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矫正的犯罪学意义

2022-09-10

社区矫正是指将符合条件的社会危害程度不大的罪犯置于社区内, 让其在相关社会团体、社区社员的帮助、国家专门机关的监督下。在一定期限内, 通过社区劳动等来矫正罪犯行为, 使其顺利回归社会的刑罚执行活动。社区矫正这一举措已逐渐引起社会各界的重视, 发现其通过非监禁方式帮助轻微犯罪的罪犯进行改造具有良好的效果。其实从2003年开始我国也开始适用社区矫正制度, 并取得一定的成果。

社区矫正作为一种与监禁矫正相对的行刑方式, 更人道、更经济。从犯罪学角度看, 社区矫正为犯人改造提供了更好的天地。本文拟从此出发, 探求社区矫正的犯罪学意义, 揭示其犯罪预防的作用, 为扩大我国社区矫正的试点规模, 转变监狱行刑与矫正为主的模式提供理论和实践支撑。

一、基于犯罪学理论对社区矫正合理性的分析

(一) 犯罪人能不能被矫正

其实根据现在的对犯罪原因的研究中发现人之所以犯罪是自身主观因素与社会大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很多罪犯犯罪时后天习得的, 而不是天生的。这个结论至少说明犯罪人是可以改变而且是能够预防的。这也就是说犯罪人是可以被矫正的。既然一个正常心理的人是在后天中通过不良因素的不断侵蚀逐步形成犯罪心理, 那么也就完全可以在后天中通过各种良好的外界信息的影响下, 从改变其个性倾向开始, 最终达到正常心理的重建。

犯罪人不是天生的, 犯罪人之所以犯罪与犯罪人自身、所处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都有关系。因此, 在矫正犯罪人的同时, 一定要注重有效改善社会环境, 只有这样才能实现预期的矫正效果, 而且人是具有可教育性的。

(二) 为何在社区中矫正犯罪人

有犯罪就会有各种控制犯罪、改造罪犯的方法, 例如把犯罪人禁闭在监狱使他们与社会隔离已使其不能危害社会, 再通过逐步的教育帮助其树立正确人生观。但实际上, 监禁只是暂时剥夺了犯罪人的犯罪能力, 而对其矫正作用却相当有限。监禁本身就不利于犯罪人的精神健康, 集中关押等还有可能使得不同罪犯之间的相互交流作案手法, 原本只是轻微犯罪的罪犯也有可能在其他罪犯的各种“熏陶”下不能得到良好改造, 使得累犯现象层出不穷。另外将社会适应能力、社会化程度较差的犯罪人监禁起来, 那么只会让其较差的社会适应能力更低, 原本社会化过程失败的再社会化也会与社会稍稍脱节。那么使罪犯在封闭远离现实社会而且恶劣的监狱环境中关押一段时间, 可能养成恶习, 更重要的是会与现实社会脱节, 那么其回归社会后或多或少的会遇到适应障碍。那么这样反而会使得罪犯更加不愿意融入社会, 这对于实现其改造的目的往往是相违背的, 社会中已有不少现实案例久在监狱之人改造出来发现完全与社会脱节的状况。显然监禁就不是改造罪犯最好的手段。而社区矫正让犯罪人继续生活于正常社会, 保持正常的社会联系, 能够获取工作和教育机会, 享受家庭的温暖等等。在社区矫正制度中, 犯罪人, 通常可以照常工作, 学习, 只需要接受矫正工作者的监督和询问等。

总之, 社区矫正对于预防再犯具有极大的有效性。其实现今, 许多国家已经认识到利用一些非监禁化的开放式刑罚的好处, 也在大量增加罪犯与社会接触, 使其不至于与社会脱节, 离开监狱后也能尽快顺利的融入社会。但不可否认, 监禁矫正仍然在一定范围内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和必要性。但其实对人身危险性不大的犯罪人在一定刑度范围内正确适用, 可以利用社区矫正。

二、社区矫正的犯罪学意义

(一) 犯罪人再社会化角度上之分析

社会化就是让个人通过与社会的接触来发展自己的社会性的过程。但是有的人的社会化过程可能会失败, 所以他们有可能就要进行再社会化。所谓的再社会化也就是通过强制手段使其改正社会化失败的原因来再次发展其社会性。它的教化对象是那些有反社会倾向、越轨行为和危害社会秩序的人。犯罪是社会多种因素交合作用而生成的独特社会现象, 因此, 社会在运用刑罚处置罪犯的同时也有责任创造尽可能有利于他们回归社会的条件, 以便于他们能够重新适应正常的生活。另外, 再社会化是必须要以社会为基础。从犯罪人再社会化角度来说, 社区矫正正是社会为犯罪人回归社会创造的条件和形式, 它以社区为基础, 将犯罪人置于社区中并在社区中对犯罪人进行矫正, 使其不至于与社会的发展相脱节, 同时动员社区力量对罪犯进行教育改造, 可以让犯罪人最大限度地从社会交往中获得正面的社会化模型, 从而达到再社会化的目的。因此, 社区矫正有利于犯罪人的再社会化, 为其顺利的回归社会奠定了基础。

(二) 犯罪人心理矫正角度上之分析

人格的形成有着两方面的影响因素:自我修养和外界环境。然而人是具有理性, 人的行为是受其心理、意识支配。要真正改造犯罪人, 不仅需要矫正犯罪人的外在行为, 更需要完善犯罪人的人格, 从根本上改变犯罪人的犯罪心理。因此对犯罪人犯罪心理矫正在罪犯的自我改造和社会环境两方面都不容忽视。由此可见, 将犯罪人断绝其与外界社会的联系使其处于一种与世隔离的环境中并不利于犯罪人犯罪心理的矫正, 这也正是前文分析监狱矫正的不合理和不和谐之处。社区矫正将犯罪人置于社区中进行改造, 从对犯罪人犯罪心理的矫正来说, 首先可以弱化犯罪人的标签化心理, 减少其因自身犯罪而产生自卑感, 觉得不能再改正重新来过。其次, 通过与社区人员的交往、交流, 让罪犯感知自身的犯罪错误, 了解到自己犯罪时的极端心理, 有利于改正避免再犯。最后, 社区矫正给予犯罪人一个人性化的外界环境, 对于激发罪犯内心的良知, 促进其积极改造有良好的效果。

(三) 犯罪治理角度上之分析

犯罪现象出现的原因多种多样, 有社会原因, 也有个人原因等, 因而治理犯罪也要从多方面入手。

首先, 从犯罪的社会治理上来说, 社会治理有时可能比刑事治理更有效的治理犯罪。社区矫正将犯罪人置于社区中, 节约了司法成本的同时为罪犯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 有助于科学的治理犯罪。在观念层面上, 社区矫正是为了帮助罪犯矫正过往的犯罪观点, 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开展社区矫正工作中, 可以大力宣传法制教育和道德教育, 社区人民作表率引导犯罪人的行为。在制度层面上, 社区矫正体现了社会控制机制。犯罪人在社区中能够得到社区民众的监督。然而犯罪治理仅仅依靠国家单方面的力量, 这肯定是远远不够的, 这时就需要社会各方面的力量。

此外, 从犯罪的被害治理上来说。生活中充满了犯罪的不稳定因素, 刑事被害与被害人的社会角色、生活方式等都是有一定联系的。生活中的每个人都有可能成为被害人, 那么只有从个人生活方式的角度入手治理才能有效实现个人被害的有效治理。社区矫正制度将犯罪人放在社区之中进行改造, 社区人民在面对有过犯罪事实的罪犯内心肯定是复杂的, 甚至是害怕的。在罪犯为被改造良好前, 社区人民肯定会保持一个警惕心理, 甚至有可能也会尽量减少与罪犯的接触。但当罪犯融入社区之中, 双方的和谐度增加, 被改造者更适应社会, 将更有利于被害人的减少。

三、结语

社区矫正在我国还尚未完善, 仍处于起步阶段, 需进一步的改进。从犯罪学角度看适用社区矫具有合理性和有效性。从犯罪预防角度看, 社区矫正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具有实行的必要性。社区矫正是为了让犯人改正以致不再危害社会, 我国应坚持社区矫正之路。

摘要:我国从2003年开始使用社区矫正制度, 并取得成效。本文拟从犯罪预防的角度出发, 结合犯罪学的理论探求社区矫正的合理性和犯罪学意义, 揭示其犯罪预防的作用, 为扩大我国社区矫正的试点规模, 转变监狱行刑与矫正为主的模式提供理论和实践支撑。

关键词:社区矫正,犯罪预防,犯罪学

参考文献

[1] 魏平雄, 赵宝成, 王顺安.犯罪学教科书[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8.

[2] 许章润.犯罪学[M].北京:法律出版社, 2004:290.

[3] 张旭.犯罪学要论[M].北京:法律出版社, 2004.

[4] 武玉红.我国社区矫正之现状与分析[J].综合治理, 2004.4.

[5] 盛茜, 潘丹丹.从犯罪学看社区矫正制度[J].法制园地, 2014.2.

[6] 孙昆鹏.社区矫正的犯罪学分析[J].商品与质量, 2011.1.

上一篇:工科类学生色彩课程教学探究——以工业设计专业为例下一篇:论马克思对黑格尔历史规律思想的扬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