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教师心理健康维护

2024-05-02

中职教师心理健康维护(通用6篇)

篇1:中职教师心理健康维护

浅析中职教师心理健康及维护

教育的关键在于教师,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直接影响着学生的身心健康和成长.而近几年来,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却不容乐观.#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师面临的.压力问题更为严重.要提高职业教育教学质量,培养出适应时代要求的合格人才,提高和维护职教教师的心理素质,是当前师资队伍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

作 者:尚华 作者单位:郑州市经济贸易学校,450000刊 名:中国科教创新导刊英文刊名:CHINA EDUCATION INNOVATION HERALD年,卷(期):“”(23)分类号:B84关键词:心理健康 职业压力 角色认知 能力认知 教育表现力

篇2:中职教师心理健康维护

摘要:中职教师面对的教育对象和所担任的社会角色的特殊性,对他们的心理健康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本文就目前中职教师心理健康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有效的维护措施,只有具备良好心理素质的教师,才能培养出具备良好心理素质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技术人才。关键词:心理健康 影响因素 维护措施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把发展职业教育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使教育真正成为面向全社会的教育,这是一项重大变革和历史任务。”可以说,国家对职业教育的重视又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职业教育正逐步走向普及和市场化,同时高等职业教育的迅速发展也给中等职业教育带来了很大的压力和挑战,给中职教师也带来了更多更高的要求,不少中职教师对这一转变难以适应,从而出现很多心理问题。这些心理问题不及时进行解决,将对教师知识、技能的正常发挥有很大的影响,也直接影响到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因此,对中职教师心理健康的关注和维护应引起社会的足够重视和关注。

一、教师心理健康的标准

心理健康是指个体对自身的心理调适能力和良好的发展水平,《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将心理健康解释为“心理健康是指个体心理在本身及环境条件许可范围内所能得到的最佳功能状态,但不是十全十美的绝对状态”。可见,心理健康是一个内外统一的持续的过程。它协调内外,使之能适应和发展。

教师作为特殊的职业群体,其心理健康标准既要遵循一般人所必备的心理健康品质,又要体现教师职业的特殊性。而中职教师,又是教师这个特殊群体的特殊,他们面对的学生也是个特殊的群体,因此,中职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更为突出,通过调查,作为中职教师的心理健康必须具备这些标准:有效的智力活动、良好的教育认知水平、情绪健康、意志健全、人格和谐、自我意识正确;适应能力良好等。

二、影响中职教师心理健康的主要原因

1、来自社会的压力

教师自古以来都被社会以“圣人”、“灵魂的工程师”的标准来要求和约束,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师面对的是未成年的层次不齐的学生,社会对教师的要求更高。由于职业的特殊性,我们要对学生始终保持微笑和心平气和的态度,技师学生犯了错误,教师也不能发泄内心的不满,长时间的压抑,必然会给教师带来心理上的困惑。作家毕淑敏说过:一个人伪装的有多像付出的代价就会有多大。教师这个职业面对学生,很多时候需要伪装,取悦学生而苦了自己的心理。

2、来自学生的工作压力

学生的教育难度增加是导致工作压力的重要原因目前,普高热的热潮已经影响到中等职业学生生源的质量,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主要来源于初中毕业而没有升取高中的学生,这些学生中存在文化基础比较差、厌学、自我约束和控制能力差、易冲动、不良行为习惯多等特点,老师不仅要进行专业技术的教学,还要全方位的对这些学生进行教育和管理,有些时候老师的付出得不到学生的理解,这使很多老师的成就感受到挫败,便会出现工作倦怠等反应。另外,中等职业学校专业与课程门类繁多、而且会随着人才市场需求不断调整,常会出现教师教学任务过重,造成工作量的大幅增加。

3、来自自身发展的压力

随着职业教育的改革和快速发展,社会及学校对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什么双师型教师、名牌教师、专业负责人、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等,在这些名誉的驱使下,教师要不断的提高自己的专业理论和专业技能,在工作之余要进行学历的提高,职称的竞升等。目前,职业技能大赛已提到职业教育的一个重要位置,教师在这种激烈的竞争中,如果不能正确的处理好教育教学和竞赛的关系,不能正确的认识技能大赛的目的,必将给自己带来很大的压力和困惑。

4、来自学校生存与发展的压力

近几年高校的扩招和普高热的升温,对中等职业学校的生源造成了很大的影响,中职生生源的质量和数量急剧下滑,一些实力差缺少竞争力的学校的生存受到威胁,学校规模缩小,甚至很多学校进行了合并和资源重组,教师出现过剩的现象。因此竞聘上岗、末位淘汰等将给教师带来更高的要求和压力。教师一面在教书育人的同时,还兼任学校的招生宣传任务,来达到学校的招生计划。

5、来自就业市场的压力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自动化程度越来越高,就业单位对人才需求的标准也越来越高。作为中等职业技术工人,不仅要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扎实的文化基础,还要具有获取新知识新技能的意识和能力,能适应不断变化的职业社会,要有团队协作精神和良好的人际关系,因此,对中职教师的责任和要求也越来越高,不仅要教会学生做人,还要教会学生扎实的专业技能。因此,中职学校的教学改革也如春满大地的展开了,项目教学、理实一体化教学等要求教师以学生为主题,不断的尝试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培养出的要满足企业的需求,这些势必造成教师心理压力的增大。

三、中职教师心理健康的维护措施

1、自我意识正确,完善内心和谐

作为中职教师,做到言行一致,知行合一,这是心理健康的需求,也是职业的要求。自我意识是指一个人对自己的认识和评价,包括正确的认识自己,悦纳自己,共情能力。只有对自我意识的正确把握,才能控制和调节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形成完整的个性,具备健全的心理。自我意识不仅是人自身的意识与行为,也是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制约和影响。对自己的能力、性格、情绪等能做到适当客观的评价;你不自身的缺陷,发展自身潜能;尊重他人,承认他人与自己的不同。作为中职教师,其价值在教书育人的教育教学过程中体现,深信教育对社会的贡献,热爱教师这个职业,关爱学生。在目前经济飞速发展的时代,市场对中等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不断的变化,这使中职教师要不断的更新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提高自己的业务素质和业务能力。面对如此繁重的付出,很多教师会有付出和回报不平等的感觉,受到经济利益的冲击,感觉到教师这个职业不足以满足自己的经济需求,会产生对教师这个工作的心理不平衡和工作倦怠。此时此刻,教师要找到自身的支撑点和平衡点,对自己所从事的职业的荣誉感和责任感、从而产生高度的奉献精神和责任感。

2、调整自我期望值,提高自信心 教师被誉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是博学的、高尚的、无私的、智慧的等,这些无形的高帽也给教师带来了很大的心理压力。教师对自己的要求被迫也要很高,追求完美,希望在学生面前的形象完好,随时随地接受着监督。其实,教师也是个随着目前中职教育的快速发展,教师教师对中职教育的成果期望值很好,但是由于受到经济的限制和生源质量的影响,往往很难达到预期的教育目标。教师对自己所培养的对象,设定的目标,达到了,自信心会增强,一旦达不到,就会受到挫折,觉得没有了工作的热情。面对这种情况,教师首先要有学会实时调整期望值或延迟期望值的实现,对没有实现的目标,没有教育好的学生要分析原因,不要急于求成,通过进一步的尝试,会收获成功的自信。

3、培养良好的个性和广泛的兴趣

对于中职教师来说,教书育人是工作的核心,工作是人生的主要内容,但是要记住工作不是人生的全部。在工作过程中,要注意自己个性的培养,要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和自我评价,不能人云亦云,随大流,个性上的弱点往往是心理,问题的主要原因,要学会扬长避短,保持良好稳定的心理状态。在工作中难免会遇到一些不如意,要在工作之余多参加一些自己感兴趣的活动,培养自己广泛的兴趣和爱好,把一切烦恼抛在脑后,陶冶自己的情操,这也有利于提高工作的热情和人际交往的能力。

4、学会建设性的宣泄和排解不良情绪

中职教师面对的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来自教学和学生管理方面的压力很大,这必然会产生一些不良的情绪,不良情绪长时间的积累,将会影响正常的工作和生活。教师要学会适当的宣泄和排解不良的情绪,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一个是身体方面,要经常参加一些体育锻炼和户外活动,亲近大自然,呼吸新鲜的空气,靠自然的力量来放松自己的身体和心情,开阔心境。而是从心理上的放松,适当的找朋友聊聊天,倾诉衷肠,甚至必要的时候大哭出来,或在网络日记上宣泄一些情绪,或听听音乐等,让自己从工作的压力中走出来,换一种视角看世界,会觉得有别样的风景。

5、来自组织和社会的支持

中职教师面对的学生正处在身心发育的关键时期,每天都会有不确定的因素影响着教师的工作和生活,他们的人生价值观和认同感还不够成熟,对老师的教导和付出不能理解,叛逆感强烈,此时的教师更需要组织的理解和鼓励,需要社会的认可和支持,需要家人的关心和体谅。社会也在不断的重视中职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单位的领导要全面认可教师的劳动和付出,对教师适当的物质和精神鼓励,让教师感觉到成就感。教师要学会建立自己的支持系统,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拓宽自己的生活接触面,丰富自己的生活。

总之,作为中职教师,所面对的学生是个特殊的群体,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和情绪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发展和成长,只有具备良好心理素质的教师,才能培养出具备良好心理素质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技术人才,因此教师的心理健康已是目前中职教育需要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要引起足够的关心和重视。

参考文献:

[1] 冯利.探索中等职业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J]职业技术.2007(04)[2]彭丽华 彭艳华.中等职业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面临尴尬[J].[3]孙井奉 提高教师自身素质,缓解职业倦怠.[J]吉林教育.2009(03)

篇3:中职教师心理健康维护

然而, 随着经济社会的转型发展, 中职学生的顶岗实习也出现了一些不可回避、不容忽视的新情况和新问题。中职生受他们的心理、生理等因素的制约, 在顶岗实习期间存在一个磨合期, 这期间与人交流沟通的困难, 由学生到社会人角色的转换过程遇到的种种困难相互交织。造成了中职实习生心理的压力超出他们所能承受的范围, 在无力排解的情况下, 只有选择离开, 半途而废。如何应对这些变化并做出相应的心理疏导, 无疑是摆在我们教育工作者面前一项亟待研究和破解的课题。

1 问题探析

1.1 自卑心理

自卑是个人对自己的不当的认识, 是一种自己瞧不起自己的消极心理。中职生认为自己没有考上重点高中, 是无能的、是失败的, 上中职学校是迫不得已的选择, 在学历上比不上大学生, 在动手能力上比不上高职生。因此, 他们往往自责、贬低或惩罚自己, 潜意识中就有自卑和压抑心理。在顶岗实习期, 工作、学习和生活的现实压力降临在学生身上, 对于即将走向社会的毕业生, 困难和挫折可能会接踵而来。由于对自身能力怀疑产生的痛苦远远高于因外在不满意而产生的痛苦, 加剧了他们的自卑情绪, 造成他们对前途担忧, 对未来丧失信心, 缺乏自尊心, 不敢主动向用人单位推销自己, 不敢主动参与就业竞争, 陷入不战自败的困境之中。

1.2 焦虑心理

角色与身份转换带来的心理冲突。参与顶岗实习的学生都有双重的角色与任务:既是学生, 又是员工;不仅有学习任务, 还有明确的工作责任和要求;不仅要接受学校的管理, 还要接受实习企业的监督管理。部分学生不能适应由学生向员工的角色转化, 加上繁忙的工作、复杂的人际关系使得他们一时难以适应“学生”和“员工”的双重身份, 从而产生强大的心理冲突。在这一过程中, 他们的许多问题都是急需自己去面对, 如与老员工沟通、与实习单位权益冲突的解决, 等等。诸如此类问题的解决, 使得他们焦虑心理急剧加重, 茫然不知所措, 学生的这种心态是一种普遍的现象, 并表明了他们的心理仍处于一个不稳定的状态, 这种不稳定状态是导致部分学生对前途感到悲观失望, 因此情绪消极, 有的学生便因不适应工作岗位, 觉得实习没有价值而逃避实习。

1.3 期望过高

高期望值的心理与现实报酬不对等的冲突, 这也是顶岗实习学生中途离岗或转岗的因素之一。知识改变命运, 技能成就未来。这个道理已成人们的共识。可当下, 中职校在社会上的地位仍然处于较为低下的境况, 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一些职校为招到学生, 可以说是好话说尽, 招数层出不穷, 表现为重承诺、轻过程、弱结果, 使得许多学生职校的认识处于“不识庐山真面目”的境况, 许多学生进校后在心理上对自己期望值比较高, 而现实却满足不了他们的需求, 在理想与现实之间学生常常感到失落。从而造成了他们到顶岗实习单位后, 眼高手低, 待遇廉价, 在矛盾中只有选择离开。

顶岗实习是一门重要的综合实践课程, 它由学校、企业、学生三方共同参与, 具有管理主体多元化、实习地点分散化、实习内容多样化等特点。种种不良心理状态的存在, 已经严重影响了中职学生的就业前景, 顶岗实习学生离职换岗现象严重, 管理难度加大, 稳定性降低。因此及时采取相应的解决措施, 已是迫在眉睫。

2 健康维护

2.1 重视岗前培训工作, 提高学生职业素养

岗前培训是每个新进员工必不可少的一课, 对到企业进行实习的学生来说, 更显得尤为重要。岗前培训分为两个方面, 一方面是学校对准备到企业实习的学生进行培训, 告诉他们实习的目的和意义。顶岗实习就是要适应社会, 了解社会上对中职学生的要求, 特别是要具备哪些职业素养, 以便将来之需。同时, 培养一种岗位责任意识, 从基层做起, 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精一行, 这是一种职业品德。另一方面是企业重视对准备上岗实习的学生进行岗前培训, 岗前培训对实习生起着非常重要的思想教育作用。及时、规范、全面的岗前培训是提高实习生自信心的一个重要环节, 它可以缓解实习生的焦虑和困惑情绪, 培养实习生工作应具备的素质、知识和基本工作技能, 使之能尽快适应新的工作环境, 融入企业文化。通过培训, 可以大大增强学生对实习的认识和各种情况的了解, 为以后的管理打下良好的基础。

2.2 学校加强实习心理指导

由职校就读到顶岗实习可以说是人生的一大转折。实际上顶岗实习也好, 岗位就业也罢, 关键是要有一个良好的心态和勤奋肯干的韧劲。这点恰恰是我们的学生所欠缺的。加强实习指导, 重要的一点就是强化职业指导的针对性, 帮助学生做好心理定位, 引导学生分析自身的优点和长处。要勉励学生从身边的小事, 从不起眼的工作做开去, 天道酬勤, 总会有所收获。

学校教育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战场。中职学校首先应从职教的特点出发, 从中职生特点出发,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研究, 构建“以课堂教学为主, 课外教育指导为辅”的心理健康教育运行机制, 形成教育与指导、咨询与自助紧密结合的心理健康教育网络体系。其次, 中职学校应积极开展中职生健康择业心理教育和心理咨询活动, 帮助中职生客观认识自己, 做到正视现实、敢于竞争、放眼未来。做好择业心理准备, 特别是受挫折的心理准备, 以及求职自荐、面试、考试、洽谈等择业环节中的心理准备。促进中职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另外, 学校可根据心理学的理论对中职学生进行与择业活动有关的心理测量、社会适应性测量, 帮助中职生更客观的认识自己、分析自己的优势及不足, 指导学生如何提高自身素质和提高适应社会的能力, 树立终身接受教育的观念, 以便更合理地进行人—职匹配及科学地进行择业决策, 并对有心理障碍的学生进行指导和咨询, 以调适其心理状态。

2.3 从四个层面做好顶岗实习期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首先, 学校需构建完整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系。要高度重视顶岗实习期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在加强顶岗实习期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同时, 还应与各方 (包括企业、家庭及学生个人) 建立相应的联系, 建立健全学校、实习单位及学生家长间的实习信息通报制度, 及时掌握实习生的实习情况及心理状况, 做到对实习生心理问题早发现、早预防、早干预, 并应建立学生心理问题处理的联动机制, 以便及时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 防止极端事件的发生。

其次, 家长要给予子女关心关怀, 定期联系子女, 了解子女的状况, 给子女自由及必要的鼓励, 在子女需要时给予及时、合理的帮助或建议, 尽量做到不给子女施加过多的压力, 对子女出现的问题不要过多地加以责难, 要尊重子女的职业选择及个人发展的决定。

再次, 学生本人需要做好职业生涯规划, 结合自身的兴趣爱好、优势、劣势以及相关的工作经验和工作体会, 根据自身对工作性质、工作待遇、工作环境等方面的要求, 做出合理的自我定位。同时, 在学习与工作中遇到难题, 应及时寻求解决对策, 如果问题超出自己的能力范围, 可向同事、家人、朋友和教师请教或求助。

最后, 企业单位需建立人性化的实习制度, 给实习生提供宽松的环境, 实行柔性管理, 关心、爱护实习生, 对实习生多一些包容、多一些指导、多一些关怀、多一些鼓励、多一些建议, 为实习生营造良好的人际关系环境, 提高实习生的心理归属感。帮助实习生顺利走上工作岗位。

2.4 鼓励顶岗实习生树立自信心

自信是对自己的一种认同感, 顶岗实习生要相信自己具备某项职业所要求的条件, 鼓足勇气, 参与竞争。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我, 认真客观地分析自己的兴趣特长、性格气质、能力水平等。正确认识就业形势, 即考虑自己的专业和理想职业在社会上的需求量如何。培养积极主动的就业意向, 经常了解专业的发展趋势、信息、前景、培养目标及使用方向, 不断汲取新的专业知识, 不断修正就业意向, 不断寻找就业信息以及求职材料准备。

篇4:教师心理健康的维护

一、端正认知

1. 自我认知。自我认知包括自我观察和自我评价,是对身体、性格、能力、思想等方面的认识。要力求实事求是。教师应从多方面、多途径了解自己,从周围的世界中提取有关自我的真实反馈,从而正确认识自我,合理要求自我。另外还要做到自我接受,既承认自己的优点,又接纳自己的缺点,尽可能使自己的能力与现实接近,避免用自己短处与别人的长处相比。良好的自我认识是成功快乐的起点,对保持心理健康十分有利。同时,教师因为对自己有良好的认知,也就能够客观地评价别人,理解别人。

2. 教育观念。促进教师心理健康成长的关键在于改变或修正不良认知。影响教师不合理认知的有:(1)错误的职业观。认为教师职业负担重,回报少,社会的认可度低,对自己的职业不能认可或不喜欢。(2)错误的学生观。有的教师认为现在的学生难教难管,自私、顽皮、自主性太强,不把学生看成是独立的发展个体,对于他们的过失、错误或成长中的问题,容易产生急躁、懊恼的情绪。(3)错误的人才观。有的教师对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总是高看一眼,忽略了那些成绩差的学生,甚至有些瞧不起,在不经意中产生两种截然不同的对待方式。一个人的心理问题常常会因其错误的、扭曲的认知而产生,因此,促进教师心理成长的重心在于改变或修正不良认知。

3. 继续教育。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更新换代异常迅速,作为教师就必须善于学习和接受新观念、新知识,不断接受继续教育,适应时代的要求。现在的学生思想活跃,见识较广,信息来源途径也多,他们好奇心强,喜爱新事物,这对教师的知识领域是一个冲击,如果教师因循守旧,不乐于知识更新,会与学生之间产生距离,影响交流,失去学生的尊重,所以参加继续教育是完善自我,树立自身形象,维护自身心理健康的一項重要措施。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就要学习新知识,接受新观念,寻求新发展,积极探索教学方法和教学艺术,努力做到学识渊博,业务精良,这样才能使学生产生敬重感,自愿地接受教育和指导。教师自信地面对工作,饱满的热情,平和的心态,更少地体验到焦虑和挫折,健康地发展。

二、自我调整

1. 控制情绪。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喜、怒、哀、乐、忧等情绪,必然会对教育教学的效果以及学生的身心健康产生影响。因此,教师应该掌握一些控制情绪的方法。一是要保持一种乐观向上的心理状态,尽可能不让那些消极因素控制自己,注意平衡自己的心理;二是以理性的角度审视自己的情绪,控制可能发生的冲动行为。课堂的气氛,学生的学习状态都与教师的情绪密切相关。把学生看作是一个独立的生命个体,善待他们,尊重他们;三是能变换角度看问题,把自己置身于对方的立场去思考、感受,这样有利于及时化解不良情绪。四是注重陶冶情操,苦练“内功”。情感的可控程度与教师的修养和品格息息相关,平时加强心理素质的培养,增强心理承受能力和行为控制能力。

2. 合理宣泄。人不可能没有情绪,不良情绪积蓄过多,得不到适当的宣泄,可能造成身心疾病,所以合理宣泄法比较实用,是自我调整的重要途径,试着通过各种方法把不良情绪表达、发泄出来。与朋友倾诉,交流谈心,表达痛苦和委屈,或愤恨之情。放松心情,参加旅游、看电影、下棋等娱乐活动也是宣泄不良情绪的好办法。阅读书刊、挥毫泼墨、河边垂钓等怡情养性的活动,可以间接地舒缓压抑的情绪。特别是运动,对排除心理紧张和消极情绪十分有效。合理宣泄是教师心理挫折的一种“解药”,学会宣泄是教师维护身心健康的有效方法。

篇5:教师心理健康的自我维护

干我们教师这一行的,很容易产生心理问题,现在虽然是素质教育时代,老师压力也很大,不少老师都有强迫症等心理问题。所以,老师一定要学会自我减压,要使自己的内心世界足够强大。

如下小方法仅供参考:

1、关注所得,而非所失。每个人都有力所不能及的地方,不要老在自己做的不太好的地方较真儿,要接纳自己,相信自己。每天数数自己手中的快乐。

2、多给自己积极的心理暗示。每天开门一件事:早晨起床,照照镜子,我今天气色不错,新的一天又开始了。

3、多和乐观开朗的人接触。情绪是会传染的。

4、在任务到来之前,先做好充分的准备。准备充分了,底气就足了,就自信了。

5、面对学校、其他老师、学生、家长的压力,要对自己说:许多事不必太在乎,随遇而安,顺其自然。

6、多和其他老师、学生交流,敞开胸怀,大大方方地接纳意见,就会不断进步。

7、拥有丰富的业余生活,做些自己有兴趣的事情,作为调节。

8、如遇到压抑、让自己喘不过气的事,要适当宣泄,写写东西,和人聊聊天,甚至大哭一场都行。

9、像沙漏一样生活,人不能在同一时间把所有事情解决,沉下心一件一件做。

篇6:教师心理健康的自我维护

近年来由于社会转型及各种矛盾的交织,我国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有下降的趋势,教师中出现自卑、焦虑、抑郁、近年来由于社会转型及各种矛盾的交织,我国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有下降的趋势,教师中出现自卑、焦虑、抑郁、人际敏感、敌对、偏执、强迫症、神经症等心理症状的比例较高。如何维护与促进教师的心理健康,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要维护和促进教师的心理健康,除了提供必要的社会支持,改善教师的生活、工作条件外,教师加强自身的心理保健十分重要。认知重建是教师自我保健的一种重要方法与策略。认知心理学家认为,人的不良情绪或行为并不是由某一事件本身所引起的,而是由经历这一事件的个体对这一事件的认识解释和评价所引起的。因此,通过认知重建,教师对自己原有的某些不合理观念、态度进行重新评价桥正或调整,可以使自己的一些不良情绪和行为得以消除,从而保持心理平衡,维护与促进心理健康。

一、 职业价值认知重建。

社会价值与人生幸福长期以来,人们都习惯于从社会的角度认识教师的职业价值。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荣的职业、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等等名言警句,影响了很多人投身教职。受到学生的尊重和社会的关注享受较高的报酬和待遇,形成了基本的心理期待。然而,现实的情况往往并不理想。教师工作不仅辛苦,而且也不一定常有鲜花和掌声相伴,报酬与待遇在各阶层、工种之中,也不能算是特别好,有的贫困地方甚至时有拖欠工资的情况。这导致了一些教师的心理挫折,看不到教育工作的意义,认为这是一个缺乏成就光顾的工作,特别是在和学生、家长、领导等发生冲突,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遭遇挫折之后,热情熄灭了,厌倦感、失落感油然而生,有的教师甚至怀疑自己当初的职业选择,工作失去了动力。

任何一个职业,都不能从单一的向度规定它的价值。太阳底下最崇高光辉的职业,是从教师职业群体所具有的社会意义来言说的,并不是对教师个人生命质量和意义的完整诊释,也不是对教师个人社会地位和待遇的描述和承诺。和社会上许许多多的职业一样,教育工作既是平凡的,又是重要的,有其独特的价值和意义。教师与工人、农民、军人、医生、工程师、政治家、科学家、艺术家等一样,都是人类文明进步不可或缺的。教师职业的特殊性仅在于它有着自身的责任、义务和权利,以及乐趣。对此要有理性的、客观的认识,既不要为从事这种职业而自觉高人一等,也不要自轻自贱,觉得比其他社会职业低下。同时,每个教师能否受到社会的尊重,能否享有较高的社会地位,与自身的学识、能力、水平、敬业精神以及对教育事业贡献的大小密切相关。在如此庞大的教师队伍中,成为骨干教师、特级教师而备受重视和奖励的只是少数,而不会是全部。因此,在新时期,教师既应去掉笼罩在自己头上的神圣而虚幻的光环,又不要自惭形秽、自觉低贱,不要让职业评价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从一种片面走向另一种片面,而应以一种平常心来对待自己,以一个从事这一职业的普通公民来看待自己,以宽阔的胸襟和开放的心态来认识自己的职业价值。

另一方面,对个体生命而言,世界上任何一种职业都有它美好的一面,也有它不足的一面,关键在于人们怎样认识、比较、取舍。教师职业与其他社会职业一样,平凡与伟大交织、艰辛与欢乐共有、付出与收获同在。许多教师认为,自己从事的确是世界上最幸福的职业之一,这是因为他们体验到当教师不仅有稳定的收入和工作条件,而且是一种使人类和自己都变得更加美好的职业它充盈着自由的欢乐,内含着创造的幸福,给人带来内在的满足与尊严。他们真切地感受到了生命价值的实现。显然他们真实地看到了教师职业美好的一面,并以辩证的观点看待并不那么完美的一面。他们认为教师职业可以体现出社会价值与个人生命价值的统一,拥有幸福感。

总之,教师不仅需要他人、社会的关注与尊重,也需要自我价值的接纳和认同,需要以平常心、幸福感来对待自己的职业,避免一些自挫性的认识,维护心理健康。

二、 角色意象的认知重建。

教师更应象阳光人们常常将教师比喻为蜡烛,许多教师也以此自励,以致形成一种蜡烛的自我意象。他们认为,一个好教师就应该只讲奉献而不讲索取,他们废寝忘食地工作、超负荷运转、节假日不休息、生病也坚持上课,直至累倒在讲台上,释放完自己的最后能量。如此践行的时候,又有着无法排解的困惑,如感到空虚和失落、缺乏自我价值感和自我成就感。特别是在遇到大的压力、遇到改革时,他们心力交瘁却难以应对,有一种无力感、无助感,有一种能量耗尽、心被掏空的感觉。可见,蜡烛这种比喻虽然较好地反映了教师行业的无私奉献精神,但它将教师描绘成一种悲剧角色,它漠视了教师的内在尊严和欢乐,忽视了教师的持续的学习与成长的需求,所形成的是一种消极的自我意象,严重地影响心理健康,这是值得反思的。

所谓自我意象,是人们潜意识中的自我肖像、心理蓝图,是一种在自我经历环境和某些特殊刺激作用下后天习得的自我感觉、自我定义。心理学研究表明,自我意象是人的心理基础,一个人把自己想象、定义或感觉成什么人,就会不自觉地按照那种人的思维模式说话和做事,其行为方式和行为效率就会在可预知的一定框架内。不管我们认识与否,也不管我们承认与否,这种自我意象都客观地存在着,并在人们的行为中起主导作用。正是在蜡烛这种消极的自我意象的暗示下,教师只能为照亮别人而牺牲自己。许多心理学家认为,这种红烛精神固然可贵,但不仅是以牺牲教师的生活幸福为代价,而且并不一定能取得

教育上的成功。不均衡的生活会使教师心理失衡,可以影响教师对待学生的态度与行为,最终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和成长。北师大董奇教授认为,教师的生命价值、心理素质乃至个人幸福程度都会对学生产生深刻的影响。因此,一味地强调教师的无私奉献和自我牺牲精神的重要性,而不顾及教师自身的身心健康和幸福,是不理智的。事实上,教师也是人,是生活在现实中的人,也需要有充实的生活、美好的人生、幸福的家庭。在现代社会快速发展、科学技术日新月异、课程改革深入推进的进程中,也需要不断丰富、发展和完善自己。只有教师成为一个身心健康而又持续发展的人,成为一个快乐、幸福、充满智慧的人,他才能更好地关心学生的身心健康。如果教师心情不舒畅,个性受到压抑,活力难以舒张,自然也不利于学生的发展和成长。

因此,教师更应象阳光,要提高自己的工作效率和生活质量,以愉快、富有成效感的心情面对工作和生活,不仅照亮别人,也要温暖自己,并使自己有更大的活力和不竭的能量。只有教师心中充满阳光,才可能把阳光播撒在学生心上。实际上,学生不仅是接受教育的客体,同时又是教育活动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他们需要被发现、照亮,而不单纯是修理的对象。学生首先是人,是有血有肉有思想情感、有独特个性的人,是正在成长发展中的人。学生对教师所传送的教育信息,从来不是毫无选择,全盘吸收。而外界的环境刺激只有当它被主体选择、加工,成为主体的反映对象,才会对主体的发展产生影响。或者说只有当主体在进行自我建构时,外界的知识才可能内化为主体素质的一部分。同时,只有学生亲其师,才能信其道,而厌其师,必逆其道D有效的教学常常取决于有效的交往。因此,教师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首先应该放低自己的姿态,不要总是要求学生尊重自己,而也要尊重学生。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选择,尊重学生的思想,相信他们的智慧和力量。要善于容纳学生的不同个性,鼓励他们在自由欢愉的氛围中大胆想象和创造,并及时和他们进行思想和情感的交流。要更多地关注他们思想的兴奋点、情感的敏感点、品德的闪光点,并善于使他们的优良个性得以张扬。

三、 对学生的认知重建。

学生是正在成长发展中的人。教师对学生怎样认识,怎样看待,决定着教师对学生的态度和行为,进而影响到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及教育教学的效果,并最终影响到师生的健康。有的教师受传统观念的影响,过多地强调学生作为受教育者的一面,仅把学生作为劳动加工的对象,接受知识的客体,认为我说的你就该听,我教的你就该会,我讲的你就该懂,否则就强行要求、批评训斥、严加管教,造成师生关系紧张。一些教师过分地讲究师道尊严,信奉严师出高徒,不能正确对待学生出现的错误和缺点,对学生常过于苛刻、过于控制、过于干涉,或者以个人的喜好为标准来褒贬、评价学生,往往与学生发生大的冲突,由此教师本人也体会不到育人工作的乐趣和尊师爱生的情谊,既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上进心,也给自己平添了许多烦恼和困扰。

从发展心理学的角度讲,不成熟是孩子的主要特征,犯错误是孩子成长中的必然。学生既然是成长发展中的人,就不一定是那么成熟,那么完善,那么合乎成人的思维模式和行为规范,发展本身就包含了不成熟、不完善,这种不成熟不完善正是其发展潜力的一种表现,是孩子个性的共性。而孩子的错误既可能是真正的、不合规律性的一种错误,这有待于他们在自己的失误中认知、体验和自我矫正;也可能仅是成人世界里的不合规矩和不合要求,而其实是一种新的品质,是一种新的力量和智慧的萌芽。无论是前者还是后者,教师对学生都要有宽容、关爱的态度,坦荡、友善的胸怀。对学生的苛求其实是教师自我消极的完美主义投向他人的一种表现,它有损于师生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对师生双方都会产生消极影响。研究表明,学生在学业中最想建立的是重要感、能力感,在成长过程中最想获得的是归属感、价值感,而教师的苛求恰恰破坏了学生成长所需要获得的这些最重要的心理因子。因此,教师要调整自己的心态,要确认学生的独立性、发展性,要允许孩子犯错误,允许孩子幼稚,允许学生在回答问题时答得不对或不全对,要用儿童而不是成人的眼光来观察他们的内心世界,要理解、善待孩子的`失误与弱点,并善于从孩子错误行为中发现教育契机,采用富有人情味的、发展性的教育策略和方法,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对学生的爱和宽容对教师的心理健康至关重要。教师在真诚接纳、尊重和理解学生的同时,也接纳、尊重和善待了自己,既使学生健康成长,也使自己快乐生活。

四、 对职业压力的认知重建。

压力是人生的燃料。现在的教师普遍感到有越来越多的压力。且不说教学任务的繁重、教育工作的复杂,就现代社会的急剧变化和教育改革的深化实施来说,对教师的压力也日渐增多。现代科技迅猛发展,现代学生主体意识日益增强及获取信息途径的多样化,无疑对每个教师的已有知识、能力构成挑战;素质教育沧」新教育、课程改革、研究性学习等对教师素质提高了要求;学生、家长及整个社会对教师的高期望,教师竞聘上岗、末位淘汰、工资奖金与业绩挂钩等竞争机制的引入,都对教师形成一定的压力。各种压力向教师集中,使教师处于教育矛盾的焦点。然而最大的压力还是教师自我的压力,是教师自身强烈的需求与其现实的能力之间的差距所构成的矛盾与压力。教师只有对压力有正确的认知,才能保持身心健康。首先,要认识压力是客观存在的,一个人不论什么时候都要承受或多或少的压力,即使是婴儿也不能例外,因此,我们大可不必为此焦虑、恐慌。而且,教师职业本身就是一种压力,一种对教师有着高要求、高期望的压力。当前的教育改革又给教师带来新的压力。我们需要清醒地看到,这种压力的产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是无法逃避的。既然无法逃避,就要学会与压力共处,若无法与之和平共处,天天忧愁、焦虑、烦闷,只会更多地感到压力的折磨和痛苦,并可能导致各种身心疾病[ 6]。这样不仅对自己及家人的生活造成危害,同时也影响到教师事业心、责任感及教学能力的下降,影响教学质量和学生发展。

其次,要认识到适度的压力是生命所必需的,压力是人生的燃料,是生命的动力,适度的压力所带来的紧张有助于排除人们的孤独感和忧愁感,增强人们机体的活力和免疫力,从而有益于健康。如果没有地球的大气压力,人就会象在月球上,眼睛外凸,七孔流血而死亡。同时,适度的压力可以提供给个体完成任务的唤醒动机,有利于提高人们的工作和学习效率,促进个人的专业发展和成长,毫无压力则工作毫无效率和毫无创造。著名电视主持人吴小莉认为,人的一生仿佛都在与地心引力作斗争 ,人没有压力,就象是青蛙在温水里游泳,当水温升高却早已失去弹跳力,只能束手待毙。因此,我们不要认为压力只有负性影响,而应转换认知和情绪,多去开发压力的有利因素,使之成为一种重要资源。如课改和竞聘对教师都会产生压力,但教师可利用课改时机,抓紧更新自己的知识,提高自己的能力,可利用竞聘机会,充分展示自己的才华,扩展自己的人际关系网络,优化自己的人际环境,这些都能使自身得到进一步发展。当然压力不可过大,紧张不可过度,过大的压力和过度的紧张可能摧毁人的身心健康。最后,要充分认识到同一事件所引起的压力大小,与当事人的个性、态度及人生观有关。工作、生活环境相同的两位教师,虽然他们面临的客观压力是相同的,但由于个性等不同,他们所感受到的主观压力是不会相同的。同样一件引起压力的生活事件,对于一个个性狭隘,以逃避为行为风格的教师来说,他可能感到只是灾难和痛苦;而对于一个性格开朗,以奋斗为行为风格的人来说,会把它看作是绝好的自我锻炼和成长的契机。而且,乐观主义的价值观被证明是非常重要的,它可以改变外部世界在个体感知中的色彩,改变人们对压力来源及强度的评价,是教师心理过程的积极的动力机制。虽然我们无法控制客观压力的大小和去留,但绝对可以控制对压力的反应程度与方式。特别需要指出的是,教师的教育信念和职业理想是教师在压力下维护心理健康的重要保证。如果每个教师能认识社会变化发展的趋势,坚定信念和理想,保持稳定而富有弹性的心态,在改革中加强学习,不断进取,完善自我,变压力为动力,那么,也就一定能为自己创建一个积极、有序、宽松、和谐的生活和工作环境。

五、对人格面具的认知重建。

人们常说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为人师者应该学养深厚、品行高尚、以身立教、为人师表等等,这一有着深远文化传承力的教师人格形象,历来为社会和教师所公认。然而,不少教师却明显感到自己在各种教育情境中与日常个人生活中所表现的人格特征相去甚远D即自己的职场人格(或称教师角色人格)与其真实人格不一致,带有面具的性质。这使得一些教师在自我认同中内心失去平衡,使他们对自我道德和人格产生怀疑或否定,并为自己的这种虚伪和表演行为 而内疚。这种自我道德冲突的困惑甚至使教师感到痛苦,并深刻地影响着教师的自尊与自信。其实,人格面具并不等于虚伪。适度的教师人格面具既是教育的一种需要,又是教师在一定压力下自我适应、自我保护的一种方式。这是因为,我们的教育要求教师必须按照社会的期望去培养学生,要求教师必须用高尚的品质、良好的形象去陶冶学生,从而使他们积极向上,健康成长。当教师自身的思想境界、人格水平尚未达到社会所要求的高度(往往是优秀教师或理想教师的标准)时,即教师内在师德与外在师表存在一定差距时,教师的这种过渡性的人格面具是必要的。因为教师的职场人格大多经过人格特征的扬弃,从而保留了教师人格类型中积极的职业特征,展现给学生的是更为适合的教育形象,特别是现代教师职场人格又吸纳了许多富有时代特征的积极品质,如民主精神、创新品格等,更适合新时期人才培养的要求。而教师完全自然、真实的我,未必都符合教育的要求,如果不首先对其消极的方面加以收敛,而随意把它带入教育情境,反而可能会使学生失去对教师的期待和信任,或者会成为学生模仿的负面榜样。因此,教师的真诚首先应是一种对学生发展有利的明智的选择,而不是完全的自我表现。当然,在大多数情况下,教师要尽可能如实地向学生表达自己的真实观点,想法和情感,诚实地对待那些影响学生知识和生活的教育过失,勇于承认自己的错误,以在学生面前展现一个真实的我,但教师又要善于对自己可能产生的负面情绪如沮丧、失意、绝望等加以调控和掩饰。

其次,适度的教师人格面具可使教师在教学中保持一种自我警醒的状态,明确意识自身的教师身份,暗示自己的主导地位和作用,从而进行自我规范,自觉承担教书育人的重任。对于学生来说,这也为他们创造了一种亲师的情境,可使学生易于接受教师的教育和忠告,让学生对教师保持一种必要的尊敬。如果一个教师过于弱化教师人格面具,那也会失去自己的影响力。另一方面,一些研究表明,教师的真实人格与教师的职场人格总有一定的差距,教师人格的自我完善又有一个较长的过程,要达到优秀教师或理想教师的人格水平需要时日,而当今教师聘任制的实施对教师的素质和教学行为又提出了严格的要求,对不合格者则可能令其下课。因此,教师人格面具也是教师职业适应和自我防御的一种方式。此外,教师的真实人格不能也不应完全与教师职场人格相同,倘若一个教师的真实人格与教师职场人格过度同化,则他有可能消磨个性,迷失自我。总之,师生关系和社会环境关系要求教师在一定范围内超出自我,做一个教学情境中的我而不完全是一个自然中的我,或者说,教师人格面具的存在为教师教书育人的职业特质所决定。然而,教师又不能长期地过度地使用教师人格面具,否则他将失去人格的内在统一性。长此下去会使教师人格严重分裂,或使他经常处于面具人格与真实人格冲突所造成的紧张心理状态之中,他会因此活得太累而影响健康。一个教师如果完全被教师人格面具所主宰,言不由衷且装腔作势,最终会失去与学生的正常关系。教师总是装出一幅至尊的样子,也会给学生带来压抑和紧张。

总之,教师既不必为自己的教师人格面具而过分地自卑、自责,把它视同于自身的道德问题和人格缺陷,也不宜过度地使用教师人格面具,在课内校外判若两人,而应根据实际情境恰适地转换自身的角色。更重要的是,教师要加强平时的师德修养与人格完善,在保持个人良好人格特征的前提下,逐渐使自己的内在师德与外在师表一致,真实人格与职场人格趋近,这样才能既使自我得到发展,又能自然地经受各种时空的考验,从而从根本上维护心理平衡,保持心理健康。

六、完美理念的重建。

世界上没有绝对完美的人和事。追求完美、渴望卓越是人的天性,也是一名合格教师应有的品质。但追求完美也不能过度,渴望卓越也要切合实际。有的教师在工作和学习中过度地追求完美和自我苛求,而为完美所累。特别是一些有一定名气的优秀教师、骨干教师,做什么都不能落在他人的后面,在教学上力求使自己的每一堂课都十分成功,指导学生的每一次活动都十分精彩,在学校开展的各项竞赛评比活动中总是力争第一,在人际关系方面也力求完美无瑕。然而实际上他们又总感到自己有许多事情没有做好,感到力不从心,深深地陷入自责、自卑、焦虑不安和痛苦之中。

完美主义者应该知道,所谓完美只能是相对的,绝对完美就意味着停止、终结。他们不仅事实上达不到事事完美,而且也极容易导致自我挫折感,并诱发认知障碍和自我适应障碍,不利于人的心理健康。完美主义实际上是一种消极的认知一情感模式,持有这种模式的教师不是追求完美,而是害怕不完美,因而存在比较严重的不完美焦虑。这种焦虑指向自己,容易产生强迫性神经症;指向他人,则往往使人际关系紧张。而且,在人的一生中,取得最佳成就往往可能只有一次,如果把它作为普遍的标准,要求每一次都完美,这是不可能的。相反,如果目标客观而现实,行动起来常常感到轻松;渝决、富有创造性、工作效率高,因而充满自信。若过度追求完美,对失败的恐惧会使人如履薄冰,工作效率反而不如心态平和时好。

上一篇:医患沟通重要性意义下一篇:一岗双责述责述廉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