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实现性为适宜性负荷原则的重要依据的探讨

2022-11-12

运动负荷与运动训练之间是孪生关系, 没有运动负荷就没有运动训练, 没有运动负荷的逐步加大就谈不上运动成绩的不断提高, 不断地适宜地给运动员施加运动负荷使其机体能力和运动成绩不断提高, 这是每一位教练员必须具备的能力。

适当施加运动负荷的标准。过去我们主要从生理指标上来进行控制, 比如晨脉、血压、血色素、体重等项指标。这些指标对监督运动负荷是否适宜方面无疑具有指导意义。但有两个不足之处:一是这些指标都是反映运动训练后身体变化的情况, 不能直接监控训练过程的负荷情况;二是没有考虑心理指标的因素。这样就不能及时的对训练过程实施控制和修订。本文结合长期的训练实践试从运动心理学的角度对训练适宜性原则进行初步的分析和探讨。

1训练适宜负荷原则的实质应是可实现性

负荷的可实现性是指教练员安排的运动负荷可以根据预期设想而在运动负荷的训练过程中最大限度的转化为实现性。实现性是指运动员在接受运动负荷后表现出的做功能力或成绩指标。

负荷安排是否适宜, 主要看运动员身心两方面能否接受。负荷太大, 运动员不能完成, 或者完成后长时间不能消除疲劳并出现疾病等现象, 则为不可接受。负荷过小, 运动员能够较易的完成, 也为不可接受。可接受性, 指运动员对教练员确定的负荷指标经过较大努力, 在身心两方面积极的状态下能够顺利完成, 且在语言、情绪和反应时等训练中的心理指标和训练后的脉搏、血压、体重等生理指标均为正常。教练

《中外医疗》投稿说明

1、稿件应具有科学性、先进性和实用性, 论点明确、数据准确、逻辑严谨、文字通顺。

2、计量单位以国家法定计量单位为准;统计学符号按国家标准《统计学名词及符号》的规定书写。3、所有文章标题字数在20字以内。

4、参考文献应引自正式出版物, 在稿件的正文中依其出现的先后顺序用阿拉伯数字加方括号在段末上角标出。5、参考文献按引用的先后顺序列于文末。

6、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表格设计要合理, 推荐使用三线表。7、图片要清晰, 注明图号。

员在训练过程中所实施的内容应是学生以前没有掌握但又不是完全陌生的东西, 学生只要经过努力就可以完成。运动员对训练负荷的可接受性, 是适宜负荷原则的第一必要条件。

2教练员对运动员负荷的可操作性

可操作性是指教练员对自己确定的负荷指标必须有理论依据和措施保证, 每一节课时的安排既是上一课时的继续又是下一课时负荷的开始, 教练员应对运动员的身心状况有一个正确估计, 能使运动员在负荷较短时间内消除疲劳。并使其所产生的超量恢复正好衔接下次新的负荷的安排。可操作性的监视指标除生理指标外, 更应重视运动员训练过程中的情绪变化。情绪方面的任何变化都是运动员心理变化的直接反映。高昂兴奋的情绪是对训练的认同和接受, 反之沮丧低落的情绪是对训练负荷的排斥和不满。

3负荷带动的情绪变化对训练的影响

运动情绪和人类其他情绪一样, 无法用物理指标精确测定, 但人的眼睛却能观察和感知到情绪的变化。经验丰富的教练员对运动员的情绪变化能明察秋毫。因此, 叫教练员应充分发挥经验的作用, 去观察和分析队员的情绪变化, 随时对运动负荷做出调整, 从而提高训练实效性, 避免伤病和过度训练的出现。

运动情绪是运动员的内在欲望与外在环境中特满足的情绪, 最终又有两种状态。一是外界环境隐私满足了内在欲望的情绪体验, 并以高昂、兴奋的表情流露出来;二是外界因素未能满足内在欲望, 流露出来的表情就失落和沮丧。快乐的表情是内在环境与外部环境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 而失落与沮丧是内外环境之间的对立关系, 教练员在制定计划时一定要把握好这种关系。过大过重的运动负荷会对于运动员的内在欲望造成创伤并形成负荷痛感, 运动员也会因此而惧怕训练。不利于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充分发挥, 同时这也是造成运动员寿命短促的重要因素。过低的运动负荷尽管不会造成运动员内在欲望的创伤, 但也不能产生满足感, 产生的只是一种“轻妄感”, 这种情绪最易使运动员滋生消极念头和不思进取的思想。只有可实现性负荷才能使运动员产生一种愉快的感觉, 这种感觉是运动员天才、灵感和创造性的重要源泉, 是他们不断进取, 不断承受新的更大负荷的心理动力基础。

任何刺激都会引发人的情绪体验, 情绪体验是人体适应外界环境的一种保护和反馈机制。运动负荷也是如此, 过大的运动负荷会使运动员产生逃避、恐惧和提防心理。过小负荷会使运动员心不在焉, 不思进取。

总之, 适宜负荷的重要依据是负荷的可实现性, 在训练过程中教练应很好的把握运动员对负荷的可接受性和对训练的可操作性, 从而更好的去控制整个训练过程, 不断提高运动员训练水平和运动成绩。

摘要:在多年的运动训练生涯中, 通过对训练适宜性原则的分析和研究, 从生理和心理两个方面阐明了实现性为适宜性训练原则的重要依据。

关键词:可实现性,适宜性,运动情绪

上一篇:高校科技查新工作中的突击查新及其对策下一篇:问题探究式教学——中学化学课堂教学过程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