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松书院游记作文

2024-04-12

万松书院游记作文(共6篇)

篇1:万松书院游记作文

昨天,我们去了万松书院。

我一跑进大门,一眼看去全是一级一级的台阶。天气很热,又没有树荫,太阳火辣辣地晒在我们的头顶,我心想:今天可要晒成烤鸭啦!接着,我们就顺着台阶往上跑,我们一路跑一路看,看到好多石头人的雕塑,我们在雕塑边拍照留影。当我们来到书院的舞台前,已经放起了美妙的音乐,过了两分钟,不知是谁大喊:“有美女,大家快看呀!忽然,一大群小朋友跑过去,那全是我的一(2)班同学,这时,我也忍不住飞快地跑过去,哇!好漂亮,原来,这些美女都是要为我们表演节目的演员,不一会儿,她们整齐地排着队上了台,有两个演梁山伯和祝英台的演员在美妙的歌舞中对话。可我听不懂他们在说什么,不过我觉得他们优美的舞姿非常精彩。我们看了三个长长的节目。

原来,万松书院还留传着梁山伯与祝英台的美丽传说。

篇2:万松书院游记作文

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在我国已广为流传,大家一定不陌生吧。在杭州,我们游览了梁山伯与祝英台读书的地方——万松书院。

万松书院坐落在一座比较宁静的山坡上,山上有很多松树,也许万松书院因此而得名吧。我们拾级而上,在台阶两旁,环境幽雅,绿树成荫,确实是个读书的好地方。在台阶两旁的绿树丛中,有许多座名人刻苦学习的雕像。我们来到明道堂,里面的展台上摆放着许多雕刻精美的木雕壁画,有全国科举考试的考场图,有江南水乡的全景图,有杭州西湖畔的都市全景图,还有西湖畔村庄一年四季的全景图。每一幅画面都雕工精美,色彩艳丽,栩栩如生。在后院的大成殿里,摆放着五位古代的大教育家的雕像,分别是:至圣先师孔子、亚圣孟子、宗圣曾子、复圣颜子、述圣子思。他们为中国的教育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通过游览万松书院,使我感受到古人是如何发奋学习、立志成才的。我们现在的学习条件好多了,所以我们要像古人一样,勤奋学习,将来做一个对祖国有用的人才。

篇3:万松书院游记作文

【梁祝传说】

在民间,万松书院又被称为梁祝书院。传说,这是梁山伯与祝英台同窗三载共读的学府。求学期间,两人在学业上互相帮助,在生活上相互照应,结下了很深的情谊。山伯生性憨直,始终未察觉英台为女儿身,英台却早已芳心暗许。三年后,祝父催英台回家。英台以随身佩带的玉蝴蝶扇坠作为信物暗托师母做媒。最后,他们沿着长长的凤凰山古道作著名的送别——“十八相送”。途中,英台一次次借景喻情,向山伯暗示自己为女子,但山伯依然懵然不解,后经师母点破才恍然大悟。

“梁祝”故事最早见于1400多年前南朝的《金镂子》,以后明代冯梦龙《古今小说 ·李秀卿义结黄贞女》入话、清代吴景樯《祝英台小传》等都有记述,但梁祝读书处各不相同。最早将“梁祝”故事与万松书院结上关系的是见著于明末清初寓居杭州的著名剧作家李渔所创作的笔记小说《同窗记》。李渔在他的作品中处处突现出鲜明的杭州地域特色,如梁祝分别从家乡(会稽、上虞)渡钱江在草桥门偶遇而义结金兰,在当时杭州最著名的书院——万松书院同窗共读。三年后,分别时,沿着长长的凤凰山古道送别。作者把固有的书院、山川、草桥、长亭等都编织在故事之中,增添了故事的说服力和渲染力。美丽的传说使肃穆的书院有了人情的温馨,著名的学府更使虚无的故事有了真实的背景,万松书院也因此成为人们心目中的“梁祝书院”。

【万松书院的前身】

万松岭,西起西湖南岸,东抵钱江北岸。长庆二年(822)至四年的某个夜晚,时任杭州刺史的大诗人白居易途经万松岭,写下七言律诗——《夜归》:

半醉闲行湖岸东,马鞭敲镫辔珑璁。

万株松树青山上,十里沙堤明月中。

楼角渐移当路影,潮头欲过满江风。

归来未放笙歌散,画戟门开蜡烛红。

万松书院就位于这幽静秀美的万松岭上,面向云居山,背依凤凰山,左襟钱塘江,右带西子湖,且三面环山,西有留月崖、芙蓉岩、圭峰、石匣泉,奇石嶙峋,古藤虬结,泉水清洌,“极高明而最幽胜,左衿长江,右带巨湖,俯视万家,举在目前”,清丽静穆,得天独厚。书院的前身是座寺院,建于唐贞元年间(785—804),名报恩寺。嘉靖《仁和县志》:万松书院,在凤山门外南岭上。旧有报恩寺。徙入城内后,有蜀僧可恕循故址重建。明弘治十一年(1498),浙江右参政周公木以寺僧不检,乃废寺。因旧址取故材改建万松书院。明吴之鲸《武林梵志》:报恩寺,唐贞元间建,在万松岭西。内主要建筑有舞凤轩、万菊轩、浣云池、铜井。历史上,杭州曾有两位著名的地方行政长官——唐代刺史白居易和宋代太守苏东坡在杭任职期间,频频光顾报恩寺,他们在与寺僧煮酒、品茗、参禅之余留下了许多诗篇,被后人传为佳话。白居易《咏浣云池》诗曰:

白云本无心,舒养长自洁。

影落一鉴空,可浣不可涅。

鸢飞鱼跃间,上下俱澄澈。

此意难与言,览之自怡悦。

苏东坡《题万菊轩》诗曰:

一轩独为黄花设,富拟人间万石君。

佳本尽从方外得,异香多在片中间。

引泉北涧分清露,开径南山破白云。

此意欲为知者道,陶翁犹是未离群。

虽然白、苏二公之诗咏的是报恩寺,但是他们所咏之景至今尚存,是院中古迹,如此名贤题咏自当流芳千古。

【明代万松书院的创办】

明弘治十一年(1498),浙江右参政周木在原报恩寺的遗址上改建万松书院。创建初期,万松书院规模较大,主体建筑布局沿用官学“左庙右学”的形制。左边(即东面)近山处有孔子殿。孔子殿系原报恩寺建筑,修葺后做书院的祭祀场所。殿前有万松门,后有明道堂。西廊两侧各有斋室五间。

其时,万松书院内部的组织机构相对简单,招收童生、监生两类生徒;聘用博学大儒为山长、品学兼优的贤士为教授;初步建立书院的学规和章程,学规采用南宋理学家朱熹的《白鹿洞书院揭示》;讲学内容为儒家《四书》等经史著述;学习提倡以个人专研为主,强调修身养性,修己达人;书院不鼓励生徒参加科举考试,但也不反对,这与官学只为应付科举的教学方式截然不同。书院虽由地方官员创办,但在教学和管理上还是有着很大的自主权。

书院孔子殿中供奉着原南宋学宫的孔子像、四配像及十哲木主,由衢州南宗孔氏后裔主持祭祀。另外,地方官府还专门划拨原报恩寺山地170亩作为书院祭田,“以备祭仪”。经过创办初期的摸索和实践,万松书院逐渐成为江浙一带颇具影响力的知名书院。

明正德十六年(1521),侍御巡按唐凤仪等人主持了万松书院历史上第一次重大维修。在万松门东西两侧各增建石坊一座,左曰“德侔天地”,右曰“道贯古今”,并整修加固了书院原有的全部建筑,包括殿、庑、亭、轩等。两庑各增建廊房五间,使学生斋舍多达二十余间。重修后的万松书院灿然一新,“规制宏敞,视昔有加”,成为当时杭州最大的书院。竣工后,时任刑部尚书的洪钟撰《重修记》。

明嘉靖四年(1525),侍御潘景哲奉命到浙江招收国子监生源。江浙一带人杰地灵,人才济济,潘侍御因名额有限,不能将所有的人才尽数录用而深感遗憾。为此,他主张新增万松书院楼居斋舍三十六楹,更多地招收省内外优秀学子。此外,他还建议添置祭田、完备器具。这项培育人才的举措得到提学佥事万汝信及藩、臬各部官员的一致赞同。于是,派知事严纲督工,知府陈力、推官陈篪共同主持重修书院的工程。工程历时三个月。王守仁应省城大吏之邀,撰《重修万松书院记》,大力提倡其“良知”“良能”之学,且以“明伦之外无学”警士。其时,王学如日中天,万松遂得与绍兴稽山并称为越中王门两大学术重镇。

nlc202309081002

明嘉靖九年(1530),浙江左布政使顾璘与观察使汪珊、枢使李节同登万松书院西侧的石林,但见“群石蒙翳,埋汨标见而秀弗逞”,感觉辜负了自然的造化。因此,他们命人开山辟路,去除石障,披荆斩棘,整理周围环境,保留石林或蜿蜒或伟岸或奇异的风貌,更显林壑高逸。又集资建三亭:前山建振衣亭,顾璘书额;后山建卧萃亭,汪珊书额;山麓建寒椒亭,李节书额。顾璘撰《万松山始开石路作三亭记》。自此,石林成为书院一景,学者士子往往流连其间,留下大量的题咏石林的诗篇和二十几处摩崖题记。

明嘉靖十七年(1538),吏部尚书许赞上言:“近来抚按两司及知府等官,多将朝廷学校废坏不修,别起书院,动费万金,征取各属师儒,赴院会讲。”许赞的进言获得了明世宗朱厚熜的认同,他立即下旨废毁所有官员创办的书院。明正德、嘉靖之际,王守仁四处讲学,其学术主张和思想体系日益完善并得到广泛传播。对此,明世宗十分不满,认为:“王守仁放言自肆,诋毁先儒,号召门徒,声附虚和,用诈任情,坏人心术,近年士子传习邪说,皆其倡导。”对于上述两项,当时的万松书院都有触犯:一、书院由地方官周木所创;二、嘉靖年间书院曾多次邀请王守仁至书院讲学,又深受“王学”影响,提出了以“明五伦”为教学宗旨,直接针对士人“驰骛于记诵词章”而“不复知有明伦之意”的时弊。书院于是被毁。

时隔十六年后的嘉靖三十三年(1554),杭州知府孙孟在废墟中重建万松书院。

明万历五年(1577),巡盐御史马应梦在毓秀阁北增建继道堂,翼以穷理、居敬两斋。明万历八年(1580),张居正请禁伪学,毁天下书院。幸而在徐阶的支持下,浙江巡按御史谢师启、提学佥事乔因阜以“万松书院祀先圣,不当概毁”为由,再三乞请,才未被拆毁,而改名为“先圣祠”,专祀孔子。

嘉靖以后,明统治者更加注重思想控制,十分专制独裁,多次兴大狱,动辄开杀戒,儒士学者常被诛杀。从万历至天启的不到50年的时间内,就先后两次废毁天下书院。天启五年(1625),御史张讷等人秉承魏忠贤之意,上疏请废全国书院,又获明熹宗朱由校批准,天下书院尽遭废毁。崇祯初年,杭州灾害不断。特别是崇祯元年(1628)七月,“杭州大风拔木,海啸海溢,坏屋数万间,圮石坊十七座,漂没数万人”。如此的天灾人祸,再加上明末社会动荡,战乱连年,先圣祠(或称万松岭夫子庙)院舍尽遭毁坏。

据《明史》记载,正德、嘉靖之际,学者们“聚讲会,立书院,相望于远近”。当时,讲学之风在各书院中盛行一时。万松书院也因深受访问学者王守仁“心学”理论的影响,在办学上重视“讲明义理”,主张学术争辩和交流;重视自学,提倡独立研讨,培养学生独立的治学能力;在德业上提倡相帮相扶,相推相引,“使之日进而高明光大”。

书院课程设置较为简约,学生可以自由选课,“以充所善,养其所长”,充分发挥学生的特长和兴趣;反对以追求功名利禄为目的的学习,提倡“探性理之要,询治道之源”的求真务实的学风。至万历初年,统治阶级又重提程朱“居敬穷理”的思想理论,而将王守仁的理论斥为“伪学盗名”。明末,书院渐被政府控制。在科举制度的支配下,学生的学习目的只是为了通过参加科举考试,然后挣个官位,光宗耀祖罢了。

明代统治者对于书院教育的政策经常变化,致使书院时兴时废。从嘉靖起,在朝廷的支持下,前后竟有多次废毁书院的举动。因此,自正德十六年(1521)至崇祯六年(1633)的百余年中,万松书院随着变幻莫测的政治风云,跌宕起伏,经历了它荣辱盛衰的变迁。

【清代万松书院的昌盛】

清初,统治者唯恐书院讲学活动会导致明朝遗民反清思想的高涨,故抑制书院教育的发展。顺治九年(1652)清廷颁谕:“不许别立书院,群聚结党。”因此,清初的前八十年中各地书院始终处于停滞状态。万松书院也仅在顺治年间复建了孔氏祠堂。

康熙十年(1671),浙江巡抚范承谟重建万松书院,并改名为“太和书院”。由此开始,清朝统治者对书院教育由禁止转为提倡,万松书院因备受统治阶层的青睐,得以迅速发展,逐渐进入其近二百年的昌盛时期。

清康熙五十五年(1716),御赐“浙水敷文” 额,由浙江巡抚徐元梦从京城奉回杭州,并勒石立碑,建亭纪念。康熙又赐御题七律一首,内有“我愿树人常似此,讲堂近接号敷文”,书院遂更名为“敷文书院”。书院在明道堂旧址上重建正谊堂,悬“浙水敷文” 匾于中堂。第二年增建载道亭、存诚阁、表里洞然轩、玩心高明亭等。

康熙三十一年(1692),浙江巡抚张鹏翮重修夫子殿,并撰《重修万松书院夫子殿》碑文。清雍正四年(1726),浙江总督李卫主持维修,将书院所有建筑都修缮一新,从外而内分别为“太和元气”石坊、戟门、正谊堂、魁星阁,左右为学斋,又有载道亭及观风偶憩亭。同时补植松、柏、桐、桂、梅、杏、桃、李等树木,使书院环境更加怡人。山谷怀抱,花木掩映,奇石环立,左江右湖,使文人墨客寄情山水,流连忘返。

清嘉庆二年(1797),监司秦瀛在杭任职期间,见书院“廊庑倾欹,堂室渗漉”,因此提请巡抚长白玉出资修缮。这次维修工程量大,共花费了五百多万两白银,使“缺者完、蠹者坚、黝者垩、墝者甓”。

整个工程从四月起,历时三月竣工。聘请前御史潘德园任院长。书院以名师主教的优势,重又吸引了无数学子,一时“十一郡之士翕集,弦诵之声倍盛”。秦瀛撰有《重修敷文书院记》。杭州籍监院候补教谕陆梦熊、桐乡籍冯俊倬主持工程。清道光十七年(1837),金华傅九龄捐修书院。清光绪五年(1879),浙江巡抚梅启照重建万松书院魁星阁,补植许多松树,意欲恢复“万株松树青山上,十里沙堤明月中”的景观。

经前三次的大规模维修后,万松书院的规模进一步扩大。又经嘉庆、道光两次修建后,更具名校风采。这一时期,清政府对万松书院的支持也是空前的。清雍正十一年(1733),万松书院被敕为省城书院,赐银一千两“以资膏火”。清乾隆十六年(1751)三月,高宗弘历初次巡临万松书院,赐 “湖山萃秀” 额,并增赐帑金一千两白银,并赐英武殿所刊《十三经》《二十二史》各一部。当时苏杭地区享有这一殊荣的仅有江宁钟山书院、苏州紫阳书院。此后,弘历六次下江南又六次巡临,对万松书院格外重视。

篇4:杭州万松书院导游词

游客们:万松书院这么有名,当然离不开几大原因,一是书院历史的悠久;二是在此曾演绎了梁山伯与祝英台同窗共读的爱情故事;三是书院造就了许多颇具名望的俊杰英才,从而成为了杭州一处极其宝贵的文化遗产和人文古迹。在参观过程中,我再给大家一一讲解。 关于万松书院的历史,据史料记载,可追溯到唐代,当时它是座寺院,建于唐贞元年间(785--8),名叫报恩寺。寺内主要建筑有舞风轩、万菊轩、浣云池、铜井等。南宋时,寺院香火盛极一时。唐代的白居易和宋代的苏东坡在杭任地方官时,曾是这里的常客,他们在与寺僧谈禅说理之余都留下了墨宝,被后人传为佳话。

书院正式建立是在明代,明弘治十一年(14),时任浙江右参政的周木,在原报恩寺的遗址上改建万松书院,供奉孔子圣像。到了清康熙十年节(1671年),浙江巡抚范承谟又对书院进行了重建,并改名“太和书院”。清康熙五十五年(17),清圣祖玄烨亲笔手书“浙水敷文”匾额,由浙江巡抚徐元梦从京城捧回杭州,并勒石立碑,建亭纪念,书院更名为“敷文书院”。

从万松书院到太和书院,又从太和书院到敷文书院,其间经历了四毁四建及十余次重大维修的历史变革,可算得上是多灾多难。然而书院鼎盛时期,确实曾以完备的常规章程、丰厚的典藏书籍,成为明清时期杭州城中规模最大、历史最久、影响最广的文人汇集之地,与当时的崇文书院、紫阳书院、诂经精舍称为杭城“四大书院”,且位居其首。

[万松书院概况]

游客位,万松书院地处凤凰山北麓的万松岭上,这里曾是清代钱塘十八景之一的“凤岭松涛”所在地。沿着这条碎石山道向前,两旁绿树浓阴蔽日,周边的高大乔木分别是松树、银杏、沙朴、香樟、枫香等,给人一种“万株松树青山上”的意境。

小道尽头便是万松书院。复建后的万松书院景区,占地5.7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200平方米,于9月兴建,历时一年竣工,以清乾隆南巡胜迹图中的“敷文书院”图为蓝本,按明代建筑风格样式修复,是西湖周围唯一的以书院文化为主体的文化公园。主入口是一幅梁祝同窗共读的大型浮雕,接着是书院的主体建筑--三座石牌楼,随后仰圣门、明道堂、大万殿三进建筑依山而建,这些建筑都集中突出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的有机结合,景区内秀逸的石林与人工堆砌的湖石、假山连成一体,步移景异,曲折有致。园内遒劲的五针松、腊梅、紫竹、组成松、竹、梅“岁寒三友”景致,显露出“虽由人做,宛自天开”的精妙造园手法。

[主入口浮雕--品字型石牌楼]

游客们:我们现在已经来到了书院正大门--万松门。这里有一整块灰白色的浮雕,向人们展示了梁山伯与祝英台同窗共读的情景。梁祝故事传颂千年,已经是家喻户晓,“草桥结拜”、“十八相送”、“楼台相会”、“梁祝化蝶”等浪漫故事早已在人们心中扎根,传说万松书院是梁祝共同学习、生活过三年的地方,因此我们来到这里,亲眼看一看“实迹”,想一想“传说”,更能激起对梁祝往事的无限感慨。

进入万松门后,在如草如荫的草坪上,竖立着对中国书院文化有较大影响的名人塑像和万松书院的山长等,如周敦颐、张载、程颢、程颐、朱熹等。

接着我们来看书院的主体建筑---三座呈品字型排列的石坊。大家仔细看,这三座牌坊的排列和上面的题刻,都有着深刻的寓意:牌坊的阳额分别代表书院历史上的三个重要时期,即明代万松书院时期、清代太和书院时期和敷文书院时期。牌坊的阴额多为对孔子的赞语:“德侔天地、道冠古今”赞颂孔子的贡献如同天地一样博大,孔子的主张从古到今都是最好的。“太和元气”赞颂孔子的思想如同天地生育万物一样。牌坊呈“品”字型排列,包含着“做人要有人品,为官要有官品”的深刻含义,这在现世也有着一定的警示意义,大家说是不是?坊脊两端堆塑的龙首鱼尾的“鱼化龙”,就是喻示学子只要一心向学,就可脱胎换骨,从一条普通的鱼变成天之骄子、人中龙凤。三座石坊在书院创办之初就有了,是万松书院的标志性建筑。

[仰圣门--毓粹门--明道堂--居仁斋--山义斋--大成殿]

万松书院的建筑按明代风格修复,依山而建,自下而上分为三进。我们先来到第一进仰圣门,“仰圣”是表达对孔子的尊崇和敬仰,左右两间现为书画展览室。请各位心情崇敬之情步放这道礼仪之门。

我们现在来到了中轴线上的第二道门--毓粹门,毓是培养,粹是精华,言下之意万松书院是培养有学问、有道德、有修养的人才的学府。诚然,万松书院造就了袁枚等一代博学大家,明代的王阳明、清代的齐召南、秦瀛等大学者也曾在此教书讲学。有联为证:“浙水重敷文,看此山左江右湖,千尺峰头延俊杰;英才同树木,愿多士春华秋实,万松声里播歌弦。”几百年来,万松书院为浙江乃至全国输送了无数人才,对历史文化名城杭州形成了尊师重教、育才树人的民风有着独特的历史地位和作用。

过了毓粹门,便来到了二进明道堂,“明道”即申明道理之意。这里是书院的教学重地和举行重大活动的场所,是书院的核心部分。历史上的明道堂轩敞宏丽,现建筑面积近200平方米。堂内正中悬有“正谊明道”横匾,意思就是端正行为,阐明道统。这里还陈列着“中国科举文化风俗”立体彩塑,集中展示了明代科举赶考的场景,主要画面有十年寒窗、千里赴考、科场风云、临轩唱名、丰乐赐宴、荣归故里。

明道堂两侧厢房分别是居仁斋和由义斋,以前曾是学生自习和住宿的场所,现已作为陈列馆。关于居仁斋和由义斋的名称来历,是取自《孟子》的“居仁由义,体用己全”,意为一个人拥有仁义之志,就拥有了一切。

我们先来看居仁斋,这里分为大小两房,大间作中国书院陈列室,主要陈列着中国书院简介,如著名的湖南岳麓书院、江西庐山白鹿洞书院、无锡东林书院等,同时陈列的还有书院与官学介绍,书院与科举简介等。小间原为琴房棋室,现展示杭州四大书院的内容。

再来看由义斋,这里也分大小两间,大间陈列着万松书院的历史沿革、学规、章程、教学特色、祭祀制度、藏书制度、考课制度、著名学者等内容介绍。小间系书画室,用拓片、书法、山水画等形式展示了万松书院的碑记和诗词等。

随着台阶的步步高升,第三进大成殿便出现在我们的面前。我国最大的大成殿是曲阜孔庙的大成殿,“大成”是孟子对孔子的评价,他说:“孔子之所谓集大成者”,意思是说孔子学术的博大精深已经达到了集古圣先贤大成的境界,颂扬了孔子的教育思想和渊博文化。大成殿也就成了师生们祭祀孔子及历代儒家先贤的场所,是师生们施礼的好地方。请看:殿中有康熙手书“万世师表”匾额,正中为孔子及“四配”的木雕坐像。这里的五座塑像分别是:正中的孔子像和两侧的复圣颜子、宗圣曾子、述圣子思、亚圣孟子。两侧墙面用壁画形式展示了孔子行教图,分别是:杏坛设教、读〈易〉有感、舞雩从游、泰山问政、子贡辞行、忠信济水、侍席鲁君、礼堕三部。此外旁边还设有青铜祭器10尊。

再看殿前还有两座碑亭--颜乐亭和曾唯亭,分别以孔子的学生颜乐和曾唯命名,亭内分别有康熙御题“浙水敷文”碑和乾隆〈七言御诗〉碑。

大成殿后面有一处民国时期的平台,现尚存一对石狮、一堵照壁及嵌入其中的孔子线刻像碑。

[毓秀阁--孔家山石林]

游客们,来到万松书院,千万不要错过参观梁山伯和祝英台当年读书的地方毓秀阁。这是一座体现江南民居风格的围合小院,上为接侍厅,下为梁祝书房。“梁祝”的书房是梁山伯和祝英台当年刻苦攻读诗书之处,厅堂内,以东阳木雕的形式塑造的梁山伯和祝英台像,正在同窗共读。墙面用壁画的形式表现梁祝草桥相会、柳荫结拜、三年同窗、十八相送等场景,同时还摆放了梁祝“使用过”的文房四宝,和以明代服饰为蓝本的梁祝“穿戴”过的服饰。背景则放映着越剧〈梁祝〉演唱片断。来到这里,使人们充分感受到“梁祝情节”的美好氛围。

其实毓秀阁始建明嘉靖四年(1525年),由御史潘仿所建,当时是专门用来接待四方云游之士的。请各位随我登上二楼接待厅,凭栏远望,整个万松书院尽收眼底。书院白墙黑瓦,古朴简洁,这座明清时期浙江的高等学府,犹如一位倚山而坐的饱学老人,不事张扬,内敛深沉。

另外,想感受“梁祝”十八相送的情景的朋友,可到观音堂和双照井参观。前面就是观音堂,相传梁山伯和祝英台曾在“观音堂前拜一拜,拜请观音来做媒。”

双照井是因梁祝故事而传名的一处景观。祝英台曾在水边说:“这水里双影,一个英姿飒爽,一个容貌俊丽,两人要合作起来,这水也会为之增色不少。”暗自把自己的女儿身作了暗示,可惜梁山伯什么都没听懂,于是被祝英台戏称为“呆头鹅”。

孔家山石林是万松书院一处妙不可言的自然景观。石林秀逸嶙峋,姿态奇特,分圭峰、芙蓉岩、留月崖三部分,以石奇、景秀、文雅而闻名。古人赞曰:“留月崖头圭石峰,万千削出碧芙蓉。振衣直上依云止,倚遍闲亭看古松。”芙蓉岩上有见湖亭,是整个书院的最佳观景点。

游客们,让我们登高远眺,只见湖中三岛一览无余,雷峰新塔金碧辉煌,钱塘江水一波三折,西湖美景尽收眼底。再看看石林周边,还留下了历代名士题写的摩崖石刻,有“万古嶙峋”、“高大光明”、“日光玉洁”、“天地万物”、“时雨圣化”、“开襟”、“有美”、“登峰”等字迹,均系游目骋怀、抒发胸臆之作。

[节义亭]

梁祝故事广为流传,京师书生崔升携妻客居杭城也留下了一段佳话,并在万松书院存有墓台遗迹。来到书院门外的节义亭,想起这对恩爱夫妻的往事令人肃然起敬。相会清嘉庆年间(1796--18),崔升携妻陈氏来杭,因生计无法着落以至穷困潦倒而无钱返乡,有人劝陈氏改嫁,以改变贫困的生活,陈氏坚决不允,“固穷守志,至死不移”,终为生活所迫,双双自缢身亡。同治年间(1862--1874年),钱塘县令非常同情这对苦命鸳鸯,于是令人在万松书院厚葬了崔升夫妇,并建节义亭以志纪念。人们以坟为屋,塑崔氏夫妇像供人凭吊、拜祭,一度香火旺盛,于是节义亭又称为“双吊坟”。如今根据清代学者俞樾〈春堂随笔〉一文中的记载复建节义亭,给万松书院又增添了一段历史的佳话。

篇5:永嘉书院初三游记作文

沿途一条潺潺小溪,哗哗哗,好像在唱一首欢迎曲,欢迎我们的到来。暖暖的秋风,徐徐吹来,夹带着那熟悉的泥土气息,让我沉醉。

进入了永嘉书院,看见了那清澈的楠溪江哗哗哗地流淌着。“楠溪江是温州地区唯一没有被污染的溪流”爸爸说。果不其然,水是那么清澈,那么碧绿,都可以清晰的看见水底的鹅卵石,还有那自在游玩的小鱼。虽然这时候的水温有点冰冷,但是阻挡不住游客们对这水的向往,便纷纷脱掉鞋子下去戏水和“捕鱼”。

不经意抬头远眺,眼前一片连绵起伏的山峰,峰顶上飘着许多薄薄的雾,好像童话中的仙境。

越过一座小桥,来到书画院,展厅里有活字印刷,还有许许多多珍贵的石头,墙上还挂着我们中国的四大发明“指南针、火药、造纸术、活字印刷”。

三人一路走走歇歇,来到扇形山洞,这是一个人工开凿的洞,洞内空间非常大,估计可以坐下上千人。这是多大的一个工程啊!这里绝对是夏天避暑的好地方。

走出山洞继续前行,山路忽然一转,惊喜!金珠瀑!哗哗哗……哗哗哗……,一条壮观的瀑布映入眼帘。我兴奋地跑了过去,站在瀑布下仰望,只见瀑布从山顶上像条飞链似的泻下,飞爆撞击岩石激起千万朵水花,在阳光下幻变为五彩缤纷的水珠。我不禁想起了一首诗:“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篇6:游记说明文:参观立雪书院

一大早,我怀着激动的心情,和妈妈来到了号称“人文第一景”的立雪书院参观。

来到立雪书院,我们登上一段陡峭的石阶,石阶两旁怪石林立,号称“立雪岩”之壮观小景,最引人注目的那块酷似狮子的巨石,上面刻着“狮醒”两个大红字,更给这只狮子添了几分威风。登上立雪岩。就来到了立雪书院的牌楼,上方刻着“立雪书院”四个大金字,两旁刻着一幅富有哲理的对联:读书好处心先觉,立雪深时道以传。

我们走进牌楼,穿过一扇古香古色的`朱红色的大门,便来到了书院主楼“游山川艺术馆”的综合大厅,大厅中央摆放着一方巨砚——人瑞五龙砚,说它大,一点儿也不夸张,它长125公分,宽65公分,重约六百斤,上面雕刻着“五龙戏珠”,可以看出这方砚制作者的独具匠心,上面还布满了许多黄色的小眼儿,共138个呢!令人惊叹不已!巨砚的右上方还摆着一方小巧的耕读寸石砚,据说,书院创始人游嘉瑞爷爷幼时因家境贫寒,上不起私塾,用来偷听私塾时使用。游嘉瑞爷爷在如此贫困的情况下还千方百计地求学,更何况我们过上了幸福的生活,还有什么理由不好好努力学习呢?

参观完综合大厅,我们随着解说员,来到了“笋香斋”,专门展示游嘉瑞爷爷及其他一些名家的书画作品。首先映入眼帘的是15米巨幅行草《苦笋颂》,《苦笋颂》是游嘉瑞爷爷写的一篇散文,及百米长卷书大“法”——《香港基本法》,《香港基本法》写于香港回归之前,花了三个多月才写成,我不由得暗暗佩服起游嘉瑞爷爷孜孜不倦的精神,也看到了他曾经在书法上取得的巨大成就。《苦笋颂》对面,挂着十几幅书画合璧,精美的图画配上游嘉瑞爷爷刚劲有力的字,其价值自然不言而喻了。

走出“笋香斋”,又来到了“千石印室”,“千石印室”里展示了数百件“寿山石微雕”作品,大有地球仪大小,小的却只有小孩的巴掌大小,在这样普普通通的寿山石上刻字,其难度可想而知,从中,也可以看出游嘉瑞爷爷在艺术上的巨大成就。就说说游嘉瑞爷爷的代表作《江山如画》吧!《江山如画》是用一块西瓜大小的寿山石所刻,这块寿山石之所以叫做《江山如画》,是因为寿山石的纹理酷似中国版图。上面刻着《岳阳楼记》等古代名篇。字却很小,要用放大镜才看得清楚。

接着,我和妈妈又参观了尺一楼,士砚斋,东巫草堂,立雪堂及永阳馆等几个展厅,有的展示了数百本古籍善本,有的展示了永泰的水土风情,有的收藏了成千上万的砚台,每一方,都有一定的哲理。这些,都一一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我增长了不少见识。

上一篇:海泉湾度假区策划方案下一篇:爱慕虚荣的小马童话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