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艺术的发展演变与价值初探

2022-09-11

民俗艺术属于民间艺术的范畴,民间艺术曾一度被认为难以登堂入室而长期埋没在民间近乎遗忘。从20世纪后期开始,这一现象开始有了改观,随着大批优秀的民间艺术入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人们意识到民间艺术中保留了我们古老中华民族的集体记忆,是祖先留给我们的一份珍贵遗产。

一、关于“民俗艺术”的范畴界定

民俗艺术是民间艺术这一艺术范畴的门类之一。“民间艺术”这一称谓一般用来同“宫廷艺术”或“贵族艺术”相对使用,代表底层的普通民众传统的、自发的审美趣味,包括民间文学、民间音乐、民间舞蹈、民间戏曲、民间工艺等。

在纷繁的民间艺术门类中,从其成因来看大致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在漫长的农业社会人们一代代因袭下来的,与民俗密切相关的艺术种类,如春节时张贴的年画、春联、窗花,以及元宵节要上演的舞狮子、耍龙灯、跑旱船、踩高跷,还有某些少数民族保留至今的祈神仪式和各种原住民文化等;另一种则是劳动人民在农村社会生活实践中不断创造出来的,用于表达和抒发自己的感情,主要是在乡间广泛流传的民间歌曲、民间故事及其它艺术形式。

这两类民间艺术的主要区别是,前者与各种民间习俗关系密切,多在民间的节日庆典、婚丧嫁娶、生子祝寿、迎神赛会等活动中出现,是用熟悉的形式延续古老的传统,表达了共同的文化经验,可称为仪式类或民俗类民间艺术;后者则是在劳动人民的生产生活过程中不断产生的,与其产生的时代背景和社会内容紧密相关,具有抒情性和自发性的特征,可称为抒情类或内容类民间艺术。

前一类民间艺术即“民俗艺术”,也是本文的主要研究对象。

二、民俗艺术的来源

民俗艺术依附于礼俗存在。各种民俗艺术无不与礼俗相互依附共生,年画艺术依附于年节的礼俗而形成;剪纸艺术与贴窗花的民俗有关;风筝作为一种专门的艺术样式,与许多地方都有的清明放风筝的传统有关……这些传统的艺术在礼俗框架中有着广泛的运用空间,没有这些礼俗,艺术也就失去了其存在发展的形式依托。

那么这些“礼俗”是从何而来呢?这些扎根民间的传统习俗可追溯至原始社会的巫术仪式。巫术原始人是通过一定的方式,企图借助某种超自然的神秘力量对特定人和事物施加影响或给予控制,以祈求自然力或鬼神来帮助自己实现某种目的的仪式。原始的绘画与舞蹈皆遵循原始巫术的原理。在已发现的原始洞穴岩画中以动物为主要题材,手法写实生动,形象极为传神,并且画中动物的身上常画有投掷器的箭头,或有石块打击、长矛戳刺的痕迹。这是由于原始人的思维方式使他们认为,他们只要画出所要猎获的动物的形象,而且用石块或长矛击中画中的动物,在真实的狩猎活动中动物也同样会屈服于他们的威力。在早期的原始舞蹈中,亦常见“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阙”(语出《吕氏春秋·古乐》)的祈福或酬神类舞蹈。

同样,民俗艺术所依托的民间礼俗也具有类似的心理基础。以年画为例,年画和春联共同起源于民间贴门神的习俗,门神是传说中能捉鬼的神茶、郁垒。在农业社会早期,人们的鬼神观念很强,相信在门上贴神像能够驱鬼镇邪保护门户,这一心理基础正是原始巫术与原始思维方式的延续。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意识形态的变化,人们的这样一种信仰越来越淡漠,但是每逢春节贴年画的习俗却作为一种仪式一代代流传了下来。

三、民俗艺术的发展演变及其一般规律

随着人类历史的进步和理性化过程的展开,诗乐舞一体的原始艺术逐渐完成了向礼乐的分化及艺术自觉的演化过程。原始图腾歌舞衍变分化为音乐、舞蹈、绘画、文学、戏剧等艺术门类,并开始了它们各自相对独立的发展。艺术自觉后艺术重心向文人士大夫阶层转移,与此同时,原始巫术仪式的形式残留在民间,形成一种民俗传统,一代代地传承了下来。在我国漫长的封建社会时代,农耕经济一直占据社会经济的主导地位,而闭塞落后的农耕社会为各种巫术形式的留存提供了适宜的土壤。

随着历史的发展,民间艺术中的信仰内容在传承中也随着人们鬼神观念的淡薄、封建迷信的破除而逐步淡化,民间礼俗中的娱神功能逐渐被忽略,更多地从“娱神”转向“娱人”。群众性的迎神赛会追求可看性与趣味性,由庄重严肃的祭祀活动走向了甜俗热闹的娱乐休闲活动。年画、剪纸等民间艺术品也由祭祝活动中的实用物品变为一种单纯的装饰物,现在人们买窗花、贴年画已不去关注这些物品原本的意义,而只是用于形式上的审美鉴赏,购买也是用于欣赏、馈赠或收藏。

李泽厚把艺术分解为形式层、形象层、意味层三个层次,而艺术形象层的变异过程展现为一种“由再现到表现,由表现到装饰,再由装饰回到再现与表现”的行程流变。1他把这一过程称之为“艺术的积淀”。从功能性角度来看,艺术的产生经历了一个“由实用到审美、以劳动为前提、以巫术为中介的漫长历史发展过程”2,也就是说,实用先于审美。正如前苏联哲学家普列汉诺夫所说“大家知道,动物的皮、爪和牙齿在原始民族的装饰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这种作用怎样解释呢?用这些东西的色彩和线条的组合来解释吗?不,这里问题在于,譬如,野蛮人在使用虎的皮、爪和牙齿或是野牛的皮和角来装饰自己的时候,他是在暗示自己的灵巧和有力,因为谁战胜了灵巧的东西,谁自己就是灵巧的人;谁战胜了力大的东西,谁自己就是有力的人。”3可见,艺术品的诞生基于审美对象的实用价值和功利内容,而美感的发生则是人们摆脱其实用价值和功利内容的束缚而仅仅把对象的形式视为审美对象。

因此,现存的民俗类的民间艺术既是原始艺术的延续,同时也是原始情感符号实际功能退化后的产物。它经历了一个从原始巫术礼仪到民间风俗习惯,再到如今“原生态艺术”的演变过程。这一过程是一个由实用走向审美的演化过程,或者说逐渐形式化的过程。

四、民俗艺术的价值

民间艺术历来具有“艺术的矿藏”、“艺术之根”、“文化的摇篮”等美誉,这是因为民间艺术与文人艺术、宫廷艺术不同,它仍然保留着艺术的初衷、艺术的原始形态看,因此有人认为,民间艺术与原始艺术具有共同的思维方式和形式特点,“民间艺术的源头与母体是原始艺术。初民们在自己的生存欲望与生存方式中,不自觉然而却是自发地肇始了最初的艺术萌芽。原始艺术成为后来分化出来的各种艺术共同的源头,但影响最深远、作用最明显的却是后来的民间艺术。”

我国漫长的农耕文化背景,保留了大量丰富多彩的活态文化遗产,民俗艺术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这笔遗产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是一笔属于全人类的文化遗产。随着我国社会商业化和现代化脚步的加快和世界一体化趋势的冲击,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在遭受威胁,日渐萎缩,濒临灭绝。各民族的民俗艺术如服饰文化、饮食文化、工艺美术、语言艺术、剪纸、皮影戏、年画、俗语、民间故事等都在逐渐衰退或消失,因此有关专家呼吁要积极抢救民族民间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自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2000年6月在巴黎总部召开首次“口传文化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评委会议,正式发起了设立《人类非物质和口传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项目以来,在全球范围内引起了各个国家和地区对自身民族文化传统和民俗艺术的重视和保护,我国相关部门与组织也藉此做了大量的保护和抢救工作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在经济与文化多元化发展的今天,只有懂得尊重自己的民族特色与资源,才能在二十一世纪的文化资本竞争中获得更多的优势与主动权,增强一国民族文化的核心竞争力。

摘要:民俗艺术是民间艺术的一种,是在我国漫长的农业社会发展进程中一代代因袭下来的,与民俗密切相关的艺术种类。本文主要对民俗艺术的来源、发展、演变的普遍规律进行研究与探讨,运用文化人类学、文化社会学的研究方法,总结与提炼出民俗艺术由实用走向审美的一般演化规律,并对民俗艺术的文化遗产属性、文化人类学价值和对社会生活的现实意义予以充分强调与肯定。

关键词:民俗艺术,原始艺术,艺术功能

参考文献

[1] 李泽厚.美学三书[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9:597

[2] 彭吉象.艺术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37

[3] 普列汉诺夫.曹葆华译.普列汉诺夫哲学著作选集:第五卷[C].北京:三联书店,1959:314

[4] 刘绍武.从原始艺术到民间艺术[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3(21):76

上一篇:探究合作教学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合理开展下一篇: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英语课堂焦虑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