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例护理人员锐器伤分析

2022-09-11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将我院2009年1月至2010年1月发生锐器损伤的36例护理人员作为研究对象。年龄20~45岁, 其中主管护师2名, 护师4名, 护士30名。

1.2 方法

分析锐器损伤发生的类别, 锐器伤被损伤者接触的感染源, 分析损伤发生的环节、损伤的危害以及损伤后采取的防护措施, 以及预防或减少锐器伤的措施。

2 结果

2.1 36例锐器损伤发生的类别 (表1)

2.2 36例锐器损伤者接触的感染源 (表2)

3 讨论

3.1 发生锐器伤的原因分析

临床护理工作中, 各种注射、输液是最基本、最常见、最大量的护理操作, 护士接触医疗锐器的机会最多, 在医院, 护士是发生针刺伤的高危人群, 在锐器损伤发生环节, 主要发生在护士拔输液针被针扎伤手指、抽血时被针头误伤手指或接触病人的血液。工作压力大、工作繁忙是不可忽视的原因之一;此外, 由于使用科室使用后把尖的器械与普通器械混放, 用后的缝合针没及时拔除, 清点清洗已使用过的器械包时会造成供应室人员损伤;同时也有一些锐器伤与护士防护意识淡漠、工作粗心、技术不熟练、不严格执行操作规程有关。

3.2 发生锐器伤的危害

锐器伤后感染血液疾病是护理人员最常见的职业性危害。从表2可以看出, 护士锐器损伤所接触的感染源主要是HBV (33.3%) 、HCV (8.3%) 、梅毒 (2.8%) 、不详感染源 (55.6%) 。其中不详感染源当中主要是门急诊注射室的病人, 由于各项化验检查未完善从而不能确定是否存在感染源。虽然我院锐器伤被损伤者未接触HIV感染源, 但目前中国艾滋病的流行已经进入快速增长期, 据专家预测, 至2010年艾滋病感染者可达到1000万人[1]。中国是HBV的高发地区, 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的携带率为8%~20%, HCV的感染率也在不断上升。导致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的罪魁祸首是污染的针刺伤及其他锐器伤, 发生锐器伤后经血液、体液传播乙型肝炎、丙型肝炎、艾滋病等职业性传染病的危险性极大。据报道, 被HBV、HCV、HIV污染的针刺伤或锐器伤后相应病原感染分别为6%~30%、1.2%~10%、0.3%[2]。由此可见, 护士正面临着严峻的职业暴露危险, 其职业感染的潜在性极高。因此, 护士更应做好职业防护。

3.3 发生锐器伤的处置

一旦发生锐器伤, 应尽可能挤出损伤处的血液, 用肥皂水、清水反复冲洗伤口, 用0.5%碘伏局部消毒伤口, 同时上报院感染部门, 积极追踪感染源的类型, 及时注射疫苗。可疑为乙型肝炎病毒 (HBV) 感染的, 尽快作HBV抗体检查, 8h内注射乙肝高价抗体HBIG;可疑为HCV、梅毒感染的, 尽快查HCV抗体, 做梅毒检查;可疑为HIV感染的, 应及对上报, 按要求提供预防性药物, 在暴露72h内应用, 尽快检测HIV抗体。在6周、12周、6个月、12个月定期检测HIV抗体[3]。

3.4 预防或减少锐器伤的对策

我们要加强职业安全教育, 让每一位护士了解掌握锐器伤流行病学知识, 合理使用锐器产品, 提高预防锐器伤的经验, 增强自我防护意识, 强化标准预防的理念, 改变护士不良行为, 从而提高标准预防的依从性;严格遵守规范化操作规程。供应室工作人员在器械回收、清洗时通常应按规定戴手套。此外, 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 关心护理人员的身心健康, 减轻工作压力, 创造轻松愉快的工作环境, 从而使工作时集中精力, 以减少锐器伤的发生。

摘要:锐器伤是指在执行医疗、护理操作以及处理各种医疗器械时由一切锐利器械所造成的使皮肤出血的意外伤害。锐器损伤及其相关的侵害已成为护理人员一个很严重的职业性健康问题。临床护理工作中, 护士接触医疗锐器、注射器、输液器的机会最多, 被刺伤的潜在风险随时存在。为了使护理人员有效避免锐器伤, 现将我院2009年1月至2010年1月护理人员发生的36例锐器损伤的原因进行分析, 了解护士锐器伤的发生原因, 以期加强护理人员对锐器损伤的防范意识, 实施有效的防范措施, 保证护理人员的身心健康。

关键词:护理人员,锐器伤

参考文献

[1] 殷大奎.认清形势加强预防控制艾滋[J].中华预防医学杂志, 2001, 1 (1) :35~38.

[2] 杨淑玲.经血传播疾病对医务人员的职业危害及其防护[J].南方护理学报, 2004, 11:15~18.

[3] 池金凤.临床护理应急预案与程序[M]. (第2版) .北京: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 2006:49~50.

上一篇:水利工程监理工作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下一篇:让学生充满希望燃烧激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