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安群体性事件范文

2022-06-09

第一篇:公安群体性事件范文

群体性事件下的公安临战舆论引导

江苏警官学院毕业论文

浅论群体性事件下的公安临战

舆论引导

摘要:公安舆论引导是党的舆论引导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公安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公安机关做好新形势下涉警舆情引导工作,对于树立公安机关良好形象,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构建和谐警民关系具有重要意义。做好涉警舆情应对工作,要围绕“转变观念、及时应对、讲究策略、把握主动”的工作思路,做到转变观念,提高应对涉警舆情复杂性和艰巨性的认识;及时应对,加快建立和完善涉警舆情应对工作机制;讲究策略,不断提升涉警舆情处置水平。

关键词: 群体性事件公安工作临战舆论引导

Abstract:

Key word:

警民关系是公安工作的生命线和重要基础。新时期我国警民关系总体较为和谐,但也存在警方公信力下降、民众对公安工作参与度和支持度不高、警民冲突时有发生、部分群众阻挠民警正当执法等问题。公安工作一直是社会公众和新闻媒体的关注焦点,随着一些个别媒体记者的恶意宣传和社会公众的恣意听取和盲目传播,使得公安机关的形象受损,公安工作面临着巨大考验。这就愈发使得加强公安民警临战舆论引导能力这一趋势尤为重要。近年来,公安民警面临的公共危机案例愈益增加,“上海杨佳案”,“杭州七十码事件”,“瓮安事件”,无不考量着我们公安民警的临战舆论引导的能力与素质。在这些具有代表性的群体性事件下,我们公安民警的形象严重受损,警察的公信度受到极大影响,法律的尊严受到挑战,这些都让我们公安机关意识到应对、处置群体性事件的临战舆论引导的重要性和必然。

一、加强对群体性事件的临战舆论引导是构建和谐警民关系的重要环节。

公安机关是政府的重要组成部分,面对改革和发展给公安工作和公安队伍建设带来的新情况、新问题,如何加强警察公共关系,积极开展警察公共关系活动,树立公安机关的良好形象,就成为摆在各级公安机关面前的重要课题。笔者从近几年的公安宣传工作实践中认识到,公安宣传工作在警察公共关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必须正确处理好三大关系。

二、群体性事件爆发的特点和过程

三、公安机关舆情引导工作存在的局限性- 1 -

在当前信息传递渠道越来越多,传播速度也越来越快,社会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和各种利益诉求增多,公安工作备受人民群众和社会各界关注的情况下,公安的舆论引导工作备受关注,它直接关系到公安机关领导工作的稳定和发展。但是,现阶段舆论引导工作,却面临着引导手段单一,反应速度较慢,民警舆论导向能力不足等一系列的问题。面对新形势,我们必须积极应对,采取有效措施,扎实有效地做好舆情的导向工作,进一步和谐警民关系,维护好社会稳定。

现阶段我国公安机关舆情引导工作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相关部门重视不够

当前,公安机关对舆情宣传工作高度重视,依托报纸、电视等主流媒体,在维护公安机关形象和构建和谐警民关系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相当一部分公安机关对网络等新型媒体缺乏足够认识,面对负面舆情,“捂盖子”、“不表态”,被动应付,贻误战机,丧失了网络阵地,造成了被动局面。

(二)先期处置对于舆论引导的能力不足,舆情的引导与舆论的传播速度完全不对称,一些公安机关往往是不敢,不愿站出来表明态度和作出处置方案,等到舆论扩散时候,已经丧失了将矛盾解决在摇篮里的主动权和处置先机。

(三) 后期舆情引导手段单一

在前期临战处置适当,引发舆论乃至公关危机的时候,面对负面信息,公安机关往往采取删除、封堵等措施,不仅不能够舆论热度,消除负面影响,甚至可能进一步激发人民的好奇心,引发媒体炒作事件。也有部分公安机关对社会舆情热点、焦点采取听之任之的态度,不及时进行引导,等到产生一定社会后果再去干预时,由于缺乏公信力,费力大,成果不明显。

四、舆论的形成条件和过程

舆论形成的成因与特点以及形成过程

(一)特点:

(1)

(2)

(3) 公众性和群众性 公开性和评判性 自主性和自觉性

(二)成因:

1、舆论形成的条件

首先,舆论的形成离不开人类广泛的交往。社会联系的加强是舆论产生的土壤。社会联系把整个人类社会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人们通过不断的交往来交流看法,影响观点,形成共同意见。可以说如果没有社会联系,舆论就不会成为现实。在现实的条件下,由于先进的生产力和广泛的信息传播渠道为公众之间进行联系创造了更为方便的条件,在这种环境之中,舆论形成的时间和传播的时间差大大缩短。

第二,舆论的形成离不开社会变动。舆论对于重大案(事)件非常敏感。突发案(事)件打破了公众日常生活状态,引发人们的思考,各种意见产生的可能性也大大增加。如果这些案(事)件与公众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能引起公众的共同兴趣,公众就会把注意力集中到这些案(事)件上,就有发表自己见解的愿望,并愿意与他人交换看法,形成舆论。 第三,舆论的产生离不开一个开放、自由、民主的社会环境。在缺乏自由的条件下,公众的意见不能得到很好的交流、争论和选择,舆论的发展有使个人、组织通过感知社会“意见气候”的变化,调整自己的环境适应行为的功能,又在防止由于意见过度分裂而引起社会解体,维持社会稳定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2、舆论形成的过程

舆论的形成是多种力量交互作用的结果,舆论的形成主要经历以下几个阶段:

第一,舆论的酝酿阶段。警察临战案(事)件的发生引起多样化个人意见的出现,舆论的产生一开始表现为突发案(事)件引起的分散的、多样的个人意见。个人意见是形成舆论的原材料,但还不是舆论。第二,“舆论圈”的形成阶段。经过社会讨论,逐渐实现个人意见的交融。分散的、多样的个人意见之间的交流使得个人意见出现融合的趋势,最终由个人意见转化为社会公众意见在这一阶段,不同数量的具有个人意见的人聚合在一起交换意见,求同排异,取得初步一致的被多数人承认的意见并迅速进行再传播,舆论各种要求在此过程中开始形成。这种舆论主体的初级组织形态在舆论学中被称作“舆论圈”,它的出现标志着进行讨论的个人意见已经转变为社会公共意见。

第三,各个“舆论圈”统一意志的形成阶段。舆论中的重要人物既有演说家,又有舆论领袖,还有权力领袖。他们通常可以广泛识别和接触某方面的信息,并且可以正确地评价这些信息的效用和重要性。他们能深人群众,把分散在公众中的不同层次,不同社会环境中的各个“舆论圈”中的意见进行整合与升华。这一个阶段,各个“舆论圈”形成统一意志。

第四,舆论的最终形成阶段。舆论重要人物把完善的、理想化的共同意见传播到公众中去,使广大公众产生了强烈追随的念头,这时这种公众意志就获得了一种权威性。它不仅表达某种共同意见让人们接受,而且影响,甚至支配公众的行为诉诸某种社会行动,使公众自觉地实践某个舆论目标,这时舆论就完全形成了。

(三)警察临战与典论密不可分

对于警察组织来说,临战环境下的舆论是公众意见的集中表现,反映了目标公众对他们所关心的案(事)件的态度、立场和评价。公众舆论通过优化或恶化对临战案(事)件的处置环境,进而对警方成功处置案(事)件产生明显的影响力和约束力。舆论就如同这个社会的敏感神经,它既有使个人、组织通过感知社会“意见气候”的变化,调整自己的环境适应行为的功能,又在防止由于意见过度分裂而引起社会解体,维持社会稳定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三)舆论的积极作用:

1.舆论可以为警方守望环境,实现警察公关的基本功能

警察临战公共关系首要的职责就是搜集信息,监测临战环境,以此来评估社会舆论,了解和把握临战环境的变化,并在此基础上实现警察临战公关的其他功能。舆论是社会矛盾的“晴雨表”,社会系统在某些方面出现失调,在舆论中就一定会得到反映。警察临战公关部门可以利用信息交流制度与新闻媒体及公众形成稳定的关系,利用调研制度及时调查舆论走向,启动预测机制对目标公众的态度进行预测;通过准确把握和发现潜在的舆论危害或机遇,为警察临战案(事)件处置的决策指挥提供强有力的信息支持。

2.舆论可以成为警察临战公关的重要资源

警察临战公关的一大功能即创造有利于瞥方对临战案(事)件成功处置的良好舆论环境,塑造警方积极的舆论形象。在警察临战案(事)件处置行动中,有的警察组织把注意力都放在了案(事)件的处置上,忽视了对媒体舆论的引导。即使某个案(事)件得到成功处置,也很难产生良好的社会舆论影响。研究舆论可以知道新闻媒体是舆论机关,可以代表临战相关利益公众舆论,警方的意见如果通过新闻媒体反映给公众,舆论就有可能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引导,从而产生积极效应。

3.舆论可以使警察临战行为更加符合社会规范

警察机关作为社会的一个细胞,理当承担社会责任,警方对临战案(事)件的处置妥善与否,也理应接受舆论的监督。舆论的规范作用表现在:当警察临战案(事)件处置的

行为偏离了现有的社会规范,而现有的规范仍能代表公众利益时,舆论维护现有规范,对警方的行为持否定态度;当替方行为虽然违背了现在规范,却代表了公众利益时,舆论会对其行为持肯定态度,并形成新的规范来取代旧的规范。正是由于舆论会对警方的行为做出或褒或贬的评价,所以可以这样说:舆论导向提供了警察临战处置应遵循的社会规范和社会价值需求。

五、警察的临战舆论引导的先期处置与后期处置

公安机关要主动承担的社会职责,也是公众想要知道事件真相和正确看待与理解案(事)件的心理需要。一个负责任的警察组织该从目标公众利益的角度考

虑,提高公众对各种信息的鉴别和判断力,用正确的、健康的观念去强化公众头脑中原有的那些积极认识,同时驱除和驳斥那些错误的、模糊的、落后的认识。因此,临战公关的任务不是单纯传播信息,而是要发表意见、影响舆论,帮助目标公众正确理解、认识案(事)件。警察临战公关的舆论引导工作,实质上就是警方利用新闻舆论去改造和同化公众舆论,以媒体的立场和观点导致公众“态度的改变”。在舆论引导方面,媒体的作用不仅是“反映”、“传达”,更应该是能动地做出有意义的评价,在法律和国情的框架内,以自身的立场和观点影响目标公众的立场和观点。警察临战公关的舆论引导工作主要是通过新闻媒体来进行的。“公共关系人员在试图改变或影响组织公众舆论时,应该根据形势需要尽可能开展规模较小,但影响较强的沟通活动。

(一) 先期处置:

警察临战公关的议题所谓议题设置,是指警方通过新闻传媒经过精心策划,突出报道某些包含深意的事实、案(事)件或问题,使之成为公众议论的焦点,并形成警方所预期的社会舆论或社会情绪。公众传播媒介在一定阶段内对某个案(事)件和社会问题的突出报道会引起公众的普通关心和重视,进而成为社会舆论讨论的中心议题。公众传播媒介对改变和坚定公众的态度,对形成一致的看法,对提高媒体人物的知名度和媒体事件的轰动效应有着强大的导向作用。警察临战公关要善于捕捉、追踪和报道重大案(事)件的热点问题。比如,在涉及安全问题时,受到公众的广泛关注,公众舆论的波动最厉害,震动最大。要敏锐地分析舆情,了解公众的所思、所虑和所优,摸清楚公众最关心、对他们日常生活和工作有重大影响力的问题,然后及时与媒体联系,准确设定媒体议程,进行重点报道。同时要善于引导公众正确认识和对待这些热点议题,纠正由偏见、谣言、流言等所激发而形成的谬误言论,并作出权威、详尽而又令人信服的评论、解释,发挥释疑、解惑、求真的作用。临战公关如果不设置重大事件的议题,社会公众也一定会在另外一些场合自发地将它设置为议题。如果那样,就会产生消极因素,影响警察临战。

(二)抓住警察临战公关引导的时机

从传播心理学的角度看,先人为主是公众接受信息的普遍规律,是信息时效性的追求。舆论引导同样要追求时效性,做到先人为主。在警察临战案(事)件发生初期,临战公关要先于公众对重大案(事)件的社会现实情况有正确认识,特别是要对存在的社会矛盾有一个清晰的认识,表明自己的立场与态度,把最值得公众知晓的案(事) 件在第一时间告知公众。要善于审时度势、洞察先机、抓住苗头,以高度的敏感性主动出击,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再者,警察临战公关的媒介设置议程的最理想状态是与实际发生的临战案(事)件同步进行,这样媒体就能把握新闻事件的发展,不致“缺席”,更不会让案(事)件的舆论失去控制。

(三)注意誉察临战公关引导的效果

警察临战公关传播质量是决定舆论引导有效性的重要因素。真实地反映舆情,正确地表达目标公众舆论,是实施有效引导的前提。警察临战公关在传播过程中要尽量做到信息不模糊、不打折,了解公众的心态,体察民情民意,以公众情绪为第一信号,了解人们在想什么,说什么,关注什么,找出其心理特征和需求,力求向舆论主体传递真实、全面、客观、公正的信息。警察临战公关要注意维持政治压力和公众需求之间的平衡,切实推动公众舆论向真理、良知的方向运动,维护社会的稳定。无论是对政策的宣传,还是对社会问题的揭露,无论是突发性的案(事)事件报道,还是重大活动的信息传播,公众能否认同媒介的立场和观点,能否接受临战公关人员对他们的引导,首先在于对这种立场、观点和引导所依附的案(事) 事实的报道。要真实地报道案(事)件事实,站在社会公众的立场上客观、公正地营造新闻舆论,维护公众的权益,要以最合理、最真实的观点去解释案(事)件对于公众的意义。对有重要价值的大事、要事,要选择能凝聚人心、鼓舞士气、扶正祛。

(四)形成誉察临战公关引导的合力

当通过替察临战公关的努力使众多新闻机构形成共同意见,发出同一种声音,构成社会意见的共鸣时,舆论引导的效力尤其明显。替察临战公关要尽可能使不同媒体多管齐下、相互补充、相互推动,使公众对同一种意见容易产生认同感,迅速达成共识,从而主宰舆论趋势,形成强大的舆论合力。多种媒体的新闻报道可以逐渐强化舆论合力的稳固性。例如,在现代化社会,不可否认有第四媒体之称的网络与有第五媒体之称的手机短信在舆论导向中的重要作用;电子通讯技术在几天内可以把某种局部意见渲染成全国性的舆论。它们的介人大大提高了传播效率、扩展了传播范围,使舆论引导更有说服力和感染性。

(五)格守誉察临战公关的职责

警察临战公关要牢牢掌握舆论引导的主动权,就要求替察临战公关人员要站在维护社会稳定大局的政治的立场上,用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去引导公众的思想和行为,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主动引导舆论的方向,探索引导舆论的新途径、新方法,营造良好、健康的舆论环境,实现正确、有效的舆论引导。警察临战公关人员在每个社会中都拥有巨大的特权,他们得到比普通市民更多的信息,他们能利用工作的机会对临战案(事)件进行价,对信息进行处理,对舆论进行引导,从而影响公众对案(事)件的注意力和思考角度。但是,这种特权应该被用来竭尽全力地担’负起社会的责任,全心全意为公众的知晓权务,积极地造福公众,力求获得真理并反映真情。警察临战公关人员要与报社编辑、电视台和电台等媒体合作,经过精心考虑和策划,把握舆情的发展,对临战案(事)件议题设置施加强大的影响,并运用辩证思维方式分析问题,把公众的不同认识和分散的意见集中起来,唤醒公众的理性知觉。

(六)构建有效的沟通机制

健全危机沟通方面的法律法规;培养警察的危机沟通意识;设置科学的危机沟通管理机构;提升全体警察的沟通能力;引导媒体成为危机沟通中公安机关的代言人;培养和提升网民在危机沟通中的互动意识与能力。

六、未来的展望

做好临战舆论引导的处置工作,是新形势下公安机关面临的一个新课题,也是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这项工作不是全局,但牵动全局,不是中心,但影响中心。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时代背景之下,干机关,公安机关要切实肩负起“巩固共产党执政地位、保障人民安居乐业、维护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政治和社会责任,没有人民群众的支持是不行的,因此,公安机关要强化组织领导,改进舆论引导工作。构建

新时期和谐警民关系,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创新和谐警民关系理念;强化公安机关核心职能建设,提升公信力;完善社会合作动员机制,打造“警民共同体”,在警民合作中改善警民关系;加强警察公共关系建设,利用第三方引导社会舆论,树立警方良好形象。

参考文献:

1、

2、

3、

4、

5、

6、

7、

8、

9、

10、

第二篇:对我县群体性事件的分析与思考[公安]

创造稳定的社会环境,是实现争先发展的前提和基础。近年来,我县与全国各地一样,群体性事件呈多发态势,已成为影响稳定的一个重要因素。近日,笔者紧紧围绕这一问题,对我县近年来群体性事件发生的特点、原因和预防处置对策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与思考。

一、群体性事件的主要特点群体性事件是指聚众共同实施的,违反国家法律、法规、规章,扰乱社会秩序

、危害公共安全,侵犯公民人身安全和公私财产安全的行为。据我局统计,2003年以来,我县共发生各类群体性事件51起,涉及4630人(次)。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特点:

(一)表现形式呈多样性。群体性事件表现形式不尽相同,就我县而言,最突出的表现形式主要有越级上访、闹事、斗殴和冲突。一是越级上访。近3年来发生的51起群体性事件中,上访共33起,占上访总数的64.8。其中,赴市上访22次,是到县上访6次的近4倍。二是闹事和斗殴。闹事和斗殴占到群体性事件总数的11.6,具体表现多为群体性打、砸、抢行为和双方互相发生群体性斗殴甚至械斗,这两种形式均带有某种暴力性的倾向与表现,会对国家、集体和群众的人身和财产造成损失,如不能及时有效控制,极可能造成重大伤亡。三是冲突。冲突多发生在道路、工地等特殊区域,这类事件共发生3起,占全部群体性事件的1。如2003年8月29日在晋长高速公路建设工地因劳资纠纷引发的群体性冲突。

(二)地域分布不均衡。去年以来发生的群体性事件,大多分布在经济状况较好、煤矿企业较多、交通便利的乡镇。其中高都、周村、川底、下村、金村、巴公、大东沟等7个乡镇最多,发生在这7个乡镇的群体性事件占全部群体性事件的80.4。

(三)人员规模逐渐扩大。30人以下的19起,30-50人的11起,51-100人的17起,100人以上的5起。从人员规模上可以看出,我县群体性事件的组织性不强,策划发动者在事件中的组织煽动作用不很突出,参加人员多是久已成为一派或与所反映问题有直接利害关系的群众,较少出现个别人员“一呼百应”的情况。

(四)解决难度越来越大。当前,我县与全国一样,群体性事件作为当前人民内部矛盾的突出表现形式,往往是参与者的合理诉求与表达的不合法手段交织在一起,多数人的合理合法要求与少数人的无理取闹交织在一起,群众的自发行为与一些别有用心的人插手利用交织在一起,解决和处置的难度很大,群众的要求越来越难以得到满足,特别是重复性的群体性上访事件越来越多,在社会造成的影响也越来越大。

二、群体性事件产生的原因群体性事件是当前各类社会矛盾的集中表现,其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因村矿利益引发群体性事件。近年来,我县以煤炭为主的资源性经济高速发展,各村、各煤矿由于自然资源的差异带来了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造成了比较明显的利益冲突。因此,由于占地、补偿、招工、环境污染等因素极易诱发群体性事件。3年来,因村、矿利益冲突和纠纷或以此为主要原因引发的群体性事件占到全部群体性事件的21.5。如晋煤集团成庄矿与大东沟镇长坡、范庄、沟西、河底和上庄等村因废水、废矿排放、煤矿开采造成土地下陷、地下资源开采等问题产生长期矛盾;县营王坡煤矿与下村镇上村村、万里村因煤矿占地补偿、煤矿招工等问题存在的矛盾,都引发了大量群体性上访事件。

(二)因煤矿开采引发群体性事件。多年来,在煤炭业高利润的驱使下,一些煤矿严重越界开采、越层开采,造成地面部分群众房屋、土地裂陷,影响群众的正常生活,甚至给他们的正常生活带来安全威胁,这些多年来逐步形成的历史问题,由于长期得不到解决或解决不合理,引发了大量群体性事件,且多数是重复性的事件。如北义城镇城公村群众反映的三八煤矿开采造成的全村80的住房裂缝问题,下村镇中村村群众反映的镇办煤矿造成的住房裂缝问题,等等。

(三)因财务不公开引发群体性事件。我县农村干部队伍主流是好的,但也有少数基层干部在一定程度上存在以权谋私、工作透明度不高等行为,这些行为使农民群众对农村干部产生了怀疑,导致群众以群体性上访、闹事等过激行为表达自已的不满。3年来,由此类因素引发或以这类因素为主要诱因的群体性事件占全部群体性事件的15.7多。如高都镇下元庆村部分群众反映村务不公开、村委领导贪污腐败等问题,并对上级党委、政府的处理意见不满,多次到市、县政府群体性上访,2003年2月18日,该村30余名村民集体到市政府上访,堵住市政府大门,扰乱市政府正常办公秩序,并大声辱骂、殴打维持秩序的公安民警和政府工作人员,致使大批群众围观,交通被堵塞,在社会上造成恶劣影响。

(四)因煤矿承包引发群体性事件。近年来,一些煤矿企业,尤其是一些镇办、村办煤矿承包经营,引发了连锁反应,造成了分配不公、拉大了贫富差距、损害了村民利益,出现了一些不合理的现象,引起了群众的极端反响。如南村镇段匠村在煤矿对外承包经营中,由于群众对承包方式不

满和对村干部不信任,引发了群体性冲突事件。

(五)因农村换届选举引发群体性事件。村委换届选举是农民当家作主的重要措施,唤起了农民参与管理集体的极大热情,但是因选举问题引发的群体性事件也呈集中多发趋势,仅在选举期间发生的群体性事件就占3年来群体性事件的15.7。其中,既有群众对选举法规和规则理解不深的原因,也有有关职能部门对选举组

织不力、宣传不到位的问题。

(六)因工作不力引发群体性事件。从实际情况看来,绝大多数群体性事件不是突然爆发的,多数是通过合法渠道反复反映无效的情况下才产生的,往往经历了一个由个体上访到群体性上访,从合法合理反映到越级上访的过程。在此过程中,由于有关基层组织和职能部门对群众反映的问题敷衍塞责,推三阻四,对反映问题的群众“冷硬横推拖”,使群众求助无门,从而引发群体性事件。

三、预防和处置措施预防和处置群体性事件是当前维护政治和社会稳定的重要方面,必须引起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

(一)充分发挥党委政府的组织领导作用,全力做好群体性事件的预防处置工作。群体性事件的预防处置工作说到底就是解决问题的过程,这个过程是一项复杂的工作,会涉及到方方面面。因此,要做好群体性事件的预防处置工作,党委政府必须发挥好组织领导和协调作用,积极组织,有效整合各单位、各部门的力量,发挥出最佳合力,对于存在的疑难问题要协调解决,必要时要以党委政府的名义,出面作出某些决定,树立基层组织的权威,坚决维护人民利益,竭尽所能地为人民服好务,维好权,千方百计化解人民内部矛盾。对于已经发生的群体性事件,党委政府主要领导或分管领导要在第一时间赶赴现场,形势需要时,要现场成立临时指挥小组或指挥部,统一指挥有关部门开展处置工作。

(二)深入开展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全力预防群体性事件。做好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是预防群体性事件的基础性工作,没有扎实高效的排查调处,预防工作就是空中楼阁,这方面应主要抓好两个环节:一是排查。排查是发现矛盾纠纷和隐患的过程,是做好预防的根基。要通过深入细致的排查,及早发现已经发生和可能发生的矛盾和纠纷,这些矛盾和纠纷目前的状态,可能的发展趋势,可能导致的后果,并记录在案,对于已经发生、可能产生不良后果或可能引发群体性事件的,要及时采取措施,并向上级有关部门发出预警性信息,以引起高度重视。排查工作要求各有关部门,特别是包村乡镇领导和包片民警等深入群众中去,以扎实的工作作风和耐心的工作态度,去倾听、去了解,既要向村干部了解,也要向群众了解,要接触群众的不同层面,对于已经明确为两个对立面的双方,要不偏不倚,公平公正,努力掌握真实情况,为下步调处工作做好准备。二是调处。调处是预防群体性事件的关键。问题和隐患能不能消除在萌芽状态,主要在于调处的质量和效果。调处是一项需要非常细致、牵涉面较广的工作,乡镇党委、政府必须协调各方利益,以对群众高度负责的态度,主动抓在手中,多方创造条件,创造性地开展工作,积极进行解决。要列出时间表,以诚恳的态度、积极的姿态争取群众的信任和理解。条件比较成熟的,要立即解决;不很成熟的,要限期给群众答复;确实不能解决的,要立即上报上级,寻求支持,绝不能因推诿扯皮、瞒报、隐报造成后果。

(三)充分发挥公安机关职能作用,坚决打击群体性事件中的违法犯罪行为。群体性事件无论表现形式如何,是否有过激行为,就其性质来说,绝大多数还是属于利益诉求的表达,还是人民内部矛盾,应当采取说服教育和疏导缓解等方法来解决。要坚持慎用警力、慎用武器警械、慎用强制措施,决不能动辄把公安机关推到第一线,决不能用专政的手段对付人民群众,从而激化矛盾,使事态复杂化。但是要坚决防止“无所作为”的倾向。要密切注意群体性事件的动态,准确分析和判断形势,严格履行职责,该出警时要快速出警,绝不能缩手缩脚,该采取强制措施时要果断采取强制措施,决不能放弃职责。当群体性事件出现聚众冲击党政机关、阻塞交通、打砸抢烧等行为时,要快速果断依法处置。对于混迹其中,煽风点火的,要坚决打击。

第三篇:演好“五员”角色应对群体事件(公安机关)

演好“五员”角色应对群体事件

近年来,随着社会发展和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人民生活水平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与此同时,因农村征地、房屋拆迁、移民安置补偿等引发的群体性事件不断增多,给社会治安和经济发展带来诸多不安定因素,已成为影响当前社会稳定的各种不安定因素中,数量最多,涉及面最广、处置最棘手的问题。公安机关作为处

置群体性事件的主力军,必须对处置群体性事件有清醒的认识、合理的分析、果断的处置,全面提高处置能力,最大程度的增加社会和谐因素,减少不和谐因素,全力维护社会稳定。为此,公安机关要充分发挥职能作用,演好“五员”角色,灵活应对群体性事件。

一、当好党委政府的“信息员”,广辟线索来源

作为一名合格的信息员,不仅要耳聪目明,更要有四通八达的触角,这样才能毫不遗漏地将有价值的信息及时反馈给党委政府,为领导决策服务。一是要建立广泛高效的信息网络。公安机关各部门各警种要相互协作、相互配合、信息共享,实现信息网络的畅通无阻,全面、及时掌握深层次、内幕性的社会治安信息,将信息网络触角延伸到最基层,在矛盾排查过程中要做到区不漏栋、栋不漏户,村不漏组、组不漏户,逐一进行排查,收集有价值的信息。信息是各种事件运动前的一种讯号,捕捉其讯号并积极快速地摸清问题的实质,就赢得了处理事件的优先权。群体性事件往往都有一个组织、酝酿的过程,要争取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才能把工作重心由被动处置转移到主动排查化解上。要做到抓早、抓小、抓苗头,从中排查出可能引发群体性事件隐患及企图煽动闹事的重点对象,为制定有针对性的工作对策赢得主动权。二是要强化情报信息收集。首先,深入开展广泛的社会调查,充分发挥秘密力量、特情耳目的作用,加强基层基础工作等手段和措施,加大对信息的横向与纵向的摸底,如对事件的牵头者、动机和目的进行及时、全面的了解掌控,做到“灵、准、快、广、深”。其次,要充分发挥基层派出所信息壁垒的作用。派出所在日常工作中,要广泛接触群众,掌握第一手信息,严密注意社会动态,对一些突出的、极可能影响社会稳定的人民内部矛盾,要早发现,早汇报,早控制。再次,要切实走群众路线。要适时开展亲民“帮扶结对”工程,发挥警民联动效用,与群众建立深厚的感情,让群众敢于讲真话,说实话,积极了解社会上的敏感信息,及时做好登记备案和汇报工作。同时,要具备敏感的情报意识,妥善于发现事件苗头,妥善于捕捉敏感信息,并从中查找出群体性事件产生的根源。

二、当好职能部门的“参谋员”,提高预防研判能力

群体性事件是社会矛盾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社会矛盾的一种客观反映,有一个潜伏、显露、对立、对抗的递增过程,具有可掌握、可发现、可控制的特点。公安机关作为职能部门的“参谋员”,必须加大研判工作力度,通过公秘结合的手段对获取的各类情报和苗头信息进行系统的分析、研究、评判,为党委政府和上级公安机关决策服务,为处置群体性事件和闹事苗头提供先决条件,积极出谋划策,制定可行方案,确保处置安全、稳妥、高效。一是要加强对各类情报信息甄别。公安机关在收到各类情报信息后,要系统归类,去粗存精,进行仔细筛选,将有可能引发的苗头性信息全面了解、掌握,及时获取有价值的信息,做到谋事在前、成竹在胸。二是要强化信息研判。研判工作是建立在情报信息收集工作的基础之上,是情报信息收集工作的后续和延伸。公安机关要树立“情报主导警务”的观念,建立健全情报信息研判机制,通过先期的情报信息工作,控制和引导预防、处置工作方向。在综合分析研判的基础上,对群体性事件可能产生的危害后果进行维稳风险评估。在群体性事件发生后,情报信息工作要及时跟进,查清事件的起因、规模、闹事者等基本情况,获取深层次、内幕性、行动性情报信息,对闹事者想什么、牵头者在干什么要了然于心,做到“事动我知、你动我清、耳聪目明”,判明事件发展态势,预测事件发展走势,为启动预案、作出对策提供参谋服务。三是要制定预案,强化处置。预防和处置群体性事件必须建立强有力的领导机构和应急预案,要严格落实“四个到位”,即:领导到位、措施到位、警力到位、保障到位。要通过预警机制,重点排查引发群体性事件的矛盾,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从而尽快地解决矛盾和冲突。要建立高效、灵活、畅通的快速反应机制,使事权统

一、责权明确,提高现场处置水平。要以指挥处置决策快、调动警力快、现场处置快为目标,保证在处置群体性事件中做到信息灵敏,指挥有序,出警及时,处警果断。

三、当好处置工作的“消防员”,发挥灭“火”作用

群体性事件处置不当,很容易诱发群众与党委政府的对抗,再加上流言的推波助澜,促使矛盾激化,势必造成流血冲突,产生严重的社会危害性。作为“消防员”的公安机关,要坚持“可散不可聚、可顺不可激、可解不可结”的原

第四篇:浅谈公安机关处置群体性突发事件之策略运用

商城县公安局巡特警大队赵俊冉

谈起处置群体性突发事件,公安机关的许多同志都深有感触,那是一件极苦的差事。处置这些群体性突发事件,政策性、法律性极强,要做到“打不还手,骂不还口”,稍有不慎,就可能导致小事闹大,大事闹乱,弄不好还会惹出个什么麻烦来,严重影响社会稳定。近年来,随着经济体制改革和社会各种复杂矛盾因素的综合影响,因人民内部矛盾引发的群体性突发事件在我县不断发生,有由原来的水西多发漫延至全县普遍上升的趋势。不少事件规模较大,突发性很强,行为激烈,处置难度大,已成为影响我县社会稳定的突出问题,危害后果非常严重,同时,给处置工作带来越来越严峻的挑战。实践证明,在处置群体性突发事件中注重讲究策略和艺术,做到指导思想明确、职能定位准确、处置方法正确,群体性突发事件是可以得到妥善处置的。这里,我想就公安机关在处置大规模群体性突发事件实战中应当讲究的策略艺术和注意把握的几个问题谈谈自己粗浅的看法。

一、当前群体性突发事件的特点

(一)具有突发性。群体性突发事件的发生,通常需要具备三个条件:一是这个群体需要解决的问题一时难以得到解决,由于长期积压,在心理上超过了其承受能力;二是具有引发事件的特定时机和重要时期(如企业改制、征地拆迁、新的政策出台、天干地旱、交通事故等);三是都有策动、召集的组织者。要满足这些条件,往往需要一个酝酿过程,经历较长一段时间。这一过程一旦完成,只要受外界某个因素的刺激,就很容易导致群体性治安事件的发生。由于外界因素的不确定性,群体性突发事件也就具有了“突发性”。

(二)具有牵动性。由于利益相关,目标一致,群体性突发事件的参与者具有较强的感染力和扩散性,而且,某具体群体性事件发生后,因利益的相关性可能会影响和带动类似群体性事件人群。党委、政府从维护群众利益、维护大局出发,解决或部分解决了一些群众提出的问题后,一些利益相似、相关的群体会误认为这是“闹”的结果,因而纷纷效仿,甚至串联多个单位或部门一起行动,共同向党委、政府施压,以达到各自的目的。

(三)具有多样性。当前,人民内部矛盾已经泛化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各个层次,由此而引发的群体性治安事件呈现出诱因多样性,如有因建房、用水、劳务纠纷、交通、生产和医疗事故等非正常死亡事故而引起的群体性突发事件;有因企业的改制、倒闭、兼并、破产引起的群体性治安事件;有因国家工作人员执法不公、工作方法简单、态度粗暴引起的群体性治安事件;有因城市拆建改造、土地征用、水库移民引起的群体性事件;也有针对单位领导廉洁自律不够、工作不实、作风不深,甚至产生腐败问题等引起的群体性治安事件等等。诱因的多样性,决定了参与主体的多样性——涉及到不同的社会阶层和行业。

(四)具有激情主导性和行为失控性。在群体性突发事件中,参与人员往往局限于自己的特定利益和要求,只是从单方面、特定角度来考虑问题,将怨气和

不满集中到党委、政府头上,因而,与党委、政府的对立情绪较强。在群体聚集这一特定条件下,个体之间相互影响,很容易使激情在群体中占主导地位,参与者因情绪的影响引起共振,自我控制能力下降,很难正确地估价自己的行为后果。因而,一些群体在向党委、政府提出要求时,逐步升级,层层加码,以“人多力量大”的从众心理向政府施压,甚至实施扰乱公共秩序、堵交通、打、砸、抢等违法犯罪行为。

(五)具有参与人员多元性。近年来,群体性突发事件参与人员呈多元化趋势,除工人、农民、个体户、外来打工人员和无业游民,有些地方还出现了教师、离退休人员等,涉及的社会面较广。过去群体性突发事件一般都是自发的、无组织的,而目前有相当数量的群体性上访事件是有组织的,有些还打着反腐败、维护合法权益的旗号,煽动性较强,从而加大了群体性突发事件的处置难度。

(六)具有必然性。在推进改革开放中,人人都有享受改革成果的权利。社会各阶层、各群体、每个人都希望在改革开放中得到自身利益要求的满足,但社会利益再分配的公平程度在实施操作过程中总是存在一定的差距,造成社会总是有“弱势群体”的存在。因此由于利益分配的不公,直接决定了矛盾的存在和群体性事件发生具有必然性。

二、当前引发群体性突发事件的主要因素

(一)利益驱动因素。改革开放促进了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人们的贫富差距也在不断拉大,社会“弱势群体”和“边缘群体”相继出现。部分贫困人群目睹逐渐扩大的贫富差距,产生了强烈的被遗弃感,形成心理偏执、埋怨、忧虑等。贫富不均导致“弱势群体”心理失衡,极易引发矛盾。在城市拆建改造、土地征用、水库移民和企业的改制、倒闭、兼并、破产以及建房、用水、劳务纠纷、交通、生产医疗事故等引起的群体性突发事件,从根本上分析都是受自身利益驱动所致。

(二)体制不顺因素。群体性突发事件的发生,还与现行体制不顺有关。现阶段,政府功能“大包大揽”,什么事情都要抓,什么事情都要管,不可避免的影响了政府很多事情抓不好,管不好。同时,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各项政策不断出台、完善,配套工作和有关制度的滞后,极易引起当事人的不满。

(三)基层组织因素。当前一些基层组织涣散,软弱无力,战斗堡垒作用不强,一些基层干部存在不正之风、腐败现象和行政执法行为不当,存在严重的官僚主义、形式主义,对群众合理化建设和要求搪塞推诿,或处置方法简单粗暴,最终导致群众对解决合理性要求的绝望,如有的基层干部在土地征用补偿款处理过程中,以权谋私,或工作失误,从而引发群体性事件。

(四)历史遗留问题因素。法律的制定和政策的出台都是基于当时特定的历史条件。有些涉及到特定群体切身利益的问题,国家出台具体政策,都是在当时历史条件下制定形成的。由于经济社会的发展,利益布局的调整变化,少数群体看到当时制定的政策与现行实际情况存在不相适应的一面而产生心理上不满,由此造成了特定群体集体上访现象,同时,在有些山区,由于历史的变迁,有些权

属问题至今难以解决,也是引发群体性突发事件的隐患。

(五)传统文化因素。我国受封建社会统治观念的影响,“人治”观念在一些人心目中仍占有一定的位置,群众“法治”观念不强,那种“依靠法律不如依靠领导”的旧思维根深蒂固,直接导致不少群众不愿意上法院打官司,不愿意按法律程序办事,有的甚至打了官司不如意还找领导,问题得不到解决就上访。加之长期以来受到“小闹小解决,大闹大解决,不闹不解决”、“法不责众”、“打工不如上访”等错误认识的影响,一部分动机不纯的人往往把聚众实施群体性事件作为向政府施压和要求满足自身利益的法码。

三、处置群体性事件的基本原则

1、坚持依法处置的原则,指在处置群体性事件中,要针对不同的群体性事件和不同的发展阶段,正确分析判断群体性事件的法律性质,严格掌握合法与非法、罪与非罪的界限,并严格按照法律、法规的有关规定开展处置工作。

2、防止矛盾激化的原则,即按照“可散不可聚、可解不可结、可顺不可激”的工作规律,以教育疏导为主,千方百计、冷静稳妥地缓解、化解矛盾。

3、统一领导下的谁主管谁负责原则,指为了确保处置工作的协调一致、迅速及时,必须坚持在政府统一领导下,各部门分工负责,各司其职,并实行分级负责、归口管理,严格落实领导和部门责任制,把责任落实到部门、落实到单位、落实到个人,限期解决。对因官僚主义作风,应该解决而不去解决,调处矛盾不力,导致矛盾激化,再次发生重大群体性事件,造成恶劣影响的,要实行责任倒查。

4、讲究策略的原则,指在处置群体性事件中,既要依法办事,也要统筹考虑,把握时机,因情施策,妥善处置。

5、慎用警力、慎用武器警械、慎用强制措施的原则,指公安机关要根据群体性事件的性质、起因和规模来决定是否使用、使用多少和如何使用警力,根据事态的发展来决定是否采取强制措施。

6、做好处置群体性事件的善后工作。一起群体性事件的平息,并不一定代表问题和矛盾得到彻底的解决,如果善后工作没有做好,群体性事件很可能再次发生,处置工作也将更加困难。

四、讲究策略,提高群体性事件现场处置艺术

就公安机关来说,在处置工作中必须做到指导思想明确、职能定位准确、处置方法正确。要坚持“可散不可聚、可解不可结、可顺不可激”的原则,坚持慎用警力、慎用武器警械、慎用强制措施的原则和坚持抓早、抓小、抓苗头,实现矛盾“软着陆”的原则。严格按照公安部制定的《公安机关处置群体性治安事件规定》的职责任务认真执行。同时,更要注重群体性治安事件处置的策略和艺术。群体性事件的现场处置是指群体性事件事态形成、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公安机关

在政府的领导下,在有关部门的配合下,采取有效措施平息事态的阶段。公安机关现场处置艺术可归纳为以下几种:

1、“攻心为上”。典型的群体性事件是一种充满狂热、丧失理智、行为失控的群体行为。在这种人群环境中,人们已丧失了正常的价值判断,一般的道理与劝说往往不起作用。因此,公安干警就必须寻找在这种特殊环境中,群众能够听得进去、容易明白的道理,提供群众还能接受的价值标准、还愿遵守的社会规范。因而要坚持运用宣传教育的方法劝解疏导。要借助有权威的党政领导、基层组织和对方认同的人物做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千方百计同人群沟通协调。公安干警要在现场文明执法,并通过自身有说服力、感染力的言行,逐步消除对立情绪,缓解僵持对立局面。

2、“示威造势”。当现场劝解工作久不奏效,人群躁动不安,或在策划者煽动下初显过激行为时,公安机关要果断制造先声夺人的气势。处置警力迅速进入现场,可用警车开道,车队编组,造成大兵压境态势,使人群产生动摇、畏惧心理,继而通过集体喊话、鸣放警报、架设防暴设施等方式,营造“势不可挡”的高压态势,对人群造成强有力的震慑,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效果。此时,再进一步做宣传教育工作,告诉群众:一切人、一切活动都只能在法律范围内。无论表达什么要求,表达什么情绪,法律这一条底线是不能逾越的。谁侵犯法律的尊严,谁就无法逃脱法律的严惩,闹事、**,最终受害的是群众自己。从而使过热的群体情绪逐渐冷却下来。

3、“剥茧抽丝”。当威慑工作仍不见效,在策划者和骨干的带动和煽动下,人群继续出现过激行为时,公安机关在群体性事件现场要由外向内,迅速将事件主体同其他群众分离开来,将事件主体中的核心层和附和层剥离开来。

4、“择机而动”。在群体性现场的处置中,把握战机,果断行动是处置工作的关键。

5、“以退为进”。当在处置群体性事件的过程中,工作陷入困境,遇有警车被围堵、民警被困的被动局面 时,要沉着冷静,尽快化险为夷。首先,要收缩警力形成相互呼应、自我保护的态势,避免被分割包围或个别挟持;其次,要收敛锋芒,改变方法,缓和矛盾避免事态恶化;第三,要尽快从对方中物色有影响力的人,争取和利用他帮助解围,或缓解被动局面;最后,为确保民警人身、枪械、车辆的安全,避免事态严重恶化,也可做有理有节的适当让步,以退为进化解险情,从而重新调整、部署警力,控制局势。

第五篇:突发事件和群体性事件应急预案

辛发〔2011〕22号

关于印发《辛街乡突发事件和群体性事件应急

预案》的通知

各党支部(总支)、各村委会、乡直有关单位:

经乡党委、政府研究通过,现将《辛街乡突发事件和群体性事件应急预案》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抓好贯彻落实。

中共辛街乡委员会 2011年2月15日

主题词:综治 突发事件和群体性事件△ 责任追究 规定 通知

中共辛街乡委员会

2011年2月20日印发

(共印26份)

辛街乡突发事件和群体性事件应急预案

第一条

根据《中共隆阳区委办公室、隆阳区人民政府办公室转发<区委政法委、区综治维稳关于开展创建“平安隆阳”活动的意见>的通知》,结合辛街乡实际,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突发事件和群体性事件是指以下可预防但未落实防范措施而发生的案件:

(一)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组织及居民区内发生的重大入室盗窃案件。

(二)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组织内现金存放量超过3000元以上的被盗案件。

(三)停车场、居民区、宾馆、饭店、企业、事业单位内的机动车辆被盗案件。

(四)金融单位的金库、运钞车、营业网点现金被盗、被抢案件。

(五)枪支被盗案件。

(六)未严格按照爆炸物品的生产、使用、储存、运输、销售管理的规定执行,所发生的爆炸事故,或爆炸物品流入犯罪分2 子之手后所发生的爆炸案件。

(七)未严格按照易燃、剧毒、放射性等危险物品的储存、运输、销售管理的规定执行,所发生的丢失、泄露、污染等事故,或发生的危险物品被盗和犯罪分子利用危险物品实施的侵害他人人身安全的案件。

(八)因调处不力引发的恶性民转刑案件。

(九)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及其他组织使用报废车辆或车辆超载运输所导致的交通事故。

(十)因违章指挥、违章操作导致的安全事故。

(十一)未及时整改火灾隐患酿成的火灾事故。

(十二)发生10人以上群体性械斗,并造成人员伤亡后果的。

(十三)发生因民族问题引发的大规模群体性事件或因严重违反民族政策,伤害少数民族群众感情引发的恶性事件。

(十四)“法轮功”、“门徒会”人员及重点人员脱管失控,发生赴昆进京滋事的。

(十五)其他因未落实防范措施而发生的案件(事件)。 第三条

实行突发事件和群体性事件责任追究,旨在进一步强化各级、各部门领导及广大人民群众的治安防范意识,加强所辖区域和单位内部的安全保卫和治安防范工作,推动平安创建和 3 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各项措施进一步落实,预防和减少突发事件和群体性事件的发生。

第四条

实行突发事件和群体性事件责任追究制,按照“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的原则进行,实行一票否决制或黄牌警告制。

第五条

突发事件和群体性事件追究的适用范围: 按照“属地管理”原则,凡辛街乡的机关、团体、事业单位及其他组织,发生突发事件和群体性事件后,追究上述单位领导及有关责任人应承担的责任。

第六条

各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及其他组织的法定代表人或者非法人单位的主要负责人对本单位突发事件和群体性事件防范和预防工作负总责,分管领导负主要责任,其他领导和有关责任人根据承担的职责负相应的责任。

第七条

工作责任

(一)贯彻落实“打防结合、预防为主”的方针,加强领导,落实措施,把预防突发事件和群体性事件作为本单位的重要工作,定期分析研究,经常排查治安和事故隐患,及时解决存在的问题,完善和落实领导责任制,做到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其他领导配合抓;加强对本单位、本系统内干部职工的法制教育,强化遵纪守法意识;加强治安管理,落实防范措施,切实增强预防和减少犯罪的能力;本单位办公区、宿舍区守楼护4 院、门卫值班等防范措施到位,确保安全。

(二)认真贯彻落实“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把预防工作纳入目标管理,把目标责任逐级分解落实到人;完善和落实各项规章制度,根据本单位的特点,落实重点部位防范措施。

(三)坚持“属地管理”原则,认真分析排查本村、本单位的治安和事故隐患,及时加以整治整改,切实改变治安混乱状况,减少多发性案件,增强群众的安全感。

第八条

发生下列情况之一的,应予以追究:

(一)因为防范措施不落实,发生重大治安、重特大刑事案件和重大安全生产、道路交通、消防安全等事故,给国家、集体和个人生命财产造成重大损失的。

(二)单位领导和有关责任人不认真履行职责,对治安和事故隐患未进行排查或对有关职能部门发现的隐患要求整改而未及时整改,导致发生突发事件和群体性事件的。

第九条

追究方式

(一)责成责任单位限期整改。

(二)对责任单位通报批评。

(三)扣减责任单位当年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目标分值。

(四)对责任单位实施黄牌警告或一票否决。

(五)对责任人工作不力的,乡党委、政府按照有关规定给 5 予免职、调离工作岗位等组织措施。

(六)对责任人构成党纪、政纪处分的,建议有关部门给予党纪政纪处分;构成犯罪的,移交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本条各款可单独执行,也可合并执行,根据突发事件和群体性事件所造成的损失,确定有关责任人应承担的责任,并视责任轻重予以追究。

第十条

发生突发事件和群体性事件由乡综治委予以追究。 第十一条

追究程序

(一)辖区内发生本规定第八条所列案件后,安全监站、派出所等有关职能部门以及村委会、乡直各单位都有权向乡综治委提出书面责任追究建议。乡综治委收到突发事件和群体性事件追究建议书后,应及时进行审核,认为应予追究的,应在收到追究建议书之日起30日内(情况复杂、审核时间较长的可延长为45日)作出是否追究的决定。涉及本规定第九条第

(四)、

(五)、

(六)款追究方式的,应召开综合委成员会议,作出是否追究的决定;根据需要也可直接提交乡领导班子会议研究决定。

(二)实行责任追究后,乡综治办或追究部门应及时将责任追究决定以书面形式送达被追究部门及其上级主管部门,并上报区综治维稳委和相关部门备案。

第十二条

被追究单位或责任人对追究决定不服的,应在收6 到追究决定书之日起7日内,以书面形式向作出追究决定的乡综治委或其他追究部门提出申诉或申请复议;受理申诉或复议的部门,应在收到申诉或复议申请书之日起,30日内将复议决定以书面形式答复提出申诉或复议的单位或个人;对受到纪律处分或法律追究不服的,按纪检监察和司法程序办理。

第十三条

本规定由乡综治委负责解释。 第十四条

本规定自印发之日起执行。

上一篇:工程包实施意见范文下一篇:防诈骗主题班会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