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性供水工程的可实施性论文

2022-05-01

区域性供水工程的可实施性论文 篇1:

龙海市水资源面临趋势及对策研究

[摘要] 水是生命的源泉,水资源是人类生存和经济社会发展不可替代的重要战略资源。区域性缺水、水质性缺水和结构性缺水将成为制约龙海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该文针对龙海市水资源的特点和开发利用现状,坚持可持续利用原则,提出水资源利用、保护和管理的应对措施与建议,以实现“水安全、水环境、水景观、水经济、水文化”的目标,促进龙海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 龙海市 水资源 可持续利用

龙海市地处闽东南沿海九龙江下游的冲积平原,海岸线长103.3公里,面积1128.02平方公里,多年平均降雨量1450毫米。福建第二大河九龙江西、南、北三溪横贯全境后入海。境内水系发育,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138.04亿立方米,其中天然产水量8.395亿立方米;地下水资源2.14亿立方米;九龙江客水127.5亿立方米。可利用水量12亿立方米,可利用率8.69%。人均拥有水资源量1498立方米,低于全国人均水平,不到全省人均的一半,属“水资源紧张区”。本文针对龙海市现有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沿海资源性缺水、平原水质性缺水、山区结构性缺水的问题,提出水资源利用、保护和管理的应对措施与建议,以促进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保障龙海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1 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

龙海市是福建省第一批实现初级水利化县(市)之一。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对水量、水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全市年开发利用总水量为4.87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1.26亿立方米,地下水0.08亿立方米,引水3.53亿立方米。水资源开发利用率40.58%,是全省的中等水平,仍有较大的开发潜力。

解放后,全市人民在党和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为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大兴水利工程建设——山区修坝蓄水,平原建闸引水,沿江滨海筑堤防洪挡潮。同时因地制宜发展泵站、管灌、人饮、水电工程,形成了一定规模的集蓄、引、提、排、灌、供并举,除害兴利并重的水资源开发利用体系。全市共建成小(二)型以上蓄水工程64处,其中:中型水库1座,小(一)型水库7座,小(二)型水库56座,总库容0.61亿立方米;小水电装机4115千瓦,占可开发量的29.89%;大中型水闸17座,其中大型拦河闸坝2座;建成大型引水工程1处,中型引水工程4处,万亩以下引水工程11处。建成饮水工程2573处,其中集中式11处,分散式村级供水工程111处,小小型供水工程2451处。这些工程设施通过对全市水资源分配、调节与控制,在工农业生产和生活供水方面发挥了良好的作用。

全市节水灌溉面积已达到耕地面积的4.6%;有效灌溉面积占95.8%;保证灌溉面积占88.3%;解决饮水安全188个行政村,人口43.39万人,行政村通水率达到77.4%,农村人口享用干净安全水率达到63.33%。全市实现年供用水总量4.34亿立方米,其中工业用水2.18亿立方米,占50.23%;农业用水1.73亿立方米,占39.87%;林牧渔用水0.03亿立方米,占0.69%;生活用水0.4亿立方米,占9.22%。

2 存在的主要问题和面临的趋势

龙海本是农业大县,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依港兴市、工业强市战略的实施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工业发展突飞猛进,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综合实力位居全国百强县(市)之列。

据统计,50多年来,全市工业用水增长30倍,农业用水增长近5倍,生活用水增长近12倍。现已面临工业用水缺乏,农业水源不足,居民生活用水供需矛盾日益凸显;区域性缺水、水质性缺水和结构性缺水并存趋势。要促进水经济、水环境相互协调发展,进一步合理开发利用和有效管理保护水资源,是今后十分繁重又艰巨的任务。

2.1 保障程度不高,存在隐性缺陷

龙海市水资源总量比较丰富,但自然条件存在一些隐性缺陷:一是区域性缺水。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总体呈山区多、沿海少。如隆教乡、港尾镇,尤其是隆教乡“自水自用”,没有客水,平均每平方公里集雨面积要供应16公顷的耕地和人畜用水,属水资源严重贫乏地区。二是水量趋短缺。客水占全市水资源总量的92.39%,已开发利用客水占总量72.48%,面临若客水受到污染不能引用或上游开发利用截流,龙海将导致严重的缺水问题,尤其是生活供水更为短缺。三是水质无保障。龙海位于九龙江下游,水质的问题很大程度取决于上游的开发利用和保护程度,水质保障程度不高。四是水污染加剧。部分工业废水肆意排放,污染了九龙江西南两溪及西溪“一条龙”内河水系,水质从70年代的II级变为如今的IV级水,水体三日不流通即便发黑变臭。五是农村饮水工程保证率低。农村饮水安全潜伏着分散式、小型多,占全市供水工程95.3%;全市有150个行政村、25.15万人存在着农村饮水不安全,占36.67%;水量不足,保证率低,取水不方便人口占农村人口13.48%。

2.2 蓄水工程老化,调蓄能力下降

全市有71.8%的水库存在工程老化和安全隐患问题,主要表现在:渡汛标准低的占20.3%,大坝存在问题的占62%,输水设施隐患的占36.8%,溢洪道缺陷的占54%,超期服役的占55%。这些水库的病险状况,不仅影响到工程安全运行,危及下游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和生产生活安全,而且受到汛限水位限制,有的水库甚至在主汛期必须腾空库容运行,共减少了蓄水量0.18亿立方米,相当于浪费了一座中型水库的库容量。因此,必须尽早进行除险加固,充分发挥水库工程应有的综合效益。

2.3 科学意识不强,用水浪费严重

2.3.1 农业灌溉方式落后。农业用水量占全市供用水量的39.87%,是耗水大户。灌溉渠系不配套或老化失修,水的利用系数仅为0.4-0.5左右,灌溉方式多为粗放型大水漫灌,耗水量高,水资源利用率低,浪费现象严重。

2.3.2 工业重复用水率低。全市工业用水量占总供用水量的50.23%,但重复用水率仅为34.19%,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差距十分明显;生产工艺落后,耗水量大也是造成水资源浪费的主要原因之一。

2.3.3 社会节水意识不强。低廉的水价唤不起群众的节水自觉性,生活用水浪费现象也相当突出。

2.3.4 供水安全保证率低。北溪取水的供水工程,水源单一,管线单一,应急机制尚不完善,缺乏对风险因素的考虑,缺少备用水源和水源地受污染的应急机制以及应对风险的预案;缺乏水资源利用、保护和管理经费,不能进行工程性水资源保护和建设,水资源保护和管理一旦出现突发事件,将面临极大挑战。

2.4 污水排放增加,水质日趋恶化

2.4.1 工业排污量大。最近几年来,龙海市规模工业快速发展,其中造纸、皮革、化工、电镀、食品等工业排污较大。据统计,万元产值工业废水排放量112.86万吨,年工业废水达2.49亿吨,占全市污水排放量97.01%,工业废水是水环境的主要污染源。

2.4.2 污水处理率低。由于集中式污水处理厂建设起步较慢,目前生活生产污水仍然直排九龙江或内河水系,直接影响了九龙江和内河水质,并且相当一部分污水还直接用于浇灌农田或城市绿地,造成二次污染。

2.4.3 污染控制力弱。农田化肥流失、畜禽粪便排放等农村面源污染控制力较弱。据统计,按单位面积的化肥使用量375kg/hm2,农业化肥非点源污染氮的流失量为15%计算,则每年流失的氮肥0.56t/a,磷肥0.13t/a。流失的氮、磷通过降雨径流进入附近水体,加剧水体污染。

2.5 管理工作粗放,执法尚待提高

龙海市水资源管理还存在重建设、轻管理,重主体、轻配套,重利用、轻保护的传统意识。2006年底全市办理取水许可证数136套(户),批准取水许可量0.76亿立方米(地下水0.35亿立方米),取水许可管理工作层面还不够拓展。对于《水法》、《取水许可和水资源费征收管理条例》等水法律法规宣传力度还不够,群众的水资源保护和水患意识不强,向河道排放废污水、倾倒废渣弃土等现象屡禁不止,水行政执法力度还需加大。

3 应对措施与建议

3.1 水资源开发战略

加强水资源管理,提高水的利用效率,建设节水型社会,是龙海市水资源工作的基本任务。这就要求必须实现从过去的开源为主向开源节流并重、以提高用水效率为核心的转变。

3.1.1 确立管理重点,建设节水社会。工业是最大用水户,占总供用水量的50.23%,所以,应研究通过循环用水,提高水的重复利用系数,降低单位产值耗水量和污水排放量。农业用水次之,占39.87%,应大力推广节水型输水防渗技术、田间灌水技术、节水灌溉制度和高效用水管理制度。提高每立方米用水的生产率,达到节水增效双赢。城市生活用水应积极推广节水生活器具的普及和降低管理网漏水率,减少生活用水的浪费。

3.1.2 强化工程措施,充分利用资源。一是加快内河渠系的清淤清障整治,加快排涝速度,增加港道容积。全市共有1200公里内河渠系,通过清淤整治可增加港道容量0.15亿立方米。二是通过加固水库,可增加有效库容0.18亿立方米,并从中提高水库的安全程度。三是推进节水工程建设步伐,如九龙江北溪引水灌区(龙海片)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的建设,以及白水、浮宫万亩管灌工程,重点发展隆教、港尾两个沿海缺水地区推广喷灌、滴灌和管灌等田间灌水技术,达到节水开源的目的。四是开发新建双弟九十九坑水库和程溪奎坑水库(龙海的主要备用水源)以及拟建的18座小型水库,改造扩建现有山围塘56座,可增加库容约0.73亿立方米。五是考虑跨流域调水方案,利用漳州开发区和后石电厂从九龙江北溪取水的输水管网,延伸到港尾、隆教补充缺水水源;利用白水供水公司的管网,调用漳浦石过陂水库和赤兰溪水库水源,补充港尾滨海新城的水源;利用湖后水库发电输水渠道调用九龙江支流南溪流域水源,补充颜厝、程溪、九湖三镇以及漳州市区城南片的水源。六是开发雨水集蓄工程建设,增加雨洪资源的拦蓄量。七是利用现有水库群联合调度,达到节水、多蓄、增效、保安全。如隆教、港尾两乡镇水库较多,可利用水库群联合调度,减少溢洪,充分利用雨洪资源。

总之,通过一批地表水拦蓄工程,跨流域地调用水资源,优化配置,可加强河川径流的调蓄能力,为供水紧张地区提供水源,既可达到一定程度的消峰、调节作用,又有利于防洪减灾。

3.2 水资源保护战略

3.2.1 广泛深入宣传,提高水患意识。面对需水负荷的不断增长,政府要广泛宣传,逐步增强全民节约水、珍惜水、保护水的意识。要安排专项资金,加大投入力度,以项目带动循环经济和节水建设。要加强节水宏观指导和政策导向,发挥水价经济杠杆作用。要制定节水优惠政策,鼓励和支持各行业、集体和个人兴办节水事业,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进行节水型建设,提高水资源承载能力。要建立一套完整有效的水生态环境保护体系,科学合理地布设水环境监测站网,加强江河主要污染河段监测,严惩超标排放的重点企业,加强入河排污口的监督和管理,杜绝未经处理的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垃圾等直接排入河道的现象,尽量减少农业污染源。要进一步完善取水许可制度监督和管理,依法治水,严厉打击向河道乱排污、乱设障等侵占行为。要加强水资源保护,以保持优良的水质,确实保证饮水安全,防止水质性缺水,最终实现“水安全、水环境、水景观、水经济、水文化”的目标,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3.2.2 加快污水处理,防止污染行为。要加快市区污水管网的建设步伐,改变雨污合流排水现状。特别要完善城市分流制的城市排水体系,加快龙池开发区、东园开发区、九湖开发区等集中式污水处理厂的建设步伐,力争所有工业废水、医疗污水及宾馆等三产污水都在内部自行处理达到排放标准才能排入污水管网。要结合工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城区的改造,督促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并有计划地把一些老污染源从水源保护区、居民稠密区内迁出,集中到新工业开发区实行污染集中控制。要全面规划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统筹解决涉及农业面源污染问题。大力推广生态农业实用技术模式,以提高农业资源利用率,努力控制农用化学物质污染。要加快南港南岸城区内河整治,盘活水系、提高内河治涝能力并改善水质。

3.2.3 加强源头治理,实现持续利用。从龙海市现有水资源状况看,主要特点有:一是九龙江过境“客水”是龙海的宝贵资源,九龙江客水占龙海全市水资源总量的92.39%,充分说明对源头进行保护和管理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二是工业废水污染严重,工业废水造成的水污染占据全市水污染负荷的50%以上,所以,大力推进节能减排,切实淘汰耗能高、用水量大、生产工艺落后的工业企业,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削减污水排放量,是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重中之重。

3.3 水资源管理战略

3.3.1 依法治水。加强和完善取水许可监督管理、计划用水和取水统计等制度。要通过行业用水定额加强统一调度,将工作重点由单纯注重发证,转变为加强监督,强化服务。同时,要加强水行政执法队伍建设,加大执法力度,敢于碰硬,严厉打击河道非法排污、设障、侵占行为。

3.3.2 完善规划。要依据现有水资源的实际承载能力,突出以供定需,以水定发展的指导思想,抓紧编制《龙海市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规划》、《龙海市水资源保护规划》,把水资源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密切联系起来,合理利用并有效保护有限的水资源。

3.3.3 科学论证。加强新建、改建、扩建基本建设项目的水资源论证工作。科学确定供水水源次序,做到先地表水,后地下水。未经论证的,不得批准取水,不予安排用水计划。特别要把地下水的开发利用与保护作为水资源管理的重要内容, 尤其重视地下水的水资源论证工作,严格控制并逐步减少地下水的开采量。

3.3.4 严格审批。在规划区域内严格限制城市的各种自备水源,在自来水可供区域内原则上不再新建自备水源,对原有的自备水源要逐步削减许可取水量直到完全取消。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城市地下水,控制地面沉降,保护城市安全。

3.3.5 统一管理。加强水资源的统一管理,要以流域为单元,对地表水和地下水,水量和水质、城区和农村,实行统一规划、统一评价、统一配置、统一调度、统一发放取水许可证、统一征收水资源费和统一监督管理。

综上所述,以科学技术和更新观念为动力,全方位、多渠道实施水资源的管理与保护。动员全社会共同参与,厉行节约为本,治污优先,切实珍惜水、保护水,实现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支撑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

作者:曾南星 陈跃洋

区域性供水工程的可实施性论文 篇2:

区域性供水工程的可实施性论文 篇3:

从档案利用角度探讨人大工作轨迹

一、本文的写作目的

人大档案利用是人大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为会议组织、文件拟稿规范化、行政后勤服务等日常工作提供有效参考。实践中,我们发现档案利用的规律、方法和人大档案管理的趋势;同时,人大在提高档案利用效果领域的研究乏善可陈,为此我们需要归纳总结实践经验以提升人大档案利用价值,提高人大档案收集的针对性,从而加深对人大工作的认知水平。档案管理人员没有积极地参与到档案利用开发中,欠缺对被利用的档案的内容和形式的分析。档案看得越多,档案的价值越高。表面上看,查询档案如同百度、淘宝等搜索引擎:输入关键字,获得所需的数据。其实,“百度一下”的背后,却包含复杂的数据分析工作,通过对搜索的数据分析,采集查询者的搜索偏好,从而有针对性地推送内容,提高搜索效率。同样,档案管理工作既要包括档案整理、档案扫描信息化等工作,也需要对查询数据进行数据分析,提高查询效率,总结研究档案利用方法,把握与理解人大工作图景,发挥好人大机关“秘书”职能。本文开始写作时值扬州市人大30年史料展示室竣工开馆之际,笔者有幸参与人大史料收集工作。用今人的眼光去反思历史档案,不少因当时硬件条件或者思维局限等因素没有完好保存的档案,今天看来却弥足珍贵。由此提出问题:如何评估人大档案潜在价值和如何把握档案价值的形成和演变规律,从而在日常档案收集管理工作中避免虚无感觉[1]?希望通过本文的思考,以问题为导向,提供一些建设性措施。

发现和研究问题要让实践者参与。本文另一个写作动机是本着切口小一点的原则,从档案开发利用角度,去“叙述”笔者参与展示室筹备工作时的思考与实践,但在写作中逐渐反思本地人大历史内容,一开始我把这种反思归结成对档案价值的评估,想在理论上有所探索,呈现一些地方性知识,但最后还是进入到机关公文语境当中,成为对历史的平述,可见我这个度[2]没有把握到位,研究的功力欠缺。但是,毕竟是一种尝试,希望通过对实际工作的描写并赋予意义,与读者产生共鸣。

二、人大档案价值的功能

1.查阅文字表述。人大工作是讲法律、讲程序的,在一些重要文件起草过程中,哪些工作是继承性的,哪些工作是创造性的,尤其是一些概念和提法的来龙去脉,都需要通过查询档案,厘清人大工作继承与发展的脉络关系,提高表述的准确性。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一些人大制度的概念表述、内容简写、制度简称往往是新入人大同志的拦路虎,特别是涉及“地方性知识”,需要通过查询档案,了解相关内容。如,本地区涉及的“双联”制度、“四控一禁”决议、“双十条”制度、区域性供水等,建议各级人大结合地方情况,对一些地域性概念汇编注释,便于机关干部特别是年轻干部学习。

2.借鉴程序。严格按照宪法和法律的程序要求,安排好“三会”议程日程,是人民行使权力的重要保障;特别是会议日程、议程的设置,是保证人民权力有效运作和体现我国政治逻辑的重要环节[3]。再如,按会议内容和法律规定起草的主持人程序讲话中涉及诸多程序法事项,专题询问问答方式(问题个数)、临时决定对相关决议决定(草案)或法规(草案)搁置等,这些都具有重要的法律效力。妥善保管利用这些文书才能把人大制度落在实处,树立人大权威。因此,我们对“三会”的程序性事项尤为谨慎,希望借鉴以往类似会议内容的程序设置情况。如以往补选省代表程序、人事任免程序、计划外议程设置等。值得注意的是,除了上述程序性事项以外,诸如文件由主持工作的副主任签发抑或以人大名义报市委、文件以何种形式征求市委的意见建议等,都需要查询以往的做法,借鉴往届行文规律,主动向党委汇报重要安排,切实贯彻党委的决策意图,更好地体现党的领导。

3.参考活动的组织形式。例如在組织专题询问前借阅《扬州市人大常委会关于开展询问工作暂行办法》,在组织食品安全执法检查前借阅以往《食品安全调查表》设计调查问卷。另外,会场布置、人代会主席台座位表、主席团和秘书长名单和分组名单等会务工作也需要参考档案。

4.查询相关决议决定。这方面运用比较多的是当年或者以往作出的重大决议决定,根据决议决定撰写相应的调研报告、意见建议等。如环资城建委的古城保护、绿地调整、“双十条”,农委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等。小组讨论会议记录、委员分组审议发言、委员联组审议发言为撰写《审议意见书》提供内容支持。

三、 人大档案价值的感悟

对档案的研究,往往是经过梳理、筛选、对比,把重要的事情罗列起来,寻找其中内在的逻辑关系。三十而立,风雨兼程,历史是一去不复返的芳华,在这个漫长的过程中,兴许每一个环节都是偶然的,但它有一个必然的趋势,呈现稳定的价值取向。

1.督促决议落实,在“实”字上收笔,让权力落地为民

展示室史料收集整理阶段,我们发现前期编撰的脚本内容有的反映历史情况不够充分,有的按照时间先后叙事不能客观反映事物发展的实践逻辑。完全按照脚本布展,内容上不够生动。为此我们一方面按照既定的脚本,寻找合适的档案史料,同时,又根据档案史料的内容,结合当事人的采访和追忆,对脚本进行反思与追问。在此过程中,史料编辑组的领导根据历届人大的决议决定内容,对各专题的导语进行编校,在专题下再设置子栏目,形成“人大及其常委会调研和作出决议决定→常委会监督落实→政府抓落实的现场和结果”的编撰思路。抓住决议决定这根筋,顺藤摸瓜,对部分条目式的脚本内容做了归纳整合,图文并茂地反映决议内容,在用图片展示决议决定贯彻实施“艺术加工”过程中,我发现我们是围绕三个图景,不断深化对本地人大决议决定发展史的认识:一是史料收集者按照文本内容对决议决定的想象图景,二是当事人看到照片勾连出对当时事物的回忆图景,三是决议决定给地方留下的社会图景(社会图景是不是我们常说的社会意识呢?待研)。三个图景的叠加,消除噪点,洗尽铅华,逐渐勾勒出一个尊重历史的本地人大决议决定发展史——基本民生保障、古城保护、生态文明建设三个方面的发展历程。从20世纪80年代作出改造中小学危房、让农村人口饮用安全卫生水的决议,到20世纪90年代推动城市住房特困家庭、促进迁建图书馆,直至21世纪推动“菜篮子”工程、区域供水工程,始终将促进改善民生作为决议的重点。在古城保护方面,20世纪90年代,据理力争,坚持拆除超出老城区高度控制建筑。2000年,一份加快旅游业发展的决议,掷地有声,要求老城区保护必须规划先行,规划通过前全面暂停老城区内拆建工程,保住了老城,留住了百花深处的铃铛,奠定了扬州老城发展的基础。后续作出的老城区街坊控制详细规划决议以及近年来关于《扬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瘦西湖及扬州历史城区周边区域建筑高度控制规划》的决议,一届接着一届干,一以贯之地深耕古城新蓝图。为保护城市绿地和生态环境,作出了永久性绿地保护、“七河八岛”区域“四控一禁”、城区河流活水治污等决议决定,强化督查落实,让“绿杨城郭”成为造福子孙后代的永续红利。实在的决议决定成果,回报人民的信任,展现了地方人大政治实践逻辑[4]。

从人作为主体对档案内容客体认识来看。从认识论角度说,虽然人大工作较为超脱,但是这不意味着人大对事物的认识是完全“中性”的、客观的。因为,人的认识成立于以“认识活动”为中介的“对象”和“映像”的三项关系中。“认识活动”既包括感觉、知觉和表象,又包括认识主体的概念、判断和推理。但是现实中,有两个不利因素:其一,多数常委会组成人员、人大代表,不直接从事行政、司法工作,不可能从行政、司法工作的日常運作中直接认识事物,所以人事主体缺乏对事物本身的概念;其次,从哲学上说主体与客体的关系不可能超然存在,必须以“我”为前提,自有的“偏见”干扰认识的结果。所以,人大调研常常因不够客观、全面、系统、深入而为人诟病。为此,除了上一节笔者说的要做实调查研究外,还需要对过往的档案材料内容进行深入研究。但这里我想说的是:对档案材料的认识程度,是离不开人作为历史的“前提”与“结果”存在的。一句话:必须要有一定的知识储备。目前,急需要加强人大工作者三方面的知识,才能去修正、更新和发展理论。一是要获得地方性知识,包括市情、行情、人文地理知识。在行动中,积极参与到解决地方政府“生产数据却不掌握数据”的难题中,在认知上,要培育“地方感”。二是要获得理论知识。理论知识具有巨大的社会功能,主要是解释性功能、规范性功能、批判性功能和理想性功能。要围绕人大工作的业务知识、改革举措、研究成果,围绕对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问题研究和思考,围绕人大机关履职所需要的法律知识,深入开展理论知识学习,提高人大干部履职能力。三是要获得个人经验知识。密切联系人大代表和人民群众。依托民主立法基层联系点、人大代表之家等平台,积极开展主任接待日和具有地方特色的“统一见面日”活动,注重加强与人民群众的面对面交流。深入基层求真务实开展调查研究,综合运用实地考察、座谈讨论、问卷调查、网络征询等多种方式,广泛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掌握第一手资料,充分了解被监督对象的工作现状,发现问题。

注释:

[1]一方面许多人大档案一直处于休眠状态,到了保管年限又集中处理,另一方面我们又在按照原则每年吸纳新的档案,年复一年的形式上的“吐故纳新”,难免对部分档案利用价值产生疑惑。

[2]所谓的度是指“人类学家应该怎样使用原材料来创设与其文化持有者文化状况相吻合的确切的诠释。“它既不应完全沉湎于文化持有者的心境和理解,把他的文化描写志中的巫术部分写得像是一个真正的巫师写得那样,又不能像请一个对于音色没有任何真切概念的聋子去鉴别音色似的,把一部文化描写志中的巫术部分写得像是一个几何学家写的那样”(吉尔兹)。

[3]一般人都把注意力集中在决策过程本身,而忽略了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为什么有些事情提上议事日程,而另一些却没有被提上议事日程?通过考察公共政策议程设置,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认识政治制度运作逻辑。这就是议程、日程重要的原因。参见《中国公共政策议程设置的模式》,王绍光。另一个有意思的观点是,“这种被要求在什么时刻进行什么行动,甚至进一步安置出整个社会的生活规律时,‘时间’便由人们的行动社会性地呈现其结构性的意义”(吕格尔)。人大工作周期性明显,工作安排受到党政机关工作时间的限制,也同时影响着党政机关的工作时间,进而促成国人心中的“政治时间”,如果在“历时态”下考察人大运行周期的时间特点,以及其对社会发展的推动,也许也是认识人大工作较好的路径。

[4]这种形式逻辑向实践逻辑(辩证逻辑)的跨越在随后我们编撰的史料汇编画册中得到进一步加深。一是增添照片,对部分展示效果不理想的图片进行调整更换;二是编撰组认为画册不仅仅是图片展示,还需要有一定的史料价值,为此增加了必要的文字叙述;三是对内容和章节进行调整,如把依法履职部分拆分为地方立法、关注民生、古城保护、文化传承、生态建设等章节。

[5]人大与其他社会主体的关系如何(如上下级人大关系、与市委的关系、与被监督对象的关系等等),如何定位人大在社会中的地位、人大自身发展的目的又是什么、我们如何尊重人民代表大会制度。高校学者对人大制度的理论思考,总感觉“隔靴搔痒”,同时,各级人大掌握第一手实践经验,急需从常识向科学和哲学的超越。笔者一直在思考用何种理论框架去总括这些问题,同时又能够指导实践。联想到这种关系的维护与思考人与人的关系、自我的定位、人的目的似乎有类似之处。涂尔干认为当机器工业开始渗透人们的社会生活以后,个体之间开始分化,个体之间的差异影响到人们之间的协调一致,社会必须有使差异在社会的层面上保持协调和一致的机制。由此引发,是否能够引入“机制”概念,去探索人大工作呢?当然,机制可以从不同角度去看待,从市场角度看,从亚当·斯密、泰勒到福特斯他们都强调分工是社会机制,在博弈论角度,机制就是合作以达到各种均衡;而从政治领域角度看,机制体现在社会主体之间关系、社会主体自我意识、社会主体的发展目的、社会主体运行遵循的道德标准等。

[6]关注政府职能部分理论研究,特别是具有执法权部门调研文章,有诸多文章针对法律条文中具体的款项、词语展开辨析,这是执法者通过自己的执法经验展开对法律的“解释”,用“解释”行为表达“法律是(应是)什么”和“执法者是如何实践法律的”,但是涉及人大制度的法律,人大实践者很少对哪一个词语展开“解释”(解释意义较小)或者说允许人大实践者“解释”的词语不是太多。这一点上可以看出人大工作与职能部门工作是有区别的。

[7]吴毅:《小镇喧嚣》,三联书店2007年版。

(作者单位:江苏省扬州市人大常委会办公室)

作者:龚盛儒

上一篇:探析物业税的税收意义研究论文下一篇:纳税检查与增值税账务处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