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与银行服务的发展

2024-04-10

信息技术与银行服务的发展(通用9篇)

篇1:信息技术与银行服务的发展

信息技术与银行服务的发展

80年代中期,王府井大街的一家名店首次从瑞士引进,单价17万元,一个星期后 ,一位腰缠万贯的新贵去银行营业部排了好几个小时后在银行柜台点数了3 万多张10元券装上几个大包,去商店用现金买下那两块超豪华型劳力士手表。这位西装革履的大款把3万多张票子撂在收银柜台的情景,不禁让人联想起鲁迅笔下穿长袍马褂的孔乙己在咸亨酒店“温两碗酒,要一碟茴香豆”,然后往柜台上“排出九文大钱”的架势。

这种孔乙己式的支付方式,是多么的不便。

而近十几年来,人类正以惊人的速度走出工业文明,步入信息时代。在信息技术没有普遍应用于金融业之前,银行依靠广泛设置营业网点来为客户提供服务,这种方式不仅成本高,而且受到网点营业时间和分布空间的限制,所以这个阶段银行服务受时间和空间限制比较大。后来,随着通讯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及应用,银行为客户提供了由ATM、自动存款机和POS等自助设备组成的自助服务渠道,自助服务渠道的出现突破了时间对银行服务的限制。随着通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及应用,银行相继推出了 “网上银行”、“手机银行”和“居家银行”等电子服务渠道,这些新的服务渠道的出现打破了时间和空间对银行服务的限制,使得用户无论在家里、办公室,或是在旅途中都能够迅速便捷地管理自己的资产,享受银行的服务。它们的问世,彻底改变了传统银行的运作模式,延伸了银行的服务。

一 网上银行

网上银行是现在金融和科技创新的必然产物,我们正处在一个网络进的时代,信息技术的飞跃发展引发了商业银行一次又一次的重大经营变革。至上世纪90年代以来电子商务的浪潮席卷全球,网上银行业务应运而生,货币作为支付手段,其形态经历了从实物货币到贵金属,从贵金属到纸币,最终在计算机的广泛应用下完成从纸币到电子货币的一系列演变。

1995年10月,美国三家银行联合在互联网上成立了全球第一家网络银行——安全第一网络银行。这是一家全部业务都基于互联网的网络银行,刚开业时仅仅占有一座写字楼的半层楼面,但它的业务范围遍及美国每一个州,经营几乎全部的金融业务,包括电子钞票兑付、在线交易登记、支票转账等,其客户足不出户便可以享受各种银行服务。

我国网上银行正是在这个全球网络经济和电子商务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诞生的,它的发展几乎与我国的电子商务同步。1995年至1997年,电子商务开始引入我国,并很快引起政府、企业和社会公众的认知和重视;从1998年开始,电子商务进入应用、发展阶段——中国银行在1999 年6 月28 日首先推出网上银行。接着,招商银行、建设银行、工商银行、交通银行、中信实业银行和光大银行等银行也竞相加大开拓网上银行支付业务,我国网上银行得到进一步发展完善。

如今,网上银行为我们提供了传统通讯手段和方式所无法比拟的服务,也为网上进行商业服务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条件。网上银行的出现使众多生产和销售企业的销售摆脱店面式的经营,通过日益发展的互联网直接面向整个世界。商业客户和普通消费者可以足不出户地享受每天不间断和不受地域限制地服务,使得我们的生活方式也悄悄地发生变化。你只要在家里通过电脑连上互联网就能实现商品预订支付和交易结算的全过程。

网上银行的出现改变了传统的客户和银行雇员面对面式的交易方式,时空距离不再制约银行的业务发展。银行网点的虚拟化使传统的网点概念发生了质的改变,有形网点的多少不再是衡量一个银行大小的重要指标。更重要的是,网上银行的出现使得完全手工操作的银行支付体系第一次真正过渡到更加讲求速度和安全的现代化电子清算体系。

二 手机银行

与此同时,其他技术和互联网的结合发展也给银行带来了新发展。随着手机技术特别是手机和互联网的结合的技术迅速发展,大大推动了手机银行的问世。

从1999年起,中国银行、中国工商银行、招商银行等先后与中国移动、中国联通等网络运营商合作,推出了基于STK方式的第一代手机银行。建设银行也曾经在北京、上海、山东、四川、重庆、深圳等分行试点推出类似的服务。第一代的手机银行因为局限于当时的技术限制和消费阶层的窄小,手机银行还没有真正大规模发展起来。

但随着手机持有者在我国的快速增加,特别手机3G技术的来临,CDMA1X、KJAVA和BREW等无线新技术技术推动了银行支付形式的又一轮革新。一方面,KJAVA、BREW等无线新技术的出现使得手机银行服务的升级更为方便;另一方面,联通从2G向2.5G的升级大大提高了网络速度,目前无线上网的速度已经接近甚至超过拨号上网的速度,而未来3G技术的实现更将带来网络速度的飞跃。

客户只需要将服务软件下载到手机中并运行,注册好个人身份信息和账户信息,即可使用查询、缴费、转帐、外汇交易支付等普通客户服务,无须专程到柜台签约。这种新支付方式摆脱网上银行支付方式对固定电脑客户端的依赖,又更进一步发展网上银行支付方式的各种便捷优势。

手机银行作为网上银行的延伸,是世界范围内商业银行应对信息化大潮,本着随时随地服务于客户的宗旨,创新和发展出的又一项崭新的银行业务产品。

三 家居银行

随着银行竞争的日趋激烈,银行更是以推出更具人性化的服务方式来提高自己吸引顾客的竞争力。一方面,虽然电脑和手机在我国的普及率日益提高,但还是有相当一部分人口(特别是在广大的农村和边远地区)两者的持有率相当低。另一方面,手机银行和网上银行操作的复杂性也使得很多人望而却步。银行如何利用最普及的通讯科技手段把银行优质服务覆盖和推广网上银行和手机银行所不能达到的区域和阶层是一个急需解决的难题。

家居银行就是为解决这个难题而诞生的。家居银行是在有线电视视讯宽带网基础上,以电视机与机顶盒为客户终端实现联网,办理银行业务。与网上银行相比,家居银行更为贴近普通大众的生活,一经开通,即可在家中通过电视机,方便、快捷、安全的完成查询、转帐、支付、外汇及股票买卖等多项银行业务,还可了解到海外最新金融信息动态,从而体验一种更为时尚、方便的理财方式。中国银行首先于2000年在湖南推出后,市场反映不俗。

家居银行的出现使得更多的客户和消费者足不出户就能享受到银行的优质服务。

不论是网上银行、手机银行、居家银行给人们带来了极大的便利,而这些,离不开信息技术的发展。

信息技术作为金融领域一项重要的基础工作,对银行核心竞争力的影响日趋显著。毋庸置疑,高科技已成为优化银行管理机制、改善员工素质结构、科学酝酿经营策略、提高银行核心竞争力的加速器。因此,信息技术,已经成为提升银行核心竞争力的关键要素。

由于诸多因素的存在,虽然我国商的业银行基于信息技术进行的业务运作取得了快速的发展,但是与国外发达国家银行相比,我国银行业还处于较低层次水平,还存在巨大的差距。我国商业银行信息技术有许多方面还需急速提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银行的信息技术应用需要从操作层面转入经营管理层面,成为经营管理决策的重要工具;第二,信息技术应用需要从提高银行内部运营效率、主要解决前后台业务处理问题,转向面对外部市场竞争,重点解决改进金融服务面临的各项应用问题,引领各项业务全面发展;第三,银行的信息技术应用应从满足账务核算要求,转向致力于综合信息处理和数据加工;第四,应以客户为中心的服务理念落实到对客户需求的全面支持,增加了客户自我服务功能,支持银行与客户、客户与客户之间的相互交流。第五,银行信息技术平台获得几乎没有限制的延伸,第三方、第四方服务供应商及客户都可以应用银行的信息技术平台获得各种所需要的信息和相关服务。

我国商业银行目前主要采取一种大而全的商业模式,商业银行没有把精力突出在自己的业务运作方面,而是几乎揽括了业务运作过程中所涉及的所有事情。商业银行目前基本上都设立了内部信息技术部门,商业银行的主要应用系统大多是内部信息技术部门开发的,在这种商业模式下,信息技术的专业性和信息队伍的实力都不能得到有效的保证,内部信息技术部门与外部专业机构相比都存在较大的差距,对最新软件、硬件知识了解不够、对最新信息技术掌握不足。这会造成不能比同业更快、更省的利用科技,及时提高自己的服务能力,从而贻误商机。这种模式下,信息技术部门的服务多为被动适应业务部门的需求,不能把信息技术和业务之间的连带问题解决好,其产品创新、渠道延伸、服务提升增值都无从谈起,服务能力也将大打折扣。

因此,根据我国现在的银行信息技术水平来看,要更加提高我国银行的服务,其实可以采用创新的模式:信息技术服务外包给专业服务商。

银行不需要自己养一大批高素质的IT专业人员,“让专业的机构做专业的事”,专业化分工已经成为社会发展一种不可逆转的趋势。商业银行应改变目前的商业模式,把主要精力和重点放在业务上,同时把自己不擅长的信息技术专业工作让外部信息技术专业服务商承担。

当然,在信息技术服务外包的同时,银行内部的信息技术部门还要加强对风险的防范。综上所述,随着现代金融业的发展,信息技术越来越成为提升银行竞争力的利器,信息技术的发展不仅在于推动技术本身的开发应用,更重要的是推动银行组织架构和管理模式的变革,而这一变革将成为未来与其他银行竞争获胜的主要动力。

随着知识经济和信息时代的到来,金融科技的发展促进了现代银行业务的发展。可以预测在不久的将来,未来的银行服务体系将能够更完善地提供“AAA”式服务”,即在任何时候(Anytime)、任何地方(Anywhere),以任何方式(Anyhow)为客户提供金融服务,这种服务必能把“以人为本”这一服务宗旨带入千家万户。

篇2:信息技术与银行服务的发展

[论文关键词]信息技术投资 银行 管理平台 经济效益

[论文摘 要]信息技术投资与应用水平已经逐渐影响到银行业务运营的基础能力,在信息化的基础上发展银行业为我国的银行业带来新的生机,解决和缓和了目前国有商业银行所面临的矛盾和危机,提高了银行的市场竞争力,银行日常的业务运营已无法离开信息技术投资系统的使用。我们必须逐渐提高银行在信息技术投资以及服务等方面的能力,进而促进银行业务高效、稳定的发展。

随着信息技术在银行业的广泛应用,创新金融服务业务是近年来金融业发展的一种趋势。金融创新活动的蓬勃发展,给整个金融行业甚至我国经济的发展都带来了较大的影响。信息技术投资与应用水平已经逐渐影响到银行业务运营的基础能力,银行日常的业务运营已无法离开信息技术投资系统的使用。因此,探讨新时期信息技术投资与中国银行业的发展的关系,进而促进我国银行业的整体发展,这是一项很重要的课题。

一、信息技术投资在银行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银行金融业务的发展与变化,离不开信息技术的有力支撑。现代信息技术的冲击不但促使银行的业务服务创新逐渐跨上新台阶,还使银行本身的存在形态发生了本质的变化。随着以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以及英特网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革命的迅猛发展,银行业务模式的创新也在发生变化。在相当多的银行,信息技术部门都被当做十分重要的部门之一。相对传统概念上的银行而言,现在的银行正逐渐走向虚拟,逐渐走向电子信息网络化,并缔造了一个全新的组织体系与经营形态。银行的金融科技综合实力,特别是业务软件、业务需求、系统集成以及网络技术的水平,将愈来愈影响着银行金融创新的能力,并成为衡量银行竞争实力的标志。据相关权威部门统计,与信息技术投资相关的投入在我国银行运营成本中所占的比例达22.5%以上。银行信息技术部门也在不断地积极提升自身的信息技术服务能力以逐渐满足新时期银行业务发展的需要。在此基础上,很多银行的信息技术部门也已经开始积极思考并制定适合本银行的信息技术投资管理与发展战略,力图为银行在今后的5~10年内的信息技术投资发展指明前进方向。

我国银行业加快发展以及提高管理水平,就必须优先发展以及应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投资管理方法与模式,技术部门将主按键从“后台”的角色转变“前台”角色,通过持续有效地应用新的信息技术投资方法,或者通过信息技术创新引领业务创新以及管理创新,将有效的促进银行快速向前发展。由此可见,信息技术投资是银行发展的“肠动力”,在银行今后的发展进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我国银行业信息技术投资存在的问题

1.技术安全观念尚待加强

对银行业信息技术投资安全来讲,首要的问题是观念以及意识的问题。目前的国有银行,管理层次多,管理半径大,使管理效率管理成本信息沟通都受到严重制约,应用信息技术进行组织结构改造促进银行借助信息技术重整客户信息资源实施客户关系管理策略提高服务质量在降低成本的基础上构建一个具有强大控制力的内部管理控制信息系统提高效率控制风险,当前我国银行的管理层对信息技术投资安全的重要性是重视的,但对信息技术投资安全到底指的是什么却知之甚少。因此主要工作还是在口头上落实。在信息技术投资安全上,由于其技术壁垒的原因,容易形成管理脱节的想象,缺乏联动性以及群众性。从管理层到员工,能否意识到信息技术投资安全的重要性,明白信息技术投资安全的基本内容以及在业务工作中的具体体现是很重要的,信息技术投资安全的基础至关重要。信息技术投资安全观念的缺乏是银行员工安全意识淡薄的重要原因。大部分的重要安全效果并不依赖于重要技术,而依

赖于基本规范的落实以及常见的安全手段的应用,缺乏对银行业务信息技术投资安全发展战略的全面了解。

2.缺乏专门的管理机制

信息技术战略规划是全行整体的信息战略规划,由于银行对信息技术战略规划制定缺乏足够的认识,进而导致对信息技术规划制定时规范管理的缺乏。部分银行的信息技术发展规划由信息技术部门单独完成,业务部门较少或不参与,导致规划不够全面,并在完成后得不到有效实施以及应用。很多银行不但没有专门性的管理机制,而且没有专属授权的机构,进而无法对信息技术战略实施有效的管理并根据业务发展实际进行定期调整以及更新。由此,造成银行在制定银行重要业务安全系统(平台)规划时不敢放开手脚的进行规划与实施,不能充分满足业务发展对信息技术发展的要求,造成业务发展需要以及信息技术支持的脱节。银行业成功的信息化建设还要依靠国家的政策扶持,以及解决好一些相关问题,如技术安全问题、项目管理问题、人才使用和激励及人员培训问题等,才能在信息化的基础上重塑中国银行的新面貌。

三、完善我国银行业信息技术投资的相关措施

1.面向服务的信息技术架构

面对市场环境的复杂多变以及日趋严格的监管要求,银行需要及时采取应对措施。通过建立技术驱动的业务服务,降低功能冗余以及整合的复杂度,进而为银行提供一个更具效益以及可扩展的平台。例如,通过数据访问实时性提升,参与流程的独立性功能组件的数量减少。实现智能客户端访问。典型的智能客户端应用能够优化利用本地资源及其离线功能,并能通过优化的方式被部署以及更新在设备之上。进而为银行架构一种面向服务的设计、部署以及管理软件基础设施及应用的新方式。架构中的应用系统的主要功能被组织成多个标准化的服务,并被封装在一个完整的工作组件内,其中的服务接口采用通用访问机制来实现,并能够接收任何来源的请求,服务导向型架构可以帮助银行利用现有的数据以及接口服务进行应用系统的整合以及功能分配。

2.投资项目的合理评定

银行的信息技术投资项目需要银行特定技术人员全程参与,对项目进行阶段评定。在制定信息技术投资项目时,银行在确定是否涉及银行重要业务的信息系统维护服务资源投资的前提下,结合自身特点合理制定投资范围。另外,金融机构的高层管理人员应负责了解与信息技术投资决策相关的风险,并制定有效的风险管理策略。管理层应对信息技术投资将怎样支持金融机构的目标以及战略计划以及金融机构将如何管理与服务提供商的关系等进行评估。还应考虑信息技术投资风险对业务系统的安全性、系统以及资源的可用性与完整性、信息的机密性以及规则的一致性构成的威胁。

3.构建信息技术金融平台

技术型金融创新可以有效地规避分业经营模式对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限制。从某种意义上说,互联网模糊了各行业之间的截然分别,实现了它们之间的有机合作,给客户提供证券、保险、基金的一站式的柜台享受服务。因此我们可以利用互联网的交互性,聘请专业人员解决客户在购买证券、保险、基金等产品时各种各样的问题,进而顺利地实现银行业务的信息化服务。同时借鉴发达国家己经建立的银行信息技术投资管理模式,充分利用各类金融服务以及经济信息,并向社会发布,进而引导社会商品运动以及资金的运动,以实现信息资源在社会各经济部门间的最优配置。

四、结语

信息技术投资作为银行发展的动力,对推动我国银行业发展表现出愈来愈大的作用。以数据集中、综合业务系统、电子支付系统、信息技术投资安全系统为主的信息化发展有力地构建了信息技术投资与银行业发展的管理平台,提升了我国广大银行的经营管理能力。同时,在这种银行业信息化发展的良好形势下,银行信息化发展也存在着一些技术与管理上的问题,需要我们认真思考,并逐渐完善。因此,我们必须逐渐提高银行在信息技术投资运行以及服务提供等方面的能力,并对其进行有效的调整,实现银行的信息技术投资发展战略与业务战略的完美统一,进而促进银行业务高效、稳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谢怀军:银行信息技术投资及其风险管理,2010年4月

[2] 郭宗宪:金融服务投资的发展趋势与承接策略,2007年6月

[3] 刘冬云:信息技术投资安全信息系统运行的新要求,中国教育,2009年3月

[4] 隆永红:银行电子化安全呼唤商用密码标准,信息与通信保密,2008年5月

篇3:信息技术投资与中国银行业的发展

一、信息技术投资在银行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银行金融业务的发展与变化, 离不开信息技术的有力支撑。现代信息技术的冲击不但促使银行的业务服务创新逐渐跨上新台阶, 还使银行本身的存在形态发生了本质的变化。随着以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以及英特网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革命的迅猛发展, 银行业务模式的创新也在发生变化。在相当多的银行, 信息技术部门都被当做十分重要的部门之一。

相对传统概念上的银行而言, 现在的银行正逐渐走向虚拟, 逐渐走向电子信息网络化, 并缔造了一个全新的组织体系与经营形态。银行的金融科技综合实力, 特别是业务软件、业务需求、系统集成以及网络技术的水平, 将愈来愈影响着银行金融创新的能力, 并成为衡量银行竞争实力的标志。据相关权威部门统计, 与信息技术投资相关的投入在我国银行运营成本中所占的比例达22.5%以上。银行信息技术部门也在不断地积极提升自身的信息技术服务能力以逐渐满足新时期银行业务发展的需要。在此基础上, 很多银行的信息技术部门也已经开始积极思考并制定适合本银行的信息技术投资管理与发展战略, 力图为银行在今后的5~10年内的信息技术投资发展指明前进方向。

我国银行业加快发展以及提高管理水平, 就必须优先发展以及应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投资管理方法与模式, 技术部门将主按键从“后台”的角色转变“前台”角色, 通过持续有效地应用新的信息技术投资方法, 或者通过信息技术创新引领业务创新以及管理创新, 将有效的促进银行快速向前发展。由此可见, 信息技术投资是银行发展的“肠动力”, 在银行今后的发展进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我国银行业信息技术投资存在的问题

1. 技术安全观念尚待加强

对银行业信息技术投资安全来讲, 首要的问题是观念以及意识的问题。目前的国有银行, 管理层次多, 管理半径大, 使管理效率管理成本信息沟通都受到严重制约, 应用信息技术进行组织结构改造促进银行借助信息技术重整客户信息资源实施客户关系管理策略提高服务质量在降低成本的基础上构建一个具有强大控制力的内部管理控制信息系统提高效率控制风险, 当前我国银行的管理层对信息技术投资安全的重要性是重视的, 但对信息技术投资安全到底指的是什么却知之甚少。因此主要工作还是在口头上落实。在信息技术投资安全上, 由于其技术壁垒的原因, 容易形成管理脱节的想象, 缺乏联动性以及群众性。从管理层到员工, 能否意识到信息技术投资安全的重要性, 明白信息技术投资安全的基本内容以及在业务工作中的具体体现是很重要的, 信息技术投资安全的基础至关重要。信息技术投资安全观念的缺乏是银行员工安全意识淡薄的重要原因。大部分的重要安全效果并不依赖于重要技术, 而依赖于基本规范的落实以及常见的安全手段的应用, 缺乏对银行业务信息技术投资安全发展战略的全面了解。

2. 缺乏专门的管理机制

信息技术战略规划是全行整体的信息战略规划, 由于银行对信息技术战略规划制定缺乏足够的认识, 进而导致对信息技术规划制定时规范管理的缺乏。部分银行的信息技术发展规划由信息技术部门单独完成, 业务部门较少或不参与, 导致规划不够全面, 并在完成后得不到有效实施以及应用。很多银行不但没有专门性的管理机制, 而且没有专属授权的机构, 进而无法对信息技术战略实施有效的管理并根据业务发展实际进行定期调整以及更新。由此, 造成银行在制定银行重要业务安全系统 (平台) 规划时不敢放开手脚的进行规划与实施, 不能充分满足业务发展对信息技术发展的要求, 造成业务发展需要以及信息技术支持的脱节。银行业成功的信息化建设还要依靠国家的政策扶持, 以及解决好一些相关问题, 如技术安全问题、项目管理问题、人才使用和激励及人员培训问题等, 才能在信息化的基础上重塑中国银行的新面貌。

三、完善我国银行业信息技术投资的相关措施

1. 面向服务的信息技术架构

面对市场环境的复杂多变以及日趋严格的监管要求, 银行需要及时采取应对措施。通过建立技术驱动的业务服务, 降低功能冗余以及整合的复杂度, 进而为银行提供一个更具效益以及可扩展的平台。例如, 通过数据访问实时性提升, 参与流程的独立性功能组件的数量减少。实现智能客户端访问。典型的智能客户端应用能够优化利用本地资源及其离线功能, 并能通过优化的方式被部署以及更新在设备之上。进而为银行架构一种面向服务的设计、部署以及管理软件基础设施及应用的新方式。架构中的应用系统的主要功能被组织成多个标准化的服务, 并被封装在一个完整的工作组件内, 其中的服务接口采用通用访问机制来实现, 并能够接收任何来源的请求, 服务导向型架构可以帮助银行利用现有的数据以及接口服务进行应用系统的整合以及功能分配。

2. 投资项目的合理评定

银行的信息技术投资项目需要银行特定技术人员全程参与, 对项目进行阶段评定。在制定信息技术投资项目时, 银行在确定是否涉及银行重要业务的信息系统维护服务资源投资的前提下, 结合自身特点合理制定投资范围。另外, 金融机构的高层管理人员应负责了解与信息技术投资决策相关的风险, 并制定有效的风险管理策略。管理层应对信息技术投资将怎样支持金融机构的目标以及战略计划以及金融机构将如何管理与服务提供商的关系等进行评估。还应考虑信息技术投资风险对业务系统的安全性、系统以及资源的可用性与完整性、信息的机密性以及规则的一致性构成的威胁。

3. 构建信息技术金融平台

技术型金融创新可以有效地规避分业经营模式对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限制。从某种意义上说, 互联网模糊了各行业之间的截然分别, 实现了它们之间的有机合作, 给客户提供证券、保险、基金的一站式的柜台享受服务。因此我们可以利用互联网的交互性, 聘请专业人员解决客户在购买证券、保险、基金等产品时各种各样的问题, 进而顺利地实现银行业务的信息化服务。同时借鉴发达国家己经建立的银行信息技术投资管理模式, 充分利用各类金融服务以及经济信息, 并向社会发布, 进而引导社会商品运动以及资金的运动, 以实现信息资源在社会各经济部门间的最优配置。

四、结语

信息技术投资作为银行发展的动力, 对推动我国银行业发展表现出愈来愈大的作用。以数据集中、综合业务系统、电子支付系统、信息技术投资安全系统为主的信息化发展有力地构建了信息技术投资与银行业发展的管理平台, 提升了我国广大银行的经营管理能力。同时, 在这种银行业信息化发展的良好形势下, 银行信息化发展也存在着一些技术与管理上的问题, 需要我们认真思考, 并逐渐完善。因此, 我们必须逐渐提高银行在信息技术投资运行以及服务提供等方面的能力, 并对其进行有效的调整, 实现银行的信息技术投资发展战略与业务战略的完美统一, 进而促进银行业务高效、稳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谢怀军:银行信息技术投资及其风险管理, 2010年4月

[2]郭宗宪:金融服务投资的发展趋势与承接策略, 2007年6月

[3]刘冬云:信息技术投资安全信息系统运行的新要求, 中国教育, 2009年3月

[4]隆永红:银行电子化安全呼唤商用密码标准, 信息与通信保密, 2008年5月

篇4:信息技术与银行服务的发展

2002年,中国农业大学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高万林教授作为负责人主持了“农村综合信息服务资源库建设及视频管理系统研发”项目。项目组在中国工程院院士汪懋华教授的指导下,梳理了我国农村信息资源、技术、平台与终端设备的现状,分析了我国农村信息服务发展面临的科学问题,探索了符合实际的解决方案。在不断研究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了“农村信息服务技术与装备研究创新团队”。团队致力于围绕我国农村信息服务面临的关键、重点和前沿问题,以动态的视角,开展相关理论、技术、平台与设备研究。经过多年积累,以“面向新农业、致力新农村、服务新农民”为宗旨,发挥学科交叉的创新优势,组建了由学科带头人、科研骨干、科研助理和硕博士研究生组成的人才梯队,逐步建立了完善的农村信息服务理论方法与技术体系,研发了系列适宜农村的应用系统、支撑平台设备及成套装置。

从项目启动开始,项目组将大量资料经过深入分析、梳理和系统研究,总结并提出制约农村信息服务的四个核心重点问题。“网通信断”:农业信息网络自成体系,但信息不互通;“站多力弱”:涉农网站及服务渠道多,但服务能力薄弱;“量大用小”:农业信息广博,但利用率低;“面广人少”,信息化建设涉及面广,但专业人才缺乏。因此,以围绕解决上述核心重点问题为导向和突破口,团队形成了三个主要的研究方向:农村信息服务理论与政策研究、农村信息服务关键技术研究和适宜农村的主动智能信息服务装备研发。

围绕上述研究方向,以新农村信息化建设为目标,以农村信息服务为纽带,团队从目标层提出了新农村信息化建设的一个阶段论、二个关系论和三种实践模式论等相关理论,为农村信息服务奠定了理论基础;构建了信息自动获取—智能处理—智慧推送各环节有机衔接的农村信息服务关键技术体系与装备保障体系;取得了具有自主产权、符合国情的软、硬件系列产品,为农村信息服务提供了科学、先进、高效、低成本的现代化管理和服务工具。近五年,团队承担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等省部级以上项目40余项,其它项目90余项,总经费达4000余万元,发表论文313篇(SCI检索45篇),出版专著20部,获发明、软件著作权125项,获省部级科研成果奖1项。

成果转化与应用是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方向,也是最终检验成效的重要指标,团队研究成果通过相关课题的试点示范,在50余家村镇社区和单位进行应用,培养农村信息服务骨干200余人,培训农村信息服务人才8300余人,辐射村庄457个,服务人数70余万人次。有些成果通过大众传媒的不断传播扩散,得到进一步转化与应用,形成了有效推动农村信息服务的解决方案,促进了新农村信息化水平的进一步提升,对农村政治、经济、文化建设等事业产生积极影响,取得了显著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推进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现代农业、实现农业现代化是一个持续长期的工作,需要高端、专业人才引导下长期发展,农村信息服务技术与装备研究创新团队非常注重培养青年科研人员,建立了面向院士、专家及国内优秀团队的开放工作技术平台,吸引国内外专家及科研人员与团队进行学术交流合作,采取联合培养方式,推动人才培养和面向不同学科方向的联合攻关,提升自主创新型人才培养能力。近五年,培养博士25名、硕士40名,目前在读博士生9名、硕士15名,博士后3名。

在自身发展同时,团体紧密关注国际社会发展最新动态,团队与欧美地区的多所大学、研究机构建立了长期的合作关系,与国际知名研究学者建立了密切联系。在高万林教授任执行主席的第一届智慧农业创新发展国际研讨会及国际农业与生物系统工程学会第十八届世界大会等国际会议上,团队成员在大会作了相关报告,与来自美国、英国、丹麦、韩国、日本及其它国家地区的50余名专家学者进行了开放性研讨,共享了智慧科技发展的新进展,开拓了农村信息智慧服务的新思路。创新团队结合中国实际情况,在农村信息服务技术与装备研究方面正不断创新,推进现代农业的内涵发展。

链接:

第一完成人:高万林简介

高万林,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农业大学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院长,中国农业大学丰台实验站站长,数字媒体系统实验室主任,农村信息服务研究所所长,农业无人机技术研究所所长,农业部科学与技术委员会委员,全国高等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研究会农林专委会主任,北京农业工程学会副理事长,美国农业生物工程师学会会员,中国农业工程学会高级会员,中国计算机学会会员。主要研究领域为新农村信息化、智慧农业和农村综合信息服务。

篇5:信息技术与银行服务的发展

【摘 要】小微企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生力军,在稳定增长、扩大就业、促进创新、繁荣市场和满足人民群众需求等方面,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也是商业银行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的主要对象,加强对小微企业的金融服务是邮储银行不可推卸的社会责任。小微企业数量多,涉及行业地域广,给邮储银行提供金融服务带来了很大的机会和挑战。本文主要阐述了商业银行小微金融服务的发展情况,分析邮储银行支持小微企业金融的必要性,并简要探析其发展方向。

【关键词】小微企业 商业银行 邮储银行 小微金融服务

一、小微企业

2011年著名经济学家郎咸平在首次提出“小微企业”概念,指出小微企业是小型企业、微型企业、家庭作坊式企业、个体工商户的统称,是国民经济发展主力军。

根据全国工商联调查的数据,全国小微企业(含个体工商户)构成了超过90%的国内经营实体,吸收了超过80%的城乡就业人口,创造了超过70%的企业创新,贡献了60%的国内生产总值和超过50%的纳税总额[1],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和动力。但长期以来,融资难问题一直是制约微小企业生存和发展。

二、商业银行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的发展环境与现状概况

随着全球经济疲软,我国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小微企业金融发展乏力,但是一些积极的变化依旧在发生,为了小企业金融服务发展注入活力。

金融体系方面,人民银行实行宽松稳健的货币政策,市场流动性总体充裕,利率水平下降,降低了小企业融资成本,优化金融市场信贷结构,目前小微企业贷款余额增速已超过了同期中、大型企业贷款增速,发展上得到一些突破。

政策方面,国家全面放开利率管制,金融市场上形成了市场供给决定资金价格的规范;国内银监实行“差异化监管”,要求提升小微企业贷款不良容忍度,并将“两个不低于”扩充至“三个不低于”;此外,在放宽涉农贷款和小微企业贷款损失的税前扣除政策的同时还扩大小微企业税收优惠范围,激励小微企业金融服务持续发展。

金融基建方面,征信系统、动产融资登记系统以及应收账款融资服务平台快速发展,不仅提升了小微企业风险评估效率,更为企业增信发挥积极的作用[2]。

总体而言,现代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的发展环境不仅为小微企业发展提供养料,也对商业银行发展小微企业金融服务发生了积极的影响。

根据中国银监会数据显示,2015年末,银行业金融机构小微企业贷款服务1322.6万户小微企业,约占全国的19.84%,小微企业贷款总额23.46万亿元[2](小微企业的贷款余额=小型企业贷款余额+微型企业贷款余额+个体工商户贷款余额+小微企业主贷款余额),其中75%来自商业银行;到2016年末,银行业金融机构小微企业的贷款余额26.7万亿元,同比增长13.81%,依旧有近76%来自商业银行,商业银行小微企业金融服务发展的主力。

面对如此数量庞大、地位又如此重要的小微企业客户群体,大力营销拓展小微企业金融服务是当前和未来发展趋势的必然。

三、邮储银行发展小微金融服务的必要性

(一)是履行邮储银行社会责任的要求

小微企业创造大量就业机会并为人们提供收入来源,在减贫和发展方面扮演重要推动者的角色,对稳增长、调结构、保就业、惠民生具有重要意义。新常态下经济金融环境,银行业与实体经济“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关系,持续改进小微企业金融服务是邮储银行的社会责任,也有利于给市场和投资者信心,维护了上市银行声誉。

(二)是邮储业务转型的必然选择

1.拥有为数众多的小微企业客户,有利于银行稳定发展。

吸收存款,打实资金基础,对银行而言是性命攸关的,作为超过90%的国内经营实体且遍布城乡的小微企业(含个体工商户),存款巨大,来源多、存期稳定且价格低。其业务述求与邮储银行的服务最为契合,更有利于建立黏度较高的稳定核心客户群。

2.小微企业可以产生更多的销售机会,带来更高效益。

随着金融市场迅猛发展,大型企业更倾向于低成本的债券融资,或者借助资本市场融通资金,对银行贷款的需求相对下降;另外,大型企业公司通常已经有了较成熟的银行合作方,邮储银行作为年轻的商业银行,介入难度大,营销成本高。

小微企业作为企业新生代的主力军,也是将来大企业的最初代,支持一批,发展一批,培植邮储银行自己的新兴客户群体将获得更多的销售机会,对资产负债业务都将有深远的影响。小微企业在结算业务、票据业务、贸易服务、存款业务、对公理财业务、外汇/离岸业务等都具有系统利润增长点,此外,对小微企业有定价优势,能带来更高得收益。

(三)应金融监管的要求

银监会出台《关于2015年小微企业金融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首次提出的“三个不低于”(即:在有效提高贷款增量的基础上,努力实现小微企业贷款增速不低于各项贷款平均增速,小微企业贷款户数不低于上年同期户数,小微企业申贷获得率不低于上年同期水平。)并要求商业银行明确服务小微企业的目标客户群体,单列全年小微企业信贷计划,确保对小微企业的信贷投放倾斜,努力实现“三个不低于”,目前,“三个不低于”已成为监管当局窗口指导的重要指标。

四、邮储银行支持小微企业金融方向的探讨

随着同业竞争日益激烈,获得领先优势,必须提前作出小微企业金融业务优先发展的战略,建立小微金融专营机构,充分利用“互联网+、大数据”,通过金融产品创新,以及加强小微企业金融业务的营销管理,持续提升小微企业金融服务支持的能力。

(一)树立科学的小微企业金融业务发展战略

在风险管理理念上,要通过信贷文化和制度设计的完善和丰富,处理好业务发展与风险防范两个方面的关系,在业务发展理念上,要实施差别化的经营策略,比如使信贷规模、产品定价、人力财务、运营活动等优先向小微企业倾斜。

在机构设置上,建立小微金融专营机构并制定业务发展计划。目前,邮储银行已经逐步设置县支行小微金融服务中心,专门配备四名以上的小微企业专职人员,分解业务目标,使小微企业金融业务在这些支行真正做到“专营、专业、专注”。

在服务理念上,以客户为中心,充分利用互联网+、大数据技术,寻找目标表客户,精准营销;线上交流、线下跟踪双管齐下地服务客户,提升客户体验。

(二)更新小微金融需要的市场化的金融产品

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金融大数据,结合各类政策平台、互联网金融平台,根据小微企业生命周期、所处的行业、产业链及供应链、担保和增信、还款方式等显性特征进行产品创新,推介出市场化强的金融产品;同时观察市场竞争和反馈情况,在风险可控范围内,更新产品要素,为小微企业金融服务注入活力。

(三)加强小微企业金融业务的综合营销管理

确立综合营销理念,彻底改变将小微企业金融业务等同于信贷业务的片面观念。小微企业的经营活动与企业主资金往往纠缠在一起,这一特点决定了可以对公业务和个人业务的共同营销,为企业和企业主提供一揽子、全方位、综合化的金融服务方案。

参考文献:

[1] 邮储银行:“贷动”小微企业“中国梦”[N].黄三角早报,2016年3月15日(B06)

篇6:信息技术与银行服务的发展

总体情况介绍

一、产业情况

(一)产业基础业已奠定,发展态势良好。经过17年发展,截止2014年底,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销售收入实现1485亿元,出口47亿美元。企业2000余家,从业人员近24万人。全市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的业务领域不断拓展,已形成了软件研发、系统集成、信息技术服务、数字内容、业务流程外包、互联网服务、集成电路设计、工业设计等多类别、多业态互动发展的良好局面。产业园区、配套设施和公共服务基本齐备,业务类行多样,创新创业活跃,产业链条基本形成。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对城市经济贡献度不断提高,已经成为大连的主导产业之一。

(二)创新活力不断呈现,骨干企业快速成长。企业以无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网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创新成绩尤为喜人。华信、东软、亿达名气通等公司建设了T4级别的云计算数据中心;泰昌集团研发了云平台软硬件系统并参与工信部大数据标准制定;五甲万京公司依靠核心技术优势收购了中科红旗,扛起国产操作系统这面大旗;恒锐公司研发的足迹图像分析系统和数据库是公安部全国刑侦办案的重要支撑;瀚闻资讯基于自建的全球贸易大数据平台,为商务部、海关总署以及1万多家企业提供全球贸易大数据分析;基于大宗货物交易的泰德煤炭网、亚洲渔港中国海产品网、东北再生资源交易中心、哥伦 布码头网等电子商务平台都成为行业的领军者;现代的智慧交通、心医的远程医疗、九成的地理信息系统在国内市场占有重要位置。

(三)工业软件基础良好,正在成为新的增长点。在数控机床、自动生产线控制、数字化车间、工业机器人等领域已成功研发了一批国际先进、国内领先、填补空白或替代国外产品的自主知识产权产品,并在国家重点项目、国有大中型工业企业中使用。如:英特仿真公司用于工业制造设计的仿真优化平台用于一汽集团,四达高技术公司的机器人用于沈飞西飞的飞机数字化装配,奥拓公司的白车身焊装自动生产线应用在北京奔驰、华晨宝马、一汽奥迪、上海通用等生产厂,圣力来公司的动态设备监控系统为中石油集团远程检测中心搭建起所辖炼油厂设备运转实时安全检测平台,大连美恒公司开发的电机调速调压控制系统替代西门子、ABB产品在冶炼、矿山和航天发射基地广泛使用。

此外,我市企业在军工领域也提供了很好的产品。如贝斯特公司的船用导航及综合船桥驾控系统、锦达公司的船用黑匣子用于军舰列装,澳钢连公司超超临界轴类锻件制作工艺软件用于航母制造,三科公司研发的航空自动驾驶控制系统用于兰空沈空的训练靶机。

这些技术、人才、企业的储备,在国家推动两化深度融合,发展智能制造,建设智造强国,强化信息安全可控的大背景下,无疑是最为宝贵资源。

(四)离岸业务不断升级,信息技术服务呈现高端化。业务 层次大幅提升,软件研发中高端设计及整体解决方案提供业务的比重已占30%以上,与传统行业相关联的设计、数据分析、营销、人力资源管理、金融分析、医药分析等KPO业务,以及部分BMP(业务流程管理)业务都有涉足。这些业务的开展为我市开展面向国内外开展高端服务外包,发展现代服务业奠定了最宝贵的是人才的培养和集聚基础。

二、产业特点

(一)产业规模与业态基础良好。目前,旅顺南路软件产业带的软件研发、网络产业、动漫产业、设计产业、信息技术服务等特色产业规模已经形成,将进一步促进大连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产业走上独具特色的创新发展之路。

(二)国际化特色鲜明。大连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出口占产业总销售收入近20%左右;引进的外资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企业占总企业数20%。先后引进英特尔、HP、IBM、戴尔等64个世界500强企业投资项目,相继成立了埃森哲全球研发中心等近20个世界500强企业投资研发中心。

(三)空间聚集效应日益明显。高新区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产业集群已成为千亿产业集群;金州新区工业软件产业集群已形成60多亿元工业软件产品和工业设计服务规模;生态科技创新城、市内四区依据自身条件形成了区域企业聚集地。

(四)工业软件促进两化深度融合。立足大连现有工业基础,研发了一批国际先进、国内领先、填补空白或替代国外产品的自 主知识产权的软件和服务产品,形成了一批工业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在典型行业的应用示范项目工程。

(五)信息技术服务呈现高端化。软件研发中高端设计及整体解决方案提供业务的比重已占30%以上,业务流程外包除以IT为主导的技术支持、软件开发、测试外,与传统行业相关联的设计、数据分析、营销、人力资源管理、金融分析、医药分析等KPO业务,以及部分BMP(业务流程管理)已在我市开展。

(六)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势头良好。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物联网等新兴技术在企业产品创新和行业应用中快速发展。创新企业涌现,成为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技术支撑。

三、重点工作措施

(一)软件产业振兴工程。为促进软件产业振兴工程,制定了《大连市软件产业振兴工程实施方案》,对重点企业、重点项目、重点产品和重点发展领域进行明确,并认真组织实施。与部省合作签署了创建中国软件名城备忘录,正在推进名城建设工作。

(二)“一企一策”政策。针对产业中的重点企业制定针对性措施,帮助企业解决发展中问题,每年滚动扶持两--三家企业。

(三)软件企业创新中心(技术联盟)及新兴技术成长计划。面向大中企业实施“企业创新中心(技术联盟)”,面向微小企业实施“创新技术成长计划”。目前,已确立移动通信系统、飞机数字化装配系统、电机自动化系统、行业应用软件架构、云计算 技术应用、多媒体6个创新中心,智能交通领域、电子航海领域、航运物流等3个技术联盟;确立了2个新兴技术成长计划企业,给予三年连续资金支持,形成核心技术与产品。

四、产业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是技术创新能力整体水平偏低;二是软件龙头企业少;三是创新意识与氛围欠缺;四是人才缺乏;五是产业环境有待完善。

五、产业发展重点

(一)高端服务外包。重点支持发展技术架构、服务设计、行业方案、流程执行,成果交付等高端服务外包业务。鼓励IBM、花旗等世界500强企业在连机构扩大全球市场占比,支持华信、文思海辉、东软大连等重点企业成为国内高端服务外包市场的龙头,把大连打造成我国高端信息技术服务外包核心城市。

(二)工业软件研发应用。抓住工业向绿色智能发展的迫切需求,面向装备制造、现代交通装备、石化等行业研发所需的高端装备的嵌入式软件、产品研发设计软件、产品制造过程管理和控制软件以及节能减排控制和支撑软件;面向工业企业管理水平提升,研发生产过程管理和控制软件、经营管理和协作软件。重点扶持四达高技术、美恒科技、圣利来、英特仿真等企业研发自主知识产权的可替代国外产品的工业软件,在专业领域成为国内龙头骨干企业。

(三)大数据和云计算。大力扶持以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为重点的新技术研发、新应用模式以及新业态的创新发展;鼓励企业围绕智慧城市建设和行业需求,开展关键技 术攻关、行业应用解决方案研发以及应用推广,培育有核心竞争力的企业与产品;重点支持华信、亿达名气通、中国电信等企业建设好云数据中心,支持现代高技术、文思海辉、达硕、心医等公司在重点行业领域的大数据应用研发。

(四)智能软件。围绕工业转型升级、智慧城市建设等需要,支持产学研用结合,在智能操作系统、人工智能程序设计语言系统、智能软件工程支撑环境、智能人机接口软件、智能专家系统、智能应用软件等领域开展理论研究与应用探索,引入和培育相关人才和机构,打造智能软件的核心团队。

(五)智慧城市相关产业。以智慧城市建设为需求牵引,大力扶持以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为方向的关键技术、软硬件产品、行业应用解决方案、数据中心、信息安全、IT运维服务、大数据分析等技术与产品的研发应用;积极鼓励企业参与本地智慧城市重点项目建设,发展电子商务平台,数字内容服务,拉动信息消费,打造骨干企业、人才队伍与优秀产品,通过智慧城市建设的应用拉动,调整振兴我市信息产业。

2015年1-5月,我市软件业实现业务收入663亿元,同比增长11.8%,一批重量级企业在我市落户,积极开展互联网、智慧城市建设等项目合作。

1、大唐电信集团在我市注册成立唐信互联网科技(大连)有限公司,社区一号项目研发进展顺利、创新创业孵化平台也在 积极筹备中。

2、华为集团与我市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将其软件云服务平台签约落户我市。

3、阿里巴巴集团与我市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建设东北运营中心,开展农村电商和跨境电商合作。

4、中兴通讯公司落户高新区,与我市签署智慧产业战略合作项目。

篇7:信息技术与银行服务的发展

软件与信息技术服务业属于研发密集型企业,该行业内部研究开发支出的会计处理比较具有特色和代表性,本文结合会计准则对企业内部研发支出的会计处理要求,通过对该行业上市公司财务报表中的研发费用的列报和披露,分析该行业研发支出会计审计处理中涉及会计和审计职业判断的方面,并针对这些职业判断点提内部控制建议。

软件与信息技术服务业企业的主要业务是提供软件开发服务和信息技术服务,属于研发密集型企业,因此该行业研发支出的会计处理比较有特色和代表性。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对于研究开发项目的支出的规定比较概况和抽象,要使研发支出按照会计准则的要求得到正确的会计处理,需要会计人员具备较高的职业判断能力,换而言之,研发支出的会计处理中存在较多值得关注的职业判断点。

一、研发支出的职业判断

(一)研发支出在财务报表中的披露

根据会计准则对研发支出披露的规定,财务报表附注中应当披露研发支出的资本化金额和费用化金额,但并没有明确指出列报披露的格式和位置,因此需要一定的会计职业判断。通常对于研发支出的费用化金额应在“管理费用”附注中披露,资本化金额应当在“开发支出”附注中披露,通过分析观察软件与信息技术服务业上市公司财务报表附注的情况,发现部分上市公司的财务报表附注对“开发支出”附注披露内容职业判断混乱。由于准则没有明确规定在管理费用明细项目披露费用化的研发支出,会计人员可以基于职业判断选择在其他部分进行披露,但这给报表使用者和信息披露监管方都带来了不便。

会计师事务所和注册会计师在对该行业上市公司进行审计时,应特别关注财务报表附注中对于研发支出资本化金额和费用化金额的会计处理,并运用职业判断评价其披露方式是否适当。

(二)研发支出的核算范围

企业会计准则没有要求上市公司在财务报表中列报和披露计入研发支出的明细项目,通过财务报表无法判断出研发支出的核算范围是否合理,在软件与信息技术服务业中有时很难区分一项开支应该作为研发开支还是计入营业成本,这就需要会计人员运用职业判断能力加以确定。企业所得税准则规定企业的研究开发费用,未形成无形资产计入当期损益的,在按规定据实扣除的基础上,按照研究开发费用的50%加计扣除;形成无形资产的,按照无形资产成本的150%摊销。这项政策助长了会计人员在核算研发支出时增加核算范围的动机。

由于财务报告使用者和监管部门无法通过财务报告判断研发支出核算范围,注册会计师在对该事项进行审计时予以格外的关注。严格核查确认为研究开发支出的原始凭证,运用专业能力判断其是否合理,防止在上市公司研发支出的核算存在舞弊行为。

(三)研发项目研究阶段与开发阶段的区分

企业会计准则要求企业内部研究开发项目的支出,应当区分研究阶段支出与开发阶段支出,准则指出,“研究是指为获取并理解新的科学或技术知识而进行的独创性的有计划调查;开发是指在进行商业性生产或使用前,将研究成果或其他知识应用于某项计划或设计,以生产出新的或具有实质性改进的材料、装置、产品等。”虽然准则对此研究和开发进行了详细的定义,但在会计实务中很难正确区分研究阶段和开发阶段。因为研究开发项目很可能是一个反复进行的过程,甚至是交叉同时进行的。而且这一判断能力对于许多会计人员来说是不具备的,需要相关技术人员的配合,这样不仅增加了会计职业判断的复杂性,亦为人为操控会计报表留下了可乘之机。

审计人员在进行财务报表审计时,对于研发密集型上市公司应关注其研发阶段与开发阶段的区分是否合理,是否有一贯的可操作的标准来规范这一会计处理,以保证企业资产负债表中“开发支出”项目金额的准确性。

(四)研发支出的资本化条件

企业会计准则规定内部开发阶段支出在满足允许资本化的五项条件时,才能确认为无形资产。允许资本化的五项条件虽然是基于资产的定义和特征而提出的,理论上没有问题,但实务中是否符合这些条件的判断却存在相当大的主观性,为人为操纵开发支出的资本化和费用化达到盈余管理的目的提供了可乘之机。软件与信息技术服务业大部分上市公司财务报告编制基础中披露的研发支出资本化条件都是会计准则规定的五条,但是从会计处理的数据上看却因为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不同存在很大的差异。

二、研发支出的内部控制建议

通过上文对软件与信息技术服务行业研发支出业务中会计职业判断点进行研究分析,发现该行业在研发支出的财务报表披露,研发支出的核算范围,研发项目研究阶段与开发阶段的区分和研发支出的`资本化判断四个方面存在着会计职业判断点。

篇8:信息技术与银行服务的发展

2014 年9 月, 我国银监会正式颁布了银监发[2014]39号文件, 即《关于应用安全可控信息技术加强银行业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建设的指导意见》 (以下称为《意见》) 。纵观全文, 《意见》的主题是银行系统的信息安全可控化, 这与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建设网络强国, 要有自己的技术, 有过硬的技术”的指示一脉相承。在银行数据化的背景下, 国家提出对银行掌握的核心数据进行安全保护也具有重要意义。

一、当前银行管理中信息技术的发展现状

1.1 信息安全重视程度不够

银行系统的高层管理人员, 即董事会和高管的关注重心偏重于业务, 对于银行系统的技术活动和技术安全创新重视程度明显不够, 对通过技术手段造成的各种金融风险缺乏直观的感受和认知。因此, 在具体工作中就表现出一种轻视相关工作的表象。此外, 相关领导在《意见》提出之前, 并没有将信息的安全可控作为银行安全的战略发展方向, 忽视了银行业务“硬实力”与文化、科技“软实力”之间的平衡发展。

1.2 管理方式落后

当前银行系统对于信息的安全管理, 虽然有了一定程度的提升, 但与发达国家相比, 仍可以称之为“粗放式”管理。这里的“粗放”并不完全指信息技术的落后, 而是对信息技术与管理体系、机制的脱节与不协调。当前银行对于信息的安全管理存在一种滞后性, 这体现在客户终端出现问题之后银行才进行处理等方面。这种滞后性可以通过精细化的信息安全控制抵消掉很大比例的安全问题。

1.3 产权意识薄弱

根据《意见》中的指导, 从2015 年起, 各银行业金融机构对安全可控信息技术的应用以不低于15%的比例逐年增加, 直至2019 年达到不低于75%的总体占比 (2014 年应用的技术和产品可纳入2015 年度计算) ;2015 年起, 银行业金融机构应安排不低于5%的年度信息化预算, 专门用于支持本机构围绕安全可控信息系统开展前瞻性、创新性和规划性研究, 支持本机构掌握信息化核心知识和技能。针对10个大类68 个小类的银行业信息技术资产 (包括服务) 提出了不同的安全可控要求。但是我国的各大银行, 对于信息安全软件的自主核心技术知识产权掌控率明显不够。专利技术数量稀少, 核心技术受制于人是当前银行系统面临的重大问题。

二、银行系统安全可控信息技术的推进策略

2.1 制定清晰的发展规划

对于银行的信息安全可控化发展, 首先要制定正确的发展道路。要根据银监会提出的银行业信息技术资产分类目录和安全可控指标, 对当前银行系统的信息技术资产、技术储备进行清产。在根据未来市场发展方向和政策指导要求制定符合市场规律的技术研发规划, 最终形成跨年度的发展纲要。

2.2 提升科技研发能力

随着技术的发展, 银行系统要对信息安全技术投入更多的力量, 努力追求更加先进的技术管理体系, 引入竞争机制, 为技术创新提供可靠地平台, 更多的在自主知识产权以及核心技术上面取得突破与进展, 保证信息技术的安全性。

2.3 加强与市场的沟通交流

在制定发展计划和技术突破的同时, 银行系统对于市场也要保持足够的熟悉度, 在于第三方金融机构展开竞争的过程中, 不断熟悉和掌握第三方金融机构强有力的市场竞争力原因, 融入银行自身的各种技术、体制和资本优势, 促进对业务和信息技术的统筹管理, 推动安全可控信息技术在银行业的落地与生根。

三、结论

在学习《指导意见》之后, 银行管理者对信息技术安全所有的目标、原则、任务和措施, 都必须围绕“自主可控”这个主题进行开展。自主可控并非单指技术的国产化, 更重要的是银行要对客户以及自身的信息安全, 进行强有力的管理与控制, 掌握技术和服务的绝对控制权。希望通过本文研究, 对银行从业者对安全可控信息技术有更加深刻的了解, 推动我国金融产业的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范渊.自主可控是关键——解读“银监发[2014]39号文件”[J].网域前沿, 2015.01.

[2]季毅.银行业应用安全可控信息技术的影响及对策分析[J].金融电子化.2015 (04) :107

篇9:信息技术与银行服务的发展

经过六年发展,目前,维恩贝特形成以银行核心系统研发、技术咨询与服务、质量保证和测试服务、应用解决方案的开发与实施作为核心业务,拥有28项知识产权,与Mckinsey、TATA、IBM、HP等世界级的跨国公司形成了稳定、良好的合作关系。

陈兵在接受《投资者报》记者专访时表示,随着利率市场化时代即将到来,经济增速放缓带来利率下行,长期以来以息差作为主要收益的传统银行利润受到很大程度的挤压,传统银行业主动或被动的迎来转型,金融创新为银行IT信息服务提供商,尤其是核心系统厂商带来发展良机。

“互联网技术在金融领域的应用目前已经实现,‘互联网+金融+服务’打造金融机构与中小企业资金流闭环系统成为我们当下创新业务的重点。”陈兵说。

核心业务优势明显

陈兵介绍,银行软件按架构可以简单分为三层:第一层是渠道层,如ATM、POS、网银、电话银行、柜面终端等面对用户操作的软件(俗称UI);第二层是业务处理层,主要包含客户信息、产品工厂、费用引擎、存贷款账户管理、支付结算等模块,被视为银行的核心业务模块;第三层是分析决策层。

网上银行、手机银行的出现让越来越多的民众感受到技术发展为金融服务提供便利,而看似简单银行存款、贷款、结算、代理等业务,实际上需要前端软件、后端核心系统软件联动才能完成,核心业务系统是银行IT应用的“心脏”,地位举足轻重。

维恩贝特提供服务范畴就是以核心业务为主。据了解,目前能够为银行业提供系统服务主要有四类公司:以IBM、华为等企业为代表的基础服务提供商(前后端、软硬件均提供);以神州数码为代表的系统集成商;以高阳金信、长亮科技等企业为代表的核心系统提供商,以及以四方精创、软通动力为代表的人力资源外包服务商。

和一般服务商不同,维恩贝特并不以提供核心系统作为主营业务,而是以结合银行已有的核心框架做扩展和定制化开发模式,实现软件咨询及开发带动软件服务。

陈兵介绍,目前公司业务主要涵盖三个领域:咨询与服务、开发与实施、IT服务外包。首先,在咨询与服务方面,维恩贝特提供核心系统业务及方案、应用系统需求规划、项目管理和测试规划。

其次,开发与实施方面,维恩贝特可以帮助银行实施核心应用系统开发,即按照银行核心系统总体规划,在主流核心产品平台上进行存款、贷款、客户信息、支付、总账等应用系统开发、提供从需求分析到投产维护完整项目生命周期的实施服务,以及结合总行规划,在分行所部署的特色业务平台上进行同城支付、代收付、财税库行、公共事业缴费、社保卡、公积金等应用系统开发的分行特色业务开发。此外,还包括帮助银行构建全行数据标准化体系,对多个IT系统对数据提供统一的分析、抽取和汇总,为银行运营决策提供及时、准确、丰富的数据及数据维护服务。

第三,IT服务外包业务也是维恩贝特的业务强项。陈兵将其称之为“现金流业务”,就金融机构和企业的某些项目提供专业的技术能力的人力资源,提供从设计、开发到测试阶段的整体服务。

定制化的技术优势,加之出身银行的团队,维恩贝特获得建行、中行、邮储银行等国有银行以及平安银行、中信、华夏银行等优秀股份制银行的认可,建立长期、稳固的合作关系。公司业绩也保持较快增长。根据公司公开数据,2014年,维恩贝特实现营业收入近1亿元,同比增长61.66%,净利润达2077万元,同比增长105.23%,而今年上半年,公司营业收入与净利润同比也分别实现43.11%、54.45%的增长。

“公司营业收入和利润的大幅增长主要原因在于公司加强营销能力建设,除保持原有客户的收入增长之外,还积极拓展国内及港澳地区新的客户领域,使得业绩规模出现明显提升。”陈兵表示。

对此,方正证券研报预计,维恩贝特今年经营将持续加快,主要有三方面原因:一是现有的存量客户部分核心系统已经连续使用10年以上,系统改造的需求十分旺盛,例如平安银行、交通银行;二是公司在不断地拓展新客户,如华夏银行、苏州银行、微众银行;三是业务范围不断做大,软件开发已经从银行核心软件向银行的渠道软件拓展,这块领域行业比较分散,软件通用性比核心小,但体量大,能为公司带来较大的收入。

目前,银行核心系统的发展共经历了四代,到目前为止,主要的银行都实现了第四代系统的更迭,但是随着去IOE以及金融的互联网化,各银行都在酝酿第五代银行核心系统的需求。同时越来越多的企业看到这一商机,包括银行都在自主研发系统,对此,陈兵认为,金融业系统服务领域市场体量巨大,可以容纳更多的企业进入,并不需要担心竞争问题。

向“互联网+金融+服务”模式转变

互联网金融发展正如火如荼,陈兵认为公司发展也应该从“互联网技术+金融”向“互联网+金融+服务”模式转变。

“这个转变是基于互联网客户需求的,通过互联网架构的核心系统技术体系的变化带来了应用思维的变化,核心系统不再是一个封闭的交易支撑系统,转变成可分享的金融服务系统,支撑现有的实体金融服务,以及未来快速增长的虚拟金融服务的实现,甚至是实现金融服务的开放。”陈兵表示,他希望承担一个通过互联网技术,打造银行与中小企业之间金融生态圈。

今年7月,国务院发布《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并指出,推进互联网金融云服务平台建设,支持银行、证券、保险企业稳妥实施系统架构转型,鼓励探索利用云服务平台开展金融核心业务,提供基于金融云服务平台的信用、认证、接口等公共服务,鼓励各金融机构利用云计算、移动互联网、大数据等技术手段拓宽服务覆盖面。

nlc202309011625

政策利好让陈兵坚定了转型方向的正确性。维恩贝特借助自身在银行方面的深厚积累,结合互联网技术不断进行创新,公司将互联网金融作为未来发展的重要动力,之前研发出专门为互联网金融企业服务的电子账户、支付管家、第三方支付平台、P2P/P2B专业网贷管理系统等产品,已经开始投入推广应用。

方正证券研报分析,维恩贝特的支付管家一是打通与其他银行的连接,实现银行业务的互联网化。该业务属于运营模式,主要面对中小型银行及互联网金融机构,通过流量收费实现收入。二是开发面向财务公司使用的资金管理系统。在第三方支付系统方面已与腾邦国际、海科融通等公司达成合作。此外,微信银行、资金管理和直销银行系统开发方面的服务也已经开展。

“维恩贝特与某上市公司共同合作研发VTM系统,由上市公司研发硬件,公司研发配套的软件,通过版权收费模式实现收入,预计单台许可费上万元。”上述研报称。

此外,今年9月份,维恩贝特投资500万元成立全资子公司深圳前海维恩贝特互联网金融信息服务有限公司,专注于为互联网企业提供一站式互联网金融信息化整体解决方案。

对于此次转型,陈兵并不是单纯地追逐互联网金融的“风口”。他表示,所有改变都是基于能够优化公司产业结构,寻求新的利润增长点,希望提升公司的持续发展能力与综合竞争力。同时,他认为,短期并未对创新业务的盈利有过高的预期,“公司主营业务目前没有发生改变,盈利仍旧依赖原有业务,创新业务是保持企业不被淘汰、活下去的前提。”

事实上,维恩贝特拓展新的客户渠道也是客观需要。从收入结构上来看,长期以来客户高度集中风险成为其发展隐患,去年公司来自前五大客户的收入达7623万元,占当期营业收入的比重为76.93%。

公司年报指出,一旦宏观经济出现波动或由于各大客户对软件开发项目支出的减少,尤其是前五大客户对公司采购支出的减少,则可能影响客户对公司产品和服务的需求,从而对公司的业务规模形成一定的冲击,影响公司经营和财务状况的稳定性。

而通过实施合作伙伴策略以及创新业务开展,客户高度集中现象有所缓解,今年上半年数据显示,公司前五大客户的销售占比已从上一年度的 76.93%下降到 63.99%。

华鑫证券分析师认为,维恩贝特针对金融市场进行深入挖掘,形成了银行、互联网金融等多个细分市场;公司除了在银行领域继续保持优势,在政府和电子商务等行业也有所突破。凭借出色的市场开拓能力,已在这个高壁垒行业站稳脚跟,未来将逐步深入各个细分市场,前景可期。

员工持股激励

去年8月21日,维恩贝特挂牌新三板。“公司成立当年就实现了盈利,挂牌新三板并不完全是补充资本金,我们更看重新三板对企业品牌提升的影响以及对公司管理方面的作用。”陈兵表示。

“银行班底出身的团队是我们的优势,从2009年成立至今,员工规模已经接近700人,其中90%以上为专业技术人员。”陈兵介绍,去年挂牌新三板后,公司积极推进核心员工股权激励计划。

目前,维恩贝特已经推行了首轮员工股份激励计划。2014年12月,首先完成60名核心员工的认定,并向这60名员工定向发行不超过157.45万股的限定性股票。截至今年4月,公司为核心员工定向发行156.4万股股票。

“公司之所以能够在业务咨询、技术开发、项目实施等方面具有行业内一流的能力,在于我们的团队是由一批具有多年金融行业经验的专家作为核心。”陈兵再三强调,专家人才对公司发展的贡献,通过不断推行的员工持股计划,让员工分享公司发展红利。

此外,核心业务优势明显、技术准入壁垒高、业内竞争者较少等原因让维恩贝特在挂牌后获得了机构投资者的认可。今年以来已经成功发行第一轮定增,共募集资金9000万元。

对于公司未来发展,券商也给予肯定,华鑫证券分析师预计,2015-2017年摊薄后EPS分别为0.75元、0.99元和1.12元。考虑到新三板交易流动性暂时不足,公司规模有限,综合下来给予一定的折价率,预计公司2015年合理估值为29-33.2倍,对应公司2015年EPS0.75元,合理价格区间为21.75-24.9元。

今年以来,监管层多次表态,对新三板实现分层设计,增强新三板企业股票流通性。6月份,维恩贝特入选三板成份指数和三板做市指数的样本股,对于能否进入未来分层设计中第一梯队,陈兵表示顺其自然,“我们一直秉承合规经营,做好自己份内的事情,公司健康持续的发展,其他的事则水到渠成。”

和很多新三板企业不同,陈兵认为目前新三板提供的空间对于维恩贝特已经足够了,“暂时并没有刺激流通性甚至转板之类的计划。”

生活中的陈兵是一位运动健将。“平时经常打羽毛球、高尔夫,但是更喜欢踢足球,很多年轻人都不是我的对手。”陈兵笑称,运动可以让人保持良好的生活、工作状态。

上一篇:再听《老人与海鸥》有感下一篇:黄叶儿和美丽的蝴蝶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