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职工教育经济效益的计量

2022-09-10

企业职工教育经济效益的计量,就是对企业职工教育经济效益的计算和估量。通过对企业职工教育的投入、产出等要素指标的计量分析,能够定量反映职工教育的最终结果,为制定职工教育计划和进行经济考核提供依据。只有解决企业职工教育经济效益的计量问题,才能有力证明职工教育在企业生产建设和经济增长中的“功效”成份,以使人们认识和了解企业在职工教育方面的投资所产生出的经济效益要远远超过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增加固定资产和劳动力人数所产生的经济效益。从而,提高对职工教育的重视程度。

1 企业职工教育经济效益计量的可行性与特点

企业职工教育经济效益的计量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可行的,同时又是十分复杂和困难的,有着不同于企业物质生产部门经济效益的计量特点。

1.1 企业职工教育经济效益计量的可行性

从理论上说,任何事物都是质与量的辩证统一,事物的质量往往都表现为一定的数量,也就是说没有数量的事物是不存在的。所以,职工教育的经济效益也必然以一定数量关系表现出来,并可以通过相应方法求出。特别是职工教育作为提高企业劳动生产率的重要因素,为企业生产创造出的经济效益是显著的、也应该是可以计算的。

从实践上看,国外早已有许多学者对教育的经济效益作过数量化的计算。象前苏联经济学家斯特鲁米林计算出1940~1960年苏联国民收入中有2 3%是由于提高劳动者教育水平带来的;美国的舒尔茨推算美国在1926~1927年间的国民经济增长中有3 3%来自教育投资的贡献。日本文部省应用舒尔茨的计算方法算出了日本从1 9 3 0年到1 9 5 5年国民收入增长部分中有2 5%是由于教育投资的贡献[1]。借鉴国外的研究成果和经验,我国有些学者和企业培训工作者共同探索,对职工教育的经济效益作过一些实际测算。都表明了职工教育经济效益的计量是可行的。

1.2 企业经济效益计量的特点

企业职工教育经济效益的是十分复杂和困难的,这是因为:第一,影响企业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除职工素质和受教育程度之外,还有经济环境、劳动条件、市场形势变化、原材料、劳动政策等因素,这些因素和职工素质交织在一起对生产活动共同起着作用,分别计量出各个因素所起作用的大小是困难的。第二,职工是在原有基础上参加企业培训的,在生产过程中,职工自身素质作为一个整体在起作用。区别原来的素质创造了多少效益,新提高的素质又创造了多少效益也是比较困难的。由于存在上述因素,职工教育经济效益的计量就表现出计算的间接性、指标的连锁性、计量的持续性、指标体系的中心性、计量结果的近似性等特点。[2]

2 企业职工教育经济效益的计量指标

企业职工教育经济效益的计量可以从两个不同的角度来进行,从职工教育系统自身角度来计量称为内部经济效益,从企业生产以及国民经济角度来计量称为外部经济效益。职工教育内部经济效益,是指职工教育的内部产出与职工教育投入之比;职工教育外部经济效益,是指职工教育的外部产出与职工教育投入之比。因此,对企业职工教育经济效益的计量主要有四个方面的指标,即职工教育的投入量,职工教育的产出量,职工教育内部经济效益和职工教育外部经济效益。

2.1 职工教育投入指标

进行企业职工教育经济效益分析计算,首先要确定投入量,因为没有投入,就没有产出。在建立投入指标体系时,既要考虑数量指标,又要考虑质量指标。职工教育投入量主要有教育经费投入、培训教师与员工投入、职工学员投入等方面。

2.1.1 职工教育经费投入量

职工教育经费是指用于职工教育和培训各项费用开支的总和。其中主要包括职工教育事业费、补充资金和专项资金、工会经费中职工业余教育费、基建培训费和其它费用。

(1)年职工教育经费投入量=年职工教育事业费+补充资金和专项资金+工会教育费+基建培训费+其它费用

(2)年职工教育事业费投入量指每年企业按工资总额1.5%支出的职工教育正常运行所需要的各项费用[3]。这是企业年职工教育经费投入的主要部分。

(3)补充资金指企业在总额1.5%之外从企业基金、利润留成、包工结余或税后留利中提取一部分资金作为职教经费的补充;专项资金;指从技术改造和开发、引进技术的项目基金中开支并为项目服务的培训费用。

(4)工会教育费指工会经费中用语职工业余教育的支出,按企业行政拨交公费的2 5%~3 7.5%掌握运用。

(5)基建培训费用指为企业基本建设进行职工教育所需要的费用,在基建投资中开支。

以上各项指标,主要反映了国有企业职工教育每年的额各种主要经费的来源与投入状况。

2.1.2 职工教育的劳动投入量

企业职工教育的发展除以必要的经费投入为保障,还要以相应的劳动投入为条件。职工教育劳动投入量主要包括活劳动投入量和物化劳动投入量,活劳动投入是指从事职工教育培训的教职工人数(不含兼职教师)、职工学员人数以及他们的工资总额;物化投入量主要指固定资产购置费和教学设备设施、校舍场地折旧费等。

2.2 职工教育产出指标

产出指标反映职工教育为企业创造的直接成果,产出指标既要有数量指标,又要有质量指标。只有这样,才能更全面更真实地反映出职工教育的产出情况。具体指标主要有:培训职工总人数、毕(结)业生人数、培训职工合格人数、培训职工合格率、培训职工聘用率、培训职工用使率等,这些指标通常以年度计算的周期。

3 企业职工教育经济效益的计量方法

3.1 职工教育内部经济效益的计量

职工教育内部经济效益的研究,是把着眼点放在职工教育系统内部,通过对怎样才能使企业在职工教育方面的投资产生最大效益、最优效果问题的研究,致力于从职工教育自身入手解决职工教育经济功能有没有得到充分发挥的问题。

职工教育内部经济效益计量方法,概括起来主要有“投入——产出法”、“逐项分析法”等[4]。

“投入——产出法”是目前国内在计算教育经济效益方面应用较多的一种方法。它要求分别求出职工教育投入量和产出量,最后由职工教育产出量与职工教育投入量之比而得出结果。这种计算方法理论性较强,特别是在计算职工教育产出量时,既要考虑直接产出量,又要考虑相对产出量,同时还要考虑质量问题,计算起来比较复杂,不易操作。

“逐项分析法”是对影响职工教育内部经济效益的诸因索进行逐项分析的一种方法。该方法是不将着眼点放在职工教育内部经济效益的最终结果上,而是仅仅对影响因素进行分析。该方法以职工教育投入中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进行分类,每一类又包括若干指标,分别反映人力、物力和财力投入的内部经济效益。其主要具体指标,有年陪训人均投入量、年培训职工人均经费、年培训职工人均事业费等。

从经济效益讲,指标越小,投资效益越高,但这些指标过小,又会因投入不足影响培训质量。因此,应该确定一个合理的标准。

以上分析表明,职工教育内部经济效益是投入水平、产出量和产出质量三个变量共同决定的。因此,应将数量和质量结合起来进行研究。

3.2 职工教育外部经济效益的计量

职工教育外部经济效益主要指职工教育对企业经济增长作用大小的度量。教育经济增长贡献的问题,是教育经济学研究的核心问题,在企业里,经济增长的指标可以采用工业总产值(或工业净产值、利税等),采用职工教育对工业总产值的增长额的贡献来量化职工教育的外部经济效益。

一个企业工业总产值的增长主要靠两个因素:一是增加企业生产领域中劳动者人数;二是提高劳动生产率。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主要靠两个因素:一是提高劳动者的教育程度,从而提高劳动者的知识、技能和熟练程度;二是提高劳动者技术装备程度[5]。职工教育的外部经济效益的计量是用来度量在提高企业劳动生产率过程中,靠劳动者教育程度所做的贡献。

职工教育外部经济效益的计量和推算,一般分两步进行:第一步在已知的经济效益值(工业总产值或净产值、利税等)中分离出由教育所创造的价值是多少;第二步在已知教育所创造的价值中,进一步分离出由职工教育创造的价值是多少。在计算过程中,所采用的教育经济学方法,主要是从国外学习和引进的,其中较有影响的是:

舒尔茨(I.W.Schultz)的“余数分析法”,丹尼森(F.Ddenison)的“增长因素分析法”和原苏联学者斯斯特鲁米林的“劳动简化法”。舒尔茨(I.W.Schultz)的“余数分析法”可用公式表示为[4]:

其中,P e为教育程度提高对国民收入增长的贡献,△K为一定时间内的教育增量,△Y为一定时内期内的国民收入增量,r为各级教育平均收益率。

丹尼森(F.Ddenison)的“增长因素分析法”,用公式表示为[4]:

其中P e教育程度提高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r1为一定时期内受教育程度提高而引起的年平均工资增长率,K1为一定时期内投入量占总投入量的比例,r2为一定时期内因知识的增长和应用导致的国民收入年增长率,K2为r2中归因于教育的比例,r为一定时期内国民收入年均长率。

原苏联学者斯特鲁米林的“劳动简化法”,在这里就不介绍了。

由于受社会制度的影响,我国学者对“余数分析法”和“增长因素分析法”初期基本持否定态度,原因在于西方学者认为土地、劳动力、资本共同创造价值,这是舒尔茨、丹尼森计量方法的理论基础。

从八十年代开始,我国教育经济学者和企业培训专家在引进和借鉴国外教育经济学理论和计量方法的基础上,对职工教育外部经济效益计量分析方法进行创新,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3.2.1 客观描述法

客观描述法是指通过一般的典型调查或资料汇总,来阐明或推断教育投资外部经济效益的一种方法。国内学者王守安、王显润,运用此种方法研究了工人受教育程度与其劳动生产率的关系[6]。其指标有:工人受教育程度和掌握新技术速度、工人受教育程度和技术水平、工人受教育程度和技术革新、工人受教育程度与产品质量合格率、工人受教育程度与生产事故发生率、工人受教育程度与工具、设备损坏率、工人受教育与完成的生产定额等。

通过典型调查的方法,对不同教育程度的劳动者的不同收入水平进行比较,也可以用来证明教育投资具有经济效益,但该种方法调查量太大,不易实施。

3.2.2 生产函数法

我国学者曾采用“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Cobb-Douglass produ-ction function)对我国工业企业的经济增长因素进行了分析[7]。

该生产函数的基本形式为:Y=F(K,L,t)

其中,Y为总产值(或净产值、国民收入),K为资金的投入量,L为劳动的投入量,t为表示技术进步的时间变量。

利用该种方法测定的结果是技术进步对总产值增长的贡献,而教育程度提高对总产值的贡献比上述结果还要小,且教育在技术进步中所占比例无法确定(有的学者提出修正系数为3/5)[1])。故此方法计算教育对经济增长所做的贡献,我们认为偏差较大。

3.2.3 智力进步计算法

该种方法是根据马克思关于构成生产劳动必须具备劳动力、劳动对象、劳动资料或手段三个要素的基本理论提出的。企业生产的增长主要表现为这三个要素增长的结果,而其中劳动力的增长主要表现为劳动者人数和劳动者智力(指劳动者科学文化素质和生产技术水平的提高)的增长,劳动对象一般无显著变化,劳动资料的增长主要表现为固定资产和流动资产的增长。据此,企业经济增长速度可用下列形式表示:Y=a R+b F+U

其中,Y为企业经济增长速度,一般用工业净产值、利税的增长速度表示。R为劳动资料增长速度,一般用企业固定资产和流动资产来表示;a为劳动资料增长的弹性系数,一般定为0.2~0.3,aR则表示劳动资料增长因素所产生的经济增长速度。F表示劳动者人数的增长速度;b是它的弹性系数,一般定为0.7~0.8.bF则表示因劳动者人数增长所产生的经济增长速度。U表示劳动者智力进步因素所产生的经济增长速度。这样,企业经济增长速度中有多少是由劳动者智力进步因素获得的,教育培训在经济增长速度上就做出了多少贡献。其计算步骤是[8]:

第一,分别计算出工业净产值、劳动资料、劳动人数的增长速度或平均增长速度。

第二,求智力进步(教育培训)因素所产生的经济效益增长速。

第三,求智力进步(教育培训)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

第四,求教育培训经济效益。

这种计量方法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和科学性,不过它以宏观研究为出发点,具体到计量企业职工教育经济效益问题应从实用、易操作这个角度出发。

3.2.4 企业职工教育周期效益法

该种计算方法的前提是必须确定教育培训周期。其计算步骤如下[2]:

a)计算教育培训周期净产值增长额

净产值增长额=教培周期末净产值一教培周期始净产值

b)计算教育培训周期内企业劳动总收入增长额

劳动总收入额=[教培周期末净值-利税]-[教培周期始净产值-利税]

c)计算教育培训周期前后的职工平均收入差

d)计算企业职工教育培训周期内投资增长额

投资增长额=教培周期末投资额-教培周期始投资额

e)计算企业职工教育培训投资受益率

f)职工教育周期效益

职工教育周期效益=投资增长额x投资受益率x职工受教育率

由于我国的工资制度、分配制度及与此相关的政策还存在许多弊端,教育培训周期长短不一等,这种方法计算起来也有很多障碍,倘若上述问题能够解决,此种方法还是比较灵活的。

3.2.5 劳动生产率比照计算法

劳动生产率是指劳动者在生产中的效果或效率。它可用单位时间内所生产的产品数量或产值来表示,也可用生产单位产品所消耗的劳动时间来表示。劳动生产率同单位时间内所生产的产品量成正比,同单位产品所包括的劳动量成反比。单位时间内所生产的产品越多、单位产品所包含的劳动量愈少,则劳动生产率愈高,反之愈低[9]。按这一定义,劳动生产率可表示为:

其中,β表示劳动生产率,表示单位时间内生产的产品量。决定劳动生产率水平高低的主要因素有:劳动者劳动的熟练程度、科技发展水平和它在工艺上应用的程度、生产组织和劳动组织形式、生产资料的规模和效能及自然条件等,而这些因素都直接或间接的受教育培训的影响。假定在一个生命周期内,其他因素不变,企业职工教育的投资主要用于提高劳动生产率中的:劳动者劳动的熟练程度、科技发展水平在工艺上的应用程度,据此可以通过劳动生产率的变化计算出教育的经济效益[10]。

通过以上的讨论,可以看出职工教育经济效益的计算是很复杂和困难的,我们还会在今后的实践中,进一步完善职工教育经济效益计算的方法,是计算结果更准确反映职工教育的效果,促进提高企业对职工教育的认识和重视程度。

摘要:企业职工教育的经济效益计量问题是企业职工教育的一个关键问题,本文探讨了企业职工教育经济效益的计量的指标体系和计量的方法。可供职工教育的管理部门和从事职工教育的工作人员参考。

关键词:职工教育,企业,指标,计量方法

参考文献

[1] 苌景州.教育投资经济分析[M].北京:中国人民的大学出版社,1996.

[2] 雷世富.西方教育经济效益计量方法析评[J].教育评论,2000,5:75~77.

[3] 国家劳动部等.企业职工培训规定[J].中国培训,2006,11:3~6.

[4] 靳希斌.从滞后到超前[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5.

[5] Zhai Lil etc.Study on the Prediction Model(MP)of the Education scale.Proceedings of SCI’94System Con-trol Information Methodologies and Applications.Wuhan,Hubei,China,20~22.October1994:Huazh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ress,2005:442~445.

[6] 王守安,等.职工教育经济学概论[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1.

[7] 李子奈.计量经济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6.

[8] 马习军,等.职工教育评价概论[M].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2002.

[9] R.G.Lipsey and P.O.Steiner.Economics.New York.5th ed.1988.

[10] 史清淇,等.技术进步与经济增长[M].北京:科学技术贡献出版社,1995.

上一篇:论房地产开发项目管理的质量控制下一篇:论高校法治文化的培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