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旅游产业发展

2022-06-23

第一篇:成都旅游产业发展

成都特色旅游的成功对旅游产业发展的启示1

摘 要: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老百姓的生活水平出现了较大的提高,对于旅游的需求也逐渐增多,由此为旅游产业带来了发展的新契机。在我国目前的旅游产业发展中,主要形成了几大类旅游方式,一类是主打自然风光的,例如桂林、黄山等,一类是主打民俗特色的,例如内蒙古、西藏等,一类是主打城市文化特色的,例如成都等。从最近几年的旅游产业发展数据来看,成都的特色旅游依靠独特的地域特色和民俗特征,取得了成功,为旅游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发展思路。所以,我们有必要对成都特色旅游进行深入的了解,认真分析其对旅游产业发展的启示。

关键词:成都; 特色旅游; 成功; 旅游产业;启示

从目前我国旅游产业的发展来看,要想取得业绩的持续增长,就要在旅游特色上下功夫,或者是以风景取胜或者是以特色取胜。在这一点上,成都的特色旅游给了我们有益的启示。成都的旅游业发展所依赖的主要是城市的特色景点和巴蜀文化,虽然没有奇美秀丽的自然风光,但是独特的城市景点却给游客带来了难以磨灭的印象。由此可见,旅游产业的发展,关键在于找准城市的定位,只有用独特的风格和特色去吸引游客,才能保证旅游产业取得持续快速的增长。所以,我们有必要对成都的特色旅游进行深入的了解。 一.成都特色旅游的特点分析

通过了解发现,成都特色旅游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成都的锦里代表了当地对旅游资源的深入挖掘

传说中锦里曾是西蜀历史上最古老、最具有商业气息的街道之一,早在秦汉、三国时期便闻名全国。现在,锦里占地30000余平方米,建筑面积14000余万平方米,街道全长550米,以明末清初川西民居作外衣,三国文化与成都民俗作内涵,集旅游购物、休闲娱乐为一体。通过对这一古迹的挖掘和重建,突出了成都的文化特色。

(二)成都的宽窄巷子代表了当地对旅游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十分到位

“宽窄巷子”是成都市三大历史文化保护区之一,由宽巷子、窄巷子和井巷子三条平行排列的城市老式街道及其之间的四合院群落组成,于上世纪80年代列入《成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宽窄巷子由45个清末民初风格的四合院落、兼具艺术与文化底蕴的花园洋楼、新建的宅院式精品酒店等各具特色的建筑群落组成。这一旅游资源的有效利用,反映了当地对旅游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十分到位。

(三)成都悠闲的生活成为了当地旅游发展的一大名片

在城市旅游发展中,城市的文化氛围是重要的旅游元素,同时也是城市的名片之一。成都既是巴蜀文化的集大成者,也是现代文化和古代文化结合的成功范例,凡是到过成都旅游的游客,都会对成都悠闲的生活有着深刻的印象。在旅游开发过程中,当地也将悠闲的生活当作了当地旅游发展的主要名片。

二.成都特色旅游的成功对旅游产业的启示

从成都特色旅游取得的成功来看,旅游产业要想取得持续健康的增长,就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要对城市的文明古迹进一步发掘重建,增加旅游卖点

任何一座城市中,都会有一定数量的文明古迹。要想开发城市的旅游产业,就要对城市的文明古迹进行全面的发掘和整理,并对有价值的古迹进行修葺和重建,做到以景点吸引游客,以文明古迹和古代文化来吸引游客,提高城市旅游产业的整体品质,完善旅游硬件设施,增加旅游的卖点,达到促进旅游业发展的目的。

(二)要利用好城市的文化特点,做到多元文化的融合 在我国的城市中,都有城市独特的文化精神和文化特点,在开发旅游的过程中,要对城市的文化特点进行正确把握,要围绕着城市的文化特点构建旅游事业的发展形式,并努力实现城市古代文化与现代文化的融合,以及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的融合,使城市文化成为吸引游客的有力卖点。

(三)要形成独特的城市生活氛围,给游客以深刻的印象

以成都为例,其悠闲的生活氛围和生活方式为国人所了解,许多人甚至为了体验一下这种独特的生活氛围而特意去成都旅游。这就说明了成都在构建城市生活氛围和形成城市生活方式的时候,注重了独特性。所以,在旅游产业的发展中,我们应该形成独特的城市生活氛围,以此给游客留下深刻的印象,全面提高城市旅游产业的特色。 四.结论

通过本文的分析可知,在城市旅游产业的发展中,成都特色旅游的成功具有一定的代表性,给整个旅游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启示。为此,在开发城市旅游产业的时候,我们必须注重构建特色的城市文化体系和独特的城市景点资源,打造特色化的旅游环境,为旅游产业的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

第二篇:成都农家乐乡村旅游发展考察报告

市旅游局

为了学习借鉴外地农家乐旅游发展先进经验,加快我市乡村旅游的开发建设步伐,市旅游产业开发领导小组组织市旅游局、农业局及甘州区、山丹县等六县区旅游局负责同志对四川省成都市锦江区三圣街道办事处、龙泉驿区山泉镇、洛带古镇、郫县农科村等农家乐乡村旅游点进行了实地考察学习,重点对国家AAAA级旅游风景区“三圣花乡,五朵金花”进行了全面深入的考察。

一、基本情况

成都市是中国农家乐旅游的发源地。目前,成都市郊共有农家乐5596户,直接从业人员5.8万人,带动相关就业人员30万人,2006年实现旅游总收入17亿元。近几年来,成都市锦江区三圣街道办事处的“五朵金花”、郫县的农科村、龙泉驿区的万亩桃花果园等一批具有代表性的全国农业观光示范点,已经被培育成为高品位、多功能、各具特色的现代化农家乐庄园。

(一)三圣街道办事处的“五朵金花”模式。

1、“一村一品”,因地制宜,错位发展,推进产业布局特色化。锦江区充分利用三圣乡花卉种植的传统优势和地处城市通风口背靠大城市的地缘优势,抓住2003年举办“中国成都首届花博会”的有利时机,将花博会周边的五个村庄在原来经营花卉的基础上,由政府统一规划,打造了花乡农居、幸福梅林、江家菜地、东篱菊园、荷塘月色“五朵金花”。“幸福梅林”围绕梅花文化和梅花种植欣赏,形成梅花产业链,梅花种植面积超过2100多亩、20余万株,大力发展旅游观光产业,形成了全国规模最大、品种最齐、数量最多的梅花基地之一;“花乡农居”主要以花卉种植销售为主,形成了以发展小盆、鲜切花和旅游观光产业为主导的国家级风景区;“江家菜地”以认种的方式,把传统种植蔬菜、瓜果和农作物变为市民和学生体验农家生活的休闲产业,实现城乡互动;“东篱菊园”以非洲菊为主打品牌,突出多种类的菊花和大规模的菊园,形成了“环境、人文、菊韵、花海”的交融,实现了花卉设施化、产业化生产,形成了全国最大的菊花培育基地和展示种苗成长过程的观光基地;“荷塘月色”则以池塘荷花、榕树成荫、川西小镇和田园风光为特色,成为艺术家写生、创作的基地,通过引进知名画家、自由画家,打造“户户都是画意村”,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2、规划先行,城市化建设,推进农村建设景观化。坚持以规划为先导,按照城市建设标准加快完善农村基础设施,把农村建设与发展文化、旅游、观光、休闲等有机结合起来,多元化投资,适度进行景观打造,保持了良好的生态环境。一是农房改造景观化。按照宜散则散、宜聚则聚的原则,统一规划、统一风格、统一建设标准,采取“农户出资、政府补贴”的方式改造农房,打造了具有川西民居风格的建筑群。二是基础设施城市化。按照整体规划,以城市道路、污水处理、天然气等生活设施标准,完善乡村基础设施建设,让农民就地享有城市文明成果。三是配套设施现代化。实现了农村户户通光纤,在行政村建成村卫生服务中心,实现了公益设施配套。四是景观打造生态化。打造湿地,新建绿地,保护原生态植被,建成微水治旱工程、农业文明记忆馆,迁建牛王庙,举办花卉时节、梅花节、菊花季节、荷花开了等节会活动,营造优美的人文自然景观和生态环境。五是土地开发集约化。对土地严格监管,整合农宅,拆除违建,减少农房占用耕地。充分利用荒山、沟渠、坡坎等土地修建配套经营性用房和会所,盘活土地资

源,使有限的土地资源发挥最大的效益。

3、文化润色,产业支撑,推动乡村旅游健康发展。一是以品质打造品牌。以申报国家AAAA级风景旅游区和承办中国首届“乡村旅游节”为契机,采取政府制定统一标准并给予适当补贴,引导景区内的经营者对厨房、厕所等基础设施进行统一改造,对景区内的经营场所进行规范,使其与自然环境、文化特色相协调。通过开展“部门包村、干部包户”和“干部入户,文明到家”等活动,帮助经营者提升经营理念和管理水平,使其摆脱传统意义上“农家乐”的低水平经营,真正体现“五朵金花”景区的旅游品牌形象。二是以文化提升产业。从景区的错位互补和协同发展入手,加大对“五朵金花”特色文化创意产业的培育力度。通过打造“荷塘月色画意村”、引进“许燎原设计艺术博物馆”等手段,吸引绘画、摄影、雕塑等艺术家扎根乡村,使“五朵金花”成为艺术家的聚集区和艺术加工厂、艺术大卖场,带动农民融入文化产业链。三是以项目促进发展。围绕花卉市场的改造提升,启动了“成都国际花卉产业园”项目,以上海大地公司为龙头,加大种苗组培室、设施化栽培和“飞地农业”的扶持建设力度,将“东篱菊园”打造成为垄断西南、全国甚至成为国际市场的非洲菊种苗供应地。以成都金港赛道项目为载体,积极培育发展汽车赛事关联产业和汽车后续市场,在丰富乡村旅游内涵的同时,促进新型村集体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四是以旅游致富农民。鼓励支持观光道路两侧的农户,依托改造后的农房,采取自主经营、与别人联营、出租给有实力的公司等方式,发展乡村旅游,推出赏花、休闲、体验等多种形式的旅游项目,满足不同消费需求游客的需要。2006年三圣乡的“五朵金花”300多户农家乐经营户,接待海内外游客747万多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9亿元。

(二)农科村农家园林型模式。

成都市郫县农科村是“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地处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和中国盆景之乡的核心地带,是成都市农家乐旅游的发源地。全村有旅游接待景点100个,可同时接待游客1万人,该村农民年人均收入突破4万元。据了解,当地农户的收入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出售自家种植的盆景。售价从几十元到十几万元,能够满足家庭、公司、会所和高档饭店等各类消费者需求。二是依托自家的园艺美景经营“农家乐”项目。农家小院里设臵秋千、滑梯、转圈椅、台球、茶座等,供游客休闲娱乐。这种经营机制非常灵活,有游客时可商,无游客时可农,从事旅游服务和务工务农两不误,不但利用了闲散劳力,而且可将农副产品直接作为商品出售,这种“农家乐”即成为销售盆景苗木的经营平台,也成为市民休闲旅游的消费场所。

(三)龙泉驿风景旅游区观光果园型模式。

龙泉驿风景旅游区,位于成都东门外龙泉驿区,是成都市的花木、水果生产基地,以水蜜桃为主导农业产品,以花果山为美名,以万亩观光果园为旅游主导产品,住农家屋,吃农家饭,摘农家果。该区域面积达40多万平方公里,以“桃花文化”为主题,春季赏花节为主要载体,已形成影响颇广的成都世界桃花节主题旅游活动。

二、主要经验

(一)政府支持是关键。为了打造“五朵金花”,三圣街道办事处所在的锦江区政府投入8000多万元,用于搭建融资平台,吸引民间投资,改善农村环境,建成了市民休闲的开放式公园,成功走出了一条推进城乡一体化的路子。从“中国农家乐发源地”——农科村来看,农家乐作为一种新兴的旅游模式,能够最先在这里诞生,其中政府对产业结构调整的科学引导起到关键性作用。郫县集

中交通、农业、林业、环保等部门的项目资金,先后投入2600多万元,改扩建农科村旅游环线公路,完善供水、供气、排污等基础设施,绿化、亮化、美化景区。龙泉驿风景旅游区,政府投资修建盘山环行观光公路、桃花诗歌广场、诗歌墙等基础设施和旅游文化配套设施。五朵金花、农科村和龙泉驿风景旅游区的实践证明,政府的参与支持是农家乐得以快速发展的关键。

(二)产业支撑是基础。所考察三地均以花果为主导产业,花果基地为旅游发展提供了客观环境,旅游发展促进了花果产业的发展。由花果产业嫁接发展起来的旅游业,既是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一、三产业就地融合的创新模式,又是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有效途径,更是城乡一体化建设的成功范例。目前农科村花卉种植面积已达2100亩,占全村耕地总面积的87.5%;村内有5家园林绿化企业,年产值2800多万元。村内成立了花木协会,帮助农民及时掌握市场信息,组织花木生产和销售。“组织+协会”的发展模式,为花卉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促进了农民增收致富。

(三) 科学规划是前提。考察组所考察的农家乐项目大多是经过精心规划和设计,不仅特色突出,而且环境优美和谐,市、区政府聘请专业规划设计单位编制新村建设规划,起点高,档次高,为农家乐的有序发展把握了方向。

(四)规范管理是保证。加强农家乐的管理,规范农家乐经营所需手续,是引导农家乐健康规范发展的根本保证。成都市政府在这方面采取了得力措施,先后发布了《农家乐开业基本条件》和《农家乐旅游服务质量等级划分》两项地方标准,明确了办证内容、手续和收费标准。在质量等级评定管理工作中明确规定市、区(县)两级评委会职能,市评委会具体受理四星级、五星级农家乐旅游服务质量的等级评定,三星级以下由区(县)评委会受理,并报市评委会备案,聘请专家撰写导游讲解词,并由专业导游进行讲解。

(五)人才培养是根本。为了提升农家乐行业管理水平,四川组织了大规模的培训班,直接培训乡村旅游业务骨干1000名,带动培训各地乡村旅游从业人员10万人次。自2005年以来,成都先后办班300期,培训从业人员5.3万人次,有力的提升了农家乐发展质量、管理水平和经营水平。

三、几点建议

(一)加大政策、资金支持力度。把乡村旅游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抓手,在领导力量、政策、资金等方面给予倾斜支持。针对我市农家乐园普遍还存在的档次不高、特色不显、内容不丰、规范不力、服务不周、规模不大、品牌不响等问题,政府制定相应奖励政策,合理引导,控制数量,提高质量,进一步调动农家乐经营业户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形成大力发展农家乐旅游的良好氛围。

(二)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将乡村旅游作为全市“十一五”期间一个新的旅游增长点来培育,坚持科学规划,邀请民俗旅游规划专家,尽快编制我市农家乐旅游总体规划和相关乡镇村农家乐详细规划。规划要突出地方民俗风情、生活习惯及文化特点,建筑风格要与周围自然环境协调,风格显明,布局合理。建设要严格按照规划组织实施,把农家乐旅游村入口建筑、农家乐经营户房屋作为重点,从水、电、路、环境等方面着手,硬化道路、绿化村庄、净化庭院、美化房舍,实现农民人居环境改善的全面突破。

(三)因村制宜,抓出一批农家乐旅游示范村和示范户。突出重点,以点带面,打造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旅游农业格局。我市粱家墩镇、新墩镇、长安乡等乡镇交通方便、区位条件好,具备发展乡村旅游的绝佳条件,而且农家乐旅游已有一定的发展基础。当前,要积极引导、扶持,搞好基础设施建设,扩大游

客接待能力,提高档次和水平,发展农家乐示范户,打造我市农家乐旅游强村。

(四)加大典型宣传力度,形成浓厚舆论氛围。根据客源市场和旅游活动的变化情况,特别是结合“假日旅游”的规律和特点,找准目标市场,重点进行宣传促销,不断提高乡村旅游产品的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旅游部门要适当推介自然景点、乡村旅游一日游线路,将乡村旅游与大旅游融为一体。对在农家乐旅游乡镇、村、户建设经营中涌现出来的示范村、带头户、带头人,加大宣传推广力度,使其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引导广大农村、农户自觉参与到农家乐建设工程中来,带动全市农家乐旅游的快速发展。

(五)加大培训力度,提高从业人员素质。旅游、农业、劳动等部门联合制订农家乐培训计划,抓好教育培训、经营管理培训和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农民综合素质。针对农家乐操作员工进行岗位职业技能培训,针对农家乐管理人员进行经营管理培训和业务发展培训,提升农家乐旅游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

(六)加强组织引导,坚持可持续发展。成立乡村旅游工作领导机构,承担组织推动、工作指导、服务协调、政策研究、解决困难、贯彻标准、典型推广等工作。旅游部门要着重做好开发指导、完善服务、市场开拓、宣传促销、人才培训等工作。强化政府的主导地位,加强领导,统一规划,统筹协调,制定基本的乡村旅游设施标准和接待服务标准,完善机制,规范管理,推动乡村旅游农家乐健康有序的发展。

第三篇:中国乡村旅游发展模式研究———成都农家乐与北京民俗村的比较与对策分析

中国乡村旅游发展模式研究———成都农家乐与北京民俗村的比较与对策分析

[摘 要]本文比较了成都农家乐与北京民俗村的发展历程、发展模式与政府规制办法,指出乡村性是乡村旅游的核心,乡村旅游的标准管理、规模经营与经营者的“飞地化”导致乡村性的消失,主张乡村旅游应从主题、地格与氛围三方面塑造与维系乡村性,应该强化特色分类管理、合理规划、坚持“本地化”与改进土地政策以保持乡村旅游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乡村旅游;农家乐;民俗村;发展模式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5006(2005)03-0063-06 我国的乡村旅游主要有三种类型:农村依托型(以农村聚落、农民生活为依托);农田依托型(以农田、苗圃、茶园、花园、果园、林园等为依托);农园依托型(以“三高”农业园为依托)。乡村旅游发展比较成功的地方多在经济发达的大都市郊区,成都的农家乐与北京的民俗村是我国乡村旅游发展的代表。

一、乡村旅游的理论与实践 (一)乡村旅游的理论回顾

乡村旅游占所有旅游活动的10%~25%(欧洲参数EuroBarometer,1998)。它是发生在乡村地区以乡村性(rurality)为依托的旅游活动。德诺伊(Dernoi,1991)指出:乡村旅游是发生在有与土地密切相关的经济活动(基本上是农业活动)的、存在永久居民的非城市地域的旅游活动。他还鲜明地指出:永久性居民的存在是乡村旅游的必要条件。瑞切尔(Reichel)、罗文格特(Lowengart)和米尔曼(Milman)就指出:乡村旅游就是位于农村区域的旅游。世界经济合作组织强调乡村性(rurality)是乡村旅游的中心和独特的卖点。保持乡村性的关键是:小规模经营、本地人所有、社区参与、文化与环境可持续(布罗曼Brohman,1996)。

乡村旅游是传统农业的后续产业或替代产业。在欧洲持续一个世纪以及美洲近80多年的乡村地区衰退使乡村旅游的作用日显重要。乡村旅游为农民提供了第二个收入来源,带来更多的就业,减少了人口的流失,带来了城市新观念。它给城市人体验乡村生活的机会,提升了他们对乡村问题的认识。它促进乡村经济的多元化,尤其是手工艺,有利于基础设施改造(德诺伊Dernoi,1991)。乡村旅游者以有小孩的家庭、老年人、追求不同体验的城市人、教育水平中等偏上者为主体。本地人所有、本地人管理的小型家庭旅馆在乡村旅游中扮演重要角色,因为它们更多使用本地劳动力与本地的建筑材料,从外面买进的食品也不多。由于国内旅游更多使用本地的劳动力与资源因此它比国际旅游对乡村旅游的贡献大(阿奇尔Archer,1978)。肖普纳(Schoppner)研究了乡村旅游的经营规律,指出乡村B&B每年至少要出租80~100夜,公寓每年出租100~120夜才能赢利(欧普曼Oppermann,1996)。

朗格和兰恩(Long&Lane,2000)指出乡村旅游进入了第二阶段,扩张、兼并、差异化与理解(understanding)是主要特点。夏普利(Sharpley,2003)指出,可持续发展与环境问题是未来乡村旅游发展的核心,而可持续发展的本质就是本地化(Localization),即开发的目的主要是满足本地社区发展的需要,建设本地产品供应链,鼓励地方工艺品生产,保证收益最大程度地保留在本地,确保开发力度在环境与社会承载力之内。

(二)政府与非政府组织对乡村旅游发展的扶持与规制

多数国家把乡村旅游作为政治任务或公益事业来发展,把社会效益(比如扶贫、增加就业等)放在经济效益之上。政府在乡村旅游发展中的角色从原来的管制(government)转变为现在的治理(governance)(古德温Goodwin,1998)。前者是由地方政府强制管理,后者则是地区内外的相关机构合作引导。治理更强调政府与非政府组织共同合作。流行于20世纪80年代以前的政府干预以及之后的新自由市场(neo liberalfreemarket)方法逐步被“第三条道路”所替代,即把政府的再分配(state sponsoredredistribution)与市场经济(marketledeconomy)整合起来发展乡村旅游(夏普利Sharpley,2003)。

许多国家实施了一系列计划支持乡村旅游的发展,如法国的“假期绿色居所计划(StationsVertesdeVancances)”与“欢迎到农场来(Bienvenuealaferme)”,奥地利的“农场假期(FarmHolidayinAustria)”项目,意大利的Toscana乡村节庆与Ecosert计划,波兰的“波兰绿肺”项目,以及泰国的Umphang社区旅游项目等。按照政府对乡村旅游的干预程度,可分为:①高度干预:希腊、爱尔兰和葡萄牙等国,政府参与规划、经营、管理与推销;②少量干预:法国、意大利、比利时等,政府参与规划,提供制度保障与财政支持;③很少干预:英国、德国等,只对自然生态保护方面进行干预。政府在乡村旅游发生危机时总是起主导作用,英国口蹄疫(FMD)危机时政府对受到沉重打击的乡村旅游提供了包括宣传、促销、减息减税、培训等支持。意大利要求乡村旅游是在农业基础上开发其旅游功能,规定旅游收入不得超过农业总收入的1 3,否则将提高税收比率。

非营利组织对乡村旅游有重要作用,1992年美国出台正式的关于乡村旅游与小商业发展的国家政策,并建立非盈利组织———国家乡村旅游基金(NRTF),从事项目规划、募集和发放资助、提供宣传。任务是鼓励可持续的乡村旅游发展;提高农村生活质量,提高联邦旅游和休闲场所的知名度;实行游客分流;缓解现有旅游场所的压力。主要业绩有:提供网络信息服务,执行州旅游合作计划,推广国际旅游项目,开发全美森林服务项目。加拿大的乡村旅游形式有度假农庄和土著旅游,协会是主要管理者,他们分别于1977年成立乡村度假农庄协会(CVA),1990年成立加拿大土著旅游协会(CNATA)。在我国台湾,协会在发展乡村旅游中起重大作用:大力发展网站;倡导分工合作,强调同一地区的联合;鼓励奇观(spectacle)、氛围(aura)、风景(landscape)和主题(themes)等“情境消费”产品的开发;制定《台湾休闲农业辅导办法》,保证产业有序发展(高贤伟等,2001)。

二、成都农家乐发展模式 (一)演变历程

以“吃农家饭、品农家菜、住农家院、干农家活、娱农家乐、购农家品”为特色的成都农家乐直接从业人员3 6万人,间接从业人员18万人,农家乐年收入10亿元。成都的农家乐经历了三个阶段:萌芽阶段(1987~1991):位于成都市郫县的友爱民俗旅游村是全国农家乐的发源地之一,依托其传统的盆景苗圃优势,发展民俗旅游。农家乐作为传统农业的结构调整的产物,传统农业的后续产业或替代产业而出现;发展阶段(1992~2002):省委领导题名农家乐,并确立“先发展后规范”的指导思想;规范阶段(2002~):对农家乐实行规范管理,升级上档,塑造形象、打造品牌。许多农家乐分别被评为“国家生态示范点”、“省级文明村”、“省级卫生村”、“国家工农业旅游示范点”,被誉为“没有围墙的农民公园”。

(二)经营特色类型

成都农家乐的特色类型包括:①农家园林型:以郫县友爱乡农科村为代表。依托花卉、盆景、苗木、桩头生产基地,这是农家乐的发源地。②观光果园型:以龙泉驿的书房村为代表。以水蜜桃、枇杷、梨子为依托,发展以春观桃(梨)花、夏赏鲜果的花果观光旅游,使旅游收入已经大大超过果品收入。③景区旅舍型:以远郊区都江堰的青城后山等自然风景区为代表。在景区附近的低档次农家旅舍受到中低收入游客的欢迎。④花园客栈型:以新都县农场改建的泥巴沱风景区等为代表。把农业生产组织转变成为旅游企业,在农业用地上通过绿化美化,使之成为园林式建筑。此外还有养殖科普型、农事体验型、川西民居型等(刘娜、胡华,2001)。

(三)政府扶持与规制办法

政府扶持:政府对农家乐不收管理费,经营1~2年不收税费,对中低收入的农户免收各种证照费,土地承包30年不变,买地50年不变。还组织专业户到全国以及东南亚国家考察。龙泉驿区政府每年拿出近100万元举办“桃花节”,又策划宣传了“赏果节”。政府对经营户实行“三证”管理和实行统一收费标准,指导农民增设旅游项目并对其进行培训。

星级管理:成都实施了《成都市农家乐服务质量管理办法》,制定了《农家乐旅游服务质量等级划分及评定》,2004年首次公布了59家星级农家乐单位,其中四星级20家、三星级29家、二星级9家、一星级1家。这59家单位作为“十一”黄金周期间的重点农家乐旅游产品向市民和游客推出。

卫生环保整顿:成都市工商、卫生、旅游、环保四部门阶段性对农家乐进行专项整治。重点检查“营业执照”、“卫生许可证”、“排污许可证”、从业人员“健康证”;检查卫生设施、客房、娱乐场所等安全是否达标。龙泉驿区针对农家乐水污染较为严重的实际情况,区环保局提出了“两池一证”的整治目标,要求景区农家乐必须修建化粪池、隔油池等污水处理设施,禁止随意排放,同时经验收后取得《排污许可证》。 推进规模、打造品牌:为了推进规模,塑造现象,实施整体打造、局部统一规划的策略,通过政府补助一点、业主出一点与有关部门免收一点的方法解决了农家乐房屋统一建筑风格、统一改造问题。

三、北京民俗村发展模式

2004年北京市已有11个区县50多个乡镇的331个村开展了乡村民俗旅游接待工作,从事乡村民俗旅游接待服务工作的农业人口约4万人。民俗旅游接待游客人数达893 9万人次,郊区乡村民俗旅游收入7 57亿元,见表1。它能“零距离就业,足不出户挣钱”。如平谷黄松峪乡雕窝村发展民俗旅游之前,人均收入不足千元,现在全村90%以上的民俗接待户,年平均收入在1 5万元以上。民俗旅游发展使上访村转变为专业村。海淀、门头沟、顺义等地的樱桃游客采摘价格高出市场销售价格近5倍。

北京市民俗村的发展历程与发展方式

20世纪80年代后期在昌平十三陵首次出现了观光桃园之后,京郊民俗旅游经历了:①农家乐时期(1994年以前)。郊区农村观光、学生体验农村生活和农家乐等活动是当时北京郊区农村旅游的主要形式。②民俗旅游接待专业户时期(1995~2000年)。1995年北京世妇会之后,大量宾馆饭店和旅游区(点)在郊区崛起,郊区民俗旅游户、民俗旅游村,以吃农家饭、住农家院、体验传统生活习俗、采摘果品菜蔬、垂钓等丰富的民俗旅游活动为特点,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旅游者。③规模经营阶段(2001~)。黄金周长线旅游过热产生消极后果后,郊区民俗旅游作为一种理性旅游消费的最佳选择,也是新颖的休闲度假方式。“非典”后的“休闲潮”推动了民俗村的规模经营。

北京民俗村的发展模式有三种模式:以遥桥峪为代表的“自发型”、以雕窝为代表的“领头雁”、以曹家路为代表的“好书记”模式,见表2。经营方式有以十渡为代表的“合作社”形式以及以遥桥峪为代表的“个体户”形式(邹统钎,2004)。

民俗旅游产品特色

北京市民俗村形成了许多特色:①10个以地域文化、建筑文化、民族文化、养生文化、休闲文化、果品文化、餐饮文化等为特色的民俗旅游村。②6种特色的民俗体验活动。即:延庆的“乡下有我一分田”,大兴的满族婚丧嫁娶习俗活动,怀柔的“京郊满族”风情园,房山西庄村的“巧姑靓嫂”基地,虹鳟鱼养殖“一条沟”,以琉璃庙沿线为主的鲟鱼养殖“一条川”。③10个不同季节的果品采摘品种。即:海淀区的白杏、昌平区的樱桃、平谷区的蟠桃、大兴区的西瓜、门头沟的京白梨、怀柔的板栗、顺义的枣、密云的核桃、延庆的苹果、房山的柿子。④12种特色民俗餐饮、纪念品。即:平谷区雕窝村的烤全羊、海子村的炖鱼头、熊儿寨的侗家菜、黄草洼村的野菠菜;延庆县柳沟村的“火盆锅”、小河屯村的妫川传统婚宴“八八席”、传统米酒;怀柔的虹鳟鱼烧烤;昌平区羊台子村的手工编织;延庆县珍珠泉村的鞋垫、岔道城村的印染、辛栅子村的烫花葫芦等(顾晓园,2004)。

政府的扶持与引导

制定行业标准:目前建立了区县、旅游主管部门、乡镇、民俗旅游村四级管理体系。市农委会同市旅游局出台了《北京市郊区民俗旅游接待户评定标准》(试行)和《北京市郊区民俗旅游村评定标准》(试行)。《北京市郊区民俗旅游接待户评定标准》(试行)从2002年开始试行,并评定出全市首批4166个市级挂牌民俗旅游接待户。《北京市郊区民俗旅游村评定标准》(试行)从2003年开始试行,并评定出全市首批35个市级挂牌民俗旅游村。

改善基础设施:昌平区组织开展了以“户洁、街净、村美”为标准的村容村貌和环境治理整顿工作;以南口镇羊台子村等4个示范样板村为典型,带动全区民俗旅游村的整顿与规范达标工作的开展。平谷、昌平、房山、大兴区注重民俗旅游村道路和环境建设。对进入民俗村的道路进行了整治、绿化和美化,并加强民俗旅游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兴建停车场,修建星级厕所,为道路安装路灯。

资金、培训与促销服务:2003年各区县在基础设施建设、环境整治美化、服务设施改善等方面,投入资金约1 26亿元。昌平、延庆、平谷、房山、门头沟、大兴等区县政府每年还拨出100万元至上千万元作为民俗旅游发展专项资金。同时各区县旅游局也积极开展各种形式的培训活动。对民俗旅游村(户)从业人员进行了以餐饮、礼仪、安全、外语为主要内容的培训,发放旅游刊物、光盘到各个民俗户家里。

四、两种模式的比较、问题与对策 (一)发展模式的比较与发展的问题

经过比较,北京和成都的乡村旅游发展模式存在惊人的相似,市场的季节性与政府的乡村发展(尤其是扶贫)政策对乡村旅游发展起了决定性作用。乡村旅游经营成功的关键因素:①有景点依托;②亲情服务,“家”的感觉;③垄断客源分配的行政权力;④良好的区位:在距离市中心1~2个小时车程的地带乡村旅游的成功概率最高。

经营方式的灵活性:由于市场需求的季节分明,因此在经营上:①采用季节差价与人数差价。一般吃住一天消费为成都40~50元,北京70~80元,因季节价格上下浮动10%~20%。保持最低价,不打价格战是他们的“共同纲领”。②客源分流机制。互相推荐、共同致富是他们的“行业规矩”。农家乐之间相互介绍无法接待的游客,适当收取一定的介绍费。

经营者的两栖性:同样也是由于季节性的影响,农家乐经营一般都带有“副业”性质,农户除经营农家乐外,还有土地经营作为其生活的基本保证。农家乐一般是夫妻经营或父子(女)、母子(女)等直系亲属经营,家庭经营色彩浓厚。雇佣的服务员也多为亲戚,季节性经营的农家乐更是如此。每到“桃花会”期间,亲帮亲、邻帮邻的现象普遍。北京的民俗村经营主体以中青年农妇为中心。有典型的非专门化的“两栖型”特点,家庭旅馆并不是家庭的唯一收入来源,如种植果树、外出做工等为农户提供了其他的收入。

政府先扶持后规制:政府往往把乡村旅游作为扶贫与促进乡村发展的手段来发展,前期在资金、手续、税费、宣传、基础设施建设、培训方面普遍采取扶持政策。然后采取标准管理逐步规制。随着乡村旅游行业协会成立,行业自律行为也逐步产生作用。共同的问题:乡村旅游发展呈现出“大规模扩张,低水平发展”的状态,缺乏特色、商业化与环境污染是乡村旅游的主要问题。

(二)发展对策

1 总体发展战略:分工出特色,乡情筑家园

乡村旅游发展的总的指导思想是:突出特色,塑造“家园”。成都农家乐的发展方向是:由大众化向特色化发展;由一般建筑风格向川西民居风格转变;由粗放型向集约化发展;由个体开发向联户成片发展;由单户经营向公司经营发展。要在“农”、“家”、“乐”上做文章,即经营风格要有农家特色,要给游客“家”的感觉,要提供可参与的特色娱乐活动;在硬件上,追求“外部民俗古朴、内部装修现代化”。北京民俗村的发展大战略是:实行以民俗村为中心的“分”、“家”战略。与成都的规模经营出特色的做法相反,北京强调“分”出特色。“分”即地区分工、产品分类、顾客分层、服务分级。分出特色、分出市场、分出规模。在产品上分出家庭旅馆(家院)、特色餐饮(家饭)、观光农园(家田)、观光果园(家园)、休闲渔场(家池)、民俗节庆(家庆)等在内的多种形式。“家”即把民俗村建设成为北京市民的“第二个家(secondhome)”。其特征是:硬件上,干净、卫生与舒适;服务上,重视人文关怀、亲情与乡情。

2 强化分类特色管理,防止标准化、商业化与城市化对乡村性的侵蚀

随着乡村旅游经营的商业化、建筑的城市化与设施的标准化,乡村性中淳朴的民风与低廉的价格等受到严重挑战。这个问题实质上就是如何在乡村旅游的发展中继续保持“乡村性”和“乡村意象(RuralImage)”。乡村性的塑造主要通过三方面来实现:①主题(Theme):以差异与特色确立主题;②地格(SenseofPlaceorPlaceality):体现地方的风俗民情与建筑风格;③氛围(Atmosphere):倡导地方居民的友好、热情、淳朴与真实的态度。让都市市民把民俗村与农家乐当成自己的“第二个家”。政府可以在建筑风格改造、公共厕所、停车场、垃圾处理、清洁能源等方面提供支持,把民俗村与农家乐变成真正的“市民家园”。

成都的农家乐星级标准与北京的民俗村标准都是一种标准化管理,容易导致产品与服务趋同。政府与协会应该推行特色分类管理:形成餐饮、采摘、歌舞、杂艺、农业、节庆等特殊类型的乡村旅游,建设一批特色精品民俗村。“家家达标准,村村有特色”是乡村旅游发展的目标,在村内应该推广标准化管理,推进土地、接待设施的适度集中与规模化,培养一批土生土长的专业化的乡村旅游经营者。政府部门应该制定乡村旅游定性定量规划,确定某一具体地域旅游特色,鼓励区域分工,反对模仿。

3 坚持“本地化”、“两栖性”,防止“飞地化

”乡村旅游的最大特点是经营者“农游合一”的“两栖性”,体现了本地居民参与(communityinvolvement)的原则,经营者的本地化最大限度地保证了乡村性。“飞地化”是对乡村性的最大威胁。所谓的“飞地化”,是指城里人占据了乡村旅游业中的经营者地位,在乡村旅游目的地形成了城里人的“飞地”。四川德阳市罗江县蟠龙镇在报纸上打“招募‘非转农’壮士”广告,蟠龙镇计划出租一万亩土地、引进100户“庄园主”,准许他们在租的土地上修房子,开发农家乐。在成都出现一批职业高手专做农家乐,比如龙泉驿枇杷节,枇杷沟吸引了一群多年从事餐饮娱乐业、经验丰富的职业农家乐经营者,他们以月租4万租1座农家院。这些职业农家乐经营者租的不仅是农家院子的使用权,而且拥有后园的枇杷树在节日期间结出的所有枇杷。在北京雕窝村,“非典”之后出现了7家从城里来的人租用农村的土地建房开展食宿接待的情况。 “外来户”的优势是:经济实力雄厚,能够在区电视台作广告;与区里、市里有比较广泛的人际关系;最了解城市旅游者的口味。乡村旅游经营者与劳动力本地化是乡村旅游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在北京的民俗村中外来户与本地户业务分工互补,和平共处。外来户主要经营高投资的餐饮与娱乐,本地户主要经营经济实惠的家庭旅馆与农家饭菜。

4 规模经营、“第二个家”(secondhome)与土地政策的配套

成片联户开发与规模经营已经成为必然趋势。要形成特色,尤其是以田园风光(如农田、果园、茶园等)为特色的乡村旅游,必须有一定的规模才能形成景观,因此部分乡村旅游项目需要适度的规模经营,目前许多农民开始自行交换土地使用权,推进土地的集中。

第二个家将是乡村旅游未来发展的一个大趋势。20世纪80年代,欧洲人第二个家拥有率从最高的瑞典人达22%到最低的英国人达2%(莎克史密斯Shucksmith,1983)。在大都市,大多数“第二个家”就是周末之家(weekendhome),作为城市住所的补充。目前城里人到风景优美的乡村购买住宅的情况越来越多。在北京遥桥峪,已经有城里的人来购买农家院,全村有六七户将院子卖掉然后搬到镇里或县城居住。在曹家路,有20多户农家把院子卖给城里人。这些院子都是农户因为有多余的宅基地修建新房子之后空闲下来的,购买农家院的城里人有部队里的、电影制片厂的、事业单位退休的等等,都是将其作为自己的第二个家,并且由镇政府正式办理房产证。政府应出台相应的法规,建立合理的土地流转机制,方便土地的适度集中;对于在乡村发展“第二个家”,政府也应有相应的土地配套政策。

5 品牌经营与品牌保护

通过分类管理形成一批专业化的乡村旅游经营者,必然会形成品牌。在成都,由于农家乐主要由农民经营,经营者数量众多又是个松散的组织,缺乏商标保护意识,农家乐作为商标在涵盖了糖果、调味品等30个大类别领域已经被一些企业抢注,而成都周边数百个农家乐老板最关心的服务类农家乐商标目前也随时有可能被抢注。因此要注意提高乡村旅游经营者的品牌意识,积极注册商标保护乡村旅游的健康发展。

第四篇:成都旅游营销策略

成都市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西南地区的三中心两枢纽(商贸中心、科技中心、金融中心和交通、通讯枢纽)。成都旅游在四川乃至西部旅游业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一、成都市旅游发展现状分析

(一)成都市旅游发展的基本状况。

成都旅游业发展至今,旅游业已初具成熟产业架构,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已初具规模,成都及周边旅游点道路交通线路畅通,星级酒店与经济型酒店数量及接待能力大大加强,通讯建设大大提升,旅游“六要素”(食、住、行、游、购、娱)配套发展;旅游人才建设初见成效,各语种导游及各级经营管理人才建设有序进行,初见成效;景区服务更加人性化,景区以尊重游客需求为前提,在软硬件设计及服务上更趋于人性化,整体水平得到提升,管理更加规范、科学;旅游项目体验的多样性已初步体现,体验旅游已初显端倪。

(二)成都市旅游客源市场分析。

1.客源市场综合状况分析

从全国绝大多数地区来看,国内旅游的比重都大于国际旅游。在成都市,国内旅游占据绝对支配地位。2002年国内旅游2786万人次占了成都旅游总人次的98%,国内旅游收入l62亿元人民币占了旅游总收入的93%。从1998~2002年的国内抽样调查的数据分析,成都国内旅游市场呈现出以四川省内短程市场为基础,以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及北京远程市场为重点,以重庆、云南、陕西周边中程市场为依托的近远中马鞍形格局。

2.客源市场空间分布特征分析

(1)国内客源市场空间分布。从成都的情况来看,四川省内旅游市场是成都的国内基本旅游市场。2002年四川省内游客所占比重达59.41%,约166867万人次。形成这种局面与成都特大中心城市地位和以成都为中心2小时以内形成的城市群密切相关。省内市场虽然旅游人次多,但主要是散客,旅游消费较低。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及北京是成都的首要旅游市场。

(2)海外客源市场空间分布特征。成都入境旅游市场可分为两大市场,即港澳台市场和外国人市场。港澳台经济发达,出游率高,1998年来成都旅游人数占到成都人境旅游者总数的50%以上。日本、韩国是成都首要入境旅游市场。日本历年来稳居成都外国市场首位并保持逐年上升趋势。韩国自2001年以来跃居成都第五大客源国。美国及加拿大是成都重要入境旅游市场。这一地区到成都旅游总数已占到外国人到成都旅游总数的20%以上。新加坡和泰国一直位居成都外国人市场的

3、4名。欧洲是成都的入境潜力旅游市场,应下大力加强对这一地区的市场营销,努力增加这一地区来成都旅游人数。

二、成都市旅游营销特色及存在的问题

(一)成都市旅游营销的特色分析

成都作为一座历史文化名城,在国内国际旅游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总体来讲,在旅游客源市场上的优势印象主要体现在:历史文化之都,以古蜀文明、三国文化为代表;自然风光之都,“巴山蜀水”的重要组成部分,熊猫的故乡;休闲之都,成都市民举国闻名的休闲生活方式与休闲文化;美食之都,中国“四大菜系”川菜的故乡;居家之都,宜人的气候与丰富的资源。极具历史文化价值的“金沙”古蜀文化遗址,国家级“5A”旅游景区一都江堰、青城山,享有国际盛誉的大熊猫,武侯祠“三国”文化景观,富有地方文化特色的洛带、黄龙溪、街子、平乐安仁古镇景区,统筹城乡经济的乡村旅游样版一锦江区“五朵金花”,等等。同时,成都地区丰富的旅游类美食、购物、娱乐、房地产业也蓬勃发展。

(二)成都市旅游营销存在的问题

面对新的形势和要求,必须清醒看到成都市旅游产业发展的差距。与国内其它优势城市相比,还难以形成规模经济和强大的竞争力量。在旅游开发过程中没有突出大区域、大旅游、

大市场的整体观。由于省内各中心城市各自为政,使整个成都及周边地区的旅游开发处于一种无序状态;重复建设和无序竞争现象严重,未能形成“合力”和整体优势,造成区域的“内耗”较大;区域旅游空间结构建设落后,成都及周边地区未能完全形成快捷畅通的现代立体交通网络,可进入性差;由于旅游热点过于集中,许多品位绝佳、质量高超的旅游资源还没有开发,出现了优质的资源和落后的效益同时存在的现象等。

三、成都市旅游营销策略

针对成都地区现有的旅游产业发展现状、资源条件等,可以着重考虑从以下几方面人手加以解决。

(一)在思想观念上,要适应抓大旅游、抓大产业的要求

“全域成都”是一个“四位一体”的概念,旅游应该是成都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主导产业,也是城乡统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然要求。当前,发展旅游、促进就业是一件大事,可以考虑新成立的成都市城乡统筹工作委员会(城乡一体化工作局)、成都市旅游局及其下属机构开展部门、行业深度合作,协调出台相关政策。

(二)巩固传统优势旅游产品,积极开发创新型旅游产品

旅游产业必须由较高生命力的旅游产品支撑。除本地区常规的三国古蜀文化、金沙、都江堰、青城山、武侯祠、杜甫草堂等知名旅游目的地外,还要积极建设诸如锦江区三圣“五朵金花”、郫县农科村等新农村“农家乐”项目,以及古镇建设等。在涉农各区市县,尤其要高度重视统筹安排以传统节庆、特色农产品为主题的旅游项目开发与规划。

(三)深化内部管理体制改革与创新,加强专业人力资本建设

市级旅游主管部门以及各区县相关部门将发挥行业主管的行政职能,而相应的市场拓展、产品开发、项目研究等专业技术工作应交付文旅集团、传媒集团等企事业单位,建立旅游人才培训机制。现有的旅游企业应进行市场化、股份制改造,实现资源整合与共享。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实现政企合作、校企合作,充分挖掘成都地区旅游产业的潜力,展现其无穷魅力。

(四)加强旅游创意产业发展

成都各地正在进行历史文化创意园区、消费型文化创意园区、产业型文化创意园区、文化创意人才培养基地等的开发建设探索,并且已经取得了相当可观的经验。总之,国家统筹城乡试验区为成都市发展旅游产业提供了相当广阔的实践空间。我们必须把握这一重要机遇,深入研究和实践,并在现有的基础上改造、升级旅游产品,提升旅游产业。

第五篇:成都吃喝旅游介绍

成都真正的好吃街—香辣华兴街

华兴街同东风路、总府街平行,以福兴街、商业场、署袜街、东风商场(昌福馆街)贯穿其间。街不宽,集聚人气,是成都最繁华的街道之一。记忆中的华兴街饮食店各有特色,如:餐厅级的“市美轩”、“盘餐市”“竹林小餐”和“永兴饭店”,店堂内可办二三十桌席桌,成都老百姓的红白喜事,大多选择在这里;传统小吃:蛋烘糕、煎蛋面、麻酱粽子和凉粉,每天食客云集,都有花钱不多吃得热和的感觉;特色小吃:卤鸭脚板、翅膀、尾巴和卤肉锅魁,成都女娃子都是好吃嘴,为吃香东西常常忘了风度;街上的甜食也很有特色:豆浆牛奶、油糕油条、汤圆和醪糟粉子是小娃儿和老年人的早点,不吃就不能过这一天;华兴街的特点是吃“宵夜”,每逢锦江剧场唱戏,开场前、中途休息和散场,好吃的看戏人都会来一碗酸辣面或醪糟粉子,小作“打间”,或要一个粽子或包几个鸭脚板、翅膀、猪尾巴,独自带进戏园品尝。华兴街小吃品种说都说不完,单说面点就有:煎蛋面、家常面、甜水面、鸡丝面、海味面好几十种,从早上一至卖到晚上两三点钟,从来都不熄炉火,啥时去啥时都有,充分满足你的食欲,成都人不吃“宵夜“回家就睡不着觉。

过去,街上有家白赖子锅魁店。锅魁花样有红糖、混糖、旋子、白面锅魁。他打锅魁时擀面棒敲得声震四方,不管买不买锅魁,都会围上前去凑热闹。白面锅魁夹上盘餐市的卤肉,成全了一道成都名吃:卤肉夹锅魁。很少人知道:卤肉夹锅魁是华兴街的创造。

商业场北侧,街首一姓刘(个子不高,俗称刘矮子)的“冷啖杯”,老板一人居店,整日默不作声。门铺内摆着两张小方桌,常常是顾客盈门。他家的大酒坛上盖着红布,青果、拐枣、枸杞泡酒别具风味。柜上箩筐里装着皮蛋和盐蛋,筲箕里堆着炒花生、煮花生、毛豆,只卖二分钱一竹圈。这些下酒菜,花生伴风吹豆腐干其回味悠长,又爽口又耐嚼,很有吃头。老刘掌柜高兴时还会唱:“五香豆腐干,麻辣豆腐干,又有花椒又有盐,吃了喝了才了然”。从街头到街尾,老远就能闻到扑鼻的泡酒香。

“盘餐市”位于华兴正街,是一家以烧腊为特色的餐馆。该店厨师总长刘姓老师傅掌灶看火候。配制的卤料,香料就用了二三十种。他脑壳烂推陈出新花样不断,店内不断有新菜品面世。代表菜有:“金镶玉”、卤肉、猪头、猪尾巴儿,鸭脚板、鸭翅膀和鸭颈项,最安逸的要数6分钱一个的兔脑壳,整个门店外的街沿上,满满站了一排吃客,个个啃得嘴角流油,人人都有各自的“吃相”。

“市美轩”和盘餐市紧挨着,双开间的门面,集中了不少名厨。每到就餐时,堂内街边一片喧哗。店中代表菜有:鱼香肉丝、糊辣腰花、火爆双脆、宫保鸡丁、生爆盐煎肉等。哪怕店中随便端出来的一碗“辣豆花”,光是瞧碗面上撒的葱花,就让你口水欲滴食欲大振。店中操锅握勺的是成都名厨师锺顺通,还有位小师兄辛德禄,炒菜不换锅,不过油,现兑滋汁,一锅成菜,体现了正宗川菜的传统特色。老成都人大凡家里有红白喜事,都在这里“包席桌”,不贵!八元钱一桌,菜品十二个,凉的热的蒸的烧的炖的样样齐全。

“煎蛋面”由于店址紧挨悦来戏园,川剧名角、梨园票友经常来此宵夜。店堂低矮狭小,可天天食客盈门。看似简单的煎蛋面,其实做法讲究:第一制作器具特选铜家什单锅烹制;二是注重煎蛋的火候,表皮香脆,蛋黄柔软;三是新鲜番茄必炒,汤水充足;四是根据各类人等勾兑五种味型:红油、酸辣、麻辣、番茄原味、葱香白味,能照顾天南海北所有人的口味。

“蛋烘糕”曾经在华兴街好多年,他的老板叫胡章铭。抗战期间数十所大学内迁到大后方成都,小店专为流亡大学生、教授服务,开店在华西坝,真正说得上是“抗战小吃”。解放后迁店到华兴街经营,咸甜五个品种的蛋烘糕深受食客喜爱;叶圣陶、朱自清、曹禺、巴金解放后到成都,来到店中老板还亲自为他们烹制过“金银(咸甜)蛋烘糕”。

“三友凉粉”招牌已有好多年,店中的煮凉粉、黄白凉粉最有特色,红油辣子红得醉人,酥豆豉香酥可口。店铺终日热气腾腾、鲜香四溢。店内钻进去的尽是漂亮的女娃子,看出得店来,个个吃得嘴上一个红圈圈。

“铜井巷素面”曽经也在华兴街,他的甜水面最经得嚼,那味道至今还留在好吃嘴腮边上;“竹林小餐”原在华兴街,上世纪60年代中期迁至盐市口,以其风味独特的灌汤白肉、蒜泥白肉闻名遐迩;“永兴饭店”菜可出堂,花三角钱可端一份蒸肉,蒸肉放到嘴边就“化”,掌灶大师叫邓耀辉,一手绝活从来也没有用完,我就亲自品尝过他炒的“包肉片”,嫩得那才叫绝。

华兴街是老成都的“好吃街”,街上间间相连的小吃店、甜食店、烧腊店和餐饮店铺大小近50多家。随便钻进那家店铺走出来都会胃饱肚圆。

今天,华兴正街上的“雨田烧菜”是一块老招牌,老板娘姓雷,人称二姐。店堂紧临商业场巷子,店里二三十种烧菜、冒菜很有名。我最喜欢干豇豆煸肉、蛋豆花、冒豆芽儿和带丝汤,味道极富家常菜特色。每天中午要早早去占位子,食客端着碗站着吃是一道看“吃相”的风景。

自力面馆在华兴街上也是响当当的招牌,脆绍面、素面是其招牌面。中午去迟了,几个人争抢一个位子。雪白的面条被绿色菜叶盖住,然后浇上做好的脆绍,好像每一根面条都沾满作料,一进口麻辣、鲜香、爽口直接刺激你的舌头和腮帮,成都人就喜欢这味道。

梅林面庄老板姓张,他老父亲张裁缝今年93岁,是生活在华兴街最长寿的长辈。面庄除了卖各种面食还增添了火锅粉,小店从来都注意饮食卫生,老远看去,店堂显得很干净。

华兴街串串香很有名气,听名字就知道成都的串串香发源于华兴街。一角一串,荤素自选,按需挑选。微辣、中辣、非(很)辣的锅底,照顾了所有人的口味。

龙抄手又回到了华兴街,中华老字号的招牌使它中外闻名。餐厅坚持原汤原汁手工制作,浓厚的成都味使顾客念念不忘。除了传统的抄手、水饺、叶儿粑,现也对外承揽席桌,每天食客不断。进食者大多是外地客。

盘餐市搬到了街对面,同龙抄手隔着一条悦来巷,现在既有餐厅又有“大厨房”,成都小吃的品种就有四五十样,传统的卤猪尾巴、鸭脚板、鸭翅膀都有卖,卖得最好的当数“卤肉夹锅盔”。

钟水饺、韩包子和夫妻废片这条街上也有,来了没吃过的可以一并品尝,好吃嘴来到华兴街就几乎可以尝遍成都的名吃。

华兴街煎蛋面听名字,就晓得源于华兴街,在成都这可是无人不知的面点。煎蛋外酥内嫩,鲜香无比,价格不贵,人人可以消费,被春熙路商圈的“白领人士”奉为“体能加油站”。他家的红糖粽子好吃得不得了,卖完为止过时不侯。

记得去年的一天,新籍华裔作家胡仄佳专门到华兴街,来到煎蛋面,要了一碗酸辣面和一个红糖粽子,吃后,连连说:“好吃!好吃!还是老成都味道,我要把这味道带到新西兰去。”

今天,华兴街的餐饮名店之多,当居全市第一,共有20多家。来到华兴街才真正体会“好吃之都”的感觉

好吃街

成都美食地图

一、酒吧、咖啡店

01 玉林小区

半打酒吧★★★★☆:位于芳草街。现在成都非常有名的酒吧,有不错的音乐,人气挺旺。

坐标酒吧★★★★:位于玉林西路。分为好几间装修风格的酒吧,用世界各地的几个主要城市来命名,有两三位歌手我挺喜欢的。

声音酒吧: 听说过,没去过。

白夜酒吧★★★:位于玉林西路,坐标对面,成都瞿性女诗人开的。

小酒馆★★★:玉林西路38号,很小的一个酒吧,但名气非常大,搞了很多地下摇滚乐的演出,还出了一张CD。

02 红瓦寺、培根路

星期五酒吧★★☆:到了门口还是出来了,觉得装修和气氛都一般。

良木缘咖啡★★★★:有几家分店,我去的是红瓦寺那家。这家咖啡店我去过好几次,小巧而富于人情味。

培根路酒吧街★★★:简单、纯朴、自然的风格,可惜在6月份的时候拆掉了。

03 芳邻路

青鸟酒吧★★★★:著名的旅游主题酒吧,外面还有芭蕉树!

纬度4X4越野俱乐部★★★☆:英文名“Well Do”,越野车主题酒吧。

04 其他

高飞咖啡★★★:位于人民南路华西口腔医院旁边,被收入Lonely Planet。有一天我在一个户外用品店拿到这间店的名片,居然只有英文,但觉得也不过如此。

老树咖啡★★★☆:还行,在成都有很多分店。

真锅咖啡★★★☆:日本咖啡店,位于春熙路,可以看到熙熙攘攘的逛街人流。

“史密斯河港湾酒吧★★★★:位于王府井后面的巷子里。错落有致的三层酒吧,装修挺前卫。二楼有菲律宾三人乐队,有数台电脑供免费上网,速度较慢。顾客中老外占了大部分。自酿鲜啤30元一杯。”一个台湾人扔了100万美金搞的东西,有点味道,但不是在王府井后面的巷子里,根本就是在王府井C座的裙楼。不过今年春节后就关门了!

Paul酒吧★★☆:位于滨江路,靠近新南门。门脸很小,装修一般。

“殷商时代”网吧★★★★☆:科华北路,百脑汇附近。(双楠置信广场楼上也有分店)好COOL的地方啊,这里共分5层:一楼咖啡吧,二楼赛车场,三楼网吧散坐,四楼XPC背投游戏区,五楼包房。正是我要寻找的那种网吧。PHILIPS15寸800X600分辨率液晶显示屏,Logitech人体工程学3D 光电鼠标,BenQ键盘。柔和的光线,清爽的音乐,全没有1元钱网吧的乌烟瘴气。新开张,打六折后的价钱:上网6元/小时,咖啡12元/杯。

二、茶馆

顺兴老茶馆★★★★★:位于加州酒店三楼。现代包装的老茶馆, 在这里可以见识变脸、喷火、吹灯等国粹表演 ,绝对是外地人认识成都的好地方,吐血推荐!要想位置好一点的话,最好提前定位。最低消费28元/人。

这里有一长廊雕塑一定要看,描述的是四川民居。这里还可以先吃饭后看演出。

培根路路边茶座★★★★☆:要体会成都普通老百姓的市井生活,强烈建议到培根路走一走,狭窄的街道,两边就是传统的四合院,有几家就在自家院子里摆上竹椅木桌就变成茶馆了。 这么好的地方在我6月份再去的时候竟然已经拆了,万分可惜,令人怀念!

岁月茶庄★★★:青羊宫附近,府南河旁边,分市内室外 ,里面有大投影,看世界杯的好地方。

文书院露天茶座★★★:数以百计的老百姓坐在参天大树下喝茶的情景可以在这里找到,木桌、竹椅、铜壶。位于文书院内更增添了几分古朴的文化氛围。

百花潭公园露天茶座★★★★★:公园挺不错,茶座就在府南河旁边,柳树就在你的头顶上。极力推荐,我在那里发了5个下午的呆。

人民公园鹤鸣茶馆★★★★:始建于二十年代,木桌、竹椅。 对着湖看书,很不错。缺点:要饭的、掏耳朵的、算命的、擦鞋的、卖豆花的、卖报的太多了,让人烦。

三、食店

乡老坎★★★★☆: 位于西延线。四合院式, 味道很不错,很便宜,两个人50元吃得非常好了,特别推荐手撕饼。

红杏酒楼★★★☆:位于西延线。新派川菜的代表,服务生不分男女全部剃光头,味道适合我们这种想吃辣有吃不了辣的人,吃晚餐的话最好6点前到,不然的话就和门外的另100人一起等位吧。

大蓉和★★:位于西延线。人气极旺,看到很多人在排队等位,忍不住也排队进去吃了一顿,主打瓦罐汤、牛骨髓、开门红什么的

全称“大蓉合瓦缸酒楼”,如果红杏打3星。瓦缸应该打4星。每晚至少翻两次台,可能是成都人气最旺的酒楼,值得一去

谭鱼头★★★★:位于一环路青阳宫附近。全国有很多分店,装修很花心思,味道比别的鱼头店确实要好一点。

热盆景★★★★:位于红星路。据在旅游局干过的朋友说,成都味道最好的火锅” ,徒有虚名,老板为一黑道人士。还有一家分店在成温路上。

皇城老妈★★★★★:成都最负盛名的火锅店,据说连锁店已经开到了美国、台湾。现在还开始经营酿酒业。支持《走进老成都》等书籍的出版,佩服!

7月份,加拿大“海龟”一下飞机就指明要到“老妈”,我们终于将他离开成都之前的最后的晚餐设在二环路的皇城店(也就是总店)。

这家火锅店可真的让我们开了眼界!一家火锅店、一家食店可以玩到这种程度!

首先外型就把你镇住了,火锅店独占了整栋大厦,外表Cool得要命,一整面墙做成川西民居的雕塑,大厦柱子的钢筋故意外露。

进入里面,装修也是Cool得很,完全的现代派,真的很有一点品味。

一、

二、

三、四楼都是餐厅,顶楼是坝调茶馆。一楼有一个自助火锅厅,是日本回转式的,还有民谣吉他歌手在唱英文歌,真**** Cool。顶楼搞了个茶馆,有一个透明的天井,逢周

三、日还放怀旧黑白电影,有兴趣的话还可以到茶馆二层要求放映文革时的记录片。

总之,我是被这家火锅店镇住了,你真的怀疑这样的去处还叫餐厅这么庸俗吗,分明就是建筑杰作、民俗展览馆。

如果你要招待客人,或者你到成都旅行,这家店是你绝对不能错过的景点之一!吐血推荐!

消费大约是100元/人。

补充:上次将加拿大朋友在成都最后的晚餐设在这里的一楼,这次要来见识一下这里的“少室厅”。等我出了门之后才知道,原来这里将分布于5个楼层不同的厅都命名为非常好听的名字,并且赋予不同的定位。比如三楼有一个厅就有川剧小品(比如变脸、滚灯、喷火等)欣赏。上次来怎么没发现呢?说回这个“少室厅”,一个明显哈日的名字,其实我真的不是很喜欢,但确实表明了这里的清晰定位:为年轻人而设。确实,来的看来都是60、70年代出生的人,80年代的可能没有 money,50年代的可能不会欣赏。这里,装修用的材料是不锈钢和青石板,放的音乐是John Danver,乐队唱的歌是“一块红布”,食物传送的方式是回转式的,还有自助色拉和三文鱼,唯一不令人意外的是这里的吃的还是地道的四川火锅。这样就可以一边吃着四川最有名的火锅,一边看最有名的变脸了。真好。

狮子楼★★★★:我去的是琴台 路那家。另一家著名的火锅店,感觉味道没有皇城老妈辣。

巴国布衣★★★★:位于科华北路。我觉得是招待外地来客的好地方,不太贵,装修和食物都还不错。开设了烹饪学校,出版了几本川菜书。

天府豆花庄★★★:位于一环路。比较出名的豆花店 ,用豆腐花可以做出无数的菜色。

蒋排骨★★:菊乐路口也有一家。个人觉得味道一般 ,可能不是正宗的原因,在玉林小区有一家,成都市体育馆的旁边,还有一家在南延线,正宗的在郫县。。

瓦坛子★★★★:位于一环路高升桥附近。很有特色的川西民居装修风格,茶杯就是一

个小小的坛子,价格便宜,味道挺好。

府河人家★★★:位于双楠小区。火锅店,人气很旺,味道不错,但对我来讲就太辣了。

钦善斋★★★★:位于武候祠附近。很有文化的名字吧?古色古香,服务一流。据说跟华西 医大也能扯上一点关系,事实上每道菜都放有药材,讲究营养和食疗,起码招牌是这样打的,属于新派川菜,我和朋友去过几次,烧烤兔腿味道还不错。是我们公司招待客人最常去的地方。

石象湖大酒楼★★☆:位于武候祠附近。另一招待客人的地方,主题就是“石象湖”,装修一般,食物一般,没有很多特色,但门口也挂了几块奖牌。

乡巴鱼头★★★☆:位于装修属于仿古风格,鱼头味道还不错,两人要了1.5斤(18元/斤)没能吃完。

卞氏菜根香★★★:有几家分店,我去的是位于肖家河的那家店。如果不告诉你,你会觉得这是酒楼的名字吗?特色是泡菜。据说前一两年很时兴,但我觉得也不过如此。

新疆风味★★☆:位于双楠小区,成都不多的新疆餐馆之一,味道还行。

知味餐★★★★:位于双楠小区。食店的名字就是这样的叫的,路边小店,做的是川菜的家常菜,味道很好,I like It。

大盆鸡★★★:位于玉林小区。新疆特色菜,28块钱小份的,三个人未能吃完。

川东老家★★★★:位于老成灌公路靠近成都的公路上。沈宏飞、余杰都是座上客,有几道很有特色的菜,最多人吃的就是“鸡杂煨锅”。

四川好人★★★☆:位于双楠小区。特色也是“鸡杂煨锅”,味道比川东老家稍差,但胜在位于城内。

光头香辣蟹★:位于北门的府南河边上五丁桥头。名气很大,但我们极其失望,服务很差,螃蟹是用的缅甸的山蟹,砍成一段一段的,味道还不错,还有香辣美蛙,他们的女服务生也是光头哦!

公菜馆★★★☆:位于抚琴路。是四合院式的结构,据说是某大军阀的住所,有几道菜真的还是有点特色。是招待重要客人的好地方。 在这里,我吃到了久违了的三合泥。

祖母的厨房★★★★☆:位于科华北路。是我去过的不多的西餐厅之一, 一去就连去两次。味道还是不错的,看看里面满是老外就知道了。推荐鸡蛋色拉三文治(10元),罗宋汤(10元)。

九尺鹅肠发源地赵老三火锅★★☆:鹅肠确实比别的地方好的多。

华兴煎蛋面★★★★:总店位于玉林小区。不起眼的煎蛋面也可以搞得这么好吃,真是服了成都人的钻研精神。现在在几处地方开了分店,成都的食店就是这样的,只要受欢迎马上开分店。

塔里木穆斯林餐厅★★★★☆:位于太平南路。自从培根路拆掉后,倍感失落。好在在附近还有太平南路,这家餐厅是绝对正宗的路边小店,同样,味道也绝对的是正宗新疆风味,推荐炒面片、烤羊肉。

因为比邻川大,所以附近的红瓦寺街是饭后散步的绝佳去处。可以买一张CD、买一斤水果、买一本《新周刊》、买一支雪糕,然后在买好《蜘蛛侠》电影票后等待开场的时候上上网,让人回到了大学时代,简直Perfect!

我12月份再去,原来培根路一带彻底的拆完了,这家餐厅以及其他的生活图景只能在记忆里寻找了。

烧鸡公★★★☆:位于三槐树街与庆云街交界的益州宾馆内,一个露天大排档,但却有很多人开车来吃,成都人就是这样,只要好吃,不远万里也会跑过来的。烧鸡公,简单说就是小公鸡火锅,煮好后端上来的,味道还好。

飘香富贵闲人会所★★★☆:位于一环路跳伞塔附近。 听说这家店很久了,这次终于去了。听着这样的名字,当我踏进门口看到里面的装修的时候,我就作好了被宰的准备。不过,吃下来两个人是150元,还好。服务殷勤,食物一般。

中国会所★★★★:位于中国酒城。成都最贵的食府之一,与银杏齐名。 金壁辉煌的装修,很高的大堂,仿照四川民居的风格,殷勤的服务。除了鱼翅之外,其他的菜我没留下什么印象。

周大妈夕阳红老菜馆★★★☆:位于羊西线末段。感觉没有很多的特色,可能类似的食店去的较多的缘故。但胜在味道还可以,价钱不贵,两人不到100元。

钟记烤鸭店聚源膳★★★★☆:位于福兴街30号,在王府井百货后面,找不到就问人吧。这真是一个好地方啊,我怎么没听人说过呢?这家店始建于1886 年,成都的那些老字号说起来真是不得了,随便说几家就是上百年历史的。在都市的中心居然还有这样奢侈的地方,进了钟记的门,里面是错落有致的川西民居风格,墙身是用青砖砌的,瓦也是黑的,都是带有岁月的灰尘的。最令我喜欢的是这里有阳光雅座!想想看,在这样的深秋,坐在露天的阳光下下面享用美食,还有什么比这更高的享受呢?

银杏川菜馆★★★:府南河边上。成都最贵的地方之一,富丽堂皇的四川民居风格,有意思的是一楼茶座上演的是弦乐二重奏。但是,炒出来的回锅肉我觉得真的不好吃。

何氏冷锅鱼★★★★:王府井百货后面的小巷里,找不到就问人吧。最喜欢吃里面的咸菜,我想这就是它与众不同的秘密所在。

雨田烧菜★★★☆:王府井百货后面的小巷里,找不到就问人吧。很便宜,土豆烧牛肉等都不错,逛街走累后的方便之选。

郑氏阳光餐厅★★★:位于双林路。最有名的是白果炖土鸡汤。

红灶老家★★★★:位于体育场路口。 招牌菜是霍香鱼头,应该是成都市独一无二的绝活,吃完鱼头,在汤汁中加入米饭,真想连碗一起吃下。

翘脚牛肉★★★☆:位于海椒市街。为什么叫“翘脚”呢?店里写了一段典故:在当年的乐山,有一家为贫苦大众开的牛肉店,食客是一只脚放在凳子上另一只脚站着的,谓之“翘脚”。其实吃的就是牛杂火锅,白味的,蘸辣椒吃。 有时间还想去。

水碾河肥兔火锅★★★☆:位于水碾河路。网上说小偷很多,但我没有发现。生意好得很,肥兔是主打,方竹笋鸡也不错。

四、小吃

白家高记肥肠粉★★★★★:脏兮兮的路边大排档,但据说是最好的肥肠粉。

7月份开始已经变成了白家高记饮食有限责任公司,开始连锁经营了,招安了很多加盟店。一环路高升桥附近那家据说是最正宗的。强烈推荐。

陈麻婆豆腐★★★:总店位于青阳宫对面。我来成都最受不了的麻辣就是在这里吃的。

夫妻肺片★★★★:总店位于市中心的总府路。吃过了这家的夫妻肺片,你一定会觉得其他的都是冒牌货。

韩包子★★:遍地都是分店。我个人觉得一般,没什么特别。

赖汤元★★:总店位于市中心的总府路。也没觉得比别的好到哪里去。

龙抄手★★:总店位于春熙路的路口。人极多,味道根本没有好到 值得你苦等半小时。

龙眼包子★★:分店挺多。一般。

喳喳面★★:几乎每一家面馆都有,喜欢的话还是有特色的。

豆汤饭★★★★☆:我去的那家据旅游局的朋友说是最正宗的,位于牛市口海椒市,名字叫“温记府庙豆汤饭馆”。所谓豆汤就是黄豆煮出来的汤,里面放了猪肺的话,就叫仔肺豆汤,豆汤饭就是再叫一碗饭咯。你还可以叫一些猪杂做的凉拌菜,也就几块钱一盘,味道好的不得了。

蹄花★★★☆:我去的那家店名叫“老号胖妈蹄花”,位于祠堂街口。蹄花的“蹄”指的是猪蹄,“花”是不是指的将猪蹄切开来煮就像花朵一样?我猜是这样的。7元一碗,一点都不肥腻,佐着辣椒油吃,好味道。

崇州荞面★★:位于盐市口的小巷子里。据说是比较正宗的,我吃的是鸳鸯的,就是两

种面一起的,一种是荞面,另一种是肥肠粉那种粉(是薯粉?)

烟袋巷13号八宝粥★★★:其实,牛肉火锅粉更好吃。想吃就要快点了,现在已经拆了。

板凳抄手★★★★:位于鼓楼北一街,玉带桥附近,百年老字号!我认为是成都最好的抄手,起码比龙抄手要好。门扁由流沙河所写,那字写得还真不错。“板凳抄手”典故,相传在当年的眉山,有一渡口,贺氏开了一抄手店,没有桌子只有板凳,故名。掌柜的说在西门和蜀都大厦还有两家分店。

花溪牛肉面★★★☆:位于红瓦寺街,我挚爱的街区。粉是过桥米线那种。

蒸蒸糕★★★:我相信很多成都人都未必吃过,因为这位推着双梁自行车的摊主说这是失传了50年的东东。其实就是用米粉夹着糖心蒸出来的,两毛一个,现场制作。

三合泥★★★:现在很难找了,在后子门人民中路一段46号“都市面店”还有。但是,味道怎么也找不回15年前我第一次吃的记忆了。

乐来锅魁★★★☆:现在什么都连锁了,我是在后子门人民中路一段吃的。墙上挂着成都市政府颁发的“名小吃”牌匾。

张凉粉★★★:位于布后街。没有吃出跟普通的有啥子区别。

上一篇:厨房承包合同范本下一篇:床垫销售技巧培训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