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研究论文范文

2022-05-15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教育学研究论文范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摘要]在现代教育技术广泛应用于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今天,高师院校公共教育学课程仍是教学方法单一、教学内容陈旧,难以取得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在公共教育学课程中运用网络这一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构建起分组选题、资料搜集、整理运用、成果交流的以学生为学习主体的教学模式,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师引导下学生通过相互讨论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实现教学目标。

第一篇:教育学研究论文范文

教育学硕士研究生提升 就业竞争力的个案研究

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高校毕业生就业竞争加剧,出现了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就业难”问题。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国务院和教育部也相应出台了一系列促进措施,主要任务之一是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就业竞争力,顾名思义,是指进入就业市场参与竞争的一种能力。孔雷、王蔚等学者认为就业竞争力是大学生在就业市场上,相对于其他的求职竞争者而言,能够更加有效地让用人单位快速接受、接纳自己的特点和优势,从而取得工作机会的能力[1]。崔益军、高远等学者认为就业竞争力是高校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的表现,他们具有比竞争对手更能够全面满足社会和用人单位需求的能力[2]。

教育学是研究人类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一般教育规律的一门社会科学。教育学硕士研究生是高校毕业生中的重要群体,因其专业类别和学历层次在就业市场中处于“中间地带”,“高不成、低不就”现象尤为明显,该专业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会面临多种困惑,使得就业竞争力提升成为迫在眉睫的问题,对就业质量和数量产生重要影响。本文通过个案研究,以教育学硕士研究生为对象,从自我角度出发解析就业竞争力的构成要素、影响因素,探讨提升就业竞争力的策略和方法。

一、过程设计

1. 研究方法

个案研究有三个方面的特点:一是特定性,是指其研究的是一个特定的实践情境和社会现象。二是描写性,即对所研究对象进行生动细致的描述。三是启示性,即其可以帮助人们对所研究的对象形成新的理解[3]。而教育学硕士研究生提升自我就业竞争力是一个动态的、复杂的过程,需要进行深度研究,且其提升自我竞争力的过程会因自身性格、自我认知、就业期待等个体差异出现不同,也会受到学校、社会等环境因素的影响。所以描述性、解释性的个案研究恰好能够较好地实现。因此,本文选择有典型特征的教育学硕士研究生为个案进行质性研究,追溯其提升自身就业竞争力的过程,从而解决相关的研究问题,实现研究目的。

2. 研究对象

本文选择北京师范大学两名三年级的教育学硕士研究生A(男生)和B(女生)为研究对象,主要是基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考虑。第一,典型性。A、B均为研三时已找到理想工作,与研一、研二学生相比,可以提供更丰富的信息。此外,在预研究中发现,这两名研究生经历过不同的求职历程。即“相对顺利”“极其艰难”,对其进行深入跟踪以挖掘其提升自我就业竞争力的过程,可以更好地满足研究的需要。第二,便利性。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曾与研究对象有过或多或少的接触,便于有效深入,建立良好关系,从而收集到大量、深入的资料进行分析。

学生A:男,中共党员,北师大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本科修物理学,曾担任学校主要学生干部,学生工作经验丰富,曾获第六届“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银奖等奖励。研三时开始正式找工作,虽有物理学的学科优势,但没有做教师的期望,明确想要到高校工作的职业定位。鉴于自身的知识结构,以及学校期间的工作经验,主要参加各大高校的招聘、面试,最终被中国农业大学录用。

学生B:女,北师大课程与教学论专业,本科修读教育学,曾担任院系学生干部。学习成绩优异,获“优秀毕业生”称号。求职过程比较坎坷和艰难,因前期参加就业辅导类的社团,接触过大量的用人单位和用人行业,了解市场需求,确定了进高校工作的最初职业目标。投递简历,也面试过几所著名高校,却屡屡碰壁。最初的职业目标遭受挫折,于是退而求其次,开始“海投、海面”,开始了各种兼职、实习,拥有小学教师、出版社、高校辅导员等经历。研三下学期,认真分析自我,重新定位职业目标,决定做小学教师。经过多次面试、说课和试讲等环节,最终被北京市一所重点小学录用。

3. 资料收集

本文主要采用访谈的形式,根据研究内容及目的,参考就业竞争力的相关实证研究,主要分析研究对象读研期间与“就业”“就业竞争力”相关的学习及生活经历与就业竞争力构成要素及提升自身就业竞争力的途径和影响因素等,基于自身精神风貌、知识结构、专业技能、实习经历、语言文字表达能力、沟通交往能力以及身心素质等维度进行半结构的访谈,以面对面访谈为主,电话访谈、QQ访谈、电子邮件交流等为辅。根据实际情况,选择环境相对安静、氛围相对轻松且便于进行访谈的地点针对上述内容询问研究对象。此外,研究对象的一些实物资料,如就业培训材料、从业资格证书、求职简历、博客、日志及日记随笔等也是本文研究的重要参考资料。

二、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就业时面临的问题

通过访谈所记录的谈话内容和收集的资料,采用类属分析与情境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运用“三角验证法”对文字及数据信息进行检验,以保证研究的信度和效度。研究发现,教育学硕士研究生主要面临以下就业问题。

1.专业认同感低

教育学是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社会学科,具有较强的学术性,需要较长时间的知识积累。随着教育学硕士研究生的不断扩招,教育学的学术性不断降低,独立性逐渐消失,部分学生对专业失去了认同感,直接影响其就业的数量和质量。随着就业压力的不断增大,高学历成为人们竞聘工作岗位的重要砝码,硕士研究生学历逐渐成为就业的门槛,不少学生不得不本科毕业后强迫自己考研,考研的专业不一定是自己真的感兴趣而是要能够考上的,读研的主要目的不是获取知识而是拿学位找工作,而教育学硕士研究生的专业限制较少,比较容易考。根据调查,62%的教育学硕士研究生本科没有学习过教育相关课程,直接导致其学习倦怠问题。同时,教育学理论性较强,课程结构设置不合理,专业知识与社会脱节,培养目标与就业实际脱节,且存在一定的盲目性,教育学科的社会认可度低,强调理论学习而忽视实践的操作,专业就业面狭窄[4]。

2.职业定位模糊

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因对专业认知狭隘,导致其对自身的职业定位不清晰。部分学生认为教育学学生只能去学校当教师,把职业定位于中小学教师,不会考虑其他行业和岗位,择业意识局限。根据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往年就业数据分析,教育学硕士研究生的就业面非常宽泛,尤其是新职业产生以来,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几乎涉及社会各个行业,如金融、地产、建筑、医疗、航天等。然而,教育学硕士研究生自主创业意识淡薄,主动出击创业的意识欠缺,只是局限于“找工作”,等着用人单位来挑选自己,而且部分教育学硕士研究生不清楚自己对什么感兴趣,能干什么,没有清晰的职业定位和规划,求职就业迷茫。

3. 自身竞争力弱

教育学是理论性较强的学科,所学专业课多是理论内容,缺乏实践性,直接导致学生的实践能力普遍偏差,学习能力不足,创新精神欠缺。面对三年的学生生活,学生普遍局限于专业课的学习,将大量时间用于书斋中闭门造车,缺少实习实践,如学前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不会音乐和舞蹈,求职面试时比不过中专生;教育技术学生不懂电脑硬件,求职面试中不如信息技术专业本科生;想做中小学教师的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因没有学科背景,说课和试讲不如中文、数学、外语等专业学生。部分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心理调适能力低下,心态较差,求职过程中展现出的随机应变能力较弱,但这些都是求职中的必备能力。

三、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就业竞争力的提升策略

1. 合理设置就业期望,明确职业目标

根据美国帕森斯的“人职匹配”理论,求职不是寻找最优秀的职业,而是选择最适合自己的职业。因此,毕业生求职就业应该根据自身条件设置求职期望,明确自身职业定位和目标。教育学硕士研究生要根据自身能力和所学专业条件,进行职业定位,而不是盲目追求高福利、优待遇。每名学生都有自身的独特性,求职就业中没有必要攀比,要选择适合自身的。例如,学生A,擅长并具有组织大型活动的经历和能力,根据自身经历及优势明确要进高校工作,最终进入北京高校。学生B,在求职伊始,求职目标不明确,中小学、企业和高校都投递过大量简历,临近毕业依然在中小学教师和行政工作间徘徊,最后在就业指导教师的帮助下才逐渐清晰择业目标,最终进入北京市一所小学工作。

2.完善自身知识结构,充分发挥学科优势

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在就业市场上的优势在于其经过三年或者更长时间的学术专业训练,有扎实的知识功底,但要在求职中及入职后充分发挥自身的学科优势,彰显教育学潜力。通过对学生A、B的分析,发现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在就业过程中能够与学校(高校、中小学校)有一定的连带关系,但因教育学学科专业性不强,培养目标与就业实际脱节,专业设置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强调理论学习而忽视实践的操作。因此,他们如果将职业定位在做中小学教师上,就应努力拓展自身的知识面,辅修或者学习中文、数学、外语等中小学学科专业,这既有教育学的理论做基础,又有中小学学科的知识结构,能够做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在一定程度上会提升就业竞争力优势。学生B,曾经辅修过中文专业,她在小学任教中很快就脱颖而出,不但承担授课任务,还担任了学校课程的研发以及课题研究工作。

3. 加大实习实践力度,提升实践综合能力

调查研究发现,教育学研究生求职就业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实习实践机会少,实践能力差,动手能力弱,灵活处理问题的能力欠缺。就业市场的竞争进入白热化阶段,市场对教育学硕士研究生的需求已经从科研教学岗位转向实际工作部门,要求他们不但能进行理论研究,成为研究型人才,更要具有“坐下来能写,静下来能思,站起来能讲,跑出去能干”的能力,成为综合型人才。以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硕士研究生为例,58%的学生本科阶段并不学习教育学,因此,在硕士阶段就要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补充教育学知识,使其实习实践的时间和精力有限。因此,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应根据自己的求职目标合理规划实习实践,如利用寒暑假进行支教、调研,跟导师做些课题项目,平时挤时间做些兼职或者勤工助学等,在一定程度上会提升个人的综合能力。两位研究对象在校期间均担任过学生干部,做过大量的实习实践工作,借此提升了他们的交流沟通、统筹协调和语言表达等多项能力。

4. 及早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做到“有的放矢”

对北京师范大学2015届教育学硕士研究生毕业生的调查显示,41%的毕业生“不知道找什么样的工作”,27%的毕业生“在求职中逐渐明晰求职目标”,只有32%的毕业生“有较明确的就业目标”。很多学生没有进行过职业生涯规划,他们读研究生没有明确的目标,不知道为何考研,读什么专业,将来要做什么等,基本上是走一步说一步,表现出很强的从众性。没有进行职业规划,就会没有明确的求职目标,就会没有求职动力,更不会主动地提升就业竞争力,直接影响就业质量,因此,职业生涯规划至关重要,在上大学伊始就要进行。而本文的两位研究对象都有相对清晰的职业规划,学生B有志愿做中小学教师,其硕士阶段学习的专业是课程与教学论,平时会在教育机构和市重点小学任课,做过多项课程改革的课题,并发表多篇与此相关的文章,同时取得教师资格证书、普通话证书、心理咨询师证书等,在求职中展现出较强的竞争优势。

作为名校、名专业的硕士研究生,他们在就业市场中已经具备了较强的外部竞争优势,如何提高自身的就业竞争优势则是关键之所在。因此,教育学研究生在读书阶段就应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加强实习实践锻炼,提升综合素质能力,完善知识结构体系,并在求职过程中合理设置求职期望,明确职业目标,提升自身的就业竞争力。

参考文献:

[1] 孔雷, 王蔚. 关于提升高校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思考[J]. 职业, 2007(21).

[2] 崔益军, 高远. 试谈高校学生社团活动与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关系[J]. 中国大学生就业, 2007(15).

[3] Marriam.S.B.Qualitative Research and Case Study Applications in Education[M]. San Francisco:Jossey-Bass Publishers, 1998:30.

[4] 杨遇春. 教育学硕士研究生择业观研究[D]. 上海师范大学, 2010: 69.

(作者单位:1.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

(责任编辑:孙建辉)

作者:鲍红玉 邱化民

第二篇:基于网络的教育学主题研究教学模式的研究

[摘要]在现代教育技术广泛应用于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今天,高师院校公共教育学课程仍是教学方法单一、教学内容陈旧,难以取得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在公共教育学课程中运用网络这一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构建起分组选题、资料搜集、整理运用、成果交流的以学生为学习主体的教学模式,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师引导下学生通过相互讨论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实现教学目标。

[关键词]网络 教育学 主题研究教学模式

[作者简介]梁萍云(1965- ),女,广西武鸣人,梧州学院教师教育系讲师,研究生学历,研究方向为教学论。(广西 梧州 543002)

[课题项目]本文系广西梧州学院科研课题“基于现代教育技术的大学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的成果之一。

一、问题的提出

公共教育学是高师院校培养学生教师素质的核心课程之一,这门课程开设效果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未来教师的素质与水平。但当前教育学课程的教学效果不容乐观,教师厌教、学生厌学的现象依然存在,教育学课程的实际教学效果与师生的期望、课程自身的作用、未来教师职业的要求存在着较大的差距,教育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课程设置的价值没有得到充分的体现。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很多,其中传统的教学模式和落后的教学方法是不可忽视的因素。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作为新型的教学技术,正在日益广泛地应用于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它们与各学科的教学进程密切结合时所具有的特性,为新型教学模式的创建提供了最理想的教学环境,为创建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作用的新型教学结构提供了可能性。教育学课程的教学如何主动适应这一时代发展及教育改革的需要,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努力探索现代教育技术下的新型教学模式,是教育学教学改革的当务之急。正是顺应这一教学改革的需要,我们在教学中不断地探索实践,逐渐构建起了基于网络的教育学主题研究教学模式。

二、基于网络的教育学主题研究教学模式

基于网络的教育学主题研究教学模式是指在教育学课程的教学中,以建构主义教学观为主要指导理论,以计算

机网络为基本的学习手段,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通过课题选择、分工合作、搜集信息、整理利用,从而完成学习任务的一种教学模式。该模式坚持以自主、合作、探究为形式,以能力发展为目标的原则,突出学生的认知主体地位,提高学生的主体参与程度,加强对学生的引导和帮助,促进学生主动地、创造性地进行意义建构。

(一)模式构建的主要理论依据

建构主义提倡在教师指导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讲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充分利用各种学习资源(包括文字教材、音像资料、多媒体课件、软件工具以及从Internet上获取的各种教学信息等)而获得的。因此,学习过程是学生主动进行意义建构的过程。要有效地完成知识的建构过程,学生必须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必须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

根据建构主义的教学观,学生对教育学理论知识和教学技能的学习不是被动的接受过程,而是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下借助各种学习媒体在一定的学习情境中主动获取和建构的过程。

(二)模式目标

基于网络的教育学主题研究教学模式的目标为:(1)把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学习主体性有效地结合起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2)培养师范生在网络环境中正确获取信息、处理信息、传输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以适应“数字化生存”社会对师范生信息素养的需要;(3)培养师范生的团结精神和合作能力。

(三)教学程序

1.教师对教材的处理。教师根据课程中的部分重点难点内容、主要内容与相关的应用研究热点问题,对学生某方面的素质能力要求与网络技术的应用等整合形成若干专题。如教育与社会、教师与学生、教学与改革、教育目的与内容、学校管理与班主任工作、教育科学研究与教育测评。每个专题设计若干个研究主题,如教育与社会专题,主要的研究主题有:教育的功能分析、浅论教育与文化的关系、浅论教育与政治的关系、浅论教育与经济的关系,以供学生选题参考。

2.教师进行指导性讲座。开展主题研究学习的支持条件之一,是学生必须了解教育研究的基本知识和方法,但教育学课程一般是在大学二年级开设,而介绍有关教育研究理论和方法的课程——教育科学研究方法则是在大学三年级开设,为此,教师有必要给学生介绍一些在主题研究学习活动中涉及的有关的研究知识和方法。讲座的主要内容有:如何选择研究主题,如何运用网络进行资源的检索、整理和利用,如何撰写教育学术论文,如何撰写研究报告,等等,为学生顺利进行主题的研究做准备。

3.学生分组选题。依据学生自愿和教师指导的原则进行分组,每组3~5人。各小组选出组长1名,明确组长的工作职责,即负责组织本组成员讨论制订研究学习活动的计划、实施的组织管理、过程及结果的归纳总结工作。

在教师指导下,各小组参考教师所提供的主题,结合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根据小组的兴趣、爱好以及教育教学实践寻找所要研究的问题。如教学与改革专题,研究小组拟定的主题有:“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创新教育与教师的素质”“课堂教学设计的原则”“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素养”“小学课堂创新教学的研究”“老师在课堂上怎样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现学习在小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等等。

4.分工合作,搜集资料。题目选定后,就需要组内分工搜集资料,每人(或两人一组)负责不同的部分。首先给学生提供一份与主题相关的网址链接清单,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清单快速查找资料,以避免学生盲目地“冲浪”。教育科研网站有:http://www.cbe21.com(中国基础教育网),http://www.pep.com.cn(人教网),http://www.gzy.com.cn(中国教育资源网),http://www.online.edu.cn(中国教育在线);搜索引擎有:http://www.google.com,http://www.baidu.com,http://cn.yahoo.com,http://e.pku.edu.cn(天网)等。

5.资料整理,形成结论。每人对所搜集的资料进行分析整理,在小组内展开讨论,对所研究的问题形成初步的构想,并加以论证,然后由组稿人执笔以研究报告或论文的形式得出研究结论,辅以多媒体材料说明。

6.成果展示,汇报交流。每组推选代表1人在班上宣读论文或做简要介绍(可运用演示文稿),让全班同学了解每个小组研究的成果,并回答来自同学和老师的提问(也可由该小组的其他成员回答)。这也是一个重要的学习过程。

7.总结评价,共同提高。把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结合起来,注重对学生参与学习的全过程的评价,重视评价对学生发展的影响;从多元的角度,采用组内自评、组间互评、教师评的多样化的评价方式。具体操作如下:(1)提供评价量表。教师根据教学要求、活动进程和评价指导思想,建立“资料的选择与引用”“问题的论证与解决”“报告(论文)的结构与特色”“合作与交流”四个指标和“优秀”“良好”“中等”“一般”四个等级的评价体系(见表1)。(2)组内自评。自评内容包括三方面:一是各小组首先根据量表中的评价标准和评价指标对本小组的研究报告或论文进行评价。二是对本小组成员在学习活动中的合作态度、参与程度、创新意识等各方面表现进行评价。三是小组成员各自谈谈在本次学习活动中的收获,彼此交流体会和感受,总结优点,找出不足,并提出整改措施,为下一次的主题研究学习积累经验。最后由组长将三方面的自评情况整理形成书面总结。(3)组间互评。在听取汇报或交互阅读的基础上,各小组根据量表中的评价标准和评价指标对本小组之外的其他小组的研究报告或论文进行评价,评价结果采用百分制表示。(4)教师评。教师对每组提交的论文和书面总结进行评价,以鼓励为主,同时指出研究过程中和论文本身的优点与不足,并以此为依据结合组间互评的结果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打分,小组的成绩亦是组员个人的成绩,作为重要的平时成绩记录在册。由于学生的学习经验、研究水平、理解能力等的限制,对某些问题的认识可能出现疏忽和理解偏差等情况,教师必须进行总结性的纠正、补充、阐发、归纳等工作,帮助学生形成明确、系统、深刻的认识,从而形成合理的教育观念。

8.成果推广,互相学习。推选3名学生把全班每一专题的论文整理成册在班上传阅交流,并将其中的两篇优秀论文整理成演示文稿,作为该主题研究学习的成果上传到校园网的本专业网页“教与学”栏目中。

(四)教学效果

我们采用问卷的方式对模式的实施班级——数理系2006级理科大专班学生(36人)进行了学习效果的调查,结果是:喜欢采用上网查资料的学习方式的学生有27人,占全班总人数的76%;熟悉和基本熟悉了利用网络搜集资料的方法的学生有34人,占94.4%;以后会和可能会自觉运用网络去搜集信息资料的有33人,占91.7%;认为这种研究性学习方式对自主性学习能力的养成有积极作用的有29人,占80.5%;认为这种研究性学习活动对信息分析、信息处理能力及独立思考能力的形成有积极作用的有31人,占86.1%;认为这种活动的教学设计能促进同学之间的沟通和合作的有32人,占88.9%。从问卷调查结果、学生的书面总结及研究报告看,主题研究学习收到以下的教学效果:

1.充分调动和发挥了学生学习的独立性、自主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果。基于网络的主题研究学习方式为学生创设了一个宽松、民主的学习氛围,让学生自主选择和确立研究主题,自主策划和开展研究活动,自主表达和交流研究成果,自主评价、调控和反思研究过程。这种新的学习模式,使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从而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果,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也得到了培养。

2.丰富了学生的教育学知识,有效地促进了学生对教育学理论的理解和掌握,有利于学生教育教学技能的形成。网络最大的优势就是资源共享,通过上网查阅资料,开阔了学生的教育学知识视野,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使学生更广泛更深入地了解了当前我国教育教学改革的状况和问题,在丰富、鲜活的教改资料中生动地解读、理解和构建教育学理论,掌握教育教学的技能。同时,学生在积极思考、自主探究的过程中掌握了教育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3.有效地提高了学生利用网络的技能、信息能力及综合素质。如何有效地利用网络获取、分析、加工、利用信息的“信息能力”是21世纪教师必备的重要素质之一,基于网络的教学为学生创造了更多的网络操作的机会,从而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网络操作技能。而主题研究的学习方式使学生面对纷繁复杂的信息世界,能有目的有意识地去辨别分析、加工利用,从而培养和训练了学生获取知识与更新知识的能力,也使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得到提高。

4.能推动学生互动探究,培养合作学习的团队精神。与以往的学习要求不同的是,主题研究的学习任务是以小组为单位通过研究的方式来完成的,学习的总任务往往被分解成一个个的子任务,由小组的每个成员分别来承担,子任务的完成质量直接影响到总任务的完成质量。因此,为了圆满完成学习任务,小组成员明确分工、团结协作、互相交流、沟通讨论,从而锻炼和培养了与人交往沟通的能力,增强了集体观念。

(五)模式应用中应注意的问题

正确把握教师在主题研究学习活动中的角色定位,既要克服以往教育学教学中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宰,对学生的学习活动统得过死的弊病,又要防止忽视教师的作用,对学生放任自流的做法。教师在整个过程中应扮演指导者和辅助者的角色,帮助学生解决研究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协调各种关系,以使学生的研究活动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郭启华.研究性教学模式的建构[J].绥化师专学报,2002(3).

[2]黄玲.开展基于网络的研究性学习[J].中国远程教育,2004(2).

[3]钱扬义,王祖浩,陈建斌,莫南道.信息技术与化学课程整合研究[J].课程·教材·教法, 2004(7).

作者:梁萍云

第三篇:音乐教育学研究方法探析

摘 要:充分了解音乐教育学的研究方法,是研究者对音乐教育进行研究的前提保障。文章对音乐教育的研究方法进行分析,主要目的在于使广大研究者在研究过程中熟练运用。在具备充足的理论知识的基础上采用恰当的研究方法,可以获得实质性的内容和研究进展,进一步拓宽我国音乐教育研究的视野和方向。

关键词:音乐教育学;研究方法;质性研究法;定量研究法

音乐教育学是教育学这个大的领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音乐与教育融合在一起的一门新兴学科,也可以说是一个交叉学科。“音乐教育学运用科学、严谨、全面的研究方法和研究策略,以音乐教育学视野下存在的教育现象作为研究依据,以正在发生的教育事项作为研究对象,从而形成有组织、有计划以及有目的的系统性研究。”音乐教育学的方法研究,是对音乐教育学全面研究的基础保障。“音乐教育学研究方法是运用科学严谨的研究方法与研究策略,以音乐教学视野内存在的教育现象与当前正在发生的教育事项作为研究对象,进行有组织、有目的、有计划的系统研究。”从事音乐教育学研究的前提,是使人们能够系统地了解音乐教育学研究的概念与其基础知识层面的基本规律,进而能够深刻地挖掘音乐教育现象与音乐教育问题,深入思考音乐教育研究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策略,从而对音乐教育过程中的问题进行梳理、归纳与总结。

一、音乐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

音乐教育学虽然是一门非常年轻的学科,但是在人类发展的历史上却有着重要的作用。在我国这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国度,音乐在历史的传承中不断发展,形成了具有独特性的音乐文化。每一个时期都有哲学家、教育家等提出要重视音乐教育,并且根据时代特点的不同提倡的观点也在不断变化。

20世纪60年代德国进行了三次重大的音乐教育改革之后,音乐教育得到进一步的发展。美国出版了一系列的音乐教育相关书籍,也是音乐教育研究发达的国家之一。我国的音乐教育研究最早见于19世纪末,得益于新学制的产生。我国音乐教育得到大规模发展的契机是中国音乐教育学学会的成立,在此之后的十几年间,中国音乐教育学学会与其他学术团体相互配合、相互协作,成为推动我国音乐教育改革与发展不可或缺的一支力量。

二、音乐教育学研究方法概况

音乐教育研究既是一种思维方式,又是一种行为方式,这一点与其他科学研究一样。“音乐教育学研究是由客观事实、科学理论和方法技术三要素组成,是以发现或发展科学知识体系为导向,通过对教育现象的解释、分析和控制,以促进一般化原理和原则的发展。”音乐教育学的研究具有丰富的创造性,它有一定系统的研究程序,主要目的在于获得创造性的音乐教育学学科规律。

音乐教育学并不是完全依赖教育学的原理来解释说明艺术教育中的现象,而是采用一种全新的态度去研究音乐教育,主要为了分析音乐教育行为的实施过程,归纳总结音乐教育中体现的规律,在进行音乐教育的整体过程中观察普遍使用的音乐教育教学方法,从而全面指导音乐教育教学的整体实施。音乐教育学的主要特征有:科学性、人文性、审美性、理论与实践结合、教育教学与实践结合。从这几个特征可以看出,音乐教育学与其他学科的差别不大,都是重视在实践中研究,特别需要强调的就是音乐需要有其自身的审美性,这不是所有学科都包括在内的。对音乐教育的研究有利于促进音乐这门学科的建设,推动音乐教育学的规范化,促进教师的成长,并且可以有效地提升音乐教育的质量,有效地解决音乐教育中存在的问题,进而关注音乐教育学科本体,从而大力推动我国音乐教育的发展。

三、音乐教育学质性研究方法

“质性的研究作为一种新兴的研究方法,基于自然主义和阐释主义理论,其核心是整体的理解和解释自然情境,将质性研究的理念与方法引进音乐教育研究领域是有价值的探索与尝试。”质性研究法主要包括文献查阅法、观察调查法、案例分析法、行动分析法、叙事研究法等等,这些方法的正确使用能够极大地推动音乐教育学研究从初创走向成熟,从表象走向深入。接下来以行动研究法为例,探究音乐教育学中的质性研究方法。

“‘行动研究’作为一个专业术语,一种社会科学领域中的研究方法,自20世纪40年代在美国的社会科学研究中开始出现,50年代被應用于教育研究之中,70年代以来越来越受到教育研究工作者的欢迎,目前,也已成为广大教育实践工作者从事教育研究的主要方式。”行动研究方法是教育学领域与社会学领域的常用研究方法,该研究方法的实质是为研究者在具有明确目标的计划当中实施行动、客观评价与反思的研究过程。该研究方法有助于研究者在行动过程中感悟与体验,从而收获研究结果。

行动研究法实施的第一步就是发现问题,任何研究都是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开始的。没有问题就不会有研究,没有研究就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第二步是制定计划,因为研究的最终目的和行动范围的不同,在制定计划中会存在一定的差异。第三步是最为重要的一个步骤,就是采取行动,行动研究是“为行动而研究”“在行动中研究”“由行动者研究”。离开了行动,行动研究法也就失去了意义。教师的行动是整个研究的基础,既是解决问题的实际操作过程,也是计划的实施过程。第四步就是实施观察,在行动研究中,观察是最简单、最直观也是最为常用的收集资料的方法。音乐老师在进行研究的过程中,实施观察是较为便利的。第五步就是反思改进,在行动和观察后进行反思,这既是一个环节的结束,也是下一个环节的开始。反思的目的就在于探究音乐教师的行动是否合情合理。

在运用行动研究法时,从事行动研究的教育实际工作者能及时反映,随时注意情况变化,快速得到信息反馈,可以当场就进行计划的调整。行动研究法的周期较短,很快就能看到成效。教师等实际工作者在运用行动研究法时能快速上手,在亲身参与中能了解到该研究的重要性和可行性。很多事物都有其优点和缺点,行动研究法亦是如此:因为它的对象较为固定,所以取样缺乏代表性;由于部分相关工作者对教育科研的基本方法掌握不足,缺乏科研意识,教学负担繁重,在进行反思时对出现的问题理解不足;因为研究者又是参与者,所以在研究的过程中难以客观地诊断问题,对结果进行分析时,参与人员的主观意识又占有较大比重。

音乐教育质性研究吸纳了质性研究理论与方法的最新成果,强调音乐教育的特殊性,重视受教育者的个体差异。通过音乐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平等互动,进行音乐教学过程中的资料收集、分析归纳、发现问题、提出对策等一系列音乐教育的微观研究方法的应用,以促进音樂教育研究共同体的长远发展和音乐教育学科专业化。

四、音乐教育学定量研究方法

“音乐教育定量研究方法是通过一套测量系统对研究对象进行数据测量分析,其优势在于利于针对观察对象进行量化观察以及针对观察结果进行量化统计,得出的研究结果更为客观与精密。”定量研究法对质性研究起到重要的补充作用,也是音乐教育学的基本研究方法。它主要是对已经掌握的资料、信息进行系统分析,正确把握分析要素,最终形成可靠的结论。定量分析最大的优势在于对研究对象的量化观察和结果的量化处理,在有效真实的大数据上得出的结论更加客观、准确。该研究方法主要涵盖了问卷调查法、比较研究法、教育统计法这三种研究方法。接下来就以教育统计法为例,探讨定量研究法。

“教育统计法是实证研究方法中的重要方法之一,通过对所获得数据的统计、分析与处理,研究者能够更为直观、精确地掌握音乐教育现状和规律,从而重新规划音乐课程的教学方案,为进一步完善和发展音乐教育教学做出正确决策。同时,统计法也是实证研究方法中的重要方法之一。”在音乐教育中,教育统计法常常用于研究某种音乐课能引发学生的兴趣、音乐教师的状态和分布、地区音乐教学状态等。在数学中采用统计的方法对研究目标做一个量化的研究,是音乐教育学中非常重要的一个部分。

“统计(statistics)一词,简单地说就是‘总括起来计算’的意思。它指的是对某现象(自然的和社会的)有关数据资料的搜集、整理、计算和分析的工作过程。”如对某一地区音乐教育的普及现状分析,就需要对该地区音乐教育的发展情况有一个细致的调查、整理和汇总,对这些数据进行分析、总结,然后就可以得知这个地区音乐教育有没有得到很好的发展。“统计法就是通过观测、调查和实验所搜集的数据资料进行整理、计算、分析解释和统计检验的原理和方法……它是进行教育科研的重要工具和方法。”音乐教育学中的教育统计法,就是在运用以上这些方法的融合中形成自己的教育统计法。

音乐教育学的教育统计法包括描述统计和推断统计。前者主要是对已经收集的音乐教育状态的数据进行简化与分类的描述,后者是对已经统计加工得出的数据进行深入的分析。教育统计法的特点主要是具有规律性、工具性和准确性。在教育统计法开始实施之前,都需要对研究中出现的概念和方法有一个规律性的设定。教育统计法本身就是对数据进行汇总与处理的工具,这样可以更为客观地揭示出教育现象的本质。因为统计法对数据的要求非常严格,所以其提供的数据处理更加精准和直观。教育统计法的作用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揭示当前教育现象的本质。要求研究者在既定的范围内选取样本,揭示本质现象,这就需要有一个系统的量化数据进行分析研究。二是深入挖掘教育现象的内在联系。音乐教育与其他学科教育有着内在的联系,教育统计法则可以从学生的状态、成绩、学习方法等维度上探究各学科之间的内在联系。三是比较各种音乐教育现象之间的差异,横向对比几个地区或多所学校间的音乐教育状况、师资差异、教学设备和学生兴趣等等。四是分析影响音乐教育水平的因素。音乐教育水平的发展,与当地行政部门的决策、领导的重视程度、教师的专业水平以及学校的教学设备等有关,在运用教育统计法做出明确对比后,才能有更好的发展。

教育统计法实施的第一步就是数据收集。这一步对收集者的要求比较高,数据需要真实、客观,这样才能保障结果的可靠性。而音乐教育中的数据一般来源于积累性资料和调查性资料两个方面。前者主要是日常资料的收集整理,但是数据略有凌乱;后者是为了开展某项工作所做的专项调查,过程较为缓慢,但针对性极强。第二步就是相关数据的整理和汇总。数据的归纳整理中可以采用表格的形式,这样可以清晰明确地呈现研究对象在数量上的关系。第三步就是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综合分析。与定量分析相比,定性分析在数据资料分析上可以进行更深层次的综合分析,而且对资料的分析会更为准确、科学、深刻。这两种分析方式又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二者互为补充才能得到更为准确的数据,利于研究者对所得数据进行综合分析,进而得出更加准确的结论。

在使用教育统计法时有一项需要特别注意,就是在数据整理分析之后,要对其进行检验。实验的样本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我们的目的就在于知道实验对象是否会有一些外在的效果,因而需要从整体上进行比较。但是总体上的比较又不那么容易,所以我们就对样本进行比较,根据样本所呈现出来的结果,推断总体上的真实差异。所以,在最后进行检验是非常有必要的。检验的方法有两种:其一,可以根据两个平均数之间的关系来推论总体平均数之间是否有差异;其二,就是看实际观察次数与理论次数的偏离程度。

综上所述,音乐教育学中的教育统计法,是以数学定律和量化法则为基础的研究方法,虽然可以有效地解释说明一些教育中出现的问题,但还有其自身的局限性。若想要其发挥出更好的效果,可以选择与其他研究方法同时使用,这样不仅更直观、客观,而且会得到更为准确和科学的结论。

五、结语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各个学科都希望通过系统的研究来获得实质性的内容和研究进展,而研究方法的合理运用则是必要前提。在音乐教育学领域中,质性研究法和定量研究法是其最根本、最主要的研究方法,研究方法科学、严谨。这为音乐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也为现阶段音乐教育学的研究和分析提供了可行性,可以使得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更为具体。

参考文献:

[1]刘阳琼.音乐教育研究方法与规律的全面概括:评《音乐教育学研究方法》[J].云南财经大学学报,2018(10):2,113.

[2]任志宏,张昆.音乐教育学研究方法[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7.

[3]赵清福,赵玉函.走进课题研究[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7.

[4]石佩臣.教育学基础理论[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5]韩延明.新编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6]耿飞,任志宏,刘晓利.音乐教育研究中的质性叙事法[J].音乐创作,2018(7):169-171.

[7]曹理.音乐教育学的探索[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S1):1-7.

作者单位:

河南师范大学音乐舞蹈学院

作者:李哲

上一篇:初中科技小论文范文下一篇:金融学毕业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