术相适应的。到了20世纪80年代,我国图书馆自动化研究蔚然成风,引进和开发并举,推出了I--LASA等一批有代表性的图书馆自动化集成系统,标志着我国图书馆服务方式开始实现计算机化。到了20世纪90年代后期,我国图书馆又开始了网络化和数字图书馆的研究和试验。

从我国图书馆信息服务方式的形成和发展不难看出,传统的服务方式必须拓展,同时又要树立新的观念,开拓新的服务领域。而这个服务的新观念、新领域就是要以人为本。

二、图书馆信息服务的新模式、新特点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信息资源网络以其丰富的资源和便捷的工具,改变着图书馆的信息服务工作。E-mail、Listserve、Newsgroups、Telnet、BBS等为信息服务的开展提供了电子化的手段,而Archie、Veronica、WALS等则为图书馆信息服务人员提供了电子化的索引工具。所有这些都使传统的图书馆信息服务面目一新,从形式到内容都发生了质的变化,具有以下特点:

A、开放性 服务开放性体现在多个方面:图书馆的布局应该开放,把最好的区域给读者;突出参考咨询区,设置OPAC检索区,检索终端及Internet区,配备最专业的咨询馆员;服务时间要全天候开放,办证的范围要向全社会放开;所有的藏书要向读者开放,实行开架服务。

B、主动性 图书馆的服务要走出图书馆,面向社会,面向用户,

2 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主动为读者和用户服务。

C、特色服务 随着社会的发展,为满足用户的多种需求,图书馆必须根据所处的环境和自身的特点,推出特色服务。

D、对图书馆的要求更高 网络环境下,图书馆的信息务从借还书的低层次服务转移到更高层次的信息咨询服务,更多的图书馆员将从事信息的组织工作,利用各种有效手段为用户提供信息服务。

图书馆的服务将涵盖各个层面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文化生活的需求越来越大,作为文化事业组成部分的图书馆,担负着教育的功能。现在,我国的图书馆服务在绝大部分地区还比较落后,需要进一步加强和不断完善。

三、当今世界图书馆信息服务的新方式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图书馆的信息服务,既存在挑战,更面临着机遇。世界各国的图书馆界都面临着同样的问题,一方面,努力改进原有的服务方式,另一方面又充分利用新的技术,开展新的服务项目,拓宽图书馆信息服务的范围。

1、深层次开发馆藏文献信息资源,利用现代化的技术手段对信息进行深加工现代图书馆的着眼点应该是信息,而不只是文献本身,图书馆的服务应该围绕着一切为了使用户最有效地获取他们所需的信息而进行。目前,许多图书馆都有了自己的网站,在网上推出的大多是本馆概况、书目数据库查询、新书推介等,在考虑社会需求与应用方面还做得远远不够,真正投入社会使用的不多,真正形成自己特色的不多。图书馆应该充分利用自己的智力优势,研究出具有特色的数据库,形成特定的服务优势。

另一方面,图书馆应注意建立和完善计算机网络,利用现代的信息技术实现文献信息数据库化,充分发挥图书馆信息中心的作用。拥有大量的文献资源优势,图书馆应该依托丰富的文献资源,充分运用信息技术对文献信息进行深加工和快速传递,从整体的文献提供转向知识单元的提供,加大信息服务力度。

2、开展多种形式的参考咨询服务现代图书馆的参考咨询工作,应该是集中体现图书馆服务功能的窗口,是图书馆深化服务内容、提高服务层次的前沿工作。它的基本功能是通过智力活动将文献中的知

3 识与信息提供给用户,它的最终目标应与图书馆总体目标相一致,即达到使用户的吸收能力与知识素质全面提高,使读者充分利用图书馆。

传统的参考咨询工作包括解答读者询问,提供一般文献知识、检索途径和相关文献方面的参考指导。在网络环境下,图书馆应对参考咨询工作重新规划和定位,在做好基础性的服务工作之外,还应该进一步开辟服务途径,提升服务层次。如通过图书馆终端进行有关的图书情报知识的常规性咨询服务;可以采用E-mail、BSS等方式向读者提供新书通报、书目推荐、专题文献述评等;利用联机公共书目(OPAC)共享协议查寻并提供全文数据信息;利用CD-ROM和专题数据库向读者提供专题检索服务;提供网络文献传递服务(FTP);利用现代最新信息技术,运用对读者较为了解的优势,系统地对信息加以组织,形成知识库,充当“知识导航员”;收集整理咨询信息,汇编成各类信息指南,满足读者特定需求;掌握网上资源的组织结构与方式,通过网络将图书馆外的信息有序化,并引导读者获取有效的文献信息。

3、提供个性化服务图书馆有多种用户群,同一用户群往往有相似的需求。实际上,即使是同一用户群,某个体需求往往也相差很大。在市场营销学中有一种理论,叫作“市场细分化”,这是一种营销策略,因为细分更能满足顾客的特定需求。在网络环境下的图书馆,也要实现这种个性化服务,如国外流行的MyLibrary,就是为用户提供用户感兴趣的专题。这种个性化服务适应了人们的个性需要,最大限度地满足了人们对特定文献的信息需要的目的。

四、做好当今我国图书馆的信息服务工作的几点措施

1、 转变观念,树立“以人为本”的服务思想

莫尔(CavinMoocrs)曾说过:“一种新技术是由部分组成的:一种新的实体装置和一种使用这种新装置的新方法或新思想,二者缺一不可。”在新世纪图书馆信息服务中,意味着运用新技术的同时,我们的服务思想和理念必须更新,适应图书馆发展的趋势,树立以人为本的服务思想。“以人为本”的服务思想就是图书馆的服务要实现以文献信息为中心到以个体用户特定需求为中心的需求的满足,而非过去的文献信息组织管理或泛性信息服务简单满足。

2、加强读者利用图书馆信息资源的教育与培训

面对新的形式,图书馆需要不断调整教育和培训的重点,在传统教育的基础上,增加计算机应用技术、网络互联技术、网络信息资源检索与利用等方面内容,与现代信息技术相结合,与信息环境相适应。通过教育与培训,既帮助读者掌握本馆信息资源并加以充分利用,又引导他们了解、掌握和利用网络信息资源,帮助读者尽快掌握在网络环境下获取信息的方法。如加强用户的信息搜集和筛选能力,普及基本检索技能的教育,熟悉和掌握国内外权威检索系统和检索工具的使用等。

3、 加强对用户的研究

网络环境下,图书馆用户利用图书馆的行为方式以及对图书馆的期望都在不断变化着,图书馆应加强用户行为习惯、心理等研究,探讨满足和激发现实及潜在用户的需求的各种方法。虽然近几年我国的互联网发展迅速,网民数量持续上升,但用户的信息处理能力还有待提高,图书馆应发挥优势,通过多种途径培养用户的信息能力。对用户的研究不再把用户当作无差别的整体,要从整体需求研究深化到个体需求研究。对一般用户进行族特性研究,对重点用户进行个体特性研究,以提高服务的效率和服务水平。

4、发展与培养信息用户

图书馆必须站在持续发展的高度认识信息用户的重要性,用户的存在是图书馆生存、发展的基础,如何稳定现实用户队伍,发展潜在用户关系到图书馆的命运。图书馆发展和培养信息用户有以下几个途径:提供信息用户教育,帮助用户增强信息意识,提高用户有效利用信息的能力;建立用户信息联络员,提供信息、技术、产品、一条龙服务;不断推出适应市场经济需求的各种新型完善的服务类型与方法;借助社会力量共同承担信息咨询,提供专深或综合性明显的信息服务;开展信息服务的宣传工作,在媒体上公布咨询服务电话,开辟咨询专栏,扩大图书馆信息服务的知名度,获取社会效益。

总之当今我国图书馆的信息服务工作将更加人性化、高科技化、全面又具体的为读者和用户提供更方便,更高速的效益。

5

参考文献

1、

2、

3、

4、

乔燕鸿,新世纪我国图书馆的信息服务工作,情报杂志,2003;郑田菱,新世纪图书馆呼唤信忌服务个性化,图书馆建设,刘勇定,对新世纪我国图书馆信息服务工作的几点构想,江苏彭前卫,新世纪图书馆信息服务的发展策略,图书馆论坛,(6) 2002;(3)

图书馆学报,2000;(1) 2003;(2)

第二篇:杭州旅游网的咨询信息服务发展现状

1.1内容丰富详实

杭州市旅游网围绕游客在旅游过程中所产生的“ 吃、住、行、游、购、娱”等方面行为来建设旅游信息资源与开展信息服务,内容全面细致,给予不了解杭州的或者对杭州不太熟悉的旅游者很大帮助。

1.2栏目种类多样化

咨询服务页面上栏目所提供的内容丰富详实,既建有自然景观资源和人文景观资源,又开展了出行交通、食宿、餐饮、休闲娱乐、咨询互动、检索查询、行政审批等各式各样的旅游信息服务。

1.3 咨询服务高质量

在线咨询和电话热线咨询很方便,解答也礼貌全面,多是主推杭州老字号,信息比较正统权威易于大众接受,一方面也加大了杭州本土品牌的宣传力度

咨询平台潮流化

推出app,跟上潮流,加紧宣传,更加迎合大众口味

杭州旅游网的咨询信息服务存在的主要问题和改进方法

2.1旅游信息资源尽管全面,也必须注重其准确性和更新的及时性

2.2 旅游资源整合过于单一,可以及时汲取新鲜咨询以丰富旅游资源库,再进行有新意的组合,个性化的服务,让旅游信息咨询者切身感觉到杭州适合自己的城市,提高杭州对旅游者的吸引力。

2.3 便民查询中地址电话直观全面,但缺少电子地图的定位,旅游者不会那么直观。

2.4 调查时发现好几处图片打不开,让原本图文并茂的介绍变得空洞单调,建议及时对网站进行维护更新。

2.5 可与多个在网民中口碑较好的正规资讯网站做链接。比如口碑网,大众点评网等。

2.6咨询服务里应加入公共自行车的租赁手续条件收费标准和租借地点等。算是杭州很好的便民措施,在国内首屈一指,应加大宣传力度

第三篇:青岛市信息服务业发展规划

青岛市信息服务业发展规划(2009-2012年)

为切实加快我市信息服务业发展,根据省信息产业厅《关于加快我省信息服务业发展的意见》(鲁信产网字〔2006〕174号)和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的意见》(青发〔2008〕4号)精神,制定本规划。

一、发展基础和面临形势

进入21世纪以来,全球信息产业发展服务化趋势日益显现,信息服务业发展势头强劲。信息产业的国际转移已由制造业向服务业延伸,软件和服务外包以及咨询业的高度融合,成为信息服务业发展的一种重要趋势,发展信息服务业对优化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市信息服务业以建设“数字青岛”、服务“数字奥运”为重点,以基础网络设施建设和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为核心,全面实施信息强市战略,信息服务业得到了较快发展并初具规模,建成了较完善的网络基础设施,信息服务业在社会各行业、各领域不断扩展,极大地促进了经济社会发展。截止2008年,我市信息服务业从业人员为30119人,本完成信息服务业营业收入200亿元,实现增加值83亿元,实现利润总额42亿元,发展成效显著。

(一)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建成了比较先进的信息基础网络,通过不断加大基础设施投资力度,完善网络功能建设,延伸网络覆盖范围,光缆总里程达30万芯公里;按照北京奥组委和国际帆联要求建设的WLAN无线网络满足了奥帆赛各类人员的无线上网需求,受到广泛好评。

(二)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初见成效。以国家试点为契机,建成企业基础信息交换平台,初步建成了面向政府应用的地理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建设完成了国家示范工程“奥帆赛公众地理信息服务网”。

(三)电子政务全国领先。经过多年建设完善,建成了纵向到镇和社区、横向到市属各单位的全市机关城域网络系统和“851”电子政务核心技术支撑体系(即:8个平台、5个中心、1套目录),初步形成了全市机关统一的电子政务共享基础平台,为全市电子政务建设和应用奠定了基础。

(四)电子商务日趋活跃。全市20多家大型超市、商场在全国率先实施网上交易和网上支付业务,占总数的42%;通过典型示范与推介,选择电子商务示范工程,给予政策和项目支持,培育电子商务发展的良好环境,推动企业进行电子商务活动。

(五)重点行业信息化应用突出。金卡工程建设、金融行业信息化建设取得了重大成果。口岸信息化建设在全国居于领先地位。建成以“青岛农经网”和“金农工程”为核心内容的农业信息服务体系。有线电视数字化初步探索出具有青岛特色的新模式。

(六)应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效果显著。主要工业行业及大型工业企业广泛应用内部计算机管理系统、计算机辅助设计(CAD)、辅助制造(CAM)和自动控制系统,提高了管理水平和生产效率。电子信息应用倍增计划有力推动了传统产业的改造步伐。

针对目前的国内外形势,优先发展信息服务业,积极推进信息技术应用,快速提升信息化水平和充分实现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融和,将有利于提高整个产业对各类要素资源的利用效率,促进全社会要素资源的开发利用,全面提升企业的综合业务素质。

目前,我市信息服务业发展现状同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还有许多不相适应的地方,主要表现在:管理体制不健全,信息资源共享程度低;规模软件产业薄弱,内部产业链构建尚未完成;对信息服务业的投入不足,人才资源制约依然存在;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相关法律法规以及融资、税收、价格政策和市场规范等法规不健全;信息服务业的宣传力度不足。为此,各区市政府和有关部门、单位要充分认识发展信息服务业的重要性,采取有效措施,加快推进我市信息服务业做

大做强。

二、思路和目标

(一)总体思路。以党的十七大精神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立足全市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大局,坚持“市场需求主导、政府政策扶持、统筹规划布局、突出优势特色”的方针,继续壮大计算机服务与软件业,强化和提升信息传输业,重点发展数字内容业,扶持电子信息设备销售和租赁业。积极营造有利于信息服务企业发展的环境,大力促进信息服务业与其他产业的融合,加快构筑与我市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相适应的信息服务业体系,实现信息服务业的跨越式发展。

(二)战略目标。以建设“数字青岛”为切入点,全面实施信息强市战略。以基础网络设施建设和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为核心,加快信息产业结构调整,推动信息服务业发展。初步建成区域性信息服务业中心,北方国际航运中心,区域性金融、商贸、信息中心,与国际接轨的现代信息服务业体系逐步形成,产业规模迅速扩大,市场竞争力显著增强,信息服务业成为我市重要的支柱产业。到2012年,信息服务业力争实现营业收入360亿元,年均增长15%以上,增加值达到105亿元,互联网用户数达到180万户。

同时,信息服务业龙头企业逐步形成;鼓励、扶持条件较好的企业采取联合、合资合作、加大投入、拓展新业务等多种手段发展壮大;与信息服务业发展相适应的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体制与环境基本形成;逐步建立统一的规范、标准体系和资源开放共享良性机制,分批建成面向政府、企业和公众的公益型数据库与面向市场的商用型数据库,使数据库的容量、覆盖面和更新频率在全国同等城市中位居前列。

三、发展重点

(一)强化和提升信息传输服务业

大力发展基于通信、广电和卫星通信等传输业务的增值服务,推进下一代互联网(NGN)、第三代移动通信网(3G)、数字集群通信网等网络建设,推动3G网络环境下的移动通信与互联网融合。积极推动无线局域网(WLAN)和无线城域网络建设,努力打造“宽带无线城市”。形成面向各行各业、进入千家万户的具有国际水平的区域高速公路,建立起覆盖全市的宽带化、智能化、个性化的通信网络。

(二)重点发展数字内容产业

1.大力开发利用信息资源。围绕政府行政管理、公共、行业、企业等领域信息化的需求,建设一批达到国内先进水平的区域性公共信息库;整合全市的网络资源和安全认证、容灾备份系统,建立城市数据中心,推进地理、人口等基础数据库建设,推动信息服务业相关行业共同发展。建设一批跨部门、跨行业的综合性信息应用系统,积极引进并扶持本地动漫产业发展,向社会各方提供多样化的信息服务。

2.整合建设公共服务平台。完善信息化综合便民服务系统开放式信息平台的功能,扩大服务系统进社区的覆盖区域,扩大使用信息化便民综合服务系统的服务范围和服务种类。利用有线电视的网络覆盖优势,搭建行业信息数据库,建立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等各领域的社会化信息发布平台。

3.加强地理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丰富和开发利用地理信息资源,发展地理信息产业,鼓励各行业开展基于地理信息系统的综合应用。开展基于地理信息的城市宏观决策、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等服务。

4.继续实施财税增收信息化工程。通过继续推动企业基础信息共享工作,增加共享部门,扩大应用范围,强化我市税源监管体系。

5.完善“诚信青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建立各类联合征信系统,逐步完善各类信用数据库,建立统一网络平台,实现信用信息的社会共享,保障和促进信息服务业发展;加强我市网络信任体系建设,通过加强身份认证、授权管理、责任认定等技术手段,有效解决电子政务、电子商务及其他信息传输与交换中的安全保障问题,营造安全可信的网络环境。

(三)做大做强信息技术服务与软件业

1做强信息技术服务业。提升计算机软硬件维护与支持和信息技术咨询服务水平,促进信息工程监理、信息系统安全测评和安全服务、数字认证等工作进展。积极寻求国际合作,争取国外订单,发展信息技术外包服务。开展各类信息服务外包,突出发展软件出口与服务外包业务,推进信息服务外包产业化,重点开拓日本、韩国市场,突破欧美市场。依托各软件园区,发展以应用软件、嵌入式软件开发与服务的信息技术外包(ITO);利用国际通信光缆汇接点的区位优势,重点发展以各类呼叫中心(Call Center)、互联网数据中心(IDC)、信息技术支持、IT资讯专业服务为主的业务流程外包(BPO),拓展信息服务外包的市场空间,努力打造呼叫服务中心城市,争创国家信息服务外包基地。

2大力推动软件业发展。在操作系统、数据库、基于构件的中间件、开发工具等方面,逐步形成自主知识产权软件产品。大力发展嵌入式软件和行业应用软件,推动软件技术与传统产业相结合,用软件技术和产品改造传统产业。

3深入研究我市软件园区布局和整合问题。加强统一规划,进一步完善公共技术服务支撑体系,重点建设软件产业公共技术服务平台、软件质量保证体系、软件工程中心、软件出口基地和各类专项技术实验室等。充分发挥青岛软件园海外服务中心、评测服务中心、培训服务中心等公共服务机构优势和软件园公共技术服务平台资源优势,为全市软件企业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服务支撑;促进共性和关键技术的应用与产业化;积极培育重点骨干企业,打造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优秀软件品牌。

利用我市的地理优势、环境优势、开放优势、科技和人才优势,并充分发挥工交产业基础雄厚、信息家电制造业发达的优势,逐步将青岛软件园建设成为国际一流园区,使其成为软件成果研发转化基地、软件生产加工基地、软件人才培养基地、软件产品出口基地和展示青岛软件产业形象、进行国际交流的窗口。

(四)大力发展电子商务与现代物流

积极推动电子商务发展,在物流、通信、金融、教育、数字娱乐、房地产、外贸、旅游等现代服务行业中推动信息技术应用与普及。到2012年,发展10家电子商务与现代物流示范企业,形成10家以上经营收入超5000万元的电子商务服务企业,有效带动企业电子商务的发展,促进重点行业电子商务的普及,带动各相关行业电子商务的应用。

1.加快电子商务网络支付和信用体系建设。以我市支柱产业和传统产业为依托,推进家电、石油化工、医药、机械、纺织、粮食、食品、汽车等行业综合电子商务的深入发展;积极推进中小企业电子商务发展,充分利用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为中小企业发展提供服务;积极推动大型百货商场、连锁经营企业建设网上商城;积极发展旅游、房产、金融、人才信息、远程教育等网络业务,拓宽电子商务覆盖面。

2.建设新亚欧大陆桥现代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发挥我市作为连接一圈(环渤海经济圈)、一带(沿黄经济技术协作带)、三区(长江三角洲、华北、华中经济区)枢纽的区域优势,以新亚欧大陆桥现代物流公共信息平台青岛市示范城市建设为契机,带动我市电子商务与现代物流业整体水平的提升。

3.整合现有信息资源,构建现代物流信息平台。建立以电子身份认证、公共密匙安全体系、电子支付和电子数据交换为基础的物理信息体系,实现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有效运营。鼓励企业物流、第三方物流、中小企业集群物流信息平台建设;实现货物运输、加工贸易、商贸流通等互连互通和国际、国内物流信息网络化,推动符合现代要求的城市物流信息化。

4.继续推进我市“电子政务一证通”工程。规范数字认证中心,为电子商务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环境。推广普及条码技术、电子标签技术及电子供货系统的应用,围绕生产线管理、物流仓储管理、港口集装箱管理、车辆管理、轮胎管理、动物养殖管理等方面抓好国家金卡工程RFID城市试点工作,推动我市RFID产业链的形成。

(五)大力推动农村信息化和社区信息化

1.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积极推动信息技术在农村的广泛应用,完善面向“三农”的信息服务平台,逐步实现“村村通宽带、户户能上网、校校有网络、村村都有信息站”的目标。

2.加强社区信息化建设,推动公共服务信息化延伸到社区。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推进社区就业、社会保障、社区救助、社区卫生、计划生育、社区文化、教育、体育、社区安全等各方面的应用,加强社区信息基础设施、信息终端建设,整合各类信息系统和资源,整合各部门在社区的信息系统,构建统一的三级社区信息服务平台,积极推进“一站式”服务,提高为社区及居民提供公共服务的水平。

(六)加快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

在结合国内外经济形势和提升企业国际竞争力的前提下,抓好国家“两化”融合试验区建设,充分发挥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示范工程的示范效应,推动企业应用信息技术进行业务流程再造和重组,促进传统工业的振兴和节约型社会建设。重点支持物流、家电制造、纺织服装、食品饮料、化工橡胶、机械汽车等行业的企业信息化应用,在政策与配套资金方面给予支持;科技、经贸、信息产业等部门要积极扶持企业信息化建设,引导企业申请国家、省、市的信息化项目支持资金,助力两化融合建设,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促进我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加快企业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提高企业内部信息管理和获取外部信息的能力。加快企业信息资源的数字化、网络化建设步伐,提高企业自身获取外部技术信息、市场信息的能力,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领导,统筹协调。建立全市推动信息服务业发展联席会议制度,在市信息化领导小组的领导下,认真贯彻执行国家和省有关信息服务业发展的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研究拟定推动我市信息服务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和实施办法,协调推进全市信息服务业重大项目建设,指导、协调、督促和检查推动信息服务业发展的各项工作。

(二)强化监管,完善服务。加强对信息服务业市场的监管,完善监管政策,规范竞争行为,强化行业自律。强化对信息服务企业的服务,创新服务模式,改善服务质量。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等中介组织的作用,调动各方资源,形成“政企互动、分工合作、功能完善、服务周到”的信息服务业发展促进体系。

(三)保障运行,协同推进。按照各负其责、密切配合的原则,将信息服务业发展的各项工作目标和任务层层分解,落实到部门、处室和责任人,建立日常工作定期督查制度,不断加大督查力度,切实抓好各项工作任务的落实。加强部门间的协作,逐步建立制度化的跨部门协调机制和统计体系,实施分类指导、梯次推进,形成信息服务业协调发展的良好局面。

(四)宣传推介,落实政策。发挥行业协会作用,提供信息服务业课题研究分析与政策建议;为企业提供重点、热点、难点问题的基本调查和专题报告;提供各类咨询、宣传推介、培训、招商引资等服务。大力宣传市委、市政府关于促进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有关政策措施,积极落实促进信息服务业企业发展的优惠措施与鼓励政策,促进企业健康快速发展。

本规划作为我市发展信息服务业的指导性文件,是制定信息服务业各级规划及其计划的重要依据。在实施过程中,将根据实际情况对本规划进行适时补充与调整。

第四篇:浙江省信息服务业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办法

浙江省信息产业厅关于印发《浙江省信息服务业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的通知

(浙财建〔2006〕104号)

各市、县(市)财政局、信息产业主管部门(宁波市不发),省级有关单位:

根据《中共浙江省委、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浙委〔2005〕18号)、《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鼓励软件产业和集成电路产业发展若干政策的通知》(浙政发〔2001〕2号)、《浙江省信息化领导小组办公室等单位关于加快我省信息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浙信办〔2005〕38号)的精神,为推进我省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快速发展,促进自主创新和产业结构调整,加快“数字浙江”建设,省财政在原软件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的基础上设立了信息服务业发展专项资金,专项用于支持软件产业和信息服务业的发展。为规范专项资金的管理,我们制定了《浙江省信息服务业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2006年该专项资金项目的申报时间截止9月20日,逾期不予受理。执行中有何问题,请及时告知我们。

二○○六年八月七日

附件:

浙江省信息服务业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办法

第一条 为了加强财政专项资金的管理,充分发挥财政资金效益,更好地支持我省软件和信息服务业的发展,促进自主创新和产业结构调整,加快“数字浙江”建设,根据国家有关财政资金管理制度的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浙江省信息服务业发展专项资金(以下简称专项资金)以补助或奖励的方式,主要用于支持:

1.软件及信息服务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建设项目。重点扶持企业高新技术研发与关键技术手段的配备、质量保证体系建设、引进技术消化吸收的技术攻关及对外技术合作等项目。

2.具有高技术优势的软件开发与产业化项目。重点扶持具有或争创自主知识产权的共性基础软件、软件出口与外包,以及为工业企业技术改造、提升工艺和产品技术水平或替代进口设备、材料研发与生产相配套的嵌入式软件、重点行业应用软件等项目。

3.数字内容产品开发与服务项目。重点扶持为公共管理和服务提供的重大数据库开发、网络增值服务等的项目。

4.信息技术公共服务平台建设项目。重点扶持信息服务公共技术支撑平台、第三方电子商务与现代物流服务平台、面向区域或行业的信息技术服务平台的开发、建设等项目。

5.信息技术推广应用试点、示范项目。

第三条 专项资金安排的原则:

1.鼓励创新。通过专项资金的支持,提高软件和信息服务业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解决产品生产和产业链中关键技术“瓶颈”问题,推动科技成果产业化,促进产业优化升级,提高竞争力。

2. 扶优扶强。重点扶持骨干、优势企业的发展,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和知名品牌的企业和产品,形成良好的产业生态链。

3.政府引导。充分发挥政府资金的导向作用,引导社会资金投向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形成有利于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发展壮大的环境;

4.公平竞争。规范项目申报、评审和项目管理,在公平、公正、公开的竞争条件下择优选择,提高项目资金安排的合理性和公正性。

第四条 申请专项资金支持的单位应具备以下基本条件:

1.在浙江省行政辖区内(宁波地区除外)依法设立的具有独立法人资格,主营软件和信息服务的企事业单位。

2.具有从事软件开发、信息服务等业务所必需的技术装备、专业技术人员、质量保证手段和专门场所;

3.产权明晰,管理规范,遵纪守法,有严格的内部财务管理制度、良好的业绩和社会信用。

4.其他应具备的条件。

第五条 申请专项资金支持的项目须符合以下条件:

1.符合国家、省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发展导向;

2.符合第二条规定的重大技术方向,项目技术含量较高,创新性较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方案切实可行,具备较好的实施基础;

3.项目资金来源可靠,自筹资金落实;

4.市场前景广阔,有较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第六条 符合申请专项资金条件的项目,按以下程序申报:

1.省级以下的项目实施单位,向当地财政、信息产业主管部门提出申请报告,经当地财政、信息主管部门审查同意后,于每年6月底前联合行文上报省财政厅、省信息产业厅;

2.省级单位经可向省级行业主管部门提出申请报告,经省级主管部门审查同意后,于每年6月底前上报省财政厅、省信息产业厅。

申请报告须附以下有效材料(按A4型纸张尺寸制作,装订成册):

(1)浙江省信息服务业发展专项资金项目申请表(格式见附件1);

(2)浙江省信息服务业发展专项资金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格式见附件2);

(3)法人营业执照复印件,地税、国税登记证复印件;

(4)有银行贷款的项目,需提供相关银行贷款合同和贷款承诺书等凭证;

(5)省级以上部门(含省级)颁发的相关资质证书及荣誉证书等复印件;

(6)其他要求提供的材料。

第七条 当年已列入国家或省有关财政资金扶持计划的项目,不得重复申请省信息服务业发展专项资金。同,一个单位原则上只能申报一个项目。已得到专项资金补助的单位,在该项目尚未完成前,不得申报新的专项资金项目补助。 第八条 专项资金的审定与下达

1.省信息产业厅对申报项目进行汇总、初选,并会同省财政厅组织专家进行评审。在此基础上,按照专项资金安排的原则,由省财政厅、省信息产业厅共同审定补助项目和补助(或奖励)的具体资金数额,并联合行文将预算指标下达给各有关市、县(市)财政部门和省级有关主管部门。

2.市、县(市)财政部门和省级有关主管部门按有关规定和项目进度将专项资金及时拨付给项目单位。

第九条 专项资金的使用管理

1.各级财政、信息产业主管部门应按照本办法的规定,加强对专项资金的监督管理,督促项目单位严格按规定使用专项资金,充分发挥专项资金的使用效益,严禁截留、挪用或转作他用。

2.项目单位应按照国家和省有关财务会计制度规定进行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严格实行专款专用,控制开支范围,努力提高资金使用绩效。

3.专项资金的使用,应接受财政、信息产业、审计等部门的监督检查。

4.使用专项资金的项目完工后,项目单位应及时将资金的使用情况、项目实施效果、项目工程决算等材料(编写题纲见附件3)报送同级财政和信息产业主管部门。各市、县(市)财政部门和信息产业部门对完工项目材料审核后,于每年12月底前将有关情况汇总上报省财政厅、省信息产业厅。

5.省财政厅、省信息产业厅将不定期地对项目实施情况、专项资金使用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实施跟踪问效。对违反本办法规定使用专项专项资金的,将督促有关单位限期整改;如发现有弄虚作假骗取补助资金或违规使用专项资金情节严重的,省财政厅将责令项目所在地财政部门追回补助资金,并依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追究有关责任人的责任。

第十条 本办法由省财政厅、省信息产业厅负责解释。

第十一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实施。省财政厅、省信息产业厅2001年印发的《浙江省软件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浙财建字[2001]55号)和2002年印发的《浙江省软件产业发展计划项目监督和验收管理暂行办法》(浙信信[2002]9号)文件同时废止。 发布部门:浙江省其他机构 发布日期:2006年08月07日 实施日期:2006年08月07日 (地方法规)

第五篇:即时通信工具公众信息服务发展管理

暂行规定

第一条 为进一步推动即时通信工具公众信息服务健康有序发展,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维护国家安全和公共利益,根据《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加强网络信息保护的决定》、《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利用信息网络实施诽谤等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管理规定》等法律法规,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从事即时通信工具公众信息服务,适用本规定。

本规定所称即时通信工具,是指基于互联网面向终端使用者提供即时信息交流服务的应用。本规定所称公众信息服务,是指通过即时通信工具的公众账号及其他形式向公众发布信息的活动。

第三条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负责统筹协调指导即时通信工具公众信息服务发展管理工作,省级互联网信息内容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的相关工作。

互联网行业组织应当积极发挥作用,加强行业自律,推动行业信用评价体系建设,促进行业健康有序发展。

第四条 即时通信工具服务提供者应当取得法律法规规定的相关资质。即时通信工具服务提供者从事公众信息服务活动,应当取得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资质。

第五条 即时通信工具服务提供者应当落实安全管理责任,建立健全各项制度,配备与服务规模相适应的专业人员,保护用户信息及公民个人隐私,自觉接受社会监督,及时处理公众举报的违法和不良信息。

第六条 即时通信工具服务提供者应当按照“后台实名、前台自愿”的原则,要求即时通信工具服务使用者通过真实身份信息认证后注册账号。

即时通信工具服务使用者注册账号时,应当与即时通信工具服务提供者签订协议,承诺遵守法律法规、社会主义制度、国家利益、公民合法权益、公共秩序、社会道德风尚和信息真实性等“七条底线”。

第七条 即时通信工具服务使用者为从事公众信息服务活动开设公众账号,应当经即时通信工具服务提供者审核,由即时通信工具服务提供者向互联网信息内容主管部门分类备案。

新闻单位、新闻网站开设的公众账号可以发布、转载时政类新闻,取得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资质的非新闻单位开设的公众账号可以转载时政类新闻。其他公众账号未经批准不得发布、转载时政类新闻。

即时通信工具服务提供者应当对可以发布或转载时政类新闻的公众账号加注标识。

鼓励各级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和各人民团体开设公众账号,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满足公众需求。

第八条 即时通信工具服务使用者从事公众信息服务活动,应当遵守相关法律法规。

对违反协议约定的即时通信工具服务使用者,即时通信工具服务提供者应当视情节采取警示、限制发布、暂停更新直至关闭账号等措施,并保存有关记录,履行向有关主管部门报告义务。

第九条 对违反本规定的行为,由有关部门依照相关法律法规处理。

第十条 本规定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上一篇:学习党政工作要点下一篇:学校德育工作规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