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斋中国文人的精神家园阅读题及答案

2024-04-14

书斋中国文人的精神家园阅读题及答案(精选7篇)

篇1:书斋中国文人的精神家园阅读题及答案

凝 石

在中国传统宅院中,除祖堂外,另一个重要的精神场所便是书斋,但祖堂大多和中堂合一,所以,大体上书斋是民居之中惟有的精神场所。书斋一般位于宅院的僻静之处,如有后花园,必与之相邻,形成营造书斋高雅恬淡的良好环境的重要因素。

书斋是文化传承的汇集点。书籍是前人社会经验的总结,书籍是民族历史文化的结晶。书斋的主体——读书人或学问人,在这里藏书,在这里读书,在这里思索。文化在这里汇集,文化在这里传承。之所以有“秀才不出门,全知天下事”之说,就是因为以往优秀的文化,在这里以研读、考证、校注、阐发的方式得以传承,中华民族的文明之光在这里化整为零,熊熊燃烧,然后又影响社会的发展和进程,使文化得到最好的传承和发展。可以这样比喻:因为当时国家没有社会科学院,而许多个体存在并发挥作用的书斋联合起来,实际上就起到了社科院的作用,而且国家不用投资。诸葛亮的“茅庐”,造就了蜀国鞠躬尽瘁的宰相。刘备“三顾茅庐”,获得了人才和天下大计,才丰富了经天纬地、威武雄壮、扣人心弦、传播不息的“三国演义”。同时,许多民族的文化经典在这里得到了继承和弘扬。

书斋又是个性创造的发酵池。书斋是个人的领地,在封建社会,无论是官场还是社会,乃至家庭,一定要遵循“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三纲五常的约束。当一个知识分子回到书房,虽然仍有强大的封建社会的伦理规范融合在书籍的字里行间,但躯体和大脑毕竟属于自己,书斋的主人得到了个性施展的空间,于是,他们的创造力得以迸发,从而产生出新的思想,创造出新的艺术。可以说,知识分子在继承前人精华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现实经历,加上自己的文学艺术创造,在书斋里融合、发酵,最后,酝酿出崭新的、清醇的、甘洌的美酒。这些美酒不断地融进整体的民族文化,使得文化发展的链条上,不断有闪动的灵光。如王维在“辋川山庄”写就的如画诗歌、黄公望开山水画之宗的《江山万里图》、曹雪芹的堪称百科全书的《红楼梦》、严复启迪国人的《天演论》、鲁迅振聋发聩的《狂人日记》、徐悲鸿歌颂民族精神的《愚公移山》,真是不胜枚举。

【题文1】阅读全文,说说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说明“书斋是中国文人的精神家园”的。(2分)

小题1:细读文中画线的语句,联系上下文作答。(5分)

①文明之光“熊熊燃烧”的含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在书斋里“融合、发酵”的“原料”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美酒”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知识分子在书斋里“创造力得以迸发”的`原因是什么?(2分)

小题3:文章结尾说:“这些美酒不断地融进整体的民族文化,使得文化发展的链条上,不断有闪动的灵光。”请从王维、曹雪芹、鲁迅三个例子中任选一个,说说他的作品在文化发展的链条上闪动着怎样的灵光。(3分)

参考答案:

小题1:书斋是文化传承的汇集点;书斋又是个性创造的发酵池 或:书斋是文人汇集文化传承文化的地方;书斋是文人施展个性的地方。

小题2:①比喻优秀文化在书斋里汇集并不断地得到传承、发展和弘扬。②前人的精华 自己的经历自己的创造 新的思想和艺术,或文艺作品。

小题3:因为书斋是个人的领地,不受三纲五常的约束,利于个性施展。

小题4:例如:王维写就的山水田园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在中国诗坛享有崇高的地位。曹雪芹的《红楼梦》,是中国最具文学成就的古典小说,是中国长篇小说创作的巅峰之作,堪称百科全书。鲁迅的《狂人日记》,是我国第一篇白话小说,它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座里程碑。

小题1:

试题分析:本文共三段,第一段总领全文,后面两段是对书斋是中国文人的精神家园的具体阐述,并且每段开头都有中心句,所以此题很容易借解决了。答此题需要把握全文,尤其要注意每段额中心句。

小题2: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考查比喻修辞的变式题,小题①知道喻体,寻求本体。根据本体喻体之间要有相似点,从原文中可抓住某些关键性的词语或句子,得出本体“比喻优秀文化在书斋里汇集并不断得到传承、发展和弘扬。小题②“融合、发酵”的“原料”从此句的前面表述中可知是“继承前人精华”“结合自己的现实经历”。“美酒”是喻体,本体是“新的思想,新的艺术”。这道题不难,关键要揣摩出出题人的意图,并要在答题区域细细分析,找到有效信息加以利用。

小题3:

试题分析:此题的题干是对第三自然段提问的,所以要细读此段,很快由“书斋是个人的领地,在封建社会,无论是官场还是社会,乃至家庭,一定要遵循“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三纲五常的约束。当一个知识分子回到书房,虽然仍有强大的封建社会的伦理规范融合在书籍的字里行间,但躯体和大脑毕竟属于自己,书斋的主人得到了个性施展的空间”这句筛选并总结出此题的答案。

小题4: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考查课外阅读的题型,并且这三个人的作品在初中人教版语文课本中都涉及到了。王维《使至塞上》《竹里馆》等作品,无一不体现他诗作中“诗中有画,话中有诗”的特点。曹雪芹的《红楼梦》是我国古典长篇小说的巅峰之作,迄今无人企及。鲁迅作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旗手,《狂人日记》是我国第一篇白话小说。课外阅读联系课内学习,是答好此题的关键。

篇2:书斋中国文人的精神家园阅读题及答案

大文人没有一点文艺范儿。

大文人长得五大三粗,方脑袋,小眼睛,长阔嘴,中气极足,声音洪亮,笑起来声音能把房顶上的尘土震落下来。他常穿一件文化汗衫,手持一把老蒲扇,西装短裤,行走在文化局。他人长得黑,又剪了平头,整个儿像一个黑帮人物。

郑叔是文化局新聘的门卫,六十多岁,身材瘦小白净,戴一副老花眼镜,衣冠整洁,讲话斯斯文文,一副深有学问的模样,倒与文化局的氛围吻合。郑叔上班时,还不认识大文人,突见一黑汉大摇大摆走进值班室,拿着报纸乱翻一通。郑叔说:同志,这些是领导的报纸,不要乱动。大文人蒲扇一摇,笑嘻嘻地说:不认识我?新来的吧?

郑叔说:是。恕我眼拙,同志尊姓大名?

大文人哈哈一笑:去去,别那么酸。文化局不酸的人太少了。说着拣出一封信,冲郑叔晃了晃,我的信。说罢,扬长而去。

郑叔目送此人上楼,暗暗发闷:文化局怎么会有此等粗人?

后来郑叔一打听,倒吸了口凉气:粗人姓李名单一字喆,官任文艺股长,文化局的一支笔。曾经风靡一时的大戏《爱不爱你》就是他创作的,这戏上过省电视台,他也因此牛逼得不得了,寻常人都不放在眼里。

但郑叔总觉得大文人不像文人。不光他这样想,连外面来办事的人也这样看。大文人喜欢下象棋,郑叔正好有此一好。大文人便经常猫在值班室,跟郑叔下棋。外面来办事的,见了郑叔叫领导,口气恭敬。那些送快递的、收废品的、收垃圾的,都去纠缠大文人。大文人也不恼,还安慰忐忑不安的郑叔,说没事没事,一边签字一边哈哈大笑。

郑叔见识过他收藏的宝贝。在大文人的办公室,有一扇占据了整个墙面的博古架,高过人头,古色古香,上面摆满了锈的、破的,铜的、铁的、瓷的、木的古玩,大大小小,幽光闪烁。大文人说这些都是他的心血。

郑叔看到,只要大文人站在这些古董面前,立即如渊渟岳峙,不容小视,摆弄起那些古董来,简直换了个人,手巧如游花戏蝶,又如拈花少女,有神仙之气。

郑叔最常见的,是大文人贴着一只古花瓶,闭目站立,一副醉心聆听的神态。大文人告诉过郑叔:这只古花瓶,是本地梅水窑烧制的,年龄比我们的爷爷的爷爷还老。

一次,郑叔送信,又见大文人贴着花瓶,长久不离,终于忍不住问:你在听什么?

大文人神态恍惚,目光散落在远空:说了你也不懂。郑叔的神色一下变僵了,哼了一声,大文人回过神来,说:你别多想,我是怕你不信。

郑叔脸色变成讪笑。大文人叹息一声:我听到花瓶哭了。

花瓶会哭?郑叔差点儿笑出来。大文人盯着他说:郑叔啊,告诉你,一只花瓶,最初它只是一团泥胎,跟我们人胎一样,经过巧匠的摆弄,把它制成毛坯,画工再给它添上色彩,最后把它送进高温的窑里煅烧。经过这些繁琐的工艺后,辗转反复,最终它才获得了生命。也许是一场战争,也许是一次劫难,它就被遗弃埋在地上几百年,挖出来后又被当作垃圾丢弃。直到现在,才遇到我这个知音,让它重见天日。你说,它不委屈吗?它能不哭吗?

郑叔听完停了好大一会儿,似懂非懂的点了点头。不过,从此以后,他打心底里认为,这个貌似粗工杂役的人,其实是个真正的文人。因为,只有文人才会说这种看似混账实则情理通透的话来啊。

(选自《梅州日报》5月8日)

1.小说第二段对大文人的`描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4分)

2.简要概括大文人的形象特征。(4分)

3.郑叔认为大文人是个真正的文人,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4分)

4.小说在人物塑造上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试作简要分析。(6分)

【答案】

1.①勾画出一个肖像言行与众不同、与职业不符的人物形象。②为后文的故事情节作铺垫。③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意思对即可)

2.①不修边幅;②待人随和;③不穷酸;④懂文化。(意思对即可)

3.①大文人是文化局的一支笔,创作了风靡一时的大戏《爱不爱你》。②大文人对艺术有着独特的感受与见解,具有文人情怀和文化自信。(意思对即可)

4.小说主要运用了对比的表现手法。①将大文人与门卫相对比,突出了大文人粗的一面,表现他的随意和朴实。②将大文人对待一般文化人和对待普通人相对比,突出大文人不世故,不酸的性格。③将大文人的生活上的粗,与艺术上的细相对比,表现了大文人真正的文人的特质。(意思对即可)

【解析】

1.

试题分析:解答此题要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去分析。从内容上分析,主要考虑该段肖像描写刻画出大文人什么样的人物形象;从结构上分析,主要考虑该段人物描写处于文中的一个什么位置,它对于联系上下文的内容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

考点:本题考查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的能力。

2.

试题分析:解答此题要抓住对大文人的肖像、神态、动作、语言等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的句子进行分析。他常穿一件文化汗衫,手持一把老蒲扇,西装短裤可看出其不修边幅的形象特点,笑嘻嘻地说说没事没事,一边签字一边哈哈大笑等句子体现了大文人的待人随和,去去,别那么酸。文化局不酸的人太少了郑叔暗暗发闷:文化局怎么会有此等粗人等句子体现了大文人的不穷酸,曾经风靡一时的大戏《爱不爱你》就是他创作的,这戏上过省电视台只要大文人站在这些古董面前,立即如渊渟岳峙,不容小视,摆弄起那些古董来,简直换了个人大文人叹息一声:我听到花瓶哭了。等句子可看出大文人懂文化。

考点:本题考查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的能力。

3.

试题分析:解答此题要抓住文中能体现大文人是真正的文人的内容进行分析即可。比如文中说到大文人是文化局的一支笔。曾经风靡一时的大戏《爱不爱你》就是他创作的,这戏上过省电视台,又比如大文人对自己收藏的古董的态度和感受,也体现了大文人是一个真正的文人。

考点:本题考查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

4.

试题分析:解答此题时首先要熟悉文学作品中塑造人物形象时常用的表现手法类型,然后,针对本文具体分析。统观全篇,本文主要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本文无论从题目上来看,还是从文章内容上分析,作者多次把大文人和门卫两个不同身份的人放在一起对比着来写;其次,本文还把大文人对待一般文化人和对待普通人的不同态度对比着来写。再次,本文作者还将大文人的生活上的粗,与艺术上的细进行了对比。

篇3:香几与中国文人的精神世界

香几与中国文人的艺术生活

香几之上不但可以摆设香炉, 也可以放置花瓶、奇石、假山, 以示流芳百世的荣耀。这种摆放的形式, 反映了文人的山林之想与审美情趣, 似乎在提醒主人保持心灵的宁静, 免受俗事干扰。

艺术创作之时, 香几与香炉的配套使用尤为重要。香烟袅袅, 可以增添雅思。每逢文士斟酌诗词或精构画作时, 最需要忘我的心境, 能驱散消极忧郁情绪的香就显得尤为重要。香几是一种有特殊用途的家具形制, 具有社会的、历史的维度, 它的风格演进历程亦是文士礼仪生活变迁之路。再者, 作为香炉的承载器物, 它折射了传统中国在艺术与精神上的渐进之路。

香几形制的演化

明代和清代早期的香几, 大都是圆面和弯腿的制式 (图2、3、4、5) 。历史上, 弯腿制式出现于古代的典礼或宗教仪式上, 其实物出现在3500年前商朝的青铜器上, 其中有三条似龙形而尾巴略向上翻卷的腿足 (图1) 。

目前可知最早用于放置香炉的香几出现于唐朝, 这些传世的实物现并不在中国, 而保存于日本的正仓院。其所藏的台几, 有的是从中国传运过去的, 有的是来自中国的能工巧匠们制作的。它们的腿足为弯腿的变体, 造型颇富想象力, 几面锼为花叶的形状, 几身表面涂饰精美的颜料。

后来, 椅具出现, 一改席地而坐的旧习, 在高型桌子边的椅子落座成为风尚。香几也随之出现了新的形制, 并在相应的场合得以应用。13世纪中叶的画作《婴戏图》, 描绘的是儿童们正在一件朱漆几上放置香炉和花瓶。这件几呈四瓣花叶造型, 带托泥, 高束腰, 牙边婉转流畅, 四腿弯转坚固。在檀香山艺术学院陈列着一件圆木雕件, 与上述画中的香几同时代, 以浅浮雕刀法雕刻着宗教题材故事, 雕件图中有一件高圆几, 有着修长的三弯腿和平实的线脚, 与加州中国古典家具博物馆的两件香几 (图2、3) 神韵一致。

方形家具至少1100年前就已经出现。在河南白沙地区出土的古墓画中, 便出现了唐代风格的箱式结构家具。这种圆几和方几, 直到明及清早期仍然很流行, 上置香炉、奇石或花瓶。

加州中国古典家具博物馆的四件香几实例

加州中国古典家具博物馆的四件香几, 是三弯腿造型演化的不同变体, 由木质坚硬、纹理华美的黄花梨木制成, 古雅莹润。香几均为圆面, 带束腰, 有婉转的牙板及小巧精致的腿足, 整体颀长匀称, 可谓巧夺天工。香几分三足、四足或五足, 在此举三件五足和一件四足的香几为例。

五足几大多有明显的向外膨出的弧度和高束腰。这种从收到放的腿形和高束腰结构营造出渐次升举的观感。圆底座或托泥承托香几的腿足, 足端踩圆球或方材。腿足顺势而至上部的高束腰, 渐次束腰而至几面, 最终承展一座香炉, 各个结构依次向上一气呵成, 造型瑰伟。

这里的五足香几看起来风格大体相同, 但比例、结构、细节各有特色。图2香几的圆几面与底托直径相同, 腿足、牙板的曲线柔婉。高度与直径的比例关系拿捏恰到好处, 使整件香几更显亭亭玉立。

另外两件香几 (图3、4) 的几面是攒框镶板做法, 直径略小于圆形托泥, 品相清高。有底座的香几 (图2) 与有拦水线的香几 (图3) 相比较, 图3略矮稍阔, 用料厚实。图2的牙板与腿足曲线明晰, 腿足开张略小。图4香几几面活拆, 比另外两件略高, 造型紧凑——束腰混面凸起, 牙板膨起, 腿足急剧内收, 足端外翻。图4香几格调精雅, 每一构件都巧妙呼应, 一气呵成。从顶至足, 清丽舒朗而微微内收的凹凸形制, 无一处不呼应, 内收渐成锥形的足端应和着整条腿足的造型和凝练的牙板。同样的制作理念, 牙板起线, 束腰内作漩涡纹花饰, 在中国称为“海棠式”。“蜻蜓腿”流畅而下, 至足底翻卷成花叶包裹圆珠, 花叶似乎顺着腿足升腾向上, 其意趣不断, 直达腿肩, 再次显现于牙板的圆润阳线上, 最终以小荷般尖尖角结束。这种意趣绝非几上香炉等饰物所引发的, 而是制作者的匠心独运, 使观者自然而然地顺着这条连绵的线从足端沿腿而上, 过插肩榫、束腰, 直至几面。

图3的香几与图2在形制与风格上一致, 只是体态略显雍容, 有肥厚的托腮, 几面起拦水线。劲爽的线脚与肥厚的托腮相得益彰。腿足圆润顺畅, 足端起一外翻卷花叶包裹圆珠, 踩球落于托泥之上。美中不足的是, 外翻卷花叶纹饰在视觉效果上显得生硬突兀, 有割裂腿部整体造型之嫌。

图4的香几几面可拆卸。顶板圆框与束腰结构复杂, 牙板铲地浮雕卷草纹, 婉转灵动, 与飞动的足端上下呼应, 腿部锼镂两两相对的凤纹角牙。足底起圆润阳线, 绕凤凰而过, 向上至牙板, 做卷草纹结束。束腰内雕椭圆形摩羯纹, 刀法爽利, 布局得宜。

在中国传统艺术中, 雕刻纹饰有着丰富的象征意义。这里的纹饰有着美好的寓意, 凤凰是中国神话中的神鸟, 是百鸟之王, 只出现在和平盛世, 是美丽吉祥的化身。雕刻有太阳纹饰的凤凰称为“朱雀”, 代表南方、火、温暖和丰收, 经常与龙一起出现, 龙凤中间刻有火焰纹的如意珠图案。

这四件香几结构复杂, 工艺高超, 构件精严。香几腿足的数目决定了面框和底座托泥框构件的数目, 五足几的面框和托泥便由五段短材榫卯驳接而成。中可以清晰看见托泥的内部结构, 长长的榫舌穿入木框中间的卯眼。几面板则出榫舌进入面框的榫槽之内。但是几面板活拆的那件香几 (图4) 则是个例外, 面板下有一条穿带, 穿带末端出燕尾榫进入面框的卯眼。

图3与图5的香几均有穿带, 腿足顶端出暗榫纳入面框。图3香几的腿足在显露在束腰上, 其它三件则不露, 腿足与牙板均以插肩榫联接。除四足香几外, 另外三件都设有托腮。腿部的小角牙构件, 有与腿是一木的, 也有不是一木的, 比如活拆顶板的那件便不是一木的。腿足出榫入于底座或托泥, 龟足也出榫做穿销联接底托, 就中也有另例, 顶板活拆香几的龟足出双榫做销且与圆框作插肩榫式联接。

香几的陈设、功能与意趣

香几, 抑或其它的中国家具, 就如一座立体的雕塑, 可以从任一角度欣赏。依照15世纪的木工手册《鲁班经》的说法, 家具的尺寸要依房间为尺度来确定。香几可以独立置于室内中央, 或厅堂一侧, 或卧室一角。它的实用功能是为花瓶、奇石或香炉之承具, 其所承载之物各有精神与美学指归。香几亦代表所承载之物的尊严, 如香几上以小台几所载之物会倍显名贵。几上的花瓶可置花草、树枝、珊瑚、羽毛, 其搭配、布置如创作一件艺术品。香几上也可摆设奇石, 如意义隽永的假山;或绘有风景的盘子、瓷器和青铜器;还可置香炉, 炉旁往往伴有香具、香粉盒, 香气缭绕, 人们相信虔诚的祷告可以随香烟上达神明。

1100年, 大画家郭熙在《林泉高致集》中写道:“凡落笔之日, 必明窗净几, 焚香左右, 精笔妙墨, 盥手涤砚, 如见大宾, 必神闲意定, 然后为之, 岂非所谓不敢以轻心挑之者也。”

篇4:书斋中国文人的精神家园阅读题及答案

1月27日,初冬的下午,阳光和煦。邓小宙站在安顺市一中“羲之图书楼”前,面对父亲当年捐建的“邓廷琮·张友杰图书馆”,百感交集。中午,邓小宙刚去祖坟上拜祭了爷爷和父亲。这样的拜祭,是他每年必须进行的一种“仪式”,不仅是为了纪念,更是为了告诉天上的亲人,自己一定会将家族的教育慈善事业延续下去。

邓小宙的爷爷邓羲之,是清末民初安顺富甲一方的知名士绅。他看重文教,乐善好施,曾大力资助并参与编纂《续修安顺府志》;作为安顺救济院院长,他收养了很多孤儿并教他们谋生的技艺;他创办了老家大用镇最早的新式初、高两级学堂以及普定县建国中学,并为安顺县立中学(今安顺市一中)捐建“羲之图书楼”。

邓小宙的父亲邓廷琮,早年因战乱流落香港,靠着勤俭诚实和比别人更能吃苦的精神创办了自己的国际航空货运公司。功成名就后,邓廷琮没有忘记家族传统。,他出资500万港币在香港注册成立邓廷琮教育基金会,每年资助100名黔籍贫困大学生。,他回到阔别53年的家乡,看到安顺教育相对落后,便捐建了四所希望小学;他还捐资250万元为母校安顺市一中重建“羲之图书楼”,每年为学校30名贫困高中生提供助学金。在父亲的带动下,邓小宙和哥哥邓小宇也先后在老家大用镇捐建两所希望小学。“父亲一直认为教育对国家很重要,是立国之本!”邓小宙说。

,邓廷琮去世后,悲痛万分的邓小宙在整理父亲的电脑资料时,发现父亲在生命最后两年写下的文章《没有虚度的一生》以及很多受资助学生寄来的照片和信。每一个学生背后,都有一个悲哀的故事。有的学生来自单亲家庭,有的是孤儿,他们说自己在最绝望无助时遇上基金会,才有机会继续念书,改变一生。更有一些学生说自己已经工作了,虽然工资不高,但希望每个月捐一点钱给基金会,以帮助更多需要帮助的贫困学生,就像基金会当年帮助他们一样!这一切,都让邓小宙更加理解了父亲为何乐于伸出双手,帮助别人。此后,他接过父亲的接力棒,出任邓廷琮教育基金会主席。

担心自己继承了父亲的遗志和工作,却继承不了他对基金会的那份感情和热爱,邓小宙倾尽全力推动基金会发展。在他的呼吁和募集下,4年后,基金会的基金增至1500万港元,资助对象也从安顺扩展到贵阳、铜仁、毕节、黔东南等地。邓小宙还将父亲生前以个人名义资助的高中生,正式纳入基金会的资助对象,并将基金会每年资助的人数从100名增加到140名,资助领域从教育扩展到医疗。截至目前,基金会已累计捐款1100万元,捐建多所学校、图书楼,资助1500余名贫困学生。现在,很多受资助的学生都已毕业,开始走入社会,服务国家。这让邓小宙很欣慰,他感到自己“终于可以告慰父亲的在天之灵”。“父亲一生都在不停地付出,从不问收获,即使在最艰难的时候。他教会了我怎样拥有一个丰富的、没有虚度的人生,让我明白什么是心灵的快乐。”邓小宙说。

20,邓小宙被推选为香港贵州联谊会会长。之前,他的父亲曾连续三届担任联谊会会长,为黔港交流倾注了大量心血。早在联谊会创办之初,邓廷琮便把自己在海景中心大厦办公楼的第8层让出一半,以每年1元港币的租金提供给联谊会办公。后来,邓小宙把联谊会搬到了条件更好的`九龙油麻地砵兰街,依然拿出自家办公楼的半层楼,年租金同样只象征性地收取1元港币。在这“1元港币”中,邓家父子以相同的方式传承着对家乡的爱。这种爱,在香港贵州联谊会无所不在——年贵州凝冻,联谊会向家乡捐劝港币30多万元;贵州大旱,又捐了37万余元港币……截至目前,联谊会已累计为贵州捐款数千万元港币。与此同时,联谊会还向老乡和会员们提供新移民辅导、职业介绍、医疗优惠、法律咨询、旅游优惠、访老探病、扶贫济困等各种帮助。

这些帮助,用邓小宙的话来说,都是“联谊会应该为会员做的”,“我们并不要求会员能为联谊会做什么,而是要求联谊会能为会员做些什么。希望联谊会能成为会员们在香港的家,一个充满乡情、关怀和爱心的家,能够提供精神上的支持和归宿感的家。”

有人问他什么是慈善,邓小宙说“慈善就像一颗种子,可以长出一棵树。有了这棵树,又可以长出更多的树。慈善就是能带给别人更多快乐,就是自己的快乐;能带给别人更多幸福,就是自己的幸福。”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5分)

A.作为富甲一方的知名士绅,邓羲之非常重视文化教育,乐善好施,他资助并参与编撰府志,创办学校,捐赠图书楼,收养孤儿并对之进行授之以渔的教育。

B.在父亲的带动下,邓小宙先后在老家大用镇捐建两所希望小学,他认为教育对国家很重要,是立国之本,因此将学生作为邓廷琮教育基金会的指定捐助对象。

C.父亲帮助过的学生工作后表示要从微薄的工资中捐一些给基金会,自己接任邓廷琮教育基金会主席后所帮助的学生也开始服务国家,这些让邓小宙感到欣慰。

D.文章开头的景色描写既是实写冬日暖阳,也为全文奠定了充满温情的感情基调,与祭拜的场景形成鲜明的对比,从而突出这种“仪式”的本质在于继承。

E.文章详述了邓小宙在父亲公益事业基础上的开拓之举,资助方式改变,资助人数增加,资助领域扩大,帮扶项目增多,充分表现了慈善在传承中壮大的主题。

(2)邓小宙继承的“精神家传”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说明。(6分)

(3)文章多次提及邓小宙父亲邓廷琮的言行有何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

(4)文章中提到邓廷琮的一篇文章《没有虚度的一生》,你认为用这个标题取代“乡情里的‘精神家传’”做这篇传记的标题好不好?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8分)

答案

(1)E3分,A2分,C1分

(2)重视教育,大力发展教育基金会,捐建学校、图书馆,资助贫困学子;(2分)心系家乡,担任香港贵州联谊会会长,以“1元港币”的年租金在经济上支持联谊会的发展,在家乡有难时积极捐款,为在港黔人提供各种帮助;(2分)热心慈善,积极从事各种慈善事业,乐于助人,在助人中获得心灵的快乐。(2分)

(答题要点:重视教育、心系家乡、热心慈善)

(3)邓廷琮的言行既是对家族传统的继承,又是邓小宙学习的榜样,紧扣标题“精神家传”;(2分)借邓廷琮的言行揭示了邓小宙所继承的“精神家传”的内涵,帮助别人,不问收获,才能获得心灵的快乐,才能拥有丰富而不虚度的人生;(2分)用邓廷琮言行对家人以及受帮助者的影响来强化慈善的力量,深化文章主旨。(2分)

(答题要点:紧扣文题、揭示内涵、深化主旨)

篇5:书斋中国文人的精神家园阅读题及答案

②最常见的精神病之一是开启强迫症。先”maek”后看——我们经常这样告诉自己。很多时候,我们遇到了觉得不错的技术教程或是文化科普,点下“收藏”或是“转发”,就心满意足地离去,仿佛任务已经完成了一般,再也没有如约地“后看”。据Udacity在线教育平台20xx年的统计,注册学员只有10%完成全部的课程,5%能够通过常规考试。

③一方面,我们始终保持着信息贫瘠时代的习惯,深挖洞广积粮。另一方面,信息的丰富和迅速可能促成了漫不经心的处理信息习惯。我们守着无数扇可以引发改变的门,误以为这就是拥有,可是一扇扇推开后,却并未好好地走完一段旅程。

④开启强迫症还有一个并发症,网络路痴。一个低调却极受欢迎名为“维基百科循环(Wiki-loop)”的办公室小游戏,就建立在这类病患的痛苦之上。为文件起草或者是项目调研,游戏者点开了“白垩纪”这个百科词条,从此一发不可收拾地点击相关词条。由“恐龙”跳到相关电影导演“斯皮尔伯格”......一下午的时间过去了,游戏者恍然意识到了,自己已经津津有味地盯着纽约某家甜甜圈店的页面5分钟了,但完全不记得怎么来到这个页面的。当然,更恐怖的是,该写的文档页面仍是一片空白。

⑤同样患者众多的还有表演病。被热议过的症状有“你在网上这么孝顺,你妈妈知道吗?”母亲节里长篇叙述爱与感恩,抒情对象却看不到——她已经因为频繁的心灵鸡汤刷屏或是严格的熬夜监督被孩子拉黑了。其他的病情还包括意义不明的自拍照附带的正能量发言;再也没翻过页的书本照片,配上一杯咖啡是最好不过了;闺蜜几分钟亲亲热热的合照后沉默不语的半小时,各自对着手机上传修过的图片,发表对友谊的感慨;而那些曾经惨淡不堪的时光,在大段缅怀里获得了从未有过的光彩。

⑥ 对于表演病患者来说,所说故事里的主角并不重要,一切衷肠都是为看不见的观众而诉。这种病症与开启强迫症一样,在一个丰富而开放的世界里,遭遇了对自己的迷失。

(有删改)

10.简要概括表演病得主要症状有哪些?(3分)

11.本文运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请摘录一处,并结合语境简要分析其作用。(3分)

12.联系上下文说说第③段中“深挖洞广积粮”做法是怎样的。(3分)

13.有人觉得既然“互联网精神病”如此严重,那么网络对于人类来说,弊大于利。请结合全文和生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4分)

参考答案:

10.(3分)要点与评分:答对一点得1分,大意相同即可得分。

参考点:①在网上抒发对母亲的爱与感恩,但实际生活中却把母亲拉黑;②意义不明的自拍照附带正能量发言,实际上书本根本没翻看过;③闺蜜合照上传,实际上几分钟合照之后就是沉默不语。

11.(3分)要点与评分:所摘录的须是运用“列数字”说明方法的句子,分析时须扣住例句在语境中是如何具体说明了其作用。摘录符合“列数字”的说明方法,且抄写正确得1分;分析其说明作用2分。

示例:据Udacity在线教育平台20xx年的统计,注册学员只有10%完成全部的课程,5%能够通过常规考试。这一句用具体详细的数据说明了20xx年注册学员完成课程,通过考试的人数比率低,说明了通过互联网没有监督的学习,效果不佳。

12.(3分)要点与评分:写出一点2分,两点3分,大意相同即可得分。示例:①深挖洞广积粮指不少人很多时候遇到不错的内容就点击收藏,转发;②不少人守着无数扇可以引发改变的门,一扇扇推开。

篇6:中国文化的重建阅读题及参考答案

仅仅以学术思想的主要流派而论,中西文化的内部已经是如此复杂,则如何斟酌尽善以消纳西方思想于中国文化系统之中自然是一种不可想像的巨大工程。

从前佛教传入中国,从汉末到宋代,经过近一千年的发展才有理学出来总结了思想重建的历史事业。但佛教不过是一种宗教,其最初的影响大体上仅限于信仰方面。西方文化之侵入中国,其冲力及影响面都远非佛教所能比拟于万一。中国人在尚未正式触及西方思想之前,早已在政治、经济各种生活层面上受到西方文化的强烈冲击。这种总体性的文化挑战是中国史上前所未有的遭遇。如果佛教中国化的历史经验足供参考,那么中西学术思想的真正融合必将是一个长期的发展历程。但是我们必须注意:西方思想绝不能简单地和佛教相提并论,佛教的基本立场是出世的,因此与中国思想的主流格格不入。西方思想则千门万户,其中颇不乏精微的`入世理论,足与中国的旧说互相印证。尤其重要的是:前已指出,西方文化一开始就撼动了中国文化的根本。百余年来,不但中国的社会结构、经济形态政治制度都发生了基本的改变,而且思想和语言也早已非复旧观。换句话说,中国的思想传统一直在迅速地转化之中,远不像六朝、唐、宋时代那样容易保持“本来民族之地位”了。

在步伐快速的现代世界中,中西思想的融合也许不必像佛教中国化那样要八百至一千年的长时期才能完成。但是回顾我们70年来在学术思想方面的工作,无论就“整理国故”或“吸收输人外来之学说”而言,我们所取得的成绩都还是很有限的。因此这个巨大的工程恐怕决不是短时间内便能够告一段落。献身于学术思想的人永远是甘于寂寞的工作者;他们必须从热闹场中“退”下来,走进图书馆或实验室中去默默地努力。佛教之所以能震荡中国,正是由于有鸠摩罗什、真谛、玄奘等许多大师不断地在那里埋头从事译经的工作。这种工作记载在历史上好像非常热闹,其实他们当时的生活却是隐退而寂寞的。如果我们承认输入吸收西方各种学说是中国文化重建的重要一环,那么这些佛教大师的范例依然是值得我们师法的。但是这种“退”并不是消极逃避;相反的,从整个文化史的观点看,乃是最积极的进取。孔子晚年返鲁编定六经,便可以说明“退”的涵义。汤因比(Arnold Toynbee)论文明的发展曾提出过“退却与重回”(withdrawal and retum)的公式,则尤足与“退而结网”、“退而更化”之意互相发明。佛教虽主出世,但是中国的华严宗却有“回向”之说,可见得“退”就是为了“回”,而且也只有在“退”的阶段中才能创造出“回”的条件。愿以此意,与有志于文化重建的朋友们共勉之。

——节选自《试论中国文化的重建问题》

15.第二段中,多次提到佛教传入,其意图分别是什么?(6分)

16.结合第三段,请解释“他们必须从热闹场中‘退’下来”中,“退”字的具体含义。(4分)

17.科学、民主、自由、平等、博爱都属于西方的入世理论,请用《论语》《孟子》中你熟知的相关语句,来证明“西方思想则千门万户,其中颇不乏精微的入世理论,足与中国的旧说互相印证”这句话。(8分)

参考答案:

15.佛教传入中国,经过近一千年的发展才有理学诞生总结了思想重建的事例,证明“中西学术思想的真正融合必将是一个长期的发展历程”3分; 将佛教和西方思想比较,用时代与佛教传入时的时代差异,说明当今中西思想融合的复杂性。3分

16.远离热闹,甘于寂寞;献身学术,为中西文化的融合而努力进取。每点2分

17.①与“科学”相印证的有“朝闻道,夕死可矣”(《论语?里仁》);“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等(《论语?阳货》)。

②与民主相互印证的有“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孟子的“诛一夫”非为“弑君”思想等。

③与平等相互印证的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等《论语?季氏》

篇7:试析中国古代文人音乐的人文精神

一、超凡脱俗——但得琴中趣, 何劳弦上声

古琴音乐是中国古代文人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苏璟在《春草堂琴谱·鼓琴八则》认为“琴, 器也, 具天地之元音, 养中和之德性, 道之精微寓焉, 故鼓琴者, 心超物外, 则音合自然, 而微妙有难言者, 此际正别有会心耳”。琴学名家崔遵度认为“颐天地之和, 莫穷于乐, 穷乐之趣, 莫近于琴。”因此中国古代有“士必操琴, 琴必依士”的讲究, 有“士无故不彻琴瑟”的规矩。

究其原因, 古琴的形状、大小、长短、粗细等给人以传神、移情、潜心静虑的抽象作用, 古琴的音量、音色、音域、节奏等具有超越尘世、超凡脱俗的听觉效果。古代文人通过静逸、玄阔、悠远的琴境与大自然融为一体, 在琴乐中能够从形体的外在及肉体的世界中解放出来, 超脱自我, 进入到超凡脱俗的精神领域, 达到身心俱忘的意境。古代文人认为, 音乐可以使精神超越纯粹, 可以使生命产生沉醉, 可以将人引入到乐而忘返的艺术境界。这种境界就是孔子“在齐闻韶, 三月不知肉味, 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的感受;就是陶渊明“但得琴中趣, 何劳弦

些诗词, 雅文, 警局。这不是偶然的, 是中国文化赋予书法的具有精神激励功能的精神内涵。有这样一个故事:于右任是近代著名书法家, 有一次几个小男孩在他大门口撒尿, 太阳一晒气味颇为不雅。见此, 于右任回到书房, 大笔一挥, 写下“不可随处小便”六个字, 贴到门口。有一个人很喜欢于右任书法, 路过一看浆糊没干, 赶紧揭下来, 挂在自己堂屋请朋友欣赏。大家一看, 屋里挂这等内容太掉价, 有一个文人看着实在不雅, 就把字剪开改变顺序重新装裱为:“小处不可随便”。前后都是一样的于右任字, 为什么前者不能挂后者能挂呢?因为不仅仅是写字, 不仅仅是一个“形式”, 书法的一头连着古人创始的文字, 一头连着民族的精神。

书法作品能传达时代的精神气质。苏轼书法可以让我们体会到他背后的人文情景, 或是文人精神逍遥的追求, 或是忠义之士的儒家人格, 他的字虽不求工整, 文化韵味却满纸激荡。十年前有位书法同道说了一件至今还让我不解的事:一位法国艺术家 (不懂中文) 看了弘一法师的绝笔“悲欣交集”, 突然放声大上声”的感受;就是常建《江上琴兴》“能使江月白, 又令江水深, 始知梧桐枝, 可以徽黄金”的感受。说到底, 这些恰恰与中国文人超越精神的代表——庄子学说相吻合, 与庄子倡扬的“不食五谷, 吸风饮露, 乘云气御飞龙, 而游乎四海之外”的自由意志一致。

二、朦胧含蓄——宛转成韵, 曲得其情

音乐艺术的强大魅力, 在于她比其他艺术门类更能创构意境、营造氛围, 而古代文人音乐于此更为明显。无论是词调音乐还是古琴音乐, 均有编织意境、营造氛围的优势。拿古琴音乐来说, 古琴的音色既不明亮, 也不圆润, 听起来很慵懒松散, 具有一种消解人间万古忧愁、逃避烦扰遁入虚空的感觉。同时, 古琴因为其“岳山”不直接压在面板上, 而是通过胎体振动在琴腔内产生共振, 所以其声音量小而音色含蓄, 给听者以朦胧感。无论是青城道士“滚、拂、绰、注”给《流水》带来的水流湍急, 还是嵇康临刑东市让《广陵散》溢满的悲愤杀伐之气, 这种朦胧感始终不同程度地存在于流传至今的古琴音乐中, 成为古琴的一大特色。这种淡化、曲折的表达方式, 如同有一支无形的画笔在听者的内心深处隐隐约约描绘一幅朦胧的图画, 这张画图虽然不能响亮地为世人“悦耳取媚”, 但却能婉言地为君子“怡情养性”。再看词调音乐, 宋代著名文学家、音乐家姜夔 (号白石道人) 是附有曲谱的词集流传至今的唯一一人, 他倡导“语贵含蓄”, 不仅在他诗词中极力提倡, 而且在他的音乐表达中更是充分体现。今存《白石道人歌曲》收录词曲17首, 其中自度曲14首, 包括《淡黄柳》《扬州慢》等, 几乎每一首都是含蓄美的体现。

三、平和恬淡——入耳淡无味, 惬心潜有情

儒家主张“礼乐中和”的音乐思想, 处处彰显“淡、和”的审美特色;道家主张“大希之声”的音乐观, 追求的是一种无为、宁静、不争、问心的高尚态度与道之精神。长期受儒、道思想的制约, 中国古代文人音乐无论在内容上还是在形式上都有着一定的要求, 不能过激、过狂、过显, 讲究收敛、平和、适度, “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体现着处事不惊、悠然自得、崇尚闲

哭, 问其何故, 曰感动至极。究其原因, 我想这正是王岳川教授所说“书法是中国文化的指纹”。书法作品传达的是一种文化精神。

书法在时光的隧道里穿梭, 正是因为它以中国文化为内涵, 因而对中华民族精神的体现博雅而细腻, 正是因为它传承着中国文化精神, 因而绵延几千年而经久不衰。在书法中我们不仅看到了中国文化中富有生机的精华, 更看到了书法艺术中所蕴含的生生不息的民族精神。

注释:

1. 熊秉明, 书法和中国文化, 《书法导报》, 2003年3月12日第十版。

2. 刘守安, 重视对书法的“文化研究”, 《人民日报》2006年5月1日第四版

3. 王岳川, 《书法文化精神》.

4. 秦梦娜, 《中国书法文化》.

5. 林语堂, 《吾国与吾民》.

情逸志的心态。

一般来说, 乐器声淡则索然寡味, 而古琴恰恰相反, 声愈淡则味更浓, 这“味”就是“恬淡之味”。“平和”、“恬淡”的审美情趣在文人琴乐中得到充分的体现。从《潇湘水云》《搔首》《水仙操》等大量的琴曲遗音中, 我们能感受到徐上瀛在《溪山琴况》中描述的“兴到而不气纵, 气到而不自豪, 情到而不自扰, 意到而不自浓”[2];我们能感受到白居易在《清夜琴兴》中描述的“清冷由木性, 恬淡随人心”“正声感元化, 天地清沉沉”。古琴音乐、词调音乐都使文人领略了人生的淡泊无力、虚融清静、超尘离世的意境, “入耳淡无味, 惬心潜有情。”中国古代文人音乐长期浸淫在这种“平和恬淡”之中, 沉淀了华夏民族的内向性和保守性, 滋养了古代文人求静、求稳、求善的民族性格, 传承了古代文人的道德理想和人格魅力。

四、渔隐樵逸——世人那得识深意, 此翁取适非取鱼

渔翁和樵叟作为古代文人寄情山水、净化精神的重要载体和象征性符号, 在中国古代文人音乐中反映出了明显的“隐”“逸”思想。这种隐逸, 既有对现实、当下的无奈和不满, 又有对理想、自由的渴望和向往, 既有对延续生命的追求, 又有对生死轮回的超越, “世人那得识深意, 此翁取适非取鱼”。

以渔樵为形象主题的音乐作品在文人音乐中很常见, 如唐末诗人皮日休与陆龟蒙创作的古琴曲《醉渔唱晚》、南宋浙派琴家毛逊创作的琴曲《渔歌》和《樵歌》、明代佚名琴曲《渔樵问答》、琵琶曲《渔家乐》等都是其代表。古代文人在当时的社会生活中悠闲洒脱、怡然自乐、自在逍遥, 但同时又因自己无法实现抱负或遭受挫折而往往产生悲观厌世心理。远离生活舞台的渔翁、樵叟, 虽清贫却安适、虽隐忍却超然, 这种生活方式正是文人们的向往和追求。在这种背景下创作的古琴曲和古词乐, 意境深远, 宁静安适, 很好地帮助他们弥补了心灵的失落, 摆脱了尘世的烦恼, “躲进小屋成一统, 管他春夏与秋冬”, 这在文人音乐中具有典型的意义。

文人音乐还用渔樵题材表现闲情逸致, 如唐代琴歌《渔歌调》就是表现“逸”之情态的代表作。“逸”的精神追求和审美意境, 是企图通过与大自然的交融, 平心静气、宠辱皆忘, 最终达到天人合一。渔父樵夫终年浸淫于山水之间, 沾染了山水灵气, 山光水影涵容了所有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 即便万千境遇, 都在这里变得真实而平淡, 最后归于宁静和淡泊。

五、宁静高远——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文人音乐代表着中国古代文人怡情养性、寄意抒怀的生活方式, 表现出中国古代文人完善自我人格修养、实现人生理想追求的一种象征。其实早从孔子时代开始, 文人士大夫就把古琴和琴乐视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一种人文精神。

明代古琴大师杨表正在《重修真传琴谱》中说:“……凡鼓琴, 必择净室高堂, 或升层楼之上, 或于林石之间, 或登山巅, 或游水湄, 或观宇中;值二气高明之时, 清风明月之夜, 焚香静室, 坐定, 心不外驰, 气血和平, 方与神合, 灵与道合。如不遇知音, 宁对清风明月、苍松怪石、巅猿老鹤而鼓耳, 是为自得其乐也。”[3]文人音乐注重营造一种文化氛围和情趣, 注重传承一种人文精神, 提倡雅致、淡泊、宁静的人生。弹奏古琴的身体语言和规范动作, 在特定的环境气氛中, 传递着人与大自然的和谐之美:没有喧哗嘈杂、烦恼忧愁, 只有鸟语花香、行云流水, 琴人和听者的精神都得到一种升华。苏轼被贬黄州以后, 经常用古琴解脱自己仕途上的苦闷, 以此远离湍急的政治漩涡。而和苏轼一样的许多古代文人, 则是在古琴、古乐的伴随下走过了自己风风雨雨的人生。千百年来, 文人音乐一直令中国古代文人、士大夫爱不释手, 他们将外在环境与内在心境合而为一、将音乐表达与人生追求合而为一、将音乐思想与文人灵魂合而为一, 从而使文人音乐具有高度而鲜明的文化属性, 蕴含丰富而深刻的人文精神。

摘要:中国古代文人音乐包涵着独特审美准则和精神特质, 具有超凡脱俗、朦胧含蓄、平和恬淡、渔隐樵逸、宁静高远等人文精神。

关键词:文人音乐,人文精神

参考文献

[1]陆永品选注.庄子选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1.

[2]蔡仲德.中国音乐美学史资料注释[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 1990.

上一篇:学渣的世界初中优秀作文下一篇:马骏纪念馆观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