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国安:如何面对群体性突发事件

2024-04-07

乐国安:如何面对群体性突发事件(精选3篇)

篇1:乐国安:如何面对群体性突发事件

乐国安:如何面对群体性突发事件

《名师谈心理》(华夏出版社,2011)第八讲

各位上午好,非常荣幸有机会和大家共同谈论心理学这个话题。最近群体性突发事件频发,政府和老百姓都忧心忡忡。大家在国家的主要职能部门,服务于国家的各项管理工作。今天我正好借这个机会,跟大家谈谈如何面对突发性群体事件。

一、什么是突发性事件

“突发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予以应对的自然灾害、事故灾害、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它是一种社会不稳定现象。

突发事件有三个特点,突发性、紧急性和危害性。我们讲的突发事件主要针对的是社会安全事件,它的最主要表现形式是群体性突发事件。群体性突发事件发生得非常突然,可能会出现重大危险性后果。我国的现实情况往往是默默无闻避免突发事件得不到奖励,而轰轰烈烈解决突发事件却成为英雄。事实上,我们应该强调预警,避免事件的发生,这是处理突发事件的最好方法。

二、什么是群体性突发事件及其产生的原因和发展过程

对“群体性突发事件”这个词的认识有些混乱,我们部分学者基本默认“群体性事件”、“群众事件”、“群体性突发事件”等,都是为了表述与西方学术界“集群行为”相类似概念的术语,即认为集群行为等同于群体性事件。我们对这个词作了分析,认为集群行为范畴大于群体性事件,群体性事件属于集群行为的一种,而集群行为又是集体行动的一种。

我们将集体行动分为两类,一类是制度性集体行动,一类是非制度性集体行动。制度性集体行动是正式群体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群体活动。非制度性集体行动即为集群行为。

集群行为可分为四个层次:初级集群行为、大众行为、群体性事件和社会运动。我们关注的是群体性事件。群体性事件包括积极性群体事件和消极性群体事件。消极性群体事件分为治安性群体事件和政治性群体事件,这些消极性群体事件可能会引起骚乱或者**,比如恐怖主义。因此,我们要较好地处置群体性突发事件,就需要关注两个方面:群体性突发事件产生的原因和发生发展的过程。

首先,我们来看第一个方面,群体性突发事件产生的原因。

从理论上来说,群体性突发事件产生的原因包括宏观和微观两个层次。宏观层次不属于心理学解释的范围,该层次的理论主要是从政治学和社会学的角度,论述宏观的社会和政治环境与群体性突发事件之间的关系,研究人为什么会参与到群体性突发事件中去,研究一旦形成这个事件,会有什么样的特征,这不属于我们研究的范围。

微观层次则从心理层面分析群体性突发事件发生的机制,重点探讨个体或者群体心理如何在环境和行为之间起到中介作用,这属于我们研究的范围。微观层次理论可以划分为非理性取向和理性取向。

非理性取向理论的共同特点是强调社会结构或环境因素对个体心理产生的负面效果,把参与群体性突发事件的参与者看作是非理性的,或将群体性突发事件看作是反社会、反文化的,因此就更难于处理、不好琢磨,产生的结果也是负面的。群体性突发事件在微观层次上得非理性取向的解释有如下几种:

第一,挫折——侵犯理论。这是一个比较古老的社会心理学理论,其基本的看法是,如果一个人在现实生活中受了挫折,他的心里就会积攒一种挫折感,需要找一个替罪羊,谋求向外发泄,这就有可能对社会造成一种伤害。也称之为“替罪羊”理论。

第二,模仿理论。社会心理学家班杜拉认为,我们的很多行为都是通过观察和模仿获得的。但一般而言,我们只对认为值得观察的人进行模仿,一般观察的对象多为头面人物、意见领袖以及社会公众人物。

第三,匿名理论。在一个大的临时性群体中,人们处于一种匿名的状态,会出现“去个性化”的情形,人们的表现可能会和在彼此熟知的、大家互相了解的场合下不太一样,可能会表现出一些非理性的行为。

第四,循环反应论。在一个群体活动中,情景的气氛不断地循环,互相影响,有些人本来没有意向参与活动,但被动员之后就有情绪和行为的反应,这种反应反过来又会影响动员者。如此循环往复就可能会造成一种失控的局面。

第五,紧急规范理论。在群体性突发事件发生的时候,可能会出现一些新的、不同于平时的规范,迫使有些人不得不跟着去做,否则就会承担很大的群体压力,被群体抛弃。

第六,相对剥夺理论。群体剥夺有两种形式,一种是认为自己所处的群体和别的群体对照起来,处于一种相对被剥夺的状态;另外一种是个体的相对剥夺,发生在拿自己跟别人比较的时候。

我们再来看看微观层次的理性取向的解释理论有哪些。与非理性取向的解释不同,理性取向的解释理论并不重视不满、怨恨等情绪以及从众、暗示等心理机制对群体性突发事件的影响,而是将群体看成是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的理性人,个体是否参与群体性突发事件往往取决于其对可用资源和组织的考察,对参与成本和收益的算计等。理性取向的理论解释有以下五种。

第一,选择性激励理论。如果一个人在正常的情况下得不到他所想要的东西,但是在参与了群体性活动之后有可能得到自己想要的利益,他就可能会参与这个活动。

第二,压迫性反应理论。指的是一个群体在感到有外部的压力时,会表现出群体的行动,以反抗来自群体外部的压力。

第三,博弈和博弈链理论。如果一群人有共同的利害关系,他们就构成了一个博弈链,他们共同参与这个活动的概率就会提高。

第四,资源动员理论。我们利用资源参加活动是为了得到一种结果,如果结果高于付出,你就可能做这个事情;如果低于付出,那就可能不会去做这个事情。

第五,控制转让理论。本来每个人的行为是受自己控制的,但是有些人为了获取利益,愿意将自己行为的控制权转让给其他人,这就是控制转让。

理性理论和非理性理论都可以解释人为什么会参加群体性突发事件,至于哪一个案件可用非理性的理论来解释,哪一个案件可用理性的理论来解释,并不一定,可能掺杂到一起。

其次,我们来看第二个方面,群体性突发事件的发生和发展的过程。我问大家一个问题,是想干坏事的人多,还是干了坏事的人多?当然是想干坏事的人多。根据这种逻辑,我一直在考虑两个问题:一个是为什么这么多人想做社会不允许的事情?另一个是为什么很多人想做又没有做?

我们先看第一个问题。精神分析理论谈到人的本质问题,我还是赞同他们的看法的。人的本性是一种生物性,人生下来是没有经过社会化的一个动物。人的本性是趋利避害的,希望寻找快乐,尽可能得到满足。所以人想干的事情很多,这些事情有可能会导致对其他人的伤害。

但在现实当中,由于不具备条件,我们并不能随心所欲的做自己想做的事。所以很多人想做又没有做,这是在控制自己。过去讲五九现象,现在讲三九现象,都是那些干部失去了对自己行为的控制力,或是向着反正也提不上去了,有些过去没做的事情赶紧做了,不愿意控制了。

还有很多人有想做的动机却没做的原因是缺乏外部条件。外化一个行为,除了有动机以外,还应该有其他的条件,包括:

第一,现有的外部条件,自然的,或者社会的。中国有句老话:篱笆扎得紧,野狗钻不进。要想让别人不做这个事情,就要有措施预防,让他想做却做不了,打消这个念头。

第二,一个人的生理条件,包括年龄、性别、身体状况等。在许多犯罪案件中,警察往往都会做人口学因素的推测。

第三,已形成的心理条件,比如一个人的价值观、个性特点等。

一般而言,要想做一件事情,这几个条件得都具备才可以,如果缺少一个,可能就做不成了。

上面我们讲的是个体行为的原因,那么群体行为跟个体行为有没有区别?大体上跟前面差不多。

参加群体活动的行为也受到外部条件和自身条件的影响,此外还加上一个因素,就是群体的心理气氛。群体的心理气氛往往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其发生发展可以参考前面提到过的几个理性的和非理性的解释理论。

三、如何应对突发性事件 应对突发性事件的措施有三种。

第一种是群体性突发事件爆发时的应对,包括对话宣泄、教育疏导、分化瓦解、重点转移、利益问题解决、强行驱散、依法处置等,现在还是这么做的。我比较关注的是对话宣泄和利益问题解决。教育疏导还是一种不对等的角色关系,他有气,你要让他有发泄的地方,不要堵人家的嘴。如果有利益诉求,要通 4 过有关利益的手段解决问题,现实的利益问题如果得不到解决,以后还会发生类似的事情。

第二种是对群体性突发事件的预测。有的学者对此专门作了课题研究,提出建立社会稳定度的指标。他们发放了大量问卷,通过问卷寻找一些维度,通过维度的计算得出的结果可以用来表示这个地区的社会稳定度处于什么状态。

第三种是对群体性突发事件的预防,包括提高社会公平度、设立社会安全阀机制、建设法治社会、实现人性关爱、提升个体主观幸福感、提高国民心理承受力、协调人际关系、掌握国民心态、公共信息透明。建立社会安全法机制,就是社会应该在不影响社会稳定、政权巩固的范围内提供一定的条件,让社会成员表达他们的不满、表达他们的诉求,这就是一个安全阀。

四、网络集群行为

在现实中有集群行为,现在随着网络的发展,还有网络集群行为,就是大家在网上集体干事。网络群体行为有可能演变为现实性的行为,网民们都下线了,然后大家见面共同干事。所以现在国家在管理上很重视网络,像新疆的网络最近才全面恢复正常,说明网络对社会治安有相当大的影响。如果纯粹是在虚拟世界的网络当中,则和现实性的网络不同。那么网络行为的特点以及它的发展过程是怎样的呢?

第一是网络议题的产生与发展。开始有人提出一个议题,伴随着网络讨论的不断深入,议题从最初事实层面上的探讨上升到了价值层面,表现出强烈的泛民族主义或泛政治化的倾向。

第二是信息在群体暗示与群体感染下迅速传播。这些年来网络发展的速度很快,中国的网民数目大增。中国人口众多,城市人使用网络的数量超过很多国家。在网络传播过程中,对任何事件的阐述与评论都存在情绪性,网络甚至成为部分网友情绪发泄的平台,从而使事实本身变得面目全非。比如每次出现一些社会热点事件,只要我们打开电脑,就会看到网民在网上骂得乱七八糟,这都是网民的一种发泄。但我们也不要认为,网络传播纯粹是非理性的,里面还是有一些理性的声音。

第三是信息持续的立体式传播。就是网络群体不是单纯利用网络进行信息传播,而是将传统与新兴的各种媒体充分调动起来,形成立体式传播,将传播效果最大化,如使用互联网、手机、电话等等作为传播手段。QQ群、MSN和BBS 5 论坛社区等网络空间的回帖、转帖是主要的传播途径,同时将各种信息再通过手机短信的形式采用滚雪球的方式进一步传播,促使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网络的讨论中去。在暗示与感染机制的作用之下,群体成员相互模仿,网络群体犹如处在现实状态下集合的群体,每一个个体都失去了独立思考的能力,很快形成群体意见。议题不断被强化,最后演变为一个实体行为。这是个需要注意的问题。

网络集群行为通常有三种结果:

一是自生自灭,随着群体情绪的激发释放,集群随之解散;

二是集群未能解决现实困境,进而转化为有组织、有明确目的、有一定结构的社会运动;

三是集群者与其抗争对象协商,通过改变现状或达成共识获得相互妥协。

最后说一句话,2008年的时候温总理讲到“多难兴邦”的问题,语重心长。现在中国进入一个风险社会,风险社会给管理部门带来很多的挑战,我们面临很多的难题,但同时我们也应该想到,这又是一个机遇,为大家大展身手、为民造福,提供了一个机会。让我们记住“多难兴邦”这几个字,为国家、为民族多做一些贡献,谢谢大家!

篇2:乐国安:如何面对群体性突发事件

关键词:石化企业,群体性突发事件,预防,处理

当前正处在改革发展的关键阶段,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 市场化、国际化深入推进,社会利益格局加速调整,人们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社会组织开展日趋多样。这既给我国发展进步带来巨大活力,又必然伴生新的利益冲突和社会矛盾,一些长期积累的深层次问题也集中显现。近年来,随着石化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化,各类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不断显现,石化企业稳定局面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有效预防和处理企业的群体性突发事件,对维护石化企业的稳定和正常的生产经营秩序具有重要意义。在新形势下,石化企业应当以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扎实有效的工作措施、求真务实的良好作风,积极构建科学长效的群体性突发事件预防和处理机制,为推动和谐社会建设贡献力量。

一、正确认识群体性突发事件产生的原因及特点

群体性突发事件在各种矛盾中最为敏感、最为复杂,而且涉及的范围越来越广,参与群体越来越多且越来越复杂,处置难度不断增大。目前,石化企业总体保持了和谐稳定的局面,但群体性突发事件还时有发生。

分析其产生原因,一是社会转型期存在的矛盾引发群体性突发事件。随着石化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化,协解人员、劳动家属、 改制企业人员的利益分化势必发生,在各种社会资源有限的前提下,多元化的利益群体会不可避免地相互竞争和冲突,从而引发群体性突发事件。二是少数职工群众法制观念淡薄引发群体性突发事件。当出现利益矛盾或纠纷时,少数职工群众误认为聚众闹事可以对领导造成压力,能较快解决问题,使本来能通过信访或法律程序得到解决的矛盾演化成突发性群体事件。三是少数基层干部的不良作风引发群体性突发事件。少数管理人员作风浮漂、敷衍塞责,不去宣传群众,不会做群众工作,工作方法简单,对群众反映的问题麻木不仁,该处理的不处理、该告知的不告知、该答复的不答复,使有些问题得不到及时解决。四是解决问题的工作机制不完善引发群体性突发事件。有的职能部门漠视群众疾苦,在日常工作中,不充分考虑和解决群众的合理要求,导致矛盾升级;有的等到发生了群体性突发事件才想办法解决存在的问题,给群众造成了错觉,导致群众对基层单位、职能部门的不信任,把上访、聚众闹事视为谋求解决问题最直接的、 最有效的途径。

群体性突发事件通常具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先兆性,群体性突发事件一般有明显的预兆,开始可能会先有一部分人小规模分散上访,或者出现联名信、呼吁书,然后才导致有关人员进行串联、筹划、经费准备等。二是聚众性,群体性突发事件容易把具有相同遭遇、相同观点的人卷进队伍,使聚集人数逐渐增大; 随着事态发展,还会形成有组织、有计划的分工和周密的行动部署。三是复杂性,群体性突发事件由于反映的问题比较复杂,涉及面广,部分信访人又要求过高,接待处理难度大,难以形成使上访群众普遍满意的意见。

二、及时稳妥处理群体性突发事件

处理群体性突发事件是一项极为复杂而敏感的工作,当前的群体性突发事件都是一种以非正常手段为表现形式的突发性过激行为,但群众要求往往也同时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属于新形势下人民内部的矛盾。因此,在遇到突发性事件时,应本着“宜散不宜聚,宜顺不宜激,宜解不宜结”的原则,灵活运用各种方法, 依法及时处理职工群众反映的信访问题,防止事态扩大。

1.摸清情况,研究措施。一旦发生突发事件,必须以严肃认真的态度、雷厉风行的动作、积极稳妥的措施、扎实有效的工作, 果断及时地加以处置。主要领导干部要立即赶赴现场,亲临一线、靠前指挥,快速掌握情况,信访人上访活动的过程,例如摸清他们由何处而来,是否到别处上访过,是否由其他部门接待处理过,处理的结果如何,谁是上访群众中的牵头人等。摸清情况后, 就要立即研究具体工作措施。如:集体访反映的问题是由哪个部门主管并及时与其取得联系,同时将有关情况立即报告本单位和有关单位的领导;请集体访群众派出代表(5人以下)反映相关诉求;请集体访发生地的领导前来共同研究劝返;同时还要与公安部门取得联系,做好治安防范工作等。

2.控制事态,教育转化。对于已经出现的集体上访,要慎之又慎地进行处理,防止矛盾进一步激化。一讲感情。坚持相信、团结和依靠上访群众的大多数,不把群众置于对立面。把反映问题视为群众对组织的信任,把解决好集体访当作勤政为民的具体体现,带着对群众的深厚感情去处理问题。二讲政策。党的政策和法律是代表广大职工群众的根本利益的,要坚信绝大多数职工群众是通情达理的,只要讲明、讲透政策,严格按照政策和法律办事,矛盾一定会得到缓和、化解。三讲策略。接待过程中,首要的是稳定群众的情绪,控制局面。特别是在上访群众情绪激烈的情况下,更要注意工作方法,以静应动,以“冷”制“火”,耐心听取群众意见,让群众把话讲完,为进一步做劝返、劝散工作创造条件。

3.突破核心,转化矛盾。任何集体访,都不是个人一时冲动的行为,都有引发、酝酿、计划、组织的过程,都有共同的需要和核心人物。在接待处理群体性突发事件时,要善于抓准核心问题和核心人物,把工作的重点放在突破核心上面。对核心的诉求, 各部门表态的口径要统一,态度不可模棱两可,含糊不清,以防止群众发生误解。对核心人物,要明确向其表明组织对待群体性突发事件的基本态度,告知他们只能在法律政策范围内进行信访活动,不能越轨。

4.严肃法纪,追究责任。在一般情况下,只要不构成危害社会的后果,对群体性事件的组织者和参与者都不必追究责任,对情节轻微的过激行为,也主要用说服教育的方法,予以引导。但是在社会上也确实有些人怀着不良目的,打着集体访的旗号,煽动不明真相的群众扰乱工作秩序、破坏社会治安,对这些人则必须依法追究责任。在处理过程中,要向职工群众说明为什么处置的理由,以争取多数群众的理解和支持,这样有利于解决问题和稳定群众。同时,对决策失误、滥用职权、不作为引起的群体性上访,严肃追究单位主管领导和直接责任人的责任。

5.主动公开,引导舆论。胡锦涛同志指出:“各级领导干部要充分认识新闻舆论的重要作用,善于通过新闻宣传推动实际工作,热情支持新闻媒体采访报道,正确对待舆论监督,提高同媒体打交道的能力。”群体性突发事件常常成为舆论关注的焦点, 在处置群体性突发事件的过程中,特别需要主动争取舆论支持。 在现代社会,新闻传媒对社会各方面的影响越来越大,也越来越快。“谣言止于真相”。要注意发挥新闻媒体的作用,争取让受蒙蔽和不明真相的群众尽早知道真相。因此要主动配合记者的采访,适时适度地将能公开和应该公开的事(案)件真相通过新闻单位公布于众,体现企业办事的光明磊落,获得社会各界群众的认同,从而提高政府的公信力。

三、超前预防群体性突发事件

应对群体性突发事件既要治标,更要治本。只有站位全局抓好信访稳定工作,在企业内部营造团结奋进、文明和谐的良好氛围,才能真正避免群体性突发事件的产生。多年来,中原油田在稳定工作源头治理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和实践,从未发生过群体性事件,总体保持了和谐安定。

1.着力抓好经济发展。做强做大油气主业,不断提高油田的控制力、影响力和带动力,实现持续健康发展,是油田信访稳定工作的重要物质基础。要紧紧围绕油田发展战略目标,扭住生产经营中心任务,转变发展方式,加快发展步伐,不断增强经济实力,推动油田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实现新跨越。要加快油田主业发展,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解放思想,开阔思路, 敢于打破已有的思维定式,在勘探理论和方法上有创新和突破,确保油气储量和产量的有效接替。石油工程技术服务既是搞好油气生产的重要保证,又是油田发展的重要支柱。近年来, 中原油田持续加大市场开拓力度,实现了国内市场和海外市场的新突破。要保持良性的发展态势,就要坚定不移地推进市场开拓战略,突出做优做强,实现市场在优化中扩展,效益在优化中提高。

2.努力维护职工利益。职工是企业的主人,是维护企业稳定的参与者、实践者和推进者。要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全心全意依靠职工群众办企业,把职工群众支持不支持、拥护不拥护,高兴不高兴、满意不满意作为各项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加强民主管理,是依法治企的具体体现,是维护职工利益的重要手段。要坚持和完善职代会制度,大力推进厂务工作,让职工说主人话、办主人事、尽主人责;完善平等协商和集体合同制度,努力发展和巩固和谐劳动关系。就业是民生之本。要坚持把促进失待业人员就业作为维护企业稳定的大事来抓,广泛开展“送观念、送政策、送技能、送信息、送服务”活动,努力为失待业人员面向社会就业创造条件。扶助困难群体,是维护企业稳定的现实需要。要进一步完善帮扶解困机制,构筑多层次的生活保障体系, 不让一户困难家庭吃不上饭、不让一名特困户子女上不起学、不让一名患大病职工看不起病。

3.大力做好预警防范。始终保持高度的敏感性,坚持抓信息、 抓苗头、抓倾向,努力做到早发现、早控制、早解决。在社区和基层队(站)设立稳定工作信息员,在特殊群体中设立“耳目”,形成上下贯通、层层覆盖、反映灵敏的预警系统。建立、完善稳定工作台账,对存在不稳定倾向的重点人员登记造册、分类管理,做到了底数清、情况明,为有的放矢开展工作创造条件。同时,实行重要决策、重大改革政策出台的信访稳定评估制度,对可能引发的稳定问题进行事前评估,超前预测、积极应对。在有关政策实施前,充分发挥企业报纸、电视和网络的作用,通过板报、橱窗、宣传栏等多种形式,对职工群众加强政策宣传,解疑释惑,使他们加深对有关政策的了解和掌握,正确对待利益关系的调整,从而以平和的心态对待生活,以良好的状态投入工作。强化宣传和教育引导工作,引导广大职工群众识大体、顾大局,自觉珍惜和维护来之不易的稳定局面。大力宣传《信访条例》、《治安处罚法》等法律法规,引导群众以理性、合法的方式表达利益诉求,做到依法信访、有序信访。

篇3:乐国安:如何面对群体性突发事件

一、充分的课前准备是做好应变的前提

1、知识准备

充分备好课是取得和保持健康情绪的首要条件。教学领域中,教材、教法、教学语言、教学形式都富有可挖掘的情感内涵,有经验的教师都能利用这一教学中的情感因素,为创设良好的课堂情绪、氛围服务。教师只有对课上要讲的内容深钻细研,力求精通,才能做到心绪平稳,方寸不乱,才能在讲授中如鱼得水,顺理成章,增强课堂教学的艺术性。

2、身心准备

要保持一个良好的心态,精神饱满地走进课堂。我们无论是在工作中,还是生活中,难免要遇到各种挫折、纠纷、矛盾,这些无疑会影响自己的情绪。但是一旦走进课堂,就要把这些不良情绪抛诸脑后,用微笑面对每一个学生。只有这样一心想着学生,才能调整自己的心境,以高昂的情绪和良好的精神状态步入课堂。

二、课上调控是保持平稳心态的有效手段

面对课堂的各种偶发因素,贵在控制,力戒愤怒,避免矛盾的激化。例如课堂上的打闹、打瞌睡、看小说、恶作剧等现象时有发生,教师一定要克制、调节,千万不能意气用事,这样既可维持课堂的正常进行,制止学生的不良行为,还能使教师维持平稳情绪,树立教师的威信。记得有一次上课,当我讲得兴趣正浓时,从下面传来了不和谐的声音:一个学生发出了“胡噜胡噜”的鼾声,一下子把全班同学的目光吸引了过去。怎么办?这时自己的情绪急转直下,真想上去揍他一顿,但是那样既影响自己的情绪使自己失态,又会影响全班同学的情绪和课程进度。待自己稍微冷静后,我让他的同桌把他叫醒,用很平和的语气对他说:“现在天气很容易使人打瞌睡。你先起来站一会儿,当你不困时再坐下好吗?”然后继续授课。等下课后我再把他叫到办公室单独谈话,这既没有影响正常的授课,又使那位同学认识并改正了自己的错误。

三、灵活多变的应变能力是正确处理突发事件的活化剂

课堂上意外事件的表现形式是千差万别的。因此在处理时,没有一成不变的法则,应因人、因事、因时的不同灵活地应对。例如一次课堂测试,我给同学们对答案,当念到某一选择题答案时,有位同学忽然打断我说:“老师这道题的答案不是C而应是D。”此话一出全班哗然,怀疑者有,嗤笑者也有。我略做思考后,对这位同学的质疑没有立即做出肯定或否定的答复,趁机说:“既然这位同学对此问题有疑义,那让我们一块做一下吧。”于是我和同学们一块板演了一遍,结果是那位同学因忽视了一个隐含条件而导致错误。那个同学感到有些不好意思了。但我并未因此批评他,反而表扬他这种敢于怀疑一切的精神,表现出了作为一个教师的宽广胸怀和严谨作风。

上一篇:太聪明人往往是最失败的下一篇:看社戏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