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群体性突发事件

2022-08-22

第一篇:浅析群体性突发事件

浅析如何应对群体性事件

广州民航职业技术学院

2013/2014第二学期13级三年制

《形势与政策》期末考试卷 (开卷)

班级__13机电3班__学号 __13311101344__ 姓名_____李灿_ 成绩_______

浅析如何应对群体性事件

[摘要] 群体性事件,引起了国内外的普遍关注,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突出问题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障碍。本文阐述了群体性事件的造成的严重危害,分析了产生原因,从提高执政能力、完善预防处臵机制等方面提出了有效预防的对策。

[关键词] 社会管理群体事件执政能力

做好应对群体性事件工作,是当前各级党政干部面对的重大课题,是对各级组织执政能力、维护社会和谐稳定能力的严峻考验,意义十分重大。

一、危害趋势

目前,由各种因素引发的群体性事件,引起了国内外的普遍关注,成为社会热议的敏感话题。关于群体性事件的定位和内涵,还没有具体、统一的界定。一般指多数人为达到某一目的或解决某一问题,采取静坐请愿、聚集上访、罢市、罢工、阻断交通等非正常渠道和极端方式的集体行为。多发领域主要有:社会治安、民间纠纷,农村财务管理、农民负担、基层选举,国有企业改革,非法集资行为和金融纠

纷等。

群体性事件发生及事态的扩大,干扰了发生地区的正常工作、生活和社会秩序,造成了社会不稳定消极因素。从全局来看,影响了改革、发展、稳定大局,给国家财产和群众根本利益造成了重大损失,破坏了党和政府的形象,在国内外造成了恶劣的负面效应,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突出问题,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障碍,造成的后果和影响十分严重。

二、原因分析

多发性的群体事件,是我国社会转型期和民主化进程中不可避免发生的现象,是社会、执政、舆论等走向公开化的必然,其产生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执政能力。群体性事件是党群、干群矛盾激化的突出表现,是伤害群众感情带来的后果,执政能力缺失是矛盾的主要方面。一些地方处理群体性事件违规滥用警力,粗暴执法,无助于事情的平息解决,激化了干群、警民对立矛盾,使事件升级。个别地方制定政策或决策违背客观规律,损害群众利益;执行政策急功近利或变通走样,对于社会治安、收入分配、环境保护、资源权益等事关老百姓切身利益问题关注不够,一些群众对基层政权缺乏信任感。在基层能解决的纠纷久拖不决,对可能导致闹事的苗头不能及时调解疏导,导致矛盾扩大,失去了群众的信任和解决问题的最佳时机。一些干部作风不踏实,官僚主义、形式主义严重,推诿扯皮,不作为或工作不到位、措施不得力,对事关民生、民意、民利的问题不重视、不解决,使小事

变大,大事拖炸。如,贵州瓮安事件的发生,主要原因是干群关系高度紧张,长期积累的矛盾没有得到及时处理,导致社会情绪井喷,民众对当地政府不信、不满、不服,事件发生是偶然中的必然。

2、利益驱动。一些地方政府片面强调经济发展,注重维护企业与自身利益,漠视群众的权利要求与利益诉求,甚至以损害群众利益来增加企业与政府的效益,是群体性事件多发的重要原因。

3、体制原因。我国正处在经济体制转轨、政治体制改革的社会变革转型期,社会群体结构分化;新旧体制交错运行,社会管理存在一些失控;新旧观念交替,人们思想出现多元化趋势,各种不同价值观念、思想认识发生不同程度冲突混乱。随着利益格局调整和利益主体多元化,利益冲突与博弈,成为一种常规性社会现象

三、应对措施

为有效有效预防群体性事件,提出如下应对措施。

1、提高执政能力。各级干部要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树立正确的利益观、政绩观、群众观,提高做好群众工作的意识和本领,巩固党执政的群众基础和社会基础。一是强化县级责任。预防群体性事件,重点在基层,县级是关键。全国集中开展的县(区)市委书记大接访活动,主要领导直接面对群众,集中解决了一批群众最关心的民生问题和急迫需要解决的权益诉求,要总结经验,发现问题,建立县级应对群体性事件的长效机制。二是总结经验教训。各地应全面总结群体性事件的经验和教训,针对不同类型群体性事件发生原因、表现方式以及造成后果等相关问题,进行

认真分析和专题研究,从中找到具有本质性、规律性的共性问题,提出有效预防的针对性和操作性强的对策,做到吸取教训和规范今后同步进行。

2、调整完善政策。多数群体性事件,是由于涉及到不同群体利益的政策过时或缺失造成的,从政策层面是解决的治本之策,必须根据经济发展水平和形势的需要适时跟进调整。注重和发挥政策理念作用,加大政策调整力度,大力发展经济,重点完善鼓励全民创业的经济政策,提高弱势群体的收入和生活水平。针对普遍多发领域集中发生的群体性事件,要进一步完善农村土地征用、国企改制、涉法涉诉、退役复员安臵等重点领域的政策。各级政府新制定的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政策措施,严格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办事,从实际出发。

3、完善预防处置机制。胡锦涛指出:“要建立健全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工作机制,积极预防和妥善处臵群体性事件。”应尽快建立完善预防和调控突发性群体事件运行机制和有利于化解矛盾的长效机制。。

4、加强法制宣传教育。注重舆论引导,大张旗鼓开展政策法纪宣传教育,增强群众辨别是非的能力。让全体公民要充分认识到,使用暴力手段表达正当合法的诉求,是对法律的漠视与践踏,是对社会公共秩序的严重损害,是一种严重的犯罪行为。对在群体性事件中借机煽动闹事或实施打、砸、抢、烧等犯罪行为的人员,依法公开从重处理。深入开展普法教育,增强公民的民主与法律意识,树立遵纪守法、法律至上的思维观念。

第二篇:浅析基层公安机关如何参与处置突发性群体性事件

[摘要]本文针对近年来突发性群体性事件不断增多,已成为严重影响社会稳定的突出问题,通过分析现阶段群体性事件的特点、当前公安机关在处置群体性事件过程中存在的困惑和问题,并结合日常工作中处置群体性事件的实践经验,尝试从理论上探讨基层公安机关参与处置突发性群体性事件的具体应对策略。

近年来突发性群体性事件不断增多,已成为严重影响社会稳定的突出问题。积极预防和妥善处置各类突发性群体性事件,不仅是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要责任,也是公安机关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需要面临的艰巨任务。做为基层公安机关负责人,近年来经历的突发性群体性事件逐年增加,在处置中有过成功的欣慰也有过失败的困惑,现结合平时处置突发性群体性事件工作实践,来初步谈谈现阶段基层公安机关如何参与突发性群体性事件的处置。

一、当前群体性突发事件的趋势特点

(一)利益受损型事件日益凸显,成为事件主流

相当一部分群体性突发事件是由于地方政府和有关部门在出台政策时或处理某些具体事务不够妥善、科学或是存在侵害部分群众利益的行为而引发的。群众的利益被侵害,群众为维护自己的利益,往往不愿意通过正常的渠道反映问题,认为越闹就越受到重视,自己就可以得到更多地实惠,这是群体性突发事件多发的主要成因。

(二)“逢事必闹”、涉及政府和公务员的闹得更厉害

近两年群体性突发事件呈现出鲜明的新特点,一是逢事必闹,二是涉及政府和公务员的闹得更厉害。主要原因是一些地方追求发展的意愿非常强,但往往采取的却不是科学发展的方式,如在遇到土地、资金等瓶颈限制时,就采取侵害群众利益的所谓“创新”方式,而群众则利用这些违规行为漫天要价,把闹事、上访作为一条获取钱财的方式渠道。

(三)不同区域群体性突发事件各有特点

就我们城北分局辖区,具有鲜明的矿区特色。矿区周边一些不法分子“靠矿吃矿”,经常为了个人私利与矿山争土地、争资源、争水电,动辄围堵企业大门、办公楼,干扰企业正常的生产秩序的群体性突发性事件频发。仅2009年以来,先后发生周边农村非法滋扰、围堵企业大门、办公楼、阻挠施工等群体性突发事件100余起(次),严重干扰了企业正常的生产经营秩序,在矿区企业和职工群众中造成较坏的影响。此外,医患纠纷矛盾突出,往往被“医闹”等不法分子利用,经常引发影响较大的群体性突发事件,并且人员范围越来越广,诉求越来越高,难以满足,处置难度越来越大。

二、公安机关处置群体性事件存在的困惑与问题

各级公安机关在当前日益严峻复杂的社会治安局势下,普遍感到压力最大的还是维稳,最头疼的问题还是在处置群体性事件中存在的困惑与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相关部门配合缺位,公安机关被推到风口浪尖

在处置群体性突发事件中,各级公安机关最困惑的就是政府相关部门的配合缺位、不作为甚至乱作为。群体性事件发生后,相关部门往往不能及时到位,而是由公安民警在现场维护秩序。由于绝大部分问题并不是公安机关引起的,所以第一时间面对群众的公安机关既不了解情况,也没有权力解决问题,民警在现场不能表态,往往引起群众的不满,转而把矛头转向公安机关。公安机关就被推到风口浪尖之上,原本而应当处于最后一道防线的公安机关却成为责任部门的“挡箭牌”。

(二)处置预案形同虚设,处置仍然凭经验、看官位

近年来,各级政府、公安机关都有处置群体性事件的预案,但并没有改变处置事件中“惟官位是从”的现状,致使预案变成一张白纸,失去了存在的意义。并且,各级制定的各类处置预案,只是层层套下来而已,可操作性很差。公安机关在处置群体性突发事件中没有具体的操作标准,应从法律层面尽快完善。

(三)处置群体性突发事件的专门队伍不足,难以形成优势兵力

在处置群体性突发事件中,必须以两三倍于参与者的警力才能有威慑力,才能快速有效妥善处置。但在基层公安机关最困难的是警力严重紧缺,更没有一支能召之即来、来之能战的处置队伍。按照公安部“三基”建设的

要求,警力向一线倾斜,警力下沉后,机关警力非常薄弱,一线警力包括派出所占到80%,剩下的是综合保障部门的人,加上基层派出所分布点多、线长、面广,相对分散,遇到突发事件很难快速调动一线警力,往往在一定程度上贻误战机。

三、公安机关应对群体性突发事件的处置对策

在长期的公安工作实践中,我们结合辖区群体性突发事件的特点,不断探索实践,逐步摸索出一些处置群体性事件的有效做法、成功经验,如抓苗头、敢执法,讲技巧等有效的处置对策。具体有以下几点:

(一)依靠党政有关部门,协同作战,形成合力

在工作实践中,许多群体性事件是由于其他政府职能部门或单位工作方法简单或责任心不强等问题引发的,这种现状决定了,预防和处置群体性突发事件仅仅靠公安维稳队伍绝对不行,各有关党委政府部门应当形成合力,协同作战。如在处置2009年“2.7”平煤总医院医患纠纷事件、“5.30”高庄矿职工医院医患纠纷事件时,分局都及时汇报上级有关政府部门,紧紧依靠市卫生局等政府有关部门牵头,启动全市医疗纠纷突发事件应急处置预案,召开各有关部门联席会议,协同作战,各司其职,最终都比较妥善的处置了这两起影响较大的医患纠纷群体性事件。

(二)构建信息网,打早打小,消化于未萌状态

妥善处置群体性事件最关键的是事件初始阶段,因此掌握苗头信息、及早化解最重要。要在辖区各单位广泛建立政保员、密保员、信息员队伍,建立和完善公秘结合、多层次、覆盖面广的情报信息网络,扩大信息内容和信息渠道。建立健全信息工作责任制,情报信息搜集、报告、预警化解制度,定期排查影响本单位治安稳定的热点、难点、焦点问题,对深层次、预警性情报信息,做到人动我知,不动我知,预警在先,超前工作,积极协助各级党政疏导化解矛盾,分清轻重缓急,早化解、早处置,有效预防和减少群体性事件等多发性、可防性案事件的发生。

(三)警企共建,建立定期联系沟通机制

结合城北辖区矿区群体性事件的特点,我们认为:没有企业外部的稳定,就没有企业内部的平安。因此在

各单位深入开展“警企共建、共保平安”活动,主动改变警务管理方式,积极拓展派出所防控空间,由内向外辐射,对内管案件,对外管协调,积极与企业周边农村建立定期联系机制,及时沟通交流,互通信息,深入开展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把矛盾调处在萌芽,把问题解决在苗头。进一步搞好工农关系,落实矿乡村治安联防措施。经常主动和当地政府联系交流工作,建立一种互相尊重,互相理解、互相信任,团结互助的新型工农关系,从而维护矿区周边地区安全稳定。

(四)要敢于严格执法,不可一味退让

对群体性事件必须坚持依法应对处置,不能过于迁就,不能靠拿钱摆平。目前一些地方存在姑息了事的倾向,造成事件的恶性循环,往往会造成“大闹大解决、小闹小解决、不闹不解决”,产生社会负面效应。因此,应当打击处理的一定要硬起来打击,越搞息事宁人越复杂,很可能引起连锁反应,事态更加难以收拾。打击处理的前提和底线就是法律,一旦出现打砸抢等违法犯罪行为时,必须及时依法严厉打击,才能有效震慑违法犯罪,教育大多数,成功控制事态。如2007年在处置卫东区东环路办事处魏寨村村民围堵平煤天力公司吴寨矿大门、主井、副井事件中,城北公安分局针对现场出现的严重影响煤矿安全生产的情况,依法采取果断措施,将严重影响矿山安全生产的7名违法嫌疑人强制带离现场,分别给予行政拘留、警告等依法处理,有效维护了矿山的生产经营秩序。

(五)讲究处置技巧,把现场处置与背后处置相结合

在处置群体性突发事件中,要注重讲究处置技巧,如隔离、分化原则。当群体性事件群体开始聚集的时候,将领头者与大部分追随者群众隔离开来,使群体情绪的“传染”度降低。同时,找出组织者中的激进派、温和派,与温和派协商,从而实现分化和切割。如在处置群体性事件中,公安机关在现场一面坚持维持秩序,防止出现打砸事件和其他过激状况。同时,协调相关部门迅速确定其中的领头人,将国家有关法规政策向领头群众耐心说明,争取他们的理解。这样,实现了现场与背后两方面处理的合力,收到了很好的处置效果。

第三篇:浅析网络舆情对群体性事件的影响

李秀娟

(山东英才学院山东济南250001)

摘要:网络舆情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热点,虽然政府机关对网络舆情日益重视,但大多仅是阶段性数据统计缺乏及时正确的引导,而网络舆情的自由发展极易诱发群体性突发事件的产生。本文通过挖掘网络舆情与群体性突发事件的联系,得出信息公开程度是影响网络舆情的关键性因素。

关键词:网络舆情;群体性突发事件;影响

8月下旬以来,随着“秦火火”、“立二拆四”等网络名人被抓,公安机关集中打击网络制造、传播谣言等违法犯罪行动拉开序幕,从行动上开了一个清理网络丑陋的好头,进一步加大了对网络造谣、传谣的打击力度并促使相关司法解释尽快出台。“秦火火”、“立二拆四”等人伙同“意见领袖”,制造一个以某人或某事为中心的事件,组织人手在网络上发帖、评论,利用人们的猎奇心理和不良情绪大肆炒作,短时间内营造出一个网络热点,吸引广大网民的关注。而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3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3年6月底,我国网民规模达到5.19亿,互联网普及率为44.1%。在如此庞大的网民基础上制造网络热点极易由网络舆情转化为网络舆论,从而影响社会的和谐稳定,甚至把政府机关推到被动的局面。因此,对网络舆情的科学管控研究也就尤为重要。

“舆情”,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空间内,围绕中介性社会事项——国家管理者制定和推行的法律法规、方针政策、工作措施,以及影响民众利益主客体利益关系变化的事件、人物等的发生、发展和变化,作为主体的民众对作为客体的执政者及其所持有的政治取向产生和持有的社会政治态度”1。网络舆情主要指使用网络者俗称网民的社会政治态度。当互联网迅速发展并成为人们比较开放的政治意愿的表达方式时,舆情正面或负面的影响力变得非常大。这一变化的原因之一,就是舆情借助互联网实现了向舆论的更快、更多和更复杂转变,进而扩大了

1 王来华.舆情研究概论:理论、方法和现实热点[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

32它的影响力。

当某一突发事件发生并引起网络舆论时,社会各级组织和人群都很关心,主动参与到信息和意见的交流中。特别是当事件与自己的利益密切相关时人们的参与意识更强,公众会非常积极的表明自己的意见、态度和立场。由此,可以看出通过网络舆情的搜集、整理可实现党政机关、社会团体、组织与公众之间的相互沟通、协调和互动。网民在通过网络途径参与社会热点的沟通过程中,会不自觉的采取某一价值观并通过网络言论表达出来,形成网络舆情。网络舆情是社会舆情的晴雨表,网络舆情的变化反应了公众对党和政府进行各项社会建设和管理的态度和意见。因为网络具有实时性、互动性、隐匿性、自主性,因此网络成为对社会热点和群体性突发事件反应最敏感迅速的传播媒介,通过网络舆情传播速度更快,传播范围更广,社会影响也更广泛。一旦现实社会中有突发性事件发生,就马上会在网络上迅速得以反映,政府机关的网络舆情检测部门对这一问题抢先整理预测,第一时间采取有效的方法、措施,就能解决问题化解危机。因此,网络舆情越来越受到党政机关和各级社会组织的关注,但网络的隐匿性和宽泛性也使得网络舆情的监测难度越来越大。

目前对群体性突发事件的研究很多,归纳来说基本都包含某一群体利益或权益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损害,该群体通过合法或不合法的群体聚集方式来表达诉求。笔者仅从舆情角度谈对群体性突发事件的认识。群体性突发事件是指一定数量的人们在一定的舆情空间内,受某些中介性社会事项影响或刺激,为实现其利益诉求,采取集会、游行等方式,与党政权力机关形成对立或对抗关系,造成社会秩序混乱和社会公私财物遭破坏以及人身伤害的事件”2。常规舆情状态表现为主客体在利益方面的“和谐”,主客体之间的矛盾由相关的制度、法规等公共行政部门予以协调解决。但在特定的背景下,群体性突发事件作为一种非常态社会现象并不是随意发生的,它植根于现实社会背景中,反映某一特定群体的民众受到具体的社会事项刺激而对国家管理者表示其不满甚至反对,是民众与国家管理者之间在利益诉求方面显现的 “非和谐”,是舆情状况的非常态势。

在网络社会中群体性突发事件借助网络的推动,既有群体性突发事件的特性又有网络群体的特征。网络群体性事件是指在某一特定的社会背景之下,网民群众为了共同的利益或实现某一目的,利用互联网大规模地传播某一方面的信息,制造舆论发泄不满,甚至利用网络平台进行人员组织,并在现实社会中非正常聚2 王来华、陈月生.论群体性突发事件的基本含义、特征和类型[J].理论与现代化,2006,

5集,扰乱正常的社会秩序,利用舆论和群体优势给党和政府机关施加压力,造成不良社会影响。

群体性事件发生的初期,广大网民并不知道事件背后真实的情况,事件发生后被上传至网络,在网络环境中曝光并被网民到处转发传播,借助网络平台与公众的情绪和价值观相互碰撞,形成作为主体的公众的意见取向和政治态度,从而使局部事件酝酿成全社会关注的舆情热点,形成群体性突发事件,使事件真相和社会根源暴露在公众面前。因此,网络舆情对群体性突发事件具有非常大的影响。

网络舆情的产生大都基于现实社会的热点刺激。纵观近几年在网络上引发大讨论的热点事件,大多数都是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公共话题,例如社会分配不公、贪污腐败现象、贫富差距拉大、城管等政府不作为等民生问题。当某一社会热点事件发生后,知情人将其吸引人眼球的信息发布于网络空间,使其在巨大的网民规模中迅速传播。由于网络传播的隐匿性,网民们往往不加甄别甚至添加上自己的不良情绪大肆转发。网民的参与热情加上猎奇心理,使其在关注热点事件的同时,常扮演义愤填膺的评论者参与网络事件的讨论,并不断地转发到其他的网络平台,促使影响范围不断地扩大。流言的迅速传播就会使官方言论发声无力,民众就会变得越来越激愤,陷入到群体极化情绪中。

随着知情范围的扩大,网民对事件的关注持续不断,小范围的讨论变成了大范围的评价和争辩,事件的真相逐渐清晰,意见领袖们开始活跃并自主的发挥“把关人”的作用,他们按照某种利益导向,为网络追随者设定议程,引导网民的意见和态度,使网民的观点相对集中,最后成为一种主导意见,形成网络舆情。舆情一旦形成,传统媒体也会关注网络舆情热点事件,使得舆情热点事件由虚拟世界走向现实社会。传统媒体的权威报道加上网络媒体最新信息的实时更新,将热点话题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偶然的突发事件升级为公共事件。数量众多的网民与现实社会的公众交叉聚合,在意见领袖的召唤下,形成了具有一定共同价值观的组织,参与到突发事件发展中来形成群体性突发事件,干扰正常的社会秩序。

在当前社会时期,网络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功用,网络舆情对群体性突发事件的影响愈发的强大,对群体性突发事件的防范首先要加大信息公开力度,加强对网络舆情的管控。“秦火火”曾经叫嚣过“谣言止于下一个谣言”,所以信息公开的程度是网络舆情发展演变的关键性因素,在网络社会中谣言不是止于智者,而是止于信息公开。

参考文献

【1】彭知辉.论群体性事件与网络舆情[J].上海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8(1): 46-50

【2】王来华.舆情研究概论:理论、方法和现实热点[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

32【3】王来华、陈月生.论群体性突发事件的基本含义、特征和类型[J].理论与现代化,2006,5 基金项目:2013年济南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网络舆情对群体性突发事件的影响与应对机制研究(项目编号:13DXQ19)” 作者简介:李秀娟(1981.9-?),女,山东济南人,山东英才学院,硕士,讲师。 快递地址:山东省济南市龙奥大厦宣传部联系人:王崇超电话:15666010139

第四篇:浅析当前信访举报形式及如何妥善应对群体性事件

一、当前信访举报工作面临的形势

好的形势需要一个稳定和谐的社会环境。过去的一年,全国信访工作总的形势也是比较好的。但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我国正处在改革发展的关键阶段,利益冲突和社会矛盾增多,一些长期积累的深层次问题集中显现,信访举报工作和应对群体性事件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

1、信访总量保持高位运行,集体上访和越级上访问题严重。近两年,全国信访总量仍然保持在历史高位。下面具体讲讲我们常德市的信访形势,其实常德市的信访形势也是全国的一个缩影,目前全市的信访形势正呈现以下趋势:一是总量攀升的趋势。自2004年全市信访量出现高峰以来,近几年一直在高位运行,每年市县两级信访总量都在6万件人(次)左右,且有进一步攀升的趋势。二是人员上行的趋势。越级上访逐年增多,矛盾积压、信访上行的问题十分突出,市和市以上的压力明显加大。三是行为无序的趋势。信访过程中的越级性、群体性、对抗性、极端性、突变性特征越来越明显。有的缠访、闹访,侮辱、殴打接访工作人员;有的扯横幅、穿冤衣,甚至堵门堵路,游行示威,冲击党政机关,制造社会影响(有的行为极端,以服毒、自焚、跳楼等自残、自杀行为相威胁。常德市与全省、全国一样,形势也不容乐观,有3个令人担忧的变化。第一,存量在减少,增量在扩大,变量在增加;第二,到区县上访在减少,到市里上访在扩大,赴省进京在增加(现在我们信访室一年受理的信访举报比下面9个区县(市)受理的信访总量还要多,有时群众举报一个村支书都要到市纪委上访);这就说明群众对上级纪委充分信任,而对基层纪委信任度参下降。第三,正常上访在减少,非正常上访在扩大,非法上访在增加。去年,我市发生了近10起极端恶性涉访事件。其中市委门口就发生了一起上访者手拿汽油要自焚的事件,因为门口经警和信访干部及时制止,才未酿成严重后果,市委为此奖励了当班经警一万元钱。今年以来,群体性越级上访的势头有增无减,特别是几起赴省进京越级集访,人数多、规模大,影响恶劣。(今年1月13日、2月5号,就发生了原安乡粮食系统下岗职工上百人两次集访、冲击县委、政府的上访事件,相关人员在公安的强制带离下,事态才得到有效控制);今年市委门口也发生了好几起上访者服农药的事件。

2、是信访问题涉及面广,解决难度大。从近年来群众信访反映的问题看,内容涉及方方面面,主要集中在劳动社会保障、城镇房屋拆迁、农村土地征占、企业改制、涉法涉诉、军队退役人员、环境保护、干部作风等八个方面,约占信访总量的一半。这八个方面问题,都与群众的切身利益密切相关,其中多数又与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带来的利益格局深刻调整密不可分。下面再说一下我市的市情:我市信访工作具有一些独特的市情,军队退役人员多、移民多、下岗职工多、征地拆迁人员多、外出务工人员多,信访工作任务重,压力大。第一,我市是兵源大市。全市共有各类军队退役人员30余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1/20。自2000年以来,受全国军队退役人员串联上访的影响,我市各类退役人员群体参与了上访,而且许多全省的牵头人物都出自我市。第二,我市是移民大市。全市共有各类移民60万人,占总人口的1/10。移民问题始终是一个没有彻底解决的社会问题,信访维稳任务很大。第三,我市是劳务输出大市。常年有100多万农民外出务工,50多万亩责任田流转经营。中央各项惠农政策出台后,过去流转出去的土地都纷纷要求收回,引发了大量田土纠纷。第四,我市是城市拆迁规模较大的市。前些年旧城改造力度大,整个旧城区80%已经拆建,涉及拆迁3万户、近10万人,占城区人口的1/6。近些年旧城改造和新城拓城产生了大量的征地、拆迁纠纷。第五,我市是国企改革启动最早的市。1999年启动市、县两级国企改革,共有20万人置换身份,部分下岗职工成为社会不稳定因素。这些问题有的需要通过推进发展和改革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有的则需要多个部门、多个层级相互配合、协调解决。因此,处理这些信访问题难度加大。

三是群体性事件不断发生,给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带来不利影响。国家行政学院公共行政教研室主任竹立家认为,未来10年中,群体性事件将是中国社会稳定最大的威胁,也是对地方政府执政能力最大的挑战。中国未来面临的五大问题,都可能成为群体性事件的触发点。

第一是社会贫富差距过大,这和社会主义价值观出现了背离;

第二是大规模的城市化过程中,会引发不安和动荡,加剧社会矛盾和冲突;

第三是腐败,腐败永远是人们对政府意见最大的地方,现在的腐败已经从腐败事件转化为一种腐败文化,这是很危险的,未来10年,国家反腐成效的好坏对社会稳定至关重要;

第四是就业问题;

第五是社会信任感的丧失,这种不信任充斥在政府和民众之间、各政府部门之间以及人与人之间,而这恰恰是一个国家的软价值,信任感缺失,足以给社会稳定造成威胁。

仅2008年一年,就发生了十多起在全国造成很大影响的事件。比如,贵州瓮安事件,云南孟连事件,甘肃陇南事件,湘西吉首事件,重庆、甘肃永登、海南三亚、福建莆田、广东汕头出租车罢运事件等等。09年3月份,又发生了海南东方感城事件。这些事件给当地的社会和谐稳定带来巨大冲击,有的造成巨大经济损失,有的付出了血的代价。瓮安事件造成瓮安县委办公楼全部烧毁,县政府、县公安局共151间办公室被烧,档案资料和户籍资料全部烧毁,46辆交通工具被烧毁、9辆被砸坏,数十台办公电脑被抢走。陇南事件共砸烧办公用房110间,车辆22台,市委10个单位的办公设施及文件资料被砸坏烧毁,直接经济损失达800多万元。孟连事件发生了严重的警民冲突,共有41名民警受伤,2名胶农死亡。这些事件在给当地社会稳定带来影响的同时,也对我们妥善应对群体性事件提出了严峻挑战。

我国正处于发展机遇期和矛盾凸显期,在国际环境错综复杂、国内外各种矛盾和问题相互交织的情况下,影响改革发展稳定的因素明显增多,这对我们做好信访举报和应对群体性事件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第一,经济体制、利益格局的新变化给协调利益关系提出了新的要求。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利益格局的深刻调整,由区域差距、城乡差距、贫富差距和教育、就业、医疗、社会保障等民生问题引发的社会矛盾不断增多,在农村征地、城市拆迁、水库移民、企业改制、矿产开发等过程中自身利益受到影响的群体频繁串联、上访,食品安全、环境污染、基层选举、涉法涉诉等问题也引发不少社会矛盾,严重影响社会稳定。瓮安事件表面的、直接的导火索是一个女学生的死亡,但背后深层次原因是长期积累的社会矛盾。该省省委书记石宗源在一次群众座谈会上表示,6.28事件有深层次因素。“一些社会矛盾长期积累,多种纠纷相互交织,一些没有得到重视,一些没有及时解决,干群关系紧张,群众对我们的工作还不满意。由此暴露的问题应引起反思。”人们常说,几条泥鳅翻不起大浪。同样道理,几个黑恶分子,也难以挑起那么多的人去对抗政府。正是因为社会矛盾长期积累,干部与群众的关系紧张,群众对政府部门的工作不满意,有时候一点小火星,就能激起人们心底的怨气和怒气,造成影响恶劣的社会事件。云南孟连事件也是这样,随着国际橡胶价格的大幅飙升,孟连胶农要求企业提高橡胶收购价,但当地党委、政府却站在企业老板一边,没有满足胶农诉求,从而激起民怨,造成严重的警民对峙。网上一项党风廉政民意调查显示,群众认为“人民群众生活困难、反映的民生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是前一阶段发生群体性事件的主要原因。这些情况说明,随着我国改革进入攻坚阶段,一些深层次矛盾和问题的解决将开始破题,各种社会矛盾和问题可能增多。如何统筹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有效化解矛盾纠纷,已经成为摆在我们面前迫切需要解决的新问题。

第二,民主政治、思想观念的新变化给化解社会矛盾提出了新的课题。当前,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人民群众的民主法治意识不断增强,政治参与的积极性明显提高,维护自身权益的要求日益强烈,但一些群众的政治参与能力相对较低,法制观念淡薄。在一些上访事件中,一些群众的不良心态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一是告状有理心态。一些人认为自己的利益受了侵害,是受害方,理在他这边,于是理直气壮,总觉得自己想怎么办就怎么办。因此,往往不顾后果,而采取过激行为,不按法律程序办事,甚至触犯法律法规。

二是法不责众心态。人多势众,认为人多可以壮胆,天塌下来众人顶,板子也打不到具体的人头上,因此,一些上访者往往依仗

人多,有悖无恐,甚至组织集体上访,制造事端。

三是老弱病残最有效心态。弱者最容易引起社会同情,可以扩大影响。而且不用担心司法部门采取强制措施。因此,一些上访者往往让老弱病残者充当排头兵,而自己则躲在身后出谋划策,幕后指挥。

四是政府怕告状心态。一些部门在处理集体上访事件中,不是按照事件性质,严格依法、依政策办理。对一些无理取闹者随意许愿表态,从而使个别群众误认为政府怕告状,领导怕上访,于是无论事大事小都要上访。

五是越闹大越好心态。一些上访者片面认为,小打小闹,没有影响,“事不烂,冒钱赚”,只有将事情闹大,才能引起领导关心,社会关注,事闹得越大,自己的问题越容易解决。因此,上访中往往采取过激手段,违法行为,甚至引发重大事件。在我这几年的接访过程中,我感觉上访者尤其是一些老上访户普遍具有以下四种心态:一是认为不上访不解决问题,信访不信法(最近网上一起上访事件闹得沸沸扬扬,身为湖北省孝感市中级人民法院法官的冯缤为帮助妻子维权,穿着法袍多次上访,引起社会广泛关注,最新的消息是该法官已被免职)。

二是认为不找领导上访不解决问题,信领导不信干部;

三是认为不到上面上访不解决问题,信上不信下;

四是认为不搞非正常上访不解决问题,信非法手段不信合法手段。

遗憾地是:这四种心态,又成为我们目前的客观现实。很多问题,找法院解决不了,信访解决得了;找下面解决不了,找上面施压解决得了;找一般干部解决不了,找领导、找大领导解决得了;正常上访解决不了,非正常上访解决得了,以此成了恶性循环。

这样做的后果是什么呢?

①政府丧失了威信和公信力,认为只要闹,政府就会让步;②社会丧失了公平、公正,一个非法上访的人,不仅不付出成本,而且还得到补偿;③法治出现倒退;④一些干部对此失去信心,不敢管、不愿管,听之任之;⑤财政为此付出巨大成本,耗费了巨大的行政资源和公共财力。

甘肃陇南事件原本只是一起因征地拆迁引起的集体访,通过信访工作是可以得到妥善解决的,但最终却从30人的集体上访演化成为数千人的打砸抢烧恶性群体性事件,走到违法犯罪的邪路上去了。这样的事例说明,如何准确把握在民主政治深入发展的新形势下人民群众思想观念和社会心态的发展变化,更有针对性地加强对人民群众的教育引导,防止少数社会成员的不满情绪、失衡心理成为不和谐不稳定问题的诱因,已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迫切需要研究解决的新课题。

第三,社会管理的新变化给维护社会稳定工作提出了新的任务。30年的改革开放不仅极大地改善了中国人民的生活,而且深刻地改变了中国的社会结构。特别是随着经济结构、产业结构、城乡结构的重大变化,经济成分、就业方式的趋多样化,社会生活多样、多元、多变的特征日益凸显。2008年9月下旬至年底,国内多个省份先后发生了中小学教师上访事件,这场以“经济利益”为主题诉求的上访风波,主要发生在县及县以下的农村地区,被业内视为农村教师群体被压抑的诉求的集中展现:既有待遇应得未得引发的不满,也有群体利益长期未得到重视的积怨;有生活窘境催生的利益诉求, 也有行业内贫富差距发酵的失衡心态 (这一年网上还发生了这样一个插曲,有一名自称是湖南邵阳的教师在网上发帖,强烈要求取消教师节,获得众多网友的跟帖。他在帖子中说,“当了14年的教师,工资还不够买90斤猪肉”,令他不禁感慨“我们连臭老九都不如”。加之教师队伍里少数害群之马抹黑了教师的形象造成社会对教师的不尊重,让他觉得死守着教师节没有意思,因此,他强烈要求取消教师节)。现实的情况也是条件,(越艰苦的地方,教师工作压力越重、收入越低。当前城市教师待遇远远优于城镇,城镇中小学教师的待遇收入又远高于农村偏远地区。这种行业内部的收入分配不均更加剧了农村教师流失和教师的心理失衡。) 这起上访事件在中央宣布开始实施教师绩效工资政策后,得以平息。

信访发展到今天,又出现了新的门类,现在社会上出现了一个新的名词叫“吃”信访。所谓“吃”信访,即个别人把信访作为“致富捷径”,老百姓称此是“吃”信访,当然吃信访的是极少数人,但其“吃”法可谓五花八门,荒诞不经。河南省单身农民江某赴京上访,其理由是:他没有妻子,政府不给他介绍个老婆就是不关心他,所以来上访,还说什么“国家不给他说个老婆,就是不要他了,“国都不要民了,民还要国干什么”,还有一村民王某已连续3年赴京上访,他赴京上访的理由是“毛主席活着的时候,就说我们一定要解放台湾,现在毛主席已去世多年,为啥还没落实?我来北京就是问问这个”,按照属地息访的原则,江某和王某所在的乡镇领导多次耐心做工作,每当从北京接他们回村时,他们就提出解决他们的“误工费、车费”等要求,无奈息访小组答应了他们的要求,开始时解决几千元,但事隔不久,两人又再次赴京上访,上述过程再次重复,不同的是索要的补偿费一次比一次多。信访条约规定:“对无理上访者,轻则拘留,重则劳教。但对60岁以上丧失劳动能力者一般不采取该措施”,信访者正是钻了这一法律空子。吃信访的人利用国家机关全力以赴保稳定的这种心理,故意选择在重要节假日或重要会议期间上访,以引起各级领导高度重视,达到满足个人的无理要求目的。地方政府为了使当事人不上访,向“吃信访”者妥协,让步。使“吃信访”认为只要上访就能得到好处,甚至是原有问题解决后,又提出新的更多、更高甚至是无法满足的要求。

上述事例说明:如何准确把握社会脉搏,改进和加强社会管理与服务工作,既保持社会安定有序又激发礼会创造活力,已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新任务。

二、做好信访举报工作和妥善应对群体性事件的几点思考

一是坚持以人为本,着力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近年来,群众向纪检监察机关反映的问题比较复杂,既有关于党员干部作风和腐败的问题,也有许多涉法涉诉等关系其切身利益的问题。加大了我们的工作量和工作难度。一些地方和部门在处理群众上访特别是越级上访的过程中,仍然存在重稳控人员、轻解决问题的倾向,对群众反映的问题处理不及时不彻底,有的地方还出现了侵害上访人人身权利的行为。(今年7.21湖北省委门口,湖北省政法委综治办某领导(厅级干部)的妻子陈玉莲被6名便衣警察误当作信访对象被暴打,被许多网友戏称为非常6打1,《国语·周语上》云:“防民之口,甚于防川”,不管打人者出于什么原因,是否出于误会,其动机只有一个,就是阻止群众上访。然而,如果依靠这样一种手段去对待上访群众,那么,只会引来更多的上访)。一味对上访行为限制、拦截,不仅无助于化解矛盾,反而有可能导致更大更激烈的矛盾。我们只有带着感情办信访,把工作的着力点放在为群众解决实际问题上,认真解决群众反映的问题,才能真正化解矛盾、平息事态。

二是坚持依法按政策办事,认真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热点难点问题。早在两千多年前,孔子就说过:“不患贫而患不均,不患寡而患不安”,社会要公平,政府及相关部门首要的一条就是依法按政策办事。解决信访问题、应对群体性事件,尤其要强调依法按政策办事。纪检监察机关是维护社会公正公平的重要部门,群众遇到不公正待遇,首先想到的就是向纪检监察机关举报。今年3月28日以来,鼎城区原外贸局退休干部何某(72岁)先后多次向县市纪委和省纪委领导写信反映其退休后的工资待遇未按政策落实的问题,市纪委信访室经过调查了解,认为其不符合享受公务员津补贴的政策并给他做了答复。可何某的丈夫曾某(82岁,脑袋很清楚,耳朵几乎听不见)却多次上访市纪委,理由是同一单位的退休干部杨某等三人发放了津补贴。曾某认为受到了不公平待遇并一致上访不断。信访室经过调查,了解到当时区里相关领导因为杨某等三人上访和其他原因而作为特列违规让他们享受了公务员津补贴。信访室于是又找相关签字区领导做调查,要求区里按政策取消为这三人超范围发放的公务员津补贴,并对相关领导进行诫勉谈话,彻底平息了这起持续不断的上访。我记得当时是邹主任和我一起上门答复的,考虑到老人家耳朵听不见,我们还特地准备了书面回复,老人家看了书面答复后,感到非常满意,他对我们直言,他是外贸局其他未享受津补贴几十名职工选出来的代表,为这事大家窝了一肚子气,这下公平了,他可以对他们有个交待了。还一个劲的要我们吃西瓜,回来时两老还不由分说硬要送我们下楼。这个上访案例说明: 上访正在经历一个由求温饱到求公平的变化。既要防止不依法办事损害群众合法权益,又要防止为了息事宁人而突破法律法规、政策规定,无原则地迁就、满足某些人的无理要求,从而造成一种人为的不公正。矛盾越是突出,问题越是严重,越要维护公平正义,越要坚持依法按政策办事。

三是坚持正面引导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耐心细致做好思想政治工作,集中力量化解多年积累的“钉子案”和“骨头案”。上访的的群众提出的要求不一,有的是有实际困难和合理要求的,有的是要求过高的,有极个别的是无理取闹的,还有的是没有什么实际问题要解决,纯属思想认识问题的。如果思想政治工作没有跟上,只是简单地给出一个处理结果。就很难收到良好效果,一些已经作出处理的问题还可能出现反复。自2008年12月以来,桃源县漆河镇村民唐某举报该村支书贪污、村民盗窃等多个问题,县纪委和相关部门调查后,唐某对调查结果不服,继而又举报参与调查该案的镇纪委、镇政府、县公安局、县检察院、县纪委等承办单位,唐某一直举报到市、省、中央纪委,同时又向信访局、公安厅、人大等部门举报,唐某随身带着的举报材料就有一尺多厚,好多还是特快专递,当时拿给我们看时,我是感到很震憾的。唐还多次扬言要采取过激措施,从2008年至2010年3月,市纪委登记在案的来信举报就有15次之多,此外,来访和电话举报不计其数,三天两头一个电话,举报内容都是大同小异,有时一个举报电话就讲个把小时,针对这起典型的越级访、重复访、多头访和举报人呈现出明显的偏执特点,我们除多次耐心细致的给其做思想工作外,还专门到县里牵头调查此事,对唐某举报的问题一项一项调查,并且上门将调查结果逐一回复本人。我们从侧面了解到唐某家庭极度困难外,还积极协调相关职能部门为其解决实际困难,唐某对我们实实在在的工作表示理解和感谢,至今未再上访。妥善处理信访问题,不仅是正确处理的过程,还是密切联系群众、疏导群众情绪、为群众排忧解难的过程。

第五篇:09-群体性突发事件

群体性突发事件 专项应急预案

预案编号:KC-09 版 本 号:KCYA/B

2012-11-12发

2012-11-12实

库车勘探开发项目经理部

发 布

《群体性突发事件专项应急预案》是《突发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的支持性文件。阐述了预案适用范围和事件分级,明确了应急组织体系与职责、预防和预警、应急响应、应急保障等要求,用于指导群体性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工作。

《群体性突发事件专项应急预案》经库车勘探开发项目经理部HSE管理委员会审议通过,现正式发布。

库车勘探开发项目经理部副经理:

二O一二年十一月

1 风险分析与事件分级 ······································································································· 1 1.1 风险分析 ················································································································ 1 1.2 预防措施 ················································································································ 1 1.3 适用范围 ················································································································ 1 1.4 事件分级 ················································································································ 1 2 组织机构与职责 ··············································································································· 1 2.1 领导小组 ················································································································ 1 2.2 工作职责 ················································································································ 1 3 应急响应 ··························································································································· 2 3.1 预警 ························································································································ 2 3.2 应急响应 ················································································································ 2 4 群体性突发事件处置原则 ······························································································· 3 4.1 源头化解原则 ········································································································ 3 4.2 主动避险原则 ········································································································ 3 4.3 以人为本原则 ········································································································ 4 5 附则 ··································································································································· 4 5.1 制订与解释 ············································································································ 4 5.2 预案的实施 ············································································································ 4

1 风险分析与事件分级

1.1 风险分析

项目经理部生产经营区域广、战线长,在生产经营活动中,经常涉及例如:钻井井场用地、油气管网的铺设、进入油气田的道路及桥梁土地征用等业务。生产经营场所当地社会经济结构多元化,承包商公司性质复杂,区域内有发生规模性群体上访和非正常赴乌进京上访等群体性突发事件的风险。一旦发生,可能出现上访人聚众封堵油田交通,围攻油田办公、生产和生活场所等过激行为,影响项目经理部的正常生产生活秩序;上访人到北京市或乌鲁木齐市等重要区域群访、缠访、闹访,可能引发舆论关注和网络恶意炒作,给项目部和油田公司带来恶劣的社会影响。

1.2 预防措施

项目经理部根据国家和油田公司相关规定、制度要求,建立维护稳定制度体系,落实各部门领导班子维护稳定工作责任和指标,畅通内部信访渠道;保持和地方政府的密切沟通,加强承包商队伍的管理,做好苗头控制,确保群体性突发事件各项预防措施落实到位,把群体性突发事件消除在萌芽状态。

1.3 适用范围

本预案适用于项目经理部区域内发生的5人以上(含5人)群体上访或赴乌进京上访,及其衍生的各类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工作。

项目经理部所辖业务范围的所有承包商应编制群体性突发事件专项应急处置预案。

1.4 事件分级

群体性突发事件不分级。

2 组织机构与职责

2.1 领导小组

长:刘海强 邵国强

副组长:董

伟 安全员

员:高振华 张建明 徐金永 吴金生 魏斌 苏士军 苗彦军

刘大兵 徐建庆 连

各生产班组班组长

第三方作业人员班组长

2.2 工作职责

a)负责指挥群体性事件应对处置工作;

b)负责了解群体性突发事件具体情况,及时向项目经理部应急小组汇报事件状况;

c)根据事件发展的趋势,采取有效应对措施,防止事件扩大升级; d)制定具体保护人员、保护设备安全的控制措施,保护员工、设备设施安全;

e)负责区域内群体性突发事件的现场劝导送返工作; f)负责区域内上访群体的处置和劝返工作; g)负责群体性突发事件处置工作总结。

参照项目经理部的《突发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第2章,现场应急指挥部根据需要临时成立,一般下设处置组、劝返组、协调组,负责群体性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工作。涉及赴乌进京的群体性突发事件。

 处置组:综合办配合油田相关人员,负责区域内群体性突发事件的现场处置工作;

 劝返组:由综合办、生产运行科等相关部门工作人员组成;

 协调组:事发区域项目负责人组成。牵头当地政府、承包商共同处理相关群体性突发事件,同时配合油田公司处理其他事宜。

3 应急响应

3.1 预警

项目经理部根据油田公司的预警通知、收集到的涉稳舆情及各单位及承包商上报的有关信息,组织进行分析、研究判断,必要时报油田公司应急领导小组批准后进行以下预警:

a)组织制定并落实相关控制措施; b)通知有关单位做好应对准备;

c)预警条件不再成立时,报应急领导小组同意后解除预警。 3.2 应急响应

3.2.1 信息报告

发生群体性突发事件,现场负责人应第一时间向直属单位报告,直属单位应立即向项目经理部综合办和应急管理办公室报告;若事件特别重大、情况特别紧急,现场可直接报告维护稳定工作办公室(24小时值班电话:0996-2171117)和油田办公室(党工委办公室)。

项目经理部应急办公室值班电话:0996-2171414 0996-2174507 项目经理部24小时值班电话:13709968556 18935753579 项目经理部综合办值班电话:0996-2172044 13899026060 油田公司应急办公室24小时值班电话:0996-2171320 0996-2171321 办公室(党工委办公室)总值班室24小时值班电话:0996-2171208 0996-2171209 3.2.2 应急响应条件

符合以下条件之一,经项目经理部应急领导小组决定,启动本预案:  发生群体性突发事件;

 事发单位或者承包商请求项目经理部支援。 3.2.3 应急机构响应程序

a)项目经理部应急领导小组组长或副组长下达应急预案启动指令; b)按照维护稳定工作办公室安排开展工作;

c)接受油田公司应急领导小组安排的任务,部署项目经理部的应急处置工作。

3.2.4 现场应急抢险程序

3.2.4.1 区域内群体性突发事件按照以下程序进行处置: a)确认掌握事发现场情况;

b)组织相关力量实施警戒,制定落实安全防范措施; c)组织现场聚集人员有序退散;

d)制定应急处置方案,报应急领导小组批准后实施; e)需要上级和油田公司支援的,报应急领导小组请求支援。 3.2.4.2 赴乌进京群体性突发事件按以下程序进行处置: a)赴乌进京工作组立即赶赴事发地点;

b)组织现场聚集人员有序退散;

c)制定应急处置方案,报应急领导小组批准后实施; d)需要上级和油田公司支援的,报应急领导小组请求支援。 3.2.5 应急状态解除

按《突发事件总体应急预案》5.3.4的要求。

4 群体性突发事件处置原则

4.1 源头化解原则

任何群体性突发事件都有其深厚的历史渊源和现实诱因,应强化涉稳信息的搜集、分析、报送和研究判断,强化苗头性、倾向性信息的捕捉,加强与地方政府和承包商的沟通,力求在源头化解矛盾隐患。

4.2 主动避险原则

发生群体性突发事件时,其他员工及群众应主动避险,不参与、不围观、不起哄,避免不必要的人身伤害和财产损失。

4.3 以人为本原则

发生群体性突发事件时,事发单位或者承包商应立即上报并启动应急预案进行处置,坚决避免因工作方式不当激化矛盾。遇有人员伤亡情况,应立即组织力量开展人员救治。对群众的合理合法诉求,应从速办理解决,维护群众核心利益。

5 附则

5.1 制订与解释

本预案由项目经理部应急办公室组织制订并负责解释。 5.2 预案的实施 本预案自发布之日起实施。

上一篇:七下语文试卷讲评课下一篇:全县抗洪救灾报道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