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树问题教学案例

2022-07-29

第一篇:植树问题教学案例

植树问题教学反思

篇一:植树问题>教学反思

《植树问题》是北京市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实验教材第八册第三单元实际问题中的内容。这一内容主要涉及到的知识点有:敞开情况下的两头植、两头都不植、封闭情况下的植树问题(一头植和一头不植)这三种情况。这些内容是奥数中出现的内容,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怎样才能让学生即能学会,还要学的轻松呢,我反复研读教材,分析学生。《课标》中提出:“应使学生经历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数量关系,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探求给定事物中隐含的规律或变化趋势。” “植树问题”通常是指沿着一定的路线,这条路线的总长度被树平均分成若干间隔,由于路线不同、植树要求不同,路线被分成的间隔数和植树棵数之间的关系就不同。现时生活中类似的问题还有很多,如安装路灯、花坛摆花、站队中的方阵、锯木头、走楼梯,等等。

基于以上思考,我把目标制定为:知识与技能:利用线段图理解两段要植和两端不植两种情况下棵树、间隔数和总长之间的关系。过程与方法:

1、 通过合作探究、动手实践发现这两种情况植树问题的规律。

2、让学生经历探索、猜测、试验、交流、归纳运用的过程获得解决问题的策略。情感态度价值观:让学生感受数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尝试用数学的方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后反思: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探究两端都植的规律时安排了动手操作,想通过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使学生在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中,加深对植树问题棵数和间隔数之间的关系的认识与理解。活动的设计是这样的:出示一道开放性的题目:一条公路长( )米,每隔5米植一棵(两端都要植),需要多少棵?让学生自己确定这条路的长度,从而探究出两端都要植时的间隔数和棵数之间的关系,要求是这样的:设计:全长( )米,每隔5米,有( )个 间隔,种( )棵树让学生独立思考,画线段图,填表,汇报。本以为自己设计的教案考虑到了学生的生活经验,结合生活实际,重视了数学思维培养,方法的渗透,是可行的,学生们应该是能够掌握的。可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在“植树”时还是跃跃欲试的学生们到“探究规律” 时一个个都像被打败公鸡,毫无斗志与反应。勉强参与的总是那几个平时成绩比较优秀的学生。看来这样的设计无法顾及全体学生的发展。没有了学生的主体参与,何来思维的培养,主题的建构呢?我开始反思:为什么学生不能找到简单植树问题的规律呢?为什么缺乏参与的积极性呢?学生一脸的茫然。经过反复的思考,我想到了我设计的探究活动有一定的问题,对于学生来说太抽象,太难了,自己确定长度时,要考虑到平均分还要分完,只给学生一条线段,他们不知道从何下手。我请教有经验的老师们,自己又反复琢磨,调整了自己的教学过程,从简单入手的思想,使这节课主线更清晰明朗了,即从生活中抽取植树现象,并加以提炼,然后通过猜想,验证,建立数学模型,再将这一数学模型应用于生活实际。同时能灵活构建知识系统,注重教学内容的整体处理。能活用教材,对教材进行了整合和重构,让资源启迪探究。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设计的例题是一个开放性的题目,提供给学生的是现实的,是有意义的,挑战性的。开放性的设计,使课堂成为充满活力的自己空间,从而激发学生的思维,让他们积极地去探究,使学生完整的体验“植树”这一实践活动。让学生比较系统地建立植树问题的三种情况,即两端都植;两端都不植;封闭情况下的植树问题(一头植和一头不植)。

本节课的特点:

一、通过自主探索的活动,让学生获得学习成功的体验,增进学好数学的信心。

本课设计正是从这的角度出发,设计了给学生这条路固定的总长是30米和树的模型让学生动手“植树”的环节,这样可以充分调动学生手、脑、口等多种感官参与到数学学习活动中来,更大程度地提高学生参与学习的效度。学生在分组合作模拟植树活动中寻找规律的时候表现的很轻松。这样的活动方式,不仅是充分展示学生个性思维和了解学生原有生活经验的难得平台,而且学生在活动中建立了植树问题的模型,为学生在下面的学习做好直观的铺垫。

二、渗透“以小见大”的数学思想方法,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新课程理念有个更具“与时俱进”的显著特点是对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的关注。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学生想检验大数目时遇到困难,可引导通过“以小见大”来找规律加以验证,让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与交流等活动。从而不失时机给学生渗透常用的数学思想方法,为将来的后续学习积累更丰富实用的思想经验。

教学过程是这样的:在学生已经掌握了两头都植的规律的探究方法后,让学生分组自主寻找两头都不植的规律,学生通过自己动手画,自己整理表格,很快就发现了其中蕴含的规律,产生了很强的成功感,同时也有了一份自信,极大的调动了学生积极性。

三、关注植树问题模型的拓展和应用,注意反映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

植树问题的模型它源于现实,又高于生活。所以,在现实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价值。为了让学生理解这一建模的意义,加强了模型应用功能的练习,

在学生已经自主地寻找到植树中前两种的规律后,我适时的提出在我们的生活中有没有类似植树的情况呢?通过学生的举例,让他们进一步体会,现实生活中的许多不同事件都含有与植树问题相同的数量关系,它们都可以利用植树问题的模型来解决它,感悟数学建模的重要意义。我并没有就此罢手,而是让学生找找生活中的类似现象,如栽电线杆,排座位,安路灯,插彩旗等等,在学生从具体生活中抽象出数学现象后,又再一次让学生运用规律解决形式各异的生活问题,使数学知识运用于生活,使学生深深地体会到数学的价值与魅力。整节课,大多数学生的思维表现的很活跃。

四、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培养学生借助图形解决问题的意识。

数形结合是数学解题中常用的思想方法,数形结合的思想可以使某些抽象的数学问题直观化、生动化,能够变抽象思维为形象思维,有助于把握数学问题的本质;本着这个思想我在达成本课的教学目标之一:初步理解间隔数与植树棵数之间的规律时,我采用数形结合的方法——画图解决问题,从而逐步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出示完例题后,安排了这样的一个实践活动:以小组为单位在一条线段让用小树的模型模拟植树,在增加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由于使用了数形结合的方法,植树中棵树和间隔数之间的关系便迎刃而解,且容易理解。

本节课的不足:

但这节课也有我颇感不足的地方:

1、那就是我把学生估计过高,我以为只要学生弄懂了棵数和间隔数之间的关系之后,解决植树问题就应该没多大的问题了,但事实出乎我的预料,因为有一部分学生知道了全长和间距不会求间隔数,我以为这是学生早已经学过的而且经常用到的,所以没特别的复习,导致了基础较差的学生无法下手。

2、在时间的分配上我前松后紧,在规律的寻找和简单应用中花费的时间有点长,以致后面的练习很仓促。

3、在教学过程中,因担心上不完,当遇到学生“答非所问”的时候就表现的很急躁不能静下心来仔细地听完学生的发言;

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虽然这节课给人留下了很多遗憾之处,但它毕竟是我自己的产物,是我对新的教法的一种大胆的尝试,而且在准备这节课的过程中,我学习了很多,也>收获了很多。为了让每节课的遗憾能少一些,我会继续为之努力。但愿自己在这条路上能走的更远。

篇二:植树问题教学反思

“植树问题”是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广角”的内容,教材将植树问题分为几个层次:两端都栽、两端不栽、环形情况以及方阵问题等。其侧重点是:在解决植树问题的过程中,向学生渗透一种在数学学习上、研究问题上都很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化归思想,同时使学生感悟到应用数学模型解题所带来的便利。本课的教学,并非只是让学生会熟练解决与植树问题相类似的实际问题,而是把解决植树问题作为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的一个学习支点。借助内容的教学发展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一定的思维能力。

我这节课讲的主要是两端都栽的植树问题,这节课主要目标是向学生渗透复杂问题从简单入手的思想。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体验到数学的魅力。因此在设计这节课时,我主要是运用这样的教学理念:以问题情境为载体,以认知冲突为诱因,以数学活动为形式,使学生经历生活数学化,数学生活化的全过程,从中学到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以此为基础,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我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

一、通过课前活动,以大家都熟悉的手为素材,从让学生初步认识间隔,感知间隔数与手指数的关系。

二、以一道植树问题为载体,营造突破全课教学重点及难点的高潮。

三、以生活中植树问题的应用为研究对象,引导学生了解植树问题的实质。

四、多角度的应用练习巩固,拓展学生对植树问题的认识。

反思整个教学过程,我认为这节课有以下几点做得比较好:

一、创设浅显易懂的生活原型,让数学走近生活。

创设与学生的生活环境和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有利于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数学活动中。课前活动时,我选择学生的小手为素材,引入植树问题的学习。学生在手指并拢、张开的活动中,清晰地看出手指的个数与空格数之间是相差1的。然后做快速问答的游戏,使学生直观认识并总结出了间隔和点数的关系,为下面的学习作了铺垫,同时也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处理教材时我把例题改为条件开放的植树问题,不规定间距,同时改小数据,将路的长度变成20米。如此修改的意图是,让学生在开放的情境中,突现学生的知识起点,从而用一一对应的思想方法让学生理解多1少1的原因,建立起深刻、整体的表象,提炼出植树问题解题的方法。 在这里数据小了,便于学生利用线段图操作,建立数形结合,有利于学生的思考,降低了学习的难度。

二、注重学生的自主探索,体验探究之乐。

体验是学生从旧知识向隐含的新知识迁移的过程。教学中,我创设了情境,向学生提供多次体验的机会,为学生创设了一种民主、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给了学生充分的时间与空间。如果说生活经验是学习的基础,生生间的合作交流是学习的推动力,那么借助图形帮助理解是学生建构知识的一个拐杖。有了这根拐杖,学生们才能走得更稳、更好。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了对数形结合意识的渗透。教学中我先激励学生自己做设计师,想办法设计植树方案,在学生自主探索的过程中很多学生采用了画线段图的方式,交流时利用多媒体再现线段图,让学生看到把一条线段平均分成4段,加上两个端点,一共有5个点,也就是要栽5棵树。使学生发现植树时准备树苗的问题并不能简单的用除法来解决。改变间距后,段数和棵数相应也发生了变化,紧接着提出问题:“你能找出什么规律?”启发学生透过现象发现规律,也就是栽树的棵数要比段数(间隔数)多1。最后按照教材要求应用发现的规律来解决前面的植树问题:100米长的小路,按5米可以平均分成20段,也就是共有20个间隔,而栽树的棵数比间隔数多1,因此一共要准备21棵树苗。这样就把整个分析、思考、解决问题的全过程展示出来,让学生经历这个过程并从中学习一些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

三、关注植树问题模型的拓展和应用

植树问题的模型是现实世界中一类相近事件的放大,它源于现实,又高于生活。所以,在现实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价值。为了让学生理解这一建模的意义,加强了模型应用功能的练习,本课练习有以下两个层次:

(1) 直接应用模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课堂上,安排学生自主完成已知总长和间距求棵数、已知棵数和间距求总长的练习,让学生从正反两个方面出发,直接应用模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训练学生双向可逆思维的能力。

(2)推广到与植树问题相近的一些问题中,让学生进一步体会,现实生活中的许多不同事件,如教室里的座位的事件,公共汽车站台的事件,都含有与植树问题相同的数量关系,它们都可以利用植树问题的模型来解决它,感悟数学建模的重要意义。以图片的形式让孩子们了解生活中与植树问题相似的现象,最后还把刘翔2004年雅典奥运会上精彩夺冠的场景再次重现,并出示110米栏的图,从中找到间隔,同时,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这节课课堂容量较大,所以也造成个别学生吃不透的现象。在以后的教学中要注意把握好度,适当进行取舍,照顾好中差生。

篇三:植树问题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主要目标是向学生渗透复杂问题从简单入手的思想。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体验到数学的魅力。因此在设计这节课时,我主要是运用这样的教学理念:以问题情境为载体,以认知冲突为诱因,以数学活动为形式,使学生经历生活数学化,数学生活化的全过程,从中学到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以此为基础,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我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

一、通过课前活动 , 以大家都熟悉的手为素材 , 从让学生初步认识间隔 , 感知间隔数与手指数的关系。

二、以一道植树问题为载体,营造突破全课教学重点及难点的高潮。

三、以生活中植树问题的应用为研究对象,引导学生了解植树问题的实质。

四、多角度的应用练习巩固,拓展学生对植树问题的认识。

反思整个教学过程,我认为这节课有以下几点做得比较好:

一、创设浅显易懂的生活原型,让数学走近生活。

创设与学生的生活环境和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有利于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数学活动中。课前活动时,我选择学生的小手为素材,引入植树问题的学习。学生在手指并拢、张开的活动中,清晰地看出手指的个数与空格数之间是相差 1 的。然后做快速问答的游戏,使学生直观认识并总结出了手指数与间隔数的关系,为下面的学习作了铺垫,同时也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注重学生的自主探索,体验探究之乐。

体验是学生从旧知识向隐含的新知识迁移的过程。教学中,我创设了情境,向学生提供多次体验的机会,为学生创设了一种民主、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给了学生充分的时间与空间。如果说生活经验是学习的基础,生生间的合作交流是学习的推动力,那么借助图形帮助理解是学生建构知识的一个拐杖。有了这根拐杖,学生们才能走得更稳、更好。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了对数形结合意识的渗透。直接例题导入,引导学生可以画图模拟实际栽树,并演示画图栽树的过程,由于我把例题的数据改大了,因此在模拟实际画图时发生了矛盾,数字太大,不可能全部画下来或是太麻烦、太浪费时间了,就此向学生渗透复杂问题简单化的思想,让学生自主选择短距离的路用画图的方式得出结果。

第二篇: 《数学广角——植树问题》教学案例

教学内容:教材P106~111及练习二十四。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学生会用线段图来表示植树问题中的三种植树情况,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学生能够初步建立植树问题的数学模型,能根据这个模型将生活中类似的问题进行分类,并试着应用模型中间隔与棵数的关系来解决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能理解间隔数与棵数之间的关系并应用到生活中去。

教学难点:理解间隔数与棵数之间的规律(总长÷间距=间隔数+1=植树棵数),并能运用规律解决问题。 教学方法: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 、情境导入

1.出示:公路两旁的树。

师:为什么要在公路的两旁栽上树呢?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讲解:树木能够涵养水分减少水分的流失,还能净化空气,因此植树造林有助于环境的改善。(渗透植树造林的环保意识。)

2.揭题: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有关植树的问题。(板书课题:植树问题) 二 、互动新授

(一)提出问题——两端都栽、两端不栽。

1.出示教材第106页例1:同学们在全长100米的小路一边植树,每隔5柒栽一棵树(两端都栽)。一共需要多少棵小树? 2.出示教材第107页例2:大象馆和猩猩馆相距60米,绿化队要在两馆间的小路两旁栽树(两端不栽),相邻两棵树之间的距离是3米。一共要栽多少棵树?

引导:请同学们先在纸上用线段图画一画你的种法.再在小组中交流、讨论。

3.(出示线段图)问题分析: 两端都栽:两端不栽:

(二)棵数与间隔数之间的关系。(找规律)

提问:刚才同学们用线段图表示了两种植树情况,现在同学们能否用算式来表示这两种植树情况呢?

1.两端都栽:(教学例1)

假设小路长20米,那么可以栽几棵? 用画线段图表示:则20÷5=4,要栽5棵。

由此可知:lOO÷5=20(个),那么这里的20就是棵数了吗?应该是什么? 学生回答:不是,是间隔数,应该是20+1=21(棵)。 教师板书:关系:间隔数+1=棵数

追问:为什么这里的20是间隔数,而不是棵数?

学生回答,分析原因:100÷5=20只是求100米里面有多少个5米,所以20是间隔数而不是棵树。并得出公式:路长÷间距=间隔数(不是棵数,跟棵数没关系。)

2.两端不栽:(教学例2)

假设两馆间相距30米,小树之间的距离为5米,则30÷5=6(个),6-1=5(棵)

用画线段图表示:

5m

由此可知:60÷3=20(个),20-1=19(棵) 教师板书:关系:间隔数-1=棵数 3.一端不栽:(教学例3)

出示教材第108页例3:张伯伯准备在圆形池塘周围栽树。池塘周长是120m,如果每隔lOm栽l棵,一共要栽多少棵树?

假设池塘的周长是60米,每隔10米栽1棵,则60÷10=6(棵) 用画线段表示:由此可知:120÷1=12(棵) 教师板书:关系:间隔数=棵树 4.问题归类。

提问:刚才我们解决了植树时的问题,其实在日常生活中还有很多地方也有这样类似的情况,谁知道哪里还有这样的情况?

学生说,教师小结。 5.应用知识

⑴完成教材第107页“做一做”第1题。先让学生分组讨论,然后再说一说。

⑵完成教材第107页“做一做”第2题。先把题目的要求读一读,然后同桌互说,再指名学生说一说。

⑶完成教材第108页“做一做”。先让学生分析一下这个问题是不是“植树问题”,再在小组内讨论交流。

三 、巩固练习

1.教材第109页练习二十四第3题。 (1)出示第3题。

指名一名学生朗读题目,理解题意。

(2)提问:从题目中你能得到什么信息?这种架设电线杆的问题应该怎么计算?

(3)学生讨论后交流。

(4)组织学生独立列式解答,并相互订正。 2.教材第111页练习二十四第13题。 (1)出示题目。

(2)提问:从题目中你能得到什么信息?这跟前一个练习题有什么不同,你又要如何计算?

(3)学生讨论后交流,指名学生板演,其余学生独立列式解答,然后集体订正。

3.教材第109页练习二十四第6题。组织学生读题并归纳有效信息,讨论这道题属于植树问题的哪种情况,并列式算出答案。

4.教材第111页练习二十四第14*、15*题。 (1)出示题目。引导观察,理解题意。 (2)学生先独立解题,然后小组讨论交流。 (3)教师组织汇报交流。 四 、课堂小结

师: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有哪些收获?

作业:教材练习二十四剩余题。(课内时间不够,可在课外完成) 板书设计:

植树问题

两端都栽 两端不栽 一端不栽

间隔数+1=棵数 间隔数-1=棵数 间隔数=棵树 教学反思:

《植树问题》是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五年级数学上册第七单元数学广角的内容。这一内容主要涉及到的知识点有:两头植、两头都不植、封闭情况下的植树问题(一头植和一头不植)这三种情况。怎样才能让学生即能学会,还要学的轻松呢,我反复研读教材,发现教材将植树问题分为几个层次:两端都栽、两端不栽、环形情况以及方阵问题等。其侧重点是:在解决植树问题的过程中,向学生渗透一种在数学学习上、研究问题上都很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化归思想.模型思想,同时使学生感悟到应用数学模型解题所带来的便利。我这节课重点教学两端都栽的植树问题,主要目标是向学生渗透复杂问题从简单入手,奇妙运用数形结合的思想,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体验到数学的魅力。

第三篇:《植树问题》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106页内容 教学目标:

1、 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出植树问题规律的过程,掌握植树棵树与间隔数之间的关系。

2、 会应用植树问题的规律解决一些相关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让学生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尝试用数学的的方法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植树问题(两端要栽)”的特征,会应用规律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应用植树问题的规律解决一些相关的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课件、操作纸条 教学过程:

1、课前谈话

1、 手指游戏

师:同学们喜欢做游戏吗?我们来做个手指游戏好不好?

(通过做游戏,让学生明白间隔的含义,初步感知生活中的植树问题)

2、 导入新课

师:通过手指游戏,我们知道两根手指一个间隔,五根手指四个间隔,四根手指三个间隔,看似简单的几根手指和几个间隔就存在着这么多的数学问题,其实,这样的数学问题在我们生活当中随处可见,比如我们今天要研究的植树问题!(出示课题)

2、动手种树,探究新知

1、 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① 课件出示例题

同学们在全长100米的小路一边植树,每隔5米栽一棵(两端要栽)。一共需要多少棵树苗? ② 理解题意。

A、 指名读题,从中你了解了哪些信息? B、 理解“一边、每隔5米、两端都栽”是什么意思?

③ 算一算,一共需要多少棵树苗?

④ 反馈答案。预设: 方法一:100÷5=20(棵)

方法二:100÷5=20(棵)20+2=22(棵)

方法三:100÷5=20(棵)20+1=21(棵) 师:现在出现了几种不同的答案,到底哪种答案是正确的呢?这就需要我们共同研究,请同学们拿出老师课前发给大家的纸条。

2、 共同探究,发现规律 ① 教师明确要求,学生画图 ② 学生汇报,教师板书。 ③ 观察数据,发现规律。

3、 应用规律,验证问题。

师:得出这个规律,我们再来回顾一下刚开始的问题(出示刚才的例题),到底需要多少棵树苗呢?

4、

巩固应用,拓展延伸

师:解决了刚才的问题,这道题又应该怎样解决呢?(课件出示习题)

3、应用规律,解决问题

师:其实植树问题不只是与植树有关,生活中很多类似的现象也能用植树问题的规律来解决,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课件出示巩固练习)

师:刚才同学们做的这两道题都是生活中和植树问题相似的现象,除了这些还有许多现象和植树问题相似,比如我们刚上课时说的手指与间隔之间的关系,这些现象在数学上,我们统称为“植树问题”。

4、精彩回放,全课总结

1、

2、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们有什么收获?

今天我们学习的植树问题仅仅是两端都要栽时的情况,如果一端栽,一端不栽,或者两端都不栽,又有怎样的规律呢?我们以后会继续学习,有兴趣的同学课下可以研究一下!

5、板书设计

植树问题 小路一边,两端都栽

植树棵树=间隔数+1

100÷5=20(个)……间隔数

20+1=21 (棵)……植树棵树

间隔数

=植树棵树-1

答:一共需要21棵树苗。

第四篇:《植树问题》教学设计

执教者:古冲小学 肖媛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性:

1.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通过动手操作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发现在两端都栽的情况下间隔数与植树棵数之间的关系。

2.通过小组合作、交流,使学生能理解间隔数与植树棵数之间的规律。

3.能够借助学具,利用规律来解决简单植树的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

1.进一步培养学生从实际问题中发现规律,应用规律解决问题的能力。

2.渗透建模的思想,培养学生由具体到抽象的转化思想。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养成良好的交流习惯。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渗透爱绿、护绿的德育教育。

2.通过实践活动激发热爱数学的情感,感受日常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验学习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在观察、操作和交流中探索并发现在两端都栽的情况下间隔数与树的棵数之间的规律,并能运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1.引导学生在观察、操作和交流中探索并发现在两端都栽的情况下间隔数与树的棵数之间的规律。2.能把现实生活中类似的问题同化为“植树问题”,建立物体总个数与间隔数之间的关系,并运用植树问题的思想方法解决这些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学具、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知: 出示林荫大道的画面及植树情境图

师:每年的春夏两季,我们总是可以看到道路两旁绿树成荫,让人感觉心旷神怡。美好的环境对我们的生活和健康大有益处,植树造林能够使我们的环境变得更好。植树与我们的数学也有很大的关系呢,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数学中的植树问题。

(板书课题:植树问题)

二、提出问题 1.出示例1 同学们在全长100 m的小路一边植树,每隔5 m栽一棵(两端要栽) 。一共要栽多少棵树?

2. 学生提出解决方法:100÷5=20(棵) 3. 提出质疑:这样解决对吗?

4. 验证方法:可以画图验证。但是要画在100米的路上植树,太长了,可以先用简单的数试试。

三、探究问题

1. 问题一:同学们在全长10 米的小路一边植树,每隔5米栽一棵(两端要栽) 。一共要栽多少棵?

(1)理解题意。“一边”:展示一条小路,将路的一边用红色线段标出;“两端都栽”:利用图片,介绍每条路都有开端和终端,两端都栽就是路的开端和终端都要植树。“每隔5米栽一棵”:从路的开端起,隔5米栽一棵树,再隔5米又栽一棵树„„一直到路的终端。 (2)显示直观形象的植树情况。

(3)根据形象图,介绍线段图的画法和优势。

(4)介绍什么是间隔长度与间隔数。植树问题中,将树与树之间的距离称为间隔长度,此题中的间隔长度是多少?(生答:5米)在全长10 米的小路一边植树,每隔5米栽一棵,会出现两个这样的间隔长度,我们就说有两个间隔,及间隔数为2。

(5)根据图中的植树情况,写出在全长10 米的小路一边植树,每隔5米栽一棵(两端要栽)时,间隔数与树的棵数分别是多少。 2.问题二:同学们在全长12 米的小路一边植树,每隔3米栽一棵(两端要栽)。一共要栽多少棵?

(1)仿照问题一的研究方法,自己用线段图画出植树情况,写出在全长12 米的小路一边植树,每隔3米栽一棵(两端要栽)时,间隔数与树的棵数分别是多少,并观察间隔数与树的棵数之间有什么关系。

(师提醒线段图的画法和要求:用铅笔直尺作图,用一根线段表示12米长的小路,这条小路要平均分成几段就可以表示每隔3米栽一棵呢?生活动)

(2)展示线段图和间隔数与树的棵数。

3.问题三:同学们在全长20 米的小路一边植树,每隔4米栽一棵(两端要栽 。一共要栽多少棵?

仿照问题一的研究方法,自己用线段图画出植树情况,写出在全长20 米的小路一边植树,每隔4米栽一棵(两端要栽)时,间隔数与树的棵数分别是多少,并观察间隔数与树的棵数之间有什么关系。

(2)展示线段图和间隔数与树的棵数。 4.总结。

(1)展示问题

一、

二、三中的题干内容、间隔数、树的棵数和线段图。 (2)从这三个问题中,你发现在路的一边植树,两端都栽的情况下,间隔数与树的棵数之间有着怎样的关系?

生总结:树的棵数=间隔数+1,间隔数=树的棵数-1。(师板书) (3)除了画图之外还可以怎么知道间隔数?(计算得来:间隔数=全长÷间隔长度)

(4)在路的一边植树,两端都栽的情况下,利用间隔数与树的棵数之间的关系,可以解决很多问题。

5.解决例1。 (1)生独立完成。

(2)回顾研究之前的解决方法与研究后的解决方法,对比找出问题所在。再次提醒学生,在此问题中,用全长除以间隔长度得到的只是间隔数,不是树的棵数。

四、巩固练习 1.为了庆祝元旦节,学校在100米的笔直跑道外侧每隔4米插一面彩旗(两端要插)。一共要准备多少面彩旗? (生练习后,集体订正)

2.5路公共汽车行驶路线全长12千米,相邻两站之间的路程都是1千米。一共设有多少个车站?

(生练习后,集体订正)

3.(1)同学们在全长600米大路一边植树,每隔6米栽一棵(两端要栽)。一共要栽多少棵树?

(生练习后,集体订正)

(2)同学们在全长600米大路两旁植树,每隔6米栽一棵(两端要栽)。一共要栽多少棵树?

(此题与上一题有什么不同?你是怎样想的?独立完成后汇报)

4.园林工人沿一条笔直的公路一侧植树,每隔6米种一棵,一共种了36棵。从第一棵到最后一棵的距离有多远?

(这是求什么?全长与什么有关系?学生提出解决思路,再独立完成,汇报)

五、全课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到了什么?

引导学生说出,在路的一边植树,两端都栽时,树的棵数=间隔数+1。

六、课后思考

假如是两端都不栽的情况,植树的棵数和间隔数又是什么关系呢?思考问题:同学们在全长100 m的小路一边植树,每隔5 m栽一棵(两端不栽) 。一共要栽多少棵树?

板书设计:

植树问题

两端都栽:树的棵数=间隔数+ 1

100÷5+1=21(棵)

第五篇:数学广角《植树问题》教学反思

“植树问题”是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广角”的内容,教材将植树问题分为几个层次:两端都栽、两端不栽、环形情况以及方阵问题等。其侧重点是:在解决植树问题的过程中,向学生渗透一种在数学学习上、研究问题上都很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化归思想,同时使学生感悟到应用数学模型解题所带来的便利。本课的教学,并非只是让学生会熟练解决与植树问题相类似的实际问题,而是把解决植树问题作为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的一个学习支点。借助内容的教学发展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一定的思维能力。

我所执教的是教材第117页的内容,主要教学两端都栽的植树问题,这节课主要目标是向学生渗透复杂问题从简单入手的思想。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体验到数学的魅力。因此在设计这节课时,我主要是运用这样的教学理念:以问题情境为载体,以认知冲突为诱因,以数学活动为形式,使学生经历生活数学化,数学生活化的全过程,从中学到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以此为基础,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我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

一、通过课前活动,以大家都熟悉的手为素材,从让学生初步认识间隔,感知间隔数与手指数的关系。

二、以一道植树问题为载体,营造突破全课教学重点及难点的高潮。

三、以生活中植树问题的应用为研究对象,引导学生了解植树问题的实质。

四、多角度的应用练习巩固,拓展学生对植树问题的认识。

反思整个教学过程,我认为这节课有以下几点做得比较好:

一、创设浅显易懂的生活原型,让数学走近生活。

创设与学生的生活环境和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有利于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数学活动中。课前活动时,我选择学生的小手为素材,引入植树问题的学习。学生在手指并拢、张开的活动中,清晰地看出手指的个数与空格数之间是相差1的。然后做快速问答的游戏,使学生直观认识并总结出了间隔和点数的关系,为下面的学习作了铺垫,同时也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处理教材时我把例题改为条件开放的植树问题,不规定间距,同时改小数据,将路的长度变成20米。如此修改的意图是,让学生在开放的情境中,突现学生的知识起点,从而用一一对应的思想方法让学生理解多1少1的原因,建立起深刻、整体的表象,提炼出植树问题解题的方法。在这里数据小了,便于学生利用线段图操作,建立数形结合,有利于学生的思考,降低了学习的难度。

二、注重学生的自主探索,体验探究之乐。

体验是学生从旧知识向隐含的新知识迁移的过程。教学中,我创设了情境,向学生提供多次体验的机会,为学生创设了一种民主、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给了学生充分的时间与空间。如果说生活经验是学习的基础,生生间的合作交流是学习的推动力,那么借助图形帮助理解是学生建构知识的一个拐杖。有了这根拐杖,学生们才能走得更稳、更好。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了对数形结合意识的渗透。教学中我先激励学生自己做设计师,想办法设计植树方案,在学生自主探索的过程中很多学生采用了画线段图的方式,交流时利用多媒体再现线段图,让学生看到把一条线段平均分成4段,加上两个端点,一共有5个点,也就是要栽5棵树。使学生发现植树时准备树苗的问题并不能简单的用除法来解决。改变间距后,段数和棵数相应也发生了变化,紧接着提出问题:“你能找出什么规律?”启发学生透过现象发现规律,也就是栽树的棵数要比段数(间隔数)多1。最后按照教材要求应用发现的规律来解决前面的植树问题:100米长的小路,按5米可以平均分成20段,也就是共有20个间隔,而栽树的棵数比间隔数多1,因此一共要准备21棵树苗。这样就把整个分析、思考、解决问题的全过程展示出来,让学生经历这个过程并从中学习一些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

三、利用学生资源,加强生生合作

学生的认知起点与知识结构逻辑起点存在差异。生生之间的差异是学习的资源,这种资源应在小组交流的平台上得到充分的展示与合理的利用。在设计植树方案这一环节上,学生将间距定为1米、2米、4米、5米、10米,体现了思维的多样性。

四、关注植树问题模型的拓展和应用

植树问题的模型是现实世界中一类相近事件的放大,它源于现实,又高于生活。所以,在现实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价值。为了让学生理解这一建模的意义,加强了模型应用功能的练习,本课练习有以下两个层次:

(1)直接应用模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课堂上,安排学生自主完成已知总长和间距求棵数、已知棵数和间距求总长的练习,让学生从正反两个方面出发,直接应用模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训练学生双向可逆思维的能力。

(2)推广到与植树问题相近的一些问题中,让学生进一步体会,现实生活中的许多不同事件,如教室里的座位的事件,公共汽车站台的事件,都含有与植树问题相同的数量关系,它们都可以利用植树问题的模型来解决它,感悟数学建模的重要意义。以图片的形式让孩子们了解生活中与植树问题相似的现象,最后还把刘翔2004年雅典奥运会上精彩夺冠的场景再次重现,并出示110米栏的图,从中找到间隔,同时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这节课充分利用了多媒体设备,所以课堂容量较大,但是也造成个别学生吃不透的现象。在以后的教学中要注意把握好度,适当进行取舍,照顾好中差生。

上一篇:助推县域经济发展下一篇:专题研讨会发言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