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州渔鼓词的解析

2022-09-10

一、引言

诗词和曲艺是古代重要的艺术表现形式, 宜州渔鼓将作词和唱曲联系在一起, 深化了传统艺术的内蕴。传统宜州渔鼓曲调单一, 内容轻松, 很适合在民间小剧场演出;现代宜州渔鼓曲调多元, 内容广阔, 很适合在大舞台演出。宜州渔鼓的精粹就在于唱词, 作词家挥毫笔墨, 将文字组织成妙语, 使宜州渔鼓不断推陈出新。想要对宜州传统文化进行探究, 必须立足渔鼓文化, 把握渔鼓词的内涵和表现形式。

二、宜州渔鼓词概述

(一) 内涵

宜州渔鼓词, 是具有宜州地域色彩的渔鼓词表演形式。渔鼓又被称为竹琴, 在宋代就已经出现, 是古代的传统乐曲[1]。时人应用竹琴进行演唱, 将竹琴应用在了戏曲表演之中。渔鼓曲调悠扬, 引人入胜, 很快受到了观众的欢迎。为了丰富渔鼓表演, 词作者对唱词进行了创编, 使渔鼓文化快速发展起来。在研究渔鼓文化的过程中, 必须立足渔鼓词这个基点。渔鼓词大多朗朗上口, 通俗直白, 即使是目不识丁的平民百姓, 也能应和渔鼓词曲, 感受渔鼓词的文化魅力。

以酒色案唱词为例--“天上日月星, 地下万物生, 君主有道民沾恩, 皇帝坐北京。闲言且丢开, 驾台听开怀, 襄阳樊城两交界, 有个张员外。居住张家庄, 姓张名大昌, 娶妻徐氏交贤良, 生下小儿郎。二老一百零, 抚养小娇生, 取名叫着张百春, 学堂习五经……”对其唱词进行分析, 可以发现唱词虽多, 陈述内容却非常简单。宜州渔鼓词在叙述事件之前, 大多都会对社会环境进行铺垫。在铺垫之后, 词作者会以浓重笔墨渲染事件, 使事件层层展开, 让观者进入到渔鼓文化的艺术世界。由于曲调旋律优美、唱词明白可辨, 宜州渔鼓词的受众非常广泛, 无论是青年才俊, 还是耄耋老人, 都喜爱渔鼓之音, 品读渔鼓之词。

(二) 发展

渔鼓文化的历史悠久, 向上可以追溯到唐代。唐代是文化大盛的时代, 儒家、道家、佛家文化互相交融, 共同造就了“盛唐气象”。道家学者在宣扬自己的学说时, 经常应用渔鼓唱歌, 将道家理论作为唱词。唐代的《九真》、《承天》等都可以看成是渔鼓艺术作品的先声[2]。时代不断发展更迭, 渔鼓演唱方式逐渐为民间艺人所熟悉, 越来越多的民间艺人将渔鼓应用在舞台表演中, 对传统理论唱词进行了改编, 融入了民间故事、神话传说、英雄故事等内容, 促进了渔鼓文化的繁荣发展。

到了元代之后, 渔鼓文化的惠及范围越来越广泛, 渔鼓表演形式日渐下移, 平民子弟接触了这种表演形式, 将渔鼓表演作为重要的娱乐方式。宜州渔鼓是在清代正式形成的, 此时我国的渔鼓文化体系已经初步成型, 拥有了“有板有眼”的完整唱腔。宜州渔鼓具有浓厚的宜州地域色彩, 民间艺人对渔鼓文化口言相传, 使渔鼓文化保留至今。在发展初期, 宜州渔鼓的表演形式比较单一, 演员数量较少, 乐器伴奏效果并不突出;在融合其他地域的渔鼓文化后, 宜州渔鼓艺人贡献了自己的智慧和汗水, 发展了宜州渔鼓的艺术形式, 形成了“二人主唱、多人附唱、多种乐器伴奏”的宜州渔鼓唱曲作品。

在宜州渔鼓唱曲作品中, 唱词地位至为关键。纵观不同地域的渔鼓唱词, 可以发现民间文化特性不同, 渔鼓唱词内容也呈现出较大的差异性。宜州渔鼓唱词中有很多生活化、地方化的宜州语言, 为了将渔鼓文化和戏曲文化融合在一起, 艺人们借鉴了戏曲曲调, 使宜州渔鼓越发具有曲艺特征。宜州渔鼓唱词虽然简单直白, 却蕴含着深刻的生活哲理, 对时人有重要的启发性。观众在观看渔鼓表演时, 可以获得耳目一新的观感体验, 提高自身的艺术鉴赏力[3]。

三、宜州渔鼓词的解析

(一) 宜州渔鼓词的内容

在对宜州渔鼓词进行分析时, 首先应该把握宜州渔鼓词的内容。宜州渔鼓是都现实生活中生发而来的, 具有极强的生活化特征。人们在聆听宜州渔鼓词时, 经常会联想到自己的现实生活, 把艺术作品和生活实际联系在一起。有的宜州渔鼓词写的是地方风俗现象, 有的宜州渔鼓词写的是民间传说, 有的宜州渔鼓词写的是英雄故事, 有的宜州渔鼓词写的是趣闻轶事……唱词内容不同, 对应的表演场合也呈现出较大的差异性。传统宜州渔鼓词具有说教特点, 作者在唱词中寄予了自己的人生感受。现代宜州渔鼓词对传统宜州渔鼓词进行了丰富, 使宜州渔鼓词内容更加多元。由于宜州渔鼓词直截了当, 很多人认为宜州渔鼓词是“下里巴人”的作品, 登不上大雅之堂, 更无法和“阳春白雪”相提评论。事实上, 宜州渔鼓词有其独特的思想内蕴。

首先, 宜州渔鼓词赞美了人性的真善美[4]。宜州渔鼓词作者大多出身民间, 民间艺人对现实生活有着最直观的的感受, 和群众真正建立了血肉联系。在进行词曲创作时, 民间艺人着眼于世间美好之物, 使宜州渔鼓词极具感染力。其次, 宜州渔鼓词赞美了党的正确领导。改革开放之后, 宜州有了很大的发展。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导下, 宜州经济稳步上升, 社会进步明显加快。民间艺人感受到了宜州的变化, 将这种变化写入到唱词之中。再次, 宜州渔鼓词批判了剥削阶级。宜州渔鼓词关注平民百姓的生活, 宜州渔鼓词作者与大众百姓是站在一起的。很多民间艺人为受苦受难的平民百姓感到不公, 借宜州渔鼓词表达了自己的同情。

(二) 宜州渔鼓词的表演形式

宜州渔鼓表演主要分为两个组成部分:第一个组成部分是“说”, 第二四组成部分是“唱”。一些宜州渔鼓词叙述了完整事件, 说唱结合, 篇幅比较长;一些宜州渔鼓词并没有完整的故事情节, 说唱比例不同, 篇幅比较短。虽然类型不同, 宜州渔鼓词的结构却基本一致。具体来说, 宜州渔鼓表演分为三个环节:第一是引入环节;第二是基础演唱环节;第三是结束环节。

所谓的引入环节, 就是宜州渔鼓词的开篇。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词作者在创编唱词时, 必须综合考量观众的审美特点, 挖掘观众的兴趣所在。在开始之初, 词作者需要引入宜州渔鼓表演的主要内容, 营造良好的表演行为, 让观众不自觉地进入到演唱情境之中[5]。

引入唱词一般为四句唱词, 当然词作者也可以根据主题调整唱词形式。宜州渔鼓文化历史悠久, 表演形式相对较多, 引入环节的唱词也都承担着不同功能:一些引入唱词的功能是为了奠定感情基调;一些引入唱词的功能是为了烘托主旨;一些引入唱词的功能是为了指直达主题。

所谓的基础演唱环节, 就是宜州渔鼓词的主体部分。一些宜州渔鼓词对具体事件进行了描述, 那么这一环节的宜州渔鼓词需要对事件时间地点人物等进行描绘, 确保观众能够了解实践的来龙去脉。宜州渔鼓词的故事情节大多比较完整, 故事有开端就必然有结尾, 且前后呼应首尾相连。最能吸引观众的部分就是故事高潮, 即故事情节的矛盾点。词作者应该对故事矛盾进行精细陈述, 充分吸引观众的注意力, 让观众跟随跌宕起伏的剧情, 收获最愉悦的观赏体验。主唱词篇幅比较长, 作词者需要对主唱词进行分段。一般来说, 主唱词都是每句七字, 主唱词讲究旋律, 第二句和第四句一定要押韵, 保证最佳的演出效果。

所谓的结束环节, 就是宜州渔鼓词的结束部分。在宜州渔鼓表演结束后, 作词人需要对表演内容进行升华, 让观众从中受益。一些宜州渔鼓结束词表现了对人性的赞美, 一些宜州渔鼓结束词表现对党的歌颂。无论是怎样的宜州渔鼓结束词, 都表现了词作者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期待[6]。宜州渔鼓结束词大多由四句唱词组成, 为了带给观者强烈的感官体验, 词作者大多应用了富丽文辞, 采用了较为优美的语言和绝妙的句式, 给人以意犹未尽的感觉。

四、结论

综上所述,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 传统文化保护工作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对宜州人民来讲, 渔鼓文化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位置。为了保护优秀传统文化, 必须以渔鼓词为基础, 传承宜州渔鼓文化。

摘要:渔鼓文化是宜州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 渔鼓文化得到创新, 渔鼓艺术形式得到丰富。渔鼓词盛行地域交广, 宜州渔鼓文化在历史的今天仍具新意, 为其他地区的渔鼓词发展提供启示。本文将具体探讨宜州渔鼓词的内涵、发展及解析, 希望能为相关人士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宜州,渔鼓词,渔鼓文化

参考文献

[1] 李娟.从渔鼓小戏《村里有个烂筐子》看基层戏曲院团生存发展策略的“守”与“变”[J].人文天下, 2018 (5) :24-27.

[2] 陈闯.洪泽湖渔鼓祭祀舞蹈田野调查--江苏省泗洪县半城镇穆墩岛“敬大王”仪式[J].黄河之声, 2017 (13) :110-111.

[3] 高一.地方传统戏曲在普通高中音乐课堂中的德育渗透--以九澧渔鼓艺术为例[J].戏剧之家, 2016 (16) :215+221.

[4] 刘玉龙.民族音乐学视角下的音乐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研究--以界首渔鼓传承为例[J].枣庄学院学报, 2014, 31 (1) :99-100.

[5] 杨军, 苏军.商洛花鼓与商洛渔鼓之比较研究--兼论商洛地方戏剧的生态模式[J].黄河之声, 2011 (5) :89-91.

[6] 陆荣根.仿古双音编钟二十七音渔鼓三十二音编铓83-B型定音鼓四种新产品通过鉴定[J].乐器, 1984 (5) :6.

上一篇:声乐教学中美声、民族、通俗唱法的融合研究下一篇:品味日常生活挖掘写作源泉——从考试命题浅谈中小学生作文素材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