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人与环境关系角度看青年社会化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

2022-09-12

近年来, “大思政”、“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德育”等观念逐渐普及, 这其中蕴含的无非就是“环境育人”的理念。那么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那里究竟是如何理解人与环境关系的总过程的, 其现实表现又如何, 而这些又能为我国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提供哪些依据与支撑呢?这是本文要探讨的主要问题, 回答这些问题是探究思想政治教育“环境育人”理念和实践背后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与依据的现实要求, 可以明晰在新时代需要继续加强而不是削弱思想政治教育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环境论基础。

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于人与环境关系总过程的理解

马克思在《提纲》中指出:“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的一致, 只能被看作是并合理地理解为革命的实践。”[1]又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人创造环境, 同时环境也创造人。”[2]这里所说的环境, 既是指自然环境更是强调社会环境, 强调的是人与人自身生存的外部环境的辩证统一, 这种统一是通过实践实现的。

一方面人能够创造环境, 且在人与环境的双向互动之中人始终处于主导性地位, 这源于人所具有的主体性特征。我们生存所依赖的一切外部环境都是人类实践活动的表现和结果, 人想要生存就首先要从事生产实践, 正是在满足人类基本生存需要的生产实践中、在人与自然的能量交换之中, 生成了人对自然的改造, 对社会的改造以及人对自身的改造。另一方面, 环境可以影响人, 这源于人的可塑性特征。每一时代的人都是在特定的环境之中进行生产实践活动的, 由此形成一定的与当时的生产总环境相适应的生产力发展水平, 由此制约着人与人之间的生产关系、社会关系, 从而影响着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道德、法律等等的现实样态。由于人具有的可塑性, 当个体生存的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发生改变时会促使人们做出相应的调整以适应变化了的新环境, 并采取适应、渐变、渗透、积淀、改造、传播等多种形式, 重构适合于自身发展的新环境, 直到人与环境的真正和解为止。

所以毛泽东同志在《实践论》中提出:“改造客观世界, 也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3]在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之中必然会改造主观世界:“感觉和思想是社会生活的产物, 社会生活变化, 感觉和思想也变化”[4]。而想要更好的改造客观世界即改造个体生存的外部环境同样需要对主观世界进行改造, 需要不断提高自己的认识能力、思维水平从而提高实践能力。在此过程之中实现客观环境的改变与人的思想境界提升的统一。

而这种互相影响和改造是通过实践实现的, 人在这种改造中产生的人与环境的矛盾也需要在实践中去解决。马克思、恩格斯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和《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中都提出了人类与自然的和解以及与人类自身的和解的思想。认为只有发展到共产主义社会阶段才有可能实现人与环境的合理的物质交换, 完成自然主义和人道主义的统一。所以环境的改变与人的改变的统一思想也反映了人类进步与社会发展的一种过程性。个体的发展、道德素养和精神境界的提升是以一定历史条件为前提的, 个体不可能超越其历史存在而获得一种脱离历史规定性的发展。实践中的人与自然、社会以及人自身矛盾的解决是以全部运动为前提的, 就是说要通过历史的无限发展才能完成, 而这个实践过程本身就是人与环境交互作用的过程。

二、人与环境关系的现实表现:社会化与社会积淀

从人与环境关系总过程来看, 人与环境的关系是一种相互促进, 共同进步提升的双向互动关系, 在这个关系之中“社会性”是中心特征。

一方面, 进入到人类生产生活中的环境一定是社会化了的环境, 只有社会化了的环境才能够对人产生意义:“自然界的人的本质只有对社会的人说来才是存在的;因为只有在社会中, 自然界对人说来才是人与人联系的纽带……因此, 社会是人同自然界的完成了的本质的统一。”[5]另一方面, 社会化了的环境的发展促进了人的发展, 人通过环境的塑造完成个人的社会化。人在本质上是社会存在物, 时刻都处于一定的社会生产条件之下, 处于特定的意识形态和社会关系之中, 现实中个体的思想道德品质和价值观念的形成无时无刻不受整个社会生活环境的影响。在人与环境的双向互动之中最现实的表现就是人通过社会环境的塑造, 完成自己的社会认同, 在现实的实践活动和交往活动中, 接受文化遗传, 实现个体社会化。同时, 个体的人作为个性主体, 能够把个体自身的独特因素积淀到社会环境的构成之中, 把自己创造性的产物变为整个社会所共享的成果, 对整个社会的交往模式、文化传统产生重构作用, 从而完成对社会环境的改变与重建, 实现人与社会环境的双向互动。这是一个循环往复逐步提高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之中个体由自然人转变为社会人, 从而完成个人的社会化过程。

而这一过程主要是通过教育实现的。教育作为一种社会实践活动, 它是人与环境相互作用的一种特殊形式, 相对于一般环境影响的自发性、偶然性和片面性, 教育具有更大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同时又可以有意识地控制环境的自发影响、利用环境之中的有利因素、协调各类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 按照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和人身心发展的需求, 对各种环境做出取舍, 对人的发展做出引导。在各种类型的教育中思想政治教育在青年个体的社会化过程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三、思想政治教育在青年社会化过程中的作用

思想政治教育在青年个体社会化过程中的作用主要是通过发挥其个体生存功能与个体发展功能来实现的。在这其中引导青年个体遵循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客观规律, 培养与周围环境相适应的道德品质、行为准则, 以此求得更好的生存状态。具体来说:

(一) 思想政治教育可以使青年确立正确的价值取向

青年的社会化过程首先要解决的就是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的问题, 即在整个社会化过程之中采取何种价值取向的问题。这一作用主要是通过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识形态性特征来发挥的。从唯物史观来看, 意识形态作为一种社会意识本身也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那自然是哪种社会形式更先进, 与其相适应的意识形态就越先进。此外, 我们为了与外界环境相互协调获得更好地发展所实现的社会化也是我们在直接接触到的环境中实现的社会化。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 我国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与我们的社会主义制度相适应的。所以只有接受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才能使我国青年获得更好地发展, 才是正确的价值取向。作为对青年进行系统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主要途径的思想政治教育自然就承担起这一重要功能, 帮助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 与我国目前的生产、生活环境相适应的价值取向, 以此为标准完成个人的社会化。

(二) 思想政治教育帮助青年完成社会认同

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是人们对社会现实进行思想加工的形式, 是对人们的日常社会意识的升华和概括性反映, 它鲜明的意识形态性特征“通过影响人们的日常社会意识, 来获得人们的接受和认同, 并通过人们对意识形态的认同来认同个人与他人的社会关系, 认同社会的经济和政治制度, 认同个人自身的社会地位。”[6]这其中对青年社会化最为关键和实际的是社会角色认同和国家认同。社会角色认同是个体明确自身权利义务、履行社会责任、顺利进行社会生活的基础。人的一生会扮演多种不同的社会角色, 明晰各类社会角色各自的权利义务、规范要求、行为模式以及社会期望是青年社会化的重要部分。思想政治教育通过传授社会不同的角色期待、角色规范内容、履行角色的技能知识, 可以厘清青年人的角色困惑, 明晰青年一生中可能扮演的角色内容, 为青年角色转换做好准备, 以顺利发挥青年的角色功能, 使青年顺利实现社会化。此外, 个体的社会化是个体在直接接触到的环境下的社会化, 是个体现实的生产、生活环境下的文化遗传。在改革开放之后, 在我国深化改革的大背景下, 各种各样不适合于我国现存社会生产环境和实践要求的思想文化和价值观念开始传入、扩散, 对我国青年的国家认同、对青年顺利实现社会化造成干扰。这就需要就我国的社会制度、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历史观、当今世界发展局势、我国的历史与现实等等方面对青年进行教育和解惑以完成青年的国家认同。这些功能一直都是思想政治教育的诸多功能之一, 目前看也只有思想政治教育可以系统的承担起这一任务。

(三) 思想政治教育可以使青年掌握社会行为规范

人是社会存在物, 人想要在社会上更好的生存就必须接受文化遗传掌握现存社会中具体的行为规范和行动准则。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现着执政党、国家和全社会的意志和要求, 同时也和人们的切身利益密切相关, 总是集中体现社会个体的信念和要求, 总是与个体日常观念、社会心理具有某种契合性。它致力于使个体接受社会所需要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 并将其内化为个体的思想需要和行为动机。因此, “个人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 是了解和掌握这个社会所通行的价值观、社会运行规则的过程, 也是形成自己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的过程。”[7]而这些行为规范和准则都不是抽象的, 而是具有特定内涵和性质的, 诸如与本国现存社会条件相适应的风俗习惯、道德律法、生活准则、政治制度等等。通过思想政治教育, 个人可以感知和体认时代价值观念以及由此确认的社会行为规范和准则的内容, 在遵循此的基础之上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因此, 思想政治教育能使个体明晰社会要求, 在合理的范围内从事社会实践, 并在提升自身的基础上更好地改造环境, 更多地实现社会积淀, 实现对社会环境的改造与重建。从而在实践的基础之上在人与环境的互动之中沿着健康的轨道前进, 顺利实现个人的社会化。

(四) 思想政治教育提升着青年的精神存在

人不仅是物质存在物同时还是精神存在物。人作为一种超越性的存在, 正是由于具有独特的精神属性才能够不断地从动物性存在提升到人性存在, 进而在人与环境的互动、超越之中提高自己的生存质量和生活水平、提升个体发展的目标和境界。而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精神一直是处于未完成性之中的, 需要不断的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在人性完善和人的精神提升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主要表现在:思想政治教育通过其独有的调节、批判、反思功能来提升个人的思想道德素质, 完成人精神境界的社会化。在人与环境相互作用完成个体社会化的过程之中需要不断改造个人的主观精神世界使个人的理想与外在环境相统一。一方面, 思想政治教育通过调节个体的价值标准和现实的物质利益冲突来化解人与外在环境的矛盾。另一方面, 又通过批判与反思把个体自我价值的实现与社会理想结合起来, 使青年认识到自我发展与社会发展的一致性, 在人与环境的统一之中实现自我, 构筑个人更高的精神世界, 从而实现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和谐统一, 在更高的水平上完成青年的社会化过程。

综上, 思想政治教育通过对人的物质存在与精神存在的双重提升, 使个体青年在对周围环境正确认识的基础之上, 更好地把握人自身与外界环境的关系, 更好地定位自身的社会存在, 在实现社会化与社会积淀的基础之上促进自身与社会的双重进步。思想政治教育的这一作用是其它类型的教育所无法替代的, 所以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 依然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为指导, 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方法, 发挥“环境育人”的优势, 探索思想政治教育“环境育人”的新模式。

摘要: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于人与环境的关系有着独特的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解, 认为环境与人是在实践基础上相互作用的双向互动关系。基于此作为个体的人才能够顺利实现社会化过程和完成社会积淀, 使历史向前无限发展。“环境育人”理念正是以此为理论依据兴起、普及的, 思想政治教育作为“环境育人”的特殊形式其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对青年实现个体社会化依然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只能加强, 不能削弱。

关键词:环境,社会化,思想政治教育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3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60.4.

[2]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3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60.43.

[3] 毛泽东选集 (第1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1.296.

[4] 毛泽东哲学批注集[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 1988.145.

[5]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42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9.122.

[6] 李淑梅.意识形态与人的社会认同[J].学习与探索, 2005, (9) :22.

[7] 谷佳媚.思想政治教育存在合理性的人性根基[J].理论界, 2009, (4) :182.

上一篇:建设“双一流”导向下的涉海高校海洋教育课程多元数据库实证研究下一篇:配电网运行管理和维护措施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