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混凝土质量事故处理的几点思考

2024-04-24

关于混凝土质量事故处理的几点思考(共8篇)

篇1:关于混凝土质量事故处理的几点思考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关于混凝土质量事故处理的几点思考

关于混凝土质量事故处理的几点思考

中图分类号:TU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前言:随着建筑施工工艺改革和建筑工业化的发展,框架结构、大模板、滑升模板等建筑体系得到普遍应用,建筑工程中现浇混凝土占的比重越来越大,因此保证混凝土工程质量,成为提高建筑工程质量的重要一环。以下就作者在日常工作实践过程中,以江苏某城市工程施工过程中发生的混凝土质量事故的原因及处理程序为具体案例,进而提出作者本人对该事故的几点建议。

一、项目概况

江苏某办公大楼及员工宿舍楼项目由一栋10F+1层的办公大楼、四幢6层高的员工宿舍楼和地下车库组成,该工程基础型式为桩基础,结构型式为框架剪力墙结构,地下车库基础型式为独立柱基础,结构为框架结构。发生混凝土质量事故的为该工程中的办公大楼,发生混凝土质量事故时施工至10层结构。

二、事故经过

该工程根据施工单位编制的施工方案混凝土采用商品混凝土,施工单位经过与建设、监理共同研究择优选择了某商品混凝土公司。办公楼10层结构混凝土于2010年3月2日18:05浇筑振捣完毕,在浇筑电梯间处混凝土时,监理、施工单位技术人员发现混凝土颜色和和易性有异常,建设单位立即通知了混凝土公司,因混凝土已浇注下去,只能等拆模后组织相关人员对混凝土进行查看,施工单位于3月8日拆除剪力墙模板后,建设、监理、施工、混凝土公司等单位技术人员对混凝土质量进行了现场检查,发现电梯间处混凝土仍未水化凝固,混凝土呈离析状,部分结块,部分呈疏松状,强度低,用锤敲击,纷纷散落,混凝土强度显然没达到设计要求,工程被停。随后,监理公司下发了暂停令并紧急通知了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站,于2010年3月9日上午组织了由质监站、建设、监理、施工、设计、商品混凝土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公司等单位技术人员参加的混凝土质量事故专项会议。

三、混凝土质量事故原因分析

(一)主要材料质量检测

1、水泥的检测

在混凝土中,水泥与水形成水泥浆,包裹在砂粒表面并填充砂粒间的空隙而形成水泥砂浆,水泥砂浆又包裹石子并填充石子间的空隙而形成混凝土。在混凝土凝固前,水泥浆起润滑作用,水泥浆在凝固后起胶结作用,把砂石粘结成一个整体。水泥是混凝土中的胶凝材料,它的性能直接影响混凝土的强度和耐久性。由检测结果可知,该水泥性能合格,不会引起混凝土的强度问题。

2、水的检测

混凝土拌合用水,要求不含影响水泥正常凝结与硬化的有害杂质、油脂和糖类。凡是PH值小于4,硫酸盐含量(以SO2-4)超过水重1%的水,都不宜使用。对水质有怀疑时,可将该水与洁净水分别制成混凝土试件,进行强度对比试验,如该水制成的试件强度不低于洁净水制成的试件强度,则认为该水可用。

3、石子的检测

该工程所用石子为5~40 mm的碎石,其含泥量为0.5%,针片状含量为10%,符合《普通混凝土用碎石或卵石质量标准及检验方法》(JGJ53-92)的要求。同时,该类石子长期应用,从未出现过影响混凝土强度问题,也未出现过碱骨料反应,而且混凝土碱骨料反应引起的破坏与该工程的混凝土形态不同。因此,认为该石子不会引起混凝土强度问题。

4、砂的检测

该工程所用砂为本地产河砂,其性能检测结果表明该砂不会引起混凝土质量问题。

经调查,商品混凝土厂所提供的C30混凝土配比为:

水:水泥:砂:石:外加剂:粉煤灰=185:327:721:1130:6.9:58,重量比为:

水:水泥:砂:石:外加剂:粉煤灰=0.57:1:2.20:3.46:0.021: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0.18

试配计算书如下:

(1)试配:

(2)水胶比

(3)按坍落度180mm选择用水量:

掺加缓凝高效减水剂,经试验减水率β=20%,掺量为1.8%,则掺加外加剂后用水量,取185。

(4)胶凝材料用量,外加剂掺量,按 等量内掺15%,(5)计算砂、石用量

假定砂重量为2420,则:

(6)基准配合比

每立方米材料用量为:

水:水泥:砂:石:外加剂:粉煤灰=185:297:754:1132:6.3:52

(7)分别按增加0.05%,减少0.05%水胶比进行试配,即按0.48%,0.58%水胶比试配,沙率各减少、增加1%,则每立方米用量为:

水:水泥:砂:石:外加剂:粉煤灰=185:327:721:1129:6.9:58

水:水泥:砂:石:外加剂:粉煤灰=185:271:786:1130:5.7:48

经试配,各项指标如下表:

确定配合比为: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水:水泥:砂:石:外加剂:粉煤灰=185:327:721:1130:6.9:58

重量比为:

水:水泥:砂:石:外加剂:粉煤灰=0.57:1:2.20:3.46:0.021:0.18

经复核,计算书无误。故混凝土配合比不是造成此次事故的主要原因。

(二)事故分析

当办公楼发现问题后,混凝土供应单位就对该批混凝土进行了原因分析。对原材料及混凝土配合比进行了检查,对浇筑时留存的样品再次复验,该批混凝土所用的水泥、粉煤灰、缓凝减水剂、砂石等质量均符合国家标准,搅拌设备保存的数据也与配合比相符,但根据现场实际情况来看,初步判断是减水剂超掺造成的混凝土超缓凝。

由本次质量事故现场情况看,明显表现在混凝土粘性大,成团但不凝固,颜色呈酱红色(缓凝减水剂颜色),更加判断是减水剂超掺造成的混凝土超缓凝。但百思不得其解的是从保存的数据上反映不出外加剂超掺,为此,混凝土供应单位对混凝土生产的所有环节(包括从原材料进场到混凝土出厂)进行了全面检查,最终发现问题出现在生产环节上。主因是减水剂重力秤的计量系统发生错误。由于减水剂重力称的计量系统发生错误,导致减水剂料斗关闭不严,致使减水剂徐徐流入搅拌机中,当重力秤中的减水剂重量与设定的重量不符时,电脑又会自动补偿至设定的重量而不显示累加,间隔时间越长,流入搅拌机的外加剂就越多,由此判定是由于混凝土供应单位的设备系统成旧而未及时进行维护造成了质量事故。

四、处理措施

根据工程特点和和混凝土质量对工程结构的重要性,经各方研究讨论,制定如下处理措施。

(1)暂停本办公楼结构的施工。

(2)施工、监理、建设单位项目部人员对已施工混凝土结构进行全面检查,找出存在混凝土质量问题的部位并在图纸上详细标明。

(3)施工单位针对查出存在混凝土质量问题的部位,将混凝土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全部凿除、清理、清洗,凡剪力墙根部或上部有观感不良或质量较差的一并凿除。

(4)对钢筋重新进行处理。混凝土凿除处理完毕后首先将钢筋表面粘结物清理干净,然后重新进行钢筋的绑扎,施工单位自检合格经监理单位隐蔽验收后重新支模、浇注混凝土。

(5)浇注混凝土前首先将浇注混凝土结合部位用水清洗,用1:1同标号水泥砂浆处理,再采用比原混凝土(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30)强度等级高一级的混凝土,即C35混凝土(内掺聚丙乙烯纤维)浇注、振捣、养护并做好混凝土试块(标准养护和同条件养护)和施工资料记录。

(6)对观感较好的结构混凝土,由于7天后混凝土试块强度分别达到设计强度的88%、92%,28天后混凝土试块强度分别达到设计强度的151%、138%。初步判定混凝土质量仅存在于本栋办公楼混凝土观感不良的电梯间等部位,其余部位进行实体检测后发现混凝土强度满足设计要求。

五、思考及建议

无论从建筑行业的职业道德规范考虑,还是从对他人生命安全的重视的社会责任角度考虑,建筑行业都应当把建筑质量放在首位,严格遵守行业规范。只有全社会都重视建筑质量问题,才能确保住宅工程质量,为人民群众建造更安全、更坚固的建筑。针对文中所提工程出现的混凝土质量事故,当前我国各大中城市均处于大开发、大建设阶段,工程量短期的激增造成工程技术力量相对的匮乏,一些商品混凝土公司在前几年纷纷上马生产商品混凝土设备,商品混凝土生产企业的生产设备经过几年运行后,极易出现由于设备陈旧、老化等问题而导致的混凝土配合比计量失控、混凝土外加剂计量失控等问题,问题小了,可能无关紧要,问题大了,后果将不堪设想。因此商品混凝土生产企业应当加强对商品混凝土生产设备的定期检查、保养,发现问题,及时整改,防止类似问题的出现而造成大量人力、物力、财力的浪费。同时,各相关单位在工程建设中对工程质量应引起高度重视,加强对原材料的质量控制和对相关各方质量责任的监督,不可因问题小而疏之,像文中所述问题,若商品砼生产厂家能定期及时的对设备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进行检查、保养,我想本项目办公大楼的混凝土质量问题也许就不会发生,也就避免了更大的人力、物力、财力的浪费。今后,对于具体问题还要具体分析,具体施工中要靠多观察、多比较,出现问题后多分析、多总结,结合多种预防处理措施,尽量避免类似问题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GBJ107-87 混凝土强度检验评定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国家计划委员会,1988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150010-2002,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3] 段军.浅谈商品混凝土的质量控制 [J].广东土木与建筑,2004.3

[4] 过镇海 混凝土的强度和本构关系:原理与应用[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3

[5] 贾立群 混凝土与沙浆配合比设计手册[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7

[6] 贾兴文,钱觉时.浅谈加气混凝土砌块施工时的含水率规定[J].建筑砌块与砌块建筑,2004.4

[7] 潘明远.建筑工程质量事故分析与处理[M].中国电力出版社,2007.8

[8] 彭圣洁.建筑工程质量通病防治手册[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9] 谭明彬.混凝土质量缺陷及控制[J].重庆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2

[10]张承志.商品混凝土――混凝土技术丛书[M].化学工业出版社2006.6

------------最新【精品】范文

篇2:关于混凝土质量事故处理的几点思考

近几年来,世界上相继发生了好几起特大公路隧道火灾事故,均造成了大量的人员伤亡和车辆毁坏,引起局部隧道顶部出现坍塌,并使该路段交通在事发后较长一段时间内一直处于瘫痪状态。公路隧道火灾的严得危害性已引起世界各地人们的普遍关注。从1996年的英吉利海峡隧道火灾、2000年的奥地利萨尔茨堡州基茨施坦霍县山隧道火灾、2003年韩国的地铁隧道火灾到2004年的中国的渝黔高速真武山隧道火灾、2008年京珠高速公路广东韶关段南行大宝山隧道火灾等等事故,都造成了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可以说,隧道火灾事故救援与高层建筑火灾一样,已经成为当今世界各国面临的一大难题,同时,也是消防部队探索和研究灭火救援技战术的重要课题。

编号为G60的沪昆高速公路是国家高速公路网东西横线的主要干线之一,是我国西部地区连接东部地区的重要交通动脉,全长2730公里,起点在上海,途经杭州、金华、衢州、上饶、南昌、宜春、萍乡、株洲、湘潭、邵阳、怀化、麻江、贵阳、安顺、曲靖,终点在昆明。沪昆高速是目前全国建设难度最大的高速公路项目之一,隧道修建在全国都属罕见。沪昆高速穿越贵州省晴隆县,晴隆境内全长50公里,共有3条隧道,一条短隧道(桐子林隧道245米)、一条中隧道(梧桐隧道1389米)、一条长隧道(晴隆隧道2730米),(注:按照国家公路行业隧道划分标准,特长隧道≥3000米,3000米<长隧道≤1000米,1000米<中隧道≤500米,短隧道<500米)。其中晴隆隧道据悉是晴隆地区的第一长的高速公路隧道。作为晴隆县境内第一条大型高速公路隧道工程,既是消防安全保卫的重点也是难点所在。特别是在沪昆高速全线贯通之后,隧道内车流量将成倍增加,从而导致发生火灾事故的风险机率大增。笔者通过实地考查晴隆隧道工程建设情况,对于一旦发生火灾事故,消防部队如何快速有效展开抢险救援行动做了以下几点思考。

一、晴隆长隧道概况

(一)设计形式。晴隆长隧道位于沪昆高速2044公里处,采用四车道全封闭高速公路设计标准,为上下单向行驶的分离式隧道,全长2730米,设计速度为80公里/小时,单向隧道净宽10.5米,净高5米。

(二)灭火设施。隧道内设置了环状消防给水管网,上下行线间均有2根进水管,直径100毫米,水压由高位水池来维持,管网压力为0.3Mpa,水压不够时由消防泵补充。隧道纵向每隔50米设置一处消防栓箱,放置了水带、水枪、水成膜泡沫管枪和水成膜泡沫液,并配备了2具4㎏的ABC型干粉灭火器、2具水成膜泡沫灭火器。在洞外两洞口边各设置2个地上消火栓,供灭火需要。

(三)火灾报警设施。隧道内采用了先进的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并具有高灵敏度和极低的误报率特点,隧道顶部正中设置有感温光纤探测器和监控探头,监控室里设有感温光纤主机;每隔50米设置手动报警按钮1个,每隔200米设置了有线电话。一旦发生火灾,隧道内被困人员可以通过手动报警按钮把火灾信息传到监控室的消防报警主机。

(四)防排烟设施。隧道上行线和下行线隧道内分别设置了3组20台大型射流风机进行排烟和送风,风机的运行与火灾监控系统联动。另外,隧道内还设置了垂直的排烟竖井,也可采用行(车)人横洞进行自然排烟,基本满足灭火排烟的需要。

(五)安全疏散设施。针对长隧道的特点,为了便于疏散,隧道内除设有紧急报警电话外,还设置了应急广播。隧道内设置有照明系统和灯光行驶标志,横洞口设置了灯光疏散指示标志,便于被困人员快速逃生。

(六)其他设施。为满足安全要求,隧道内部均采用了12mm厚SD型耐高温隔热防火涂料,耐火极限达2-3小时。同时在隧道两端均设置了回车场,另外,隧道内所有消防用电设备均达到一级负荷供电要求,并有独立电源供电。同时,高速公路管理中心设置了监控中心,对隧道内实施24小时监控,隧道内一旦发生事故,监控中心可以控在第一时间调集应急救援力量到场处置。

二、高速公路特长隧道火灾事故主要特点

(一)燃烧蔓延速度快。由于车辆火灾是隧道火灾的主要危险,引起汽车火灾又多数是电气线路短路、汽化器、载重汽车气动系统和车辆相互撞击起火等。每一辆汽车都有油箱,它们所载的货物有的是可燃物,一旦发生火灾,火源的温度高,燃烧蔓延速度快。如遇车辆运载是易燃易爆物品和后继遇难车辆多,这更将加剧燃烧和火势的快速发展。

(二)烟雾扩散快、毒性大。由于长隧道是一个狭长的管状空间,发生火灾时,火灾区域会充满浓烟,在高温热气压的作用下,因烟雾扩散孔洞有限,形成的烟雾多数积存在有限的空间内。因此,在单位立体空间内,烟的数量大于其它建筑物火灾的单位数量,而且燃烧产生的烟气毒性大,更会使空间内的含氧量显著下降,在缺氧情况下极易造成人员窒息,甚至死亡。

(三)营救、疏散难度大。特长隧道内由于出入口少,内部通道狭长,近似处于密闭空间,一旦发生火灾,浓烟高温,有毒烟雾积聚等因素的影响,救援人员到场后,在无法直接观察到起火部位、着火区范围、以及受困人员位置的情况下,要疏散人员、车辆和物资几乎是等于虎口拔牙。

(四)快速处置难度大。高速公路隧道一般都远离城镇消防队,初期火灾易失控,现场回旋余地小,一旦发生交通火灾事故后,又易造成交通堵塞,会直接导致阻碍消防车辆快速到达现场。消防车到场后,对已进入隧道中的一辆辆车辆和人员疏散任务重,火场供水困难,一旦失去战机,火势失去控制,隧道内就会很快成为地狱般的迷宫,使战斗人员深入内部进行情侦察、人员疏散、近战灭火和快速处置就会变的十分困难。

(五)事故处置要求高。高速公路隧道由于建筑构造上的特点,发生火灾后不仅燃烧猛烈,爆炸危险性大,温度高、蔓延快,烟毒浓、能见度低,抢险和灭火任务“急难险重”。进攻道路缺乏、回旋余地小、接近火点难,进攻方向会受外界风向所制约,火灾的位置和燃烧范围等难以把握。如果一旦发生化学危险物品、剧毒物品泄漏爆炸,这就很难想象会造成什么恶果。所以,艰难危险的扑救空间、恶劣狭长的扑救环境和难以控制的险情,更会对灭火战术、自我防护和消防装备提出更高的要求。

(六)处置时间长、组织指挥难度大。扑救高速公路特长隧道火灾事故危害大、损失大、难度大、时间长、战线长,而且组织后备人员、装备器材、物资供应的有效保障的难度也很大。同时,对现场指挥部的建立,对指挥员的素质,对隧道出入口两侧战斗行动和有关职能部门协同处置过程中的有效指挥,特别是对解决通讯屏蔽、现场通信联络保障问题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如何快速有效展开特长隧道灭火救援行动的几点思考

(一)着力解决隧道内送风、排烟问题

(一)送风、排烟的重要性 隧道设置的通风排烟设施是由隧道的建筑结构决定的。与地面建筑相比,隧道工程结构复杂,环境密闭、通道狭窄,连通地面的疏散出口少,逃生路径长。发生火灾,不仅火势蔓延快,而且积聚的高温浓烟很难自然排除,并迅速在隧道内蔓延,给人员疏散和灭火抢险带来困难,严重威胁被困人员和抢险救援人员的生命安全。由于隧道结构物的制约和限制,加之受通行于隧道内的车辆尾气的影响,隧道内空气中氧含量与洞外比相对较低,隧道内发生火灾后,会产生大量的不完全燃烧产物(如:CO),形成浓烟迅速扩散。据测试,火场烟的蔓延速度超过火的5倍,隧道内发生的火灾我们应该将其看作是一个火源点,因受隧道空间的影响,烟的扩散速度相当惊人,一般会在火灾发生后5分钟左右开始扩散,15分钟时浓度最大,烟的扩散使能见度降低,并且在蔓延的浓烟中夹杂的CO是无色、无味、有强烈毒性的可燃气体,危害性极大。当CO的含量达到0.5/%以上时,2-3min就会导致人员死亡。

(二)利用固定通风排烟设施

晴隆隧道的通风和排烟系统是一个统一独立的系统,由射流风机、消音器、风道、风口(排烟系统含风亭)组成,通过隧道口和隧道内的竖井进行排烟。系统开启后,隧道内的射流风机向同一方向送风,烟气流动为水平方向流动。火灾时,势必对救援战术措施带来一定影响。隧道内排烟的原则是沿乘客安全疏散方向相反的方向送风。这样既可以阻止烟气与人同向流动, 又给疏散逃生人员送去新鲜的空气。晴隆隧道采用双洞设计,故在发生火灾时,事故车辆前方车辆可直接疏散;后方车辆被堵后立即停车,乘客弃车向行车相反方向逃生。这就决定了隧道内的通风排烟方式为:向行车方向送风,在另一端排烟。

(三)利用移动通风排烟设备

在火灾情况下发生断电或固定设施被破坏,无法满足隧道内通风排烟需要时,必须要利用移动通风排烟设备。通过计算,隧道在正常情况(计算行车速度50km/h)时,CO允许浓度为200ppm,烟雾允许浓度为7.5×10-3m-1;交通堵塞时(最低行车速度10km/h)时,CO平均允许浓度为300ppm,烟雾允许浓度为9.0×10-3m-1;此外隧道内风速应满足稀释空气中异味的需风量要求风速。隧道内火灾规模按20MW设计,采用纵向排烟时,要求隧道内风速为3m/s。目前消防部队配备的移动排烟设备大多为电动排烟机、水驱动排烟机等,是处置隧道火灾事故的一柄“利剑”。

(四)快速有效地实施隧道内救人

经对国内外隧道火灾案例的研究发现,很多隧道火灾救援失误主要集中在几个方面。一是施救过程中排烟送风不利,烟雾弥漫造成人员疏散困难;二是呼吸保护时效限制,无法满足救援需要;三是供气保障不利,影响救援工作的连续性,迟滞了现场救援行动。一旦高速公路隧道发生火灾事故,要快速有效地实施救人行动,就必须遵循有关要求做好相应的准备。

1、做好战斗准备

(1)集中移动排烟送风装备于火灾现场 在保证隧道内送排风系统正常工作的前提下,尽可能多的调集移动式送风排烟装备到达灾害处置现场,加大送风排烟力量。利用大功率排烟机在隧道两端出入口处分别实施正压送风和负压排烟,人为控制烟气流向,确保逃生通道内无烟气侵害,保证施救与被救人员的安全。

(2)加强个人防护 为保证救援人员在实施灭火救援过程中的自身安全,进入隧道内部的人员必须加强个人防护,佩戴好呼吸器。根据所在战斗区域的不同,按要求穿着普通消防战斗服、隔热服、避火服等。由于隧道内灾害事故的处置过程时间长、体力消耗大,呼吸器应选择能够提供长时间呼吸保障的4小时自循环氧气呼吸器或2小时双瓶空气呼吸器。

(3)保障气源供应

晴隆高速公路隧道发生火灾事故后,应及时调集忠县、垫江以及特勤支队等单位的移动供气车,分别在两个出入口处设立移动供气站,组织气瓶运输队,向前沿运送气瓶。现场气瓶宜集中放置于阴凉处,避免高温曝晒,以保证气源凉爽舒适。

(4)组建隧道战区

将距离隧道出入口5分钟车程内的消防力量组成一个隧道战区,做为晴隆隧道火灾事故处置的第一出动力量。为保证各参展力量战斗展开迅速,组织有序,协调配合,要组织开展专项训练,对各参战力量按照任务分为:火情侦察组、火场排烟组、通信照明组、人员救助组、工程破拆组、灭火强攻组等,各组人员分别携带专业器材实施救援行动。

2、规范战斗行动

(1)加强移动供气保障。晴隆隧道全长2.7公里,火灾情况下,要将人员从隧道中成功救出,救援力量的供气能力至关重要。经过实地测试,救援人员佩戴普通空气呼吸器到达隧道最不利点时(即隧道中部)剩余气量很难满足消防员展开救人行动的需要。因此深入内部行动的人员必须佩戴长效呼吸器——双瓶空气呼吸器或自循环氧气呼吸器,可以使消防员到达隧道中部并工作至少30分钟。同时以小组为单位,携带移动供气源,做为后备气源,供被困人员或救援人员紧急情况下使用,不建议救援人员将自己的呼吸器取下给被困人员使用。救援人员以小组为单位,编队每5人1组,携带1个移动供气源。

(2)保证逃生通道畅通。隧道内的人(车)行横道既是被困人员逃生的生命通道,又可以做为消防员内攻的进攻通道。救援期间逃生通道内要保持通风、照明良好,始终处于正压状态,防止烟气侵入。由于通道狭长,应在选为内攻和救人的人(车)行横道放置一个送风机向通道内送风。

(3)稳定被困人员情绪。隧道内发生火灾后,要立即利用隧道内广播系统喊话,告知被困人员正确逃生方法和固定消防设施的使用方法,并利用录音系统反复播放。深入隧道内部展开营救行动的消防员,要利用便携式扩音器喊话,稳定被困人员情绪,配合救援行动的开展。

(4)引导疏散人员车辆。救援人员携带工作灯、强光照明灯进入隧道灾害现场内部,沿疏散通道铺设发光救生照明线,放置自蓄灯及吸附式发光导向指示标志等,并利用照明车引入移动照明灯。同时,在可能引起迷路的重点部位派专人留守,指引疏散群众沿正确路线撤离。同时,与高速公路救援队和交警配合,有序疏散隧道内被堵车辆。

(5)救助隧道被困人员。对有行动能力的群众可以由救助人员指引自行沿逃生通道撤离;对由于挤、碰造成轻伤的被困人员可以由救援人员搀扶至逃生通道,经简单处置后再转交医疗急救部门;对于已处于昏迷状态或重伤无法移动的危重伤员,必须使用躯体固定担架运送。在对人员实施救助过程中,救助人员应为被救人员提供必要的防护装备,如使用双面罩空气呼吸器的附属面罩、移动供气源的双面罩或随身携带的简易防烟面罩。(6)全面搜索破拆救人。为保证所有被困人员都能够得到及时救助,应当坚持搜索救人贯穿灭火救援全过程,彻底搜索每个角落。尤其是对事故车辆和被堵在隧道内无法及时疏散的车辆,要利用红外视像仪、液压破拆器材组、双轮异向切割机等特种装备,破拆车体,全面搜救。

(三)大力解决特长隧道火灾事故救援中的通信联络问题

解决特长隧道火灾事故救援中的通信联络问题,要充发利用隧道内部通信设施,迅速组建火灾现场通信网络,确保有线、无线通信畅通。

1、隧道内部通信设施

隧道内部通信设施分为专用通信设施和公众通信设施。其中专用通信设施又分为:隧道调度通信系统、交通信号控制系统、消防自动报警系统、视频监控系统和广播扩音系统;公众通信设施有:公众有线电话通信系统、无线电通信系统。借助现有的隧道调度专网(有线)和公众移动通信公网(无线)可做为初期消防救援的通信指挥手段,但不能仅仅依赖上述系统,在火灾情况下,消防部队还必须配备地下移动通信设备,能在上述设施失效的情况下,继续组建现场通信指挥网络。

2、隧道火灾灾害现场通信组网步骤

(1)建立一线中队的通信指挥。主管中队到场后,首先应利用隧道内固定通信设施(如隧道调度通信专网、移动电话、隧道扩音广播等)建立地下和地上的通信联系,在固定通信设施无法使用的情况下,利用无线通信延伸设备建立有效通信,开展救援和处置行动。

(2)建立现场通信指挥中心。利用车载设备建立现场通信指挥中心,开通现场指挥无线通信网、有线通信网、计算机通信网、卫星图像传输和广播,完成消防救援指挥部与地方政府、公安、急救、高速公路管理中心等其他救援部门建立和保持有线和无线的通信联系,通过卫星传输设备向119指挥中心传送现场图像,接受和传达上级指挥部和119指挥中心的命令。

四、几点建议

沪昆高速公路的建成通车,标志着我国东西大通道全线贯通。针对高速公路隧道突出的特点,在未来几年的时间内,渝东南消防部队必须具备处置特长隧道火灾事故的能力。面对挑战,我们应该做好哪些准备?

1、建立特长隧道火灾事故抢险救援应急指挥体系,做到快速反应,统一指挥,分工负责,协同作战。

2、完善隧道内部固定消防设施,提高隧道内疏散指示标志、喷淋、排烟、消火栓等设施的实际耐火性能和使用效能。

3、消防指挥中心与隧道管理中心建立有线和无线方式的热线联系,将隧道监控图像接入消防指挥中心,使消防部门能及时掌握灾害现场情况。

4、研制并装备无线通信的地下延伸设备,充分发挥无线通信在灭火救援当中的优势。

5、加强消防部队装备建设,对辖区内有特长隧道的中队应增配特种抢险救援装备。

篇3:关于混凝土质量事故处理的几点思考

1 混凝土概论

预拌混凝土的基本组成材料有水泥、水、粗骨料(碎石或卵石)和细骨料(砂子),其中的水泥和水占总体积的20%~30%,砂石骨料占体积的70%~80%。为改善混凝土的某些性能还常加入适量的外加剂和掺合料,外加剂和掺合料被认为是混凝土的第五和第六组分。混凝土中的水泥、矿渣粉、粉煤灰和水形成水泥浆,起填充、包裹、润滑作用。硬化之前水泥浆具有流动性和可塑性,水泥浆填充砂石空隙并包裹在其表面,将骨料联结起来并减少了骨料之间的摩擦阻力,赋予混凝土拌合物整体的流动性和可塑性,便于施工操作。硬化之后的水泥石,本身具有一定的强度,具有胶结作用,把砂石骨料胶结为坚固的整体,使混凝土产生强度,成为坚硬的人造石。

2 混凝土质量控制

2.1 水泥质量控制

水泥作为混凝土的主要胶凝材料,水泥的质量控制是混凝土质量控制的核心,日常的预拌混凝土生产过程中一定要做好水泥的如下质量控制。

2.1.1 正确的选择水泥

根据生产实际选择规模较大或自生产水泥熟料的水泥企业的水泥,切不可选用日生产量小于2 000 t水泥的小型粉磨站水泥,以保证水泥品质的稳定性。同时在选择水泥时要调研水泥生产过程中熟料、掺合料、调凝剂的生产比例,避免使用高碱含量、高铝含量的水泥,并且做好相关参数的记录和备案。

2.1.2 完善水泥检测工作

水泥进厂后一定要按照水泥标准做好水泥的分批留样、试验,如果水泥品种改变时,要按照混凝土配合比的要求做好水泥与外加剂的适应性及混凝土和易性试验,并出具相关龄期的混凝土性能指标数据,合格后方可使用。

2.1.3 备齐水泥资料建立自备数据库

每一批次的水泥都应向供货商索要水泥理化检验报告,随同每一批次水泥的试验结果进行比对、分析,从而寻求最佳的生产配比,同时保存好技术资料建立自备数据库,以备查用。

2.2 掺合料质量控制

混凝土宜采用粉煤灰、磨细矿渣粉等掺合料,高强混凝土也可掺用一部分超细硅灰粉。其原理是将水泥水化作用产生的Ca(OH)2固化进而新形成水化硅酸钙凝胶,新形成的水化硅酸钙凝胶能提高混凝土的密实度,使混凝土的力学性能和耐久性得以改善。

2.2.1 严格控制掺合料的物理性能检测

规范留取掺合料后,一定要按照规范要求,认真检测掺合料的细度(比表面积)、流动度比等物理性能,以杜绝市场上出现的磨细后Ⅱ级粉煤灰及不合格超细矿渣粉入厂。

2.2.2 掺合料质量与混凝土耐久性协同控制

由于掺合料的质量和掺量与混凝土的和易性、耐久性关系极大,所以在考虑掺合料质量时应综合混凝土适配情况及混凝土性价比等诸多因素。同时对掺合料的放射性比活度定期检测,放射性比活度大于1.0的掺合料坚决不予使用。

2.3 混凝土粗、细骨料质量控制

细骨料常用的包括天然河(海)砂、机制砂(含机制重矿渣);粗骨料包括碎石和卵石等,其质量应各自满足国家行业相关标准。

2.3.1 完善来样抽检

混凝土粗、细骨料因其大部分为天然矿岩,导致了其材质的多变性和多样性,在日常生产中应加强对其抽检的数量与频率,其抽检的项目应在日常检验的基础上根据工程所需混凝土类型适当增加一些相关联项目,如:高强混凝土所用骨料的压碎指标(坚固性),自流平密实混凝土所要求骨料的合理级配等。

2.3.2 骨料分类堆放

混凝土类型的多样化导致骨料的类型和品种也变得复杂化,故在混凝土粗、细骨料堆放时,应分类堆放,避免混凝土生产中骨料混乱导致的生产质量不稳定,尤其是冬季用骨料堆置时应避免雨雪。

2.3.3 骨料禁忌

混凝土粗细骨料应保持干净,避免骨料中含有蔗糖、生石灰、造纸废液、硫磺、煤炭粒等杂质。

2.4 混凝土外加剂质量控制

混凝土常用外加剂为奈系混凝土泵送剂、萘系混凝土泵送防冻剂、聚羧酸盐混凝土泵送剂、聚羧酸盐混凝土泵送防冻剂等,它对混凝土的作用主要表现为:1)在单位用水量相同的情况下,改善新拌混凝土的工作性能,提高流动度;2)保持流动性和水泥用量不变,减少用水量,提高混凝土的强度,改善混凝土的耐久性和体积稳定性;3)在保持一定强度和流动性情况下,用水量减少的同时单位水泥用量也随之减少,节约水泥;4)改善混凝土拌合物的可泵性以及混凝土的其他物理力学性能。

2.4.1选择与水泥适应性好的混凝土外加剂

外加剂与水泥(胶凝材料)的适应性好坏直接关系到混凝土的运输性、施工性、耐久性等诸多性能,外加剂与水泥的适应性是整个混凝土质量控制中很关键的环节,选择一种与水泥适应性好的外加剂无论从质量上还是混凝土成本控制上都很重要,外加剂的适应性不仅包括良好的流动性,还包括好的凝结时间、和易性等。

2.4.2严格控制外加剂检验程序

多批次的检测外加剂的物理性能与化学性能,保证外加剂质量的稳定性和合理性,检验中多侧重于外加剂的混凝土试验,水泥净浆试验仅作为比对和参考用。完善外加剂的检测数据,且按季度进行混凝土外加剂的比对与调整。

2.5混凝土拌合用水质量控制

混凝土用水的基本质量要求是:不影响混凝土的和易性和凝结硬化;无损于混凝土强度发展及耐久性;不加快钢筋锈蚀;不引起预应力钢筋脆断;不污染混凝土表面。混凝土用水按水源可以分为饮用水、地表水、地下水,以及经过适当处理或处置后的工业废水。拌制混凝土时,均应对拌合用水的有机质、Cl-和SO2-4含量等进行检测,合格后方能使用。特别是某些污染严重的河道或池塘水,一般不得用于拌制混凝土。

为节约成本、减少废水排放,混凝土生产时也可掺用一定量的混凝土洗刷浆水,但洗刷浆水的掺用一定要在混凝土试配检测的前提下使用,如果外加剂品种发生改变时,洗刷浆水慎用。

3结语

对于整个预拌混凝土质量控制来讲,原材料质量控制是整个混凝土体系质量控制中的核心所在。对原材料质量控制,应在国家规范标准的前提下,紧抓水泥与外加剂这两个关键因素,灵活使用粗、细骨料与掺合料的多样化特征,使预拌混凝土原材料质量控制更专业化、科学化、多样化,以更有效的控制好混凝土质量,为预拌混凝土企业创造更宽裕的混凝土发展空间和利润空间。

参考文献

篇4:关于混凝土质量事故处理的几点思考

关键词 工民建 混凝土质量控制 思考

工民建施工是建筑施工的一个重要部分,工民建施工的技术水平也代表着我国建筑的整体技术水平。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工民建施工的建设速度和建设规模也在不断的加大,因此工民建施工的建设速度和建设规模也在不断加大,工民建施工的质量问题也就成了人们重点关心的内容。在工民建施工中,影响公民建施工质量的因素也是多种多样的,这就需要对其基于足够大重视并且严格的控制好施工的质量,从而更好地满足人们对工民建筑的需求。

一、造就混凝土质量的原因

1.对于整个施工过程的管控工作不够全面。在实际施工中没有对整个施工过程进行全面的监督和管理,譬如,没有对设计施工图纸进行严格的研究和审批,没有对施工所用机械设备和进场材料进行审查和控制,同时,在进行技术交底工作时严重缺乏重要意识,没有遵循严谨施工的原则按照设计图纸以及施工规范完成施工这样一来在施工效率以及施工质量方面大打折扣,降低了建筑的使用寿命,甚至是危及施工人员安全并造成后期使用时的安全隐患。

2.工程施工相关管理人员缺乏质量管理观念。现阶段,在建筑行业中仍然存在大量缺乏管理人才的现象,该人群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对于行业内的各种施工标准、行为准则以及法律法规没有清晰的认知和掌握,对于施工单位的管理规范与具体操作流程意识模糊,缺乏扎实的专业功底以及职业修养,在实际施工监管中玩忽职守,对I作缺乏认真严谨的态度,不能够及时观察到施工中所存在的潜在问题,面对问题时不能在最短的时间内采取科学的应对措施。譬如,在施工中出现操作不当、使用不合格材料、技术不达标等一系列问题,影响了工程施工的质量致使工程事故的发生。

3.对于工程施工质量的管理缺乏完善的制度和详细的规范。由于受到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影响,现有的工民建工程施工质量管理体系,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工程质量监管的要求,与此同时,部分建设施工方受到利益的驱使,一味追求施工进度,对于施工质量的监管则是敷衍了事,从而对工程整体施工的质量评价形成了不良影响。因此,对施工过程实施严格的强制性的质量监督管理,能够有效确保工民建工程施工的质量。

4.对于工程施工质量的管理缺乏科学规范的检测。实施工民建工程施工质量管理的关键举措是对工程质量进行全面的检测,该环节的实施不仅对整个工程的实施产生重要影响,更重要的是对施工人员以及使用者生命安全的保障。现阶段,大多数施工单位在工程质量的检测环节存在形式化、表象化,检测过程往往敷衍了事,投入力度不够,直接导致工程施工质量大打折扣更甚至推翻已建工程重新进行设计和施工,如此一来不仅增加了人力、物力、财力的投人造成了不必要的资源浪费,更重要的是使施工单位的声誉遭到严重的破坏,不利于该施工单位的可持续发展。

二、混凝土原料质量的控制

混凝土在工民建中应用非常广泛,是建筑结构重要的承重结构,防渗防水等措施都是在混凝土和钢筋混凝土结构基础上实现的,混凝土的质量对工民建施工质量影响深远,进行工民建施工之前需要对混凝土的原料质量进行检查,保证原材料质量合格,不满足施工要求的原材料不能应用于施工,禁止进入施工现场。

1.水。一切用于引用的水都能用于混凝土拌制、养护,按照不同的用处以及性能可以大致分为通用、专业和特种水泥三种品种。通用水泥在土建工程中应用广泛。水泥施工过程中需要注意水泥的品种、强度等级,对水泥的性能和使用方法熟练掌握,并以实际的工程项目的施工方案为基础选择合适的水泥进行浇筑,这样才能保证混凝土满足使用性能,节约用水,同时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施工过程中还要注意,优先使用散装水泥,水泥运输进场之后要按照标明的标号、品种和强度等级运送到带有标志的仓库中存储,水泥实际运输过程中还要注意防水防潮,受潮结块的水泥需要采取适当措施处理,检验合格之后再投入使用。水泥库房中需要具有相应的排水和通风措施,尽量减少环境受潮,配置抗渗混凝土时选择性酸盐水泥比较合理,能够达到32.5MPa以上的强度,同时要求水化热指标要在275kj/kg以下,1m3混凝土中碱含量要在2.2kg以下。

2.骨料。骨料中最理想的浆砂和河砂,混凝土工程项目选择粗砂,泵送混凝土为了防止脱浆需要选择中砂,控制砂率在39%左右。混凝土搅拌过程中粗骨料容易产生孔隙,对混凝土的抗渗性能非常不利,为了提高混凝土的抗渗性能,选择骨料时尽量选择颗粒均匀机碎石骨料,并控制含泥量在1%以下,处于减小混凝土后期收缩现在细骨料,应用中粗砂时也要保证含泥量在3%以下。

3.掺和料。粉煤灰掺量要在25%以上,预应力混凝土工程项目中粉煤灰含量需要控制地更加严格,混凝土中可以掺加适量的碱水、增塑剂,对混凝土拌和物的流动性保水性进行改善,并降低水化熱,减少混凝土裂缝产生和数量。

三、混凝土质量的控制

1.混凝土配比方案优选。高强混凝土正式生产时应进行试配,选定不同的配比和投料顺序,实行优选方案。试配、必须严格模拟实际生产条件,在原材料有变动时应再次试配。搅拌必须均匀,采取强制式搅拌机,较普遍性延长50%搅拌时间。

2.注重高强性能检测。由于高强度混凝土变异性能增大,强度数值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故高强混凝土抗压试件的采样频数应高于普遍性。驻现场技术人员要对拌和物性能进行测定,并按规定留取性强度试件,试件的数量至少能满足提供早期及28d强度测定所需。南于高强度水灰比很低,试件内部容易产生较大压力,对试件宜采取水中养护并对温度进行控制。抗压强度实验前应在正常自然条件中存放几天后进行,强度测试结果较为稳定。高强度混凝土试件强度测定时应选用标准试件和高刚度承压板实验机,控制匀速加荷,才能保证强度测定的准确性和可靠性。高强度混凝土质量管理与检查,与普遍性存在一些差异,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3.配筋及增强材料的选择。配筋及增强材料的选择。除了对混凝土质量控制外,与工程密不可分的配筋及增强材料的选择也是不容忽视的。当前工程中比较先进的配筋与增强材料有以下几种:(1)双钢筋:为了减小裂缝宽度和构建的变形,国内在一些工程中,采用焊接梯格形的双钢筋,在构建内平放或竖放布置。(2)冷轧变形钢筋:为了节约钢材用量,用光圆钢筋,经过冷轧,轧成带肋的直径大小于母材直径的钢筋,称之为冷轧带肋的钢筋。这种冷轧钢筋的抗拉强度标准值(极限抗拉强度)及设计值都比母材大大提高,与混凝土的黏结强度也得到提高,但直径较小。它们主要用作板式构建的受力钢筋或梁、筑构建的箍筋或作预应力筋。(3)纤维布、纤维条、纤维板等:国内在对钢筋混凝土结构进行加同时,常用的一种技术是钢板粘接加同技术,但是钢板质量重、运送不便,剪切成型也比较复杂。

4.加强人员与技术的管理与监控。所有参与施工人员都要求有良好的技术和实际经验,并要在岗前培训合格后才能开始工作。监理人员一定要严格把关混凝土质量,随时进行抽样检测,万一混凝土的质量不达标则必须要去相关部门返工。此外,还要安排专门的人员记录施工的每个环节,主要记录内容有;浇筑总量、浇筑时长、施工技术、相关负责人等。混凝土施工时需不间断供给混凝土,这就需要安排工作人员轮班,以避免意外。养护工作也要有专门的负责人,若温度不符合标准,要迅速告知有关负责人以及时采取措施。

四、结束语

篇5:关于医院质量管理的几点思考

为了加强全院质量管理,有些医院设置了质管办,质管办的概念是大质控,包括:全院职能部门效能建设、行政交叉事务协调监管、医院综合目标管理、临床效益效率考核、HQMS数据上报、不良事件监管、归档病历检查。以及其他院长认为不要院办、党办牵头的综合性管理事务等都要求质管办协调办理,比如超声科室等候时间过长,质量管理培训、安全月活动等等。

针对这种质管工作的总体评价是医院对职能部门工作计划和推动比较良好,执行力很强。对临床科室综合目标管理面上良好,但实质性质量分析与监管不够到位,还没有真正形成特别有推广价值的监管体系。因此,关于质量管理工作应有以下思考:

1.关于质管办的定位。

“质管办”和“质控办”是不同的名称,各医院叫法不一,但新的等级医院评审标准提法是“质管办”。很多医院质管办隶属于医务部,那么主要职能是检查病历等。但等级医院评审标准实质要求是统一管理医院质量管理工作。

实质上,质管办、院办、党办应该是一所医院管理分别管理质量事务、行政综合事务、党务综合事务的三个综合部门。但实质上,院办、党办都有传统的实质性事务,而质管办则往往为适应质量管理要求或者适应三甲评审要求设置的新部门,如果定位不明确,则没有明确的工作内容。因此往往导致工作中有很多困惑之处:没有明确什么是我应该做的?如果定位于监管,我们监管什么?监管的难处所在?标准要求引导大家监管全院的各方面的质量管理。这是理论的提法,作为质管办工作人员,你实质上很难深入到这些工作质量评价当中。比如,按要求,要对全院的各环节质量提出评价意见,实际工作中,本身就没法深入到这个部门工作的核心,所以难以提出真正有见地的改进策略。再则,从部门互相沟通的角度,有的部门并不欢迎你对其工作的挑刺样的评价,因此,质管办的难处在于没有传统的“存在感”。实质上质管应当是“大质控”的概念,不仅仅局限于医疗、护理,还应当涵盖行政、后勤,最终形成一种综合质量考核体系,所有的质量考核成绩均出自质管办。

2.关于质管办的配备。

我认为质量管理应该是真正意义上的院长参谋,既能宏观把握,又能见微知著。那么这个质管办主任应该是一个资深的医院管理者,医疗管理者,熟悉医院的情况,有很高的威望,提出的方案能够被上下认可,能够推的动具体的工作。那么这个人,应该是院长助理级别的人才方可以胜任。如果这个岗位的负责人年轻并没有经验,那么很难提出有深度的革新意见,同时工作中会有阻力,难以服众,上下应付都比较吃力。没有一个稍显强势的部门领导,很难对其他部门的工作不足和懈怠问题,提出批评性的意见和建议。

3.质量管理如何实施。

首先质量管理定位于协调。对一些医疗问题涉及跨部门的,可以有质管办进行综合协调,分解任务,督促落实,汇总分析等。比如质量管理知识培训,不良事件上报,数据上报等。其次质量管理定位于介入。质量管理工作如果需要深入,则必须要有对很多具体工作有所了解,能深入进去也能跳的出来,因此其他部门的工作,如果没有参与进去(作为旁观者,或者亲历者)那么没法谈发现问题。比如医患纠纷总结、病历检查总结等等。有些工作需要质管办人员介入进行,有些可以由质管办兼职人员(质管员、质控员,科室中级以上职称人员)参与。通过这些沟通上传下达,才能把问题真正的弄清楚,而不是院长直接听来的结果,才是决策的可靠前提依据。最后质量管理定位于管理重点。比如对临床医技科室,结合数据上报系统,提取科室治疗质量数据、合理用药数据、临床路径数据等,参考对比卫生部基础数据,逐年分析比对促进科室发现问题,不要对现状沾沾自喜,很可能你处在相关专科的中下游。再比如,对职能部门的质量管理定位于有一个好的执行力,能做到计划性任务和领导交班的任务,能够认真落实,而没有侥幸糊弄完成任务的心理。

总结:质管应该是全面质量控制与管理,所辖内容涵盖医院的医疗、护理、院感、科研、教学、后勤、行政、网络等各个环节,而非单纯的医疗质量。医务质控的工作内容是以医疗安全和医务管理为主要工作内容,二者有很大不同,从各自的职责内容即可体现:

质控科工作职责

1.在院长和业务院长的领导下,组织医疗质量的控制和提高,拟定全院医疗质控工作制度、方案和措施。

2.组织开展医疗质控管理各项工作,指导监督质控人员检查质量方案执行情况,定期进行质量评估、考核。

3.指导监督医疗纠纷的防范与处理,配合医务科对纠纷病例进行调查分析、改进。

4.组织开展全院病历质控工作。

5.组织调查和分析研究全院医疗质控工作的存在问题并拟定改进措施,不断完善质控方案,持续改进质控管理,提高医疗质量。

6.督促全院医务人员认真贯彻执行各项医疗卫生法律、法规、规章、诊疗规范,积极提高医疗质量,减少医疗缺陷,防范医疗事故。

7.协助有关部门做好临床人员的考核、晋升、奖惩与聘用工作。

8.医院领导交办的其他医疗管理工作。

质管办工作职责

1.在管理者代表领导下,全面负责质量体系的运行,并及时汇报体系运行情况。

2.负责质量体系文件的编号、更改、控制和管理。

3.及时查阅外来文件的收文登记,确保质量体系获得并使用最新版本的外来文件。

4.负责拟定内部质量审核工作计划。

5.组织内审组实施内部质量审核。

6.负责拟草管理评审报告,具体负责管理评审会议决议的实施。

7.负责质量管理体系运行过程中产生的不合格或潜在缺陷以及收到的投诉进行分析,落实纠正、预防措施。

8.负责对部门负责人进行质量培训。

9.负责质量记录表式的编码登记工作,负责质量记录的控制。

10.负责制定本部门的工作计划,组织实施,并做好总结。

11.负责本部门质量记录的编制、填写、收集、整理、归档、销毁。

12.负责对本部门存在或潜在的缺陷以及收到的投拆进行调查分析,确认不合格产生的原因,采取纠正、预防措施。

篇6:关于混凝土质量事故处理的几点思考

自《产品质量法》实施以来,关于产品质量的申诉就接连不断,作为执法主体的质监部门就被推到风口浪尖上,褒贬赞骂充斥耳边。而2001年国务院三定方案出台后,明确将流通领域商品质量监督管理职能划归工商部门,质监局产品质量申诉的职能发生了变化,但许多同仁仍按先前的工作程序机械运作,导致诸多纠纷。

例一:A地质监局接到消费者投诉,称在A地一商场购的某食品有质量问题,而其生产厂也是A地,要求质监局帮其维权。A地质监局接报人员立即组织对生产厂家进行检查,并协调该厂与消费者赔偿事宜,但双方分歧太大,调解未成,受到消费者指责。且不论消费者做法如何,但就此案而论,A地质监局受理申诉显然存在工作失误——越权受理。在商场购买的食品质量出问题,虽然生产厂家亦在当地,但显属流通领域,应归工商部门受理。《产品质量法》第四十条也有明确规定,销售者应首先负责赔偿,属于厂家责任的再进行追偿,因此A地质监局直接问责厂家的做法欠妥。笔者认为,此事应先告知消费者管辖权,到工商部门申诉,在销售者赔偿结束后,销售者可向A地质监局申诉厂家的赔偿,质监局应受理并展开调查,确属生产厂家责任的,由厂家赔偿销售者。

例二:B地一消费者在超市购买产品发现质量问题,向工商部门投诉后,被告知应到质监局处理,质监局又答复消费者属流通领域质量问题,应找工商部门,数次推诿,消费者极为不满。这不是一种偶然的现象,笔者曾多次听说类似事件。具体分析后认为原因主要是大多数人不了解工商与质监的职能划分,潜意识以为质量问题应该质监管,更何况工商无检测手段,所以顺理成章把责任卸给质监。这里就存在着部门概念混淆与申诉处理规则不清的问题,所谓概念混淆,是指把质监局与技术机构划等号,“去质监局化验”是个错误的说法,局并没有任何的检测手段,只是一个行政部门,而其辖属的技术机构才建有实验室。所谓申诉处理规则不清,是消费者不清楚有关部门接到投诉后应该如何处理,假如自行到技术机构进行产品检验,不但要承担相当的检验费用,而且拿到的报告不具备第三方证明力,也就是说,真正动了官司,对方完全可以否认报告所指,导致败诉。

从以上两个案例可以看出,产品质量申诉中存在诸多弊端,在消费者搞不懂部门职能和申诉程序的情况下,维权将受到极大阻力。笔者长年身处质监执法一线,接触无数质量申诉的案件,对听闻的许多申诉处理不当案件深感遗憾,借此提出几点自己的看法:

一、既要有责任心也要懂职权。现实中许多同仁责任心

很强,一听消费者有难就磨掌霍霍,爱打抱不平,职权意识不强。要深入理解国务院“三定”方案要求,坚决地贯彻执行,凡属流通领域的质量纠纷,必须告知应由工商部门处理,不得擅作主张受理。另外,不予受理的范围还包括其他部门受理或处理的、对存在争议的产品无法进行鉴定或检验的情况。把好申诉受理第一关,就避免了绝大多数的申诉处理失误事件。

二、要明确告知消费者正确的申诉程序。只所以出现两部门相互推让的事情,是因为消费者不明白质量申诉的程序,工商部门让找质监局,大多借口是让消费者先鉴定质量优劣,再依据处理。然而当调解不成,消费拿自行检验的报告起诉时,其法律效力极其低微,对方完全可一口否认报告的真实性。依笔者多年的处理质量纠纷经验,就算是确定申诉不属于质监局管辖范围,也要告知消费者怎么申诉是正确的,要告知检验报告最好由其他部门受理并委托技术机构出具,这样在最后的阶段也可保证报告的证明力,为自己的维权打下基础。当消费者明白后,就不会再听信个别人员的推诿,把矛头指向质监了。

三、调解纠纷务必告知其失败的可能性。调解作为一种处理手段,没有法律强制力保证,所以很容易出现调解不成的结局。我们必须告知当事人,质监局可以处罚过错企业,但参与调解赔偿却仅仅是一个桥梁作用,不带有强制性,当调解不成时,双方必须通过其他法律途径解决,比如起诉。如果不告知对方我们调解的局限性,则当双方不满意时,对质监的行政行为就产生怪责情绪,极大地影响质监局在社会上的形象与威信。

产品质量申诉处理,是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大事,左右着我们质监部门在社会上的口碑。在当前复杂的形势下,只有发扬“爱心、细心、用心、责任心”的质监精神,以慎重负责的态度去处理每一起申诉案件,才会赢得群众的尊重,才会扭转一些对我们行风的偏见,才会真正树立起质监的良好形象。

顶一个。破题立意起点高!

但文章中例一的观点,笔者不能苟同。

《产品质量法》第四十条,主要说的是产品质量销售者先行负责制,并不能排除生产者的主要责任。《产品质量法》第四十三条规定,因产品存在缺陷造成人身、他人财产损害的,受害人可以向产品的生产者要求赔偿,也可以向产品的销售者要求赔偿。属于产品的生产者的责任,产品的销售者赔偿的,产品的销售者有权向产品的生产者追偿。属于产品的销售者的责任,产品的生产者赔偿的,产品的生产者有权向产品的销售者追偿。

所以,商品存在质量问题或瑕疵缺陷的,消费者有权选择向销售者、还是生产者索赔维权,有关行政机关不得推诿。款且,该生产者与销售者处于同一行政区域,更应该直接找生产者或管理生产者的行政机构维权,质监部门也不得拒绝受理或推诿。但前提条件应该是,生产者首先应当能够确认缺陷产品是自己生产的产品。

产品如果仅仅是质量瑕疵问题,适用调解方式,同时要讲清”调解“的含义和不利的后果。如果属于批产品质量问题,属于应当追究行政法律责任的范围,质监部门还应当同时进行立案查处,对拒不履行产品质量责任的生产者,依法给予处罚,直至建议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吊销营业执照。

篇7:关于中药注射剂质量的几点思考

姓名:李博 班级:药品质量检测技术 学号:200705030142 指导老师:孙静

摘要:阐述中药注射剂优缺点,以及分析中药注射剂的现状与存在问题,浅析中药注射剂的临床应用、存在问题(重点是不良反应问题)及改进途径,通过具体事例深入探讨中药注射剂的安全性,并对中药注射剂现状提出实际对策。

关键字:“中药注射剂的现状” “存在问题” “不良反应” “不良反应特点”“改进途径”

参考文献:Ⅰ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与对策.中国医药报,2006,5:3 Ⅱ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关于暂停使用和审批鱼腥草注射液等7个注射剂的通告国食药监安[2006]2l8号2006,06:01.

Ⅲ高素强,胡咏川,中药注射剂的应用现状与上市后再评价.中国中药杂志,2o07,7:1370.

Ⅳ赖善城.301例中药不良反应浅析[J].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2003,3(1): 42-44.

Ⅴ李丽,刘日升,周祥富,等,355例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文献分析[J],中国药业,2004,13(3):61.

Ⅵ杨晖.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的特点及因素[J].海峡药学,2007,19(7):112— 113.

Ⅶ李蔷,栾晓文,张晓华,等.浅谈中药注射剂使用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药学实践杂志,2003,21(1):11—1 3.

Ⅷ王晶,胡晋红,肖杰,等.红外指纹图谱与计算机辅助解析技 术定性分析中药注射剂【J】.中成药,2005,2 7(5):505—507.

正文

中药注射剂在我国已有6O多年的发展及应用历程。在这6O多年中,中药注射剂为我国医疗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也为无数患者解除了病痛,中药注射剂在临床方面具有化学药品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某些疾病的治疗上,中药注射剂的疗效于部分化学药品。但是近几年来,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病例报道逐渐增多,并且有些品种的不良反应比较严重,中药注射剂要生存要发展,必须全面提高中药注射剂的质量,真正达到安全、有效、可控。

中药注射剂的现状:中药注射剂是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采用现代科学技术和方法,从中药、天然药物的单方或复方中提取的有效物质制成的。柴胡注射液是我国最早应用于临床的中药注射剂,从1985年我国《药品管理法》颁布执行以来,经国家正式批准目前仍在生产使用的有109种。近2O年来,在原有中药注射剂临床疗效的基础上,应用现代科学技术,对一些中药注射剂进一步的研究。对工艺质量进一步优化,形成了一批受欢迎的中药注射剂品种,如清开灵注射液、复方丹参注射液等,它们在一些急重症,尤其是病毒性感染,心血管疾病以及肿瘤等方面,显示有独特的优势。“发烧用清开灵,感染用双黄连、心血管用香丹”已经是中医和西医圈内不成文的法则⋯Ⅰ。但是,中药注射剂的诞生与发展的历程,正处于我国由贫穷落后走向脱贫致富,繁荣发展的历史时期,在研制开发过程中存在诸多缺陷及问题,受研发条件、仪器设备等因素的制约,中药注射剂在原料、组方、生产工艺、质量控制、临床配伍应用等方面存在一些技术瓶颈没有解决。因此,在临床使用中出现了许多不良反应。如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从1988至2006年共收集鱼腥草注射液等含鱼腥草的7个注射剂品种的不良反应报告病例5000例,其中严重不良反应222例,死亡35例Ⅱ。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对中药注射剂存在的问题给予了高度重视,由国家药典委员会牵头,于2006年8月实施了中药注射剂提高标准行动计划,并在2007年12月,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制定并下发了《中药、天然药物注射剂基本技术要求》,该要求对中药注射剂的成分、原料、制备工艺等各项指标做出了严格限制,并提出“风险控制”概念。将有利于解决长期存在的中药注射剂化学成分复杂,制备工艺落后,质量标准欠缺,临床疗效不确定等一系列问题,中药注射剂全面升级在即。

存在问题:中药材质量:中药材因产地不同,其土壤、气候、环境亦不同,以及采摘时间不同,其药材有效成分含量就不同。不同基源的同一药材之间,差别很大,如豆科植物野葛藤和甘葛藤的根,两种药材所含葛根素差异达8倍Ⅲ。连翘分青翘和黄翘,而青翘优于黄翘;同地区野生品的有效成分普遍高于栽培品;丹参全国许多地方都种植,目前种植的丹参存在种子苗不断退化的情况,严重影响了其内在质量,使不同产地的丹参药材存在很大差异,研究显示,不同地区的丹参含丹参酮ⅡA的含量差别很大,有的相差达十几倍。再加上中药加工炮制没有统一的标准等等,这些都会直接影响到中药注射剂的质量。组方:中药注射剂许多是由复方组成的,这同中医用药习惯很少用一两味药治病,中成药很少由一两味药制得截然两样。有些单一药物的成分都未搞清楚,更何况由几位药物组成,各药物之间是否相互作用,存放中发生什么变化更不清楚等。注射剂绕过皮肤、黏膜这两道保护人体的天然屏障和肝脏的首过作用,直接进入人体分布到组织、器官,生物利用度高。如有过敏源之类异物进入,远远不如涂在皮肤或存在于消化道易消除,因而危害大,药物越多成分越复杂,越容易引起不良反应。所以注射剂的药物组成越简单越好,即使只有一味药,也应该把不需要的成分尽可能除掉。不良反应:据郑玉英对109例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统计分析,过敏反应占43.12%、过敏性休克占19.27%、循环系统占l1.93%、消化系统占8.26%药物热占5.51%、血液系统占4.59%、神经系统占1.83%、呼吸系统占1.83%、肝脏损害占1.83%、肾损害占1.83%,此外还表现为皮肤黏膜损害、产生疼痛等。其中葛根素、穿琥宁、双黄连3种注射剂占该109例不良反应的48.6%。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2006年6月1日下发“关于暂停销售含鱼腥草成分的7种 中药注射剂”的通知(国食药监安1-20063218号),即因为其存在过敏性休克、全身过敏反应、胸闷、心悸、呼吸困难和重症药疹等严重不良反应。制备工艺:中药注射剂的原料化学成分复杂,其中哪些是有效成分,哪些是不需要成分,往往不够清楚。无奈之下,以“不清楚”应对“不清楚”,采用较为简单的方法制备中药注射剂,药液中数种成分并存,杂质难以除尽,有效成分损失较大,生产周期长,产品澄明度、稳定性差,质量不易控制,难以保证产品安全、有效。质量标准:质量标准是判断产品合格与否的指标,中药注射剂的质量标准一般包括:鉴别、检查、含量测定等项目,无论哪项出问题,产品质量就没保证。注射剂是质量要求最高的剂型,但中药注射剂的原料化学成分复杂,制备工艺大多较粗放,即使是同一个品种各厂家生产出来的产品也参差不齐。像复方丹参注射液,清开灵注射液、葛根素注射液很多企业都在生产,各厂家生产的同一品种在缺乏统一质控标准的情况下,其质量是很难保障的。临床不合理应用:中药注射剂应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应用于临床,西医医生在不了解中医理论的况下,将中药注射剂大量应用于临床。中药注射剂本身含许多成分,其中某些成分容易受酸碱变化的影响出现色泽加深,溶解度下降,产生聚合物出现沉淀;临床用药操作不规范,药物稀释和溶解不充分,而致微粒的增加,如粉针剂先用注射用水溶解比直接抽取5% 葡萄糖溶解其效果要好得多。而护士为了操作方便往往溶解粉针剂时直接抽取输液溶解,而不是先用注射用水溶解,因而生产大量不溶性微粒,这样配伍的溶液用了很容易引起输液反应;用量过大、输液过快、中西药不合理联合应用等都易引起不良反应。说明书问题:有些中药注射剂的说明书表述不规范,未能给临床提供具体明确的应用依据,项目不全:如缺不良反应、禁忌、注意事项等;或只有项目,却表述过于简略,不能指导临床正确用药。

不良反应特点:收集有关文献,发现中药注射剂产生的不良反应有多种,累及全身大多数器官,严重的甚至可导致死亡。出现不良反应大多在用药后1 h之内,无性别差异,具有普遍性。据统计,中药注射剂引发的不良反应以过敏反应(43.52%)和过敏性休克(12.29%)为主,且有关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的报道呈逐年增加的态势Ⅳ。李氏Ⅴ等 收集了1994-2002年国内医药期刊报道的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193篇,对其中涉及的355例病案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显示:①不良反应涉及各个系统,其中皮肤及附件损害占36.62%,表现为皮肤瘙痒、红肿、出现丘疹、荨麻疹、玫瑰疹、水疱等各型皮疹;药物热占20.85%,表现为高热、寒战等;过敏性休克占9,86%,表现为胸闷、呼吸困难、大汗淋漓、心率加快、血压下降、意识不清、口唇紫绀和四肢厥冷等;循环系统损害占9.29%,表现为胸闷、心悸、心律失常、血压异常、心绞痛等;血液系统损害占5.35%,表现为血小板异常、紫癜、白细胞减少等;神经系统损害占5.07%,表现为头晕、头痛、唇麻木、语言不清等;呼吸系统反应占3.01%,表现为呼吸困难、咳嗽不止、哮喘等。②最快出现不良反应的时间为用药后20 s,最慢为停药后3周。③不良反应病例数前5位的药品依次为双黄连、清开灵、穿琥宁、丹参、鱼腥草注射液。④绝大部分皮肤过敏反应患者停药后逐渐痊愈,少数患者采取对症治疗后痊愈,但有4例因过敏休克死亡。郭氏等 通过检索2001-2005年中国医院知识仓库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查阅国内公开发行相关资料,收集了788例患者对于鱼腥草、葛根素等10种注射剂不良反应,并进行分析。结果显示:①不良反应涉及多个系统器官,皮肤产生荨麻疹、瘙痒、红斑、水泡、剥脱性皮炎的占22.21%;面色苍白、脉搏细弱等休克表现的占21.06%;呼吸困难、急性肺水肿的占12.82%;心慌、胸闷、呼吸困难、烦躁不安等类过敏性休克的占11.04%;发热占9.26%;消化系统疾病的占8.63%;心动过速等心血管系统表现的占3.81%;头晕头痛、烦躁不安、全身抽搐等中枢病变的占3.05%;其他表现如口腔黏膜咽喉疱疹、眼睑口唇水肿、诱发鼻出血、阴道出血、液体外渗致皮下坏死的占2.66%;血液系统疾患的占2.54%;多脏器系统衰竭甚至致死的占1.78%血尿、少尿、’肾衰竭等泌尿系统疾患占1.14%。②不良反应数量较多的前5个品种依次为鱼腥草、葛根素、双黄连、剌五加、复方丹参注射液。③30 min内产生不良反应的有403例,占调查总数的51.8%。④ 从性别上来比较,男性占49.6%,女性占5O.4%,两者无明显差异。

不良反应原因分析:药物方面因素:①药材质量稳定性差。主要因其产地不同,受土壤、气候、采收季节等种植条件的影响。② 中药注射剂成分复杂,多为大分子物质,如蛋白质、淀粉、鞣质、色素、树脂、挥发油等致敏成分及各种增溶剂、有机溶剂、调节剂等“,他们既具有免疫原性,又具有免疫反应性,这些成分进入人体后刺激机体产生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当再次接触该抗原即发生过敏反应。③制备工艺因素。目前纳入国家标准的中药注射剂大多报批时间较早,工艺水平滞后。大多数涉及水醇法、醇水法、蒸馏法等方法制得的中药注射剂,所含成分为不够清楚的混合成分,尤其是复方中药注射剂,其有效成分和杂质的含量难于严格控制,安全性和有效性也就难以保证。④配伍因素。大输液在临床上多被作为载体,配伍一种或多种中药注射剂通过静脉滴注给药,输液的性质及pH值可影响中药注射剂在溶液中的稳定性 Ⅵ。患者个体体质因素①过敏体质患者易发生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其在正常或小于正常剂量的情况下都有发生不良反应的可能。②儿童患者易发生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因其正处在生长发育期且年龄越小,器官组织发育越不完全,血脑屏障和脑组织发育也不完善。③老者易发生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因他们多存在不同程度的脏器衰退,对药物剂量个体差异明显增大,药效阈值变窄,对药物的敏感性和耐受性不同于成年人,易生药物蓄积,出现不良反应。使用不合理:① 医生业务水平。中药使用强调的是辨证论治,若医生临证不对患者进行辨证,盲目使用中药注射剂,势必造成严重的不良反应。高氏等 将3O例符合研究标准的急性期脑梗死患者随机均分为辨证用药和非辨证用药两组。结果显示,辨证用药组在神经功能好转的同时中医证候一并好转;非辨证用药组虽然神经功能好转,但却出现了神经系统以外的不适,个别患者还出现了新的症状。② 用药剂量过大,疗程过长。不区分患者年龄、心肾功能等差异,~律高剂量起始用药是引起中药注射液药物不良反应的又一因素。③ 输液速度过快。如即使处方中药物用量不大,但实施输液时将滴速调得过快,单位时间内药物进入患者体内量过多,会增加不良反应发生的可能性。

中药注射剂的改进途径:①加强中医中药理论对其指导作用,在使用中药射 剂前,对病人的寒热、虚实、表里等进行辨证Ⅶ。②加强中药注射剂基础及临床研究,只有认清药理学、药动学过程,才能认清其作用机理、防范不良反应的发生。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在2006年6月1日下发通知,暂停销售含鱼腥草成分的中药注射剂,即说明对其基础研究的重要性。③加强对其质量标准的制定修改从法律、技术、管理上加强对中药注射剂质量的重视。如通过指纹图谱定性定量分析检测中药注射剂。我国目前新修订的新药含量测定要求是:以净药材为组成的注射剂所测定的指标总含量应不低于总固体量的20%,静脉注射不低于25%。这对于解决中药制剂成分清楚、疗效确切、安全可靠的要求是一个良好的开端 Ⅷ。④改进中药注射剂的制备工艺,提高药品质量,针对中药制剂尤其是复合中药注射剂,其有效成分和杂质的含量难于严格控制,应大力倡导相关企业引进外先进技术,在中药生产的去粗取精中有所突破,达到成分清楚的目的,提高产品的质量。⑤规范合理用药,医生临床用药必须以正确的辨证为前提。中医理论认为,疾病有寒热虚实之分,中药亦有寒热温凉之性,治病投药必须按照中医理论和辨证论治的原则,具体用药要因人、因时、因地、因病而异,辨证处方选药配伍,随证加减,同时要注意用药禁忌和用量,要“中病即止”。另外,由于目前对中西药配伍的研究尚不完善,~些中西药联用常可导致疗效降低,甚至产生不良反应,所以,在没有明确联用可增强疗效、减少不良反应的情况下,应尽量避免中西药联用。⑥加强药物不良反应监察和报告 由于药物在体内作用的复 杂性,同时由于临床实验的局限性,应加强上市后不良反应报告以保证药物安全。

篇8:浅析关于火灾事故调查的几点思考

1 当前火灾调查存在的问题

(1) 在制度设定、机构设置、职权划分上存在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 越来越难以满足当前形势发展的要求, 改革火灾事故调查制度, 重新确定公安消防机构在火灾事故调查工作中的职责、任务, 提高火灾事故调查效率势在必行。

(2) 火灾事故调查人员的业务素质不高。现有的火灾事故调查人员大多数是“半路出家”, 没有系统学习火灾事故调查专业知识, 要么草率行事, 主观臆断, 认定原因;要么是推御式处理, 为图省事, 不做火灾原因认定或认定结论一律为原因不明。这当然容易被当事人或受灾单位以不作为推上被告席, 但公安消防机构也有说不尽的苦衷, 受警力限制, 每起火灾无论大小, 都严格按火灾调查程序步骤走完, 不切实际, 比如一些损失、影响特别小的居民、村民住宅火灾, 就没有必要花大量的精力, 调查整理作出火灾认定书, 或者说出具火灾认定书也无多大价值和意义, 笔者认为, 开展火灾调查工作, 也应考虑付出成本。当然也确有相当一部分火灾, 经努力艰辛的调查后, 查不清原因, 而要强迫公安消防机构做出火灾原因认定, 好似令其“挟泰山以跃诸海”, 非不为也是不能也。

(3) 火灾事故调查队伍不稳, 严重影响着火灾事故调查工作的正常开展。目前, 全国从事火灾事故调查工作的专、兼职人员相当少, 但是专业、换岗频繁, 加上受火灾事故调查工作脏、累和责任重大, 且时刻都可能成为被告等因素的影响, 一些火灾事故调查人员想方设法离开火灾事故调查工作岗位, 专业素质难以提高, 骨干难以保留, 火灾事故调查队伍呈现青黄不接的状况。

(4) 警力严重不足。消防机构警力严重不足已成为不争的事实, 尤其是从事消防火调岗位的警力更为缺乏, 一般每一县 (市) 区消防监督机构火调岗位仅有1~2名人员, 却担负着整个辖区的火调工作。在此基础上, 多数火调人员又兼有消防监督检查, 建筑审核、验收等多项工作。因此, 若县级公安消防机构在消防监督检查时, 它的火调工作近处于“瘫痪”状态。

(5) 火灾现场勘查和痕迹物证分析鉴定仪器严重不足, 影响了火灾事故调查工作的科学性、准确性。火灾发生后, 由于经过火烧、倒塌及扑救时水流的冲击, 现场遭到了严重的破坏。给火灾原因的认定、现场物证的提取以及火灾损失的核定带来了难度。因缺少火灾现场勘查和痕迹物证分析鉴定仪器, 不少火灾事故调查人员在调查火灾时只能凭经验、凭主观意愿办事, 原因没找准、责任分不清, 火灾事故处理长期不能结案, 火灾事故责任者得不到追究, 影响了公安消防机构的形象。因痕迹物证分析鉴定仪器的严重不足, 有的痕迹物证无法在火灾勘查现场进行分析, 拖延了调查时间, 错过了调查最佳时机。因痕迹物证鉴定经费无法落实, 有的痕迹物证得不到鉴定, 火灾事故调查中断。

2 分析问题的原因

上述火灾事故调查工作的问题之所以存在, 究其原因是复杂的, 除市场经济负面效应和社会上不正之风的影响, 以及我国消防法制还不健全, 有些关系尚未理顺等原因外, 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原因。

一是思想重视不够, 重建审、消防监督检查, 轻火灾事故调查的现象比较普遍。

二是公安消防机构的警力和技术力量难以适应。火灾事故调查是一项专业技术性非常强的工作, 火灾原因认定涉及物理、化学、电工、传热、摄影、摄像、法律、刑侦等诸多自然学科和边缘学科, 这就要求我们火调人员既要有专业性又要有丰富经验积累, 所谓“术业有专攻”, 不同原因类别的火灾调查, 就应该有侧重于这方面知识结构的专业技术人员参加, 而目前我国除京、津、沪直辖市外, 其它各省、市、自治区均没有专门的火灾调查机构建制, 所以, 在当今欧美等发达国家相当一部分火灾存在原因不明的时候, 而我们一些地方火灾的查清率连续几年都是100%, 复议、诉讼案件逐年成倍的增加, 也就不足为奇了。

三是机构设置不够, 目前国家还没有火灾事故调查机构编制, 火灾事故调查人员大多为兼职, 兼而不钻, 得过且过, 存有只要把事情能摆平即可的错误认识。

四是业务理论、技能培训不够, 培训的理论不成体系, 且培训的范围不够宽。作为全国唯一消防专业院校的武警学院, 每年在各省招收火灾事故调查专业学员的数量屈指可数, 且有一部分学员毕业后并不从事火灾事故调查工作, 如此火灾事故调查人才培养局面, 根本无法满足新世纪火灾事故调查工作的需要。

五是从事火灾调查人员的地位相对其他岗位比较低, 工作辛苦, 待遇又低。火灾原因调查工作是一项极其劳神费力的工作, 往往调动大批人员, 旷日经久而终不见结果。例如我省现在一年发生火灾近2万多起。而全省公安消防监督干部编制只有区区几百人, 即使把这些人的全部精力都用到认定火灾原因这一项工作上来, 也做不过来。

3 火灾调查工作的改革方向

3.1 加快火灾事故调查人才的培养

火灾事故调查工作是一项科学性、技术性、政策性很强的基础工作, 它涉及政治、经济、法律、社会科学等领域, 集知识、经验、技能于一体, 技术含量相当高, 广阔知识面和丰富经验的积累是非常重要的, 因此, 必须加大对火灾事故调查人才的培养。人是火灾事故调查之本, 人才素质是战斗力生成的第一要素, 人才培养是火灾事故调查事业发展的当务之急, 重中之重。人才培训的机制应有所创新, 确立素质教育、超前教育、创新教育、开放教育新观念, 积极拓宽人才培养渠道, 大力培养素质复合型人才, 有条件的可以组织技术人员到一些火灾事故调查技术先进的国家参观学习, 逐步提高火灾事故调查人员的业务水平。武警学院应积极争取, 扩大火灾事故调查专业的招生规模, 为全国培养更多的专业人才。同时, 应继续加强消防培训基地建设, 建立健全晋升培训和岗位培训制度。培训既要传授火灾事故调查专业理论知识和工作经验, 又要讲解法律、法规、犯罪心理学等方面的内容, 培养他们分析问题和利用技术手段解决疑难火灾事故调查的能力。

3.2 保持火灾事故调查队伍的稳定

人员的相对稳定是火灾事故调查事业健康发展的根本保证。在体制上, 应适当放宽, 考虑以现役制为主体, 适当增加地方公安编制, 增设文职干部编制, 逐步提高火灾事故调查岗位中、高级技术职称人员的比例, 以延长火灾事故调查专业技术人员的服役年限;对有较高技术水平的现役技术骨干在达到服役年限时直接转为地方公安干警, 继续留在火灾事故调查岗位工作, 这有利于保留技术骨干和保持较高的技术水平, 始终有一个稳定、高效的技术核心。在火灾事故调查人员的来源上, 可适当从地方大学中招收相关专业的毕业生充实到火灾事故调查岗位上, 逐步提高火灾事故调查人员的文化档次和知识水平。同时, 应积极营造有利于人才脱颖而出的良好氛围, 更多关心火灾事故调查人员的工作和生活, 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 对成绩突出的应给予肯定和奖励, 提高他们的积极性。

3.3 针对警力严重不足的现状, 尤其是基层

大队更显不足的实际, 应积极探索火调专兼职人员的编制改革, 切实解决警力不足的矛盾

一方面, 从思想上高度重视火调工作的重要性, 将其摆在与建审同样重要的位置上, 对当地消防机构管辖范围内的地区分片划区, 没区设定专人进行火调;另一方面, 增加内设机构。宜在支队防火处一级设立火调科, 可视支队类别配置1~3人, 再次, 对现有的消防监督检查、建筑审核、验收人员进行系统的火调培训, 让其在一般火灾的调查工作中能够胜任。

3.4 取消火灾损失核定职能, 改革有关火灾损失统计制度

根据现有的法律法规, 我国现行的有关火灾损失统计方面的工作, 实际包含了两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火灾损失的核定;二是火灾损失统计。火灾损失统计和核定是两个不同性质的工作, 损失核定具有一种具体行政行为性质, 他的法律效力在于可作为民事诉讼损害赔偿的依据, 而损失统计不是一种具体行政行为, 仅作为一种官方数据, 予以公布, 不能作为民事诉讼证据。笔者建议, 参照其他国家的做法, 只作火灾损失统计, 取消火灾损失核定工作。实践中, 人民法院损害赔偿计算方法和公安消防部门的核定方法存在不同, 损失核定没有实际作用。

参考文献

[1]任松发, 等.火灾调查[M].北京警官教育出版社, 1998.

上一篇:以院务公开为抓手,促进党风廉政建设下一篇:张齐华所有教学实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