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发展的建议范文

2022-06-20

第一篇:银行发展的建议范文

商业银行发展中小企业信贷业务的建议

2010-10-20 16:34:26

[摘要]中小企业的自身特点,银行自身经营考虑,以及社会信用体系不健全和缺乏完善的信用担保体系,是中小企业贷款难的根源所在。对于商业银行而言,应根据中小企业“小、快、灵”的经营特点,积极发展中小企业信贷业务,培育新的业务增长点。一是创新经营管理体制,设置中小企业专门管理机构;二是创新调查方式,合理有效地评估风险;三是加强贷后管理和风险监控;四是丰富信贷产品,满足中小企业产品需求。

(中经评论·北京)

一、商业银行中小企业信贷业务发展缓慢的原因

首先,这是由中小企业自身的特点决定的。一是中小企业大多资产和经营规模小,易受经济周期波动影响,抗风险能力弱。据统计,全国每年新注册民营企业15万家,而有10万家又会因各种原因注销,其平均寿命仅2.9年。对以安全性、稳定性、盈利性为经营目的的银行而言,为减少风险,回避中小企业贷款是必然的。二是中小企业自身管理不规范,企业信息不透明,银行无法及时有效了解企业经营状况。中小企业的财务管理和信息披露缺乏真实性、可靠性和完整性,银行在取得企业信息的博弈中处于不利地位。三是中小企业贷款缺少足值有效的担保。中小企业普遍固定资产少,抵押品不足,难以取得银行贷款。四是中小企业自我信用约束力不强,这也影响了银行支持中小企业融资的积极性。

其次,银行方面也有其出于经营方面的考虑。一是中小企业贷款经营管理成本高。相比大企业贷款,银行经营中小企业贷款的单位经营成本大大增加。二是银企之间信息不对称。中小企业信息不透明,银行在贷款调查、审批时需要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三是适合中小企业的信贷产品较少。商业银行在以足值有效担保防范风险的前提下,既能有效防范风险,又能在现有条件下为中小企业提供贷款的信贷品种十分缺乏。

最后,社会信用体系不健全,缺乏完善的信用担保体系也是中小企业贷款难的重要原因。

二、对商业银行开展中小企业信贷业务的建议

作为资金供给方的商业银行,应根据中小企业“小、快、灵”的经营特点,积极发展中小企业信贷业务,培育新的业务增长点。

创新经营管理体制,设置中小企业专门管理机构。实行中小企业信贷业务专业化管理,并坚持可持续发展、风险可控、成本与效益相匹配的原则,负责中小企业信贷市场准入、征信管理标准与信用评定标准的制定、授信调查、信贷审查、风险评估和管理等,通过专营机构的设置实现专人专业化管理,以促进中小企业信贷业务的发展。

创新调查方式,合理有效地评估风险。由于中小企业财务信息不透明,在进行企业信贷调查时,可增加非财务指标的调查,通过对企业非财务因素、贷款用途、担保能力的全面调查,对企业信贷风险进行综合评价。如“三品、三表”调查,“三品”调查包括对企业实际控制人和主要经营者人品的调查,对产品产供销情况的调查,对抵押品价值及变现能力的调查;“三表”调查包括对企业用水、用电和税务报表的调查,以推测企业生产经营情况的真实性。

对中小企业贷款实行授权审批,规范审批标准,以适应中小企业信贷需求“少、快、频”的特点。

加强贷后管理和风险监控。第一,加大对企业法人道德风险的管理。第二,坚持定期查库查账和财务分析制度,确保第一还款来源的稳定性。第三,做好信贷服务。发挥银行系统优势,及时为企业提供购销信息、资金结算等服务;促进企业购销衔接,加快企业资金周转;要当好企业的参谋助手,督促企业规范运作,积极防御财务风险和经营风险,增强企业的偿债能力、资金营运能力和盈利能力。第四,通过人民银行征信系统查询客户的贷款及担保记录,及时发现客户的不良信用行为。

丰富信贷产品,满足中小企业产品需求。商业银行可根据中小企业信贷需求,进一步贴近市场、贴近客户,为中小企业设计还款期限灵活、担保方式多样的信贷产品,并建立完善的风险控制机制。

建立银企信息沟通机制,要求和帮助中小企业提高规范管理和信息透明度,使银行能及时知悉企业高级管理人员的异常变动情况和真实的财务状况,及时分析企业是否存在风险。

加强信贷队伍建设,提高服务水平和效率。一是要以人为本地抓好队伍建设,二是要建立和完善奖励激励机制,三是要建立定期培训机制。

(《中国金融》,2010年第18期,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金融发展研究院,王珏帅)

第二篇:建设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摘要:本文首先介绍了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概念以及发展现状。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居民财富的日益积累,越来越多的人希望自己的资产能够保值增值,希望得到专业的理财服务。与此同时,我国商业银行的个人理财业务也得到了迅速发展,个人理财产品不断丰富。着重分析了目前建设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发展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虽然建设银行个人理财业务近年来有了长足发展,在我国商业银行中占据较大领先优势,但是与国外银行理财业务相比,无论从规模上还是从内容上都差距甚远。存在着理财产品雷同、产品设计管理机制不健全、缺乏专业人才、产品宣传中风险揭示不足、客户评估工作欠缺 、科技支撑力度不足,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从目前情况看,建设银行个人理财业务还处于起步阶段,庞大并持续增长的个人金融资产,为建设银行发展个人理财业务提供了充分的物质基础,市场前景十分广阔,主要采取加快理财产品的创新,改进个人理财服务,建立完整的信息披露机制完善风险管理,增加科技投入培养高素质人才等措施,加快个人业务的发展。

关键词:建设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对策;建议

目录

1.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发展现状 ............................................................................................. 3 1.1发展规模不断扩大 ..................................................................................................................... 3 1.2非保本理财产品和保本理财产品交替发展 ............................................................................. 3 1.3理财产品种类层出不穷 ............................................................................................................. 3 2.建设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发展存在的问题 ............................................................................................ 3 2.1理财产品雷同,产品设计管理机制不健全 ............................................................................. 4 2.2缺乏专业人才............................................................................................................................. 4 2.3产品宣传中风险揭示不足,客户评估工作欠缺 ..................................................................... 4 2.4科技支撑力度不足 ..................................................................................................................... 5 3.建设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 5 3.1加快理财产品的创新 ................................................................................................................. 5 3.2改进个人理财服务 ..................................................................................................................... 6 3.3建立完整的信息披露机制,完善风险管理 ............................................................................. 6 3.4增加科技投入,培养高素质人才 ............................................................................................. 6

1.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发展现状

个人理财业务是指商业银行运用各种金融知识,专业技术以及广泛的资金信用等专业优势,根据客户的财务状况和具体要求,为个人客户提供的财务分析、财务规划、投资顾问、资产管理等专业化服务活动。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居民财富的日益积累,越来越多的人希望自己的资产能够保值增值,希望得到专业的理财服务。与此同时,我国商业银行的个人理财业务也得到了迅速发展,个人理财产品不断丰富。

1.1发展规模不断扩大

据统计,2007年商业银行人民币理财产品发行了1302只,外币理财产品发行了1760只,均远超过2006年的水平,呈现出爆发性的增长。2008年以来,伴随着资本市场的深幅回调,基金、券商集合理财产品遭遇重创。尽管商业银行理财业务在4月份经历了较为严厉的“监管风暴”,但凭借其稳健、多样化等优势,受到投资者的追捧,成为资本市场弱势下的资金避风港。银行理财产品在2008年上半年取得快速发展,共有53家商业银行发行了2165款理财产品,其中40家中资银行发行了1780款产品,10家外资银行发行了385款产品,为客户提供较多可供选择的产品,丰富了理财产品市场。

1.2非保本理财产品和保本理财产品交替发展

我国商业银行理财产品发展初期以稳健保本固定收益型产品为主,但随着理财产品市场的不断发展,到2007年固定收益型理财产品的市场占比下降幅度超过30%,而非保本浮动收益型理财产品的市场占比大上升,达到37.9%,说明客户风险投资承受能力逐步提升。

1.3理财产品种类层出不穷

我国商业银行初始理财产品主要以委托贷款方式出现,之后随着近几年证券市场火爆和居民投资热情高涨,商业银行推出一系列新的理财产品。主要包括:新股申购型理财产品,“准基金”类理财产品,结构化理财产品,挂钩型理财产品,股权投资型,收益权转让型,QDII等产品,产品创新能力不断加强。

2.建设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发展存在的问题

虽然建设银行个人理财业务近年来有了长足发展,在我国商业银行中占据较大领先优势。截止到2008年6月底,已开办近400个个人理财产品占全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产品发行总量的18.5%左右.但是与国外银行理财业务相比,无论从规模上还是从内容上都差距甚远。据有关资料统计,一些发达国家商业银行发行的理财产品量一般平均水平为1030个左右,存在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在:

2.1理财产品雷同,产品设计管理机制不健全

虽然建设银行推出较多理财产品,但因其具有较强的效仿效应,没有本质上的差别,银行理财服务实质性内容少,产品整体技术含量较低。比如,建设银行推出一款虚拟黄金交易产品“帐户金”业务,中国银行立即推出“黄金宝”业务,这两款产品其本质都是以国际黄金交易挂钩进行交易,只是在优惠折扣上有所不同,形成“换汤不换药”的情形。在设计理财产品时没有充分考虑客户利益和风险承受能力,没有从资产配置的角度进行产品开发和投资组合设计,没有应用科学合理的测算方法预测理财投资组合的收益率,没有设置相应的市场风险监测指标和有效的市场风险识别、计量、监测和控制体系。从而导致产品到期后不能及时衔接,在产品真空期间客户资源流失不利,于培养客户忠诚度,对建设银行的可持续发展造成不小的隐患。

2.2缺乏专业人才

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是一项综合性业务,政策性强,涉及面广,服务要求高,要求理财人员具备较高的素质。一个优秀的理财人员需要全面了解理财产品的各项功能,熟练掌握证券、银行、保险、法律、税收、财务等多方面知识,具备丰富实践操作经验,并有良好的交际和组织协调能力。但是建设银行普遍缺乏高素质的优秀理财人员,主要反映在(1)一些理财人员学历偏低,数据显示,目前很多理财人员基本上都是从前台转岗过来,大学本科以上学历的理财人员占总数的12.3%,大专及以下学历的占87.7%。(2)缺乏必要的专业知识,行业知识和管理能力,据统计,取得理财规划师(国家职业资格二级水平)资格的人数占理财人员总数的0.7%,助理理财规划师(国家职业资格三级水平)资格的占2.4%。(3)对所从事业务有关法律法规和监管规章也不了解,缺乏较为系统的学习和培训,沟通能力欠缺,还有些理财人员自身年龄和阅历非常有限,理财实践能力很薄弱,对所推介产品的风险特性认识不足,造成了销售行为的不规范。

2.3产品宣传中风险揭示不足,客户评估工作欠缺

建设银行在推销理财产品的时候风险揭示不足,没有以醒目、通俗的文字进行表达,过分强调预期收益率,追求销售业绩。在为客户提供理财服务时没有对客户进行

风险偏好评估,或随意评估。对客户的投资目的、财务状况、以及风险认知和承受能力了解不深,导致客户购买了并不适合的理财产品,造成了客户的损失。目前,我国绝大部分客户对银行理财产品的认识存在误区,认为买理财产品只赚不赔,对其风险认识不足,大都对银行理财人员深信不疑。而且在投资方式上也存在从众跟进型(羊群效应)现象:自己不懂就跟着别人跑,大家买啥他买啥,当出现与银行先前所宣传的预期收益相差甚远时,不少客户心理无法接受导致矛盾激化,对银行信誉造成极大的影响。

2.4科技支撑力度不足

以计算机网络和通迅技术为中心的金融电子化是理财业务发展的技术依托。目前建设银行技术服务手段,通迅网络、计算机应用软件配套能力,科技化程度与个人理财业务发展不相适应,急待完善之处还很多。虽然建设银行通过对自身电脑运行系统进行了重大系统升级改造,投入了较大人力物力,但与业务发展需要还有不小的差距。比如信息更新慢,不能实时反映某些产品交易情况等。大多数情况下还在以宣传图表、资料、计算器等简单工具为主,缺少专门为客户设计的电脑软件,以及提供必要的查询和市场资讯服务,更谈不上为客户做理财分析、调查、量身定做理财目标和计划等。与外资银行的先进技术手段和周到服务相比,势必受到冲击,导致客户群体和市场资源的流失。

3.建设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从目前情况看,建设银行个人理财业务还处于起步阶段,庞大并持续增长的个人金融资产,为建设银行发展个人理财业务提供了充分的物质基础,市场前景十分广阔。

3.1加快理财产品的创新

随着社会不同经济主体对金融服务需求的多样化,以及银行间竞争的加剧,要求商业银行不断推出有市场特色、有效益的新产品。金融产品的同质性决定了个人理财产品的效仿效应。提升建设银行自身产品的设计能力,建立自己的品牌产品势在必行,为此应不断加大对市场及客户的调研评估,有针对性的推出理财产品,特别是考虑到同业竞争的因素,重点在产品推出的时效性做文章,抢占制高点,争抢市场份额,提高效益水平。应积极与证券、保险、信托等非银行金融机构合作,努力发展交叉性金融业务,不断推进产品整合、开发能力,加快个人理财产品和服务创新。应建立完备的客户信息系统平台,充分利用现有的OCRM系统的功能,细分客户层次,对不同层次的客户设计不同的理财产品与投资方案,提供有针对性的、差别化的产品和服务,满足不同层次客户的需求。

3.2改进个人理财服务

个人理财服务的质量对理财业务的开展至关重要。个人理财业务应以客户为中心,本着“真诚服务”的态度服务客户,理财人员要帮助客户分析自己的风险承受能力、理财目标,详细了解客户的财务状况及其它各方面的投资需求,向客户传达正确的理财观念和方法,推荐适合的理财产品。除此之外,理财人员应定期访问客户,根据客户财务需求的变化及时调整服务内容。应定期为客户寄送理财明细,便于客户随时了解自己的资产负债状况、可运用的资金、盈亏情况等,让客户感受到贴心的人性化服务。同时加大硬件建设,有条件的分支机构要设立财富中心,理财中心为高端客户提供良好优雅,私密性强安全可靠环境,实行差别化服务树立建设银行品牌效应。

3.3建立完整的信息披露机制,完善风险管理

在设计理财产品、宣传销售理财产品、投资及后续服务等环节应建立全面的风险管理体系,及时向客户充分披露相关信息。要求理财人员在销售理财产品时要向投资者完整、准备、详尽地揭示每个产品内在的风险结构,让客户了解产品的操作方式和风险度。比如向客户提供《产品风险提示函》,揭示产品的风险点并要求客户详细阅读并签署意见,使其真正对产品的风险有一定的了解,同时利用建设银行营业场所,95533客户服务系统,LED系统以及建设银行网站(http://)等现有工具,加大对产品信息披露和风险提示,使客户对其产品有充分了解和必要的心理准备。

3.4增加科技投入,培养高素质人才

要在充分利用现有网络、计算机等设备的基础上,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加快计算机网络、相关软件建设。开展个人理财业务,人才队伍的建设是关键。要重视和培养理财业务的高素质人才,建立相应的个人理财业务人员资格考核与认定、继续培训、跟踪评价等管理制度。要对现有个人理财业务从业人员加强培训,实行持证上岗制度,对达不到上岗条件的员工要实行强制培训,待其具备相关资格后才准予上岗。提高准入标准,对新入行员工从学历,执业资格等方面实行硬性要求,尽快扭转人才缺乏的问题。鼓励员工学习进修,提高员工的从业素质,培养一支专业的理财队伍。

参考文献

[1] 陈绍枝,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差距比较及对策,现代商业银行导刊,2005年1月

[2] 赵辉、丁玉岚、陈玉平等,商业银行市场营销策略,中国金融出版社,2003年6月。

[3] 陆俊停,中国商业银行开展个人理财业务研究,〔硕士学位论文〕,中央财经大学;2001年3月。

[4] 余宏,尽速开拓我国个人金融服务的战略构想和实施策略,〔硕士学位论文〕,上海,上海财经大学,2000年11月。

[5] 党信涛,对当前人民币理财产品的思考,现代商业导刊,2005年7月 [6] 许福华,新加坡个人理财的投资策略分析,〔硕士学位论文〕,上海交通大学,2001年2月。

[7] 唐笑阳,我国商业银行大力发展中间业务的理论分析与对策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北京,中央财经大学,2002年4月。 [8] 周群,建设银行中间业务发展战略研究,〔硕士毕业论文〕,天津,天津大学,2001年5月。 [9] 潘文胜,利率市场化与商业银行风险及其管理,〔硕士学位论文〕,上海财经大学,2002年4月

[10]黄艳敏,中国工商银行沈阳分行市场营销战略研究,〔硕士学位论文〕,沈阳,东北大学,2002年1月。

第三篇:村镇银行可持续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自2007年开展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试点以来,我国村镇银行发展势头强劲,支持“三农”经济成效初显,但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不仅是村镇银行自身需要思考的问题,也是监管部门亟须探讨的主题。为此,青岛银监局结合支持青岛辖区村镇银行发展的实践经验对此进行了深入调研,发现目前村镇银行服务“三农”经济的自身比较优势尚未充分发挥、风险管理机制建设不完善、主发起行的支持力度不够、相关支持政策不完善等,这些因素影响了其健康、可持续发展。

村镇银行可持续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对服务“三农”社会责任认识不足,比较优势尚未充分发挥

一是在发展思路上社会责任感和主动性不足。主发起行是村镇银行的控股股东或惟一大股东,村镇银行的发展政策、高管人员、管理制度、操作系统等均依赖于主发起行,这造成村镇银行尚未清晰认识到自己的特殊性和服务“三农”的职责。在业务开展中习惯于与主发起行的分支机构或与其他银行业金融机构做比较,在经营初期遇到困难时把原因归结为监管政策限制太多,提出一些诸如放开业务区域限制允许其跨区经营等要求。

二是发展方式脱离实际环境。村镇银行具有贴近社区、贴近农民、决策链条短的优势,应采取“贴身式”服务方式,其信贷服务流程的设计、信贷管理制度的实施、信用评估和信贷风险手段等,均要适应农村中小企业、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和农户的实际需求。但实际中,村镇银行的业务人员习惯与大“优质客户”打交道,习惯通过财务报表、企业信用等“硬信息”来了解、判断客户,没有建立起以搜集客户“软信息”为主要内容的营销信息系统,在发放小额贷款时仍坚持“抵押贷款”为主,未普遍探索建立一套适合农户贷款的村镇银行信用评级体系,走差异化、特色化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尚需不断探索。

三是发展方向上存在重速度、求效益倾向。目前,村镇银行在全国大范围组建,各地村镇银行基于对股东投资报酬的考虑,都不同程度地存在急于扩张规模、高速发展、创造收益的现象,直接造成信贷投向偏离“三农”,授信集中度较高,甚至向一些主要商业银行已经压缩或退出的客户发放贷款。

潜在风险不容忽视,规范化管理有待加强

一是法人治理架构的设置不利于风险管控。监管制度允许和支持村镇银行根据其决策管理的复杂程度、业务规模和服务特点设置简洁、灵活的组织架构,如村镇银行可只设立董事会,行使决策和监督职能,但工商部门在注册登记时却要求村镇银行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的规定,必须设立“三会一层”的公司组织架构。一方面造成村镇银行公司治理结构臃肿,经营决策效率较低;另一方面,迫使村镇银行不得不大量使用主发起行人员兼职,受制于时间与精力,兼职人员无法对村镇银行的风险管控发挥更大作用,也增加了村镇银行在经营及风险管理上对主发起行的依赖。

二是客户信息管理手段较为落后。出于成本和技术维护考虑,大部分村镇银行没有自己的信贷管理系统,主要借助于主发起行的信息系统,作为主发起行信贷管理系统的一个客户端,且与人行征信系统尚未连接。一方面,查询客户信息需要通过当地人行或主发起行,成本高、速度慢;另一方面,由于主发起行与村镇银行的客户群体不同,客户信息的分类和分析模式也有差别,因此信息的运用效果也差强人意。

三是人员及岗位设置与风险管理矛盾突出。现行股本设置模式下,村镇银行人员管理受制于主发起行,主发起行将其视为自身的异地分支机构管理,因而存在人员配备不足,岗位设置少且兼岗较多的问题。村镇银行作为一级法人,与分支机构管理存在本质区别,既要与当地政府各部门沟通协调,还要拓展市场,从业人员承担着市场开拓和风险管理的双重职责,人员不足迫使业务开展有所取舍,加之小额贷款户数多、笔数多、管理难度大,隐含着较大的操作风险。

股东资格管理制约机制缺位,准入及后评价机制有待完善

一是缺乏强化股东的退出机制。《村镇银行组建审批工作指引》筹建申请材料中要求发起人主动声明关联入股情况,约定如果存在任何隐瞒,则该发起人在村镇银行的投票权受到限制,但对如何限制发起人投票权及如果发起人存在提供虚假资料、承诺,或存在隐瞒不具备股东资格情形而被监管机构在开业后发现的,未做出如何处理的规定。此外,对主要股东在村镇银行经营过程中施加不当的指标压力、干预村镇银行的日常经营事务等情况也没有硬性要求。

二是未明确主发起行承担其他企业法人股东和自然人股东的审查职责。监管政策要求对持有村镇银行股份5%的股东要事前进行资格审查。现实中,主发起行筛选的股东持股比例往往不超过5%,导致部分村镇银行的参股方较多,大量民间资本游离于监管之外,而且对自然人和个体工商户股东入股资金来源的真实性审查非常困难。以制度化方式明确要求主发起行在组建时承担其他股东资格的审查职责,监管机构以主发起行的审查工作为基础会提高审查质量和效率。

三是未建立衡量主发起行支持村镇银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监督机制。从村镇银行发展情况来看,主发起行的支持力度强与弱直接影响村镇银行的经营效益和未来的发展方向。若主发起行未在规章制度的修订完善、支付清算系统的上线、充分利用当地股东的人脉拓展业务、金融产品的创新及风险管理等方面给予充分支持,则村镇银行在发展初期将困难重重。但目前对主发起行支持村镇银行发展成效的监督机制并不完善,造成部分村镇银行发展缺乏主发起行有力的支持。

部分配套支持政策不健全,影响服务“三农”的办行宗旨

一是村镇银行债券投资渠道不畅。投资国债或金融债一向是银行机构利用富余资金获取稳定收益的常用投资方式,村镇银行作为法人机构监管指标较多,资本金不能全部用于发放贷款,往往造成低息资产占比较重,而且资金向主发起行回流问题较为普遍,资金得不到有效使用。《村镇银行管理暂行规定》明确村镇银行富余资金可购买涉农债券。但目前我国没有发行涉农债券、涉农企业短期融资券、涉农信贷资产支持证券等涉农债券,投资其他性质的债券又有悖于制度规定。

二是个别地方政府引进村镇银行的目的与国务院设立村镇银行的目的相背离。在推动村镇银行组建过程中,存在当地政府人为提高准入门槛问题,比如提出2亿元的注册资本准入标准不动摇,严重阻碍了村镇银行的组建步伐。

政策建议

加快配套扶持政策措施出台和落实的步伐

建立农业担保和保险公司,扩大担保和保险范围。加快建立农业政策性保险机构和农业担保公司,降低农户因意外事故和自然灾害而产生的损失,或政府财政向担保公司贴息提高担保公司对农户及农村企业担保的积极性,担保公司实现风险分担,减少村镇银行农户贷款风险。还可探索建立农业巨灾风险基金,对雪灾、冰冻等自然灾害造成的巨大损失给予补偿。

加大培育农村地区金融市场环境的力度。明确全国性统一的支付结算系统及征信系统上线标准,对村镇银行通过间接方式加入清算系统进行统一规范,允许所有村镇银行借助其主发起行的平台开通个人及企业征信系统,实现个人和企业信用查询功能。此外,人民银行应尽早将村镇银行纳入主流支付结算系统。

建议当地政府在法律法规之外不干预、多支持,为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发展做后盾。积极创造有利条件(如协助村镇银行选址、提供价格低廉营业用房、为村镇银行提供服务绿色通道等),为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设立、发展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而不是盲目追求村镇银行的规模,人为抬高准入条件和标准。

风险管理关口前移,进一步完善准入标准和条件

根据区域经济发展状况对设立村镇银行的注册资本实行区别对待,分类监管,对地方政府阻碍设立村镇银行的应取消该地村镇银行的设立指标,调到别的地区。此外,进一步完善村镇银行法人治理模式,使得村镇银行根据实际需要设置组织架构,并对其从业人员进行最低数量要求,使其建立有效的分工制约机制。

以制度化方式明确主发起人对出资额5%以下出资人股东资格的审查职责和审查标准,细化对出资额5%以上自然人股东资格的审查标准和提供的资料清单,如自然人股东所在单位资信证明、个体工商户营业执照、纳税证明、征信记录等。鉴于监管信息的局限性和不对称性,明确主发起人承担对其他发起人股东资格的审查责任,并出具审查结果的承诺书,通过强化对主发起行的审查职责来提高审查效率和质量。

加强对股东资格连续性审查,强化股东退出机制。一是强化对主要股东资格的审查。除行政许可办法规定的条件外,还应要求主要股东出具正式的书面承诺:承诺不谋求优于其他股东的关联交易,承诺不干预村镇银行的日常经营事务,承诺不向村镇银行施加不当的指标压力等。二是明确要求在《发起人协议书》和《公司章程》中载明所有股东退出条款,限制或终止不合格股东所持股份的表决权。三是对于股东较多的村镇银行,在《公司章程》中强化主发起行对村镇银行的表决权,确保金融机构发起人在村镇银行经营中的实际控制地位,以防被其他关联股东操控。

完善村镇银行后评价体系

出台村镇银行风险评级实施办法并在全国范围内开展风险评级工作,掌握村镇银行的风险真实状况及为实行差别监管提供可靠依据。

研究制定统一的村镇银行支农考核办法,加大对村镇银行支农比例达标的奖惩,通过考核来强化对村镇银行服务“三农”情况的监督管理,纠正村镇银行偏离设立初衷和市场定位的行为,敦促村镇银行切实为所在区域农民、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服务。对考核排在前列的村镇银行,银监会可考虑实施正向激励机制,在网点设置、业务开展方面给予一定奖励。

建立主发起行支持村镇银行发展效果的后评价机制,有效督促主发起行加大对村镇银行的支持力度。鉴于村镇银行因股本设置而造成法人治理独立性难以提高的事实,监管部门需进一步明确主发起行对村镇银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职责,如:从长远来看,发展村镇银行仍然需要创新金融工具、金融技术、金融产品、金融服务方式来满足新农村建设的资金需求,在创新与风险防控二者结合上必须依靠主发起行。同时,对发展方向偏离“三农”或出现经营风险的村镇银行的主发起行,要采取限制其发起设立村镇银行诸如此类的约束机制。对发展好的村镇银行的主发起行,要实施奖励措施。

夯实基础,实现服务“三农”和商业可持续发展的统一

充分认识比较优势,加快磨合进程,提高发展的主动性、社会责任感和核心竞争力。目前,村镇银行的关键是要提高对服务“三农”社会责任与商业机会相关性的认识,要立足于细分市场和充分认识自身比较优势,调整好市场定位、业务定位、产品定位和客户定位,在差异化、特色化上下功夫。只有在客户层次、产品结构、服务方式、管理流程等方面建立特色,形成品牌,专心致力于向“三农”客户和“三农”市场提供高度专业化、精细化服务,才能在核心主业培育独特竞争优势,形成和提高核心竞争力,在“三农”领域广泛而深入地发现、搜寻和创造有效的金融需求。

业务开展坚持以增强风险抵御能力为前提。一是加强制度和机制建设。指导村镇银行在“治本”上下功夫,指导其提高风险管理的有效性、内部控制的健全性,督促其提高信息系统合人才储备的支持能力,从制度和机制上为增强风险抵御能力提供保障。二是严格坚守各项审慎监管要求。村镇银行的资本小,要督促其严格坚守资本充足率、拨备覆盖率、流动性比例、贷款集中度等各项审慎监管指标要求。银监会提高村镇银行贷款集中度指标比例后,监管机构面临的一个严峻问题是如何防止资本小的村镇银行出现贷款集中风险,因此仍要引导村镇银行坚持“小而散”的信贷投放原则。三是适度控好规模扩张步伐,从自身实际出发稳健发展,确保速度与质量同步。

加强社会知名度和品牌美誉度的建设。村镇银行作为新生事物,社会对其认知度不可能短期内提高,这就需要村镇银行深入农村、贴近农民,建立当地客户对自己的了解与信任,获得好的口碑,以服务求发展,以贡献求支持,找到商业可持续原则下服务“三农”的最佳模式。

第四篇:我国商业银行投行业务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建议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大多数都设立了投资银行部门或专业投行机构,国有大型商业银行更是利用规模优势在投资银行业务探索上先试先行并取得显著进展,股份制中型商业银行也紧随其后大力拓展投行业务。我国商业银行在面对金融业全面开放的挑战和机遇时,已经由传统商业银行向现代全能型银行集团转变,在资本约束、利率市场化、融资结构失衡等条件下,商业银行要向更广阔的资本市场拓展已成为必然选择。

一、我国商业银行投行业务发展现状

(一) 法律框架现状

随着我国金融市场发展,商业银行经营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各个资本市场之间原本清晰的边界变得模糊,参与者数量增长使得竞争不断加剧,金融产品结构日趋复杂,金融服务需求强烈且多样化。无论是主观意愿还是客观条件上,商业银行顺理成章地发挥其资金成本、客户资源、运营网络、对外信誉等优势开展投资银行业务。相应地,监管部门也逐渐出台相关的法规政策,有限度地放松了对商业银行开展投资银行业务的束缚。中国人民银行相继出台了《证券公司进入银行间同业市场管理规定》、《基金管理公司进入银行间同业市场管理规定》、《证券公司股票质押贷款管理办法》、《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暂行规定》,明确商业银行开办代理证券业务、衍生产品、基金托管、财务顾问等投资银行业务。在2001 年商业银行开始提供“银证通”后,基金托管、财务顾问、项目融资、个人理财等业务陆续开展。2004 年,批准商业银行直接投资设立基金管理公司。2005 年确定工商银行、建设银行和交通银行为首批直接投资设立基金管理公司的试点银行,这使商业银行通过基金公司间接进入证券市场成为可能。同年,商业银行获准开展资产证券化业务。2006 年,9 家商业银行获准从事短期融资券承销业务。国家对金融业综合经营改革的鼓励与扶持政策取向,为未来国内商业银行探索综合经营、实施业务整合,提供了有利的外部政策环境。至此,我国的商业银行已经实现了在分业经营框架下的一定程度上的业务交叉融合。

(二) 业务经营模式选择

1. 准全能银行式的直接综合经营。德国商业银行为典型的综合经营银行模式。在这种模式下,商业银行通过内设部门直接开展非银行金融业务,各种金融业务融合在一个组织实体内。商业银行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设置相关的职能部门,在中间业务的范畴内开展诸如财务顾问、委托理财、代理基金发售等投资银行业务。工商银行于2002 年5 月设立投资银行部,下设重组并购处、股本融资处、债务融资处、资产管理处、投资管理处等业务部门。招商银行于2001 年成立了其投资银行部门———商人银行部,全力推进投资银行业务。2002 年招商银行又成立了招银国际金融有限公司,正式申领投资银行牌照。交通银行上市后旋即成立投资银行部,浦东发展银行2006 年设立投资银行部,选择事业部附属模式,公司及投资银行部下设投行业务部,主要职责包括银团与结构性融资(包括短期融资券承销) 、项目融资

(房地产融资) 、资产管理、财务顾问和信贷资产证券化等业务。此外,中信、光大、民生、华夏、兴业等股份制商业银行也在2005 和2006 年建立起独立的投资银行部门。

2. 银行控股式的间接经营模式。英国商业银行为银行母公司形式的代表。此模式下,商业银行和非银行子公司之间有严格的法律界限,证券业务、保险业务或其他非传统银行业务是由商业银行的子公司进行的。与综合性银行相比,虽然这种模式的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效益受到限制,但仍有助于实现风险分散化,并且通过业务的交叉销售获得较高收益,提高银行的品牌价值。建设银行1995 年与摩根斯坦利等合资组建中金公司;中国银行1996 年在境外设立中银国际。2002 年,中银国际在国内设立中银国际证券有限公司,全面开展投资银行业务。

(三) 业务范围选择

1. 财务顾问业务。包括证券承销、企业并购以及项目融资的咨询顾问业务、政府财务顾问、集合理财顾问。财务顾问业务主要是发挥商业银行拥有的网络、资金、信息、人才和客户群等方面的综合优势,为客户提供投资理财、资金管理、风险管理、公司战略等方面的专业顾问服务。由于大多数企业缺乏资本经营的实际操作经验,商业银行利用自身的信息网络、资金和人才优势,从专业的角度帮助客户制定经营策略、实施资本经营,达到扩大规模、抢占市场份额、转换经营方向等目的。商业银行从事财务顾问业务的价值取向不仅局限于获得咨询费收入,而是与客户群的开发相结合。一是通过提供财务顾问服务,密切与客户的联系,有利于客户群的培养,向客户推销其他金融服务产品;二是全面了解客户的财力、经营状况,有利于控制银行向客户提供常规产品的风险,带动商业银行相关业务的发展。

2. 杠杆融资业务。杠杆融资业务的本质就是商业银行通过提供信贷资金,,满足企业股份制改造、上市、配股、收购、兼并等资本经营活动对资金的大量需求,具有贷款金额大、贷款期限短等特点。随着我国企业股份制改造步伐的加快,上市公司之间、上市公司与非上市公司之间的收购兼并活动日趋活跃,短期周转资金的融资市场空间巨大。此外,借助杠杆融资业务,可以派生出“过桥贷款”、股权资金的收款、结算、并购方案设计、配股项目推荐等创新业务,培育新的利润增长点。在目前激烈的市场竞争形势下,更好地密切银企关系,发展和巩固核心客户。

3. 基金托管和资产证券化业务。主要包括福利基金托管、企业年金托管、社保基金托管、银行不良资产证券化、基础设施资产证券化、出口硬通货应收款证券化等。随着各种福利基金、专项基金和社会保障基金市场化运作步伐的加快,商业银行对此类业务给予高度重视,迅速进入市场。资产证券化在我国的探索和开展为我国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业务的发展开辟了新的舞台和发展空间。资产证券化业务可以提高商业银行的资产流动性,也为其资产负债管理提供了新的选择。商业银行可以为项目、企业、证券公司提供证券化的资产,并进行证券化资产的评估和方案设计。

二、商业银行投行业务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投行业务使得银行的中间业务收入大幅增加,但繁荣之下隐忧仍存。

(一) 业务范围受限制

在“分业经营、分业监管”现状下,我国商业银行只能从事部分简单的、低风险、低收益的投资银行业务,而与资本市场、资本运作相关的一些复杂的、高风险、高收益的业务项目要么绝对不能从事,要么是必须以变通手段进行合规处理。目前所有商业银行都无法获得IPO 经营资格,堵住了商业银行为客户直接融资的大门。《商业银行法》规定,商业银行不得从事股票业务,不得向企业投资,使得商业银行无法在股票包销和证券交易上服务客户。[4 ] 虽然禁止银行从事某些高收益、高风险的投行业务,在风险防范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但“一刀切”地把所有银行全部阻挡在一个门槛里,就可能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风险防控优秀的银行投行业务的正常发展。2004 年美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收入占比为47 % ,花旗银行高达70 % ,日本为39. 9 % ,英国为41. 1 % ,而我国仅为12. 33 %。[5 ] 这反映出投行业务还处于低级发展阶段。

(二) 专业人才匮乏,创新能力不强

投资银行业务是一项高度专业化的金融中介服务,它要求有一支精通金融、财务、法律等专业知识,并具有一定从业经验的高级人才队伍作为业务支撑。商业银行现有业务人员的知识结构比较单一,不能完全胜任投行业务的开展,在较大程度上形成人力资源的瓶颈制约。人才的缺乏会导致银行业务创新能力不强,产品设计和风险计量方面存在较大不足和隐患。而专业人才的培养需要一个漫长的学习和积累过程,这将不可避免地制约着我国商业银行投行业务的快速发展。

(三) 政策法规存在盲区

目前,监管部门对商业银行开办新业务实行必须报批的市场准入制度,顺应商业银行经营的发展趋势,监管层对商业银行综合化经营限制措施已大大松动,并出台了部分政策和监管法规进行规范管理,我们相信这种趋势仍将延续。但由于投行业务具体监管细则尚未出台,政策上存在较大弹性,可能原本之前“默许的”会成为今后“禁止的”。加之商业银行的大量投资银行业务要接受一行三会等机构的多边监管,监管部门之间协调不力、法规冲突等也会产生政策法律风险。

(四) 与传统业务的关联风险

商业银行往往将过桥融资、担保资源作为撬动并购顾问、承销等投行业务的营销手段,反过来投行业务也能成为拉动贷款和其他融资需求的重要因素。为降低营销成本,提高营销效率和收费水平,实现为客户提供一揽子综合化服务,商业银行采取传统业务与投资银行业务打包捆绑销售的方式进行营销,这在带来综合效益的同时,也增加了关联风险,操作不当很有可能会加大商业银行的总体经营风险。

三、完善商业银行投行业务风险管理

在商业银行内部风险控制机制完善、外部监管有利的情况下开展混业经营,可以在总体上分散银行的经营风险。因此,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 实行投行业务分级准入制

当前我国银行监管部门对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业务的专门监管几乎是空白,也没有精通投行的专家对业务进行研究分析,导致监管机构只能以最安全但也是最保守的监管方式设置禁区,来防范可能出现的风险和损失,但却严重阻碍了金融深化和金融效率的提高。建议监管机构组织精干力量成立专门的投资银行业务监管部门,加强对国际、国内投资银行业务的发展趋势进行研究,加强各分业监管机构的合作,充分运用VAR 等计量模型对投行业务、产品风险、风险管理水平进行评估,设置合理的分级业务准入条件,拒绝不合格的银行机构和产品进入高端投行市场,让风险管理水平较高的优秀银行和产品获得风险溢价,确保投行市场的稳定繁荣。

(二) 加强人力资源建设

投资银行是“知本”密集型业务,优秀的人才和有效的机制对于业务发展至关重要。要促进投资银行更好更快发展,国内商业银行有必要进一步完善和优化组织结构,加快投行专业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工作。

组建高水平投行专家团队,建设重组并购、银团贷款与结构化融资、资产转让与证券化、直接融资等业务中心。对于优秀的投行人员,要借鉴国外先进投行和国内证券公司等机构的经验,真正实现收入与业绩挂钩的机制,做到人尽其才。[6 ] 发挥人才在竞争中的核心作用,提高从业人员素质,严格履行业务操作规程。要对从业人员进行充分的风险管理培训,加强服务意识,严格按照操作规程办事,以客户利益为重,避免投资银行业务和传统商业银行业务的捆绑销售,并实行严格的信息披露。

(三) 完善风险内控体系

严格内部资金管理,控制内部关联交易。商业银行应严明纪律,切实加强内部控制,对信贷资金和投资银行业务之间的资金交易实行严格的限制,加强投资银行部门的资金用途管理,做到“专款专用、封闭运行”。明确不能以信贷风险约束弱化作为开展投资银行业务的代价,信贷决策不能受投资银行业务收入等因素的干扰,防止投资银行业务风险向资产业务领域转移。适当控制业务选择。在当前我国的监管水平下,商业银行应慎重选择适当的投资银行业务,短期内不应当介入股票市场。建立现代风险管理制度,包括风险评估、风险报告、风险验证、风险检查等制度。积极采用风险价值法(VAR) 、经风险调整的收益率(RAROC) 以及事后检验等风险内控方法来管理和控制风险。

(四) 完善风险外部监控

随着金融业的快速发展,银行、保险、证券机构业务彼此融合,行业间的界限越来越模糊,应对传统的分业监管加以调整以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首先,在目前既定的单一监管前提下,融入功能监管要素,在一定程度上按业务性质来确定监管边界,尽快完善功能监管的相关制度,加强各个监管机构相互协作。其次,建立风险预警机制。监管应注重动态性,吸取次贷危机的经验教训,随时关注银行的风险状态,及时提示,重在预防。监管机构根据投资银行部门定期上报的相关资料,采用合理的风险测量方法,确定其实际承受的风险大小,并考虑银行集团资本总额与分布以及其风险管理水平,对风险水平做出评价,并根据结果督促其优化风险管理操作。

(潘 石 吉林大学中国国有经济研究中心,吉林长春2.陈 曦 吉林大学经济学院,吉林长春 3张臣明1 长春大学人事处,吉林长春)

第五篇:银行发展建议

然没有近距离接触新来的领导,但确实感觉比原来有些变化.以下是我的一些个人见解请你们参考.

1.人力资源和薪酬体系的混乱.人是最宝贵的财富,不管是高层,中层,还是底层员工.不论关系介绍还是市场招聘.对于人员的能力或潜力发挥和收入的满意度是招聘的重点关注问题.可我们还是以流程银行自居,但招聘和辞职流程拖沓.同职级收入差距较大,不论能力只论关系严重.外籍和外地优秀人才没有施展的舞台.从人员进入的那时起已经埋下祸根.同时所谓的绩效考核工资制度和苛刻的限制性禁业条款(进来后才知道,条款内容根本在签合同时不知道),使很多优秀人员离开后,对渤海银行产生厌恶.该条款没有保护人员的流失,反而造成市场口碑的损坏.分行招聘的困难不仅是收入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对这家银行有没有信心,和什么人共事!

2企业文化和经营理念的混乱.如果流程银行合规银行是我行的经营理念,那么在风险的控制和产品的设计中,必然会有它的特色.可今年风险的逐步抬头,恰恰说明我行的风险和合规管理还有很多问题.另外好的经营理念必须有好的管理体系和工具去执行.我无意去诋毁从渣达银行引入的事业部制,但小银行需要有灵活应对市场的能力在这样的管理制度下受到很大的限制,而且是否外籍人员了解国内复杂的市场和监管,请领导考虑.对于工具的使用,我们能理解创业三年行里资源和投入的困难,但对于系统平台和流程管理的建设我真的无语,还不如非金融行业的民企!效率和稳健是经营理念中最对立的两面,但也是企业经营的策略.如果我们需要大力发展的话,请考虑组织和系统的使用!同时一个来自280个不同单位的银行组织,文化建设非常困难.但人心都是相同的,希望我们的银行好起来.文化建设需要先有将,后有兵.在和其他银行讨论招商银行的成功时很关键的一点是平等的沟通,客观的沟通.这方面我行做的非常差!国有习气和外方优越歧视的心态,造成我行奇怪的文化.自我的满足和官阶文化已经形成,对于一个新银行而言是致命的!

3坦率的说我行优秀人才并不多,三年来也形成了不少"奇怪"的中层管理人员.业务能力一般,晋升却总有安排.而外部人才的融入必然有问题.请先打扫好庭院再请佛龛吧.

最后也祝曹总一路走好,每位真心付出的同事都祝你好好安息!

上一篇:音体美工作计划范文下一篇:研修班开班讲话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