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馆信息服务工作的发展趋势

2024-04-23

图书馆信息服务工作的发展趋势(共11篇)

篇1:图书馆信息服务工作的发展趋势

图书馆信息服务工作的发展趋势

(天津图书馆 300191 贾 蓉)

[摘要] 我国图书馆信息服务工作已经呈现出需求多样化、内容指向强、知识专业化等特点。文章旨在通过对近50年图书馆服务形成、演进和发展的分析基础上,明确阐述了图书馆信息服务工作应该以人为本构建新世纪图书馆服务模式为核心,兼顾系统结构、服务内容、用户培养等方面,对当今我国图书馆信息服务工作发展趋势进行了思考和研究。

[关键词] 图书馆 信息服务 网络资源

美国《洛杉矶时报杂志》1998年8月20日题为:“昔日的职业和未来的职业”一文,介绍了未来十年可能消失和兴起的十种职业都与图书馆有关。文章认为:公共图书馆员将逐步消失。“电脑已取代他们心爱的卡片目录,而且不久也可能取代我们所知道的图书馆。我们将把传统的图书馆忘掉,而是干脆通知图书馆管理员通过互联网络把图书送过来。“与此同时,电脑图书馆管理员则正是兴旺起来的职业,“未来的图书馆管理员将不是在服务中心去摘录、剪贴、编辑、收藏那些珍贵的有参考价值的信息;相反,昔日国会图书馆的藏书内容都将分门别类予以联机,通过各种渠道,传送到千百万终端旁等候阅读的读者面前,而此时的图书管理员则起到筛选的作用,从浩如烟海中的现有信息中选出各类人员所需要的东西。”

随着时间的推移,上述观点已越来越清晰地呈现在我们面前:传统图书馆的一些功能及性质会发生本质的变化,归纳如下四方面:

一、以人为本是当今我国图书馆信息服务的宗旨

在当今社会需求中,图书馆应该把承认、尊重和实现人的价值放在第一位来考虑,以服务读者、服务用户为中心,以提高人的科学文化素质、技能和思想道德素养,推动科技、教育发展和社会进步为根本宗旨。要实现这种根本性的转变,图书馆必须转变服务观念,演化服务内容,改革服务方式,构筑以人为本的服务环境,建立以个性化、互动性为主要特征的崭新的信息服务模式。

要想实现上述内容,清楚的了解和分析我国图书馆现有的服务方式是很有必要的。

1、我国图书馆现有的服务方式的形成

我国现有的服务方式大致是20世纪50年代后形成的。它有以下几个特征:

a.系统地和有目的地收集文献资料; b.树立了读者第一的图书馆服务思想;

c.形成由系统排架、目录规则、索书号系统、卡片目录、标准化和馆际合作等构成的一系列图书馆运作的方法;

d.20世纪70年代以后,以开架服务为基础,以方便读者为目的的自动化服务方式。

这种服务方式是由当时图书馆的技术基础的制约决定的,是和藏书的纸载体和以纸载体业务技术相适应的。到了20世纪80年代,我国图书馆自动化研究蔚然成风,引进和开发并举,推出了I--LASA等一批有代表性的图书馆自动化集成系统,标志着我国图书馆服务方式开始实现计算机化。到了20世纪90年代后期,我国图书馆又开始了网络化和数字图书馆的研究和试验。

从我国图书馆信息服务方式的形成和发展不难看出,传统的服务方式必须拓展,同时又要树立新的观念,开拓新的服务领域。而这个服务的新观念、新领域就是要以人为本。

二、图书馆信息服务的新模式、新特点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信息资源网络以其丰富的资源和便捷的工具,改变着图书馆的信息服务工作。E-mail、Listserve、Newsgroups、Telnet、BBS等为信息服务的开展提供了电子化的手段,而Archie、Veronica、WALS等则为图书馆信息服务人员提供了电子化的索引工具。所有这些都使传统的图书馆信息服务面目一新,从形式到内容都发生了质的变化,具有以下特点:

A、开放性 服务开放性体现在多个方面:图书馆的布局应该开放,把最好的区域给读者;突出参考咨询区,设置OPAC检索区,检索终端及Internet区,配备最专业的咨询馆员;服务时间要全天候开放,办证的范围要向全社会放开;所有的藏书要向读者开放,实行开架服务。

B、主动性 图书馆的服务要走出图书馆,面向社会,面向用户,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主动为读者和用户服务。

C、特色服务 随着社会的发展,为满足用户的多种需求,图书馆必须根据所处的环境和自身的特点,推出特色服务。

D、对图书馆的要求更高 网络环境下,图书馆的信息务从借还书的低层次服务转移到更高层次的信息咨询服务,更多的图书馆员将从事信息的组织工作,利用各种有效手段为用户提供信息服务。

图书馆的服务将涵盖各个层面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文化生活的需求越来越大,作为文化事业组成部分的图书馆,担负着教育的功能。现在,我国的图书馆服务在绝大部分地区还比较落后,需要进一步加强和不断完善。

三、当今世界图书馆信息服务的新方式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图书馆的信息服务,既存在挑战,更面临着机遇。世界各国的图书馆界都面临着同样的问题,一方面,努力改进原有的服务方式,另一方面又充分利用新的技术,开展新的服务项目,拓宽图书馆信息服务的范围。

1、深层次开发馆藏文献信息资源,利用现代化的技术手段对信息进行深加工现代图书馆的着眼点应该是信息,而不只是文献本身,图书馆的服务应该围绕着一切为了使用户最有效地获取他们所需的信息而进行。目前,许多图书馆都有了自己的网站,在网上推出的大多是本馆概况、书目数据库查询、新书推介等,在考虑社会需求与应用方面还做得远远不够,真正投入社会使用的不多,真正形成自己特色的不多。图书馆应该充分利用自己的智力优势,研究出具有特色的数据库,形成特定的服务优势。

另一方面,图书馆应注意建立和完善计算机网络,利用现代的信息技术实现文献信息数据库化,充分发挥图书馆信息中心的作用。拥有大量的文献资源优势,图书馆应该依托丰富的文献资源,充分运用信息技术对文献信息进行深加工和快速传递,从整体的文献提供转向知识单元的提供,加大信息服务力度。

2、开展多种形式的参考咨询服务现代图书馆的参考咨询工作,应该是集中体现图书馆服务功能的窗口,是图书馆深化服务内容、提高服务层次的前沿工作。它的基本功能是通过智力活动将文献中的知 识与信息提供给用户,它的最终目标应与图书馆总体目标相一致,即达到使用户的吸收能力与知识素质全面提高,使读者充分利用图书馆。

传统的参考咨询工作包括解答读者询问,提供一般文献知识、检索途径和相关文献方面的参考指导。在网络环境下,图书馆应对参考咨询工作重新规划和定位,在做好基础性的服务工作之外,还应该进一步开辟服务途径,提升服务层次。如通过图书馆终端进行有关的图书情报知识的常规性咨询服务;可以采用E-mail、BSS等方式向读者提供新书通报、书目推荐、专题文献述评等;利用联机公共书目(OPAC)共享协议查寻并提供全文数据信息;利用CD-ROM和专题数据库向读者提供专题检索服务;提供网络文献传递服务(FTP);利用现代最新信息技术,运用对读者较为了解的优势,系统地对信息加以组织,形成知识库,充当“知识导航员”;收集整理咨询信息,汇编成各类信息指南,满足读者特定需求;掌握网上资源的组织结构与方式,通过网络将图书馆外的信息有序化,并引导读者获取有效的文献信息。

3、提供个性化服务图书馆有多种用户群,同一用户群往往有相似的需求。实际上,即使是同一用户群,某个体需求往往也相差很大。在市场营销学中有一种理论,叫作“市场细分化”,这是一种营销策略,因为细分更能满足顾客的特定需求。在网络环境下的图书馆,也要实现这种个性化服务,如国外流行的MyLibrary,就是为用户提供用户感兴趣的专题。这种个性化服务适应了人们的个性需要,最大限度地满足了人们对特定文献的信息需要的目的。

四、做好当今我国图书馆的信息服务工作的几点措施

1、转变观念,树立“以人为本”的服务思想

莫尔(CavinMoocrs)曾说过:“一种新技术是由部分组成的:一种新的实体装置和一种使用这种新装置的新方法或新思想,二者缺一不可。”在新世纪图书馆信息服务中,意味着运用新技术的同时,我们的服务思想和理念必须更新,适应图书馆发展的趋势,树立以人为本的服务思想。“以人为本”的服务思想就是图书馆的服务要实现以文献信息为中心到以个体用户特定需求为中心的需求的满足,而非过去的文献信息组织管理或泛性信息服务简单满足。

2、加强读者利用图书馆信息资源的教育与培训

面对新的形式,图书馆需要不断调整教育和培训的重点,在传统教育的基础上,增加计算机应用技术、网络互联技术、网络信息资源检索与利用等方面内容,与现代信息技术相结合,与信息环境相适应。通过教育与培训,既帮助读者掌握本馆信息资源并加以充分利用,又引导他们了解、掌握和利用网络信息资源,帮助读者尽快掌握在网络环境下获取信息的方法。如加强用户的信息搜集和筛选能力,普及基本检索技能的教育,熟悉和掌握国内外权威检索系统和检索工具的使用等。

3、加强对用户的研究

网络环境下,图书馆用户利用图书馆的行为方式以及对图书馆的期望都在不断变化着,图书馆应加强用户行为习惯、心理等研究,探讨满足和激发现实及潜在用户的需求的各种方法。虽然近几年我国的互联网发展迅速,网民数量持续上升,但用户的信息处理能力还有待提高,图书馆应发挥优势,通过多种途径培养用户的信息能力。对用户的研究不再把用户当作无差别的整体,要从整体需求研究深化到个体需求研究。对一般用户进行族特性研究,对重点用户进行个体特性研究,以提高服务的效率和服务水平。

4、发展与培养信息用户

图书馆必须站在持续发展的高度认识信息用户的重要性,用户的存在是图书馆生存、发展的基础,如何稳定现实用户队伍,发展潜在用户关系到图书馆的命运。图书馆发展和培养信息用户有以下几个途径:提供信息用户教育,帮助用户增强信息意识,提高用户有效利用信息的能力;建立用户信息联络员,提供信息、技术、产品、一条龙服务;不断推出适应市场经济需求的各种新型完善的服务类型与方法;借助社会力量共同承担信息咨询,提供专深或综合性明显的信息服务;开展信息服务的宣传工作,在媒体上公布咨询服务电话,开辟咨询专栏,扩大图书馆信息服务的知名度,获取社会效益。

总之当今我国图书馆的信息服务工作将更加人性化、高科技化、全面又具体的为读者和用户提供更方便,更高速的效益。

参考文献1、2、3、4、乔燕鸿,新世纪我国图书馆的信息服务工作,情报杂志,2003;郑田菱,新世纪图书馆呼唤信忌服务个性化,图书馆建设,刘勇定,对新世纪我国图书馆信息服务工作的几点构想,江苏彭前卫,新世纪图书馆信息服务的发展策略,图书馆论坛,(6)2002;(3)

图书馆学报,2000;(1)2003;(2)

篇2:图书馆信息服务工作的发展趋势

网络环境下图书馆信息服务的发展趋势

图书馆信息服务工作受信息环境的制约.在图书馆信息环境建设中,网络环境的`发展是图书馆信息服务发展的源动力.图书馆信息服务发展的良好趋势,提高了图书馆在整个社会服务体系中的地位.

作 者:于娟 YU Jian 作者单位:齐齐哈尔大学图书馆,黑龙江,齐齐哈尔,161006刊 名: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英文刊名:JOURNAL OF QIQIHAR UNIVERSITY(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 EDITION)年,卷(期):2009“”(4)分类号:G250.72关键词:数字图书馆 信息服务 内部环境 外部环境

篇3:未来图书馆信息服务的发展趋势

1 集成化是未来图书馆信息服务的主要模式

在网络环境下, 集成化信息服务必定成为未来图书馆信息服务的主要模式。它是建立在信息资源集成, 用户需求变化及信息技术发展三位一体基础上的服务方式。网络使图书馆集各类资源于一身, 信息载体从单纯的纸质发展为磁带、磁盘、光盘、镜像并存。集成信息服务表现为以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的广泛集成为中心, 以计算机、通信、网络和多媒体技术集成到图书馆信息服务当中为条件。图书馆通过HTML、XML和PHP、JSP等动态Web技术, 因特网和开发IP地址。将全球的web数据库、学术期刊商务信息等数字化资源集成到图书馆主页供用户使用。利用智能检索、远程提交下载、BBS和webfom等为用户提供新型信息服务。在图书集成信息服务过程中, 信息员不但要有收集信息的能力, 更要有深度开发信息的能力。当用户感知、认知超出或等于期望时, 用户对信息服务的满意度就高。反之, 其满意度就低。因此信息服务质量评估体系的规范和完善, 必定成为未来图书馆信息服务发展的直接推动力。

2 校间互相协作是未来图书馆信息服务必经之路

在网络信息时代, 由于图书馆资源和需求不断变化, 各学科、地域、语言、文化复杂多样, 要全方位、多角度、深层次满足用户信息需求, 现代信息技术为信息服务的分布式协作提供了方便, 按科学发展观要求。充分利用各馆之间分布式协作信息服务 (尤其是咨询服务) 系统势在必行。国外许多国家已经或正在建立协作数字咨询服务 (CDRS) (我国也有图书馆加入外国的CDRS) 。通过因特网进行成员间咨询合作。运用CSCW技术开展网上协作咨询, 笔者坚信, 高校分布式协作咨询与服务是未来图书馆信息服务的重要模式和必经之路。目前在网络软硬件生产、供应商和因特网运营商中出现了UMS (统一信息服务) 技术和服务理念UMS可实现多种接入、多项应用、多个管理的统一, 其核心是信息服务。不管采用分布式协作或将来成为VMS的一员相互协作, UMS都是信息技术发展和未来图书馆信息服务的必然趋势。

3 信息帮助检索服务, 是未来图书馆信息服务的主要途径

如何帮助用户进行高效的信息搜索是当今数字图书馆信息服务向纵深发展的一个重要内容。目前人们主要是通过研究用户检索行为为特点, 设计相应的检索智能帮助软件来提供此类服务的。通过研究, 人们发现信息搜索过程中常常不能清晰地表达他们的目的 (信息需求) , 用户的信息需求常常难以转换成准确的提问式。事实上, 用户经常需要通过与检索系统动态交互来确定其提问, 在交互过程中, 形成相关的判断, 由此来调整他们的目标。因此, 用户是通过搜索过程来不断学习的, 不断的调整他们的信息需求。为用户提供一个容易的检索起始点.。这种信息帮助检索服务未来图书馆信息服务的主要途径。

4 创新性是未来信息服务再发展和生存的灵魂

21世纪将是高校图书馆事业迎来大发展的世纪。这首先是因为创新活动已引起全民的高度重视, 图书馆人对理论创新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已有深刻的认识。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有力地推动信息技术在图书馆的普及, 那么在未来信息环境下, 图书馆应抓住网络发展契机, 大力倡导创新精神, 形成创新共识和开创信息服务新局面的动力。创新是未来图书馆信息服务再发展的灵魂, 网络使信息实现分布式存取, 用户不受时空限制可利用全球信息资源, 因此, 对信息资源直接占有的重要性相对减弱, 而获取利用信息的能力益发重要。为此, 图书馆服务应坚持“以用户为中心”原则。把工作重点放在对现实资源和虚拟资源的组织, 整理深加工有效传播和利用上。同时, 根据网络环境下信息服务的新特点, 随时进行调整和创新, 使创新理念贯穿图书馆信息服务的始终包括信息服务的管理创新、技术创新、人才创新、方式创新等等。图书馆要摒弃“大而全”“小而全”自给自足的传统方法。落后的价值取向, 增强网络意识接受开放、合作、协作共进的观点和方法, 保持相互融合, 相互渗透, 网络化的整体概念。总之, 图书馆只有不断创新, 才能突破传统思想禁锢。才能获得立足未来信息社会和持续发展的力量。

5 主动提供服务与读者自我服务, 是今后图书馆发展的宗旨

5.1在网络环境下, 图书馆应大力提倡用户的自我服务。在网络环境里, 大多数读者在书目检索以后便直接到书架上寻找自己所需的文献资料;读者通过任何一台联网终端上网流览、检索获得信息复印、视听、光盘检索都可由读者自己动手, 这些都是读者的自我。有的图书馆设置了自动借阅机, 为实现读者自我服务创造了更好的条件。层次较高的读者在检索的过程中, 了解学术发展趋势, 确立研究项目, 筛选所需资料。网络信息技术的包容性, 激发了读者的信息意识和信息需求, 增强了读者的参与性和自我服务意识, 他们迫切要求独立利用网上信息资源, 获取更多更及时的信息。在这种服务的模式中, 读者占主导地位, 强调的是读者的主观能动作用。开展自我服务后, 图书馆事务性服务大大减少, 而智力性技术性服务则更为深入。图书馆员的服务将着重于如何帮助用户提高检索效率, 帮助读者发掘潜在信息。

5.2读者自我服务不能取代图书馆人员的主动提供服务, 专业的数字图书馆员在电子信息源的组织结构、功能、检索方法、检索入口分拆、构建检索式等方面要比用户更为了解。网上信息资源的开发、组织网上参考咨询的完成, 各种读者的培训, 个性化信息服务的提供, 都离不开馆员的帮助。读者从被动接受图书馆员提供信息到主动参与整个信息的搜集过程, 图书馆员可以在探讨的过程中更加深入地了解读者的检索意图, 与读者一起探索电子资源的选择方案, 为用户推荐最适合的电子资源。这种图书馆员与读者互动的模式, 有利于发挥图书馆员与读者双方的知识和专业优势, 实现最佳的服务效益。

随着社会信息化的进一步发展, 未来信息服务工作“网络化”双向交互化, 人机友善化, 多向讨论化, 实时化和全天化的特点更加突出, 高校信息服务只有坚持深层次, 多角度的观念, 才能搞好信息服务工作。也只有把用户, 技术导航, 政策辩证统一起来以信息人员为主导, 以宏观组织和信息法规为控制图书馆的信息服务, 才能上一个新台阶, 这是未来图书馆信息服务发展的必然趋势。

参考文献

[1]郭海明.面向用户的数字信息服务方式探讨[J].图书馆建设, 2005, 2.

[2]邹忠民.网络环境下信息服务的特点及图书馆发展探索[J].中国图书馆学报, 2001, 1.

[3]符敏慧.智能Agent技术与个性化服务的实现[J].情报杂志, 2004, 1.

篇4:图书馆信息服务的发展趋势

相关理论

1.信息服务定义

信息服务是信息机构以用户的信息需求为依据,向用户按一定方式提供有用的显性知识(explicit knowledge)为内容的信息传播过程。信息服务大多是基于用户简单提问的文献物理检索和传递服务。显性知识即用E4或电子方式记载,用文字、图像、符号表述,可供人们交流的、结构化的、有形的“知识”。

2.图书馆信息服务定义

图书馆信息服务即图书馆根据读者的不同阶段性的不同需求以及简单提问,然后根据数据库的元数据所进行文献物理检索所得到的内容,得出具有框架性、范畴性的信息内容,并将其进行结构化的加工与描述,最终提供给读者素材性的显性信息与显性知识的服务。

3.知识服务的定义

知识服务即在信息的搜寻、分析、重组的知识能力的前提下,不光为用户传递、检索、提供文献信息。同时,融入用户所处环境以及为用户解决问题的过程之中,从拥有的信息资源中把与问题有关的各种显性和隐性信息资源进行筛选、分析、组织、重组,从而产生或形成具有针对性的、创新的知识产品,为用户提供有效的、支持知识应用与创新的服务。

4.图书馆知识服务的定义

图书馆知识服务是图书馆工作员工融入读者和读者决策之中,基于分布多样化、动态多维、知识网络的信息组织,通过开放式服务模式,系统集成、服务集成、团队工作等多种方式联合、协调,利用多种知识、资源、人员、系统、服务来组织和提供具有自主性和创新性的知识的服务。

图书馆信息服务的发展现状分析

长久以来图书馆以信息服务作为首要职责,但随着信息传递的网络化、信息资源的数字化、资源利用的共享化,用户获取信息只需通过互联网就可以随时随地地进行信息的检索、查询、浏览、存取等,获取信息变得非常方便、简单。这样传统的基于馆藏物理文献而展开的信息检索与传递服务已远远不能满足网络时代下的教学与科研的需要,越来越多的个人和企业开始涉足信息服务业。例如,各类出版商、发行商、网络化信息服务商和检索服务商,他们所主导的虚拟信息系统正在将包含文献收藏、文献检索和文献传递等全面信息的服务直接提供给用户,使得基于馆藏物理文献而形成的图书馆核心能力将失去“核心”地位和作用,图书馆信息服务需要进一步发展,就必须向图书馆知识服务过度。

图书馆信息服务向知识服务发展的可行性分析

1.知识服务是基于问题的服务

在图书馆工作中,信息服务仅限于用户提问、服务人员回答的方式向用户提供信息的存储位置和获取方式,而知识服务则以帮助用户解决问题为宗旨,充分利用信息知识、人力和设备等各种资源,经过用户信息需求分析,以及信息搜集、分析、重组、集成、创新等一系列活动而生产出满足用户需要的知识产品。

2.知识服务是个人化信息服务

知识服务是个人化信息服务,表现在以下三点:(1)可以为具体的用户提供动态的、量身定做的信息需求,如新书通报、定题选报、新闻服务等;(2)可以根据用户知识和使用的情况,分析检索要求,优化检索过程,选择检索结果,同时将个人信息系统和图书情系统以及用户使用的其他服务系统集成起来;(3)在参考咨询等以解决用户的具体问题为基础上灵活服务,同时可以为具体用户提供连续的服务。

知识服务的个人化信息服务更能满足用户需求,从而促进图书馆信息服务向图书馆知识服务发展。

3.知识服务是信息服务的高级形式

图书馆知识服务是对信息服务的补充以及完善,是更为高级、更为先进的服务方式。如图表1.信息服务与知识服务简略对比表明从本源关系广义上讲,信息服务与知识服务同出一辙,都是为用户提供信息的服务。但是,知识服务比信息服务的为用户提供的信息更具有全面性、准确性、及时性的特点。知识服务研究的深入又必然会带动信息服务发展,反之,信息服务理论和实践研究中的重大突破也必然为知识服务的研究提供新思路、新方法。两者是相互促进和共同发展的。知识可以武装人们的头脑,改变人们的思维方式,创造许多人间奇迹。信息服务是知识服务的初级阶段,知识服务是信息服务的高级阶段,在信息服务基础上开展起来的知识服务,必然更符合用户的需求,成为一种更完美的服务。

同时,在图书馆信息服务的基础,以及网络环境下,图书馆的纸质文献、电子文献资源和网上虚拟资源共同构成了图书馆开展知识服务的物质基础。

图书馆采取的措施

1.服务更加主动和开放

对于到图书馆的读者,要主动的热情接待、指导、荐介文献,力求以优质的服务吸引更多读者。对于没有上门的读者,工作人员也应该走出馆门或通过网络等方式,加强与读者联系,了解读者需求。

同时,馆内藏、借、阅、咨资源向所有读者提供尽可能自由开放的服务。如,取消或减少读者利用资源的限制、开放网上信息服务等。图书馆应该主动接触社会,摆脱信息服务限制,在信息的采集、加工、组织、服务等方面,利用网络,以新的方式采集、加工、组织、控制、选择、传播,建立辐射型的服务系统,使原来只有限定区域可以使用的信息变成更多人使用以及更广区域共享的资源从而有效的提高信息资源的利用效率。

2.信息资源整合,建立资源数据库

以信息资源建设为基础,把馆藏实体资源建成具有网上查询和馆藏互借功能的各种类型数据库。同时,通过利用不同硬件平台、不同网络产品之间的兼容和大规模的网络互联,自由选择各种网络服务,对分散化、多样性的信息资源进行有效整合、集成,使多种类型的文献资源数据库形成一个有机整体,以满足用户对全方位信息的需求。例如,建立馆藏书目文献数据库和期刊文献数据库,建立联合目录数据库等。

3.重视对读者的开发和培训

读者,是图书馆知识的服务对象。所以,图书馆应该把工作重心转移到读者身上,采用各种方式获取读者的喜爱以及渴望使用的想法,在强手如林的各种信息机构的环境下争取更多的读者资源。

4.团队化的知识服务

由于图书馆知识服务对知识和能力的要求较高,而知识服务往往是依靠多方面人员形成团队来开展。所以,可以把以学科馆员为主,调整人员结构,组建具有专业知识和信息检索能力的组成知识服务队伍,或者把不同专业领域甚至不同图书情报机构的信息服务人员组织到团队中,同时吸收用户或外部学科专家参与。

结论

随着信息化发展,在网络环境,图书馆信息服务在纸质文献、电子文献资源、网上虚拟资源以及图书馆信息服务越来越不能满足读者的需求下,为了生存下去,图书馆不仅要创新服务理念 ,更要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技术手, 特别是利用图书馆网络这一平台, 不断拓展新的服务方式。图书馆必须深化信息服务,不断提升信息服务的综合创新能力,使之逐渐向知识服务方向发展 。

篇5:高校图书馆服务发展的必然趋势

高校图书馆服务发展的必然趋势

知识服务是知识经济背景下产生的一种新的服务观念,是更高层次的.信息服务,是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发展的必然趋势.文章从馆藏资源、服务需求、技术支持、服务内容4个方面探讨了高校图书馆实施知识服务的必然性.

作 者:陈明仁 作者单位:常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常州,213164刊 名:内蒙古科技与经济英文刊名:INNER MONGOLIA SCIENCE TECHNOLOGY AND ECONOMY年,卷(期):“”(12)分类号:G250关键词:知识服务 显性知识 隐性知识 高校图书馆

篇6:城乡图书馆信息服务的协调与发展

河北省河间市图书馆 高富香 赵清华 宋秋霞

[摘要]本文就目前城乡图书馆现状和农村中的乡镇图书馆(室)应该急需解决的问题,着重指出对图书馆的认识是关键,缩小城乡图书馆的差距,加快“共享工程”的建设、调动文化热心的积极性,积极协调各方面工作是满足群众文化权益的当务之急。

【关键词】城乡图书馆 信息服务 协调发展

胡锦涛总书记说,“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是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的需要,是全面实施党和国家发展战略的需要。我们必须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更好地保障人民群众的文化权益。”图书馆是“文化建设”的一部分,城乡图书馆(室)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起着满足农民精神文化需求、保障人民群众文化权益的重要作用。

但是,由于长期以来文化设施基础较为薄弱,各级文化单位,尤其是农村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比较滞后,基层文化单位提供的公共文化服务能力尚有不足。由于各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一些地区的图书馆近年来投入较少,乡镇中已经建立起来的部分图书馆(室)更是举步维艰,更不用说还有很多乡村没有图书室。因此,抓紧时机进行城乡图书馆信息服务的协调和发展是满足人民群众尤其是广大农村大众文化生活需求的一项重要工作。

1、目前城乡图书馆现状。地区不同,经济发展水平不一样,因而各地图书馆信息服

务的能力也有很大的区别。但总体来看,大中城市的图书馆发展较好,小城镇的图书馆较差,而农村图书馆(室)最差。

1.1部分县级城镇的图书馆令人担忧,仅就笔者所在地市各县市图书馆而言,图书

馆建设好坏,服务能力大小一是要受经济发展制约;二是要受领导层的重视程度制约。一些县市的工资发放还没有保障,因此他们根本没有能力为图书馆投入资金。近年来,受“形象工程”“政绩工程”影响,图书馆的事业进入不了议事日程,有的图书馆没有新书,造成读者多图书少,图书馆工作处于低谷状态。

1.2乡镇的图书馆(室)急待整顿和发展。

前些年在计划经济年代各乡镇都建起了图书馆,也曾有过红红火火的时候。但是现在真正保留图书馆(室)一席之地的乡镇不足60%一些乡镇的图书馆早已改作他用,图书不知去向,工作人员或是改行或下岗了。即使保留下来的乡镇有的也只是应付上级检查而用。真正坚持地好的乡镇不足20%(当然经济条件好的县市要好的多),所以,现在是认真清理整顿一下乡镇图书馆的时候了,为了尽快恢复发展乡镇图书馆的服务能力和它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作用,应该引起有关领导的重视。

1.3、近几年来随着农村经济不断发展,和一些文化热心人的努力,一些村庄建起了

图书室,尤其是建设“文明生态村”的活动中,村里有图书室是“文明村”其中一条标准。在上级各部门的要求和支持下,这些“文明村”都有了图书室,有的村庄书量不少,信息服务搞的比乡镇还好。一些富裕起来的农民、企业家、离退休国家老干部、文化热心人不断办起了家庭书屋伟本村或周边村民免费服务。这是一件可喜的事,急待上级有关部分支持和引导。

二、提高对图书馆的认识是做好城乡图书馆信息服务的根本。

图书馆工作是一种“看不见摸不到”的事业,图书馆的作用不像工厂一样产生数量

和金钱的效益,也没有唱歌跳舞那样直接产生欢乐。但是图书馆确实是满足群众求富裕、求健康、求文明的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2.1解决领导干部对图书馆的认识是关键。

这里所谈的是部分小城镇和乡镇领导的认识问题,而这也是目前不令人满意的状

况的关键所在,一个地方的领导如果不关心图书馆的工作,那个地方的图书馆工作就没法做好。

2.2提高图书馆工作人员的认识是十分重要的。

笔者参加图书馆工作多年了,深刻体会到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十分重要,积极性来自对图书馆工作的热爱和高度的认识。图书馆工作只要有勇于创新的积极性,就会产生创造力,就会为更好地保障人民群众的“文化权益”做得更加爱多姿多彩、更具吸引力和感染力。因此,图书馆的改革创新与时具进十分重要。

三、加强城乡图书馆信息服务的协调发展。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是我国社会发展的当务之急。缩小城乡差距,包括缩小城乡图书馆之间的差距,加快信息服务协调发展,是当前图书馆事业的一项重大任务。

富裕起来的农民需要精神文化享受。未摆脱贫困的农民需要先进的科学技术和先进的思想武装头脑。我们有责任满足他们的需求。现在尽管我们小城镇的图书馆还不令人满意,但是较之农村又高出一节。我们的政府和我们图书馆工作人员有责任为促进基层文化建设、培养新型农民、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这是缩小城乡差距,打破落后地区,信息闭塞状况,促进农村文化跨越式发展的重要工作。

3.1、政府职能部门要把城乡图书馆信息服务协调发展列入议事日程。

篇7:图书馆信息服务工作的发展趋势

市县公共图书馆信息服务应协调发展

在新农村建设中,城乡图书馆的.工作重点之一,是为了广大农村提供各种信息服务,但因客观环境有了深刻的变化,图书馆工作也应随之变化,以跟上时代的潮流.在这中间,转变服务方式,构建新的模式,尤为显得重要.本文试图结合本地区二十余年来的信息服务工作实践.对这一新的历史命题作一有益探索.

作 者:夏曙霞 作者单位:株洲市图书馆,湖南,株洲,41刊 名:河南图书馆学刊英文刊名:THE LIBRARY JOURNAL OF HENAN年,卷(期):29(5)分类号:G250关键词:新农村建设、图书馆信息服务、协调发展

篇8:图书馆服务功能信息化的发展趋势

1 图书馆服务功能信息化的必要性

1.1 可以促进资源共享

随着信息技术水平在我国各领域的深入, 极大地提高了资源利用效率, 信息技术的利用可以促进信息交流水平。图书馆服务功能在信息时代的影响和带动下, 也趋向于便捷性和智能化的文化建设方向。图书馆服务功能信息化可以扩大图书馆存储信息量, 提高信息资源的利用率, 实现图书馆与外界的资源共享, 并为读者彼此之间的沟通提供了方便。

1.2 图书馆服务功能信息化是社会发展的需求

图书馆具有较强的公益性, 为读者解决社会、政治、经济、建筑等方方面面的知识需求, 因此, 图书馆对于社会的发展与进步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图书馆是知识与信息搜集、整理的平台, 其包罗万象、精准权威的特点给人们提供着极大的帮助。信息技术的不断创新和广泛应用, 推动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意识逐渐向信息化发展, 传统的图书馆服务已无法实现当前人们对图书馆服务功能的需求, 因此, 图书馆服务功能信息化是社会发展的产物, 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2 图书馆服务功能信息化的发展趋势

2.1 遵守原有图书馆服务的基本原则

图书馆作为社会服务的公共场合, 必然要遵循一定的社会原则。但是, 当前我国图书馆类型繁多, 有国家文物馆、学校图书馆、社会图书馆等, 不同类型的图书馆的作用和本质是各不相同的。如:国家文物馆是珍藏国家稀有文物并对文物进行展示的, 具有政治性、社会性和教育性相结合的特性;学校图书馆是为学生而开设的, 其开放对象也通常只有学生, 具有教育性和服务性的特征;社会图书馆是针对大众开放的, 具备经济性、服务性和社会性。但是, 图书馆服务功能信息化的发展不会因为图书馆的特征或图书馆的地点变化而变化, 而是本着遵守原有图书馆服务的基本原则, 在原有基础上提高图书馆服务功能信息化。

2.2 图书馆管理员服务理念信息化

随着外国科技的引进和国家自身的发展, 信息化已融入我国各领域中, 国民思想受到了先进文化和先进技术的冲击, 智能管理和智能服务已逐渐成为普遍服务形式。图书馆作为一种社会服务设施, 其服务对象是直接面对大众的, 并且具备一定的经济性[1]。作为图书馆的管理者与服务人员, 信息时代的发展、大众的阅读意见、以及对工作岗位的总结使其服务意识也逐渐发生改变, 因此, 管理者愿意接受新技术和新管理理念。此外, 政府也对图书馆服务功能信息化转变进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要求其加快传统服务理念向信息化服务的转变步伐, 且信息技术在生活中的应用也日趋广泛, 因此, 图书馆的服务功能必须顺应信息时代的发展需求, 这也给图书馆的工作人员增加了工作压力, 使图书馆服务功能信息化变得更为迫切。

2.3 图书馆服务功能信息设备日渐完善

图书馆的信息化设备包括很多, 例如:防盗电子提醒、扫描枪、电脑等等[2]。想要实现图书馆服务功能信息化, 信息化设备是必须具备的。目前, 大多数的信息化设备在我国图书馆都有相应的配置, 但是目前的配置是不够的, 相对于很多发达国家来说, 这些信息化设备已经被应用了很长时间甚至被更先进的信息化设备所取代, 因此, 我国图书馆的服务质量和服务效率相对来说还有待提升。另外, 目前我国图书馆的信息网络还不够健全, 例如:无线网络的应用在我国西部部分地区还处于空白区域。因此, 想要尽早实现图书馆服务功能信息化, 首先要完善图书馆信息化设备的建设。

2.4 图书馆网站建设力度加大

网站起着推广和宣传的作用, 同时网站也可以是工作人员与阅读者的沟通平台。图书馆的网站建设可以有效地扩大图书馆的服务范围, 方便阅读者的在线咨询, 满足于人们对于高科技和信息技术的发展需求。但是, 目前我国图书馆网站建设出于很多原因, 导致其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例如:人们打开网站的首页时, 其分类非常复杂, 给人一种非常不清爽、混乱的感觉, 失去继续阅读的兴趣;网站在排版和设计上, 缺乏个性化特点, 没有体现出图书馆的书香气息;网站在设计上只针对电脑端用户, 而忽略了手机端用户, 导致手机用户无法使用, 从而降低了浏览量。这些问题对提高图书馆服务功能起到了阻碍作用[3]。因此, 在今后的图书馆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 要加强图书馆网站建设, 将网站做得更加精美, 结合当地图书馆的特色, 在呈现效果上给人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 并针对手机用户端做相应的手机网站, 方便人们手机阅览。

2.5 图书馆信息技术人才日益充足

在各领域中, 人才都是提升企业竞争力的主要因素, 因为人才不光具备先进知识, 还掌握先进技术, 对企业未来发展有着推动的作用。对于图书馆来说, 服务功能信息化的实现首先需要有信息化的人才做支撑, 人才可以给图书馆带来先进的信息化服务理念, 更可以利用信息技术进行信息化管理。但是, 图书馆服务功能信息化的人才储备不仅是图书馆面临的问题, 也是社会面临的问题。信息技术在现今以及未来发展的步伐日趋加快, 社会对于信息技术的应用需求也就逐渐增加, 此时, 信息化人才也会随之供不应求。因此, 社会应加强对信息化人才的培养, 使其掌握时代最前沿的信息知识与技术, 为图书馆服务功能信息化提供专业的信息技术团队, 加强图书馆服务功能的信息化建设。

2.6 图书馆服务质量和服务效率的提升

图书馆的服务质量和服务效率取决于图书馆管理者的综合素质, 要求图书馆的管理者具备良好的管理能力、良好的服务态度和服务意识, 同时还有具备信息化的管理手段, 充分利用信息化服务设备, 以此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在图书馆服务功能信息化的建设和完善的过程中, 图书馆对信息设备、服务系统、图书馆网站等信息设备按照最先进的信息技术标准进行建设, 以此提升图书馆的服务效率和服务质量[4]。

3 结论

笔者从图书馆服务功能信息化的必要性出发, 探讨图书馆服务功能信息化的发展趋势。图书馆服务功能信息化是图书馆随时代发展的需求, 也是社会发展的需求, 因此, 图书馆应加强信息化建设, 储备信息化人才, 提升服务效率和服务质量, 为社会提供良好服务。

参考文献

[1]甘小兰.浅谈图书馆服务功能信息化的发展趋势[J].图书馆论坛, 2013, 22 (3) :87-88.

[2]高兵.探析图书馆服务功能信息化的发展趋势[J].兰台世界, 2013 (8) :106-107.

篇9:图书馆信息服务工作的发展趋势

1 网络环境下学校读者信息需求的新特点

1.1学校读者信息需求多元化

网络环境下学校读者不再局限于图书馆的传统服务,对信息载体的要求也不再局限于传统的纸质媒体文献,而是越来越多地利用互联网、数据库、电子出版物等来获取信息。同时,学校用户迫切需要图书馆能够针对他们所承担的具体业务,提供内容全面、类型完整、形式多样、来源广泛的信息保障,满足他们多元化的信息需求。

1.2 学校读者信息需求集成化和高效化

学校读者要求通过知识信息资源共享将分散在本领域及其相关领域的信息加以分析、归纳、综合.提供以解决问题、形成方案为目标的信息分析,迅速交付读者使用。

2 学校图书馆信息服务的发展趋势

在信息网络化时代,作为学校教学科研重要组成部分的学校图馆,其信息服务必须跟上时代的发展,满足学校师生的需求。要积极开发网络信息资源,开展全方位的多元化信息服务。

由于网络信息资源内容庞杂、无序,因此必须对其进行组织和整理,进行二次开发,才能真正用于图书馆的读者服务之中。在目前情况下,学校图书馆可以采用下列这些方式开发网络信息资源,为读者提供更有效的全方位的多元化信息服务:(1)利用网上书目数据,方便读者网上书目查询、预约借阅。工作人员通过网络,对将要超期的图书进行网上催还,读者也可以通过网络查阅自己已借阅的图书及借、还日期。在本馆主页上开辟网上读者指南,将各项优质服务的内容和方法上网,有效的为读者进行信息导航。(2)针对某些专题主动向用户提供信息服务,是深层次的咨询服务。除了编制各专题书目、索引、文摘、提要等二次文献外,还应该对文献进行专题研究并整序成综述、述评、研究报告、专题总结等三次文献:同时应该明确方向,抓住重点,确定好专题,集中力量做好服务。(3)进一步加强多功能电子阅览室的建设和开发利用。电子阅览室是顺应图书馆走向网络化、数字化的产物,是师生进行信息资源检索和信息交流的窗口,是图书馆拓展服务功能、深化服务范围的主要组成部分。但目前学校图书馆多功能电子阅览室建设还有待加强,还需深入挖掘、整理、开发馆藏信息资源,并进行有序整合,尽可能地通过光盘、网络、数据库的形式将信息资源展现在读者面前,为广大读者提供浏览和检索电子信息的服务。(4)加强馆际交流与合作,实现网络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5)加快数据中心的建设,实现网络资源的高速共享。将图书文献资料不断数字化和网络化,建立镜像数据库等是网络时代图书馆资源建设的一个必然趋势,但数据存储量大、访问量大的特点就要求学校图书馆要充分利用先进的数据存储技术,加快图书馆数据中心的建设,实现网络资源的高速共享。(6)开展特色服务,建立特色数据库。特色服务是图书馆稳定读者、吸引读者的重要举措。可以根据本校的特色研究成果,经过整理形成网上特色数据库,使其从信息内容到服务方式在本地乃至全国占垄断地位。

3 几点建议

3.1 必须注意版权问题

国家版权局版权司司长王化鹏说:“网络技术的发展给版权保护带来了许多新课题,版权问题在网络环境中越来越显得重要,这是目前国内外互联网发展面临的共同问题。”,因此,信息资源的开发、传播、利用,都应当首先考虑到著作权人的权益,要规范操作方式,避免造成对版权人的侵权。

3.2 用“取得”观念代替“拥有”观念

图书馆只要在用户有信息需求时,能获取信息资源即可,不必坚持“小而全”、“大而全”。在网络调查中清晰表明,国内各学校均购买相同或类似的网络数据库、电子期刊、电子图书,重复建设、浪费严重,合作与共享理念仍难形成。另外馆际互借、文献传递、虚拟参考咨询等合作与共享同样欠缺。图书馆必须强调的是文献传递而非存储,应根据其提供的服务而不是它所拥有的馆藏来评价一个现代学校图书馆。

3.3高扬图书馆精神,坚持无偿服务信念

图书馆的性质决定了“读者至上,服务第一”、“无偿公益”是图书馆的办馆原则和宗旨。我们认为在竞争环境下图书馆要求发展,必须净化服务意识,抛弃狭义功利行为,坚守公益性原则,坚持以人为本,以用户为中心,全心全意做好服务工作,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体现图书馆的存在价值,发挥图书馆的效益。

3.4 建设一支高素质的信息技术专业队伍

篇10:馆配图书市场发展的七大趋势

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刘拥军在中国出版馆配馆建交易会高峰论坛上的发言

主持人,各类朋友,大家上午好。

首先祝贺首届馆配馆建交易会的召开,祝贺馆配馆建高端论坛的召开,我相信,论坛的召开将对馆配馆建市场的健康发展提供有益的信息、资讯,我也很高兴在这里跟大家一起探讨馆配馆建市场的有关问题。

今天,我重点就馆配图书市场的发展谈点意见,我认为,馆配图书市场的发展有七大趋势:第一,整体呈稳步增长态势;第二,城镇基层图书馆(室)成为增长新引擎;第三,馆配商日趋组织集团化、业务专业化、服务个性化、利益微利化;第四,数量增长平稳,码洋增长快速;第五,科技类图书更新率不断提高,大众文化需求旺盛;第六,数字出版产品和服务成为新宠;第七,海外业务开拓成亮点。

1.整体呈稳步增长态势

馆配市场的发展取决于四个方面:第一,社会大众对公共文化和科技知识的需求;第二,各类教育的发展对专业知识的需求;第三,文化科技成果的发展;第四,出版业的发展。

就现阶段而言,并且就一个较长的时期而言,影响馆配市场发展的上述四要素,都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倾向。特别是社会大众对文化、对公共文化的需求在新的时代呈现出蓬勃增长之势。

一方面,我国的公共文化设施跟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另一方面,公共文化设施的发展是中国梦的重要内容之一。因为中国梦要求文化的复兴,文化的复兴要求公共文化的发展,公共文化的发展要求图书馆等公共文化设施的发展。

自2008年以来,公共图书馆成为馆配市场增长的重要力量。有关数据显示,2012年上半年与2011年同期相比,公共图书馆码洋同比增长23.46%,2013年上半年较2012年同期增长36.45%。公共图书馆市场的快速增长与国家公共文化建设速度加快直接相关。特别是图书馆、文化馆免费开放以来,国家投入持续增长。

从2012年的图书馆采购会可以看出,馆配市场处于稳步增长态势。2012年山东省图书馆馆配会采购码洋突破4000万元;济南市新华书店2012秋季馆配会馆采额达3300万元; 2012南京秋季馆藏图书展销会实现销售码洋超过5000万元。

2.城镇基层图书馆(室)成为增长新引擎

城镇化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随着城镇化,城镇基层图书馆成为馆配市场的新引擎。就公共图书馆而言,十二五规划目标是,力争使全国县以上图书馆全部达到国家建设标准。实现60%的县级图书馆达到三级馆以上标准。重点对沿边地区、偏远山区和广大农牧区未达标的县级图书馆改扩建工作给予

支持。加强乡镇、社区图书馆(室)及服务网点建设,推进流动图书馆设施建设,形成覆盖城乡、比较完备的公共图书馆设施网络建设。

从近年来的图书馆采购会可以看出,以前只有省级以上公共图书馆有比较大的馆配业务需求,现在市、县级公共图书馆每年的馆配业务增长也非常快。2011年,中央财政确定的各级图书馆补贴标准为:地市级图书馆、文化馆补助标准为50万元,县级图书馆、文化馆补助标准为20万元,乡镇综合文化站补助标准为5万元,保障了各类各级图书馆采购图书经费实现稳步增长。

社区图书室、文化站等基层文化设施需求量不断增长,并且将成为下一步公共文化建设的重要方向。城镇基层图书馆市场将成为馆配市场的新引擎,希望我们的馆配商、出版单位要很好地把握机遇,积极为中国的城镇化在文化上作出贡献。

3.馆配商日趋组织集团化、业务专业化、服务个性化、利益微利化

由于教材教辅市场的萎缩,馆配市场竞争加剧。近年来,零售市场萎缩、网络书店挤压,越来越多的新华书店集团开始角逐馆配市场。目前,江苏新华、浙江新华、新华文轩、山东新华等已成为馆配市场上重要的馆配商。其他的一些新华发行集团,也在经营馆配业务。可以预见,在大众综合类馆配图书市场上,以各省新华发行集团为主的馆配商格局不断强化。中小馆配商将日益专业化,并且日益向基层发展。

随着馆配市场竞争的加剧,图书馆采购从粗放转为理智,馆配商的服务日益专业化、个性化,同时,利益日益摊薄。另外,由于市场无序竞争,折扣不断下滑,行业诚信面临着极大的挑战。这一问题,引起了越来越多图书馆的关注和担忧。

就馆配商而言,无序竞争不是诚信缺失的借口。馆配商要充分利用商品优势,技术优势、服务优势,抢占市场份额;要积极与出版社合作,共同策划组织实施图书馆营销推广活动,力争为图书馆提高专业化的高质量的全方位的服务。

4.数量增长平稳,码洋增长快速

由于竞争的加剧,以及可供图书品种的急剧增加,面积的制约等等,图书馆采购复本量减少,品种量增大。有数据显示,图书复本量普遍由3-5本降为2-3本。

数量的平稳增长,甚至趋于下降,将成为馆配市场的常态和难题。这也是整个中国出版市场所面临的难题。但是,数量的停滞不代表市场的停滞。馆配市场图书码洋表现出持续增长的态势。

有数据显示,2013年上半年馆配码洋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了3.87%。高码洋图书增长明显,馆配图书平均定价上升。从整体馆配市场的单册平均定价来看,2013年上半年的图书单册平均定价为42.66元/册,相对于2012年同期的39.60元/册有大幅度的提升。

5.科技类图书更新率不断提高,大众文化需求旺盛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我国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科技元素不断提升,馆配图书中的科技类图书的更新率不断提高。有数据显示,2013年上半年,科技类新书码洋比重达到28.60%,而社科类仅为19.26%。

公共图书馆事业的发展,激发了广大群众对于文化的需求,服务人群日益广泛,大众文化类图书呈现出持续增长的态势。

有数据显示,工业技术、文学和经济依然是馆配的三大主力,三者合计占到2013年上半年馆藏码洋的46.6%。同时,文学类上升明显,相较于2012年上半年,码洋增幅达到2.45个百分点,工业技术类和经济类则出现明显的规模收缩,分别下降了1.35、1.49个百分点。

6.数字出版产品和服务成为新宠|

数字出版技术的新发展必定带来新业态、新产品、新服务。数字出版产品特别是大数据服务成为馆配市场的新宠。在美国和欧洲市场,电子书正在成为新的利润增长点,从全球图书馆总预算的使用上,已经有超过50%的资源采购预算用于数字资源。

从高校馆的整体来看,馆配采购的经费有所增长,馆配市场总体在扩大。和前些年相比,数字资源所占的比重越来越高,现在已经接近50%;有统计数据表明:全国一百多家图书馆用于采购纸质中文图书的经费增长率为-0.27%,呈下降趋势。

有数据表明,从2006年到2011年,高校图书馆资源总经费从 388万元增长到408万元,其中纸质文献资源经费呈下降趋势,从288万元下降到253万元,电子资源经费则一直保持稳步增长,从78万元增长到172万元。

科技公司在图书馆数字化方面有着巨大的发展空间,特别是大数据时代的到来,首先依赖于技术的发展。同时内容提供商也在积极应对数字化资源的挑战。以外研社为例。外研社数字教育事业部成立于2011年底,成立短短一年,2012年销售收入1000万元,2013年预计销售收入2000万元。这一成绩说明,数字出版呈现健康的上升空间。

7.海外业务开拓成亮点

中国声音、中国故事日益成为国际话题,中国文化走出去不断取得新发展,馆配市场海外业务开拓成为亮点。

一方面是国内对国际图书产品的需求不断增长,另一方面是国际对国内产品的需求不断增长。馆配商在这一方面大有可为。

但就目前的情况看,引进大于输出。就数据库而言,以社科文献社调研的包括清华大学图书馆、北京大学图书馆等8家高校馆数据库采购情况来看,这些大学馆采购的外文数据库占到六成以上,中文数据库仅为三成。要积极开拓海外市场,特别是以中文数据库产品开拓海外市场有着广阔的前景。这同时也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希望我们的馆配商、出版商和图书馆、技术公司一起,为中国文化的走出去做出特殊的贡献。

篇11:教育信息化发展的三大趋势

黄桂晶 黄荣怀 张进宝 江新 发布时间:2007-10-29

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水平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教育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中国教育信息化从基础设施、数字资源、人才培训、关键技术及标准等方面都有了长足的发展,已经进入一个较高的发展平台。应用能力建设与投资效益提高、缩小数字鸿沟、助力学习型社会建设等是教育信息化发展正面临的挑战。我国教育信息化正处于一个关键的发展期,将呈现由点到面的发展趋势。

一、当前教育信息化面临的挑战

我国将大力发展教育信息化作为在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占据主动地位的重要举措。“教育优先发展、促进教育公平”,“以人为本、均衡发展”等理念,已经成为国家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等各类重大战略方针的指导原则。以教育信息化为龙头,带动教育现代化,实现教育全面发展已成为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战略选择。如果说“校校通”工程、“普及信息技术课程”、“高等学校现代远程教育试点”等只是国家在教育信息化整体推进方面的起始工作,那么“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计划”等具体措施的出台,则是国家整体推进教育信息化的具体表现。

随着不同类型教育信息化成功案例的逐步丰富,我国教育信息化在实现教育现代化,提高教学质量方面已经有了众多经验。对于教育信息化必要性与需求的理解也日益深人人心。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实现信息时代更高的教育目标,形成信息时代学与教的新方式,促进学校组织的变革和整个教育系统的变革,是来自教育系统内部最强大的需求。而政府组织、学术团体与工商业三种强大的外部推动力,也造就了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难得的机遇。

尽管教育信息化已经在各方面取得了不同程度的发展,但与人们的预期相比仍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具体表现在:

1.持续提升应用能力与效益的挑战

目前,我国教育信息化存在的问题之一就是信息化应用水平较低。其直接需要面对的问题是来自各方对“高投入、低产出”教育信息化的质疑与不满。

经过几年国家对教育信息化的大量投入,我国基础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信息基础设施都有了很大的改观。但是,很多学校设备采购速度大大超过实际应用需求;高性能计算机只被用于简单办公需求,更多时间则是被用于娱乐;价值昂贵的服务器资源仅用于支持极少的访问量,而且管理极为不完善;先进的网络交换机每日流量很低,并经常处于故障状态;学校各自为政,缺乏协调与合作,信息资源、信息管理系统缺乏统一标准;信息安全、病毒管理没有有效方案,严重困扰应用;计算机教室每周使用时间不超过几课时,形成大量闲置等。这些存在于教育信息化中的浪费行为,应当引起我们高度的关注。

相比快速推进的教育信息化建设工作,广大教育工作者、教育管理者的信息素养和应用能力的提升则要落后得多。一方面,广大教师、学生和管理者的信息素养和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亟待提高,没有很强的应用需求;另外一方面,教育信息化应用模式、信息化教育服务相对单一也是制约应用水平提升的重要原因。“高等学校教师教育技术培训”、“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全国教师教育网络联盟计划”、“基于虚拟学习社区的教师专业发展”、“全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计划”等项目都是当前我国政府为全面提升应用能力而采取的重要措施。

然而,要想通过教育信息化大幅度提高教育质量,使落后地区的学生得到良好的发展,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困难依然相当严峻。

2.缩小数字鸿沟的挑战

OECD对数字鸿沟的解释是个人、家庭和地区间在获得信息通信技术(ICT)的机会以及利用互联网从事各种活动的机会方面存在的差距。我国东西部和城乡间由于固有的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在信息化发展过程中所产生的数字鸿沟问题尤为严重。

我国学术界与政府已经认识到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性,以及均衡教育对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并意识到教育是“社会发展的平衡器、稳定器,是社会进行再分配的一个调节手段”。教育信息化关注并致力于解决教育公平问题,这是教育信息化的使命,也是发展契机。教育信息化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要通过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普及应用,突破时空限制和技术壁垒,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向西部和农村地区输送,提高当地的教育质量和水平,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然而,实现这一目的前提是教育信息化的进程首先需要均衡发展,由于历史积累、地理环境、思想意识、人员素质等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也呈现明显的不平衡态势,东西差距、城乡差距较大,教育信息化领域的“数字鸿沟”如果不能得到有效的解决,将会进一步扩大教育、进而扩大整个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均衡。

我国已经在缩小数字鸿沟方面也做出了很多努力,2001年国家发改委、财政部批准立项的“西部大学校园计算机网络建设工程项目”,2000年-2003年教育部和李嘉诚基金会联合实施的“现代远程教育扶贫示范工程”,2001年开始教育部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设立的“基于天地网的远程教育示范工程”,2003年国家发改委、财政部、教育部开始实施的“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等项目,我国西部和农村地区的教育信息化落后状况正在得到改进,教育水平也在逐步提高。这些努力有效地遏制了数字鸿沟进一步扩大的迹象,但数字鸿沟的消除,在教育信息化方面助力于教育的均衡发展还需要人们持续不断的努力。

3.致力于构建学习型社会的挑战

《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提出的到2010年“基本建立起终身学习体系,为国家知识创新体系以及现代化建设提供充足的人才支持和知识贡献”的目标。《从人口大国迈向人力资源强国》报告中提出的我国学习型社会基本框架是构建以学习型教育机构、学习型企业、学习型社区为主体,体现终身教育理念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各级各类学校是未来学习型社会的基本组织,也是体现终身教育理念、实现现有学校体系向现代国民教育体系转变的一项基础工程,这就要求教育培训机构由封闭走向开放,从制度安排上激活学校向学习型组织的转变。

人们对教育信息化助力于学习型社会的构建给予了很高的期望,教育信息化所能提供多媒体、超文本、远程信息传递、虚拟现实等手段让人们看到了构建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和终身教育体系的潜质。然而,向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迈进的路还很长,数以万计在职人员的能力及学历提升、下岗转岗人员职业技能培训、职业资质认证体系的逐步规范等等都需要在更广泛意义上通过教育信息化寻求解决方案。

二、教育信息化发展趋势分析

纵观教育信息化发展的进程,不论从个别化、引领性的个别单位的教育信息化探索,还是区域性、示范性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应用活动,我国教育信息化大多归于“点”形态。这种“点”的形态是教育信息化从无到有、由弱变强、由小变大的必经之路。在这一过程中,我们探索并形成了适应中国国情的各种教育信息化建设方案,也在不断的尝试中摸索出具有一定普遍使用性的教育信息化解决方案。自2003年国家启动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以来,我国教育信息化开始呈现整体推进的态势。

宏观来看,整体推进教育信息化将涉及到整体推进的战略目标、整体推进的内容;整体推进的保障措施的三个方面,中国教育信息化发展呈现三大特点:

1.教育信息化将加速教育系统的体制变革 知识经济对学习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建立学习型社会,即全民学习、终身学习和灵活学习的社会。相应地,教育体系必须成为提供全民教育、终身教育和灵活教育的体系。我们的学校和教育系统亦步亦趋,正处于被动适应外围环境变化而进行体制变革的巨大压力中。这些压力从观念层面上包括(但不仅限于)来自多元知识观的挑战、来自学习内涵和外延变化的挑战,以及来自重新定位学校在知识社会中地位和作用的挑战。

教育系统的变革有不同的层面(级别构成),分别是教室层面的变革、学校层面的变革、学区层面的变革。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教育改革首先关注宏观层面的教育体制、教育法制,而后又重点关注课堂教学及课程改革,对于中观层面的学校组织变革的迫切性和重要性,直到近来才逐渐受到重视。通过不断迁移工商管理领域的变革经验,学校的变革才开始被认为是“一个独特的层面,是对微观领域的统筹,也是与更大的外界系统交互作用的界面,是教育改革由外部向内部、由宏观向学校、由创造条件向改造实践转换的关键层面,是教育改革走向升华和成熟的重要部分”。

以教材多媒化、资源全球化、教学个性化、学习自主化、活动合作化、管理自动化、环境虚拟化为特征的教育信息化让人们看到了他促成教育变革(学校变革)的潜力。因为在教育信息化环境下任何人,可以在任何时间和任何地点,以任何方式进行学习。在信息化环境下“学习不需要,甚至不应该被局限在一个特定的阶段(入学时间)和特定的地点(学校),更不应该标准化运作和一以贯之”。1998年,当时的教育部领导就提出了现代教育技术与整个教育改革的“制高点”和“突破口”的论断,何克抗教授进一步将之论证为ME命题。

如果说,过去若干年的教育信息化发展只是在强化和维护已有的体制,或仅只是少量的改进和重组。那么,随着教育信息化的深入发展,人们将愈来愈多的挖掘教育信息化对于体制变革的促进作用。教育信息化除了能重构教学过程从而支持教育系统的变革外,信息化环境也能直接助力于优化学校内部的管理与沟通,有助于学校开展知识管理并促进学校向学习型组织转变;教育信息化也能有效地改善教育系统与外部环境的沟通与互动,从而优化教育系统对于外部环境的适应能力。

2.教育信息化的推进作为创新扩散将以扩展型扩散为主要形式

在教育信息化建设中,我们已经取得了很多宝贵的、值得推广的经验与做法,但多数并没有得到很好的推广。这种现象不仅仅存在于中国。世界银行“信息促进发展”项目《知识地图:ICT在教育中的应用》报告指出,(被调查的发展中国家)在很多地区已经有成功的经验或失败的教训,但很少被广泛传播,没有以易于接受的方式呈现给决策者。这一问题已经得到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并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

当前,人们对于技术的认识正不断加深。对技术创新源头的理解,由原来的“科技和发明”或“市场需求”等单因素观点,逐步让位于“演进理论”、“国家创新体系理论”等多因素观点。由此引发的推进教育信息化的思路,也正在由原来简单的“将最新技术引人教育”转变到以“关注教育系统特征,充分考察教育系统需求、推广措施合理性、应用者特征、决策类型、关键人物以及时间特征等”为主要内容的技术扩散思路上。该思路所遵循的规律属于“创新扩散”理论研究范畴。

在国际上,创新扩散是研究教育信息化的一种重要视角,也是一项前沿性的课题。关于创新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理解:(1)创新包括具体的事物,特别是科技类产品或技术,及抽象的思维和观念;(2)创新是个体主观上的认定,它是个体过去所未具有的认知经验和行为,与时间无关;(3)创新对个体应可产生认知、态度、价值取向与行为等方面的变化。创新扩散是指创新通过一段时间,经由特定的渠道,在某一社会团体的成员中传播的过程,大致可以分为迁移扩散、扩展扩散两种,而扩展扩散又可分为传染扩散、层级扩散和刺激性扩散三种类型。

教育信息化发展所表现出的由点到面的整体推进的态势,已经摆脱原来的局部地区试点后以个别、零星的“迁移型”扩散思路,转变到有目的、针对性、分类别、分层次的扩展型扩散方式。扩展型扩散不同于通常意义上的迁移型扩散,具体表现形式既可以是类似病毒扩散机制的传染扩散(类似学校之间的相互影响),也可以是层级扩散(某种类型的学校或某种角色、地位的教育者对其他层次学校或教育者的影响)以及自下而上的刺激性扩散(一线教育工作者或学校受新文化影响而形成的创新,并重新进入扩散进程)。

教育信息化发展所呈现的扩展型扩散产生和日趋明显,是在教育信息化的技术特征与教育系统的文化特征相互作用中实现的。信息化的发展日益受到文化特征的影响,推广的内容也不再仅仅是设备、软件,还有在教育系统中形成并日渐稳定的理念、方法、模式等文化要素。因此,可以说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模式已经具有强烈的文化传播特征。教育与文化传播是两个密不可分的范畴。文化传播不仅是文化的推广,而是文化的创新与再造,这一特点和规律决定了创新扩散理论成为当代传播学发展前沿的重大课题,也成为教育信息化理论工作者和实践工作者关注的焦点。

以变革教学方式、学习方式为根本目标的教育信息化,其扩散过程包含了个体层次的文化吸收与整合(教育者、被教育者接受新型文化、新事物的过程),也包含了由已采纳个体或群体向其他个体或群体的文化扩散。在创新扩散的过程中,技术制品的优势并不是影响采纳的唯一因素,受众的差异、决策依据与类型、观念领导者、管理者、组织环境等都可能影响创新的扩散。

3.教育信息化将呈现出服务型业务特征

从终身教育的角度来看,人的发展不可能仅仅依靠学校教育来完成,这就要求必须构建起能够适应变化的社会和人的多元需求的教育体系。教育信息化本质是教育,而不是技术。这种本质规定性要求教育信息化要以解决教育的实际问题作为出发点和最终目标。随着以提升应用能力为特征的教育信息化新阶段的到来,教育信息化将呈现出越来越明显的服务型特征。具体来看有两个方面:(1)教育系统内部信息化服务特点的日益明显;(2)面向社会的教育信息化服务初具规模,并表现出强大的作用。传统的教学就其过程而言,是一个人际互动的过程。媒体与技术的引进,使得教育过程进行了重构,原有已经形成的整体化的传统教育模式和教学结构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应对这一信息化所带来的各种变革对任何人来说无疑都是极具挑战的,因此需要专门的组织与部门负责。伴随着技术在教育中应用而产生并不断壮大的教育技术机构,如各级各类学校中的现代教育技术中心、政府直属的教育信息化管理、培训和支持单位(如电教馆、教师进修学校、师范学院等),正在这场教育信息化为教育带来的变革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其服务特征日趋明显,由此而产生的各种专门服务,如信息资源开发、教育信息管理与发布、网络教学支撑服务、网络通信系统等,已经成为教育发展强有力的支撑部分。

此外,由于借助信息技术、远程通信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等构建起来的面向全社会更为广泛人群的远程教育系统,已经成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教育信息化服务型特征的重要表现。目前,所出现的各种类型的办学机构和模式使得教育服务的信息化特征日渐纷繁。各种类型面向基础教育的网校,将名校、名师资源通过互联网络,向学生提供个性化的服务;面向企业员工的E-Learning系统,将以提高员工绩效作目标,将工作与学习有机整合,从而构建起企业永葆持久竞争力的机制;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所构建的以卫星推送教育资源、以计算机教室作为辅助手段的做法开创了中国基于信息化手段大规模提供优质教育资源的办学模式;高等学校现代远程教育开创了信息化提供全面教育服务的新局面,从而打破了传统高校统治的高等教育市场。这些都清晰地表明:教育信息化已经不再是以往人们认为的传统教育的信息化,而是新型信息化教育,并在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三、结语

教育信息化正步入从点到面整体推进的发展阶段。在过去20多年的信息化建设中,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然而以学与教的方式改变甚微。创新、变革以及在信息化环境下重构教育服务产业已经成为当前教育信息化发展的焦点。

然而,在教育信息化持续推进,促成教育创新、体制变革的服务建构的过程中,人仍然是最主要的因素。教育信息化是一种需要引导方能正确使用的变革之力,技术既可以用来支持和维护已有的(保守的使用、不产生任何变化)、也可以补充和扩展现有的(实现改进和重组)或可以推翻和改革正在进行的(实现改革和创新)。从教学层面看,如果说信息技术是威力巨大的魔杖,那么教师就是操纵这个魔杖的魔术师。从教育管理和服务层面看,另一个操纵信息化这一魔杖的则是学校和教育系统的管理者,他们决定着如何利用信息化环境来改善学校及教育系统的内部管理与沟通,以及改善教育系统与外部环境的沟通和互动。

上一篇:社团课程结题报告下一篇:造粒岗位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