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社会责任的法制化转型

2022-09-11

自2006年1月1日起, 我国颁布实施新《公司法》, 第五条规定:“公司从事经营活动必须遵守法律、行政法规, 遵守社会公德、商业道德, 诚实守信, 接受政府和社会的监督, 承担社会责任。”新《公司法》更多地关注了股东利益与社会责任的协调, 着重了公司在社群关系中的位置与影响, 将这种法律规制放置于整个利益链条之中。

社会不断发展, 人们在享受经济增长带来物质便利的同时, 也受到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的影响。以新《公司法》的立法变动为切入点, 加之适用旧法的经验反思, 要更加注重公司所应承担的社会责任, 即公司非盈利目的的法律责任和道德责任, 加快推进公司社会责任的法制化。

一、公司社会责任法制化的背景

(一) 现代市场经济日益繁荣, 伴随着企业组织形式的多样化和企业经营自主性的逐渐扩大, 公司的市场主体地位也日益突显。现代公司在生产经营、拉内需促增长、推动改革开放等多层次、多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受经济利益的驱使, 公司仍摆脱不了“唯利是图”的组织本质, 公司所存在的社会问题也层出不穷。在其内部, 公司职工的社会福利得不到保障, 劳工身心健康保护意识弱化, 各种职业病、职工自杀事件、雇工矛盾数见不鲜;在其外部, 公司产品质量得不到保障, 尤其是近年来发生的食品安全问题, 如三聚氰胺、瘦肉精、地沟油、染色馒头严重威胁着消费者的生命健康。现如今社会经济日渐繁荣, 商事主体日渐复杂, 生产成果日渐大众化, 公司相应的应当承担的社会责任更加繁重。在实践中如何理解和把握这一责任的概念和内涵, 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

公司承担社会责任具有重要的意义。公司的性质是法人, 是一个社会组织形态, 或多或少有着类似于人的色彩, 承担着相应的社会责任。企业信誉和公司形象越来越成为经营者关注的焦点, 作为公司发展的软实力愈加的占据先导性。公司认真履行好自己的社会责任, 树立自己的良好形象, 利用品牌效应占据足够的市场份额, 形成良性发展。

(二) 我国《公司法》关于“公司社会责任”的立法现状。2005年修订的《公司法》第五条规定:“公司从事经营活动必须遵守法律、行政法规, 遵守社会公德、商业道德, 诚实守信, 接受政府和社会的监督, 承担社会责任。”可见, 《公司法》对“公司的社会责任”作出了原则性的规定, 这只能成为认定公司应该承担社会责任的立法依据。然而, 除琐碎的散见在《公司法》条文中的部分具体规定, 如第十七条关于保护职工权益、实现安全生产的规定;第十八条关于组织工会和工会权利的规定;第二十条的公司法人人格否认制度以及保护债权人的利益。《公司法》未对所应承担的社会责任作系统的规定与罗列。这就给适用法律一个难题, 如何判断是否应该承担法律责任, 只能从第五条的原则性规定寻找依据, 或者从《劳动法》、《环境法》、《侵权责任法》、《产品质量法》中寻找依据。但某些情况下, 法无禁止即自由, 但行为的自由终将走上自由的反面, 使得重新界定自由和设置义务成为必然。这就反映了《公司法》应尽快解决的棘手问题———将公司的社会责任法制化。

二、公司社会责任相关原理

(一) 公司是以营利为目的的企业法人。追求股东权益的最大化进行经营运作, 这是传统公司法的理念, 在经济法的企业组织法律形态中也有所体现, 这一状况以资本主义背景下私有资本投资设立的公司最为典型。公司作为一个经济组织, 与许多社会主体发生着紧密联系, 例如债权人、消费者、雇员、股民、中小经营者、社区、社会应急受助者等等。随着公司实力的日益膨胀, 它所牵连的社会面越来越广, 小到家居生活、饮食健康, 大到经济发展、社会转型, 公司承担的社会责任越来越多。因此, 公司在追求经济目标时, 更应该注重对利益相关者的保护, 承担起对社会应尽的责任。

(二) “公司的社会责任”这一概念由来已久, 1924年, 美国的谢尔顿提出了“公司的社会责任”这一新颖的概念, 他认为公司的社会责任中应该包括道德成分, 但是他的观点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大约1927年到1933年之间, 发生于美国学者多德和伯利之间的论战, 引发了公司责任的广泛关注。理论界将公司责任归为双重责任, 一是公司的基础责任, 即经济责任;二是公司对社会的责任, 包括遵纪守法、诚信经营、伦理责任、慈善责任。我认为后者所说的社会责任并不是应当然为之, 比如说是企业的捐资救济等一系列慈善行为, 不能说是公司应当承担的社会责任, 而是部分公司的社群意识, 或者是一种经营策略, 这些是《公司法》无法涉及也不能规定的。

(三) 2006年1月在北京大学召开的“企业社会责任”国际研讨会上, 学者们基本认同企业的社会责任是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企业责任除了为股东争取利益外, 也应该考虑影响以及受影响企业行为的各方相关利益人的利益”。我国学者多采用公司的社会责任是法律责任和道德责任的结合, 依据相关法律法规, 在盈利的基本前提下, 关注其他相关利益群体的利益, 履行其应尽的各种社会义务, 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和社会的和谐稳定。基于公司社会责任这一理论基础, 我们不能只停留在表象上, 而应当将其纳入法制轨迹, 借助法律的威严敦促公司履行各项社会义务。

三、我国公司社会责任法制化展望

为促进公司社会责任的法制化, 相关责任主体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 在立法中具体规定公司所应承担的社会责任, 建立体系化、系统化的公司法社会责任事项; (二) 完善公司内部组织机制和内部主体权利分配, 明确董监高责任承担范围与形式, 进一步保障公司职工工资标准与福利制度; (三) 建立健全公司信息公开和披露制度, 维护债权人和市场投资与消费主体利益; (四) 完善奖惩机制, 有必要运用经济责任、行政规制等法律手段, 并不排除动用刑事司法程序; (五) 加强公司社会责任外部监督和权利救济体系, 进一步保障调解、仲裁、诉讼渠道畅通; (六) 公司的社会责任不能单凭法律制约, 更强调的是一种公司的自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更重要的是作为公司发起人、大小股东以及雇员等一系列公司组成人员责任意识的培养与经营, 将公司附加鲜活的“人”的色彩, 承担立身处世的社群责任。

四、结语

结合我国社会转型现状, 中国正处于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的关键时期, 各种经济矛盾、恶性竞争不断, 经济主体利益平衡需要进一步维序。为追求更大的企业效益, 更多的公司向社会转嫁风险:偷工减料, 产品缺陷;超标排放, 污染环境等等。鉴于此, 我们着重强调公司所应承担的社会责任, 并力图将其法制化。从新《公司法》的立法变动来看, 公司法正试图规范公司利益和社会责任的平衡, 但是其第五条的原则性规范和极少数公司责任具体规定不足以充分解决实务中的具体问题。因此, 我们渴求具体公司社会责任规范体系的出现。

摘要:现如今经济社会日渐繁荣, 商事主体日渐复杂, 生产成果日渐大众化, 公司相应的应当承担的责任更加繁重。以新《公司法》的立法变动为切入点, 加之适用旧法的经验反思, 公司所应承担的社会责任引人关注。这里所称的社会责任, 即非盈利目的的法律责任和道德责任。在实践中如何理解和把握这一责任的概念和内涵, 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

关键词:公司,社会责任,非股东利益,法制化

参考文献

[1] 刘俊海.新公司法的制度创新:立法争点与解释难点[M].北京:法律出版社, 2006.

[2] 刘俊海.公司社会责任与和谐消费环境的营造[J].法制论丛, 2005 (4) .

[3] 吴靖.关于企业社会责任问题的经济学思考[J].流通论坛, 2005 (5) .

[4] 马力, 张前, 柳兴国.西方公司社会责任界说评述[J].江淮论坛, 2005 (4) .

[5] 田祖海.美国现代企业社会责任理论的形成与发展[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5 (3) .

上一篇:研究生一年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之我见下一篇:关于智能化选煤厂架构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