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外仙姝寂寞梅——辛弃疾《念奴娇·题梅》中的梅花形象

2022-09-10

念奴娇·题梅

疏疏淡淡, 问阿谁, 堪比天真颜色?笑杀东君虚占断, 多少朱朱白白。雪里温柔, 水边明秀, 不借春工力。骨清香嫩, 迥然天与奇绝。尝记宝篽寒轻, 琐窗人睡起, 玉纤轻摘。漂泊天涯空瘦损, 犹有当年标格。万里风烟, 一溪霜月, 未怕欺他得。不如归去, 阆苑有个人惜。

梅花, 向来代表着中国士子们的这样一种理想:敢于抗争, 坚守节操, 高洁隐逸。“她”或者是勇敢乐观的:“已是悬崖百丈冰, 犹有花枝俏”;或者是清苦孤傲的:“零落成泥碾做尘, 只有香如故”;或者是清雅脱俗的:“疏影横斜水清浅, 暗香浮动月黄昏”。而在辛弃疾的这首咏梅词中, 却写了一树在红尘外孤独然而骄傲地开放的梅花, 她秀逸, 高洁, 坚强, 却也怀着无人知赏的寂寞惆怅。

词的上片, 写梅花的形貌。词人如写意画般, 表现了自己对梅花的感受。开篇一个反问, 词人对梅花之惊叹脱口而出:“疏疏淡淡, 问阿谁, 堪比天真颜色?”这是对梅花内在神韵的欣赏。疏淡, 往往比繁茂更能体现内在的气韵。以人为喻, 华美的衣冠和刻意的动作只能让人注意到此人外表的富丽, 而朴素自然的装束与神情, 更让人欣赏其心灵精神。“疏淡”又常常与“天然”“不假雕饰”的审美特征是分不开的, 而后者正是我国古典美学特别推崇的一种美。钟嵘在《诗品》中引述汤惠休的话说:“谢诗如芙蓉出水, 颜如错彩镂金”, 语间暗将芙蓉出水的清新天然之美放在错彩镂金的雕饰之美之上。所以, 这“疏淡”而且“天真”的梅花, 自然引起词人的惊赞了。词人又以春天为衬, 衬托出梅花那立于群芳之上的美。写道:“笑杀东君虚占断, 多少朱朱白白。”“东君”是执掌春天的神, 也是执掌百花的神, 可谓风光尽占。殊不知, “纵教变白能为黑, 桃李依然是奴仆”, 不能拥有梅花, 纵有万紫千红, 也是“虚”有“美”名。

那么, 梅花之美究竟如何呢?在词人看来, 梅花之美, 兼具刚柔, 乃是花形之明丽妩媚与骨气之孤标傲世的结合。“雪里温柔”一句, “温柔”前加“雪里”, 不仅写出了梅花开放的季节与环境, 更以极冷的雪作衬托, 将梅花轻柔美丽的芳姿显得更为难得与夺目。同时, 又暗示了梅花的性格:傲立冰雪, 坚强不屈。“水边明秀”一句, “明秀”前加“水边”, 则仿佛描绘了一幅“梅花照溪图”。辛弃疾在《瑞鹤仙·赋梅》中写“溪奁照梳掠”, 在《临江仙·探梅》中又写“竹根流水带溪云”, 梅花为溪水增添了秀美之色, 溪水为梅花增添了隐逸之风。“雪里”、“水边”两句, 表面写梅花的温柔妩媚, 暗中也带有对梅花风骨的赞美之意。“不借春工力”一句, 则一语双挑, 既加重了对梅花温柔妩媚的赞美, 又表现了对梅花傲骨的赞叹。刘克庄诗云“东风谬掌花权柄, 却忌孤高不主张”, 说梅花之所以不在春风中绽放, 是由于春神不喜欢她的高傲, 所以将她逐于春天之外。而辛词则云“不借”, 更将梅花心底那一分与生俱来的超凡脱俗与铮铮傲骨, 表现得淋漓尽致。词上片的结尾, 在惊叹中对梅花的天资气韵作了总结:“骨清香嫩, 迥然天与奇绝。”她是与众不同的, 是上苍赐予了她清奇之骨格, 渺幽之暗香。

下片, 作者探察梅花的内心感受, 写得委曲幽眇。前三句, 写梅花的回忆:“尝记宝篽寒轻, 琐窗人睡起, 玉纤轻摘。”这是一场美好的知遇。“宝篽”“琐窗”“玉纤”三个华丽的词语, 分明暗示出当年梅花生长的环境, 必是一座园林, 不寂寞, 不冷清, 有人相知相赏。更何况那知赏之人, 是一位生着纤纤玉手的美人。“轻”字, 轻盈之意, 又有“出手不重, 不敢用力”之意, 写出了这女子对梅花的喜爱之情。第四句, 承前启后, “漂泊天涯”与梅花的回忆形成今昔对比, 在这对比中, 梅花不仅有今非昔比的感伤, 还有知音难觅的寂寞。内心的感伤与寂寞, 让梅花“瘦损”, 理固宜然。而词人却在“瘦损”前加一“空”字, 一下让词的意气高昂起来, 开启了下文四句对梅花傲骨的赞扬。“犹有当年标格”, “标格”, 即气骨, 风骨。一个“犹”字, 不但写出了梅花不变的风骨, 而且也让我们感受到梅花的一股不屈的傲气。这种傲气, 让梅花面对严酷的环境依然挺立不屈:“万里风烟, 一溪霜月, 未怕欺他得。”“风烟”已是迷茫, 再加“万里”, 则前路渺渺, 无人可以逆料;月色如霜, 洁白清冷;照临溪水, 更冷澈清寒, 梅花所处氛围之寒冷凄凉, 自是无可比拟。然而梅花并不畏惧。“未怕”两字, 既可理解为是词人对梅花的猜想, 表现了词人对梅花的赏爱之情;也可看作是梅花吐露衷曲, 展示出梅花傲然的自信。

至此, 无论是上片描写梅花的形貌还是下片抒写梅花的坚强不屈, 其情感都是昂扬向上的。可是最后几句却令人费解地出现了消沉的情绪:“不如归去, 阆苑有个人惜。”为什么突然给一首对梅花坚强孤傲的赞歌, 加上这样一个黯淡的结尾?私意以为, 这应该与这首词的抒怀性质是分不开的。

我国古代的咏物词, 以借写外物来抒写自己的情怀者为多。其中又有一些咏物词, “以直接感发之手法在咏物之作中表现出自己之情怀志意”, “不以安排思索取胜”, “全为作者之性情襟抱以及平生遭际之自然流露”。 (叶嘉莹《王沂孙其人及其词》) 辛弃疾的这首咏梅词, 便具有这一特点。辛弃疾是个以情御词的词人, 而他的情感, 又如叶嘉莹先生所说, 似“峡束苍江对起, 欲飞还敛”, 每每在高昂意气之后, 急转为低沉压抑。写这首词, 也是在这样的心情之下。这首词作年莫考, 但一般认为, 是在辛弃疾任福建提刑期间写的。这次出任, 辛弃疾的心理是很复杂的。一方面, 它为词人提供了施展抱负的空间, 不致使他闲居于带湖 (正因这一点, 词人才会接受任命, 而且在任期间, 只要可以施展自己的才能, 就要努力为国家, 为百姓做事) ;可另一方面, 根据有限的史料, 由于人际关系等问题, 词人在任期间一直郁郁不欢, 愁愤交加。在这一期间内, 他的一些词作就流露出希望归隐之情, 如《满江红》 (宿酒醒时) , 《鹧鸪天》 (点尽苍苔色欲空) , 《最高楼》 (吾衰矣) 。可以说, 宦游三山时期的词人, 仕与隐的矛盾心理始终是交织在一起的, 甚至“隐”更为突出, 常常不知不觉地出现在他心中。所以我认为, 这首词的结尾, 正是词人这种心境的不经意的流露。他盼望着归隐, 更也盼望着“阆苑”中有人珍爱, 以结束这无人知赏的寂寞生活。

《红楼梦》中的林黛玉, 美貌超众, 才华横溢, 又清高孤傲, 不屑世俗;稼轩笔下的梅花, 也一般有着脱俗的天姿与傲世的风骨, 可谓同为“世外仙姝”。两者又一样都不能为人所知赏, 都怀有一份深深的寂寞。故此, 我仿照“世外仙姝寂寞林”, 以“世外仙姝寂寞梅”为题, 借以赏读这树代表着稼轩心灵的寒梅。

摘要:辛弃疾词集中, 有多首咏梅词, 其中的梅花形象, 数《念奴娇·题梅》中最具多重品格。本文就此词进行赏析, 分析梅花的多重品格——秀逸, 高洁, 坚强与寂寞, 并借以认识与理解作者在闽为官时心中的归隐思想。

关键词:梅花,傲骨,寂寞,归隐

参考文献

[1] 叶嘉莹.唐宋词十七讲.迦陵论词丛稿[J].辛弃疾词新释辑评.

上一篇:浅析歌谣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运用下一篇:脑卒中后癫痫的临床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