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转型期中学德育工作的困境及其创新

2023-01-28

德育工作不仅是中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同时其本身的开展要求与时俱进, 以适应已变化了的新形势、新情况。改革开放以来, 国内外形势发生了巨大变化, 正如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指出:“我国经济体制深刻变革, 社会结构深刻变动, 利益格局深刻调整, 价值观念深刻变化”。这种空前的社会变动, 给我国发展进步带来巨大活力同时, 也必然带来这样那样的矛盾和问题。当前中学德育工作面临复杂的困境和严峻的挑战, 正是这些矛盾和问题的具体表现之一。当然这种复杂的困境和严峻的挑战也对德育工作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

1 当前中学德育工作的困境

1.1 学校德育工作还不适应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发展要求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 现代化建设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同时在经济信息全球化的影响下, 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思潮相互碰撞, 人们的思想、道德和价值观念发生着深刻的变化, 社会意识和社会价值取向在日益多元化, 广大中学生的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取向也在多元化, 这是我们所不得不面对的现实。现代化建设要求培养大量的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这其中, 居于首要地位的是对人的道德素质的要求。而现实的问题是在整个社会大环境不佳的情况下, 学校的教育环境存在着严重的“重智轻德”的倾向。在这样的社会氛围中, 作为社会中的学校, 无论是普通教师还是校长在社会压力和功利主义的影响下, 不得不为了学校的“声誉”和单纯的“成绩”而放弃道德教育的功能。因而,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将是学校的整体德育工作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

1.2 学校的德育工作滞后于社会转型期中学生的需要

我国现在正处于社会的转型期, 新现象、新事物、新问题、新情况层出不穷, 社会各方面变化巨大, 广大中学生的价值观念也随之发生了重大变化。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滞后于社会转型期中学生的需要, 过分强调教学的社会价值, 忽视学生个人发展的价值。而广大的中学生在对待社会的现实问题和对象, 对待书本中的现成的理论, 他们有自己独特的思维和不同的想法, 对待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问题, 也有不同的追求和向往。反观我们的教育工作, 并未真正关注学生的内在需求和情感, 并未真正关注他们的生命成长和展现。大多以“书本”、“教师”为中心, 在课堂上老师就是照本宣科。没有把学生的思想实际作为思想政治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传授的理论知识与学生的成长实践和需要相脱节。学生不能用所学的思想政治课知识来分析和解决所遇到的当今世界的社会热点问题。尤其是大量的政治理论灌输, 并不能使学生真正树立政治的信仰, 反而有可能有副作用。这就要求我们反思当前的德育工作, 以适应已变化了的中学生价值观念。

1.3 学校的德育手段着重“说教”、轻“实践”, 自我教育缺位

中学德育存在着专门化和知识化的倾向, 如把思想政治课置于封闭状态之中。在这样的情况下, 就会形成单一的说教模式, “灌输”式的教学就成为知识化德育课程最简便易行的方式。这样, 高尚的道德便缩水为逻辑严密的道德条目, 从而斩断了道德与生活的血肉联系, 道德成了与学生学习无关的客观知识对象。这种客观和外在的知识对象与学生当下正在进行的生活无法发生意义联系, 学生无法产生真正的学习的动机和热情, 无法进行也不愿意进行道德的自我实践和道德的自我教育。当前中学通过说教、灌输、甚至考试等强制性形式迫使学生学习。无疑走向了德育教育目标的反面。因而, 注重实践、特别是注重自我实践, 加强自我教育是推动当前德育工作的重要手段。

1.4 学生道德教育主体的缺失是德育工作效果欠佳的重要原因之一

道德教育主体和客体的统一, 对提高中学德育实效具有重要作用。学校的德育过程本质上就是教育者把道德规范传递给受教育者, 受教育者形成道德的过程。德育的组织者过分注重教师的主导作用, 德育过程往往只限于向学生传授一套固定的道德规范, 而忽视了作为德育主体的学生的参与, 忽视了学生的情感和意志。表现在德育过程中, 常以批评、禁止、训斥、说服、榜样、奖励、与惩罚等方法, 剥夺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得不到发展, 教育过程强求一律性, 阻碍学生个性与主体性的发展。在德育过程中忽视或否定受教育者的主体作用, 德育效果欠佳是不难想象的。

1.5 学校的教育与社会教育、家庭教育的相互配合有待于进一步加强

中学生生活的环境包括家庭、学校和社会。其中, 家庭是社会环境中最主要的一种社会基本群体, 是组成社会的分子。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的日趋信息化, 家庭教育的功能正在不断扩大和增强。现在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家庭, 在现实生活中, 一部分家长对子女的教育不能与学校德育工作协调一致, 对子女百依百顺, 娇生惯养, 包括孩子力所能及的家务也包办代替, 阻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同时为学校德育工作的正常开展增添了一定的难度。在这个意义上说, 学校的教育与社会教育、家庭教育的相互配合有待于进一步加强。

2 创新是社会转型期德育工作的关键

在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 思想政治工作的环境、任务、内容、渠道和对象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因而要求德育工作在教学内容、方法及考察方式方面要有突破创新。

2.1 重新教学内容

现有德育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政治教育和思想道德教育两个方面, 内容陈旧繁杂, 没有充分考虑中学教育的特点, 难以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 并且许多内容又与政治课程重复。因此, 要想改革, 教师必须先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下功夫, 创新教学内容, 贴近时代, 联系实际, 注重实效, 紧跟时代步伐, 适应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和思想现状, 使德育教育更切合学生实际。

2.2 创新教学方法

创新教学方法是适应当前德育工作的必然要求。德育课本身实际上是一门实践课, 它与社会实践和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 因此, 只要注重联系实际, 就能让学生学得生动活泼。在课型上, 可根据具体情况开设讨论课 (争论课) 、谈感受课、演讲课、写心得体会课 (可结合校内外活动进行) 、展览课、实践课等, 摈弃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 根据每堂课的不同教学内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 还“课堂”于学生。只有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 才能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才能真正提高学生思想道德水平, 达到育人的目的。

2.3 创新考查方式

由于德育工作的复杂性、长期性, 考查应定期与不定期相结合, 重效果面不拘泥于形式, 重表现而不严格依据“对理论的掌握”。因而, 德育教育效果的考查与专业课不同, 这是由德育教学目的决定的, 德育不宜采取闭卷考查的方式, 笔试内容也应开卷进行。重视综合考查并采取多项评价的方法, 考查结果也不要写分值, 而以定等级为宜。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 处于社会转型期的我国中学生德育工作还不适应已经变化的新阶段、新情况、新任务, 面临诸多的困境。认识和分析这些困境, 并要求德育工作在教学内容、方法及考察方式方面突破创新, 是推动中学德育工作的关键。

关键词:中学德育,困境,创新

上一篇:社会资本与居民收入差距之间“循环累积效应”研究下一篇:论占有改定能否适用善意取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