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本”理念在作文教学中的体现

2022-09-12

长期以来, 作文教学一直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难点, 学生怕作文, 感到作文单调枯燥, 没内容可写, 对写作持消极态度, 甚至厌恶作文, 感觉不到习作的快乐。学生视写作为“畏途”, 极度惧怕写作, 对老师布置的写作任务常常叫苦不迭, 应付了事;而教师虽立志改变学生的写作现状, 但在惨不忍睹的学生习作面前乱了阵脚, 只能以传统的作文教学模式维持苍白的写作教学。写作在师生的共同演绎之下, 由快乐的本源转向了痛苦的深渊。为何会产生这样令人尴尬的境地?审视我们的作文教学, 就会发现, 在传统的作文教学中, 教师拥有绝对的话语权, 从作文要求的制定, 题材范围的限定, 写作方法的选择以及最后的作文评改, 教师都扮演了极为权威的角色, 作文不再是学生情感表达的需要, 而成为了一项令人烦恼的任务。强硬的“师本”理念压抑了学生鲜活的创造力, 压制了学生张扬的个性, 学生在强硬的“师本”理念面前处于失语状态。华南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郭思乐在他的《教育走向生本》中说:“多少年来, 我们一直认为自己就是教学过程的主人。而今天, 我们却认识到了这种判断并不符合实际。……我们需要把为教育者设计的教育转变为为学生设计的教育, 即把师本教育转变为生本教育。”作文教学的当务之急也是呼唤学生的个性回归, 弘扬学生的主体意识, 变“师本”为“生本”, 将“生本”理念贯穿于作文教学之中, 使写作真正成为学生情感抒发的需要。

在作文教学中体现“生本”理念, 就需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根据郭思乐教授《教育走向生本》一书中的理念:“……教育过程的主人和主力, 原来是儿童自己, 我们只不过是儿童自主发展的服务者和仆人。我们必须一切为了儿童, 全面依靠儿童。……”在作文教学中发现确立“以学生自我为中心”的体系, 坚持作文教学“一切为了儿童, 全面依靠儿童”的新理念, 充分认识到学生是整个写作过程的创造者, 教师只是一个启发者、引导者。因此, 在平时的作文教学中, 要注重培养学生作文创作的主动性, 激活学生的创作热情, 引导学生对生活的观察与思考的主观能动性, 在作文写作中能够主动表现自己的真情实感与独抒自己的性灵, 让学生在习作中享受到体验的愉悦, 探究的魅力, 生命的活力, 对话的激情, 生活的乐趣, 交流的开心, 发展的进步, 个性的张扬, 合作的快乐, 使生本理念在作文教学中真正得以实施。

一、强化主体情感需要, 为生活需要而作文, 为情感勃发而作文

学生大多害怕作文, 没有写作热情, 这与学生从小养成的作文思维习惯有关。写不好作文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们的写作思维进入了一个“定势”, 即关于“如何开头”、“如何结尾”“怎样才能是好文章”的模糊标准里去。更由于社会阅历浅, 对生活缺乏细致的观察和思考, 学生在作文时常常会觉得无内容可写, 生编硬造, 无病呻吟;写一些违心的话, 写出来的文章假话、套话、空话连篇。想提高学生写作水平, 必须从学生自身的需求出发, 打破学生长久形成的思维定势, 学会自主作文。让学生“有感而发”, 情有所动, 才能催开智慧的花朵。当作文成为一种生活的需要, 一种情感的需要时, 才会真正鲜活起来。所以在平时写作中, 教师要努力培养学生对自然、对生活的感受力, 要勇于表现自我, 表现对人生、对社会的独到见解, 做到真正的“我手写我心”。叶圣陶先生早就呼唤的“生活充实, 才会表白出、抒发出真实的深厚的情思来”。新课标指出:要“多角度地观察生活, 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生活是写作之本源, 先有生活及其体验, 然后才有文字操作。为此, 我让学生观察生活, 放开手脚, 自由写作, 把自己想要表达的写下来, 不必太讲究文章的结构与布局, 也不必太注重技巧, 只需用心表达。这种随意的作文方式, 将作文的神秘感和高深感在学生心中慢慢抹去, 取而代之的是拉近学生与作文之间的距离, 使学生自然而然地将作文当作自己生活的一部分, 使作文真正成为学生情感表达的需要。这时候作文才会有真情实感, 学生也不会觉得无话可写, 就不会生拼硬凑, 并且文章相对比较流畅。作文的本源价值才得以体现。

二、加大阅读力度, 提升作文水平

许多学生写作中时常感到表达处于困难状态, 词汇量单薄、苦涩, 整篇文章往往辞不达意, 甚至错句百出, 出现这样的情况源于缺乏阅读的积累。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告诉我们:“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学生只有多读书, 才能多吸收, 多借鉴、多积累, 多运用, 从而促进写作水平不断提高。也就是说, 阅读量的大小是写好文章的必要条件。读是写的积累, 厚积必然薄发。

怎样让阅读从“生本”出发, 培养学生的阅读观呢?我引导学生从学习的各门功课中积累写作素材。平时学习的各门功课本身就有着丰富的阅读素材, 引导学生根据不同的学科、不同的主题进行分类积累, 收集成册。诸如语文学科, 古今中外, 无所不包, 名家名篇甚多, 各式各样人物不胜枚举;还有锦绣河山, 历史事件;勤奋好学, 尊老爱幼, 无私奉献等传统美德的赞颂, 也有对贪婪蛮横, 吝啬残忍, 虚伪愚昧, 保守顽固等丑恶现象的鞭挞。只有加大阅读量, 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 勤于积累, 使学生在做到保证阅读兴趣的前提下学会择取性阅读, 慢慢扭转学生的阅读观, 让学生从广泛阅读中汲取写作的养料, 恰当地运用到写作中去。这样他们发现和捕捉素材的能力就会增强, 从而头脑中的材料就越来越丰富, 作文便会文思泉涌。

三、践行生本理念, 提升评改效率

作文批改历来是令语文老师头疼的一件事, 作文数量多, 即使能抽出时间全批全改, 有时候也只能是走马观花, 蜻蜓点水。作文发到学生手中, 也很少有学生对老师下的批语认真思考, 更别说找老师探讨了。在“师本”教育理念的笼罩之下, 以往作文的评改常以老师的一家之言作为衡量学生作文的唯一标尺。老师们虽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写了大量的评语, 但学生们可能并不领情。老师面对的是活生生的学生不是机器, 他们有思想有热情, 以往的被动接受把他们的思想和热情禁锢住了, 活力消失了, 课堂沉寂了, 写作的反馈处于真空状态。我觉得老师将评语一手包办其实是缺少以学生为主体的评介意识。郭思乐教授在《教育走向生本》一书中提到“教育需要评价。评价至少有两个功能:一是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二是督促和鞭策学生学习, 评价应有利于学生的主动发展。”把作文评价的话语权交还给学生, 通过引导学生参与评价, 让学生在评价中学会交流, 学会相互学习, 学会从同龄人中找到写作的信心和乐趣, 这样的评价才是真正有利于学生的主动发展, 力求极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

基于这种思想, 我在作文批改这一方面做了有益的尝试。我预先将学生的作文浏览一遍, 做到心中有数。作文评改课上, 大家一起回顾本次作文的要求, 指定评改标准, 然后分发作文, 注意作文本一定不要发到本人手上, 让学生评阅。学生带着欣赏的眼光去发觉同窗好友中作文的亮点, 好的词语、句子下面打上圈号, 同时还要谈出为什么好, 好在哪里, 其次找出不足, 圈出错别字, 找出病句, 可以为同学改, 也可以留给本人去改。并根据评改标准写出这样的评语:“我认为这篇文章应该……”在批改的过程中同学们可以互相讨论交流。

这样, 学生参与评改作文的过程即是完善“作”的过程, 也是深化对生活认识过程。让学生参与作文评改, 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 激发他们作文的兴趣, 培养学生批改作文的能力。同时, 让学生在评改中学会取长补短, 加强写作方法的交流, 促进思想感情的交流。

以生为本是教育改革中一项有效的策略思考。依据生本教育方法, 贯彻到小学不同阶段的作文教学, 可以看出:学生不仅是教育对象, 更是教育的最重要资源, 是动力之源, 能量之库。因此, 我们应当积极推广生本教育。作文教学的道路是漫长的, 只有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才能真正让学生享受作文的快乐, 所以不管在教学中遇到怎样的困难, 必须要坚持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 这样我们的作文教学才能拥有欣欣向荣的局面。

摘要:作文是一种很有效果的思维锻炼, 不但能锻炼学生的感性思维, 而且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 使人思维活跃、流畅, 能使人聪明。作文也培养学生关心社会生活, 细心观察事物, 学会分析问题, 善于运用语言文字反映社会。但我们的作文教学却令人失望。由于功利化的影响, 作文教学失去情趣、忽视个性、远离生活, 缺少真正意义上的互动。郭思乐教授在《教育走向生本》中提出:“在教学中应以学生的发展为核心。强调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倡让学生自行自主去邀游于知识的海洋。不断去探索, 不断去积累, 不断去创新。”在这种理念的指导下, 我们对作文教学进行了改革。

关键词:生本理念,教学改革,作文教学

参考文献

[1] 郭思乐教育走向生本[M].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1.197.

[2] 沃尔夫冈·布列钦卡.教育科学的基本概念.胡劲松, 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3] 冯建军.论教育学的生命立场.教育研究, 2006 (3) .

[4] 杨启亮.合格性评价;基础教育评价的应然选择[J].教育研究, 2006 (11) .

上一篇:试论智能电网时代电力信息通信技术的应用和研究下一篇:浅谈新形势下高校党建工作现状分析及对策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