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树问题教学设计获奖

2024-05-06

植树问题教学设计获奖(精选9篇)

篇1:植树问题教学设计获奖

保护绿化,人人有责,现在的人们越来越重视环境,那么2017年的植树节是哪一天呢?植树节是多少号?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植树节获奖手抄报,希望大家喜欢。

植树节获奖手抄报

1植树节获奖手抄报

2植树节获奖手抄报

3植树节获奖手抄报

4植树节获奖手抄报

5植树节获奖手抄报6

植树节获奖手抄报7

植树节获奖手抄报8

植树节获奖手抄报内容1:

中国古代虽有劝民植树的说法,但由国家以法律形式明文规定植树节日则是现代的事。1915年 7月31日中国政府规定每年农历清明节时为植树节,届时全国各地举行植树典礼,组织造林活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五届第六次会议于1979年2月决定每年3月12日为植树节,1984年 9月六届全国人大常委会七次会议通过修改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总则中规定:“植树造林、保护森林是人民应尽的义务”,从而把植树造林纳入了法律范畴。中国的植树节定于3月12日。3月12日是孙中山逝世纪念日。孙中山生前十分重视林业建设。他任临时大总统的中华民国南京政府成立不久,就在1912年5月设立了农林部,下设山林司,主管全国林业行政事务。1914年11月颁布了我国近代史上第一部《森林法》,1915年7月,政府又规定将每年“清明”定为植树节。1979年2月,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根据国务院的提议,通过了将3月12日定为我国植树节的决议,这项决议的意义在于动员全国各族人民积极植树造林,加快绿化祖国和各项林业建设的步伐。将孙中山与世长辞之日定为我国植树节,也是为了缅怀孙中山的丰功伟绩,象征中山生前未能实现的遗愿将在新中国实现并且要实现得更好。

1981年夏天,四川、陕西等地发生了历史罕见的水灾。根据邓小平同志的倡议,1981年12月五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开展全民义务植树运动的决议》。1990年3月12日,邮电部又发行了一套4枚“绿化祖国”邮票,第一枚为“全民义务植树”。决议指出,凡是条件具备的地方,年满11岁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除老弱病残者外,因地制宜,每人每年义务植树3棵至5棵,或者完成相应劳动量的育苗、管护和其他绿化任务。决议号召全国各族人民“人人动手,每年植树,愚公移山,坚持不懈”。1982年的植树节,邓小平同志率先垂范,在北京玉泉山上种下了义务植树运动的第一棵树。

从此,义务植树作为一项人民必须履行的法律义务被付诸实施,一场世界上规模最大、参与人数最多、成效最为显著的义务植树运动在全国持续开展了26年。全民义务植树26多年来,党和国家x导人不论工作有多忙,不论是在北京还是在外地,都认真履行人民应尽的植树义务。统计显示,自1982年开展全民义务植树运动以来,全国参加义务植树的人数达104亿多人次,累计义务植树492亿多株。

全民义务植树运动有力推动了我国生态状况的改善。这个运动启动之前的1981年,全国森林面积为17.29亿亩,活立木蓄积量为102.6亿立方米,森林覆盖率为12%。经过多年的不懈奋斗,我国森林面积已达到26.2亿亩,活立木蓄积量达到136.18亿立方米,森林覆盖率提高到18.21%。在世界森林资源日益减少的情况下,我国实现森林资源的持续增长。森林植被状况的改善,不仅美化了家园,减轻了水土流失和风沙对农田的危害,而且还有效提高了森林生态系统的储碳能力。

自1981年12月以来,中国全民义务植树累计超过350亿株。中国正在实施“ 三北 ”和长江中下游地区重点防护林建设、退耕还林还草、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天然林保护等六大林业重点工程。至2000年底,中国的森林覆盖率已达16.55%,城市建城区人均公共绿地提高到6.52平方米,全国自然保护区总面积超过1亿公顷。

植树节获奖手抄报内容2:

早上出门的时候,小雨就已经淅淅沥沥地下起来了。广播里说今天是植树节,我才恍然觉得时间过得很快,又到这天了,在我生命里一度占据极重分量的这天。

这一天与懵懂豆蔻有关。一个最初的相逢,一个不经意的邂逅,一个有意无意守着的约。按说这年纪不该再回首昔时烂漫华年,禁不住时光轻轻一抖,就在这个最纯最美的日子里,撒落了几粒饱满的树种,钻进土壤,某天某月某年萌发成不可企及的参天大树。那是什么?是什么?也许,是一整个儿的青春吧,就随着逐渐攀高的树尖,从树根到树顶,一点点拉长,稀薄,最后在空气中烟消云散。散也不是全散的,还多多少少留下了些什么,不至于多明显,只在每年的这天,现出幽灵一样的形体,附着在新种的树身上,青涩中带一点沧桑。

我撑着一把晴蓝色的伞,慢悠悠地走进雨中的公园。这江南的春雨并不矜贵,尤其在阳春三月的前后,晴天是很少的,总是这样阴雨绵绵,空气湿润温柔又清新适意。垂柳越发的柔绿了,叶子发到指甲大小,那么嫩那么嫩的一带带新芽,密密地垂着,许多鸟儿在枝头栖息、穿行,倏尔扬开矫健的翅羽,毫不留恋地飞走,划过一道动感的弧线。林间不是寂静的,虽然人迹很少,却充满了各种各样的鸟声,鸣啭不绝,好一曲春日欢歌。我该是庆幸的吧?我是这场自然音乐会的唯一一名用心的听众,我听懂了它们高亢的歌声,那绝对是最真实、最发自内心的歌声,不掺杂一丝一毫的虚假或伪饰。人们常将一些好歌手的嗓音比作天籁,比起这林间自在的鸟鸣来,就显得做作了,红尘的味道是抹不去的,哪有这般干净清澈又浑然天成?

在城市的热闹中间找寻绿色,是一件很愉快的事情。当然,前提是要在一个并不猛烈的雨天,最好选在清晨,所有的植被被雨水洗刷得青葱翠绿,颜色如新。即使这时候街上还有呼啸奔驰的车辆和不时逸出的尾气,不怕的,横横斜斜的雨丝从天上到地面,草木庄稼的吐息从地北到天南,早织就了一张网,将那些肮脏的、混浊的、有害的物质统统隔离在外,你可以尽情呼吸,每一息都饱含了负离子氧,绝没有任何危及健康的隐患存在。这时候抬起眼来,往城市的任意一角看去,都觉得美,即使是青青河水上漂着的一只垃圾袋,都像有了别样的意义,当然,若能有人去管一管闲事,捞起它弃置在它该在的地方就更好了。

这天我并没有植下任何一棵树。我知道会有许许多多有名的或无名的、善意的或应景儿的、积极的或消极的人,潮水般涌到山坡、湿地、公园甚至小区的中心去植树。形式也好,用心也罢,植下的树被认养、被呵护或是被忽视,成活的应该不会是少数,不成活的也可以理解。无论怎样,让这个世界多一片绿荫、多一点清新总是好的。这树算是种在我心底了,我以我的良善作种,美好的心愿是阳光,认真的思索是雨露,日日勤拂拭,尘埃是可以惹的,只要用心,处处可生菩提。

篇2:“植树问题”教学谈

一、联系实际,呈现问题

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出发展开教学,是实现有效教学的关键。学生对植树现象并不陌生,课前布置他们身临其境观察和思考,有助于学生理解“间隔长”、“间隔数”的含义,对课堂探究植树规律具有一定的启迪作用。

1. 谈话引入。

师:上课前,同学们观察了曲沾大道两旁植树的情况,你想对同学们说些什么?

生:树与树之间都隔着一段差不多相等的距离。

师:就是说相邻两棵树之间的那一段距离叫一个间隔。

生:每相邻两棵树之间的间隔都是3米左右。

生:树与树之间的间隔都相等。

师:像这样的植树方法叫等距离植树,生活中有许多等距离植树的现象。今天我们就研究等距离植树中的数学知识。(揭示课题)

2. 呈现问题。

(课件出示)同学们在全长20米的小路一边植树(两端要栽树),一共需要多少棵树苗?

师:要求一共需要多少棵树苗,必须先确定什么?

生:必须先确定相邻两棵树苗之间的距离(间隔长),如间隔分别为2米、4米、5米、10米等。

师:猜一猜相邻两棵树苗之间的间隔长分别为2米、4米、5米、10米时,各需要多少棵树苗?

二、动手实践,探究规律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强调:“要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本环节的教学,旨在引导学生亲历猜想、实验、推理等知识探索的过程,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1. 自主探究。

学生先分组选定一个间隔长度,分别猜测按要求植树所需要的树苗棵数,再独立画线段图,或利用牙签在塑料泡沫上模拟植树验证猜想。

2. 小组合作完成下表。

3. 建构模型。

讨论:两端要栽树时,棵数和间隔数之间有什么关系?

生:棵数比间隔数多1,间隔数比棵数少1。

师:可以怎样表达(用关系式)这个规律呢?

生:如果两端都要栽,那么棵数=间隔数+1,棵数-1=间隔数。

师:两端要栽时,为什么“棵数=间隔数+1”?

生:比如一只手的5个手指之间有4个间隔,5个手指相当于5棵树,所以“棵数=间隔数+1”。(学生想出了得体的比仿,教学时要多留心学生的“发现”。)

4. 运用模型。

(1)(出示例1)同学们在全长100米的小路一边植树,每隔5米栽一棵(两端要栽)。一共需要多少棵树苗?

师:本题和前面研究的问题相比,有什么不同?

生:需要植树的路段更长了。

师:本题的问题更复杂一些,请你试着解决这个问题。

生:因为植树棵数比间隔数多1,所以100除以5等于20个间隔,20加1等于21棵树。

生:因为植树棵数=间隔数+1,所以100除以5等于20段,20加1等于21棵树。

(2)(出示第119页做一做第1题)在一条2千米的街道两旁安装路灯(两端都要安装),每隔50米安装一盏。一共要安装多少盏路灯?

[学生独立解答后说说解题思路:先算一旁要安装多少盏路灯?列式为2000÷50=40 (段),40+1=41(盏)。再算两旁一共要安装多少盏路灯?列式为41×2=82(盏)。]

把“植树问题”的思想迁移到安装路灯,是灵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体现。这就是我们的教学应着力“打造”的。

三、概括点拨,提升认识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要求“学生通过学习,能够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重要数学知识以及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本课的重要目标之一是让学生初步体会解决“植树问题”的思想方法以及如何应用这种思想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思想方法是隐性知识,必须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步揭示出来,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更深刻地领悟方法的实质。

师:刚才我们解决了一系列的问题,这些题目的难易程度各不相同。那么,我们怎样逐个解决的呢?

生:我们先解决比较简单的问题,总结出规律以后,再用掌握的规律解决较复杂的问题。

师:在生活、学习中,会经常碰到许多需要解决的问题,我们要善于运用“从简单问题入手解决复杂问题”的思想方法分析思考,希望大家认真体会,学会运用。

四、实践运用,深化认识

实践证明,当学生真切地感受到所学知识有用时,就能产生强烈的学习动机,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本环节教学之后,为学生提供一组植树问题的素材,使学生有序地掌握此类问题的解答思路和方法。

1. 课本第118页做一做:园林工人沿公路一侧植树,每隔6米种一棵,一共种了36棵。从第一棵到最后一棵的距离有多远?

[学生先独立完成,再说说解答思路:36棵树有35个间隔,一个间隔6米,就有35个6米,列式为35×6=210(米)。]

2.3路公共汽车行驶路线全长15千米,相邻两站的距离是1千米。一共有几个车站?

[学生先独立完成,再说说解答思路:相邻两站的距离是1千米,全长15千米就有15个间隔,每个车站相当于“一棵树”,间隔数+1=棵数,列式为15+1=16(个)。]

3. 广场上的大钟5时敲响5下,8秒钟敲完,12时敲响12下,需要多少时间?

(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订正。理解怎样将“植树问题”中的“棵数”、“间隔”迁移到敲钟问题上。)

五、反思总结,拓展延伸

引导学生反思学习过程,回忆教学的重点、难点、关键点,总结解决问题的方法及所渗透的数学思想,是本节课教学的重要环节。

师:说说本节课你学会了些什么?(了解知识目标的落实情况。)你是怎样学会这些知识的?(学法总结。)你有些什么感受?(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认识等。)

师:植树问题还有一类是只在一端植树或两端不植树的情况,课后,可以利用本节的研究方法探究其中的规律。

篇3:《植树问题》教学设计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听说过这样一句话吗?人有两件宝,双手和大脑。这堂课上同学们可要充分利用这两件宝贝,小手也要动。现在就请伸出你的一只小手,高高地举起,五指分开,说说你看到了数字几?(5)。老师还看到了“4”,猜猜我看到的是什么?对五个手指间的4个空,这样的空在数学中被称为“间隔”(板书间隔),跟老师读“间隔”。你觉得什么是间隔?(学生猜测),教师总结:两个事物之间的距离就叫间隔,你和老师之间有间隔吗?

二、探究新知

(一)引出例题,尝试解决

1.春天是个植树的好季节,四年级的小朋友正在参加植树活动,我们也去看看好吗?出示例1主题图。但他们遇到了这样一个问题,出示:同学们在全长100米的小路一边植树,每隔5米栽一棵(两端要栽)。一共需要栽多少棵树苗?

2.学生读题,收集数学信息。

3.“两端都要栽”是什么意思?举起你的笔,指一指笔的两端。(师评价:很准确)

4.理解题意后,学生尝试解决,并找出不同的做法让学生板书在黑板上。

(二)探究发现,总结方法

1.同学们的答案并不相同,到底哪一种是正确的呢?我们画图栽一栽怎么样?

2.(课件演示)老师要这样一棵一棵一直栽到100米,你觉得怎么样?

3.是啊,这样一棵一棵栽到100米太麻烦了,其实像这样比较复杂的问题在数学中还有一种更好的解决方法,那就是从简单问题入手,100米有点长,我们可以在短距离的路上栽一栽,你想选多少米?(生答)为了方便研究,我们所选的小路长度最好是5的倍数。

4.学生交流栽树情况,并填写表格。

5.学生观察表格谈发现。全班交流。

6.根据汇报板书(棵树=间隔数+1),你还有其他的发现吗?强调:在什么栽的情况下才会有这样的规律呢?两端都要栽。

7.有了这一发现,前面的问题能解决了吗?谁愿意来解决?

8.完成书中做一做。

9.你们真棒,通过努力解决了植树问题,回忆我们是怎样一步步解决问题的?(学生回忆)教师总结,同时课件出示:

以后,当同学们面对一个有挑战性的问题时,我们可以试试用这样的解题思路寻找解题方法。

三、巩固练习

四、师生总结

【板书设计】

植树问题

两端都栽:棵数=间隔数+1

间隔数=全长÷间隔长

篇4:植树问题教学设计及反思

教学目标:

1.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 通过动手操作的实践活动, 让学生感悟分的段数与植树棵数之间的关系。

2.渗透数形结合思想, 使学生能够借助图形, 利用规律来解决简单的植树问题。

3.通过实践活动激发学生热爱数学的情感, 感受日常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验学习成功的喜悦。并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

发现植树的棵数和间隔的关系 (两端都栽) 。

教学难点:

灵活运用植树问题 (两端都栽) 的数量关系, 正确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具准备:

课件表格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游戏试探

1. 猜谜语。

2. 用手引入“间隔”与“间隔数”。感知“间隔数”与“间隔长”的区别。

二、动脑大比拼

课件出示:把一条长20厘米的线段平均分成若干段, 你打算怎样分呢?每一段多少厘米呢?

三、合作探究、发现规律

1. (课件出示) 在一条长20米的小路一边等距离植树 (两端都栽) , 一共能植多少棵树呢?

(1) 教师指导学困生完成。

(2) 学生汇报交流、课件演示。

(3) 引导学生总结。总长÷间隔长=间隔数植树棵数=间隔数+1。

2. 及时反馈 (课件出示) 。

3. 尝试应用:

课件出示:同学们在一条100米长的小路一边植树, 每隔5米栽一棵 (两端都栽) , 一共需要多少棵树苗?

(1) 指名板演, 其余学生独立练习。

(2) 师生共同评讲。

(3) 如果把题目中的“一边植树”改为“两边植树”, 该怎样解答呢?

四、巩固应用, 解决问题

1. 回归生活。

2. 小试牛刀。

3. 挑战自我。

五、

发散联想, 图片欣赏

六、畅谈收获, 全课总结

附:板书设计植树问题

教学反思:

植树问题原来是作为小学奥数内容安排的, 现在面向全体学生, 应该说有一定的难度。本课的教学设计, 最重要的目的不是解题, 而是把解决植树问题做为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的一个学习支点, 让学生体验化归思想, 经历猜想、探究、交流、归纳等数学思维过程, 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增强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从而实现数学化的过程。

1. 关于教学方式的确定。

在教学思路上尝试以“问题解决”为中心, 即以“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与应用—拓展延伸”为主要环节来实施教学过程, 让学生初步体会解决植树问题的思想方法。在具体实施中着力解决好以下三个问题:

一是如何让学生经历“复杂问题简单化”的过程, 即将一个复杂问题转化为简单的问题来研究, 再运用所发现的规律来解决复杂问题的过程, 渗透一种在数学上、在研究问题上都很重要的思想———化归思想, 这种思想要通过实例真正在学生身上得以落实。这是贯穿本课的一条主线。

二是如何让学生理解植树问题在不同的情境下间隔数与棵数的关系?在这个过程中, 需要关注学生正确表象的建立, 明确间隔数与棵数的一一对应关系。在预设中由较短的一段路入手 (20米) , 研究在间隔距离变化的情况下 (5米、4米、2米等) , 间隔数与棵数的关系。

三是如何用好线段图, 正确把握数形结合的关系。借助图形帮助理解是学生建构知识的中介, 在本课教学中, 根据学生年龄和思维特点, 借助线段图, 变抽象为具体, 使学生的思维发展有了凭借, 也使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得以落实。

2. 让学生形成数学化的思想。

篇5:《植树问题》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四年级下册《植树问题》,117页例1及做一做。

教材简析:

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的《数学广角》主要是渗透有关植树问题的一些思想方法,通过现实生活中一些常见的实际问题,让学生从中发现一些规律,抽取出其中的数学模型,然后再用发现的规律来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解决植树问题的思想方法是实际生活中应用比较广泛的数学思想方法。植树问题通常是指沿着一定的路线植树,这条路线的总长度被树平均分成若干段(间隔),由于路线的不同、植树要求的不同,路线被分成的段数(间隔)和植树的棵数之间的关系就不同。

例1是探讨关于一条路线的植树问题并且两端都要栽树的情况,让学生先通过划线段图来发现栽树的棵数和间隔数之间的关系,再用发现的规律解决实际问题。教学中通过生活中的事例,让学生初步体会解决植树问题的思想方法以及这种方法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同时培养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探索规律,找出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的能力,初步培养学生抽取数学模型的能力。

教学设计思路:

新课标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同时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首先通过课前活动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利用孩子们自己的双手五指间的空格引出“间隔”,并举例说出生活中的“间隔”到处可见,从而引出课题。其次,揭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使学生明确学习目的。最后,教学过程利用多媒体课件创设情境,结合新课标的要求,力求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他们动脑、动手、合作探究,经历分析、思考、解决问题的全过程,体会植树问题这一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

教学目标:

1、在画一画、想一想、说一说等实践活动中发现间隔数与植树棵数之间的关系。

2、在小组合作、交流中,进一步理解间隔数与棵数之间规律,并解决简单的植树问题。

3、在学习活动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锻炼数学思维能力,体验数学思想方法在解决问题上的应用,感受日常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和探索的兴趣。

教学重点:理解“植树问题(两端要种)”的特征,应用规律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让学生发现植树的棵数和间隔数之间的关系。理解“间隔数+1=棵数,棵数-1=间隔数”

教学准备:课件、记录单。

教学过程:

一、课前游戏

1、请伸出你的左手,五指并拢,你看到了什么?

2、再把五指张开,你又看到了什么?数学中,我们把这个空隙,也就是两根手指之间的距离,叫做间隔。每两根手指间有一个间隔。那三根手指之间有几个间隔?四根手指间有几个间隔?五根手指呢?

3、要形成一个间隔要伸出几根手指?两个间隔呢?三个间隔呢?四个间隔呢?

在我们的手上都有这么多有趣的数学知识,看来数学真是无处不在。

二、探究新知

1、同学们,你们知道吗?我们的家乡柳河现在是省级卫生城市,今年我们还要创建国家级卫生城市。为了使家乡的环境能够绿起来、净起来、亮起来、美起来,我们长青小学也积极行动起来了。看!这些同学们再干嘛?

(1)出示情境图,你都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说说你的理解。

(2)你觉得这道题中应该提醒同学们注意什么呢?

师强调:路有两侧,路的一边植树就是在路的一侧植树,两端要栽就是指这条路的两头都栽。

(3)大家猜想一下,一共要多少棵树苗?说说你的想法。

学生猜测:20棵,21棵,22棵。师板书在黑板边上。

2、同学们说的都有道理,师画线段图,老师用这条线段表示5米,课前做了游戏,我们知道这个5米就是每个间隔的长度,同学们100里面有20个5,也就是20个这样的间隔,所以这个20就是间隔数。

3、这道题同学们有不同的猜测,到底谁说的对呢?有什么好办法来验证一下?

生在练习本上试着画线段图

4、这么长时间大家都没画完,看来100这个数字太大了,解决起来有些复杂,还有什么更简单的办法?

师:同学们,在数学上比较复杂的问题先从简单的情况入手来研究,发现其规律。100米太长了,我们就从简单的情况入手,找出其中的规律,复杂的问题就能迎刃而解了。

5、出示学习指南:独立在学习卡上画一画,填一填,认真观察,思考:植树棵数与间隔数有什么关系?再把你的发现在小组内说一说。

我的发现:

(1)指名读

(2)全长你想选几米进行研究?

(3)学生先独立完成再组内交流

(4)全班交流

6、师课件演示20米小路栽的过程,归纳规律,相机板书,齐读。

7、用规律解决例题,验证猜测

8、小结:同学们应用了化难为易的解题策略,有了这些树苗,这条小路充满绿色,我们的家乡也会绿起来的。

9、这就是我们这节课学习的植树问题,板题。

10、完成书上做一做

三、鞏固练习

1、在全长2千米的振兴大街一旁安装路灯,(两端都要安装),每隔50米安一座,一共要安装多少座路灯?

2、在世纪广场东侧甬路的一边摆花盆进行美化,每隔5米摆一盆,一共摆了36盆花,从第一盆到最后一盆的距离有多少米?

拓展练习:

小明从1楼到3楼需走36级台阶,他从1楼到6楼需走多少级台阶?

师:同学们能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相信有了我们所有人的共同努力,我们的家乡一定会实现绿起来,净起来,亮起来,美起来的目标,成为国家级卫生城市!

篇6:“两端都种”的植树问题教学设计

人教版第八册的“数学广角”的内容之一是简单的“植树问题”。这一内容主要涉及到的知识点有:敞开情况下的两头种、两头都不种、一头种和一头不种3种情况;封闭情况下的植树问题等。本节课重点要研究的是, 敞开情况下的“两头都种”这一内容, 在教学中渗透有关植树问题的一些思想方法, 通过现实生活中一些常见的实际问题, 让学生从中发现一些规律, 抽取出其中的数学模型, 然后再用发现的规律来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

【学情分析】

学生到四年级时, 已初步积累了一些探索规律的经验, 对这类现象也有所发现。但是, 因为小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理解文字的能力还较弱, 所以对于在这节课中出现的术语“间距”、“间隔数”的理解会存在一定的困难。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 使学生理解植树问题中的数学术语———间隔数、间距。 (2) 使学生在理解植树问题概念的同时, 通过画图, 理解和掌握在一条线段上两端都种的植树问题的规律, 形成公式。 (3) 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 会正确应用公式解决类似的数学问题。

过程与方法:让学生经历在一条线段上“两端都种”的植树问题规律的形成过程, 初步体会解决植树问题的思想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1) 初步培养学生从实际问题中探索规律, 找出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的能力。 (2) 让学生感受数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尝试用数学的方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和掌握植树问题的规律。

【教学难点】

能运用植树问题的规律解决实际问题。【教学准备】

课件、泡沫条、小树模型等。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课件出示 (一条小路的图片及问题) :要在6米长的小路一边间隔3米种一棵小树, 一共要种几棵小树?

师:你从中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 (小路长6米, 只种一边, 每隔3米种一棵)

师:你能自己解决这个问题吗?试一试, 可以计算, 也可以画图。 (学生独立解答)

2.汇报交流 (课件出示)

(1) 两端都种, 一共要种3棵6÷3+1=3 (棵) 。

(2) 一端不种, 一共要种2棵6÷3=2 (棵) 。

(3) 两端都不种, 一共要种1棵6÷3-1=1 (棵) 。

(根据学生的回答, 教师分别用课件出示相应的线段图)

3.小结揭题

师:在小路一边栽树, 一共有3种情况, 一种是两端都种, 一种是一端不种, 还有一种是两端都不种。这节课, 我们先研究植树问题中两端都种的情况。 (板书课题:植树问题)

设计意图:通过对没有任何限制的简单的植树问题的探究, 让学生发现有3种情况:两端种、一端不种、两端都不种, 引出学习的问题, 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魅力。

二、探索规律

1.课件出示一组题, 要求学生自己解答并完成表格。

(1) 在一条9米长的小路一边每隔3米种一棵小树 (两端都种) , 一共要种几棵小树?

(2) 在一条15米长的小路一边每隔5米种一棵小树 (两端都种) , 一共要种几棵小树?

(3) 在一条20米长的小路一边每隔4米种一棵小树 (两端都种) , 一共要种几棵小树?

(4) 在一条 () 米长的小路一边每隔 () 米种一棵小树 (两端都种) , 一共要种几棵小树?

设计意图:通过独立解决一组题, 让学生初步体验植树问题的数学规律。

2.汇报结果并填入下表 (教师课件出示的表格应多一些单元格, 以便发现的规律更具有说服力)

师:请先说出路长和间隔长, 再说要种几棵树, 并说出计算过程。 (师课件演示画图过程, 进行检验)

师:观察表格, 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预设:生可能回答“路长÷间隔长+1=棵数”。 (师加以肯定并板书这一数量关系)

师:这里的路长÷间隔长就是求什么?根据学生的回答得出“间隔数”。

师:间隔数与棵树有什么关系? (间隔数比棵数少1, 棵数比间隔数多1)

3.小组合作, 实践验证

师:把刚才做的1~3题用泡沫条和小树模型摆一摆, 看看和我们计算的结果是否相同?

设计意图:通过摆一摆的活动, 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动手能力, 使学生在理解数学概念的基础上, 进一步地探索数学概念之间的数量关系, 从而为后面的新课教学扫除障碍。

三、巩固练习

1.根据规律填一填:

(1) 15棵树之间有 () 个间隔。

(2) 从第一棵树到最后一棵树之间有30个间隔, 一共有 () 棵树。

设计意图:“棵数”和“间隔数”之间的关系, 学生是最难理解的, 有了前面概念的理解, 再加上这两道简单的练习, 使学生加深对这两者之间关系的认识, 进一步突破了学习的难点。

师:植树问题不仅指“植树”时要解决的问题, 还有路灯、公共汽车站、电线杆的设置等等都会遇到同样的问题, 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工人们设置电线杆的问题。

2.课件显示:从王村到李村一共设有16棵高压电线杆, 相邻两根的距离平均200米, 王村到李村大约多少米? (学生独立完成)

师:你是怎样想的? (指名回答)

师:老师在公交站的设置上也发现了这样的问题, 5路公交车行驶路线全长12千米, 相邻两站距离约2千米, 一共有几个车站? (生独立做, 做完后让生说想法)

师:刚才, 我们解决了公交站的问题, 其实在我们的身边也有这种问题, (出示题目) 16个同学排成直线, 从第一个同学到最后一个同学的距离是45米, 相邻两个同学间的平均距离是多少米?

设计意图:这一层次的练习题, 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为主, 让课内的学习活动得以延伸, 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体验学习数学的价值, 享受成功的喜悦。同时, 通过求“全长”、“棵数”、“间距”的变化练习, 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 使学生学得更有兴趣。

四、拓展延伸

1.三 (3) 班28人做操, 排成2列纵队, 每两位同学的距离是1米, 从第一位同学到最后一位同学的距离有多少米?

2.晓红回家每上一层楼是24个台阶, 一共要走72个台阶, 晓红住在几楼?

3.同学们布置教室, 挂了6只红灯笼, 在每两只红灯笼中间挂2只黄灯笼, 一共要挂几只黄灯笼?

(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一个问题来解答, 然后集体订正)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的设计, 目的是让学生扩大视野, “植树问题”不仅仅用于“植树”, 还有很多的问题解决方法与“植树问题”一样。同时, 这部分内容较开放, 让学生自由选择自己能解决的问题、感兴趣的问题, 使学生更容易学会应用。

五、全课小结

师: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指名回答)

篇7:“植树问题”教学实践研究

【关键词】植树问题化繁为简一一对应数量关系建构模型

“植树问题”是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五年级上册“数学广角”的教学内容,虽有很多优秀教学设计,但在这些经典设计中,不同的课堂上却出现了类似的问题:① 尝试画图时学生出现图与信息不对应或无从下手等问题;② 综合运用时不能灵活运用植树模型解决问题,只是套用公式。为了对“植树问题”的教学有一个准确的定位,笔者在课前查阅了大量的资料,并把这些心得应用于教学实践中,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

【片段一】 利用除法意义突出数量关系

1. 20米路,每5米分一段,一共分了几段?

2. 30米长的绳子,剪成6米一段,一共可以剪几段?

师:怎样求出段数?为什么要用除法来做?

总结并板书:总长度÷每段长度=段数。

【设计意图:学生的已有知识,是教学的起点。本环节笔者设计了几个求段数的除法问题,直接从除法的意义入手,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从除法问题引申出植树问题。】

【片段二】 基于“段数”,探究新知

1. 出示问题,理解题意。

(1) 课件出示题目:植树队要在全长1000米的马路一边植树,每隔5米种一棵树。一共需要多少棵?

(2) 理解题意。

师:每隔5米种一棵是什么意思?

生:两棵树之间的距离是5米。

师:你能画一画,让大家看明白吗?

学生示范,接着教师演示课件:一棵树,一个5米的间隔,再出示一棵树。

2. 尝试解答,提出设想。

(1) 请你猜一猜,一共需要种几棵树?

生1:20棵。

生2:19棵。

生3:21棵。

师:看来,同学们有不同的想法,到底哪种是正确的呢?我们怎样去验证?

生:我们可以画图。

课件根据学生描述演示情境图动态生成线段图。

师:怎么画?你来说我来画。现在种了几米?

生:25米。

师:种完了吗?

生:没有。

师:要把1000米种完,你觉得怎么样?

生:太麻烦了。

师:是的,1000米太长了,研究起来不方便,怎样才能使我们的研究更方便呢?

生:可以将路缩短一些。

师:真是个好办法,从小数据入手,探讨出规律,然后用规律来解决数据大的问题。这种思想也就是我们数学上常用的“以大见小”的思想不谋而合。那你想将路缩短到多少米长来研究?

学生自由回答。

师:接下来,就用你们的方法,将路缩短到20米来研究,看看植树问题有没有规律?

【设计意图: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的生命和灵魂,是数学知识的精髓,是把知识转化为能力的桥梁。本环节通过开放的问题情境,让学生猜一猜一共需要几棵树,接着学生自然产生用画线段等方法验证猜想的想法,教师顺应学生的思维,采用课件演示,使学生直观地感受到“1000米”这个数据太大,画起来麻烦,引起学生化繁为简、探究规律的欲望,从而体现化繁为简的数学思想与研究策略。】

3. 探究规律构建模型。

让学生利用画图的方法研究“在全长20米的马路一边植树,每隔5米种一棵树,一共需要多少棵?”的植树情况。

(1) 展示学生三种不同的图示。

(2) 共同研究“两端都栽”。

师:我们先来看看这种情况。你是怎样画图的?

生1:先种一棵树隔5米再种一棵,再隔5米再种一棵,一直到种了20米,一共种了5棵。

生2:20米,每隔5米种一棵,20里面有4个5米,20÷5=4两端都种所以要种5棵。

师:这里的20和5分别表示什么?4呢?

生:20表示路的总长是20米,5就是每隔5米种一棵,也就是每段长度,4表示有这样的4段。

师:4段栽了几棵树?

生:5棵树。

(3) 引导比较,进行梳理。

师:比较“在全长20米的马路一边植树,每隔5米种一棵树。一共需要多少棵?”和“20米路,每5米分一段,一共分了几段?”这两题,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生:都是20米。

生:都有算式:20÷5=4。

师:为什么都要用除法计算?

生:因为都是把总长20米,5米一段进行平均分。

师:不一样的是什么?

生:第二个问题还要加1。

师:既然两题都是平均分成4段,为什么这里要再加1呢?

生:因为两端都要种。

师:两端都要种,那为什么不加2而加1呢?

(4) 把现实世界中的“树”和“间隔”抽象看成“点”和“段”。

同学们,平均分是一段一段分的,但是我们种树的时候是种在哪里的?(种在点上)。

(5) 以“一一对应”为基础,再次借助线段图建构“点段关系”。

这里点和段之间有什么关系?根据学生回答,完成下列线段图。

师:是的,一个点对应一个段,一个点对应一个段,4个点对应了4个段,最后还多出一个点,所以要加1。

(6) 学生借助线段图分析只种一端和两端都不种的情况。

……

【设计意图: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本环节主要想利用图示,重点解读点段的对应关系,体会“一一对应”的思想,把抽象的思维过程形象直观化,为构建植树问题的数学模型夯实基础。】

4. 对比异同整体构建。

师:同一道题目,有三种不同的栽法,这三种情况,有什么相同之处?

生:都是先算20÷5。

师:20÷5表示什么?(段数)

师:那这三种情况有什么不同之处呢?

学生分析三种情况树与段数之间的关系。

师:看来要解决植树问题,准确地找到段数是关键所在。

……

【设计意图:通过植树问题三种情况的比较,准确地认识到树的棵数变化的原因,让学生从中发现规律,抽取其中的数学模型,使“植树问题”的数学模型真正根植于学生的内心,而非简单的被动记忆,促使学生形成比较完善的认知结构。】

【且听我们论道】

一、 整体构建知识体系

教材是学习材料的文本体现,是一个载体,需要我们教师认真研读、感悟、领会。教师解读教材有多深,就决定他的学生在课堂上走多远。本节课笔者对教材进行了整合,将“两端都种”这个条件舍去,促使学生主动联系生活实际,发现植树中遇到的具体情况,再以学生熟知的“段数”入手,重点分析“两端都种”的植树情况,再利用迁移规律以点带面,整体构建植树问题的知识体系。这样的教学有利于让学生从整体上加以比较,通过对比认识,沟通这三种情况的联系,促进相互理解,使学生从潜移默化中感受到点段之间的联系,获得比较完整的认知结构,遵循了知识的生成原理,有利于学生从整体上理解、宏观上把握解决植树问题的思想方法。

二、 准确把握教学起点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的教学过程,是一个以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建构过程。”本节课笔者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直接从除法的意义入手,从除法问题引申出植树问题,并通过比较分析,让学生认识到“植树问题”只是除法意义在生活中的延伸,明白“植树问题”其实只是点和段之间的问题,这样既减轻了学生理解“间隔数”的困难,又避免了“间隔”这个词与生活中的“间隔”相混淆,符合学生的知识与生活经验,体现“以学定教”的精髓。

三、 渗透思想授人以渔

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的灵魂和精髓,不管是数学概念的建立、规律的发现,还是数学问题的解决,乃至整个数学大厦的构建,其核心问题在于数学思想方法的培养和建立。因此,教学中,我们不仅要重视知识形成过程,还要重视挖掘在数学知识的发生、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所蕴藏的重要思想方法。传统教法,教师往往把本节课的着眼点放在对规律发现后的棵数与间隔数之间的数量关系的掌握上,学生死记硬背数量关系式,这样的目标定位造成学生严重的认知负荷。本节课,笔者设计一系列合理有效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经历数学建模的整个过程,把教材体系中“知识”与“思想”这一明一暗两条线完美糅合。首先,笔者让学生以猜一猜的形式,对例题做初步的猜测,引发认知冲突,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认识到为了便于研究可以把复杂问题简单化,渗透化繁为简的数学思想。在建构植树模型时,笔者先指导学生整体理解题意,再把现实世界中的“树”和“间隔”抽象看成“点”和“段”,利用画图的方式建构“点段”关系。再通过对比构建植树问题的基本模型:总长度÷间距=段数,至于棵树是否等于段数,或是否加减1,需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篇8:植树问题教学设计获奖

动手操作能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植树问题”可以这样导入:

1.教师出示课件:拿一根绳子,任意剪断,并记录下剪的次数和绳子的段数。

2.学生边剪边做记录。

3.学生交流。

4.提问:谁能用一句话说说次数与段数的关系?

5.板书小结:次数+1=段数;段数-1=次数。

课标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学生通过剪绳子,填写次数与段数,再通过比较,小结出绳子次数与段数的关系,而这个过程是学生亲自动手操作的结果,为后面的植树问题作了很好的铺垫。

二、创新教材,让学生解决问题

知识的学习不在于死记硬背,而是要学会解决问题的方法,在“植树问题”中可以这样设计:

1.出示:在 20 米的小路一边植树,每隔 5 米种一棵,可以种几棵?

2.学生独立画线段。

3.在画好的线段上用学具摆一摆。

4.学生交流展示。

5.引导学生分析,得出两端不种、只种一端、两端都种三种情况中间隔数与棵数之间的关系。

6.出示例题:在 20 米的小路一边植树,每隔 5米种一棵,可以种几棵?

7.学生独立思考。

8.小组合作完成。

9.比较两个题目,引出“以小见大”的方法。

在这一环节中,教师把例题中的120米换成了20米,缩小了栽树的距离。这样,学生画线段图就比较好画,容易得出棵树与间隔数的关系,贴近学生的实际,有利于学生体验与理解、思考与探索。在充分理解了在20米的小路一边植树的三种情况后,让学生自主思考,小组合作完成。由于理解透彻,学生利用迁移法,自主合作很快地顺利完成例题的学习,并通过实践掌握了以小见大的学习方法。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师教学应该以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启发式和因材施教。

三、精心设计,让学生灵活运用

知识的积累在于运用,在获得了学习方法的同时,要注意运用,在运用中积累方法。在“植树问题”中,教师步步引导学生对知识的积累和对方法的运用,在学习了例题后,教师设计练习:

1.在全长 200 米的小路一边植树,每隔 5 米种一棵,可以种几棵?

2.在全长 400 米的小路一边植树,每隔 5 米种一棵,可以种几棵?

3.判断下列现象能否看作“植树问题”?如果可以,属于哪一类情况?找出对应关系。

(1)队伍长9米,每两人相距1米,一共有多少人?

(2)一根10米长的木头,每2米锯一段,需要锯几次?

4.解决问题:学校要在操场到图书馆这段长300米的路上种树,三、四、五年级接受了这次种树任务,要求每隔5米种一棵树,五年级种在从操场开始的100米,四年级种在紧随五年级其后的100米,三年级种在紧随四年级其后的100米,三个年级各种树多少棵?

篇9:“植树问题”教学设计与意图

[关键词]植树问题 间隔 一一对应 解决问题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20-075

【教学内容】四年级下册“植树问题”

【教学目标】通过动手实践,合作探究,让学生在做数学的过程中经历由现实问题到数学建模,理解并掌握植树棵数与间隔数之间的关系。通过学生自主实验、探究、交流、发现规律,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的能力,以及针对不同问题的特点灵活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理解植树问题中棵树与间隔数之间的关系;会应用植树问题的模型灵活解决一些相关的实际问题。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和未完成的表格。

【教学过程】

一、感知间隔,明确课题

师:同学们,请看这两幅图片(课件展示)。如果让你选择,你愿意住在哪个环境里?(学生交流汇报)近年来,沙尘暴、雾霾天气增多,为了让我们有一个健康的生活环境,请多多植树。(板书课题:植树问题)

【设计意图:通过两幅图片的对比,让学生清晰、直观地感受到人类需要的是山清水秀的环境。这不仅是环保教育,更是让生知晓植树的必要性,从而引出课题。】

师:同学们,张开手,五个手指人人有,手指之间几个“空”,请你仔细瞅一瞅。在数学上,我们把这个空叫“间隔”(板书:间隔。提醒学生完整表述:5个手指有4个间隔,也可以说4个间隔在5个手指之间)

师:不仅手指间有间隔,生活中的“间隔”也随处可见,你能举几个例子吗?(生汇报)老师也找到了一些生活中的间隔,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课件展示)来到人民大会堂了,真想拍几张照片,请听拍照声“咔嚓、咔嚓”,原来声音与声音之间也有——间隔。

师:数学中我们把与间隔有关的问题统称为“植树问题”。

【设计意图:“间隔”是植树问题中出现的一个词。在生活中找间隔,从身边的事物去感知间隔,更能让学生容易接受。用完整的语言表达,可以训练学生用准确的数学语言表述两个量之间的关系,还能帮助学生理解间隔的含义。】

二、自主探究,发现规律

1.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师:学校刚搬到新校区,准备在教学楼后面的小路上再种一些树。同学们愿意帮学校设计一下吗?(多媒体展示)在一条全长20米的小路一边,每隔5米栽一棵树(两端都栽),一共需要多少棵树苗呢?(可用线段图表示)

2.明确植树要求。

师:谁愿意给大家读读这个植树要求和问题?(学生读题)你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

师(追问):小路一边、两端都栽、每隔5米栽一棵各是什么意思?请结合手中20厘米(当成20米)的直尺进行思考。

师:练习纸上有一条20厘米的线段表示20米长的路,同学们可以用自己喜欢的图案表示树,在线段图上“植树”。植好树后请完成下面的填空题。(设计要求:在一条全长20米的小路一边,每隔5米栽一棵,一共需要多少棵树苗呢?强调两端都栽。)

师:请回答,有( )个间隔,栽了( )棵树。棵数与间隔数有什么关系?

3.请学生展示设计方案。

师(小结):刚才我们用一条线段表示小路,用不同的图案来表示树,这就是线段图,画线段图能帮助我们清晰地分析数量关系,这是一种数学上常用的好方法。

4.师引导学生发现规律并板书。(两端都栽:棵数=间隔数+1)

师:这个“+1”是怎么来的呢?(课件演示)一个间隔对应一棵树……多的一棵树在哪呢?(起点处也要栽)在两端都栽的条件下,棵数都比间隔数多1,也可以说间隔数比棵树少1。

5.利用这个规律,请学生快速根据间隔数棵数。(多媒体出示)

【设计意图:两端都栽的情况下,植树棵数比间隔数多1,但是以往学生会做却不理解为何要多加1,但利用学生经常接触的直尺上的刻度与间隔的一一对应关系,通过数形结合使学生直观地理解了植树问题的关键。】

三、应用规律,解决问题

师:如果这条小路再长一点,你一定也知道需要栽多少棵树,对吗?

1.教学“例1”

例1:同学们在全长100米的小路一边植树,每隔5米栽一棵(两端都栽)。一共需要栽多少棵树苗?

生1:100÷5=20(个),20+1=21(棵)。

师:能说说你是怎么想的吗?

生1:100÷5=20求出的是路一边每隔5米种一棵,有20个间隔,因为两端都种,棵树比间隔数多1,所以用20+1=21棵。

师:如果我告诉你公路一侧种了多少棵树,你知道有多少个间隔吗?你能求出这些间隔合在一起的长度吗?我们来挑战一下吧!

2.课本118页“做一做”

园林工人沿公路一侧植树,每隔6米种一棵,一共种了36棵。从第1棵到最后一棵的距离有多远?

生2:36-1=35(个),6×35=210(米)。

师:能说说你是怎么想的吗?

生2:“36-1=35”是求出的间隔数,有35个间隔,每隔6米种一棵,从第1棵到最后一棵的距离有多远就用“6×35=210(米)”。

【设计意图:有了之前的铺垫,本环节的教学水到渠成。】

四、学以致用,巩固深化

师:数学中把与间隔有关的问题统称为“植树问题”。在现实生活中还有很多的现象与刚才的植树问题类似,你们愿意接受更大的挑战吗?

师:广场上的大钟5时敲响5下,8秒钟敲完。12时敲响12下,需要多长时间?(引导学生:5时敲响5下,这5声之间有——4个间隔,4个间隔8秒钟敲完,每个间隔用了多长时间?12时敲了12下,到底几个间隔,共需要多长时间?)

间隔数:5-1=4(个);

一个间隔多少秒:8÷4=2(秒);

间隔数:12-1=11(个);

需要多长时间:2×11=22(秒)。

师:你们真是一个智慧的群体啊!

【设计意图:把植树问题进行扩展,在生活中找到植树问题的原型,这样把知识系统化,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知道植树问题中的“树”可以代替生活中的其他事物,找到数学中的植树问题与生活中的植树问题的联系。】

五、总结收获

师:请同学们一边阅读课本,一边回忆,刚才我们遇到两端都栽的植树问题是通过怎样的办法发现规律的?当我们遇到一个不能直接解决的问题时,怎么办?

生:通过画线段图来探索规律、总结方法,再来解决问题。

【设计意图:基于学生的思维状态,让学生结合课本对当堂课的知识和收获做一个回顾,这就是学生整理知识思路、内化知识的过程,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更能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

上一篇:水果采购合同范本下一篇:小学生如何减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