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实践与语文学习

2023-02-06

历史告诉我们, 人类文明产生于社会实践, 社会的进步在于人类的学习与创新。初中语文教材中的许多篇目都是古今中外名人对生活实践的总结和创造的结晶。因此, 在语文教学中, 应该让学生懂得生活实践与语文学习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一、生活实践是获得直接知识, 培养情感、态度、价值观的重要途径

常言道:“实践出真知。”人们的生活实践、生产知识和创造发明都植根于生活实践。如鲁班在下山途中被摔倒的瞬间, 用力抓住身边长有锯齿状的茅草, 手被捋出血口子, 而发明了锯这种生产工具。瓦特根据自己小时候看见沸水水汽将壶盖不断顶起的现象, 成功研制出改良蒸汽机, 为工业生产和交通运输工具提供了动力来源。

生活实践不仅给人以知识, 给人类的创造发明以启示, 而且能让人磨练意志, 形成良好的人生观、价值观, 并以此为动力, 不断地追求和探索。如李杜之所以能创作出至今仍被“万口传”的不朽作品, 是因为他们有丰富的生活实践经历, 并从中获得了感悟。因此, 在他们的作品中饱含着自己或豪迈或忧伤的情感。

试想李白若未经仕途的挫折, 怎能发出“多歧路”的慨叹, 又怎会坚信“天生我才必有用”, 为“长风破浪会有时, 直挂云帆济沧海”的前程而努力, 为实现一个封建文人的价值而奋斗。杜甫若未经因“安史之乱”的颠沛流离的生活困境, 目睹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 又怎能作出“三吏三别”, 表达诗人对封建统治者的谴责和忧愤, 对苦难深重的黎民百姓的同情与哀怜。

古人尚且如此, 何况今人呢?所以, 如果让学生多参加生活实践, 不但能积累丰富的生活知识, 培养良好的道德情操,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也能为他们学好语文, 奠定扎实的基础。

二、生活实践知识是学生解析课文的金钥匙

初中语文第一册的第二课《走一步, 再走一步》, 反映的是儿童生活, 与初一学生的生活非常贴近。因此, 在教学过程中, 首先让学生将自己在春游或秋游活动中的登山经历和感受与教材联系起来阅读, 理清教材脉络, 做到整体把握。通过师生互动, 学生在感情上与作品中主人公产生了共振。并且—把握了作品中人物的性格特点, 觉得他们其中的某人, 或者就是自己, 或者是自己生活中的某些人。这样, 学生既把握了教材内容的情节和结构, 又受到了作品的思想情感的感染。

在此基础上, 再探究作品的主题思想, 学生明确了要达到目的, 就要有坚定的信念, 顽强的毅力和敢为的勇气的道理。

最后, 再引导学生将这一课与第一课《在山的那一边》结合起来作比较分析, 找出这两篇作品在表达主题方面的侧重点。学生通过讨论, 归纳出:《在山的那一边》侧重于要实现理想, 得有坚定不移的信念和奋斗不息的精神;《走一步, 再走一步》则侧重于战胜困难的方法。即无论遇到多大的困难, 只要将其化整为零, 各个击破, 就能战胜困难达到目的。此外, 学生还懂得了长辈只是引路人, 晚辈当然应遵循他们的教导, 但是成功要靠自己的努力, 奇迹要靠自己创造的道理。

这就达到了既学习了语文知识, 又达到了培养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的。

三、生活实践是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基石

写作训练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近年来, 为了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教师没有少费功夫, 学生也为此花钱买了不少作文书刊, 但收效甚微。常出现以下状况:或者只写三两百字, 而且语句不通;或者闭门造车, 完全无真情实感;或者一字不落的抄袭;或者干脆不写作文, 包括期末考试也如此。部分学生把作文看作是对他们的精神折磨。

究其原因, 除部分学生语文基础太差, 缺乏写作方法和技巧外, 根本原因是无事可记、无话可写。常言道:“巧媳妇难做无米之炊。”要解决学生写作难的问题, 就要解决学生写作中“米”的问题, 那就是鼓励学生多参加生活实践, 从中积累写作的素材。

上世纪70年代中期到90年代中后期, 学生参与的活动较多, 如春游、秋游、野炊、建校劳动、慰问敬老院的老人、故事会、演讲会等等。通过这些活动, 学生有了亲身的体验和感受, 加上多读、多记积累起来的知识, 写起作文来往往能得心应手。至少有事可记, 有话可写了, 偶尔还能写出感人至深的好文章来。

综上所述, 农村 (特别是边远山区) 初中, 在语文教学工作中, 注重学生的生活实践, 让学生投身到邻里生活中去, 投身到大自然中去, 投身到社会生活中去, 不仅能获得大量的知识, 形成健全的人格, 对他们的成长十分有利, 而且还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好途径, 使语文教学工作收到事半功倍的理想效果。

上一篇:主题酒店设计中酒店文化的展示下一篇: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下的中学语文教学方法探讨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