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本教育理念下科学教学论文

2022-04-27

【编者按】从2010年开始,爱辉区幸福中学引进生本教育理念,实施生本教育课堂实验。经过近一年的实践,效果较好。该校的一些做法会给其他学校一些启示。为此,特将该校的一组文章以专栏形式刊发。幸福中学始建于1974年8月,2008年11月24日搬迁至新址。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生本教育理念下科学教学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生本教育理念下科学教学论文 篇1:

对“生本教育”理念下科学教学的几点思考

“生本教育”是郭思乐教授提出并主持开展的一项教育整体改革实验。它是相对于现行的以教师为本、考试为本的教学弊端提出的,其目的在于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从根本上改变教育行为的一场教育变革。生本理念下的教学观就是关注生命,关注状态,把“为教师好教而设计的教学”改变为“为学生好学而设计的教学”;把主要依靠教师教转变为主要依靠学生学的教育变革。其核心是“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生本”理念下的科学教学对培养学生探究精神、合作意识、动手能力、交际能力,提升学生科学素养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一、抓好学生的自学,培养学生通过自主阅读获取知识、掌握技能的能力

生本教育倡导“先做后学,先学后教”,先学是基础,自学能力的培养是关键。小学科学课程中许多知识性较强的内容和实验仪器的操作方法,完全可以让学生通过自主阅读来掌握。因此,我在教学中根据教材内容,抓实学生的自学,重视学生通过自主阅读获取知识,掌握技能。例如,四年级下册《食物中的营养》这一课,内容知识性较强,而且学生易于理解,只要学生认识人体保持健康需要的营养成分包括蛋白质、糖类、脂肪、维生素、矿物质和水,知道蛋白质是构成人体的主要成分之一,糖类和脂肪能提供身体需要的能量,维生素和矿物质有调节机能的作用,了解哪些食物中含有这些营养成分就完成了本课的学习任务。这些知识教材以文字和图片形式完全呈现了出来,学生可以通过自学来掌握,教师不需要过多讲解。在教学时,我重点组织学生自学。首先让学生自己独立阅读课文,基本掌握课文内容。接着出示学习目标:(1)人体生长发育和保持正常活动需要哪些营养成分?(2)蛋白质对人体有什么作用,哪些食物中含有蛋白质?(3)糖类和脂肪对人体有什么作用?哪些食物中含有糖类和脂肪?(4)维生素和矿物质对人体起什么作用?哪些食物中含维生素和矿物质?(5)怎样辨别食物中含有淀粉或脂肪?让学生在学习小组中互相提问解答。然后全班汇报交流,强化重点内容。

在教学三级下册《测量水的温度》时,我发现本课的教学目标主要是通过让学生间隔相同时间连续测量4杯不同冷热的水的温度,感知物体失去热量,温度会下降,物体获得热量,温度会上升。学生能否准确测量出4杯水的温度,关键在于是否掌握用温度计测量水的方法,而用温度计测量水的方法和步骤课文中有详细的文字说明,学生完全可以自学掌握。我就在课堂教学中采用先阅读再交流的方法让学生通过自学去掌握,并规定每个小组交流表现好的学生先用温度计进行实际测量,以激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学习掌握测量方法。

这样,通过学生积极主动的自学,学生当堂掌握了学习内容,比教师讲解灌输的效果要好得多。

二、认真备课,提前准备,是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有效地发挥教师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作用的关键

新课标中明确提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小学科学教材大部分内容的学习是靠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活动来完成的。学生的科学活动,需要借助许多实验仪器和材料,要想使学生的活动能够顺利进行,教师必须认真备课,提前准备。对学生的探究活动,教师在课前要进行尝试体验,通过课前的尝试体验,了解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和困难,做到心中有数。只有这样,才能在课堂教学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有效发挥教师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的作用,对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和困难给予必要的引导和及时的帮助。

通过认真备课,提前准备,将“能托付给学生的完全托付给学生”,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做。如,四年级下册中《点亮小灯泡》《导体和绝缘体》等课的探究活动,需要的实验仪器、材料,学生能够自己准备,就在课前及时布置学生积极准备。由于探究过程并不复杂,在教学中,我放手让学生去自主探究、实验,只是在学生探究活动结束后,组织学生集体归纳总结,交流体验和收获。

对那些所需实验仪器比较专业、操作相对比较复杂的探究活动,教师必须在课前提前准备好实验仪器,在课堂教学中要进行演示实验,给学生提供必要的间接经验,帮助学生掌握操作步骤和要领。如,四年级上册《分离食盐与水的方法》的探究活动,需要酒精灯、三脚支架、蒸发皿、石棉网等实验仪器,这些需要教师提前准备,并要进行认真检查。而且酒精灯的使用,蒸发过程的最后阶段还会出现盐粒飞溅的现象,这些方面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首先进行演示实验,在学生分组实验过程中要时刻关注学生的操作方法和步骤,在必要的时候给予提醒和帮助。

三、要面向全体,重视学生的语言交流能力和文字记录能力的培养

学生对周围的世界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积极的探究欲,在探究过程中都能够积极主动地动手操作。但对探究过程的记录,最后的交流发言比较怯场,能力欠缺,大多数学生都不愿意担任交流发言人和记录员,往往由个别表现好的学生代劳,这不符合课标中面向全体的原则。我们必须采取一定的措施保障每个学生在语言交流和文字记录方面得到一定的发展。我在教学中,规定每个学生每学期在小组里必须连续4次担任交流发言人和记录员。在课堂中,对表现不好的学生,不批评、不催促,尽量鼓励他们开口说、动手写,帮助学生逐步建立信心,使他们的语言交流能力和文字记录能力得到发展。

编辑 谢尾合

作者:郑应新

生本教育理念下科学教学论文 篇2:

追求理想的教育

【编者按】从2010年开始,爱辉区幸福中学引进生本教育理念,实施生本教育课堂实验。经过近一年的实践,效果较好。该校的一些做法会给其他学校一些启示。为此,特将该校的一组文章以专栏形式刊发。

幸福中学始建于1974年8月,2008年11月24日搬迁至新址。学校占地面积20039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6938平方米,其中宿舍1340平方米、食堂447平方米,可容纳300人食宿。学校有12个教学班,在校生430人,教职工76人。学校拥有计算机教室、多媒体教室、图书阅览室、卫生室、理化生实验室、音乐教室、美术教室、体育活动室、心理咨询室等专用教室;普通教室均安装了投影设备;学校配备了监控设备、广播系统、电子屏幕;拥有全套的体育健身器材,办学条件比较先进。利用先进的办学条件办出优质教育,是幸福人追求的目标,也是幸福人需破解的难题。生本教育就是为破解这一难题而走进幸福中学的。

一、为什么开展生本教育研究

“为什么开展生本教育?”在我校开展生本教育的这一年里,不断有人问我这样的问题。

思考我们的教育:教师教得累,学生学得苦;教师髙耗低质,付出与收获不成比例;学生负担越来越重,却高分低能。究其原因,我们的教育确实存在着打着素质教育和新课改的旗号,却扎扎实实做着“师本”、“本本”、“考本”工作的现象,严重抑制了学生的学习天性(主动性、积极性),阻碍了学生的发展。为了彻底改变这一现象,我曾带领部分教师先后到外地学习了江苏洋思的课堂教学模式、山东杜郎口的教学方法、江苏东庐的导学方式。应该说在借鉴后的实践中,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没有从根本上解决我们面临的问题,学生依然不喜欢学习、不愿学习。我校地处城乡结合部,学生的主体是学习基础相对薄弱的农村孩子,家长对孩子的学习重视不够。面对这样的现实,如果不摒弃压制学生个性发展,最终给学生身心健康带来摧残的教育,我们怎能办出优质教育?又如何使我们的学校和我们的孩子在日益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2009年10月我们开始认识生本教育,并如获至宝。生本教育不正是我们十几年的教育改革中苦苦寻求的吗? “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先进理念,也是这么多年来一直缠绕在我们心中的说不出的思想。它能使教育实现积极、欢快、优质、高效的功能,是真正实施素质教育的突破口。

“先做后学,先学后教,以学定教,不教而教”,真正地把“教”转化为“学”,生本教育让我们又重新审视了学校的办学目标,朦胧的办学思想变得更加明确和坚定,重新定位了学校的发展方向。

像所有的追梦人一样,我们开始了对生本教育的热切追踪。我们反复学习华东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郭思乐教授的《教育走向生本》、《教育激扬生命》、《谛听教育的春天》这三本专著和有关生本教育实践成果的经验资料。在学习中,生本教育全新的理念深深地打动了我们,特别是“教皈依学的教学观”、“生命的牧者的教师观”、“无为的繁荣的生态观”、“以学生的美好学习生活为真正基础的德育观”、“从控制生命到激扬生命的评价观”,使我们认识到生本教育是走在中国教育前沿的科学的尊重生命本源的教育,是值得我们追求的教育。2010年5月 ,在参加了全国生本教育培训班,亲眼见到真正的生本课堂后,我更是茅塞顿开,如拨云见日。我们还先后亲赴北京、湖南株洲生本教育实验学校实地考察学习,从中更加深刻地体会到生本教育的先进性。通过学习理论、实地考察、认真研究,并结合学校实际进行分析,我们下定了决心。2010年6月,学校班子成员研究决定,将实施“生本教育”定为学校课堂教学改革之策,真正地从课堂教学入手,发挥学生的潜能,提高教学效率,达到轻负担高质量的目的,并将坚定不移地落实下去。

二、扎扎实实地开展生本教育实验

1.加强领导,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证

教育改革的步子是艰难的,实施生本教育也不例外。为了让上级领导了解开展生本教育是我校推进素质教育的一个重大举措,是尊重学生生命,追求教育本源的教育,我不断地把自己的教改思想向上级领导汇报,终于得到了他们的大力支持。在2010年7月17日生本实验教师的培训班启动仪式上,来自幸福乡政府和教育局的领导对我校的生本教育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并提出了殷切的希望。领导的重视解除了我们的后顾之忧,在教育教学的改革之路上,我们开始了坚定不移的跋涉。

学校首先成立了由校长任组长的课改领导小组,由科研室主抓此项工作,科研室三人分别担任语、数、外三个学科的负责人。从初一年级开始,重点对语、数、外三科实施生本课堂教学。

2.以培训为突破口,确保实验顺利进行

生本实验的成功,关键在实验教师的能力和水平。如何使实验教师能够正确认识、理解生本理念,是正确实施生本教育的关键。“东方欲晓,莫道君行早”,为了在新学期落实生本教育,我们在暑假举办了由“七、八年级语、数、外教师及学校中层以上领导”为主要人员的“生本教育理论”培训班,进行了为期半个月的集中培训。一是材料学习,主要掌握了生本教育的理念。二是观摩课堂教学视频。课堂实录成了我们模仿的最直接素材,我们分学科集中观看,看活动设计、看学生表现、看教学效果,一节课反复看几遍,细细地研、慢慢地品,“看课”成了集体教研的一部分。三是模拟课堂教学。一个教师设计生本教学学案,其他教师当学生,直接感受生本理念下的课堂。四是分学科组研讨。要求教师谈一谈自己对本学科教学的再认识和观摩课堂教学视频的收获,使每名实验教师真正把握生本教育的内涵,并将每位教师的每一次发言都记录在案。分学科组研讨中不乏热火朝天的置疑和各抒己见的真诚,教师们集思广益,共同进步。多方面的培训使参与培训的教师在理论上了解了生本教育的意义及内涵,在实践操作上也掌握了一些方法。反复学习,终于使教师认识到,生本教育是激扬生命的教育,是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是解决“教师高耗低质,学生高分低能”的教育。生本教育体现了教育最本质的东西,能全面依靠学生的本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潜能,实现学生综合素质和生命的提升。生本教育倡导“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的理念,充分体现了令人叹为观止的人之生命力的神奇和美好。教育教学观念的转变,让教师解放了思想,更给教师带来了实际教学的转变。培训使实验教师不断加深对郭思乐教授提出的“儿童是天生的学习者”,“儿童的潜能无限”,“学生不仅是教育对象,更是教育的重要资源”等理论的理解,认识到要充分地相信、高度地尊重和全面的依靠学生,并将其转化为自己的自觉行动;要做到“有问题找学生”,把问题交给学生,让学生在思想的碰撞中提高分辨是非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3.以校本教研为有效载体,确保实验深入实施。

为保证生本实验的顺利开展,我们开展了立足于本校实际的校本教研活动。

通过集体备课、互相听评课、设计问题,将生本理念贯彻其中。实验教师在前置性作业的设置上下功夫,遵循“简单、根本、开放”的原则,从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入手,让学生有话可说,有问题要问,让大多数学生能解决问题。在这一过程中,同学科教师集体研究,设计的问题尽量从学生角度出发,把学生的表现欲激发出来。

每周分学科进行评研活动。我们将听课后的评研作为教研活动的主要内容。每周分学科安排实验教师展示课(同课异构),课前集体备课,课后组织研讨,同学科教师集体参与,对事不对人,各抒己见,在争论中发扬优点,修正不足。我们每位实验教师都进行评研展示课,有的一星期进行两到三节,通过反复研讨,我们的实验教师对生本课课型把握得较好,课堂点拨到位,每节课都洋溢着快乐。

外出学习,体会生本世界的精彩。2010年12月8日,全国生本教育理论与实践培训班在山东淄博召开。学校组织实验的教师及负责课改工作的教师共十四人在校长的带领下远赴山东,走近生本教育,感受生本教育。会上大家聆听了发起人郭教授高屋建瓴的理论以及全国十几所学校开展生本教育的经验介绍,观摩了十几节生本教育展示课,感受到生本教育独特的魅力。此次山东之行,让我们的教师更加爱上了生本教育,更加了解了生本教育,坚定了将生本教育进行到底的决心。

4.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课堂教学精彩纷呈

在教学过程中,学校始终要求实验教师,要以“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的理念,统领教育教学工作,并坚持生本教育的方法:先做后学,先学后教,少教多学,以学定教,不教而教。在语文教学方面,以阅读为中心,本着“阅读、思考、表达”这一原则,注重以读引读,以读引研,以读引写,达到推进语文阅读教学的目的。比如七年级语文《春》一课,按照传统的教学方法需要三课时完成教学任务,实验教师对课文的“低入”设计,促进了课堂的高质高效,我们的生本课堂仅仅用了两课时就使学生对课文有了独特的解读。数学教学强调抓住根本,注重数学源于生活而又回归生活的思想,“小立课程,大做功夫”,最大限度挖掘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英语教学狠抓活动的形成,充分利用四人小组合作,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全面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课堂上学生雷人的语言、创新的解读、非凡的见解、忧国忧民之心,让教师为之动容。这样的课堂教学,使教学中的三维目标得到了实现,同时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与自学习惯,让他们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学习的主人,也培养了终生学习的意识,为他们日后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生本教育的收获

1.学生的收获

七年一班于颖在她的生本课堂感言中说:在小学是老师领着学,到了幸福中学是自己学,组长管理,全班都不会的,老师才帮着学。在小学是老师教,有些问题自己都不动脑,就急匆匆地抄到本上了,现在好了,自己预习,不会的和同学讨论,老师还让小组互相“评研”,更好地锻炼了自己,我们合作愉快,提高了学习成绩,学习氛围更加浓烈。

七年二班李洪缘在他的生本课堂感受中写道:“在生本课堂上,我们大胆发言、大胆做题、大胆讲题;班级还分了小组,不会的问题可以在小组内讨论,在讨论过程中我们用自己的努力得到真正的道理。还可以将自己的学习成果展现给同学们,讲解给他们听,就像一位小老师一样。在生本课堂上,我们是积极活跃的……”

七年三班程天塑谈他在生本课堂的感受时说:“自从我来到幸福中学,就接受了这里独特的生本教育。通过课堂学习,我感到生本教育能够激发我的学习欲望,让我的学习成绩突飞猛进。在课堂上畅所欲言,四人小组一起讨论,一起发言,课下一起“评研”,非常快乐。我的课堂我做主。

七年四班吴常胜在他的生本课堂感言中写道:“在我的脑海里,幼儿园和小学从没有过生本教育。来到幸福中学接受生本教育,刚开始时我还不太喜欢,后来我发现课堂上和同学们讨论交流起来很愉快,我觉得生本教育不仅让我们很开心,而且在开心中也学会了很多知识。

学生能有这些收获,源于我们的生本教育,源于我们的教师扎扎实实地实施生本教育。在我们学校,学生不再被看作是需要管教的被教育者,而是有着强烈学习本能的生命,他们是学习的真正主人。在我们学校,学生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被赋予如此崇高的无可辩驳的主体地位,他们犹如那些分得土地可以自由耕种的农民,获得了真正的解放。

在生本课堂里,学生通过自学、小组交流讨论、全班发言、聆听……所获得的知识是真正的“学会了”。在七年级的期末调查中发现,仅仅通过一学期的实验,生本班的学生100%都喜欢生本课堂,而且从期末考试成绩来看,生本班的学生成绩较非生本班的成绩高,与往年的学生比较也高。大部分学生认为生本教育可以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思维发散能力、合作探究能力,并能增进同学间的互问互助,教师与学生间的关系更密切了。

我们的学生在生本教育下,收获了快乐,收获了幸福,收获了进步。这与我校的办学理念“快乐学习,幸福成长”是一致的,与我们国家的素质教育的要求是一致的。

2.教师的收获

“我以前上数学课是最擅长写板书的,从定理到解题,写了擦,擦了再写,每节课上完胳膊酸不说,还弄得一身粉笔灰。现在上课,每节课几乎不用写几个字,因为黑板已经交给了学生,由学生去写定理、学生去做题。我也不用像以前那样喋喋不休地站在讲台上在学生的混沌和瞌睡中讲解那些枯燥的定义、定理,因为讲台也交给了学生,由学生来讲,学生来纠错,学生互动提问,我只要认真欣赏,适当点拨就可以。我估计我不会像老教师那样得肩周炎、咽喉炎了。”这是一位教师的体会。

“虽然在设计前置性作业时,我们洒下了许多汗水,但课上我们不必喋喋不休地讲了,我们只需要认真倾听和不露痕迹地指导。生本理念要求我们高度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调皮,尊重学生的质疑,你说,学生们能不喜欢我们吗?生本课堂增进了师生间的情感,使学生和教师都获得了快乐。俗话说:百病源于气。心情好了,有的病就不治而愈了,人就会越来越年轻,所以说生本实验有治病、美容、减肥的功效。我们已经过了学习的年龄了,有时一提起学习就会很倦怠。但生本实验激起了我们的学习热情,我们会每天查阅相关资料,与学生共同成长;我们会每天在床头看书、思考,联系教学实际进行反思,改正不足。”这是语文组长在生本教育过程中的收获。

俗话说: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同样的,我们不能指望生本教育能解决所有的教育问题。我们追求生本教育、实施生本教育是因为它不回避中考、高考以及学生学业成绩的提高,是改革的重大成果。同时,生本教育在一些重要问题上,比如在轻负担、高质量、提高课堂效率等方面,取得了实质性突破。我们反对的是损害学生身心健康的“满堂灌”、“题海战术”。成长在前,成绩在后,这就是对学生生命的尊重。生本教育实验,以其思想的解放和实践的突破,让我们幸福人看到了未来,看到了希望。我们幸福中学会沿着生本教育之路不断地走下去,把生本教育进行到底!

(责任编辑赵永玲)

作者:肖艳华

生本教育理念下科学教学论文 篇3:

大学人才规格论

[摘 要]大学人才规格的形成过程是用不同类型的知识将受教育者塑造为特定人才的过程。人文主义教育和科学主义教育在不同的历史阶段都有其合理性,传统人文主义教育和科学主义教育的均衡发展一直是培养高规格人才的客观要求。人类进入知识经济时代,要求在传统人文主义教育和科学主义教育的基础上,走向新人文主义教育和科学主义教育的融合。

[关键词]人才规格 新人文主义教育 新科学主义教育

[中田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

[作者简介]周小虎,东北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所博士生(吉林长春 130024)

从教育哲学的角度看,人类教育发展史上主要存在着两种基本类型的教育观念,即人文主义教育和科学主义教育。人文主义教育观念,是培养人文精神的教育,它通过把人类积累的智慧精神、心性精神与阅历经验传授给下一代,使人能洞察人生、完善心智、净化灵魂、理解人生的意义与目的,找到正确的生活方式,其价值取向在于实现个体的自我完善。科学主义教育观念,是以传授科学技术知识、开发智力、征服和改造自然,促进物质财富增长和社会发展为目的,以满足社会发展需求为价值取向。从人才规格的客观属性来讲,人文主义教育和科学主义教育是大学施教内容中两个不可或缺的部分,大学通过对课程的设置,有目的地对人文主义教育和科学主义教育的比重进行调整,为国家和社会培养所需规格的人才。

大学能够通过多种途径和方法培养人才,但人才的质量规格是通过知识对人的塑造过程之后逐步形成的。无论何种形态的教育,在教育过程中传递给学生的知识总是经过选择的,选择的标准来自教育目的,只有那些被认为有助于把受教育者培养成预定规格的人才的知识,才被选作教育内容。关于知识的分类已经有很多视角,笔者倾向于将人类的知识分为两种属性的知识,即自然属性的知识和社会属性的知识。自然屑性的知识,以价值无涉为根本、以发展受教育者对客观物质世界规律的认识、提高改造物质世界的能力为目的的知识,具备培养人的理性思维和应用于实际的专业技能的功能,是以求“真”为主的知识类型。这种类型的知识体现着经验性和逻辑性的高度结合,科学精神的灵魂与精髓贯穿于知识的每一个环节,使人类在求得生存、发展、探索自然乃至揭开宇宙奥秘的过程中,活动空间乃至视域得到延展。社会属性的知识,可用来塑造受教育者的思想、观念和意识。这种类型的知识以显著的价值倾向为主要特征,是以发展受教育者对社会关系、人际关系、物我关系的认识和处理能力,影响受教育者形成一定价值倾向性的人生观、道德观、审美观为目标的知识。它更注重求“善”、求“美”,发展受教育者对人类社会、自然环境的关怀之情和慈爱之心,更有利于受教育者获得和谐、完美的发展。

以自然属性的知识为内容的科学主义教育与以社会属性的知识为内容的人文主义教育,二者在受教育者学习过程中所占比重折射出国家和社会对人才的素质、规格的要求。虽然在我国高等教育中,已有有识之士指出并开始践行对理科加强人文素质教育,而对文科加强科学主义教育,但我国大学的人文主义教育和科学主义教育并未在真正意义上实现二者的有机融合。清华大学生的“伤熊事件”、“天安门前的女大学生自焚事件”和“马加爵事件”等,这些骇人听闻的事件使我们陷入深深的沉思之中:难道他们在大学里没有接受科学主义教育和人文主义教育吗?那么我们的教育究竟怎么了?

世界教育发展史告诉我们,大学教育内容的历史时序呈现了先以人文主义教育为主,到以科学主义教育为主,再到人文主义教育与科学主义教育的统一和融合的发展趋势。在早期,人类教育由于大学教育非系统化和科学化等诸多原因,人文主义教育和科学主义教育是结合在一起的,并呈现着浓厚的人文气息,尤其在中世纪大学里人文主义教育占主导地位。17—18世纪先后发生的科技革命、资产阶级政治革命和工业革命,使自然科学从原来的人文社会科学中分离出来并不断分化,以分科的自然科学主义教育为主的实科教育、专业教育在大学中逐步占据主导地位,科学主义教育大行其道,人文社会学科教育在客观上受到挤压,人文主义教育日渐衰微。直到世人经受20世纪上半叶惨烈的两次世界大战以后,由世界大战的创伤和科学技术魔鬼效应而导致的一系列“全球性问题”,如生态失衡、能源枯竭、环境污染、核恐怖、传染病全球蔓延和科学伦理等问题,引起人们对人文主义教育与科学主义教育严重失衡的深刻反思。出于对上述问题的考虑,国外的许多大学终于启动了复兴人文主义教育、推进入文主义教育和科学主义教育统一协调发展为教育改革目标的引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规定,主修理工科的学生必须选修占学位课程20%的人文类课程,主修人文学科的学生必须选修占学位课程16.5%的自然科学的课程。他们的目标是“要在艺术、文学、社会科学与工程技术这两大领域中架起一座桥梁”,使所有学生都“了解文化传统,懂得人的价值”。哈佛大学1945年就提出了一个“一般教育方案”,并在1978年加以修订,要求全体学生都要学习文学、艺术、历史、社会哲学分析、美国语言文化以及数学和自然科学。固然,仅仅通过课程一个层面的措施与途径的努力,还难说能够达到人文主义教育与科学主义教育在教育观念层次上真正的有机融合,但却不乏为一种有益的尝试。

中国的人文主义教育具有悠久的历史传统,为创造灿烂的华夏文明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但发轫于洋务运动时期的近代高等教育是面对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以“科学救国”、“实业救国”为急切动机的,以武备、船政等“实科”为主的应景之作。这种补课式的实科教育的方法和观念,尽管也取得一定的成就,但却以牺牲和忽略了人文主义教育为代价。近代中国大学的人文主义教育一开始就受到科学主义教育的遮蔽和挤压而衰微不振。当20世纪50年代世界上开始反思人文主义教育与科学主义教育失衡的危害时,我国正在虔诚地学习苏联模式,进行院系调整,绝大多数高校成为单科性院校,只保留少数文理科大学,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综合性大学。建国以后,我们建立的是一种高度专门化的高等教育体系,文理工分家,学科之间的联系被人为地割裂开来。根据1980年统计,全国高校各科、各类专业数达1038种之多,不仅专业狭窄,而且存在严重的重理轻文现象。文科学生占在校生的比重,1949年为33.5%,1952年为20.5%,1962年为6.8%,1980年为8.9%。1962年这一比例最低,仅为6.8%,这在世界高等教育中是绝无仅有的(这一比例通常在20—50%之间)。这种状况既有悖于科学技术在高度分化基础上向高度综合化发展的趋势,也进一步导致了人文主义教育的衰微,加剧了

中国人文主义教育和科学主义教育的失衡。进入21世纪,随着高新技术的发展、知识经济和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在科学技术层面上与西方列强较量的历史情境再一次呈现。主流话语中弥漫着强烈的科学崇拜,将科学主义提升到至高无上的地位,“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教兴国”成为新的流行口号。这一口号在大学教育运行过程中的体现就是将科学主义教育置于人文主义教育之前。教育成了服务于科学的工具,很大程度上不再是为人的教育,而是人为的教育:教学过程、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目标等几乎都是根据人们对物质和功利的需要而设定和组织的,功利主义的泥淖模糊了培养全面发展规格的人才这一终极目标 学生的精神生活、个性特长、道德信仰、人生价值和意义被漠视。这样就使受教育者在科学、知识、思维和逻辑上高度发展,而在人的本质、意义、使命、地位、价值和特性等方面的认识与修养欠缺,二者形成巨大反差。然而,就在我们认识到大学课程在这方面存在的问题并不断地强调开设人文主义教育和科学主义教育有机统一的课程时,历史的车轮已经驶进知识经济时代。在知识经济时代的宏观背景下,单纯地强调使传统的人文主义教育和科学主义教育的融合远远不能适应新时代对人才规格的要求,人才的规格必须随着时代要求的变化而变化,它是一个动态的标准。笔者认为,走向科学的人文主义教育和人文的科学主义教育的融合,即新人文主义教育和科学主义教育应该是培养符合现时代要求的人才规格的标准。

鉴于传统人文主义教育和科学主义教育的融合存在不足甚至存在某些人为的对立,而且仅仅依靠传统人文主义教育和科学主义教育融合的方法和途径来解决新时代背景下塑造高质量规格的人才已显得力不从心。笔者认为,应该丰富和完善传统的人文主义教育思想和科学主义教育思想,并在此基础上形成新人文主义教育思想和科学主义教育思想;改变传统人文主义教育和科学主义教育观念分裂的态势。那么,大学教育究竟应如何去做?使二者在相互借鉴、彼此补苴的基础上珠联璧合、相得益彰,是应然的选择。一言以蔽之,两种文化汇流和整合的有效途径是,走向科学的人文主义教育(scientifichumanism)和人文的科学主义教育(humanistsci—entism),即走向新人文主义教育(neo—humanism)和新科学主义教育(neo—scientism)。

科学的人文主义教育是现时代人文主义教育的具体体现,是现代人文主义教育与时代特点相结合的产物,更是人文主义教育发展的更高阶段。科学的人文主义教育是一种以科学主义为基础和手段,以人文主义为方向和目的的人的发展观和社会发展观;它的最高目的是要在科学和人道的相互协调和补充中促进人和社会在物质与精神方面的均衡发展,并在此基础上实现人自身的解放。科学的人文主义教育是在保持和光大人文主义优良传统的基础上,给其注入传统人文主义教育所匮乏的科学要素和科学精神。它的新颖之处在于;树立科学的宇宙观或世界图像,明白人在自然界中的地位,以此作为安身立命的根基之一;尊重自然规律和科学法则,对激进的唯意志论和极端的浪漫主义适当加以节制;科学是文明的重要标志,它不仅为人文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而且自身也能提供新的价值和意义,依靠科学自身的精神力量和科学衍生的物质力量,有助于社会进步和人的自我完善;科学的实证、理性、臻美精神以及基于其上的启蒙自由、怀疑批判、继承创新、平权公正、自主公有、兼融宽容、谦逊进取精神,也是人文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理念、科学逻辑和科学思维方式是我们思考和处理社会和人事问题的背景和支点,科学人的求实作风和严谨风格值得人文人体会、学习和效仿;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也要尽可能学习和借鉴自然科学方法,以拓宽视野,更新、发展研究方法。要而言之,科学的本性包含着人性,科学的价值即人的价值,科学的人文主义教育就是人文主义教育的科学化。

同样,人文的科学主义教育是现时代的科学主义教育,是现代科学主义教育与时代特点相结合的产物,更是科学主义教育发展的新阶段。人文的科学主义是一种以人文主义教育为思想氛围和情境,以科学主义为方向和目的的人的发展观和社会发展观;它的最高目的是使科学主义教育中内含人文主义精神,挖掘和掌控科学的人文灵魂,突破科学求“利”局限,超越科学工具主义,到达科学工具主义的道德化、人性化。人文的科学主义教育是在发掘和弘扬科学主义的宝贵遗产的前提下,给其增添旧科学主义所不足的仁爱情怀和人文精神。它的鲜明特色是人为的科学理应是而且必须是为人的,为的是人的最高的和长远的福祉,它因此必须听命道德的律令,这是一切科学工作的立足点、出发点和归宿;科学只提供手段,而不创造目的,对价值判断先天乏力,它应该尊重人文主义的导向作用;科学的误用或恶用会产生极大的负面影响,因此科学人应该从人文学科中吸取各种营养;念念不忘科学良心、科学伦理,时时想到自己的社会责任,以制止科学的异化和技术的滥用;适度冲淡科学的“冷峻”面孔,扶助科学中本来就有的为善、审美功能,让情感成为科学活动和科学发明的积极因素。总之,人性应该寓居于科学之中,人的智慧亦是科学的智慧;人文的科学主义教育就是科学主义教育的人性化。

“完人”和“全人”只能是大学教育一个终极的理想目标,从未来国家、社会发展的需要和教育自身发展的规律来看,大学教育必须改变非此即彼的状况,走向科学的人文主义教育与人文的科学主义教育,即实现新人文主义教育与科学主义教育的融合,培养高素质的人才。

作者:周小虎

上一篇:幸福教育理念下高中政治论文下一篇:互动教学实践下小学体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