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中的线条课件

2024-04-14

画中的线条课件(通用9篇)

篇1:画中的线条课件

画中的线条课件

【教学目标】

通过观察、体验、感受、了解哪类线条能表现出动感,感悟线的表现力,培养学生造型能力和创造能力。引导学生在小组学习探究中,相互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意识。

【教学重点】

1、通过对作品的欣赏,了解哪些线条能表现出动感,学习如何运用线条表现动感。

2、线的动感的表现及疏密的组织。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同学们面对自然界,生活中的各种现象,可以用最概括的绘画语言最简练的手段表达,你们想过没有?是什么?

二、新授导入

1、分别播放平缓、激昂的音乐,尝试表达对不同线条的感觉。再拿出一根电线示范。[上课时随机设置这样一个环节,使孩子原本不安份的心一下子被老师手中的电线吸引了,激发了他们的好奇心,从而注意力得以集中,并初步认识了几种线。绘画是情感的表达,低年级的儿童虽然不要求刻意去表现,但这种感觉可以从最初时潜移默化地培养]。再对线条进行联想

2、欣赏自然界中的线与生活中的线。

为什么自然界中的线与绘画作品中的`线不一样?在自然界和生活中你找到了哪些线?你在什么地方发现的?做游戏寻找身边的线条,看谁能找出最多。生自由走动在教室内寻找(地板、黑板、桌椅、风扇、服装、头上、窗外……)

[我这个环节通过观察课件中的自然界水波纹、山石线、动物身上的斑纹……到在教室寻找生活中的的线:建筑、服装,使孩子在游戏中认识各种各样的线,在游戏中初步感受线的美感,逐步培养他们的观察习惯。]

3、画中的线。

(1)我国古代绘画作品的线。

《放牧图》、《黄河逆流》、《八十七神仙卷》。画中运用了哪些线条?它们有什么特点?具体分析:如《放牧图》运用了曲线、直线,线条粗犷、豪放、简练、概括,好像听到马蹄奔跑的声音。

(2)分析国外绘画作品。

《女神》、《两个青年农民》、《海景》。为什么画家用不同的线去表现作品?分析一下画家绘画时的心情。三位外国画家运用了什么样的线条?表现出画家什么样的心境?如:《女像》学生做一做人物姿态,说一说这时的想法,仔细看作品中的笔触,体会画家画这幅画的心境。

4、欣赏同龄小朋友作品。

说说小作者是如何运用线来表现出题的?直线、曲线、折线、交叉线。通过讨论分析,让学生对线条这种造型语言有进一步的认识与提升。线条不但可以塑造生动的形象,而且还可以传达画家的思想。

三、讲授

(一)表演 :

1.请3个学生上讲台各作3个不同的动作:

甲直立,乙两手平举,丙弯腰。

2.请1个学生把刚才3个同学的动态个用一到两根线条概括出来。

(二)讲解。

1线可以把复杂的形体概括出来。

2.线得几种形式:

直线—竖线,水平线,折线,斜线。

曲线—自由曲线。

竖线联想:直力的树木,烈士纪念碑 庄严肃穆

水平线联想:体操器材平衡木给人一种平稳安定的感觉。

折线联想:闪电,给人顿挫感。

斜线联想:雨光 给人运动感,发射感。

曲线联想:火烈鸟。 优美,流畅,轻快。

四、小结

线有丰富的表现力,古今中外大师、画家、小朋友都在用疏密变化的线表达自己的情感,希望我们也多观察、多通过线,来表现生活 。

[课堂中应充分发挥美术教学特有的魅力,学习多样的表现形式,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并使这种兴趣转化为长久的情感态度。在教学过程中设计一个轻松的环节至关重要。教师采用游戏的方法让孩子们体验了美术学习活动的快乐与成功,最大限度地激发他们学习、创作的欲望]

五、布置作业

如何画好一张漂亮的线条画

提示:一张好的线条画,不但要画面完整,主体分明,而且画面上总会出现黑灰白的层次变化,黑灰白的层次需要做到线条的粗细变化、深浅变化、长短变化以及有疏有密的变化等等。不同的事物,不同的感受,也都需要用不同的线条去表现,这样才会产生好看的画面效果。

篇2:画中的线条课件

通过本课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到线条的表现力。学习观察、欣赏画面的方法,进而体会、认识到线条这种造型语言的魅力。

线条是最基本的美术造型语言,线的表现力极其丰富:水平线有广阔、宁静感;流动的曲线使人感到柔和、轻巧、优美,给人轻快愉悦的感觉……线的粗细、刚柔、滑涩、虚实、疏密等变化产生不同的美感。

篇3:苏轼诗画中的美学气韵

“气韵”是中国古代一种基本的艺术审美形态, 人们在评价某一艺术作品具有打动人心灵的力量时会称赞它“气韵生动”, 这是一种难以用语言勾勒出具体形象的心灵触动抑或与创作主体之间的共鸣。当人类把探索的目光从外界事物渐渐转移到自己时, 就开启了发现人类自身美的审美历程, 这是人类最伟大的美的发现。在中国古代, 当人们把人作为独立审美对象之后, 一种新的美学评价方式被提出, 也就是“气韵”。艺术作品与创作者之间其必然不可分割的联系, 创作主体或是从外物身上找寻自己所向往的特质加以憧憬, 或是把外物赋予自己的情感色彩加以艺术的呈现, 使创作主体的生命力通过艺术作品彰显出来, 艺术作品就可以表达出创作主体的生命体验, 艺术作品就可以灵性地存在了, 正如黑格尔所说:“用来表现的形象被所表现的内容消灭掉了”。 (1) “气韵”注重个体生命的天然状态, 强调生命的本色, 在各个艺术领域内都力求打破过度雕琢的一切人为规范束缚, 挥洒自如地表现内在的生命动力。这种审美形态并非随意而为, 合乎美的内在规律。

二处于封建文化鼎盛时期的苏轼

苏轼作为宋代很具代表性的文人士大夫形象被历代学人所推崇, 精通文学、书画, 在很多领域内都有所建树。苏轼之所以有如此高的成就有其偶然性也有其必然原因。高度繁荣的宋代文化滋养了其独特的艺术审美观, 提升了其被人称赞的艺术修养。有了唐王朝的前车之鉴, 宋代统治者畏惧拥兵自重的藩镇节度使对中央集权的威胁, 在宋太祖赵匡胤“杯酒释兵权”解除了禁兵统帅石守信等人的兵权后, 便有了“崇文抑武”的基本国策, 随之而来的是文官得到了重用。为了达到权利间的制衡, 官位设置变得繁冗起来, 为了补充官员, 科举考试吸纳的人员越来越多, 在封建社会“学而优则仕”的观念下, 学子们自然而然地重视了自身文化修养的提升, 这一方面也为宋代文化的繁荣起到了作用。面对唐王朝留下的辉煌文化遗产, 宋代人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力求突破, 对于唐王朝那种积极向上的文化精神气质和恣肆的情怀, 宋人更加理性地加以整理和发展。苏轼在诗歌领域“以文为诗”, 笔锋精锐, 开拓诗歌新的领地;在绘画领域, 反对只重视外在形式, “曲尽其行”的工笔画, 开创了注重内在精神的文人画。

苏轼对自身人格修养的关注也是其艺术作品中“气韵”来源不可忽略的一点, 正如孟子所说“我善养吾浩然之气”。从苏轼所推崇的古人看出其性情、好恶, 苏轼幼年读《后汉书·范滂传》, 学习砥砺名节的儒家志士。苏辙在《东坡先生墓志铭》中说:“苏轼初好贾谊, 陆贽书, 论古今治乱, 不为空言。既而读《庄子》啃然叹曰:‘吾昔有见于中, 口未能言, 今见《庄子》, 得吾心矣!后读释氏书, 深悟实相, 参之孔墨, 博辩无碍, 浩然不见其涯矣。”

三诗画本一律

苏轼在《书鄢陵王主簿所画折枝》中说:“诗画本一律, 天工与清新。”诗与画虽然属于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 但也有共同之处。两者之间可以进行比照, 在相互身上找寻灵感, 赏画后有所感悟, 可以为画题诗;吟诗之后有所感动, 绘画者亦可把诗中之境跃然纸上。在中国古代无论做诗还是作画都以自然为上, 过度雕饰使艺术作品丧失了超然灵活性变成了一幅极为死板毫无气韵的事物, 这在苏轼看来是极为不可取的。在《东坡题跋·书摩诘〈蓝关烟雨图〉》中苏轼提到:“味摩诘之诗, 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 画中有诗。”道出了诗与画的微妙联系。

诗人要能感之亦能言之, 苏轼注重诗歌中“气”的呈现, 也没有对“韵”进行否定。苏轼有诗云:“清诗要锻炼, 方得铅中银”。七言律诗因其格律之严格是最能考验诗人笔力的诗体, 众多约束之中又要写得灵活自然。苏轼有“江上秋风无限浪, 枕中春梦不多时。”亦有“人未放归江北路, 天教看尽浙西山”。诗中虽然讲求对仗和练字, 但因苏轼的学识丰厚, 对于这种外在艺术的表现形式已了然于胸, 做起诗来并不受其束缚, 反而可以游戏于其中, 只见其精神, 未见其笔法。在《正月二十日与潘郭二生出游寻春忽记去年是日同至女王城作诗乃和前韵》:“人似秋鸿来有信, 事入春梦了无痕。”秋鸿有信, 一种儒家固穷的坚毅精神, 了如春梦, 一种世事无端、旷达超然的一面, 辞尽达意, 又意味无穷。翻开苏轼的诗集, 因其学富五车, 所以用典自然, “辄有典故以供其援引, 此非临时检书者所能辨也。”《百步洪》中又以生动的比喻描绘流水之势, 苏轼写诗的技巧完备又不受其束缚, 气韵流动自然, 笔势翻腾。

魏晋时期的谢赫在《古画品录》中提出了绘画六法:“气韵生动, 古法用笔, 应物象形, 随类赋彩, 经营位置, 传移模写”, 第一次提出了“气韵”, 并且把“气韵”放置首位, 对后代绘画有很深远的影响。同处魏晋时期的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论述文学创作提出了“风骨”一说, 与谢赫的“气韵”说虽然所处不同的艺术领域, 但又异曲同工之妙。“风”是风神, “骨”是骨像, 二者是内容与文采的关系。“风”与“气”都有清浊之分, 都可以通过作者的创作表露在作品中。

苏轼所提倡的文人画可以说是印象主义的, 从笔法线条中可以看出作画时作者的动机与心境, 反对精准的描摹刻画, 倡导作画要体现出画家的内在精神而并非外物形态。苏轼一直很倾慕吴道子的画, 也很推崇王维的画作。但又认为王维的画优于吴道子, 原因在于王维的文人气息更加浓厚。诗人可以赋予画与其人格相同的人格特质, 这就使其画作有了精神层面上的独特色彩。在《书鄢陵王主簿所画折枝》中写道:“论画以形似, 见与儿童邻。”说作画如果只讲究逼真形似的绘画观点像儿童一般的幼稚可笑。又说:“谁言一点红, 解寄无边春”, 画家仅仅画了那一点的花蕊, 就把春色表现得淋漓精致, 功劳在这一点被作家赋予情感的花蕊上。从苏轼的这首题画诗上, 我们不难看出苏轼绘画艺术审美的观点, 要形似之外亦画出其内在神韵。在宫廷画匠中外在尚形似之时, 苏轼把目光更多地投放到了画作的内在精神上。苏轼曾云:“世之工人, 或能曲尽其形。而至于其理, 非高人逸士不能辨不能辨”。这也是画匠作画与文人作画的区别。苏轼《又跋汉杰画山二首 (之二) 》中写道:“观士人画, 如阅天下马, 取其意气所到。乃若画工, 往往只取鞭策皮毛槽枥刍秣, 无一点俊发, 看数尺许便倦, 汉杰真士人画也”, 文人画要传神且有意气。在苏轼看来绘画的最高境界是在作品中呈现出画者的人生格局和生命寄寓, 这在苏轼画作中也有所体现。苏轼的《枯木怪石图》, 画一无端续的坚峻硬石, 一棵树根部压在怪石之下, 树干也并非挺拔, 而是弯弯曲曲的枯枝, 树枝伸展上去的部分也毫无端。宋米芾曾经这样评论此画:“子瞻作枯木, 枝干虬屈无端, 石皴硬。亦怪怪奇奇无端, 如其胸中盘郁也。”这是苏轼生命经历的写照, 在政治漩涡中一直沉浮的坎坷仕途, 使他济世之情怀难以实现, 以画表现出其内心的愤懑, 自此, 苏轼也以枯木怪石警世。

苏轼作为北宋时期著名的文人士大夫代表, 在诗歌和绘画两个领域内积极探索, 所取得的成果都对后代的创作给予了深远的影响。无论其诗还是其画都做到了“当其落笔风雨快, 笔所未到气已吞”审美意蕴;又在诗与画两个领域的各自探索中寻求共同的“气韵”呈现形式, 至今我们仍然可以从苏轼留下的作品中感受到其旷达的胸襟, 乐观的人生态度。

注释

篇4:画中的秘密

原本以为,要让一座拥有上千个零件,结构极为复杂的机械系统开始运作,至少也需要一点力道吧?但非常惊讶,其触感非常流畅,毫不费力。按钮被按下之后,人偶的左手轻按桌面上准备好的画纸,右手开始移动,一道线条被画了出来,非常安静,几乎听不到任何机械运作的声音。大约30秒过后,一幅骏马图画被完成了。

这就是JD的“画家”人偶。如果是现代以电脑操控的机械人,绘出这么简单的图案根本就不算什么。但这可是完全靠齿轮、发条控制的人偶啊!

JD的创办人Pierre Jaquet Droz,于18世纪最著名的作品就是这种机械人偶。拥有数学与机械天才的他,与儿子与徒弟曾创作出历史上著名的三尊机械人偶——“作家”、“画家”与“音乐家”,分别能够画写文字、绘画与弹奏音乐。这些“玩具”轰动了欧洲的王宫贵族。后来还被传教士传到中国,进贡给清朝的乾隆皇帝。乾隆非常喜欢,收藏了多尊玩偶、机械鸟笼与各式各样的怀表。现在如果到北京故宫的“钟表馆”,还可以看到多款JD的作品。而更广为世人所熟知的,是安徒生还把皇帝与机械鸟笼,写成《皇帝与夜莺》这个童话故事。

画中有什么秘密?电影的剧情或许太过夸张,真正叫人迷恋不已的秘密,是那么精密至极的结构啊!(编辑/草见)

先推荐各位钟表迷一部必看电影《雨果的冒险》,其剧情里有一尊机械人偶,能够绘出画作,并因此揭发一桩惊世秘密。

奥斯卡得奖热门电影《雨果的冒险》,剧情中的机械人偶画出一幅画作,揭开了一桩惊世谜底。

座椅右下方有一个发条孔,以钥匙转动上发条约4圈,可以画2次。

这就是被写进安徒生童话《皇帝与夜莺》的机械鸟笼,能够鸣叫出极优美的声音,在拍卖会上屡创高价。而JD也因此推出衍生概念的立体雕塑面盘表款,鸟身以珐琅装饰。

正在画画的“画家”人偶,安静地在纸上画出一匹骏马,整个过程叫人屏息期待。

人偶身体的右方有一个启动按钮,轻轻一按,即可启动绘图的过程。

这是 2009年推出的“时间书写机器”(La Machine a Ecrire le Temps),按下按钮后,机器会进行一连串复杂的运作,然后在小卡片上写下时间。

篇5:画中的线条美术教案

线条是绘画的重要造型语言。画家笔下的线条包含着艺术家的情感,以及对所表现物象的理解。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认识到线条的表现力,学习观察、欣赏画面的方法,进而体会、认识到线条这种造型语言的魅力。

学情分析:

线条是学生熟悉但不注意的。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画线条没有问题,但是线条的轻重、流畅、粗细就不是很注重了。因此在本课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去关注线条的各种特征、不同类型及其中所蕴含的各种情感。可以利用欣赏名家名画、实践体会等形式加深学生的感受,提高学生的能力。

教学要求:

1.通过本课学习,了解线条这种绘画语言,通过仔细观察,认识不同动势的线条,能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对线条的观察,了解艺术家的表现风格和情感,能用线条表现自己身边的景物

2.通过了解中国古代作品,了解中国灿烂的绘画艺术,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通过观察不同画家用线条表现的作品,初步体会画家不同的情感,认识人类丰富的情感世界。

教学重点:

通过对画面的分析,认识线条的表现力,学习对画家作品的分析和评述。

教学难点:

学生能将本课的认识,初步运用到绘画作品中。

教学准备:

作业纸、铅笔或水笔、彩色水笔等。

教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活动

1.准备几件物品(铁丝、木棍、树枝、树皮、网兜等),请同学用线条表现出来。

2.归纳线条种类:直线、曲线、折线、弧线、螺旋线、交叉线等。

二、分析中国传统绘画作品

1.在我国古代有许多画家也是从生活中寻找到很多线条并运用到绘画中。我们来共同欣赏一下:(画中运用了哪些线条?它们有什么特点?)

这些画面多是以曲线为主,通过线条的表现体会到当时的情景。

(1)《放牧图》中马背部的线条比较粗,而且流畅,腹部的线条又以细的曲线来表现,显得马奔跑起来的动感。整幅画面给人粗狂骠悍的美感。

通过线条的表现你感受到些什么?

(2)《黄河逆流》中多用短、粗的曲线表现水流的湍急,以及一种不屈不挠的向上精神。

(3)《八十七神仙卷》中主要是用的比较细长的曲线,线条流畅细致,就好像我们真看到了神仙飘飘而来的感觉。在画面中人物的脸部线条又比衣服上的线条更细腻,使得整个画面更生动。

三、欣赏外国画家的`线描作品

1.线条在画面中不但能表现生动的形象,同时还能表现画者的心情与意境。

2.思考:

A画面中线条有什么特点?

B你从中体会了画家怎样的心情?

3.我们来看看外国画家如何来用线条表现画面的。

(1)《女像》:线条疏朗、简洁,多采用曲线造型,表现画家当时心情的平和与恬静。

(2)《两个青年农民》:利用曲线与交叉线的结合,使湖面出现层次感,线条的粗细变化也表现了农民朴实的性格。

(3)《海景》:前景运用大量的直线造型,表现风平浪静的海面,而背景多采用交叉线,又给人一种要变天的感觉。这种直线与交叉线的结合,给人一种强烈的躁动感,像是暴风雨来临前的平静,说明画家当时含有一种复杂的心情。

四、请同学互相说一说自己对画中线条的不同感受。

五、教师总结:看了这么多,我们可以感受出,画人物时的线条多采用曲线,线条较细很流畅,脸部一般线条较少;景物一般线条种类多而且复杂。我们要根据不同物体的特点,线条有粗有细。

六、学生作业,教师巡回辅导。

请同学任选书本上的名家作品进行临摹。注意线条的变化、流畅。

七、作业展示

优秀作业给予展示,加以表扬。劣作分析原因。

板书设计:

画中的线条

直线、曲线、折线、弧线、螺旋线、交叉线等。

篇6:《画中的线条》美术教学反思

《画中的线条》美术教学反思

线条是最基本的美术造型语言,线的表现力极其丰富:水平线有广阔、宁静感;流动的曲线使人感到柔和、轻巧、优美,给人轻快愉悦的.感觉……线的粗细、刚柔、滑涩、虚实、疏密等变化产生不同的美感。理解线条的节奏与情感是比较抽象的,需要全面的知识技能和创造思维,要让三年级的学生在短时间内了解不同线条表达各种不同的情绪是一件不容易的事。

上课时我准备了几件物品,如铅笔,树枝,树叶、苹果等让学生用线表现出来,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使学生感性地认识线条,感受线的魅力。在课堂中我积极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让他们参与有趣的美术游戏,增加了直观性,也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通过本课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到线条的表现力。学习观察、欣赏画面的方法,进而体会、认识到线条这种造型语言的魅力。

篇7:三年级美术画中的线条说课稿

各位领导、老师们:大家好!

我说课的内容是人美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第六册第3课《画中的线条》。我准备从教材分析、教学方法、学法指导、教学程序、教学效果五个方面来加以说明。

一、说教材分析:

本课属于“欣赏评述”学习领域。线条是最基本的美术造型语言,单方面讲,线可以分为直线和曲线两种。直线有水平线、垂直线、斜线等;曲线有波浪线、螺旋线、弧线等。线的表现力极其丰富:水平线有广阔、宁静感;垂直线有升腾、挺拔感;斜线有危急或空间变化的感觉;短线水平排列则产生跳跃急促的节奏感;流动的曲线使人感到柔和、轻巧、优美,给人轻快愉悦的感觉。线的粗细、刚柔、滑涩、虚实、疏密等变化产生不同的美感。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认识到线条的表现力,学习观察、欣赏画面的方法,进而体会、认识到线条这种造型语言的魅力。结合小学低年级儿童的学龄特点,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为:

①认知目标:认识线条的多种变化,理解不同的线条变化产生不同的情感美和艺术美。

②操作目标:尝试画出不同形状的线,运用线条来表现一个完整的形象,体会线条丰富的变化,体验艺术的创作的快乐。

③情感目标:欣赏绘画的线条造型作品,感受线条美及其赋予的生命力和情感,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对画面的分析,认识线条的表现力,学习对画家作品的分析和评述。

教学难点:学生能将本课的认识,初步运用到绘画作品中。

二、教学方法:

针对小学低年级儿童活泼好动,注意力不集中的特点,在教学中,创设与教材相适应的乐学氛围,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中。在教学中,为了使学生认识到线条的表现力,进而体会、认识到线条这种造型语言的魅力,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是:欣赏法、观察法、分析法、讨论法、评价展示法等。

三、学法指导:

理解线条的节奏与情感是比较抽象的,需要全面的知识技能和创造思维,要让三年级的学生在短时间内了解不同线条表达各种不同的情绪是一件不容易的事。因此我利用实例和课件的演示,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使学生感性地认识线条,感受线的魅力。在课堂中我积极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让他们参与有趣的美术游戏,增加了直观性,也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四、教学过程:

具体教学程序由激趣导入——分析作品——临摹表现——展评作品四个环节组成。

1、 激趣导入:

教师准备几件物品(铁丝、木棍、树枝、树皮、网兜等),请同学用线条表现出来。展示实物,贴近学生生活,拉近与学生的距离,激发学生兴趣。

2、 分析中国传统绘画作品

(1)在我国古代有许多画家也是从生活中寻找到很多线条并运用到绘画中。(欣赏我国古代画家从生活中寻找到并运用到绘画中的线条。)

讨论:

①画中运用了哪些线条?它们有什么特点?

这些画面多是以曲线为主,通过线条的表现体会到当时的情景。

②通过线条的表现你感受到些什么?

《放牧图》:线条粗而短体现了奔马的骠悍与力度。

《黄河逆流》:线条粗短表现了水流的湍急,以及一种不屈不饶的向上精神。

《八十七神仙卷》:线条曲直、粗细、舒缓体现神仙衣服随风飘荡的感觉

通过分析,进一步感悟不同线条带给我们的不同感受,体会线条的表现力,引发学生对艺术作品的兴趣,感受线在艺术作品中的作用及作品的艺术美感。

(2)、其实线条在画面中不但能表现生动的形象,同时还能表现画者的心情与意境。

思考:

①画面中线条有什么特点?

②你从中体会了画家怎样的心情?

(合作学习,同学间取长补短:通过讨论分析,让学生对线条这种造型语言有进一步的认识与提升。线条不但可以塑造生动的形象,而且还可以传达画家的思想)。

《女像》线条疏朗、简洁。多采用曲线造型,表现画家当时心情的平和与恬静。

《两个青年农民》利用曲线与交叉线的结合,是画面出现层次感,线条的粗细变化也表现了农民朴实的`性格。

《海景》前景运用大量的直线造型,表现风平浪静的海面,而背景多采用交叉线,有给人一种要变天的感觉。这种直线与交叉线的结合,给人一种强烈的臊动感,像是暴风雨来临前的平静,说明画家当时含有一种复杂的心情。

3、临摹表现

任选美术作品的一个局部进行临摹。通过临摹,尝试并体会线条的表现力,了解、体会画中线条,使学生对用线造型产生浓厚兴趣。

4、展评作品

请同学说说尝试画线条的感受,互相说说自己对画中线条的不同感受。进一步了解、体会,使学生对用线造型产生浓厚的兴趣,为学生创设交流空间,培养学生评述能力。

五、教学效果:

篇8:浅谈独幅画中的想象

关键词:想象,想象构成,传统想象构成,非传统想象构成,科幻独幅画

前言

想象力———一个推动着人类从愚昧走向文明的原动力。始于人类早期的神话,“随着人类自然力实际被支配,神话也就消失了。”然而,神话的消失并没让人类的想象终止。相反,任何一个时代都有充满着无穷想象力的人诞生。正是由于他们超凡的想象力,才使得人类破解了一个又一个的未解之迷。

文艺复兴艺术巨匠达芬奇摆脱了教会的耳目,秘密地描绘出外星宇宙飞船、坦克、飞行器。加斯特夫·多雷脱开也打破宗教道义,依靠已经掌握的科技和那些基于科技产生的想象力,创造出许多奇幻世界。直到20世纪60年代许多电影导演仍然启用他的画面作为电影背景的参考。

20世纪60年代,法、英浪漫主义科幻小说发行量不断攀升。为了帮助读者阅读理解,出版商在小说中配以插图,这便给了独幅画一个前所未有的发展空间和机遇。

21世纪初,伴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艺术家们的想象力变得更加活跃和广阔。

一、想象与想象构成

(一)想象及其多样性

“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为同一部文学作品绘制的插画,也会因每个插画家阅读时所引发的想象不同,而变得迥然各异。比如为托尔金的作品画插画的人不在少数。但每个人因为感觉、经历、审美的各不相同,产生的想象也因人而异。Timhildebrandt以华丽辉煌、人物逼真见长。Tednasmith以画面细腻和壮观气势成为托尔金作品新一代的掌门人。还有Mariet Thewne的漫画风格、Edgar Valter的讽刺画风等等。

想象是对眼前事物的突破,对时空界限的超越;是心与物的贯通,情与理的整合;“精骛八极,心游万仞”、“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

(二)想象构成及其重要性

想象构成是以想象为主导,将多个看似不相关联或虚拟的个体单元,有机地组合成新的单元的视觉创造规律。如果说平面构成是在创作一幅作品的骨架,虽然看不见,却客观存在,色彩构成便是使这骨骼变得丰满的血肉,而想象构成则是让这个活起来的“生命”更加生动且富有个性的服饰。因此,如果缺少了想象构成,独幅画将变得平庸而呆板。

二、传统与非传统想象构成

(一)想象构成中的传统构成

想象构成中的传统是指在造型中已有的创造手段。虽然平面构成中也有相同的构成词汇,但想象构成中着重于对外在形象的塑造,而平面构成则着重于对内在结构的把握。

1. 形态的重叠与切断

形态重叠通常是由多个物体构筑的。通常含有平面性,同时又带有叙事性,具有认识和联想的双重意义。

形态的切断与形态的重叠正相反。它是有意识的将物体重新组合,产生更为突出的艺术效果。

2. 夸张和对称

夸张是用大小或质量的反差,改变人们正常的视觉印象,从而产生耳目一新的感觉。

对称是最古老的构成形式,但是最容易产生呆板的感觉。因此均衡显得尤为重要。

(二)想象构成中的非传统构成

想象构成中的非传统是由近现代的自然科学家和哲学家所迸发的新的视觉表现形式。较之传统表现形式:其数量大,且形式多样。其中较为突出的有空间错位、隐形构成、影子效应及意象构成。

1. 空间错位

空间错位是指“图形的矛盾空间状态,也可以是不同视觉元素同处于一个环境和主体中,形成一种多元素、无固定现实和场合的透视空间。”

埃舍尔迷恋的世界便是一种空间错位的“自我循环”的世界。无论是上升或下降的阶梯、白昼和黑夜乃至绘画中的手,无一不是在一种自我的运转当中。代表作品《画廊》便是一种典型的空间错位。

2. 隐形构成

隐形构成通常可以产生“一语双关”、“一箭双雕”的效果。达利的作品《西班牙》展现的是在一个夜晚曲肘站立着的妇人形象。女人形体的脸和躯干是由许多文艺复兴时代的勇士组成的,使不同人可以看到不同的事物,产生不同的想象。

3. 影子效应

“用特殊元素加以变化处理,利于同质或异质不同纬度、不同事物巧妙的组合在一起达到知觉与心理的统一”。《真实的影子》:一个人从一条狭小的街道走来,一缕强光使其变为一个剪影,模糊不清。长长的影子却被那道强光拉到了视者面前,真实而清晰。你可以从他紧皱的双眉中读到他的沉思,他的深邃。影子效应通常将物体的真实或另一面很清晰的展现在读者面前,使我们无法迟疑或躲闪的看到了本质!

4. 意象构成

“并不是反映客观自然的面貌,而是被主观左右或变换物象的形态”。因此,意象构成是用抽象的形体或图形表现某种情感或思绪。但沟通不好就会出现“知其所然不知其然”的问题。

此外,非传统想象构成还包括很多。如:张冠李戴、名作借用、变形构想、拟人等等。

三、科幻独幅画中的想象构成

科学幻想是想象构成中最为具体、最为集中的应用,呈现出完美和心向神往的幻想世界。科幻独幅画除了采用传统与非传统想象构成的表现手段外,还在结合其自身题材特点的基础上形成了独特的想象构成。

(一)完美的人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但艺术家们却依靠想象来实现了完美。希腊的人体艺术是人类艺术史上一个巅峰。但与科幻独幅画中想象构成的人体相比还是更倾向现实中的人。艺术家们会用一些羽毛、鱼鳞、坚硬的盔甲来衬托人体,使其更加完美无瑕。如鲍里斯与朱丽创作的《学生》、《孪生美人鱼王》等,都是表现女人体的作品。

(二)精致的器具

科幻独幅画始终走在科技领域的前沿。同时科学技术的发展也在不断的拓展人们想象空间。小到盔甲,大到飞行器,无一不是以现实的实物为基础,结合了创造者的想象。使这些源自现实的器物变得功能更加强大,且精巧细致,美仑美奂。

(三)超时空世界

就像宇宙是没有边际的一样,人类的想象也是没有边际的。科幻独幅画总是在试图将无限的时空压缩在一起。将远古的蛮荒与未来的神秘并置到一起,将外星生命的世界与人类的世界融合在一起。

结束语

艺术家用画笔展开想象,丰富了人的精神世界,也促动着科技的发展。当然,科技的发展又进一步拓展了艺术家的想象。

篇9:画中的线条课件

一、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体验、感受、了解生活中人、物、景中的线条,懂得鉴赏优秀作品的线描技法;

2、感悟线的表现力,培养学生造型能力和创造能力。

3、学习抓住事物特征,做到大胆用线,柔美用线,合理想象。

二、教学重点:通过对作品的欣赏,了解哪些线条能表现出动感,学习如何运用线条表现动感。

三、教学难点:线的动感的表现及疏密的组织。

四、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检查学具准备,强化纪律要求。

二、新授导入:

1、教师拿出一根电线示范,让学生初步认识了直线、弧线等几种线。水平线联想:平衡木给人一种平稳安定的感觉。

折线联想:闪电,给人顿挫感。

斜线联想:雨光给人运动感,发射感。

曲线联想:火烈鸟。优美,流畅,轻快。

板书课题《画中的线条》

2、教师出示课件,让欣赏自然界中的线与生活中的线。

为什么自然界中的线与绘画作品中的线不一样?在自然界和生活中你找到了哪些线?你在什么地方发现的?做游戏寻找身边的线条,看谁能找出最多。生自由走动在教室内寻找(人、物、美景等)

[我这个环节通过观察课件中的自然界水波纹、山石线、动物身上的斑纹……到在教室寻找生活中的的线:建筑、服装,使孩子在游戏中认识各种各样的线,在游戏中初步感受线的美感,逐步培养他们的观察习惯。]

3、画中的线。

(1)带领学生鉴赏我国古代绘画作品和优秀学生的绘画作品。

《放牧图》、《黄河逆流》、《八十七神仙卷》。画中运用了哪些线条?它们有什么特点?具体分析:如《放牧图》运用了曲线、直线,线条粗犷、豪放、简练、概括,好像听到马蹄奔跑的声音。

(2)分析国外绘画作品。

《女神》、《两个青年农民》、《海景》。为什么画家用不同的线去表现作品?分析一下画家绘画时的心情。三位外国画家运用了什么样的线条?表现出画家什么样的心境?如:《女像》学生做一做人物姿态,说一说这时的想法,仔细看作品中的笔触,体会画家画这幅画的心境。

4、欣赏同龄小朋友作品。

说说小作者是如何运用线来表现出题的?直线、曲线、折线、交叉线。通过讨论分析,让学生对线条这种造型语言有进一步的认识与提升。线条不但可以塑造生动的形象,而且还可以传达画家的思想。

出示教师示范线描作品:

三、教师示范,并同时指导三名学生绘画。其他同学在作业本上学画。绘画要求:1.大胆用线,大胆联想;2.抓住人物景特征,注意线条疏密变化等;3.学画线描简笔画。

然后学生作业,教师巡视指导。

(让每个孩子都能体会到绘画的乐趣,给他们创设宽阔的舞台,让他们尽情地发挥创造力,从感性到理性有了一个飞跃。)

四、作业讲评

五、小结:线有丰富的表现力,古今中外大师、画家、小朋友都在用疏密变化的线表达自己的情感,希望我们也多观察、多通过线,来表现生活。

上一篇:启动仪式校长讲话稿范文下一篇:援疆实际演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