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巴金散文有感范文

2022-06-08

第一篇:读巴金散文有感范文

读巴金《寒夜》有感

巴金《寒夜》 相对于巴金的《家》等前期作品,《寒夜》不是一个慷慨激昂之作,小说的文字反而显得异常的朴素、简洁、干净。巴金在《寒夜》这部小说中多次提及“夜的寒气”,作者是有用意的,这是巴金对自己周围环境的不满和憎恨,充分表明了他在寒夜里对光明和温暖的强烈渴望。

《寒夜》描写的是19

44、1945年间发生在国民党统治下的“战时首都”重庆的一个善良的知识分子家庭的悲剧。这个家庭的男主人汪文宣、女主人曾树生曾经是上海一个大学的教育系的同学,他们有着共同的献身教育的理想,真诚相爱,组成了自己的家庭。抗战爆发后,他们逃难到重庆,两人只得以小职员的职位谋生。汪文宣在一家半官半商的图书文具公司当校对,曾树生在大川银行当行员。他们将自己的儿子放在一家贵族学校读书。汪文宣的母亲为了解除儿子的生活负担,赶来操持家务。汪母和曾树生婆媳不和,相互冷嘲热骂,在吵闹中度日。汪文宣爱妻子,也爱母亲,在吵闹中唯唯诺诺,莫衷一是,痛苦不已。物价上涨,家庭经济拮据,汪患了肺病,终日咳嗽,但他不肯多用药,拖着病体坚持到公司上班。战争形势越来越紧,有门路的人纷纷逃离,曾树生终于忍受不了眼前的压抑,跟随大川银行年轻的陈经理乘飞机去了兰州。汪文宣病情加剧,在庆祝抗战胜利的鞭炮声中死去。汪母带着孙子小宣回了老家。两个月以后的一个寒夜,曾树生从兰州回到重庆旧屋,但已经物是人非,她茕身一人,不知所往。

作家在《寒夜》所描绘的悲剧之中, 寄寓了自己忧国忧民的思想情感及对新生活的热情呼唤, 因而作品具有强烈的思想倾向和反映现实生活的高度的典型性。

作家在小说中成功地塑造了汪文宣、曾树生、汪母这三个人物形象,深刻地写出了抗战时期勤恳、忠厚、善良的小知识分子的命运。

汪文宣是一个被不合理的社会所压垮的知识分子。当年他也是一位意气风发的青年,读大学时雄心勃勃地希望通过办教育来改造社会,树有教育救国理想。之后他与同学曾树生恋爱、同居,可以想见他当年追求个性解放、蔑视传统礼俗的热情与勇敢。但是,现实生活彻底改变了他,使他成为一个唯唯诺诺,畏首畏尾的庸人。他的性格和心理已经具有了某种病态。他对周围世界充满惊惧,反应高度敏感,总是没有根据地胡思乱想和猜测。例如,他看见上级注视的目光,便疑心上司对他不满,听到上司说话,他也要琢磨半天,甚至连上级轻声咳嗽,他也要疑心是否有怪罪自己的意思。同样,他对自己与妻子的感情也是充满了担心,时常为猜测所苦恼,但却没有勇气与妻子交流。当他发现妻子在跟一个年轻男子一起走进咖啡厅时,他想问个究竟,却又“不敢迎着他们走去”,想等他们出来再说,又怕妻子难堪,也使自己难堪,最后犹豫再三,“只有垂头扫兴地走回自己的办公地方去了”。汪文宣忠厚老实而又善良懦弱, 他任劳任怨地干着报酬极少的工作。汪文宣对于生活给予他的不公平的待遇内心十分不满, 但孺弱却使他只能将此强行压制在心中, 因而形成了他思想和行动互相矛盾的性格特征。但除了内心更加深刻的痛苦之外, 他不可能从社会生活的本身去寻求根本的原因, 因而也就不可能找到正确的出路。作家描绘了汪文宣矛盾的感情生活, 从另一角度刻划了他优柔寡断的性格。他没有力量去调解不和睦的婆媳关系, 他爱她们, 他没有勇气抛弃任何一方, 最后只有在两种爱的漩涡中一直挣扎到死。

“树生”的塑造是一个矛盾的人物形象。既是一个受过高等教育的新式女性,又是一个爱家爱先生爱孩子的传统女人,然而,却无法与母亲和睦相处,最终只能是选择逃离这个带给她无尽痛苦和折磨的家庭,虽然她百般的不舍。曾树生是一个受新思潮影响的女性, 到抗战末期, 现实生活的磨砺使她的思想发生了惊人的变化。曾树生爱善良老实的丈夫, 但她越来越不满他对什么都忍受的态度, 以致二人产生了精神上的鸿沟。树生也知道一切应该由环境负责, 但金钱在侵蚀着她的灵魂, 对所胃自由的追求和理想不能实现的矛盾, 使她内心空虚而无所寄托。她关心重病的丈夫, 但不甘心让生命消耗在永无结果的争吵中她爱丈夫,

却不能使婆母不恨她, 她觉得牺牲了青春, 换来的却是敷衍和仇视。她的离去, 一方面是为了家庭的生活, 儿子的学业, 但更重要的是要救出自己而逃避家庭矛盾另一方面, 她不愿失掉高薪金的职位, 而且她和陈主任搭伙做生意, 在经济上有密切联系, 要丢弃这一切, 她缺乏足够的勇气。她虽为去留问题进行过激烈的心灵搏斗, 但最终为了自己的“ 幸福” 抛下重病的丈夫走了。在兰州她每月按时给家中寄钱, 并未忘记这个家。但是文宣写信来要求她回信向婆母道歉, 使她感到了莫大的委屈, 她不愿做一个任婆母辱骂的奴隶媳妇去换回甜蜜的家庭生活, 因而写了一封绝交信, 吐露了自己的真实思想, 说明同文宣分开的理由。她虽同情婆母老来贫的心境, 但实在不能忍受她残忍地破坏自己的爱情生活。母亲在一天, 他们中间就不会有和平与幸福。因此, 他们必须分开, 以免互相折磨、互相损害而变为路人。以后她虽照常给家中寄钱、写信, 但文宣心中的伤痕一直到死也未能愈合。几个月后树生回到重庆, 已是人去楼空、物是人非, 她悔恨交集, 孤独地徘徊在寒夜的路上。她虽是一个不屈服于生活的女性, 但她没有明确的生活理想, 最终也只能被黑暗的社会所吞噬。

汪文宣和曾树生虽是不同类型的知识分子, 但他们都无法摆脱社会为他们安排的悲剧命运。作家正是通过二人的悲剧, 揭示了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本身固有的弱点, 更是鞭挞了黑暗的社会对人性的摧残, 客观上也表明了知识分子只有将自己的命运同国家民族紧紧联在一起, 才会找到正确的出路。

母亲的形象是一个尤其另人同情的不幸人物。年轻守寡,守着孤儿寡孙度日,仅有的爱全部都给了他们,甚至不能允许别人分享,包括儿子的妻子以及孙子的母亲。她的爱表现得无微不至,却也是独断专行,因此也是制造这个家庭悲剧的核心人物。汪母是一个旧式知识妇女, 她爱儿子, 却难以容忍儿媳。她认为宁肯饿死, 做人也不要苟且, 即使做老妈子, 也比做花瓶强。因此, 她看不惯儿媳经常参加舞会宴会。她不高兴媳妇来分儿子的爱,以为树生能挣钱, 就来役使她, 所以她有意无意地发脾气, 不客气地抢白媳妇, 还时常自觉不自觉地破坏儿子的夫妻感情生活。

在写作手法上作者将笔墨重点放在了人物的心理描写和对话上。作者以全知叙事的视角将人物的内心世界展示给读者。在读者面前,小说中的人物便以内心和外在的两重感体现出来,人物性格具有相当强的立体感;同时,这样的语言表达方式也更适合曾树生等人知识分子的身份,人物相应地被赋予了自主性和知性的魅力。这便是“复调”创作手法带来的优点。 巴金在小说中紧扣人物的独特个性,较多地采用了心理分析的方法来揭示人物的内心矛盾,充分发掘和描写了人物内心情感的丰富性和深刻性,尤其是常常抓住人物内心世界中两种对立的因素,从动态中加以剖析,写出它们的起伏消长。

《寒夜》所描绘的悲剧, 虽说比不得催人奋进、让人热血沸腾的战斗号角, 但它却通过被黑暗所压抑的灵魂的呼号, 表现了对真善美的世界的热望, 对假丑恶的世界的唾弃。从这个意义上说, 《寒夜》的悲剧永远具有艺术和情感的魅力。

第二篇:读巴金的《家》有感

终于读完了《家》,似乎有点释重又有点沉重。巴金笔下封建、迷信、教条的家,将人们原本的幸福一一打碎,把人们埋进无尽痛苦的深渊。

封建迷信主义下的家,如书中的高公馆,只是一个供家人吃住的充满黑暗的大房子,无法给家人心灵的温暖。书中的高老太爷,是高公馆中封建权威的代表,不容许家中任何人违背他的意愿。因为他的封建与顽固,丫鬟鸣凤为了爱情与清白沉湖自尽;因为他的封建与顽固,孙子觉新迎娶了一个不相识的女子;因为他的封建与顽固,孙子觉慧失去了纯洁的爱情。

觉新为了担起其父留给他的重担与责任,成为了一个无抵抗主义者,不断地向封建迷信屈服。他顺从长辈的一切意愿,不敢去追求自己的幸福。因为他的懦弱与胆怯,他错失了他青梅竹马的梅表妹;因为的他屈服与顺从,他心爱的妻子在痛苦绝望中死去。

然而他的三弟却与他截然相反。三弟觉慧是个有追求、敢于抵抗封建迷信的新派青年。他厌恶了那个充满黑暗气息封建的家,他不顾一切阻力地逃离开出那个家,去追求那一抹前方的光明.

读《家》,自己的情感会随着书中情节的跳跃而跳跃,会时而憎恨,时而同情,时而欢悦,时而伤心。当读到高老太爷的守旧封建,陈姨太的迷信愚昧,克明、克安、克定三兄弟的虚伪封建,让我憎恨连连;鸣凤的

自尽,梅的病逝,觉新之妻瑞珏在恶劣环境中的难产之死,等等这些在封建黑暗中死去的人们,让我充满了同情与伤心;觉新这一辈的年轻人,他们在年夜饭欢快的行酒令,在后园湖中乘舟赏月,这些让我又与他们一起欢笑。

激流三部曲中的《家》,充满可沉重与感伤,但书中觉慧的出走,又带给了人们希望。光明终会战胜黑暗,充满温情的家也终将代替充满无情绝望的家!

二零一一年八月二十四日

第三篇:读巴金《还魂草》有感

巴金,原名李尧棠,字芾甘,汉族,四川成都人,祖籍浙江嘉兴,在中国,巴金是与茅盾、老舍、曹禺齐名的作家,曾经担任中国作家协会主席,现代文学家,出版家、翻译家。同时也被誉为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最有影响的作家之一,是20世纪中国杰出的文学大师、中国当代文坛的巨匠。著书颇丰,代表作品《家》、《春》《秋》。“巴金”这一笔名源自他在法国留学时认识的一位姓巴的同学“巴恩波”。巴金正在翻译的著作的作者“彼得·阿历克塞维奇·克鲁泡特金”。他把这二人的名字各取一字,成为了他的笔名。巴金被认为代表着中国大陆知识分子的良心,巴金晚年提议建立中国现代文学馆和文化大革命博物馆。巴金晚年患有帕金森氏症、慢性气管炎、高血压等多种疾病,曾表示要求安乐死 。他于2005年死亡,享年101岁。他的死亡,是中国文学界上的一大损失!

巴金曾经说过:“我始终记住:青春是美丽的东西。而且这一直是鼓舞我的泉源。”在《还魂草》中,他歌颂了青春的美丽,友谊的真挚,与对黑暗世界的控诉。

《还魂草》原是巴金笔下的人物小时候听一个老人讲的故事,今天轮到他讲给两个小女孩利莎和秦家凤听,这个故事是,用自己的血培养一种草,长成了用来救活一个死去的友人:一个民间的传说,在大人与小孩之间搭起互相关心的小屋,虽然屋外环绕着人世间的煤烟和尘埃,而战火又终于把小屋毁灭,但是毁灭不掉的是人世间爱的美丽与希望的光芒!

该书中利莎的父亲是一个乐天派,经营着一个小书店,过着平平淡淡的生活,居住的地方成天被一家菜馆弄得乌烟瘴气,严重影响日常生活,虽然经过多次交涉,菜馆总是不予理睬,无可奈何,他却总是成天自我安慰说总有一天会好的!等到菜馆关门盘出去的时候,他说这就是他交涉的结果,一个纯乐天派的妥协者!在该书中,能够给予人希望的是两个小孩,利莎和秦家凤。她们之间纯洁的友谊,对人世间总是充满希望的美丽心灵给予了作者心灵上无尽的安慰,每当作者陷于心灵上的困顿时,利莎和秦家凤仿佛是上天派来的小天使,总是及时出现,给作者带来心灵上的清风,吹散作者心上的阴霾,。

其中,该书着重描写了两个小女孩之间纯真的友谊,她们两人之间无话不说,在一起学习,一起玩耍,一起回家,在作者生日的时候,邀请了秦家凤及她的母亲来家里做客吃饭。在作者生病的时候,这样描写这两个女孩给予他的安慰,“我忽然发现书桌上两个女孩的头靠在一起,吃吃地小声笑着,我吐了一口气,两张年轻的脸立刻掉向我,笑容还未曾消散,就想两朵朝阳开放的话,还带了晶莹的泪珠,那就是明亮的眼睛了,我的心立刻镇定了下来。我听见两声亲热的唤声‘黎伯伯’,两个孩子马上跑到我的窗前,鸟叫似的争着跟我讲话”在那个黑暗的时代,“我”看不见人生的希望,看不见人们的活力,成天忧郁,没有生命的活力,在我生病的时候,利莎和秦家凤两个女孩给了我生活的滋润,她们就像炎热的夏天中的一阵凉爽的风,给人带来清凉,她们就像沙漠渴望的雨,滋润了干枯的大地,给世界带来希望。可是,秦家凤母女的死给“我”和利莎的伤害是如此地深,作者是这样描写“我”的心情“敏,你不会理解我的心情。我真愿意我能够做一个大骗子,把她哄得收了泪笑起来。就让她以后骂死我,我也甘心。但是我从什么地方学到这样的骗术呢?”但是让作者惊奇的是,小利莎居然想起“我”给她讲过的“还魂草”的故事,要去找这种草,拿针刺出手指头的血来培养它好来救秦家凤!这真挚的友情让人感动,可是也让人悲哀,是战争夺走了一个可爱小女孩的如花生命,她原本应该在父母的呵护下快乐成长,坐在教室里接受老师的教诲,

学习长大······而不是过早地失去生命,埋葬在黄土里,可惜在战争年代,这种美好愿望可能转瞬即逝,有可能这一秒你还活着,下一秒你就在黄土里躺着了!战争史如此的罪恶,作者鞭挞战争,渴望和平! 人们浑浑噩噩地活着,不知道自己为什么活着,他们不讲理,只顾着自己能活得舒服点,或者能够多赚几毛钱,他们可以置别人的利益不顾!

书中人物的典型之处在于在于他们所处的时代是战争年代,他们或表现出人性的自私自利,或表现出人性的冷漠,得过且过的啊Q精神,或表现出人性的丑恶,例如秦家凤的父亲,作者借利莎之口,写出了这个男人在发财后就在城里另外安了一个家,对秦家凤及其母亲则是及其不好,一年难得回来几次,一旦回来也是态度恶劣!······

本文结束在一种哀伤的气氛,在战争中,利莎的父亲的小书店也不能免于难,最终化为灰烬,最后,在无奈之中,丽莎他们一家只好搬往别处安家,“我“则与她父亲住在大学宿舍,帮忙把书店早些恢复起来。在文中,“我”恢复得不仅仅是一个书店,还是一个希望,一个承诺!一个对利莎,对“我”自己的承诺!

在读该文章时,我感到心中沉甸甸的,心中弥漫着哀伤与无奈,在战争年代,人的生命是那么地脆弱,昨天还是笑靥如花,转眼间笑容不再,身体被厚重的黄土覆盖着,这是战争的罪恶,也是时代的悲哀!但是,爱的希望我们不应该放弃,唯有对人世间存在希望,我们才能冲破黑暗,迎接光明,感受新世纪的温暖!

第四篇:读巴金的《随想录》有感

巴金四川成都人,现代杰出代表作家、翻译家,著译甚多,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家》、《春》、《秋》、《寒夜》,散文作品《随想录》五集等。

《随想录》五集,即《随想录》第一集、《探索集》、《真话集》、《病中集》、《无题集》,共一百五十篇,四十二万字。巴金说:“五集《随想录》主要是我一生的总结,一生的收支总帐。”文艺界人士认为这是一部“力透纸背、情透纸背、热透纸背”的“讲真话的大书”,是一部代表当代文学最高成就的散文作品,它的价值和影响,远远超出了作品本身和文学范畴。

我看得这本是《随想录》的第一集,曾经只是听说过这本书,但是一直都没有机会看。这本书刚一借到手里,我首先看了总序,总序里巴金是这样说的:我年过七十,(写于1978年11月1日)工作时间不会多了,在林彪和“四人帮”横行的时候,我被剥夺整整十年的大好时光,说是要夺回来,但办得到办不到并没有把握。我不想说空话,多说大话。我愿意一点一滴地做点实在事情,留点痕迹,我先从容易办到的做起。我先写一本小书:《随想录》。我一片一片的写,一篇一篇的发表。这些文字只是记录我随时随地的感想,既无系统,又不高明,但它们并不是四平八稳,无病呻吟,不痛不痒,人云亦云,说了等于不说的话,写了等于不写的文章。那么就让它们留下来作为一声无力的呐喊,参加伟大的“百家争鸣”吧!

看了这几行简短的文字,我对巴金是深感同情的,同时又是十分佩服和赞许的。我为中国有这样的作家而感到自豪。我知道作为一名作家,在当时“四人帮”时期他们受到了无比巨大的打击和迫害,对这一点我是非常同情他们的。同时看到巴金用直白却又有穿透力的几句话说明他要写《随想录》的原因,我看出了,他内心充满了憎恨与愤慨,从而用文章来吐露他内心的愤怒。

谈《望乡》,再谈《望乡》。望乡?不知道,看了第一句话我才知道是一部日本影片。当时那个年代他们都认为这是一部“黄色电影”,应该禁播。我虽然没看过这部电影,但是我认为这肯定不是什么“黄色电影”,我想在当时那种还被封建思想笼罩的社会中,说是“黄色电影”肯定是人们太敏感了,太虚张声势了。巴金说他喜欢这部电影,而且认为是部好电影。巴金这样说,是通过电视机看的,我流了泪,我感到难过,影片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阿琦的命运像一股火烧我的心。而且巴金写道,他没看一次这部影片就受到一次谴责,仿佛有人在质问:你有没有做过什么事情来改变那个、那些受苦人的命运。看到这里我深深感受到了巴金那种崇高的社会责任心。巴金是通过谈《望乡》来告诉人们,我们的青年并不是看见妇女就起坏心思的人,他们有崇高的革命理想,新中国的成立寄托在他们的身上。他们不需要把他们放在温室里来培养,来保护。让他们看删减后的《望乡》,这是极其可悲的民族虚无主义。我们欣赏的应该是《望乡》中人物坚强的性格,和面对生活的勇气。了解我们要杜绝的东西

多印几本西方文学名著。说到“四人帮”江青读书很少还敢大放厥词,觉得就她看过西方文学,别人都没看过似的,只有在“四人帮”下台之后,我们才可以把头伸到圈圈外面看。一看就知道我们不是天下第一,而是落后一二十年。所以,究竟是老老实实、承认落后、咬紧牙关、往前赶上好呢,还是把门关紧、闭上眼睛当“天下第一”好呢?“四人帮”对西方名著一番“清洗”之后,西方作品实在是少得可怜。看到这些,我愤慨的想,这不和秦始皇的焚书坑儒吗?简

直是无知的表现。没想到到那年代了,还居然让历史重现。正像巴金所说:“多印几本西方文学有什么不好?”

“结婚”。我看了这篇之后觉得更是可笑。居然谣传巴金要结婚?而且以至于连巴金老师的女儿、女婿和他的妹妹都来打听这事。这个谣传实在是传得太真了,并且有凭有据。为什么大家都对谣传感兴趣?巴金这样问,其实是因为林彪、“四人帮”这伙人搞乱了人们的思想,使个人眼前只有一团漆黑,因此种种奇闻奇事才可以分他们的心,吸引他们的注意力,使他们甚至花时间来传播留言。其实,我认为,现在谣传现象仍然存在,难道还是因为“四人帮”?不,我觉得是人们空虚的表现,现代太多人无所事事。怎么才能充实自己呢?我的答案很简单——看书!

怀念萧珊。萧珊是巴金的妻子,这是巴金在萧珊逝世六周年的时候写的,可见巴金非常的怀念她。读了这篇之后我更是心痛,原来巴金和他的妻子在“四人帮”时期,生后他们的迫害,被批斗,被打,被关,被写“思想汇报”等等这些苦巴金的妻子和他一同受。并且萧珊在尽力保护巴金的同时,还不断的鼓励他。萧珊唯一的希望就是看到自己的丈夫平反的一天,但是,她没有等来,在“四人帮”的迫害下,她倒下了。我看到的是夫妻之间那种真诚的爱,还有坚强的毅力,我很佩服他们,更是憎恨“四人帮”和林彪他们这些毒虫,笑他们太无知。

一颗桃核的喜剧。首先看到题目会显得很费解。但看了之后才明白,这是一种讽刺。这里有个故事:皇位继承人把桃子吃了,然后把核放到了窗台上,一官员把它拿走之后把它给了太太们,太太们爱不释手。在“四人帮”横行的日子里,这种“喜剧”经常上演,真可笑。林彪整天念他的“政变经”江青整夜坐吕后和武则天的梦,“四人帮”居然混了十年,而且越混越厉害,在国际上混到了“激进派”的称号,这是天下之大稽!想起来即可悲又可痛。但也怪我们“吃”封建货色。我认为种种这些都是因为没有判断力,没有主见,不识真假好坏的原因,其实归根结底还是因为没文化。

我现在也只能先写到这了,以上是我随看随写的感受。

彭薇

04信管 0401331603号

第五篇:读巴金先生《我的几个先生》有感

闲来无事,无意中瞥见书柜里有本《巴金作品精编》。虽然曾经翻阅过,却发现除了经典感人作品《怀念萧珊》和《再忆萧珊》曾经赚取我大把眼泪外,别的并未细细品读过,已无太大印象了,便又翻了起来。其中有篇散文《我的几个先生》是比较令人一见钟情并且印象深刻的,虽然时代已经不同了,有些字句细细品味起来,却也赋予了它新的时代意义,也引发了我的一些想法与共鸣。

“我不能够给你指出一条明确的路,叫你马上去交出生命。你当然明白我们生活在什么样的时代,处在什么样的环境;你当然知道我们说一句什么样的话,或者做一件什么样的事,就会有什么样的结果。要交出生命是很容易的事情,但是困难却在如何使这生命像落红一样化着春泥,还可以培养花树,使来春再开出灿烂的花朵。这一切你一定比我更明白。路是有的,到光明去的路就摆在我们的面前,不过什么时候才能够达到光明,那就是问题了。这一点你一定也很清楚。路你自己也会找到。”

是的,条条大路通罗马,只是有快与慢,畅通与曲折的区别。所以关键要找到一条属于自己的正确的道路,而这条路只有自己认可了才会有不畏艰难坚持走下去的信念。我听过一句话“既然选定了道路,又何必在乎要走多久呢!”然而,这句话只能鼓励人要有耐心有毅力地追求自己目标吧,因为在这样讲究效率的竞争性社会,落后是要吃苦头的。现在的年轻人中流行一句话,“走自己的路,让别人无路可走”,听着很有趣,也有点坏坏、自私的感觉,但却印证了当今社会竞争的残酷,讲究的是效率以及对机遇的把握。胜者为王,败者为寇,自古以来“优胜劣汰”都是社会发展的定律!

还有,对于生命这东西,人们常常会有两个极端的态度:轻生与怕死。轻生的人就是不爱惜自己的生命,死得轻于鸿毛,毫无人生价值,简直就是白费了上天给的这活着的一次机会。科学上说生命只有一次,我们常人也不知道是否真有投胎转世,但科学上是没有的,即便你信教,即便科学上还有磁场与时空变换一说,这种事情也是未知的,那么,为什么不好好珍惜这一次生为人的机会呢?难得为人一次,又为什么轻易放弃了,不留下点实在的足迹呢?对那些无故轻生的人们,我实在无法理解!我常认为,连死都不怕了,还怕什么!我相信佛教里的一种说法:人生在世,上天都会赋予你一个任务,那便是你活着的意义。并且,人要懂得活,活着要有多个支点 ,才不至于失去一个支点后便失去了整个人生。当然也不应该怕死,怕得是死得毫无价值!这也就是巴金先生所说的,交出生命容易,但要使人生变得有价值便需要好好思考与努力了。

巴金先生在回答“是些什么人把你教育成了这样的”时,第一个先生便是使他认识了“爱”的母亲。“她使我知道人间的温暖;她使我知道爱与被爱的幸福。”“因为受到了爱,认识了爱,才知道把爱分给别人,才想对自己以外的人做一些事情。把我和这个社会联起来的也正是这个爱字,这是我的全性格的根柢。”

诚然,懂得爱才能更好地去爱。正如力的相互作用,爱也是一样,同样,互相尊重也是一样。付出爱的同时要收获着爱,否则心态就容易疲劳,继而失去平衡。想要得到别人的尊重首先就要尊重他人。如果人人都这样,世界也就和谐得多,平稳得多了。

那第二个先生是一个轿夫。“他活着也只是痛苦地捱日子。但是他并不憎恨社会,他还保持着一个坚定的信仰:忠实地生活。用他自己的话来说:‘火要空心,人要忠心。’他这‘忠心’并不是指奴隶般地服从主人。他的意思是忠实地依照自己的所信而活下去。”

烧火的时候,并不是柴火塞得越多,火势就越旺盛的,反而有可能因为缺氧而熄灭。所以柴火间要留空隙,才能熊熊燃烧。这便是所谓的“火要空心”。轿夫用这个来诏示“人要 1

忠心”的重要性,不仅给巴金先生留下了深刻的启迪,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轿夫为这“忠心”赋予的涵义,也令我为之一振。是啊,忠于自己的心,坚持自己所信,才不容易迷失方向,迷失自己,甚至能有所成就。随波逐流是要不得的,若是遇上坏事,受罚得莫名其妙,叫屈也是无用。若被坏事牵扯进去,陷得个走火入魔,旁人看着也是极为可怕与不可思议。

“他并不曾拿‘爱’字教我。然而他在对我描绘了这个社会的黑暗面,或者叙说了他自己的悲痛的经历以后,就说教似的劝告我:‘要好好地做人,对人要真实,不管别人待你怎样,自己总不要走错脚步。自己不要骗人,不要亏待人,不要占别人的便宜„„’”

轿夫的这句话我非常赞同。做人就要做得问心无愧,才能生活得踏实与安定。对人要真实,虚伪与做作是最引人反感的,会阻碍自己的人际交往,遇事孤立无援,久而久之会孤陋寡闻,对自己的性格与心情也会造成很大的影响,从而阻碍自己的发展。真诚待人,才能赢得他人的尊重,他人才会真诚待你,才能取信于人。而信用才当代社会是非常重要的。不管别人待你怎样,自己总部要走错脚步。伤害他人总比受人伤害更加难受的,严重的甚至食不下咽、夜不能寐。并不是我夸张,若为一个人,还保有人的本性,便会如此。自己不要骗人,才不至于步“狼来了”的后尘;自己不要亏待人,遇上困难时才能取得八方支援,好歹也不会得个落井下石;自己不要占别人的便宜,世上没有免费的午餐,天上不会掉馅饼,随便占便宜,容易中了他人的利诱陷阱,反而被占了便宜,得不偿失。近几年不断发生受骗的案件,多半也是受害人贪图小便宜导致的,不是么?

第三个先生是巴金先生的一位朋友。这个先生的牺牲精神和言行一致的决心,以及他不顾一切毅然实行自己主张的勇气和毅力,在巴金先生的生活里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影响。“我第一次在他的身上看见了信仰所开放的花朵。他使我第一次知道一个人的毅力会做出什么样的事情。”“我虽然到现在还不能够做到像他那样地‘否定自己’,但是我的行为却始终受着这个影响的支配。”较现实的我也不是很赞同这位朋友的自我牺牲,但我确是很敬佩这种人。我做一些困难的事情常常毅力不够,这也给了我很大的鼓舞。

“这些人不是在私塾利教我识字读书的教书先生,也不是在学校里教授给我新知识的教员。”是母亲教给 他“爱”,是轿夫老周教给他“忠实”(公道),是朋友吴教给他“自己牺牲”。老师教给我们基础知识或技能,而生活却教会我们怎么做人。身边的人们给与我们做人的启迪,要用心去感受,要用心去发现。珍惜生命,选择对道路,坚持自己的信仰,真诚待人,踏实做人,活出精彩!

上一篇:初中生优美散文范文下一篇:店长升职申请书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