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精神的家园

2022-12-18

一、为孩子打上精神的底色

人之所以为人, 是因为生活在精神的世界里, 孩子也不例外。正因如此, 才有了教育, 才有了学校。

教育是什么?学校为什么?这个一直被教育者们追问的问题至今没有定论, 但有一点应该被人们所共识, 那就是教育要为孩子生命的发展奠基。

然而, 长久以来, 受社会环境的影响, 学校教育显得浮躁不堪。学校德育为了短期效益, 往往过于强调德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及时性, 而忽略了系统性、浸润性、长效性, 从而导致德育工作被“四化”, 即德育内容“抽象化”, 德育对象“物象化”, 德育方法“僵硬化”, 德育评价“简单化”。学校德育仅仅注重学生行为的规范, 而忽视了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引领。换句话说, 学校德育长期着眼于孩子的外部行为, 很少甚至是没有关注孩子的内心世界, 尤其是孩子的精神世界。如此一来, 德育工作停留在为孩子的外部世界“增光添彩”, 而忽略了对孩子生命打上精神的底色, 从而致使学校德育教育收效甚微, 有时甚至出现“种瓜得豆”的现象。

生命本无色, 但由于有了对理想的追求、对信仰的坚守, 生命便呈现出五彩缤纷的色彩。在以人为本的社会里, 任何一种生命的形式、生命的色彩都应该得到尊重和理解。就中小学教育而言, 要为孩子的生命发展奠基, 不仅要向孩子传授基本知识、基本技能, 更为重要的是, 要为孩子生命的发展打上精神的底色。

我们应该为孩子打上怎样的精神底色呢?

我们以为, 为孩子打上精神的底色, 就是要孩子从小具有对自己、对他人乃至对大自然的生命怀有敬畏之心, 就是要孩子从小形成对美好未来的无限憧憬和执著追求, 就是要拥有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敢于担当的责任情怀。一句话, 就是要孩子树立理想, 拥有信仰。

由于对应试的热衷, 今天的学校在很大程度上已经演变为应试的训练场, 从而导致学生缺乏学习中华五千年灿烂文化的积极性, 缺乏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感, 缺乏对学校辛勤培育的认同感。

要让孩子树立长远的理想、拥有坚定的信仰, 谈何容易?

二、变应试训练场为学生精神的家园

鉴于上述认识和思考, 我们尝试着将“中华传统美德”纳入德育教育, 通过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中华传统美德”教育, 避免了德育教育的随意性和盲目性。经过近十年的探索与实践, 形成了以“中华传统美德”教育为核心的德育教育, 丰富了学生的精神世界。

特别是2008年以来, 不再将“唱读讲传”活动作为独立的形式, 而是将其与“中华传统美德”教育有机结合, 把“唱读讲传”作为中华美德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这不仅改变了学生的精神面貌, 张扬了校园正气, 更为如何为学生打上精神的底色寻找到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

1、把“唱读讲传”渗透在教学中, 做到教书育人。

每年在初、高中新年级每周开设一堂“经典诵读”课。以《读点经典》和《论语百句》为主要教材, 引导学生阅读经典与大师对话, 从而提升学生的思想境界和精神境界。利用班会课开展“理想与信念”、“意志与情操”等为主题的班会活动。同时, 还根据学科教学的特点, 熔“经典诵读”和“讲故事”于课堂教学中, 丰富了课堂教育内容, 优化了教学形式, 激发了师生热情, 形成了积极向上、立志勤学的精神风貌, 为学生精神的底色, 涂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2、把“唱读讲传”渗透到活动中, 做到活动育人。

通过活动, 将学生的美德意识转化为美德行为, 进而上升为学生的心理需求。我们的德育活动丰富多彩。以校园电视台、校园网络为媒介, 开设的“红歌欣赏”、“红歌点播”、“红色影片”等栏目, 激励师生奋发向上的热情与斗志;“萱中之声 (广播) ”开设的“与你同行”栏目, 以“讲故事”和“学生心理辅导”为主要内容, 用先烈、英雄、模范的故事滋润孩子们的心灵, 为学生成长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 使学校成为学生精神生活的家园。为此, 学校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唱读讲传”系列活动:九月, 开展尊师重教的教师节庆祝活动;十月, 举行“唱红十月”的国庆文艺演出活动;十一月, 举行田径运动会;十二月, 开展“写箴言, 书经典”的书画比赛;一月, 举行元旦晚会;二月, 爱心捐助活动;三月, 文明礼貌活动;四月, 清明祭祖“讲故事”比赛;五月, 以弘扬五四精神为主题的篝火晚会和以“孝亲”为主题的中华母亲节庆祝活动;六月, 以“诵读经典”为主题的儿童节庆祝活动;七、八月, 以“孝、礼、诚、勤、忠”为核心内容的“目中有人, 心中有事”假期社会实践活动。我们在活动中以对联传递“唱读讲传”的核心精神, 从而以“红歌”激励人, 以“经典”熏陶人, 以“故事”感化人, 以“箴言”唤醒人。通过这些活动的开展, 融洽了师生关系, 提升了学校内涵, 彰显了民族精神, 从而使学校这个冰冷的“应试训练场”变为师生精神生活的家园, 使他们有了对学校的认同感, 有了对伟大民族复兴的责任感。

3、把“唱读讲传”渗透到环境中, 做到环境育人。

人是环境的产物, 有什么样的环境, 往往就有什么样的人。“近朱者赤, 近墨则黑”。这话告诫我们, 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对学生的生命成长极其重要。为推动“唱读讲传”的顺利进行, 我们营造了“日日有花开, 处处有花香”的绿色校园。同时, 让名言、箴言点缀其间, 使良好的自然环境与高雅的精神食粮相结合, 让师生在感受美、欣赏美的同时得到情感的熏陶、精神的提升。不仅如此, 我们还在师生中推行“日记一语、日正一行、日省一善”和“每周一歌 (唱一支红歌) 、每周一文 (写一篇文章) 、每周一故事 (讲一个故事) ”的活动, 为师生营造了良好的人文环境, 使其在和谐的环境中去陶冶情操, 去享受家园的温情。

通过“唱红歌”, 让师生唱出了豪情, 唱出了自尊, 唱出了人生追求;通过“读经典”, 让师生读出气势, 读出了品味, 读出了健全的人格;通过“讲故事”, 让师生讲出了激情, 讲出了大度, 讲出了民族精神;通过“传箴言”, 让师生传出了自信, 传出了真理, 传出了人生真谛。

我们以为, “唱读讲传”之于当代中小学生而言, 其最终指向是精神的, 是理想与信仰。通过“唱读讲传”进校园, 有利于提升学生的精、气、神, 为学生打上精神生活的底色;通过“唱读讲传”与德育教育的有机结合, 有利于提升德育教育的系统性和长效性, 有利把握德育教育的方向, 有利于弘扬民族正气。为此, 学校才能真正成为师生精神的家园。

(作者单位:重庆市永川萱花中学校)

上一篇:如何构建充满生命力的小学数学课堂下一篇:基于“营改增”后集团化出版传媒企业税收筹划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