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职教师心理健康及维护

2022-09-10

1 中职教师的心理健康现状及原因

教师这个职业一直被认为是压力最大的职业之一, 由于教师在工作性质、工作对象、工作形式和工作责任等方面的特殊性在各个国家和地区的表现大体一致, 其职业压力的普遍性也被世界各国学者所接受。职业压力是把双刃剑, 适当的压力会使人感到刺激和挑战, 给人带来愉快的成就感, 让人的潜能得到较好的发挥。而过强的、持久地压力则会破坏我们的精神和生理系统, 让我们低估自己、怀疑自己, 害怕和别人坦诚相见, 工作效率下降。严重的甚至会影响到正常的生活和工作。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 我国职业教育遇到了许多新矛盾和新问题, 职业学校教师也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许多中职教师在新形势下出现了明显的不适应, 心理问题不断增多, 师生矛盾日益突出, 如果不予以重视, 最终将危害到职业教育的发展。

中职教师面临的压力主要来自于以下几个方面:

1.1 社会方面

(1) 随着大学扩招和中职招生并轨, 中职教师的社会地位较之以前明显下降, 教师心理产生巨大的失落感, 如果不是职业学校遍布城乡的招生广告, “大学热”、“普高热”已将职业中专挤入被人遗忘的角落。 (2) 现代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 对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有了崭新的要求, 中职教师也需要从理论型向技能型、“双师型”转化, 许多教师感到力不从心。加上知识信息的普及化, 教师权威受到严重的挑战。 (3) 教师的工资待遇低、工作条件差, 优秀教师的收入明显低于其他行业的优秀从业人员。使许多教师感受到精神失落和物质匮乏的双重压力。

1.2 学校方面

学校是教师生活工作的主要场所, 对教师的心理健康产生重要的影响。 (1) 招生指标是许多中职教师最大的压力源。很多职业学校为了保证学校有充足的生源, 给教师下达了一定的招生指标, 并且将指标与经济待遇挂钩, 教师要去拖熟人、找关系、想方设法拉学生, 尊严感严重受挫。 (2) 学生素质急剧下降。学生的不良行为、厌学情绪、较差的学习成绩以及对教师的不良态度等, 都是教师每日必须面对并加以解决的难题。 (3) 学校的管理不当而引起的与教师直接有关的问题也很多, 如工作量负荷增大或不足, 缺乏自主权, 评优、评先、评职称、升职标准不明确, 程序不民主等都会诱发教师的心理问题。

1.3 个人方面

(1) 有些教师个性上存在着不良的倾向, 如自卑、孤僻、狭隘等, 在面临压力时, 往往不能采用适当的策略加以应对, 尤其是自尊、自我实现欲望较强的教师更易产生心理问题。 (2) 中职学校的很多教师是从非师范院校毕业, 心理学知识缺乏, 一旦遇到心理问题也难以得到有效排解。

2 教师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2.1 教师的心理健康是从事教育工作的必要条件

心理健康是人们学习、工作和生活的基本条件, 与失去身体健康一样, 不健康的心理会直接影响到人的各种活动的正常进行。从事以物为劳动对象的职业工人、农民等人的心理失常, 会带来其物质、经济的损失。以人为服务对象的教师的心理健康与否会直接影响到他人的健康和生活。我们工作的对象不是某一、两个学生, 而是一个群体, 所以教师的心理健康与否, 将直接影响年轻一代的健康成长。

2.2 教师的心理健康是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需要

在青少年儿童心理发展和人格的形成过程中, 起重要作用的除父母之外, 排在第二位的就应该是教师。儿童进入小学以后, 绝大部分时间是在学校渡过的。教师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 也是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榜样。教师健康的心理在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中, 起着积极促进作用;学生的一些消极心理或心理障碍是与某些教师不健康心理的影响直接相关的。在日常的工作中, 我们也常见到一些教师情绪变化无常、怪癖、极端、容易烦燥。这样的教师往往很难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对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往往产生不良影响。最理想的教师应该是开朗、有忍耐力、冷静、和蔼的人。优秀的教师应具备: (1) 喜欢儿童和青少年; (2) 自我调适良好, 可为学生心理健康之表率; (3) 具有教育和心理卫生方面的知识; (4) 明白儿童成长与发展的途经, 并能应用不同的技术以了解儿童及青年的需要; (5) 能提供促进心理健康的教育氛围。这样性格的教师能够理解学生的基本需求, 对于学生心理的健康成长是非常重要的。

3 中职教师心理健康的维护

3.1 建立合理的角色认知

人是独立而特殊的个体, 只有对自己的认识越深刻, 才能帮助自己有效地调适工作压力、生活挫折及内心冲突所带来的困扰。认识自我包括认识自己的个性、兴趣、优缺点、工作能力及所负担的角色。不少教师在工作中的压力是对自己缺乏了解, 教学工作不能从实际需要出发, 目标定得太高或者过于理想化, 最终难以避免挫败, 导致付出与成功不相符, 心理失去平衡。此外, 教师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个性优势, 清楚自己的性格特征是内向还是外向, 处事主观、迅速还是民主、松散。由此更好的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扬长避短, 教师的年龄随着教龄一年一年在不断增大, 与所教学生的年龄差距越来越大。“学生越来越难教”在很大程度上是社会变革对学生价值观的改变, 教师若不能勇敢地面对教育现实的挑战, 仍然采用一成不变的教育策略, 容易产生职业适应障碍, 降低工作效率。因此, 摆正理想与现实、成功与失败、竞争与合作等关系, 减少消极的心理冲突对身心健康的不利影响, 建立合理的自我认知和社会角色的认同是非常必要的。

3.2 建立必要的能力认知

(1) 情绪控制力——为人师表的基础。教师的情绪控制力可使教师以积极的情绪状态投入到教育活动中, 是教师合理顺利开展教学工作的基础, 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体验工作乐趣的保障。教师情绪控制力也是一个极为重要的教育手段, 它既会给学生心灵带来慰藉, 也会给学生心灵带来难以弥补的伤害。因此, 教师是否具有一定的情绪控制力, 是影响教师和学生双方教与学效果的重要因素, 更是师生间建立和谐关系的基础。

(2) 心理承受力——诲人不倦的基础。教师要协调学校、社会、家庭和学生四个方面的关系。生活在一个有较多挫折刺激源的情境中, 承受力强的教师, 对教育环境、学生状况、领导素质、社会公正、自身发展等方面的问题, 随时都有承受挫折的心理准备, 即使在挫折状态下, 也会采取正确的方式应付挫折, 迅速摆脱挫折对心理的消极影响, 并从挫折中学会坚强和奋进。

(3) 教育表现力——教师机智的基础。教育表现力是个人本能倾向在教师职业的专业化过程中的发展。教育表现力强, 不仅意味着个体敢于展示自我, 更意味着教师在职业活动中善于发展自我。这就是说, 教育表现力既凝聚着个体对教育教学技能的掌握, 表现为良好的教师机智;同时也凝聚着个体自我意识的成熟, 它是教师自尊、自信、自强、自立的集中体现。

3.3 建立自尊

自尊是个体人格的核心因素之一, 也是人的基本需要之一。它是“对自我的一种评价性与情感性体验, 这种需要如能得到满足, 就会产生自信心, 觉得自己有价值, 否则就会使人产生自卑感、软弱感、无能感。大量的实证研究证实:自尊与心理健康的关系极为密切, 自尊是心理健康的核心, 是心理幸福的根源。自尊同样是教师心理健康的核心和内在要求, 是教师自我系统健康与否的重要体现。教师只有拥有健康的自尊, 才能较好地调控自己的行为和心境, 减少面对困难、挫折时的心理不良倾向, 从而维护好自身的心理健康。

教师在维护自身自尊的同时, 也要注意维护学生的自尊。教师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 维护学生的自尊心, 时时不忘给学生保留选择的余地, 鼓励学生表达个人愿望, 协助学生做他们喜爱做的事。这在很大程度上维护了学生的心理健康, 而教师在尊重学生的同时, 自身也会因为人格的魅力而受到学生的尊重。双方的互相尊重会极大地促进双方的心理健康。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教师的理想人格, 可以帮助学生创造和维持一种舒适而有动力的学习气氛, 教师和学生人格的相互作用将影响学生对教师、对教师所教课程及学校的态度;教师在进行知觉、整理和储存信息方面的独特而稳定的认知方式, 不仅会直接影响他们的教学行为及其效能, 而且会有效地改变、影响学生的认知方式, 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带来一定的影响。可见, 要提高教育质量, 培养出适应时代要求的合格人才, 提高教师的心理素质, 是当前师资队伍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

摘要:教育的关键在于教师, 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直接影响着学生的身心健康和成长。而近几年来, 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却不容乐观。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师面临的压力问题更为严重。要提高职业教育教学质量, 培养出适应时代要求的合格人才, 提高和维护职教教师的心理素质, 是当前师资队伍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

关键词:心理健康,职业压力,角色认知,能力认知,教育表现力

参考文献

[1] 教师资格考试.教师心理学简论——怎样成为一个好老师.

[2] 职业教育研究, 2006, 10.

[3] 中华心理教育网http://www.xinli110.com/education/

上一篇:中央银行独立性的法律思考下一篇:试论信息技术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