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友情论文范文

2022-05-13

写论文没有思路的时候,经常查阅一些论文范文,小编为此精心准备了《大学生友情论文范文(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摘要]在探讨大学生就业与大学生道德素质关系的基础上,分析目前大学生道德现状,提出大学生就业不应忽视大学生道德素质的培养,进而提出如何在新形势下加强大学生道德教育的措施以适应市场的需要。

第一篇:大学生友情论文范文

大学生就业政策过程与大学生参与

[摘要]文章从大学生就业政策过程优化的角度出发,通过对北京地区部分大学进行个案访谈,认为大学生对于就业政策的认知缺陷与大学生在就业决策过程中缺乏参与具有密切联系,提出要强化大学生在就业政策过程中的有序参与。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决策参与

[作者简介]吴庆(1969- ),男,湖北黄石人,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副教授,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公共政策、决策参与、青少年发展等。(北京100089)

近年来,大学生就业问题越来越受到全社会的关注。2003年是高校扩招后本科学生毕业的第一年,大学毕业生就业遇到前所未有的挑战,当年全国共有各个层次的大学毕业生212.2万人,比2002年净增67万,增幅达46.2%。之后,高校毕业生数量逐年增加,2005年达到338万人,2006年达到413万人,2007年达到495万人,就业任务十分艰巨。基于此,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大学生就业问题的解决。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就业是民生之本。要坚持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加强政府引导,完善市场就业机制,扩大就业规模,改善就业结构。完善支持自主创业、自谋职业政策,加强就业观念教育,使更多劳动者成为创业者。”“积极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本文从大学生就业政策过程优化的角度出发,分析大学生就业政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

一、问题缘起:大学生对于就业政策的认知偏低

做好大学生就业工作的基本前提是优化大学生就业政策。我国的大学生就业政策正处于发展之中,正面临计划体制向市场体制的转轨,试图在计划和市场之间找到恰当的均衡点。具体来说,目前大学生就业政策的发展正紧紧围绕以下目标进行:促进大学生就业市场的建立,规范大学生就业市场,引导大学生就业市场健康发育,为大学生就业提供公共服务、人才宏观调控、促进社会公平等。有效的大学生就业政策来源于大学生就业政策过程的系统优化。大学生就业政策问题的提出,大学生就业政策的制定、执行、监控、评估等环节,构成了大学生就业政策优化、封闭、完整的系统。

近几年,我国中央和地方政府高度重视大学生就业工作,出台了一系列公共政策,已初步形成了中国特色的大学生就业政策体系。目前,我国的大学生就业政策主要包括市场规制政策、就业准入政策、招考录用政策、权利维护政策、宏观调控政策、创业扶持政策、社会保障政策、派遣接收政策、指导服务政策等九大类,它们构成了大学生就业中的完整政策体系。但是,关于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相关调查表明,大学生对就业政策的了解是片面、肤浅的,这直接影响到大学生就业政策实施的有效性,进而影响到大学生顺利就业。

例如,共青团中央学校部与北京大学公共政策研究所在2007年关于大学生求职与就业状况的调查报告中指出,大学生对政策知晓率低,在涉及如何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题时,有21.62%的学生将政府的相关政策支持视为“解决就业问题的有效方法”。但是,当被问及学生对国家和各级地方政府部门出台的各项就业政策与鼓励措施的了解程度时,分别有11.18%和51.62%的学生表示“不了解”和“不太了解”。该调查组在2006年开展的调查也表明:政策执行是政策过程的实践环节,是将公共政策目标转化为政策现实的唯一途径。但是,促进就业的政策和措施仍没有深入下去,仍停留在口头和书面的形式上。例如,在关于“对于国家和各级地方政府部门出台的各项就业政策与鼓励措施”的认识程度上,“非常了解”的学生仅占2.56%,“比较了解”“不太了解”和“不了解”分别为23.77%、58.39%和13.93%。可见,在就业政策的宣传和执行层面仍需加大力度。笔者参与的“北京地区大学生就业现状及对策”课题组在2000~2002年对北京高校的调查也提出了同样的问题:信息与政策依然是大学生就业中最关心的两个问题,需加大服务及改革力度。就业信息的缺乏、就业政策的不完善以及就业过程中的不公平因素成为大学生关注的焦点问题。因此,如何更好地传递就业信息,改革现有就业政策,创造公正、公开、公平的就业环境,从而消除各种歧视现象,是政府、学校及社会共同面临的任务。

为进一步验证以上调查的结论,笔者在北京地区部分高校进行了个案访谈(采访对象是2008届本科毕业生),了解大学生对就业政策的认知程度如何,他们最关心哪类就业政策,从中反映出哪些问题。调查发现,大学生对就业政策的了解非常缺乏,很多学生对就业政策的认知只停留在网上查看一些信息和从学校就业指导部门了解到一些不太系统的政策。相比较而言,大学生了解的政策主要集中在招聘会、鼓励大学生到基层就业、自主创新政策及劳动合同、户口转移等方面。大学生最关心的政策主要集中在能为大学生就业带来岗位的诸多政策上。例如,很多学生说“我最关心的是有关增加就业机会方面的就业政策”“我最关心举行招聘会、鼓励去基层工作的就业政策”“我最关心的就业政策是大学生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就业的有关规定,大学应届毕业生的就业优惠政策”。同时,大学生最感到迷惑的也是这些政策的一些具体细节。

二、原因分析:大学生对于就业政策参与的缺乏

我们需要思考的是,大学生为什么对就业政策缺乏认知,大学生就业政策为什么距离大学生如此之远?许多研究者将原因归结为“政府宣传不够,需加大宣传力度”,这当然是其中重要的方面,但更重要的原因是大学生群体在大学生就业政策过程中的“集体缺位”,导致了大学生群体对大学生政策的“集体无意识”或者“弱意识”。访谈中对于大学生在就业政策过程中的参与现状调查也反映了同样的问题。

关于大学生在就业政策过程中的参与现状调查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大学生在就业政策过程中的参与意愿,二是大学生在就业政策过程中的参与现状。调查发现,就是否参与大学生就业政策过程的问题,大学生的意见并不是很一致,但大部分学生认为应该参与。典型的三种观点分别是无须参与、代表参与和积极参与。在调查个案中,约有20%的学生认为,大学生不必参与学生就业政策过程,因为该过程是复杂的。如有的学生认为:“虽然大学生就业政策的制定与我们有着密切的联系,但是我对大学生就业特点、形势都没有很好的了解,因此,我认为在大学生就业政策制定中我自身还不能发挥很好的作用。而且,现在大学生队伍非常庞大,如果人人都想参与政策制定是不可能的。”“大学生就业政策的制定不一定要大学生参与,因为大学生群体属于待就业人员,他们缺乏对社会的了解和对市场的熟悉,所以不能保证决策的科学性。”“说实话,参与大学生就业政策的制定,这个对我来说似乎还是很遥远的事情,甚至是遥不可及的。我没有专门地去了解过国家的具体政策,这与我个人知识积累不够丰富有关。”另有20%的学生主张代表参与,因为这样更可行。“需要大学生的参与,但不一定是每一个人都参与,有代表就可以。”“从我自身的发展来说,我个人当然希望国家在制定宏观的大学生就业政策过程中能考虑个人的需要,如果有机会参与其中我会积极参与。原因在于我自身的需要代表的是一些有相似需要的大学生的心声,政策是对每个大学生都发生作用的,如果在制定的过程中没有考虑到自身所属的利益群体的要求,制定出来的政策就很有可能与我个人的需求相悖,在实际过程中就会限制我的发展。”更多的学生赞成积极参与大学生就业政策过程。如有的学生认为:“大学生应该积极参与就业政策过程,因为大学生就业政策实施的对象就是大学生,这就更需要了解大学生的真实意愿,只有这样,才能制定出有效的政策。”“大学生就业政策制定需要大学生的参与,因为大学生就业政策是为大学生解决就业难题的,应当广泛征询大学生的意见。”“需要正处于就业阶段的大学生的参与。毕竟大学生就业政策关系到每个大学生的切身利益。”“大学生就业政策应该需要我们大学生自身的参与,因为这本身就是在解决我们的事情,应该听听我们的意见,了解我们的需求。”“只有就业者积极地参与,才能在互动中了解彼此间的供需不足和信息盲点。”由上可见,大学生参加大学生就业政策过程的愿望还是很强烈的。

调查还发现,大学生普遍缺乏参加大学生就业政策过程的渠道。在访谈的学生中,没有人曾通过正式渠道直接参与或者影响政策制定。正如有的学生所说:“我们现在还没有给学生这样一个表达愿望、参与制定大学生就业政策的机会,或者说不知道有这样一条途径。”而如果说有参与的话,主要是通过学生之间的相互讨论、网络参与等方式。“如果说对政策制定能产生影响的话,主要还是通过非正式的渠道,比如大学生在一起议论,如果议论的影响范围扩大,最终会对政策制定机构形成一定的压力。”“我有时候会在网络上写一些文章,有些表达的就是我对自身就业前途的想法”“我主要通过就业部门的相关网站,如教育部网站、智联招聘网等发表一些看法。”“我参与的渠道包括通过官方网站留言、在BBS上发帖等形式。”

从我们的调查中可以得出的结论是,大学生群体在大学生就业政策过程中的参与是相当缺乏的,因此,他们对就业政策缺乏深刻的了解,同时也影响了他们对就业政策的正确理解。即使有些政策的初衷是好的,政策也很理想,可是大学生不很熟悉,从而导致大学生就业政策效果“缩水”的现象。关于大学生对就业政策过程参与的期待调查进一步证明了这一点。调查发现,在大学生就业政策制定过程中,大学生的参与积极性最高。大学生希望采用座谈会、论坛、意见征询会、新闻发布会等多种面对面交流的方式;开展问卷及社会调查,及时向社会公布大学生的相关意愿;采用实际票决和虚拟票决的方式征询大学生对大学生就业政策的认知;在重大就业政策出台前吸纳大学生参与听证;通过网络平台、电话连线广泛征询大学生的政策意愿,转化为政策实践。同时,在就业政策执行、监控、评估等环节中,大学生认为自身也不能缺位。

三、问题解决:强化大学生在就业政策过程中的有序参与

研究表明,大学生在就业政策方面存在的认知缺陷与大学生在就业决策过程中缺乏参与有着密切的联系,这些现状和愿望值得政策决策者们引起高度的关注和重视。

首先,在构建和谐社会的时代背景下,我们要更加重视大学生在大学生就业政策中的参与问题。笔者已在上文中用大量篇幅详细地论述了大学生就业政策认知和大学生就业参与的关系,参与是为了使大学生更好地认知大学生就业政策,更好的政策认知才有更好的政策效果。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虽然大学生就业政策牵涉各种各样的因素,但如果缺乏大学生主体,肯定会有重大缺陷,特别是大学生的切身利益更难以得到全面的表达。2005年12月,中央电视台与智联招聘网对大学生就业权益保护问题进行了一个网上调查,结果显示,有74%的求职者遭遇过正当权益被侵害事件。如果政府不能尽快建立健全大学生就业过程中的权益保障体系,完善相关政策,随着就业压力和社会竞争的不断加剧,大学生的权益受损问题将呈现上升趋势,这些情况的出现是社会不和谐因素的表现。实践表明,只有大学生群体更多地参与政策过程之中,大学生的权益才能够得到更好的保护。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在发展进程中,青少年面临着困惑、限制、压力和选择,青少年群体集中面临的问题是青少年对社会的参与将受到群体特征的限制,缺乏参与社会的有效途径,这会形成群体性的社会矛盾和社会心理,形成引起全社会关注的社会青年问题。

其次,我们要将大学生在大学生就业政策过程中的参与纳入有序的渠道。政策参与方式无非分为制度内表达和制度外表达。制度内表达是有序的,制度外表达是无序的,并会为社会带来危机和负面影响。从我国的现实来看,目前在构建大学生政策参与机制上还比较欠缺,相反,大学生的非正式表达却越来越多。例如,前一阶段澳抗阳性大学生在就业时受到歧视的现象引起的大学生的抗议成为社会关注的重大问题,特别是周一超的悲剧引起全社会的思考。同时,网络上日益活跃的自组织现象已对社会发展产生了一些影响,应该引起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客观地说,目前我们可以通过发挥学校教育部门、共青团及学联组织的作用,调动大学生参与的主观能动性,设计出高效率的参与系统。但目前这些系统还需要更好地强化自身的功能。从现实的角度看,共青团在这方面的职能还有待进一步强化,共青团组织应该成为带领青年参与大学生就业政策过程和维护大学生就业权利的主体,而不是创造大学生就业岗位的主体,团组织在介入大学生就业工作中还应该具有更清晰的定位。虽然教育部门充当大学生就业需求的“代理人”,但在代理机制和代理效果上仍有待加强,特别是在这样的一个体系设计中缺乏大学生自身声音的现象更亟须改变。

最后,我们要将大学生的参与纳入整个大学生就业政策过程。大学生参与整个大学生就业政策过程最主要的是大学生群体要与大学生就业政策过程各部门建立形式多样的联系,及时表达大学生的愿望和要求。这些部门包括制定政策过程、执行过程及政策监控评估等众多机构。我们应该根据系统优化大学生就业政策过程原则,全面建立参与点,采取合适的参与方式,使大学生就业政策过程平稳顺利,真正实现和发挥大学生就业政策的功能。

[参考文献]

[1]吴庆.演变、定位和类型——中国大学生就业政策分析[J].当代青年研究,2005(2).

[2]李家华,吴庆.北京地区大学生择业与就业调研报告[J].中国青年研究,2002(增刊).

[3]陆士桢.治理网络游戏成瘾是青少年成长发展辅导的系统工程[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5(6).

作者:吴 庆

第二篇:大学生就业与大学生道德素质

[摘要]在探讨大学生就业与大学生道德素质关系的基础上,分析目前大学生道德现状,提出大学生就业不应忽视大学生道德素质的培养,进而提出如何在新形势下加强大学生道德教育的措施以适应市场的需要。

[关键词]大学生 就业 道德素质

一、大学生就业与大学生道德素质的关系

根据有关部门估计,2008年全国高校毕业生总人数将达532万,比2007年增加37万人,创历史新高,而据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对全国114个城市劳动力市场供求状况调查,对高校毕业生的需求仅占新增岗位总量的22%。从以上数字可以看出,大学生的就业形势严峻,就业岗位的有限增长、社会有效需求赶不上毕业生规模增长的问题逐步显现。无疑,引起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是复杂的,既有客观方面的因素,如就业政策、制度滞后、就业环境不理想等等,也有主观方面的因素,主要是大学生自身在思想、观念和素质上存在偏差,不能适应新的就业形势。从主观方面看,大学生的职业理想、人生价值观,大学生的价值观以及大学生的诚信素质等道德因素也是影响大学生就业的重要因素,有时甚至是决定性的因素。如果这些大学生自身的问题得不到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也就不可能得到根本解决。

《上海青年报》也在报道中指出,越来越多的企业在招聘时候更加注重道德考核,道德标准已经成为继能力认证后的第二大用人考核标准。而据智联招聘网的相关统计,目前越来越多的企业把道德标准列入人才考核项目,几乎有半数企业在招聘中都会涉及孝心、诚信问题。许多人力资源经理表示,拔尖的学习成绩固然重要,但他们更看中应聘者的职业道德观。

做好新时期大学毕业生就业工作关系千百万学子及其家庭的切身利益,关系高校和社会的稳定,关系科教兴国战略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大局。这不仅需要全社会的努力,更需要高校转变观念,把道德教育提高到与文化教育同等重要的地位,改变高校目前“重知识和技能传授、轻道德和素质教育”的跛行局面,对学生的德育建设,特别是职业道德教育予以高度重视,切实加强和改善大学生道德教育,提升就业竞争力。

二、目前的大学生道德状况

就目前而已,大学生的道德主流是积极向上的。但大学生道德行为的自觉及自律意识较弱;道德价值取向呈现多元化、功利性趋向;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不协调发展。大学生群体思维活跃,有敏锐的感受力,但同时大学生自身的不成熟性又决定其在心理上缺乏调控能力,极易受社会环境的左右而在道德认识上出现偏差,产生思想道德上的困惑;道德标准选择的多元化与道德价值判断的模糊化倾向比较明显;在道德要求和评价方德规范的认识和内化缺乏深度,也影响了在生活中的抗惑力,进而在外界的干扰下就轻而易举就放弃了道德追求,使大学生在道德生活中产生了“知行脱节”的现象。例如,从笔者所做的学生调查结果看,大学生对自身的道德状况评价不高,认为“好”的只有11%,70%的大学生认为一般,19%的大学生认为较差或者很差。85%的大学生对“诚信是一个人最重要的道德品质之一”表示认同,但在具体问题上,这一认知却大打折扣。“您对考试作弊的态度”的调查表明,只有46%的大学生表示“痛恨,坚决不作弊”,同时却有26%的大学生认为“考试作弊虽然不对,但有机会自己也会作弊”,更有28%的大学生认为“作弊在大学里是常见现象,不必大惊小怪”,找些潜在的考试作弊者总计达54%。当被问及“当您发现坐在旁边的同学考试作弊,您会怎么办”时,只有5%的大学生会向监考老师揭发或者暗示他在作弊,却有78%的大学生虽然看不惯,但碍于情面不表现出来,或者事不关己,干脆不管不问。这说明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在日常小事上的道德认识是模糊甚至错误的,其道德行为与道认知是不符的。学生应该怎样做,愿不愿意怎样做,应不应该负责任等问题时,其认同率达到87%。又例如,愿意在公共汽车上给老、弱、病、残者让座;大学要重视学习、不虚度光阴;考试不作弊、不弄虚作假;但当问到你是否这样做了,是否愿意承担责任时,认同率仅占38%。道德责任认知水平与行为表现不相统一、不协调。

三、加强大学生道德教育适应市场需求

(一)加强大学生民族精神的培育。在长达五千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凸显了民族精神的重要。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文化中固有的,并且持续不断的一种优秀的历史文化传统,是中国人民在未来岁月薪火相传、继往开来的精神动力,更是宝贵的精神财富。培养民族精神,最核心的是加强爱国主义教育。中华民族在历史长河中形成了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爱国主义像一根红线始终贯穿于其中。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有助于当代大学生接受民族文化的熏陶和民族苦难斗争历史的教育,抵制不良思想和文化的侵蚀。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有助于增强大学生理想信念的坚定性,有利于当代大学生在就业的道路上正视困难,消除消极的心理。

(二)加强对大学生的就业诚信教育。诚实守信是人类区别于动物而形成文明社会的最重要标志之一,是拥有道义上的人格的最重要因素。针对当前大学生就业中出现的“信用危机”,诚信教育成为大学生培养中的重要课题。一是要通过加强道德教育,使大学生充分认识到:在现代社会,诚实守信是一个人应该具备的基本道德素养和美德,是为人处世的立身之本。二是要通过加强法治教育,使大学生深刻理解诚信的法律价值和意义,引导大学生树立“信用至上”的价值观、公平平等的法律意识和信守规则的法治理念。三是要严抓师德和学术诚信制度建设。古语有云: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对学生的影响甚大,为人师者的榜样作用不容低估。高校学术造假、学术腐败等行为时有发生,这些现象的负面效果往往比普通群体的失信行为有过之而无不及,可对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产生严重破坏。而推行教师学术道德建设,树立诚信为学的典范,对大学生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教育功效。

(三)加强大学生人生价值观教育。首先,要引导大学生树立崇高的职业理想。职业理想是指人们对未来的工作部门、工作种类等的向往,如果大学生树立了崇高的职业理想,就能自觉地把自己的命运、前途与整个社会的需要和发展联系起来,产生巨大的精神力量。其次,教育和引导当代大学生要正确认识、对待和处理好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关系,特别要注意克服脱离社会价值,片面强调自我价值、忽视社会价值的倾向,将二者和谐地统一起来,引导大学生树立崇高的职业,理想和远大的抱负,把自己的需要与国家、社会的需要结合起来。

综上所述,大学生道德因素的培养不容忽视,要想使培养的学生获得社会的认可,使学生能够顺利进入社会,我们就必须要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而要想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理想的发展,就必须要十分的注重学生的道德水平培养,广大教师要在自己的教学工作中,注意上述各方面工作的实践,提倡德育创新,更好地促进大学生道德因素的发展,为社会造就合格有用之才。

参考文献:

[1]邹海贵,周玉林,就业思想教育:高校德育新的着力点和切入点. 教育理论与实践. 2004年第一期.

[2]任丹婷,大学生就业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探析.黑龙江高教究.2008年第4期总第168期.

[3]聂立清,大学生道德及道德教育状况调查分析.河南教育.2007年第12期.

作者:陈展才

第三篇:提高大学生信息素养 助力大学生素质教育

摘 要:素质教育是提高全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提高文化素质是素质教育的重要部分。而且,信息素养教育是信息社会发展终身教育的核心要素,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途径,也是当代大学生成才必备的基本素质。因此,提高当代大学生的信息素养是高校图书馆目前面临的重要问题。要想增强信息素养教育,拓宽学生获取知识途径,高校图书馆管理人员应承担起其应有的作用。

关键词:素质教育;信息素养教育;途径合作化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0.10.095

素质教育是以提高全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当代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把大学生培养成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当代大学生就成为了高校管理者必须思考的问题。素质教育的核心是人的全面发展,提高文化素质是素质教育的重要部分。高校图书馆是文化信息的重要集散地,收集有大量的图书、期刊以及数据资源,如何在这浩如烟海的大量信息中使大学生获取自身有用的文化信息,增强信息素养教育,拓宽获取知识途径,就需要高校图书馆管理人员在其中承担起应有的作用。

一、信息素养的概念及其研究

信息素养概念的提出,最早是1974年时,美国信息产业协会主席保罗·泽考斯基指出的“利用大量的信息工具及主要信息源使问题得到解答的技术和技能”。这个概念的诞生,在学术界引起了极大的关注,各国学者对信息素养的理解,提出了不同的见解,使信息素养的内涵有了更大的扩展和延伸。随着各国学者深入的研究和探讨,信息素养概念的演变也越来越成熟。

直到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国内才有学者陆续介入到信息素养的概念中来。国内学者普遍认为文献检索课教育是信息素质教育的核心。华东师范大学的王吉庆教授是最早阐释信息素养概念的学者。他本人的专著《信息素养论》,第一次将信息素养这一概念引入国内学者的视野。

王吉庆教授在《信息素养论》中第一次提出信息素养是人们在信息社会获得信息、利用信息、开发信息方面的修养与能力。它包含信息意识与情感、信息伦理道德、信息常识以及信息能力多个方面,是一种综合性的、社会共同的评价。这种能力与人类其他能力一样,需要人类去学习和适应,如何建立完整信息素养教育体系就摆在了国内学者面前。基于过个理论基础,高校图书馆界的诸多学者对信息素养的概念和教学做了全面深入的理论探讨,并在教学改革中付诸了实践,在高校图书馆界掀起了信息素养教育的研究热潮,取得了一批比较重要的研究成果。

2004年12月,“北京高校信息素养教育研究会”在北京成立。研究会定期组织召开各类研讨会,其系列主题都是以信息素养教育课程体系安排为主。经过各方面努力,高校信息素养教育能力指标体系框架结构逐渐形成。

二、高校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的几种重要方式

(一)以高校图书馆牵头为主

即指由高校图书馆牵头,负责安排图书馆员担任信息素养教育的教师,也有个别院校由信息管理系承担全校信息素养教育课程。目前,高校信息素养教育的主要方式还是以图书馆牵头为主,在一些高校有信息管理专业的情况下,也有以该学院承担的,如南京大学和浙江大学等高校就是由信息管理学院承担。

现在高校信息素养教育的主要方式是作为一门公共课,根据专业和学历设置课程内容,由高校图书馆管理员担任任课教师。课程内容大多采取理论授课,上机实际操作相结合的方式。例如河北师范大学图书馆开设的“文献检索与利用”,分文科和理科两门课程,由作为公共课由本科生在学校教务处主页自由选修。文献检索与利用课程有一半的课程是理论知识授课,一半的课程是上机操作,充分利用高校图书馆的电子阅览室,为学生提供良好的上机操作环境。文献检索与利用课程纳入学校教务处的课程系列,学生需修完学分,完成全部课程,考试合格才能毕业,为信息素养教育提供了必要的保障。并且,图书馆网站还设置了在线网络教学,对于一些因为已经修满学分,不再需要修学分的学生提供一些简单的帮助。

(二)进行高校图书馆读者培训

高校图书馆读者培训也是信息素养教育的一种重要形式。高校图书馆的读者培训讲座,是大部分的图书馆都会充分利用的信息素养教育形式,即通过信息素养讲座、短期培训、现场培训、一对一辅导等形式,来对图书馆的读者进行培训,提高读者的信息素养。有的高校图书馆会面向特定专业、特定学院的读者定期举办各种专题数据库的培训讲座,甚至外请各类数据库的数据商专家来对读者使用数据库进行相关的培训,大大提高了图书馆购买数据库资源的利用率。

(三)专业课中加入信息技能内容

信息素养教育的第三种形式是在专业课中加入信息技能内容。我国绝大部分医学院校开设的“医学信息检索课”普遍采用了这种课程模式。医学术语复杂多变,专业性较强,专业课程中专业词语较多,外围人员无法更深层次的解释和利用圖书馆网络数据。非医学专业的图书情报人员在检索利用数据库时有时很难掌握重点,因此在专业课程的设置中加入信息素养教育的课程,可以有效避免这类现象的出现。

三、信息素养教育的途径

目前,信息素质教育的研究还在进行中,从检索到的相关论文看,讨论的热点仍然是信息教育的途径。对于如何有效进行信息素养教育,笔者浅谈以下几点见解。

(一)要取得相关部门重视,加强制度建设

具体到现实工作中,就是要建立适合我国高校实际情况的信息素质教育课程,实施规定、方案和评价标准,成立相应的检查监督管理机构,定期对信息素质教育落实情况进行调研。

高校图书馆管理者应主动向学校有关负责部门协调沟通,积极争取学校的支持,争取成立以分管图书馆工作的校长担任组长的信息工作领导小组,开展工作。信息工作领导小组的办公室应设在高校教务处,图书馆、网络中心等部门共同负责信息素养教育的具体实施,融入学校的教学体系中。

(二)要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图书馆丰富的文献资源为高校学生提供了物质保证,先进的设备和技术为信息素质教育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图书馆丰富的物质资源为文献检索课教学提供了取之不尽的物质基础。各个高校图书馆目前都已具备了计算机信息网络,公共检索系统的建立,校园网、局域网的成立,以及网上查询系统、节约系统的建立,为文献检索课提供了强化信息能力的理想场所。

(三)要丰富原有的课程体系

从开展信息素养教育以来,我国出版的文献与利用检索课教材虽然多达600多种,但内容陈旧、缺乏纲领性,难以适应时代的要求。在师资队伍的建设方面,有些學校至今没有专门的文献检索课教师。大多数图书馆的文献检索课教师也属于兼职,没有成立专门的文献检索课教研室,同时教师还肩负着图书馆的其他工作。现在我们急需做的是加强文献检索课程和教师队伍建设,制定全国规范的教学大纲,规范教学课程名称和教学内容。例如选择教师队伍,不仅仅选拔那些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人,还要对学科背景有所要求,选择具有图书情报知识和较强计算机能力的人担任文献检索课教师。这些教师中最好具备一定的学科背景,在教授文献检索与利用课程时,对于专业术语的判别有一定的能力。

(四)其他需注意的方面

信息教育讨论的热点还有向不同院校层次、不同专业院校、高校各类人群扩展的趋势。例如,高职院校学生的信息素质教育的论文占了相当比重,农业、外语、医学、师范、边疆少数民族院校等如何开展信息素质教育,如何对高校辅导员、教学管理人员、高校教师和研究生加强信息素质教育,这些内容都讨论得很热烈,题材很丰富。在方式方法上,调查研究仍然是重要的形式,并且有从就业角度阐述信息教育重要性的论文出现。

此外,信息素质教育的特点,就是以学生为中心的合作模式;教师是成功的关键;图书馆员是重要的合作伙伴;行政管理政策促进合作化教育;计算机专业人员的支持必不可少。据此,提出以下建议,包括:建立同教师的动态交互的合作关系;在学术研究和课程中帮助教师;寻求与课程的结合;寻求校园行政管理人员和其他人员的支持;做好课程计划等。

综上所述,信息素养教育在中国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信息素质教育为广大读者终身学习,以及在互联网+的网络大环境下更好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基础。信息素质教育对于整个民族的国家竞争力和持续发展力也提供了重要帮助。信息素养的培养,急需纳入正规教育体系,作为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就能真正提高广大青年学生的信息素养能力,并更加有利于广大青年学生走向社会后的工作能力和科研能力的成长。

参考文献:

[1]张冬梅.图书馆对大学生信息素养的教育[J].高等财经教育研究,2008(S2).

[2]刘佳,周文娟.图书馆开展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的优势与途径[J].武汉生物工程学院学报,2007(2).

[3]李雪莲.试论全球化视野中的信息素养教育[J].理论界,2009(2).

[4]高景祥,王跃虎.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大学生在线信息素养教育指南的研究[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08(2).

[5]葛祥国,鲍明勇.高职院校教师的信息素养及培养[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8(4).

[6]顾玉林.高校学生信息素养能力浅析[J].西南科技大学高教研究,2006(1).

[7]郝晋清,王娟萍.基于web2.0技术的学科馆员信息咨询体系构建[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08(1).

[8]王福生.浅谈高校图书馆开展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的优势与途径[J].图书情报导刊,2014(4).

[责任编辑 张翼翔]

作者简介:田林(1963.1—),男,汉族,河北大名人,图书馆助理馆员,研究方向:读者服务。

作者:田林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大学生友情论文范文】相关文章:

大学友情范文05-16

大学的友情范文05-19

大学里的友情范文05-25

挽回友情范文05-17

校园友情范文05-17

友情无价范文05-18

友情文章范文05-18

剧本范文友情04-09

友情最重要范文05-22

友情的作文范文05-22

上一篇:初一中数学论文范文下一篇:互联网保险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