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唐代落第诗主题

2024-04-14

论唐代落第诗主题(通用8篇)

篇1:论唐代落第诗主题

试论唐代各类送别诗的独特之处

摘要:

自古多情伤离别。离别,是历代文人吟咏的经久不衰的主题之一。在中国古典诗歌中,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都与送别有关。中国人向来重视感情、珍惜友谊,又由于道路崎岖难行,交通工具落后,一别动辄多年,再会难期,因而古人更重离别,折柳送别,摆酒饯行,写诗相送,于是在为人送行或与人辞行时,往往要作诗相赠,其间充满了殷殷的叮嘱和深深的情谊。这就产生了送别诗。送别诗大多缠绵凄切,充满感伤情调,但也有充满豪情壮志,感情慷慨激昂的。送别诗,即抒发诗人离别之情的诗歌。别离令人感伤愁怨,它表现了生命的不自由,为了实现生命的价值,人们不得不承受空间阻隔的痛苦,承受走向未知的恐惧承受与亲朋好友告别的感情折磨,因此离别的情感在诗中或表现为亲友离别时的忧伤与哀伤或借诗表达远大的政治理想与抱负,更有的在诗中体现一种积极进取、乐观向上的精神态度。唐代乃我国送别诗创作的鼎盛时期,众多诗人对送别诗作了进一步的拓宽与发展,取得了空前绝后、令人瞩目的成就。

关键词:唐代、送别诗、情感 序言:

送别诗,顾名思义就是抒发诗人离别之情的诗歌。送别诗抒发离情别绪,是分离时迸发的情感火花。唐宋时期的送别诗成就显著,涌现出了大量的优秀送别诗,代表诗人有:李白、王维、岑参、王勃等等。

唐代送别诗是在继承前代传统,又大胆革新,同时不断进取的基础上繁荣起来的。而宋代送别诗则以姹紫嫣红、千姿百态的丰神与唐诗争奇斗妍。唐宋诗都代表了一代文学之胜,而送别诗则是屹立其中。从自然现象、政治动态、劳动生活、社会风俗、直到个人感受,都逃不过诗人敏锐的眼光,成为他们的写作题材。在此,我们根据诗人抒情的不同对象将唐代送别诗细分为:谢别、恋别、惜别、壮别、阔别五类。这五类包含与友人别,与亲人别,与妻子别,与同僚甚至是与偶遇的过客别。分析研究其各自的独特之处,并分别做比较,找出他们的异同。

一、谢别

谢别诗,为离别之际为表达感激所作作品。谢别诗从属于送别诗。由于谢别

诗在送别诗中所占比重比较小,因而我们固可以把谢别诗称作送别诗的小宗。虽然谢别诗在送别诗中所占比例不高,所要表达的感情也没有壮别诗的慷慨激昂,惜别诗的委婉含蓄,但是它依然有自身的独到之处。

在诗歌鼎盛繁荣的唐朝,除了大量脍炙人口的阔别诗和壮别诗,也有清新自然的谢别诗,例如诗仙李白的《赠汪伦》。从表达上看,谢别诗所要表达的感情多朴实自然。我们姑且就以以上一首谢别诗作例,以此分析推测古代送别诗中谢别诗的大致风格特色与意蕴表达。以及与其他几类送别诗的大致差异。

赠汪伦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分析:中国诗的传统主张含蓄蕴藉。宋代诗论家严羽提出作诗四忌:“语忌直,意忌浅。脉忌露,味忌短。”清人施补华也说诗“忌直贵曲”。然而,李白《赠汪伦》的表现特点是:坦率,直露,绝少含蓄。其“语直”,其“脉露”,而“意”不浅,味更浓。古人写诗,一般忌讳在诗中直呼姓名,以为无味。而《赠汪伦》从诗人直呼自己的姓名开始,又以称呼对方的名字作结,反而显得真率,亲切而洒脱,很有情味。

诗的前半是叙事:先写要离去者,继写送行者,展示一幅离别的画面。起句“乘舟”表明是循水道。“将欲行”表明是在轻舟待发之时。这句使读者仿佛见到李白在正要离岸的小船上向人们告别的情景。

“忽闻岸上踏歌声”,接下来就写送行者。次句却不像首句那样直叙,而用了曲笔,只说听见歌声。一群村人踏地为节拍,边走边唱前来送行了。这似出乎李白的意料,所以说“忽闻”而不用“遥闻”。这句诗虽说得比较含蓄,只闻其声,不见其人,但人已呼之欲出。汪伦的到来,确实是不期而至的。人未到而声先闻。这样的送别,侧面表现出李白和汪伦这两位朋友同是不拘俗礼、快乐自由的人。

诗的后半是抒情。第三句遥接起句,进一步说明放船地点在桃花潭。“深千尺”既描绘了潭的特点,又为结句预伏一笔。桃花潭水是那样地深湛,更触动了离人的情怀,难忘汪伦的深情厚意,水深情深自然地联系起来。结句迸出“不及汪伦送我情”,以比物手法形象性地表达了真挚纯洁的深情。潭水已“深千尺”,那么汪伦送李白的情谊必定更深,此句耐人寻味。这里妙就妙在“不及”二字,好就好在不用比喻而采用比物手法,变无形的情谊为生动的形象,空灵而有余味,自然而又情真。诗人很感动,所以用“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两行诗来极力赞美汪伦对诗人的敬佩和喜爱,也表达了李白对汪伦的深厚情谊。

由以上可以粗略看出,谢别诗比较直白,相对于惜别诗的婉转,更容易使人理解。但是却缺乏深度。对于壮别诗和阔别时来讲,豪放壮阔,慷慨激昂是主要情感表达基调。如果从感情基调来区分这几类送别诗的话,谢别诗则属于恬静安然的类型。

二、恋别

恋即依恋不舍和牵挂。俗话说世间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分离最直观的感情便是恋,自古以来与友人分离,亦或是与亲人爱人分离都是痛苦的,令人难以割舍的。所以这一类诗歌是直接抒写离别之情,表达对亲友的思念依恋不舍,以及分离后的惆怅孤寂之情。没有其他更多的感情,只是亲友离去的最直观的离愁别恨。与其它类型送别不同,没有过多的鼓励劝慰亦或是积极乐观,也没有其它表明自己心志或抒发自己感慨的感情。重点在一恋字。

例如:唐朝大诗人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这是王维送朋友去西北边疆时作的诗,“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直抒胸臆,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诗人对将要去荒凉之地的友人元二的深深依恋和牵挂。这两句看上去就是两句平常的劝酒词,但却情真意切,内涵深远,一个“更”字,写出了临别的恋恋不舍,深情叮嘱,而且通过这个字也可以看出作者在之前便已经多次叮嘱了,感情表达更加深刻。而“无故人”也表现出了诗人自己的友人要离去的遗憾之情。诸如此类的诗词还有很多,比如柳永的雨霖铃、李白的金陵酒肆留别等都是直接抒发了与恋人和朋友分别时的依依不舍无限留恋的心情。

三、惜别

惜别,就是说相互珍惜之间的感情,但没有浓浓的依恋之情,在分别时相互给予美好的祝愿,或者在不同的诗人的心境下还会有不同的惜别之情。惜别与恋别其实是没有特别明确的界限的,毕竟人内心的情感是十分复杂的,不会有特别明显的区分。但在分析送别诗种类的时候细细分析诗句还是可以体会到的。

惜别之情,例如: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

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诗人在江边极目远送,可见诗人对他与孟浩然友情的珍惜,还有两人友情的深厚。同时全诗洋溢着欢快的情绪,境界开阔,诗人对老朋友去扬州也充满了羡慕之情。同样表达着惜别之情的还有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今日惜别老友,作者倍感六月的西湖美景“风光不与四时同”。

总体来说,送别诗虽说都是送别离别为主题,但不同的类型和情况也会有不同的内容和思想倾向,而这也恰恰是各种送别类型诗的各自的独特之处,根据各种不同的类型,站在它们自身环境里,从诗人主观心情以及诗句的客观环境里去分析,再与其它进行比较便可以了然在心。

四、壮别

壮者,慷慨激昂也。唐朝边塞诗人高适、岑参可以看做是“壮别诗”的重要代言人,他们将那些情思缠绵、徘徊留恋的临别赠言写成激昂慷慨,鼓舞人心的“壮别”诗作,如杜甫《送韩十四江东觐省》、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萧立之《送人之常德》等。

作为“送别诗”中一道色彩鲜明、意境独特的“壮别诗”,在唐宋时期也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就。除去上面提到的边塞诗人高适等,唐朝诗坛上德高望重的“诗仙”李白、“诗圣”杜甫、王维、陆龟蒙,宋代诗词界的大家苏轼、梅尧臣、萧立之等都在“壮别诗”上谱出了一曲曲天籁之音,成为唐宋时期文化圈的重要一环。众所皆知,唐宋时期发达的经济与纷呈的生活、强盛的政治与扰攘的军事、璀璨的文化与新颖科技等,这些,都是唐宋“壮别”诗词发展壮大的重要推动力,也熏陶着“壮别”诗词的个性发展、性格鲜明的形成。

分析几首“壮别”诗,我们可以从中发现该类诗歌的独特之处: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李白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 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明月。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分析:这首诗先写虚度光阴、报国无门的痛苦,而后赞美主客双方的才华与抱负,最后以挥洒出世的幽愤作结。全诗感情色彩浓烈,情绪如狂涛漫卷,笔势如天马行空。

值得注意的是“蓬莱”两句承高楼饯别分写主客双方。以“建安骨”赞美李云的文章风格刚健。“中间”是指南朝;“小谢”是指谢眺,因为他在谢灵运(大谢)之后,所以称小谢。这里李白是自比小谢,流露出对自己才能的自信。“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明月”一句抒发了作者远大的政治抱负与人生理想与态度。诗人在饯别友人时,选取了“送别”诗歌中常见的抒情意向(秋雁、酒酣),离别的字词间虽吐露着自己对现实不满的激愤之意,却也透露着一种慷慨壮丽的情怀,豪放而雄壮的气概。这就是“壮别”诗的典型特征之一。

《别离》 陆龟蒙

丈夫非无泪,不洒离别间。杖剑对尊酒,耻为游子颜。蝮蛇一螫手,壮士即解腕。所志在功名,离别何足叹。

分析:这首诗,不落专写“凄凄戚戚”之情的俗套,而把“壮别”一词在诗歌上表现得淋漓尽致。叙离别而全无依依不舍的离愁别怨,写得慷慨激昂,议论滔滔,形象丰满,别具一格。尤其在尾联“所志在功名,离别何足叹。”两句上,总束前文,点明壮士怀抱强烈的建功立业的志向,为达此目的,甚至不惜“解腕”。那么,眼前的离别在他的心目中自然不算一回事了,根本不值得叹息。此诗以议论为主,使全诗充满感情色彩,“带情韵以行”,所以写得生动、鲜明、激昂、雄奇,给人以壮美的感受。

《送李侍御赴安西》

高适

行子对飞蓬,金鞭指铁骢。功名万里外,心事一杯中。虏障燕支北,秦城太白东。离魂莫惆怅,看取宝刀雄!

分析:此诗为高适送友人从军塞外而作,其中强烈表达了立功异域的战斗激情,和乐观豪迈的昂扬意绪。

首联“行子对飞蓬,金鞭指铁骢”,紧扣题意,写李侍御即将跨马远征。以“飞蓬”喻“行子”,让人想到“行子”身影的轻疾。颔联“功名万里外,心事一杯中”极尽纵横捭阖之能事,紧承上联送别之意。友人远征“万里”,是为求取“功名”,自当鼓励,因此不得挽留。临别之际,万千“心事”,一言难尽,全寄托在“一杯”别酒之中。这“一杯”中包含了哪些“心事”,诗人没有明写,但不难推测,它包含着深挚的惜别,“万里”征途的担心;前程珍重的祝愿;“功名”早立的期望等等,感情极为深沉厚重。尾联继“离魂莫惆怅”的殷切劝慰之后,奇峰突起,以“看取宝刀雄”的放声高唱,将激昂壮别、立功异域的雄心壮志喷涌而出,具有惊心动魄的艺术力量。

这首送别诗最动人的地方,是融注于诗中的雄壮豪放之情。同时,诗人以意驱象,既有“飞蓬”、“铁骢”的形象描绘,又有广袤万里的空间描绘,这些超迈遒劲、雄浑阔大的形象,不仅体现了诗人感情的豪壮,同时也彰显出昂扬奋发的盛唐时代精神在“壮别”是印记。让人为之动容,喟然。

表现壮别的送别诗,既有送别诗的离愁别绪,亦有“壮别”诗更深层的意境与哲义:送别壮行、鼓励朋友、抒发壮志、寄寓人生等等。总的来说,“壮别”诗的独特之处在于没有凄然凝重的离愁别绪,而以饱满的激情勉励着友人毅然向前、以真挚的祝愿彰显出一份友情的深厚如渊,让人感动万分,安然地迈步向前······

五、阔别

唐宋以来送别诗发展到了一个鼎盛时期,其中又多为与朋友别。与朋友别的送别诗中,多表达自己对朋友的依依不舍之情,以及对朋友的劝慰,感情表达或豪迈壮阔,或抑郁不满,或飘逸灵动,或含蓄委婉„„这样送别诗中所写的具体内容及思想倾向就各有不同,因此我们可以把它分为谢别诗、恋别诗、壮别诗、阔别诗、惜别诗等等。

阔别——主要是达官贵人间的送别或者是为劝慰朋友写的阔别诗。下面我们具体从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和高适的《别董大》(其一)这两首诗中具体谈论送别诗所体现的阔别情感。

(一)分析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是初唐诗人王勃在长安时所写。题目中的“少府”是唐朝对县尉的通称,指的是王勃的一个姓杜的朋友将到四川去任少府这个官,诗人王勃在长安相送,临别时以这首诗相赠。但这首送别诗诗人并未像前人一样把离别写得黯然神伤,相反,诗中诗人王勃把离别这件事看得很洒脱,表现得很豪迈。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的“阙”字指皇宫前面的望楼,“城阙”指帝都长安城。“三秦”指长安附近关中一带地方。秦末项羽曾把这一带地方分为三国。“辅三秦”意思是以三秦为辅。“五津”指四川省从灌县以下到犍为一段的岷江五个渡口。诗人这一句点明了送别的地点以及用想象的手法写出了朋友将去任职的地方,展现出一种壮阔的境界。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这一句诗人多了一种情绪,不同于开篇的壮阔。此句点明离别的必然性,以散调相承,以实转虚,使诗句情感跌宕起伏。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可以看出诗人认为情谊是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是永恒的东西。这一句诗人的情感境界又从狭小转为宏大,情调从凄恻转为豪迈,抒发了诗人乐观豁达的情怀,使整首诗上升一个高度,因此也成为后人表现深厚情谊的不朽佳句。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此处紧接前两句,仿佛是在极近处听高山流水声,然后忽而行远水声逐渐舒缓。两行诗连贯起来意思是:在这即将分手的岔路口,不要同那小儿女一般挥泪告别啊!这是诗人对朋友的叮咛,也是诗人情怀的流露,说明自己不会像古人一样面对朋友离去时泪湿满巾,表达自己对朋友未来的美好的祝愿。

全诗仅仅四十个字,却是纵横捭阖,变化无穷,仿佛在一张小小的画幅上,画着画家内心壮阔无比的江山图。王勃的这一首《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音调明快爽朗,语言清新高远,内容独树一帜,体现出诗人高远的志向、豁达豪放的情感

和旷达的胸怀。

(二)分析高适的《别董大》(其一)

《别董大》是唐代诗人高适与董大久别重逢,经过短暂的聚会,他们又各奔他方时,高适的赠别之作。这时的高适很不得志,到处浪游,常处于贫贱之中。但在诗中,高适却以开朗的胸襟,豪迈的语调把临别赠言说得激昂慷慨,开阔人心。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勾勒了送别时晦暗寒冷的愁人景色,表现诗人处境的贫贱。诗中我们看到:北方正是日暮黄昏,大雪纷飞,在狂风中,只见高空大雁,出没寒云。这一幕使人想到游子在外时不仅处境艰难,而且寂寞孤独。但诗人没有因此沮丧、沉沦,由此可见,诗人前两句的环境描写只是为了重点突出后文转折部分。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这两句是诗人对朋友的劝慰:此去你不要担心找不到知己,天下哪个不知道你董庭兰啊!因为是董庭兰是诗人很好的知音,所以诗人别时全在为知音考虑,告诉他不要因为一时的贫贱而意志消沉。这两句同王勃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一样,语言朴质而情感豪爽。

从这首诗我们可以看出诗中虽有诗人对友人远行的依依惜别之情,但更多的是展现了诗人豪迈豁达的胸襟,劝解朋友在未来的路上保持积极向上乐观的心怀。

(三)小结

阔别诗歌不像恋别惜别诗一样,语言凄惨;也不像壮别诗一样,语言悲壮,有点类似谢别诗,语言清爽,但多了份豪放。就像《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和《别董大》(其一)这两首诗歌语言虽然简练,但饱含深情,富有哲理,形象生动的体现出诗人宽阔的胸襟,以及对朋友深切的安慰,这类诗歌比起普通送别诗来说更是光芒万丈。

六、结束语:

观览唐人送别诗,我们感到,无论是赠送朋友与之共勉还是用以表示深情厚意;无论是记别,还是抒情,都不仅与诗人的个性特征有关,而且与时代精神密切相关。具体地说,就是送别诗的感情色彩每每因人而异、因时而异、因地而异。不同的人,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地点,不同的心境,便有不同的感怀、不同的寄

予和不同的风格。

唐人重视送别诗,还有一种独特的文化心理。唐朝人爱好诗歌成为一种风气。当时的各类文书,大多用诗歌写成。在当时达到了任何事物无不可以入诗的程度。在科举盛兴的时代,唐朝也流行温卷,行卷,把这样的方式作为走入仕途的敲门砖。而同时,写送别诗,还有它实用价值的一面。送与被送二者的关系,往往是挚友或者亲人,而这双方往往有一方身份高贵,所送之诗就是到达异地的通关证。这样,到达异地,呈上所送之诗,往往会得到一些关照。正是这种实用价值,更加速了唐人创作送别诗的高潮。

南朝著名的文学家江淹《别赋》里,写了各种各样的离别,都不免使人“黯然销魂”。古代的许多送别诗也大都表现了这种销魂的情感。但“诗要避俗,更要避熟”。唐人的送别诗能跳脱窠臼,一洗悲酸之态,而且意境开阔,音调爽朗,独标高格。这大概就是唐诗之所以为唐诗的原因吧!

当然,唐人创作诗歌的情怀是多样的,而创作送别诗肯定还有社会,个人等内外因素的促使,这是我们研究送别诗独特之处有待进一步探讨的内容。

参考文献:

1、朱东润《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中编第一册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4年3月第30次印刷

P8、P46、P90

2、章培恒、骆玉明《中国文学史新著(增订版第二版)》上卷

复旦大学出版社P435、P463、P471

篇2:论唐代落第诗主题

(2)圣代:政治开明、社会安定的时代。

(3)英灵:有德行、有才干的人。

(4)东山客:东晋谢安曾隐居会稽东山,借指綦毋潜。

(5)采薇:商末周初,伯夷、叔齐兄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后世遂以采薇指隐居生活。

篇3:论唐代茶诗审美情趣与艺术特色

1 唐代茶诗概况

唐代是我国诗歌创作的鼎盛时期, 数以万计的作品都产于此时。由于茶文化刚刚出现, 茶诗在唐代正处于萌芽阶段, 因此数量比较少。据相关统计, 唐代诗人约有3228人, 作品五万余首。以茶为创作主题的诗人约有156人, 作品516首另加5句, 茶诗人占全唐诗作者总数的4.8%, 而茶诗仅占整个唐诗总数的1%。虽然数量不多, 但是唐代诗歌题材却有很多, 例如咏物、赠别、山水和游仙等, 题材十分丰富。除此之外, 还有宽广的艺术形式, 例如有抒情、议论、叙事和描写的表达方式等等。

2 唐代茶诗的艺术特色

唐代茶诗的艺术特色主要体现在它的诗体上, 通过对茶诗的诗体解析, 能够清楚地看到茶诗的发展脉络, 以及茶诗在唐朝发展的特点。从而看出诗人在创作过程中, 对艺术的追求。丰富而完整的形式凸显了当时文化的开化以及茶文化的发展。

2.1 自由灵活的古体茶诗

古体诗的整体风格与唐代以前的传统体裁十分相似, 结构上没有固定, 字数也没有要求, 音韵平仄也极为自由, 形式比较灵活, 是唐代以前传统诗体的演变。主要分为七言诗和五言诗, 也有少量的杂言诗。

五言古体茶诗的特点是五字一句, 句子的数量没有要求。如诗人李白的《答族侄僧中孚赠玉泉仙人掌茶》, 白居易的《咏意》、《首夏病间》、《山路偶兴》, 以及刘言史的《与孟郊洛北野泉上煎茶》等, 都是当时比较有名的五言古体茶诗。

七言古体茶诗与五言古体茶诗风格相似, 虽然只是由五字改为七字, 但是难度却极大, 创作过程中对诗人有着很高的要求, 致使这种体裁的诗作产量较少, 佳作却很多。例如, 刘禹锡的《西山兰若试茶歌》、温庭筠的《西陵山道士茶歌》、崔珏的《美人尝茶行》以及秦韬玉的《采茶歌》等。

杂言古体茶诗与前两种体裁的诗作有所不同, 字数没有统一的规定, 从一字到十字不等, 但是最多的还是三、五、七字, 句子的数量比较多, 结构比较宽泛。例如, 皎然的《饮茶歌诮崔石使君》、《饮茶歌送郑蓉》, 还有卢仝的《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示添丁》等。

2.2 整饬典雅的近体茶诗

近体茶诗是格律体茶诗的一种, 又名“今体茶诗”。作为格律体茶诗的一种, 近体茶诗在格律上有一定的标准, 不再像古体茶诗那样自由灵活。在音韵、平仄以及结构上都有十分严格的标准, 所以在形式上具有整饬典雅的特点。主要包括律诗和绝句两种茶体诗形式。

绝句主要包括五言绝句、六言绝句和七言绝句, 通常是四句一首, 短小精粹。在唐代, 五言绝句的茶诗代表作比较多, 例如张籍的《和韦开州盛山十二首·茶岭》、皎然的《九日与陆处士饮茶》, 以及皮日休的《的闲夜酒醒》等, 是唐代最为流行的茶诗体裁, 是茶文化中非常重要的表现形式。虽然六言绝句的茶诗很少, 但是代表性却很高, 像顾况的《过山农家》等。七言绝句也是唐代茶诗的主要体裁, 大诗人白居易的《萧员外寄新蜀茶》、刘禹锡的《尝茶》、柳宗元的《夏昼偶作》、杜牧的《题禅院》、皎然的《送许丞相还洛阳》、卢纶的《新茶咏寄上西川相公二十三舅大夫二十舅》, 以及司空图《暮春对柳二首》 (其一) 等, 都是七言绝句的绝佳代表作。

律诗要求诗句字数规整, 每首分为五言和七言, 简称五律和七律, 一般为八句, 低于八句即六句的, 称为短律或小律, 如皎然的《送李丞使宣州》、姚合的《杏溪十首·杏水》, 以及孟郊的《送玄亮师》等, 虽然句子较短, 但是语言精辟, 以茶作为媒介, 反映了诗人当时的处境以及内心的情感。而超过八句, 即十句以上的被称作长律或者排律, 如杜甫的《回棹》、白居易的《晚起》, 以及杜牧的《题茶山》等。

五言律体茶诗是诗人比较钟爱的形式, 韵律性强, 传诵范围较广。在唐代, 这种茶诗的代表作比较多, 例如孟浩然的《清明即事》、杜甫的《巳上人茅斋》、白居易的《招韬光禅师》、韦应物的《喜园中茶生》、以及杜牧的《茶山下作》等, 表现出了唐代茶文化的繁荣。七言律体茶诗对平仄要求严格, 对诗人的创作功力有极高的要求, 但是, 在唐代涌现出了很多才华出众的诗人, 因此, 这种形式的茶诗也有很多。像白居易的《琴茶》、《春日尽》、郑谷的《峡中尝茶》、刘禹锡的《送蕲州李郎中赴任》, 以及温庭筠《的西陵道士茶歌》等都是唐代茶诗非常典型的七言律体茶诗, 对仗极为工整。

2.3 活泼戏谑的杂体茶诗

杂体诗又称变体诗, 是唐朝比较流行于文人雅士间, 通过文学游戏而创作出来的独特类型, 通常是把字形、句法、格律以及音韵加以变化, 极具特色。唐代杂体茶诗主要有联句和宝塔诗两种, 因为它的游戏性质, 致使其具有活泼戏谑的特点。

联句又称连句, 是由两人以上的诗人共同创作出来的一种杂诗形式, 主要是在文人雅士聚集宴饮时每人一句或几句组成的诗歌。唐代出现的茶诗联句非常多, 主要有涉茶联句和咏茶联句两种。涉茶联句就是以“茶”为主要题材的联句, 其代表作主要有皮日休与陆龟蒙的《寂上人院联句》, 以及四位诗人联句的《会合联句》。另外一种是以饮茶或茶舍为题的咏茶联句诗, 如《渚山春暮, 会顾丞茗舍联句》是三位诗人共同创作的, 《五言月夜啜茶联句》是六个诗人的茶诗联句所成。

宝塔诗体形如宝塔, 是非常有特色的一种杂诗, 诗体的风格比较独特, 由一个字的句子到七个字的句子组成, 规律排开, 句句押韵, 被称为“一字至七字诗”, 或者“一七体诗”。有的已经增加到十字以上。例如元稹的《茶》诗, “茶, 香叶, 嫩芽。慕诗客, 爱僧家。碾雕白玉, 罗织红纱。铫煎黄蕊色, 碗转麴尘花。夜后邀陪明月, 晨前命对朝霞。洗尽古今人不倦, 将知醉后岂堪夸。”起始的字, 既是诗题, 又是诗韵, 虽然仅有55个字, 但是对茶的形态的描写, 与诗人僧侣的关系、制茶的过程以及饮茶后的感受都细致入微地表达了出来, 堪称为内容与形式完美结合的典范之作。

3 唐代茶诗审美情趣的发展

在创作的过程中, 创造者会根据当时的社会风貌以及文化特点, 来寄托情感上, 达到精神上的满足。唐代诗人在茶诗的创作时都对它赋予了生命与情感, 从中可以发现古人共同的审美情趣。

3.1 自然简约的情感意象

唐代诗人对茶环境有着极高的标准, 向往青山竹林, 月下泉石的野趣饮茶环境, 追求返璞归真的茶文化, 注重精神上的享受。因此, 唐代的茶诗中多有自然意象的色彩, 即便是描写个人生活中品茗的茶诗也都是含有浪漫简约的情感意象, 自然韵味十足。诗境的高远, 对朴素生活的向往, 对自然生活的追求, 使茶诗注重意象的描写, 给人以心灵上的广阔感。

3.2 超凡脱俗的隐逸情怀

茶是隐者的象征, 凸显了诗人孤高的性格与逃避外界干扰而向往超凡脱俗的情怀。在唐代茶诗中对这种隐逸情怀的表现更加明显, 大多数诗人都是被现实社会的残酷所牵涉, 使他们只能选择避世来达到精神上的满足, 以茶雅志, 通过对茶诗的创作达到精神上的升华, 使心灵得到净化。在晚唐时期, 战乱频发, 诗人对社会丧失信心, 在创作时更加表现出来了闲散隐逸、自得其乐的避世情感, 如《茶具十咏》。

3.3 茶禅一味的自我升化

唐代诗人为了达到精神上的净化选择了避世, 追求超凡脱俗的生活, 通过茶诗表达自己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清高的人格。与此同时, 也在茶中发现了人生的哲学, 为他们提供了精神上的寄托。在大自然中, 静观人生, 摒除凡心, 超越红尘, 获得精神上的满足, 找到“自我”, 形成所谓茶道。清苦的茶味如同空寂的禅境, 浓郁的香味又如精神上的满足, 在品味诗、茶、禅的过程中, 逐渐发现诗茶一味、茶禅一味, 达到自然与精神的契合。

4 总结

茶诗作为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代表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传扬了中华儿女宁静致远的人格气质, 展现了中华历史文化的深刻内涵, 并昭示了中国文人共同的审美意趣:无论外在环境如何恶劣, 都要努力升华自我, 达到天人合一的思想境界。这是我国古典的文化韵味, 是中华民族特有的一种典型的东方闲情。中国文人通过茶诗中的艺术特色, 净化内心, 使茶道上升到哲学的高度, 以达到自我的升华, 以期达到人、自然与社会的统一。

摘要:唐代是在茶文化研究中最重要的一个朝代, 茶文化形成于此时, 茶诗也从唐代开始出现。茶诗在唐代有着丰富的表现形式, 无论是在审美情趣还是在艺术特色上, 都极有特色。本文通过对唐代茶诗的诗体研究以及对茶诗的情感研究, 来探索唐代茶诗的审美情趣及艺术特色。

关键词:茶诗,茶道,审美

参考文献

[1]朱海燕.中国茶美学研究---唐宋茶美学思想与当代茶美学建设[D].湖南农业大学, 2008.

[2]暨远志.唐代茶文化的阶段性---敦煌写本《茶酒论》研究之二[J].敦煌研究, 1991 (2) .

[3]陈力祥.浅谈唐代茶诗中的儒释道旨趣[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3 (1) :71-74.

[4]潘玉环, 沈文凡.意象与造境---浅析唐代茶诗艺术手法[J].语文建设, 2014 (29) :46-48.

[5]黄志浩.茶兴复诗兴一瓯还一吟---唐代的茶诗与茶事[J].无锡南洋学院学报, 2005 (1) :75-81+87.

篇4:唐代离别诗主题意象分析

【关键词】唐代;离别诗;意象

【分类号】I207.22

众所周知,古代诗歌是我国古代诗歌发展史上的巅峰,它代表了我国古代诗歌的最高成就。如果说唐诗是我国诗歌殿堂中一顶美丽的皇冠那么,唐代离别诗就是皇冠上一颗璀璨的明珠,独具风采。唐代离别诗在诗歌的历史长河中有着及其重要的地位。在南朝梁代萧统的《文选》中就有提到夫妇之间的离别之情,例如:《迢迢牵牛星》“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1]。满了感伤情调,为以后的诗歌创作开辟了新的诗歌体裁。

在唐代,当时人们拜师求学,或求得功名,或为仕途所奔走,亦或是为生活所迫,不得不远走异地。唐朝的一些制度,如:科举制,军功授官职,荐引制等制度是唐代离别诗兴盛的直接原因;在政治上,统治阶级对诗歌的重视程度大大增加,这就增强了离别诗歌的社会功能;唐朝国力强大,政治开明,文化繁荣,造成了较为开放的文化风气,也为离别诗的产生提供了文化环境;再加上唐朝时期,交通工具落后,通讯技术不发达,然而路途艰险,很多人们一旦分离,再会无期,因此,人们更加重视离别,也因此离别诗在唐朝达到了空前的繁荣,不断的离别更是丰富了离别诗歌的题材,又奠定了唐代离别诗歌的基础。在后来,北宋时期大量的离别诗歌涌现出来,都是在唐代离别诗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为以后的离别诗更加添加风采,直至现代诗坛上,有关离别的诗歌也不计其数。[2]例如:徐志摩离开多年学习的剑桥学校而创作的《再别康桥》,全诗全部以剑桥学校的景象展开,极其细腻的表达了对母校的不舍之情,将一个学子对母校的全部感情都写了出来,成为后世传诵的经典之作。

1唐代离别诗主要意象分析

诗歌离不开意象,只有通过一定的意象才能更好的表达诗歌的主要感情,离别诗中多饱含了友人,亲人,恋人等之间的依依不舍之情,在表达感情时也就需要诗人们寓情于景,通过一些物象和意象来传达他们所要表达的感情,也因此通过特定的地点或者固定的时间多用这些物象和意象来表达离别之意,抒发离别之情,下面我从不同几点来论述唐代离别诗主要的意象:

1.1地点意象

现代人较古代礼节上有所淡化,早已没有了古代送君千里的习俗,而古代,对于离别,人们是相当重视的,既然是送别,送君千里,终究一别,相送的再远,也要有分别的时候,既然相送,就会有送别的地点,在送别地点的选择上,一般会选择可以休息的地方,例如:长亭,客舍,谢亭,西亭等。然而当时张子容被贬,孟浩然名落孙山,两人都郁郁不得志,怀恋故乡的心情就更加迫切,但为了彼此的事情又不得不分手,因此感慨颇多,于是在西亭分手,当我们品读诗句的时候,可以深深体会当中的复杂感情。“浙东”是我们相识的地方,“西亭”是我们分别的地方。刚刚相逢,却马上分别,将西亭作为离别诗的地点意象刻画的淋漓尽致。

如果没有休息的地方怎么办?那也就送到不能再送的地方,如渡口等,或者是需要改变交通工具的地方,或者是从此各自天涯,因此,古人多选此地作为分别地点。

1.2时间、气候意象

古代的文人墨客大多都是感情细腻,丰富之人,有时候心底会浮起一丝忧伤,有时候自己都感到莫名,都是由外因丝丝牵动着。

“暮”字点明时间, “客散暮江头”,也不是纯客观的景物描写。将送别的环境,点染得“黯然销魂”。猿啼常与悲凄之情相关。何况如今听到猿声的,又是处于逆境中的迁客,纵然不潸然泪下,也难免要怆然动怀了。“客散暮江头”,也不都是纯客观的景物描写。日落西山,暮霭沉沉,旅人扬帆,送者星散,此时尚留在江头,即将分手的诗人与裴郎中怎么能动情?

1.3典型意象

今有睹物思人,触景生情,也因此物象更能为离别诗增添离别的惆怅,把离别诗的离愁别绪推向高潮。水、柳、酒、月四种藉以表现离别主题的最常见意象,是离别诗创作的四大要素。

1.4 柳的意象

唐代诗歌大量运用“柳”意象,当友人依依惜别时,会折柳相赠,这已成为当时的送别习俗。因为“柳”字与“留”字谐音,因此多有挽留之意。也因此在送别时多折柳相赠。

1.5水的意象

一般离别多走水路,也因此水更为典型的作为离别的意象,多送别于江边,水边,最后空留下诗人一人独自面对着江水,海水,怅然若失,更显离别之意。

2唐代离别诗意象的特色

意象是诗歌中融入了作者内心情感的客观物象,客观的自然景物即“物象”,经过诗人的摄入笔端,就必然带上了诗人的感情色彩,赋予了他们灵性,使他们成了浸透着主观意愿的“意象”。古典诗歌中,由于历史文化的沉积,还有民族文化,民族心理的制约,其客观事物成了约定俗成的意象,成为了特色的意象,诗人借助特殊的意象迅速的引起读者的共鸣,达到造境的目的,读者也可以由此探究诗人的内心与感情。

2.1取象自然

在唐代离别诗中,诗人大量的运用了意象在诗中,从而表达对友人、亲人的依依不舍之情。在古代,诗人都会进行选择的来选取意象,多为诗歌造境,渲染氛围,而唐代离别诗多以离别地点作为离别的意象来进行诗歌创作,或者多以时间、季节、天气、甚至分别时的景物,地点作为意象来创作诗歌,这种取象自然的方式,是离别诗达到空前的繁荣,诗人们多借助最自然最基础的景物来创作,使诗歌更质朴纯真,将离别之情表达的更真切朴实,从而将离别之情升华,离别之情表达的淋漓尽致。

结论

本文通过系统的对唐代离别诗的研究,分别从唐代离别诗的意象的生成,主要意象,离别诗的艺术特色来分析,了解唐代离别诗的特点,深入对离别诗的研究,分析,诗歌的创作十分讲究含蓄、凝练。既在唐代以前的离别诗的基础上加以升华,提炼,又为唐代离别诗提供丰富的材料,开辟了离别诗的新纪元,为以后的离别诗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和材料,为后来人们乃至外国诗人的创作创下了更好的写作方式,使后代诗人更好的取象自然,让他们的诗作情意动人。

参考文献;

[1] 周明亮.柳与唐代送别诗[D],华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169.

篇5:唐代送别诗-送别诗有哪些

唐朝送别诗,悲哀感伤有点低沉,送别诗一般初唐,盛唐时期比较多,比如李白的送别诗,杜甫的`送别诗等。送别诗其中的意象一般有柳树,杜鹃,鸿雁,古道,长亭,竹声等。

送别诗种类繁多,亲情送别,友情送别等。

送别诗的作者,李白,王维都有很多的作品~~

这里小编为大家整理了唐代送别诗大全。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全文的诗意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原文翻译及赏析

赠汪伦

篇6:唐代写景诗精选

登鹳雀楼

(唐)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春晓

(唐)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咏柳

(唐)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独坐敬亭山

(唐)李白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江雪

(唐)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

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

独钓寒江雪。

望庐山瀑布

(唐)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

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

望天门山

(唐)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

碧水东流至北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

孤帆一片日边来。

夜宿山寺

(唐)李白

危楼高百尺,

手可摘星辰。

不敢高声语,

恐惊天上人。

绝句

(唐)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

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

门泊东吴万里船。

绝句

(唐)杜甫

迟日江山丽,

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

沙暖睡鸳鸯。

江南春

(唐)杜牧

千里莺啼绿映红,

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

多少楼台烟雨中

秋夕

(唐)杜牧

银烛秋光冷画屏,

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

坐看牵牛织女家。

夜雨寄北

(唐)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

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

却话巴山夜雨时。

暮江吟

(唐)白居易

一道残阳铺水中,

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

露似真珠月似弓。

大林寺桃花

(唐)白居易

人间四月芳菲尽,

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

不知转入此中来。

望洞庭

(唐)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

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

白银盘里一青螺。

枫桥夜泊

(唐)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

夜半钟声到客船。

题都城南庄

(唐)崔护

去年今日此门中,

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在,

桃花依旧笑春风。

黄鹤楼

(唐)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

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

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

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

望岳

(唐)杜甫

岱宗夫如何?

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

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

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

一览众山小。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唐)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山行

(唐)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

钱塘湖春行

(唐)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

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

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

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

绿杨阴里白沙堤。

篇7:唐代王勃的思乡诗

还伤北园里,重见落花飞。

翻译:

客游千里追名之心早已厌倦,春天到来我一门心思要回家。

篇8:略论晚唐诗人赵嘏的落第诗

一、赵嘏落第诗的内容

赵嘏是晚唐前期诗人, 存诗260余首, 也是晚唐落第诗创作数量最多也较为出色的诗人之一。赵嘏在大和六年参加了科举考试, 至会昌四年及第, 困顿长安的几年时光中, 他写下了不少的落第诗。

“唐代以科举为题材的诗篇, 还是以写落第诗的作品为最好, 这包括两方面的内容, 一是对自己久举不第的感叹, 二是对别人不第失意的慰藉。”3赵嘏的落第诗也主要为这两方面的内容。

赵嘏在《下第后上李中丞》中写道:“落第逢人恸哭初, 平生志业欲何如。鬓毛洒尽一枝桂, 泪血滴来千里书。”泪和血是落第后无限的感伤与悲痛。《下第》一诗中写出了落第后的羞愧心情, “南溪抱瓮客, 失意自怀羞。晚路谁携手, 残春自白头。”《落第》中流露出诗人科举考试屡屡受挫后对自己的解嘲, “九陌初晴处处春, 不能回避看尘花。由来得丧非吾事, 本是钓鱼船上人。”本来是船上的钓鱼人, 应该过着闲云野鹤的日子, 功名利禄与自己又有什么关系。《下第后归永乐里自题二首》中写道:“无地无媒只一身, 归来空拂满床尘。尊前尽日谁相对, 唯有南山似故人。”诗人落第后独自饮酒, 心中满是失落, 满是惆怅。再看《落第寄沈询》, “穿杨力尽独无功, 华发相期一夜中。别到江头旧吟处, 为将双泪问春风。”一次次参加科举考试却徒劳无功, 头发好像在一夜之间都白了, 为什么落第, 只能含着眼泪去询问春风, 可见落第的打击是沉重、惨痛的。

赵嘏还有一类落第诗是对同样下第朋友的慰藉、劝勉之作。落第在晚唐是众多士子的普遍经历, 赵嘏和这些友人一样饱尝落第的痛苦, 他们有着相同的遭遇、相同的感受、相同的心情, 因此往往能够设身处地地给予朋友最大的安慰和同情。“失意何曾恨解携, 问安归去秣陵西。君斜杨柳春风岸, 山映楼台明月溪。江上诗书悬素业, 日边门户倚丹梯。一枝攀折回头是, 莫向清秋惜马蹄。” (《送裴延翰下第归觐滁州》) 他希望他的朋友来年可以折桂, 也叮嘱他千万不要吝惜马蹄不来参加考试。科举考试在晚唐几乎成为士人唯一的出路, 他们把实现自己人身理想、价值的希望全都寄托在科举考试上, 倾尽心血地去参加考试, 赵嘏劝勉友人不要吝惜马蹄, 正是晚唐士人这种锲而不舍精神的体现。《赠薛询下第》一诗中道:“一掷虽然未得卢, 惊人不用绕床呼。牢之坐被青云逼, 只问君能酷似无。”诗人把科举考试和赌博相比, 劝勉朋友只是因为运气的不好, 不必太把落第太放在心上, 这又何尝不是对自己的宽慰和鼓励。

二、赵嘏落第诗中的情感特质

赵嘏落第诗中很多是对自己落第后失意羞愧、悲恸慨叹心情的抒发以及思乡之情的表达。

(一) 失意羞愧

赵嘏的《下第》一诗云:

南溪抱瓮客, 失意自怀羞。晚路谁携手, 残春自白头。

士人参加科举有实现自己政治理想抱负的目的, 也有改变个人生存状态, 为自己、家族争取荣耀, 实现光祖耀宗的功利目的, 科举落第不仅使自己建功立业的理想全都破灭, 也使他们光宗耀祖的愿望全部成空。参看唐人小说, 会在其中发现很多唐代家族重视科举考试、重视及第的例子。《玉泉子·赵粽》中赵粽的妻子因丈夫不第, 家境贫寒被娘家人瞧不起, 宴会上竟然不能和家人同起同坐, 但是在丈夫及第消息传来的一刹那, 家人的态度发生了根本转变。《李娃传》中荥阳生的父亲在儿子落魄和及第的态度截然不同。可见那个时代及第与否与家庭的荣耀、地位有着及其重要的关系。

唐代不光从士子自身到家庭、家族, 再到社会, 对科举都是相当的重视, 因此, 士人落第后的心情是很复杂的, 不仅包含着对自己辛勤付出却无收获的惭愧, 也包含着对家庭、对整个家族的愧疚。这种愧意往往还有对支持、推荐自己应考的人。赵嘏的《献淮南李仆射》一诗云:

早年曾谒富民侯, 今日难甘失鹄羞。新诺似山无力负, 旧恩如水满身流。

马嘶红叶萧萧晚, 日照长江滟滟秋。功德万众知不惜, 一言抛得百年愁。

诗人这首诗是献给淮南节度使李德裕的, 他早年受此人的恩惠, 受到他的推荐和支持, 如今落第, 羞愧难当, 不能面对恩公的情意。

(二) 悲恸慨叹

在中国文化史上, “士阶层”是一个有着两千多年历史并且承担着文化使命的特殊阶层, 在人生观、价值观上总是采取“忧以天下, 乐以天下”的态度, 因而齐家、治国、平天下就成为他们的理想抱负与人生追求。在安定的大一统时期, 他们担负着维护政治秩序和社会文化秩序的使命, 在社会混乱、黑暗的时期, “士阶层”往往肩负着政治改良或社会改革的任务。

晚唐时期藩镇叛乱、宦官专权、牛李党争使得社会动荡, 朝政腐败, 在晚唐这样的大环境下, 他们没有干预朝政的权利和条件, 因此他们在明知不可为而为知的矛盾中仍去参加科举考试, 为国家和个人的命运做着垂死的挣扎和努力, 在努力和挣扎失败后, 又不免带着一种更为强烈的失落、悲恸和慨叹的心情。

赵嘏在太和初年投奔镇守浙东的元稹, 在幕府中逗留了三年, 元稹移居武昌后, 他进入了宣城沈传师的幕府中。沈传师对入幕文人的要求极高, 《沈既济传》中记载:“传师性夷粹无竞, 更二镇十年, 无书贿入权家。初拜官, 宰相欲以姻私托幕府者, 传师固拒曰:“诚尔, 愿罢所授。”故其僚佐如李景让、萧置、杜牡, 极当时选云。”4

沈传师不接受丞相的请托, 对人才的选拔非常严格, 而赵嘏可以入幕足可见他的才华。就是这样颇有才华的人, 却屡次参加科举考试屡次失败, 所以他的落第诗歌中不免充斥着对自己才华横溢却又久困科场的经历的悲恸、慨叹、伤感的情感。

落第逢人恸苦初, 平生志业欲何如。鬓毛洒尽一枝桂, 泪血滴来千里书。

谷外风高摧羽翮, 江边春在忆樵渔。唯应感激知恩地, 不待功成死有馀。

——《下第后上李中丞》

在政治黑暗、社会衰败的背景之下, 在权豪势要、达官显宦权势的压制下, 科举考试的公正性受到了严重的影响, 赵嘏也渴望着建功立业、渴望着金榜题名、渴望着光宗耀祖, 但是强烈的功名愿望在落第的一刹那间都化为泡影, 只能逢人发出沉痛的哀叹, 诗歌中“泪”与“血”是落第带来的锥心泣血的伤痛。

中晚唐科举考试制度在外示公正下成了少数人行权纳贿、实现政治目的的工具。科考的不公正使得及第和豪强权贵有着密切的联系, 对那些无所依靠的寒门士子来说及第是犹如登天难的事, 因而诗人在悲恸之余写下了“无地无媒只一身, 归来空拂满床尘。尊前尽日谁相对, 唯有南山似故人。” (《下第后归永乐里自题二首》) 抒发着对自己怀才不遇、无人援引、无人依傍的慨叹和感伤。

(三) 思乡之情

唐代长安是全国政治、经济中心, 由于集中着皇室、权贵、巨贾, 生活费用要比其他城市高上许多, 家境贫寒如有几次落第, 又要继续留在长安参加科考的读书人, 面对着昂贵的生活费用, 境况是惨淡的。杜甫在《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一诗云:“朝扣富儿门, 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 到处潜悲辛。”5说的就是困顿长安的悲苦。落第的无情打击再加上困顿的悲苦, 带给诗人的是归不能归的思乡之愁。《东望》一诗云:

楚江横在草堂前, 杨柳州边载酒船。再见梨花归不得, 每逢寒食一潸然。

斜阳映阁山当寺, 微绿含风月满川。同郡故人攀桂尽, 把诗吟向泬寥天。

又是一年的寒食节, 久困科场的作者功名未成而有家归不得, 看着同乡人“攀桂”而归, 自己只能望着故乡啜泣。赵嘏在颇有名气的《长安秋望》中写道:

云物凄清拂曙流, 汉家宫阙动高秋。残星几点雁横塞, 长笛一声人倚楼。

紫艳半开篱菊静, 红衣落尽渚莲愁。鲈鱼正美不归去, 空戴南冠学楚囚。

北雁横塞、长笛幽怨、紫菊半开, 作者通过视觉、听觉来抒写自己的寂寞愁闷。家乡的鲈鱼此时正值鲜美, 自己却无法回去享用, 也不能像张翰那样辞官归去, 只能像楚囚一样羁旅他乡, 这是何等的痛苦啊!赵嘏的诗歌再现了落第困顿异乡的士人哀婉、凄凉的生活和痛苦、酸楚的心境。

三、结语

赵嘏的落第诗歌中尽管多是对自己不第的悲恸、感伤的心情以及对友人的劝勉, 诗歌的感情基调低沉、哀飒, 成就并不是很高, 但这为我们了解落第诗这一特殊的诗歌题材以及晚唐社会背景、科场风气, 士人的心态打开了一扇窗口。

摘要:唐朝是我国科举制度的重要发展时期, 中下层知识分子可以凭借才学走向仕途, 进入晚唐, 社会的黑暗风气、科场的腐败、干谒请托现象使得众多寒士多试不第, 因此, 落第诗成为一种普遍的诗歌题材出现在诗人笔下。赵嘏是晚唐诗人中写落第诗最多、也较出色的诗人之一, 本文选取了赵嘏的落第诗, 对这一特殊题材进行分析。

关键词:赵嘏,落第诗,情感特质

参考文献

[1]李时人编校、何满子审定.全唐五代小说[M].陕西:陕西人民出版社, 1998.

[2]陈贻焮主编.全唐诗[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 2001.

[3]傅璇琮.唐代科举与文学[M].陕西:陕西人民出版社, 1986.

[4]郑晓霞.唐代科举诗研究[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6.

[5]程千帆.唐代进士行卷与文学[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0.

[6]谭优学.赵嘏诗注[M].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5.

上一篇:给姑父的温馨生日祝福下一篇:ug建模说明及实训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