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善和文化”促进内涵发展

2022-10-09

《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指出:“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 以科学发展为主题, 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任务, 以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以改革创新为动力, 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 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 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 弘扬中华文化, 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胡锦涛总书记曾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 “要坚持规划和质量的统一, 注重教育内涵发展”, 并强调要“着力推进教育内涵式发展, 坚持走以促进公平和提高质量为重点的内涵式发展道路。”走教育内涵式发展道路, 既是党和国家对教育的殷切期盼, 也是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既是人民群众对教育改革的迫切要求, 也是教育发展以人为本的重要体现。内涵发展的根基在学校, 学校内涵发展的核心与本质在于打造文化软实力和核心竞争力。在践行“后发先至”发展战略的生动实践中, 我在垫江县大石小学校时, 坚持从大石地域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出发, 着力把握特点, 切实发挥优势, 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理念, 全方位开发和打造“善和文化”, 较好地促进了学校内涵式发展。

一、摸清现状, 是打造“善和文化”的前提

(一) 认清现实, 找准差距

1. 学生善和素质滞后。

一是学生人文素养发展不平衡。突出表现在:当前学生接受“善的教育”、“和的熏陶”不平衡, 出现了对受教育的严重的畸形理解, 学习生活单一化, 严重缺乏对接受教育的理性认识。现在, 很大一部分学生, 特别是农村小学生, 在接受人文素养培养及教育等方面觉得无所谓, 直接导致学生自己个性的畸形发展、不尽合理, 缺乏理性认识, 再加之知识面较窄, 法律意识淡薄, 从而导致拜金主义、好逸恶劳等现象明显产生。二是学生“善之有德”发展不够平衡。当前, 学生发展目标定位盲目化, 导致人文素养的提高与发展受到严重制约, 学生对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相互关系认识浅薄, 致使在科学精神、艺术精神及道德精神等方面明显滞后, 盲目地为自己定下“目标”, 严重阻碍了自身“善和文化”的人文素养培养。

2. 教师人文素养发展不平衡。

部分小学教师受社会上一些不良现象的影响, “善和文化”素质较低, 缺乏敬业精神, 师德师风日渐衰退。特别是实行绩效考核制度以来, 一些小学教师不是向课堂45分钟要质量, 而是想方设法应付课堂45分钟, 千方百计完成“任务”。少数教师认为:“拼命教书发不了财, 不如想尽一切办法从事第二职业”、“教书太受罪, 吃喝玩乐来解脱……”、“相互仇视、彼此嫉妒”等, 心态极不善和。

(二) 看准优势, 明确方向

1. 战略决策催生动力。

党的十七大特别是十七届六中全会, 对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作出了重大战略决策, 明确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同时强调, 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这对于探索并推进校园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既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也提供了强大活力源泉。特别是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 尤其是推进公民道德建设工程, 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道德规范, 为我们打造“善和文化”更是提供了理论指导与实践动力。

2. 教育科研方兴未艾。

近年来, 我们学校正在实施的全国小语会第四批教育科研立项课题《小学生课外阅读兴趣及策略的研究》、县级实验课题《农村小学语文课程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研究》, 为我们实施人文素养研究、打造“善和文化”提供了理论指导与实践支撑。充分挖掘地域及大石资源优势, 大力开发学校潜在教育要素, 立足学生原有基础, 结合学生兴趣、发展需要, 着力开发丰富多彩的课程内容, 为因材施教、发展学生个性特别是探索实施“善和文化”奠定的了基础、拓宽了途径。

3.“善和”氛围浓厚。

我校教师队伍年龄结构适中, 一线教师以中青年为主, 年龄结构适中;青年教师专业发展方向明确, 事业心强, 担任学科分布面广, 他们充满朝气和希望, 业务素质有较大潜力可以挖掘。业务上现已初步形成教师间“比、学、赶、帮、超”的良好氛围。队伍整体学历层次较高, 学习能力强。有一支能够担当重任的骨干队伍, 部分业务骨干正在朝着县级骨干教师目标努力。重庆最美女教师王洪英的事迹得到了新华社、光明日报、中国新闻社、中国网、重庆时报、重庆晚报等国家级和市级主流媒体的广泛关注, 并通过《垫江日报》、《重庆晨报》、《重庆商报》重庆天涯论坛刊载, 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这些, 都为我们打造“善和文化”构建并营造了浓烈的文化及环境氛围。

4. 人文校园建设稳步实施。

《关于印发垫江县人文校园建设实施方案的通知》 (垫教委发〔2010〕201号) 指出:“树立以人为本、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理念, 大力培育人文精神, 全面提升人文素养, 着力建设高格调、高水平、高质量的校园文化, 积极创建教师乐教、学生乐学, 特色突出、和谐发展、多元并举的精神家园、学习乐园、生活公园”。

二、明确内涵, 是打造“善和文化”的关键

(一) 整合学校历史积淀, 把握内涵

1. 善, 会意, 从言, 从羊。

本义:吉祥。引申为善良, 好心, “供养三德为善。” (《左传•昭公十二年》) 。百品善为先, 善是做人立世之本, 外表再平庸再丑陋的人, 拥有了善良品行, 就会焕发出无与伦比的美丽和尊贵。在和谐成为主旋律的当今, 以良知唤起更多的良知, 以美好拓展出更多的美好。雨果说过:“比陆地更宽广的是大海, 比大海更宽广的是天空, 比天空更宽广的是人的心灵”。

2. 和, 形声, 从禾, 从口。

本义:和谐;协调。“和, 相应也。” (《说文》) ;“和, 谐也”。 (《广雅》) ;还指身体健康舒适“和于身也。”孔子认为, 调正人和人关系中最重要的地方, 就在于能使人们之间能够根据礼的要求, 作到和谐。

3.“善和文化”拓展。

培养教师善待学生, 善对家长, 善报社会, 培养学生“善之有德”、“善之有能”、“善之有为”;和文化——培养教师和蔼致祥、和衷提质、和谐共赢, 培养学生和气敬人、心和艺高、和睦相处。在学生人文素质提升过程中, 最终取得学校的和谐发展。

(二) 优化校园环境, 营造“善和文化”氛围

1. 以“善、和”文化为主线, 推进校园人文标识系统建设。

从办学理念、校训、校规、校风、校徽、校旗、校歌、文化长廊等彰显人文校园特色, 切实加强人文校园标识文化环境建设, 着力培养师生求真、扬善、尚美、务实、高效、创新的人文精神和人文素养, 提升校园人文精神的张力、活力、魅力。

2. 以“善、和”文化为主线, 推进校园物质文化建设。

创建走廊文化, 贯穿“善之有德篇”、“善之有能 (善学精进) 篇”、“至善文明篇”、“和气敬人篇”、“心和艺高篇”、“和谐共赢篇”等主题的文化创意, 符合了大石小学对“善为先、和为贵”的整体诉求, 对学校文化的整体提升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让学校在“以文化铸品, 以文化立校”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三、德育为先, 是打造“善和文化”的基础

(一) 健全完善德育工作体系

完善以校长为首的德育工作领导小组, 以“善和文化”为核心, 从德育常规工作、规章制度建设和评价反馈机制等几方面加强研究, 找准我校开展德育工作的切入点。组建党、团、队——校、班、组——政、师、生的德育管理队伍, 以政德促师德, 以师德育生德。

(二) 大力推进班主任队伍建设

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 通过培训活动, 不断提高班主任班级管理艺术, 塑造一支素质高、业务精、能力强、作风硬的优质班主任队伍;逐步探索和完善班主任考核、评价机制, 通过评价、奖励等形式全面调动班主任工作积极性。结合区级每年一次的县优秀班主任评选活动, 评选出校级“优秀班主任”, 并组织开展事迹交流与表彰活动。

(三) 全面加强学生干部队伍建设

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对学校少先队工作的领导和指导, 切实加强少先队及各中队、班级学生干部的选聘、培训、使用、评价等方面的管理, 每学期“六一”期间对“优秀小干部”进行评选和表彰, 逐步培养一支素质高、责任心强的小干部队伍。

(四) 探索推进家长学校建设

完善家长学校、班级家长教师协会等组织, 帮助家长不断转变家庭教育观念、掌握科学的家庭教育方法;通过沟通交流, 帮助家长了解学校重点工作, 并积极参与到班级管理当中;加强家庭教育理论研究, 推动家庭教育实践创新, 着力构建学校、家庭、社区三位一体的德育网络。

(五) 广泛开展体验教育活动

以“善和文化”为核心, 以行为习惯养成为切入点, 依托重大节日、纪念日等契机, 开展贴近学生实际的体验式教育活动:开展每学年一次的“艺术节”、“田径运动会”等主题性系列教育活动, 引导学生体会参与的乐趣, 感受体验的喜悦;组织开展“每月养成一个好习惯”的养成教育活动, 定期评出“文明礼仪小使者”、“学科小标兵”、“爱心小使者”等, 进行表彰与宣传;开展“给学生一个岗位、承担一项责任”活动, 引领全体学生在进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过程中体验责任、快乐与体验。每学期末对各项活动中表现突出的学生进行表彰与奖励, 记入学生档案, 并向家长发送喜报。

(六) 深入推进校园文化活动

开展“四有”教育, 开展“唱读讲传”活动。着眼于建设高品味、高质量的校园文化, 完善实现“唱红歌、读经典、讲故事、传箴言”活动制度化、常态化、普及化、精品化的制度机制, 使之成为弘扬主旋律、提振精气神的有效载体, 成为学校塑魂工程和素质教育创新工程, 从培养孩子爱心基础做起, 初步树立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营造学校大家庭的温馨氛围。

总之, “善和文化”建设是个系统工程, 它涉及学生、教师、家长以及社会等多方面有机结合体, 需要我们在打造中不断学习, 不断优化, 不断总结提升。在打造“善和”文化的生动实践中, 我们一定迈出了新的更大的步伐, 学校王洪英老师成“全国师德标兵”。学校被评为“重庆市平安校园”、重庆市“职工书屋”、“垫江县先进工会组织”、“垫江县教职工艺术节三等奖”、乡先进党支部, 成为名符其实的“善和文化”特色学校。

上一篇:基于煤矿地面变压器异常运行与常见故障探究下一篇:医院人才引进环境存在的问题及构建思路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