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法律与生活感想

2024-04-30

学习法律与生活感想(共8篇)

篇1:学习法律与生活感想

学《法律与生活》感想

一切人类理性的发展都依赖于法律!一切人类法律的发展都来源于生活!

我本是一个喜欢法律的人,我认为作为21世纪的新一代,有必要学习一定的相关法律知识,以便更好地维护自己和他人的合法权益。在大学生活中,我感到很荣幸,因为我选择了《法律与生活》这一门课程,虽说这只是一门选修课,只上了短短几周,但对于我个人来说,这确实是一个学习法律的好机会,尤其是学习与我们日常生活相关的法律。所以说,学习了《法律与生活》以后,让我受益匪浅。

大家似乎对“法律”二字都不会陌生,或多或少对它都有一定的了解。那究竟什么是法律呢?可能很少人能说出它确切的概念。法律,即人类在社会层次的规则,社会上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规范,以正义为其存在的基础,以国家的强制力为其实施的手段者。法治和法律要逐渐变得适当宽容以利于社会和谐。法一般限于宪法、法律。法属于上层建筑范畴,决定于经济基础,并为经济基础服务。法的目的在于维护有利于统治阶级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是统治阶级实现其统治的一项重要工具。所以,法是阶级社会特有的社会现象,它随着阶级、阶级斗争的产生、发展而产生和发展,法律将随着社会阶级、阶级斗争的消灭而自行消亡。从法律的定义我们可以看出,法律是调整社会关系的一种主要手段,生活是一种实践活动,离不开社会,离不开人与人的社

会活动,经常受到法律调整。所以,二者紧密相连、息息相关,在具体的现实生活中,我们总是有意、无意地与法律发生着各种关系。

下面是我的一些想法: 第一、我觉得在日常生活中无论怎样都要做一个守法的公民。无论自己有多么充分的理由都不应该触犯法律。我想如果一个人能够严格守法,那么他的人身在一定程度上就是安全的。作为一个大学生更要守法,因为我们是一个国家的高素质的人才,更甚者可以算是精英了。第二、在守法的同时,我们也要提高自己的道德素质,更要有一定风度,充分展示我们作为大学生的风采。要有一个好的脾气,要不然像有些人一样,活到最后连自己怎么离开这个社会的都不知道。有句话说:做人如水,做事如山,我觉得说得十分精准。第三、我觉得一个大学生不应该只关心自己的学习,对于公众事件,我们也要主动参与到其中,积极的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尽可能的帮助别人解决力所能及的问题。大学校园不应该只是一个学习书本知识的地方,更应该是培养我们个人能力的地方,我们要去学习各种知识的同时去锻炼自己的思维方式,去锻炼自己的各种的能力,不断地提升自己的各方面能力。

总之,这学期的这门选修课没有白学,在老师生动形象的语言下,那一个个活生生的例子已深深地印在了我的脑海里,有的可以鞭策自己好好学习,有的可以警示自己好好做人„„„学习了《法律与生活》后,我更加想了解法律,更加想学习更多的法

律知识了,所以,在以后的生活里,我还要继续学习,抓住每一次机会,认真地扩充自己的法律知识,增强自己的法制观念。

班级:建筑1303

姓名:徐宗伟

学号:130501342

篇2:学习法律与生活感想

1622110125 *** [键入文字] [键入文字]

思修伴我成长行

刚开始上思修课的时候,我以为这门课与中学时期那些思想政治课差不多,就是在那里扯一大堆大道理,因而我是怀着无所谓和厌烦的心态去听这门公共必修课的。可是,当我看到这门课的第一位授课老师——刘希岩老师的时候,我被她那霸道和犀利言辞所震慑住了。那时我在想:可能这回是我错了吧!在课堂上,她跟我们说道:“在大学,我们首先就要学做人、做好人、塑造人”。在她那一节课的熏陶下,我大概明白了学习这门课是为了让当代大学生掌握丰富的思想道德和法律知识,为提高思想道德和法律素养打下坚实基础,做到德才兼备。刘希岩老师还提到:“思想可自在,行为不可。自为就是有所选择。”她讲到的公共生活中的道德失范问题,让我感触颇深。的确,在中国仍存在许多违反公共秩序的行为、违反道德规范和不礼貌的行为等等。这些问题都值得我们反思:作为拥有五千年文明的古国,究竟因何而变得如此“不堪”,甚至在国外中国人还成为不文明行为的代名词?我觉得不仅仅是学生,那些社会人士都应该认真学习社会公德规范、自觉培养社会公德意识以及努力提高践行社会公德的能力。

在大数据信息化的时代,网络成为一种十分重要的人际交往交流的渠道。因为网络世界是虚拟的,因而人们的言论就变得特别自由。这就让一些人潜在的不文明因子显现出来。网络谩骂、网络诽谤、网络诈骗层出不穷,各种网络道德问题愈演愈烈,有的甚至触犯了法律。对此,我认为我们应当培养紧迫意识、自我意识,养成网络自律精神,遵守网络道德规范。

我们这门课有个很独特的地方就是不止一位老师授课,刘希岩老师只是其中一个。在接受完刘希岩老师有关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的教育之后,接着我们又迎来了和刘希岩老师一样犀利干脆霸气的老师——胡玲老师。虽然这位老师在课堂中时不时穿插一些她的故事,但她讲的课也是很精彩的。我们都知道大学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肩负着人们的重托、历史的责任。因此对于中华传统美德,我们应当弘扬和发展它,把历史一直延续至未来,把继承了历史的我们输送给未来。胡玲老师给我们讲述的传统,让我了解到了很多历史课上不曾了解到的东西。刘希岩老师和胡玲老师是我见过最棒的两位老师,她们讲授的不仅仅是课,更是做人的道理。后面的几位老师当然讲的也好,但我仍觉得这两位老师是最棒的。

对于这门课来说,道德这个东西很重要。而道德很“大”又很“小”:说道德很“大”,是因为它凝结着民族性格,展示着社会文明,构筑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持续发展的基础;说道德很“小”,是因为它时时体现在我们的一言一行中,真切地影响着我们的生活质量。但对于道德而言,中西方有着不同的诠释:中国传统道德重集体,重义气;而西方则恰恰相反,他们重利轻义,甚至可以说是唯利是图。即使是这样,我们也不能说他们道德方面有什么问题,因为文化教育不同,价值观也就不同。但其实不同的道德价值观也具有相同的功能:道德可以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及可以实现自律完善。当然,我作为一个中国人自然是推崇中国传统的道德价值观。中国传统的道德价值观涵盖了包括中华传统美德在内的各种优良品质。而中华传统美德的基本精神有好几点,但其核心是“爱人”。老师也所过“爱由亲始,由近及远”,孔子强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亦说的是“爱人”。但现如今又有多少中国人真正做得到这点,变相的“唯利是图”已然发展成为人们的一种习惯,连这些基本精神都抛弃了,我们又如何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我们只有通过自我修养、自我教育,相互促进,将传统美德与自我实践融为一体,内化为自己的东西,才能真正促进自我思想道德境界的提高,而只有人人的思想道德修养都提高了,这个社会才能持续健康发展下去,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才会更近一步。既然这门课叫做《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那么法律也是重要的一环。那么何为法律?在我国,广义的法律是指法律的整体;狭义的法律仅指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制定的法律。法律一词看起来高大上,其实它与道德也是有关联的。有一句话说得好;“法律哲学161 王涛

1622110125 *** [键入文字] [键入文字] 是最低的道德,道德是最高的法律”。法律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规范,是在人类进入阶级社会以后出现并不断发展的。卢梭曾说:“法律既不是铭刻在大理石上,是也不铭刻在铜表上,而是铭刻在公民们的内心里。”法律信仰是人类走向法治和秩序的必由之路。可见公民法律意识的培养对建立法治国家是非常重要的。“法治”,不仅是一种依法办事的活动原则,而且意味着全体民众共同守法、崇法和护法的社会状态。法治国家制度的建立,不仅要以完善的法律体系作为前提条件,而且要有普遍的公民法治意识作为人文心理基础。可以说,民主、法治制度演进的历史,也是公民不断争取、维护和行使公民权利的历史,与公民法治意识不断发展的历史。法治兴则国兴,法治强则国强。要想实现法治中国梦,离不开每个公民的参与和推动。我们作为当代大学生,应该在中小学法律常识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宪法法律和法治理论,提升法律素质。同时也要深刻理解宪法规定的基本原则和制度,正确认识社会主义法律的本质特征和重要作用,从整体上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制体系,不断增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前面讲到的法律与道德的关系反应到现实生活中就是严重的道德失范所引起的法律问题。打个比方,就好像汽车闯红灯,这种行为严重的影响了行人过马路的流畅度及他们的生命安全,这是严重的不道德行为,同时也是违反交通法的行为。因此尊重法律、遵守法律,其实也是在尊重道德,一个人如果连法律都不遵守,那还能指望他遵守道德规范吗?当然,道德和法律还有其他的关系:道德与法律都属于上层建筑,都是为一定的经济基础服务的。它们是两种重要的社会调控手段,自人类进入文明社会以来,任何社会在建立与维持秩序时,都不能不同时借助于这两种手段,只不过有所偏重罢了。两者是相辅相成、相互促益、相互推动的,正所谓“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足以自行”。

一个学期的思修课学习虽然是短暂的,但是却让我收获了很多。首先,它帮助我陶冶了思想情操、充实了心灵、认识了自己、确定了人生方向,让我们这些新生在大学里该怎样为人做事处事有了真正意义上的人生路标。我从小就是一个内向的自卑的男生,即使有幸考上了西大,我仍是不自信,甚至对自己的未来感到迷茫,也不懂多少法律知识。而上了思修课之后,我似乎明白了一些东西。思修这门我一开始并不认同的课,其实具有很重要的意义。我认为,思想道德修养的学习重点,是在充分认识自己所处的时代特征、历史使命与成才目标和适应转变、健康成长方面。生活对每一个人而言都是不容易的,把人生划分成若干个阶段,大学似乎是最美好、最重要的一段经历。这门课的第一章,就为我们详细而系统地介绍了大学生活,使我们对自己的大学环境有了全面的理性认识,在一些突入其来的问题,有了应对思想准备和认识方法,起到了引路标灯的作用,对大学生活中的为人处事有了指南和参考。对新生的我们,面临的问题和思想情绪不计其数,环境的陌生、生活的适应、学习的压力、情绪的波动,总能在人最脆弱的时候蜂拥而上,加之我们的心态并不成熟,很容易被困难折倒,进入误区。大学较以往的高中生活相比,完全是一种全新的阶段,少了拘束,自由多了一些;少了督促,自觉多了一些;少了古板,灵活多了一些。这些新的变化要求我们学会接受并且适应转变,健健康康地成长。

篇3:研究性学习的实践与感想

关键词:研究性课程,热带鱼,学生主体

研究性学习是《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 (试验修订稿) 》中综合实践活动板块的一项内容, 学生在教师指导下, 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 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和解决问题。虽然强调“研究”, 但高中的研究性学习和大学、科研机构的“研究”有着根本的区别。它形式上是“研究”, 实质上是学习, 是一种综合性的学习。经过多年的实践, 目前, 学校已面对全体学生开设了研究性课程。学生先从自身生活、社会生活以及一些感兴趣的未知领域中提出研究专题, 再由各科教师分别指导与本科相关的选题。

而生物学科本身就是以实验为基础的, 其知识来源于自然和生活, 在探索和总结中得到发展, 这与研究性学习的培养目标和学习方式是相辅相成的。所以, 学生提出了很多生物学科方面的选题, 根据实际情况, 最终选择了热带鱼的养殖为课题。

一、可行性分析

怎样选择一个有探究性又有可操作性还是学生感兴趣的课题, 是研究性课程首先要解决的问题。选对课题是研究性学习成功的一半。学生选出的课题往往是平时自己最感兴趣的, 这样在课程进行中就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在众多的选题中, 有些课题范围太大, 一次研究性课程不能完成, 有些课题内容太少, 二到三节课就可以结束。这些都需要教师和学生共同商讨, 要根据学校的器材条件, 课程时间安排, 会有什么样预期的成果等情况, 选出实际可行的课题。

而随着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 热带鱼的养殖也渐渐走入了平常家庭, 很多人希望了解相关的知识。热带鱼品种多样, 异常美丽, 同学们选择它不是因为了解它, 而是因为除了它的美丽其他一无所知, 这才是吸引学生的地方。其次, 根据了解, 学校有一个水族箱无人管理, 可以提供给课题小组。所以, 这个选题具有可行性。

二、制定计划

本小组成员共有十位, 都是在年级中报名进来的, 相互之间并不熟悉, 所以难以沟通和配合。而研究性课程主张全体学生的积极参与, 将独立学习与合作学习结合起来, 其中合作学习占有重要的地位。由于研究性学习是问题解决的学习, 学习者面临着复杂的综合性的问题, 因此就需要依靠集体智慧和分工协作。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要利用一些活动, 让成员相互之间熟悉起来, 并初步了解每一位成员的特点, 以便安排分工。有些成员有条件上网的, 负责查询和下载文字资料和图片资料;有些善于交流的, 负责去鱼店调查访问, 不善交流的可以负责做访问记录和拍摄照片;有些成员很有组织才能, 负责资料的分析和整合;还要挑选一位成员代表本组进行交流讲解。每项工作要安排到人, 每天的工作也要安排到人, 并把安排制成表格, 这样使得每项工作都有人负责。教师在安排分工时, 要注意发挥学生的特长和潜能, 同时要照顾到每一位成员, 使每一位成员都能发挥所长, 又能团结合作。

三、实施计划

理论与实践总是会有差距, 在实施过程中, 有些地方与计划会有出入, 也会有一些没有预计到的问题, 教师在这时候要和学生一起研究对策。在真正开始养殖热带鱼后, 本组也遇到了很多问题。

1. 课程时间。

学校安排的课程时间是每周固定的一节课, 而养殖热带鱼是一个连续的过程, 从第一步养水开始, 就出现了时间不协调。养水主要的目的是要培养出硝化菌, 一般三天完成, 三天后把鱼放入水族箱, 这就和课程时间有冲突。开始养鱼后, 每天都要进行日常管理, 一旦发现水族箱中有异常, 也需要及时处理。通过和教务处申请, 本小组的课程时间就改为弹性时间。

2. 课程经费。

购买器材、水草和鱼都需要经费, 而每个课题组的经费都是有限的。在实施过程中, 如何在有限的额度内合理的分配, 也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对计划做一些调整。

3. 实际操作。

由于老师和学生都是第一次接触热带鱼的养殖, 也已经做好了理论知识的准备, 但真正在动手的时候, 就发现了很多操作性问题。如种水草种得浅会浮起来, 种得深根部又不好伸展, 换过滤棉和滤材时水管的装卸等问题。这时, 需要向水族店请教, 并耐心的摸索和练习。

学生是课题实施的主体, 在实践中不断的遭遇问题, 在问题中主动的探索解决方案, 在探索中不断的累积知识。在这个过程中, 小组成员的相互补偿, 集体智慧的结晶、分工合作的交流会使每一个课题轻松解决。教师在实施过程中是小组的参与者, 同时也要给予正确的指导, 当小组成员间出现意见分歧时, 也需要教师及时的调解。

四、交流和评价

在研究性课程的汇报课上, 本组成员分工合作, 制作了精美的课件。有热带鱼的图片, 有简洁的文字说明, 有成员操作时的照片, 有每位学生的感受, 最后是一段视频, 里面是热带鱼欢快的游着。这是整个课题组劳动的成果, 集体智慧的结晶。学生通过辛勤的劳动, 终于养出了一缸美丽的热带鱼。

学生的付出是希望得到肯定的, 而且为了促使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和实践能力的提高, 研究性课程更为注重对研究过程的评价, 注重在学习的过程中思维方法的学习和思维水平的提高。所以平时要坚持指导性和激励性原则, 使用鼓励性语言, 不要打击学生的积极性, 不求结论的标准化、惟一化。评价的关键看学生能否对所学知识有所选择、判断、解释、运用, 从而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换句话说, 研究性学习的过程本身也就是它所追求的结果。

学生在整个课程的进行当中, 发挥了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 他们通过主动探索、体验、实验等一系列实践活动, 学会对大量信息的收集、分析和整理, 在养殖过程中, 不断的出现问题, 同学们都会查资料, 分析和整理, 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这培养了学生独立的观察、思考和判断能力, 也提高了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而教师不再是单纯地传授知识, 而是给学生一些指导意见, 全程以学生为主体, 由学生在独立或团队工作、计划设计、时间安排、实际操作、成果展示等方面发挥各自潜能, 完成每一个项目。在情感上, 学生的收获也是很多的, 他们分工合作, 查阅资料;热烈讨论, 制定计划;动手操作, 任劳任怨。克服了一个个困难, 努力完成计划。为鱼的健康开心, 为鱼的死亡难过, 学生在体验这个过程, 而不再看重结果, 探索知识的过程及其方法比获得知识本身更重要。这样的经历对学生和老师都是很有助益的, 不仅可以提高师生的整体素质和能力, 也是今后学习的强大动力。

参考文献

[1]付钟.浅谈高中生物新课程的探究性学习[J].新课程研究, 2011, (218) :130-131.

[2]王雪松.生物研究性学习的思考与实践[J].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0, 6 (118) :112-113.

篇4:学习法律与生活感想

关键词:《职业道德与法律》 走心 生活

一、把握教材,引导学生走进生活

学生的世界是精彩的,也是纯真的。然而,他们在现实生活中往往会发现一些和书本上或与教师所讲的相矛盾的现象、事件,产生许多困惑。在认识这些生活问题的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生活态度等,走进学生的世界,这是老师应该做的事情。

在《职业道德与法律》教学中我们要特别关注中职学生正在进行中的现实生活,做到有针对性、实效性。如教学《感受道德之美》,在“走近道德”环节,可让学生在校园里观察:学生穿着大方简朴;教室整洁干净废纸杂物都放在专门的箱子里;校园里来往的学生很多,但却很安静没有喧闹声;食堂里看不到剩饭剩菜;学生在校园里遇到熟悉或不熟悉的老师都会主动问好……组织学生思考进行小组讨论,通过学生收集资料,帮助课本理论联系实际,使知识变得直观易懂,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组内讨论锻炼学生语言表达能力,促进学生思考、探索,吸引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组间交流培养学生竞争意识,在竞争中发现他人、反思自己。引出道德就在我们身边的每一件小事中,在我们生活的每一天中,同时导入道德的含义以及道德包含的内容。

在教学中,教师必须在立足课堂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模拟情境”生活,让道德从社会生活中来,又回到社会生活中去,努力使课程生活化,从而拓展职业道德与法律的教学空间。

二、拓宽教材,引领学生感悟生活

真理是在实践中才能体验其价值的,学生道德观念在生活中才能得到广泛的认同。我在上《增强规则意识》这一课时,先安排学生看一组图片,然后做一个课堂小调查,我提出疑问:“你遵守交通规则了吗?如果你看到不遵守交通规则的现象你会怎么办?通过调查学生每人心中都有了自己的行为标准。职业道德与法律课上学了遵守社会公德、家庭美德,排队时不拥挤,给老弱病残的人让座,家庭成员之间相亲相爱。可在现实社会中经常遇到一些人依仗身强力壮横行霸道、欺凌弱小,对老弱病残的人是视而不见。我们要正视这种社会现实,引导学生树立自己的是非观念,按自己的是非观念去实践一下,你有何感受?人们对你有何评价?学生就有可能从人们积极的评价中,自己的情感体验中获得的知识,重新审视自己的行为,建构起自己的内心道德标准。

教师的创造才能、主导作用,正是在处理这些活的情境中得到发挥,这些活的情境向教师的智慧与能力提出一系列的挑战:当学生精神不振时,你能否使他们振作?当学生过度兴奋时,你能否使他们归于平静?当学生茫无头绪时,你能否给以启迪?当学生没有信心时,你能否唤起他的力量?你能否从学生的眼睛里读出愿望?你能否听出学生回答中的创造?你能否觉察出学生细微的进步和变化?你能否让学生自己明白错误?你能否用不同的语言方式让学生感受关注?你能否使学生觉得你的精神脉搏与他们一起欢跳?你能否让学生的争论擦出思维的火花?你能否使学生在课堂上学会合作,感受和谐的欢愉、发现的惊喜?

三、超越教材,丰富学生的认知环境

1.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整合。如在讲《公正处理民事关系》内容时,让学生利用互联网的资源库内查询,以对该节内容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在实施中发现,学生对这种知识拓展的方式非常乐于接受。

2.头脑要有风暴。头脑风暴法是指教师提出某些社会现象或问题,要求学生尽量提出不同的想法,通过随心所欲的联想,学生可以在轻松而有目的的气氛中理解和吸收知识,也是一种拓展思维的好方法。比如《依法进行生产经营》这一课中在“如何产生好的企业想法”的授课过程中,我们针对“北京存在的流浪猫现象”,提出这样一个问题:“看见流浪猫,你想到了什么?”让学生展开想象,自由发挥,最终引出建立一个宠物养老院的商业想法,因为如果存在这样的养老院,宠物的主人可能花一点钱把他们送到宠物养老院,而不是遗弃他们。从而使学生能够充分发挥想象,激发他们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

中职学生的德育教学是国家培养综合素质人才的必修课,是弘扬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法治社会的基本方式,重点在于学习者的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生活让空洞的德育学习形象化、生动化,以达到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鲍里奇.有效教学方法[M].江苏教育出版社.

篇5:法律与生活学习心得

我一直就特别喜欢法律的那种魅力,小时候经常看《今日说法》,因此撒贝宁老师一直是我的偶像。但是法律是个很复杂的东西,小时候只是看电视的情节,也不明白到底是根据什么判决的,总是感性的判断是非,对法律了解甚微,因此缺乏理性。上了老师的几节课,虽然时间很短,但是受益良多(但是法律实在太繁琐,真的很佩服学法律的人)。关于这门课,首先得明白什么是法律。

法律是国家制定或认可的,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以规定当事人权利和义务为内容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社会规范。

法律是一种公平的规则,即人类在社会层次的规则,社会上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规范。它以正义为其存在的基础,以国家的强制力的保证实施为手段。法律需要逐渐变得适当宽容以利于社会和谐。法律属于上层建筑范畴,由经济基础决定,并为经济基础服务。法律的目的在于维护有利于统治阶级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是统治阶级实现其统治的一项重要工具。所以,法律是阶级社会特有的社会现象,随着阶级斗争的产生、发展而演变,最终它也将随着社会阶级斗争的消灭而自行消亡。在古时候法律是指律令或刑法;由立法机关制定,国家政权机关保证执行的行为准则。法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过程化产物,从人类社会早期的行为和社会关系的习惯法的产生,到国家的诞生,诉讼与审判的出现,再到权利和义务的区别开来,在不同的国家在不同的时代,法律被赋予了不同的含义,但一成不变的是:法律是被国家赋予的强制性社会规范。

法是治国之本、安邦之基。国家要实现法治化,就必须有社会公众对法律的尊重、认可和接受。正如亚里士多德所言:“邦国虽有良法,要是人民不能全部遵循,仍然不能法治”。自党的十五大全面推进法治建设以来,全国各阶层都在努力提高自身的法律素养以适应时代的发展。法律素养指人们对法律的知识内化、实践运用并自觉提高的能力或素质。大学生的法律素养则是专指大学生这一群体对法律的知识内化、实践运用并自觉提高的能力或素质

我作为一个即将走向社会的学生,知法是重要的权利义务,学法是必修课程,守法是重要的内容,用法是基本框架,护法是重要的基本职责。然而许多人不懂公民基本法,所以即使有自己的权益受到侵犯,也不懂利用这些法律武器来维护自己。学生作为祖国的主要发展力量,学好法律是一件重要的事情,用法也有实际的必要.“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法律作为约束国家公民的工具,需要我们大家认真学习。法律是一种调整人们行为的规范,它与我们每一个的学习、生活、工作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渗透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是我们的保护神。法律的意义在于通过人们生活中各个方面的规范和约束来达到整个社会的和谐、有秩序的一目的,从而使人们的生活安定、美满,所以法律也有很温情的一面,只是人们往往没有意识到。法律作为社会基本规则,通过对各种行为的规范和对不法行为的制裁,体现了正义和公平,所以象征法律公正的正义女神一手执剑,一手执天平,蒙上双眼是为了对所有的人都同样对待,不因个人的身份、地位的不同而有所差别。法律知识是我们必备素质之一,我们必须通过它,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促进和规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正确的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问题。公平交易,平等„„,在生活过程中,遵守法律,享受个人权利,履行义务。

在法制社会里。每个人时时处处对都离不开法律,作为一个公民,在日常生活中就应该遵守法纪。如果我们不小心违反触犯了法律,应该勇于承担责任按照规定进行补救,千万不要耍小聪明,结果反而会害了自己,我们不但要遵守有明文规定的法纪,做一个合格的公民,还要警惕那些有可能导致违法的不良诱惑。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发展和社会主义法制制度的逐步建立及完善,社会对每个人的要求越来越高,法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依法办事,已成为人们的共同信念,一个国家的法律体制完善与否也日益成为衡量这个国家现代化程度高低的标志,我国法律法规也日趋完善,只要留意不难发现我们身边无处不存在法律的气息。《未成年人保护法》、《教育法》、《教师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现代社会是一个法制社会,作为一名青少年要学习法律知识,学法才能知法,知法才能守法,知法才能用法,知法才能护法,只有全体人民的法制意识加强了,才能实行依法治国,我们的国家才能不断强大。然而,根据管家有关数据表明:我国青少年犯罪率呈大幅度增长趋势,可见增强法律意识、提高法制观念对我们来说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在学习过程中,老师给我们讲解了很多鲜活生动的案例,使我们理解了国家对于未成年人的保护以及交通事故赔偿等方面的内容。让我们更加懂得在生活中应该怎样维护自己的权益,提高对法的重要性的认识,增强法律意识,另一方面,我们更应该通过学习这门课程,加强自我修养,依法规范自己的行为

由于我们专业的知识体系过于单一,导致我们很少接触到能使自己综合素质提高的知识。而这门课很好的弥补了我们专业所缺乏的,并使我们的知识视野扩大。对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很有好处。比如:在找兼职做的时候,能够更好的维护自己的利益等。

我们青少年在身体发育成长的同时,也是世界观、人生观逐步形成的关键时期。我们面对的世界,有鲜花也有野草;有阳光灿烂,也有夜暗阴霾,有携手同歌,也有拼搏竞争;在我们渴求知识,崇尚善良的同时,也最容易受到不良社会风气影响,被愚昧左右和欲望诱惑,从而出现违纪、违法甚至犯罪的可怕事件.所以我们要从小就学法、知法,才能宏扬正义,远离邪恶。

邓小平爷爷早就指出“法制教育要从娃娃抓起”。但是对于我们学生来说,我们或许只是一个正在叩响法制大门的学生,对所谓的法制只略知一二,但是迎着时代的朝阳,法制对于我们来说再也不是一个陌生的名词了,它引导着我们的生活,引导着我们的学习,引导着我们前进的步伐。作为21世纪主人的青少年朋友,只有学习、掌握必要的法制知识,才能迈好人生的第一步。人生的路很漫长,打好基础是人生之旅的关键所在。我们广大青少年只有认真学习法,才能在未来做一个知法的人;因为只有知法,才能成为一个守法的公民;只有我们自己守法,才能用法律武器来保护自己的权利,进而借助法律维护他人的权益,维护国家的利益,维护法律至高无上的尊严!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未来的国家是法制的国家,而法制的国家只有尊重法律的人民才能创造出来,正如大哲学家苏格拉底所说的“守法精神比法律本身重要得多”,所以我们新一代的青少年应该懂法,用法,守法。知道什么能干,什么不能干,该用法律的时候就去使用,同时自己要遵纪守法。直白的,委婉的,无论何种表达方式,我都希望大家能去使用,将法律用于生活之中,宏扬法制精神

我认为法律是安全的眼睛,懂法就能辨明邪正,认清是非;法是知慧的窗口,对人的思想进行点拔,行为加以制约。21世纪是一个法制社会,所以我们一定要了解法律的重要性,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我们知道宇宙中的星球,都在按照各自的轨道运行,否则就会发生天体大碰撞;马路上的车辆必须遵守交通规则,不然就会发生交通事故。我们生活在社会上,必然也要受到法律的约束,任何人在任何情况一旦违反法律,也会被追究法律责任。

篇6:大学学习生活感想

没有阳光,就没有日子的温暖;没有水源,就没有生命;没有父母,就没有我们自己;没有亲情友情和爱情,世界就会是一片孤独和黑暗。所以,无论是生活还是生命,都需要感恩。即使你有了缺憾,也不要怨声载道,要让坚强闪耀,让感恩绵延!

生活是五味瓶,酸甜苦辣咸齐备,不会一味苦涩不堪,亦不会一味香甜可口。上帝是公平的,当他关了你的门后,必会为你留下一扇窗,所以,不如意时,请微笑对待生活!

在大学几年里,接触了许许多多的事,也跟随团队去参加过一些爱心活动,毕竟,要学会感恩,学会回报社会!记得那次,去了残疾学校,为那些小朋友或是同龄人带去些许安慰(问),他们身残志坚,没有被自己的疾病打倒,而是选择用勇敢的姿态面对生活,用温暖的爱回报社会,感恩他人。他们大部分是父母的弃儿,是路人取笑的对象,是被同情的可怜儿。他们或是手脚不方便,或是先天性失聪,或是后天致盲等,可他们依然顽强的活着,靠着毅力,一步一脚印地成长着,似一株弱小的向日葵,只要有一丁点阳光,他们便坚强地活着。自强自立的他们在我们眼里变得高大,普通人可以做的事,他们在尝试几十次后亦可以掌握了。他们的自强令我们钦佩,他们的感恩之心更让我们哽咽,据里面的老师介绍,他们在探望者到来之前都无比期待,亲手做好纪念品,费了很大劲,小小的礼物承载了他们满满的感激,满满的爱;即将分离时,他们以眼噙泪珠相送,此等厚待,我们满足已。巴尔扎克曾经说过:“挫折和不幸,是天才的进身之阶,是信徒的洗礼之水,是能人的无价之宝,是弱者的无底深渊。”生活中的失败和挫折是不可避免的,关键在于怎样面对挫折,只有坚强不息,永怀感恩,才会到达成功的彼岸。

自强在闪耀,感恩在延续!

年轻时生活充满挫折,坎坷,尚且可以拼一拼,可是那些孤寡老人呢,厌倦了曾今的拼搏,想平平静静的过了下半辈子,可是因种种原因,他们被遗弃在空荡荡的敬老院里,虽然有其他老人的陪伴,但是少了亲人的关怀照顾,未免会孤单寂寞,但他们有意识的还是自力更生,即使行动不便,也无妨。我们怀着复杂的心情去探望他们,他们像见到亲孙子孙女一样,待我们无比亲切。久违的熟悉的感觉,在异乡让我们感动。当我们不小心提及到家人时,他们认为,自己老了,不应该拖儿女们的后腿,儿女们应该有自己的生活,自己不打扰他们是无可厚非,毋庸置疑的!可怜天下父母心啊,一生为子女操劳,奔波,即使没能得到子女照顾,他们亦无悔!他们认为少了子女,却多了更多的亲人,那些探视者对他们都很好,院里的工作人员也把他们照顾得无微不至的。他们说要感谢政府,感谢社会有心人,也感谢我们带去的温暖!他们没有得到子女的赡养,却还处处为他们着想,对于关心他们的人,他们更是怀恩在心!他们拥有了一颗懂得感恩的心,他们的世界也因这颗心而明亮!

怀抱一颗感恩的心,就像在生命的旅途中点燃了希望;怀抱一颗感恩的心,就像在人生的海洋中拥有了一艘坚固的船;怀抱一颗感恩的心,就像黑夜里多了一丝阳光……心存感动,因为真诚;心存美好,因为欣赏;心存平和,因为宽容;心存幸福,因为感恩,心存感恩,让爱传递!

篇7:张奇睿学习生活感想

张奇睿

我是三年级(12)班的张奇睿,我是一个热爱学习热爱生活的人,我的兴趣爱好有很多,比如我很热爱数学,特别喜欢有趣的数学题,还曾被老师封为“数学大王”;我还喜欢爵士鼓,最期待的就是周末去鼓校练鼓;我也喜欢和爸爸妈妈一起出去旅游,增长知识„„

先谈谈我的学习吧!

进入三年级后,一次偶尔的机会,爸爸帮我报了华罗庚竞赛,竟然通过了初赛,我心里很高兴,我觉得拿不拿奖不重要,开心才好,现在我给自己定了一个小目标,每天完成两题竞赛题,一定要坚持下去。在平时数学考不好的时候,我经常会拍着自己的小脑袋说:“哎,这题目不应该错的呀!为什么我会错呢?”这时爸爸总会说:“考试没有什么粗心不粗心的,错了就是错了,如果每个人都说自己是粗心,那大家岂不都是满分啊?”想想也是啊,学习来不得半点马虎。

我觉得语文要学得好,首先要把字写好,你写试卷的时候字不能太马虎,否则也会被扣卷面分。如果字不好,就会可能出现这种情况,在作业和考试时候把自己写的字认错,影响下面的答题,结果越答越乱。另外我还想说你在写作文的时候要围绕着题目和自己的中心点写,写的时候还可以套用书上的原句,要相信书上的句子要比作文上的句子好很多倍,要相信课本才是最好的作文选。另外结尾一定要写得生动有趣,这样你的作文分数就会很高。

在学习英语的时候,我爱上了自然拼读,我每天早上都看和听,而且要很有耐心的看完听完,平时爸爸妈妈不许我乱看动画片,看看自然拼读的动画片还可以过过动画瘾啦。不仅看自然拼读,在学校还要认真地学英语,我在课堂上一定会认真地听王老师讲课,积极举手发言,参加课堂活动。

平时生活上,有时候我会觉得很快乐,比如:玩游戏赚钱的时候,看冰雕、玩冰滑梯的时候„„有时我也会不快乐,比如:玩大富翁游戏亏本的时候,生病的时候,受伤的时候,被别人嘲笑的时候„„当然我有时候也会后悔,比如在跳蚤市场上卖了东西又想买回来,可是别人却不肯卖了„„

篇8:学习法律与生活感想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根据2005年《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提出的“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总体要求,为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我们对“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以下简称基础课)提出教育生活化的教学改革新思路。基础课教育生活化的原则是,教学内容紧密结合社会现实和大学生的生活实际,从社会现实和学生生活出发,以问题引导思考,以理论分析生活,以价值引导选择,使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具体化、生活化,使马克思主义理论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化成为学生的信念,成为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

基础课教育生活化模式的具体环节是,首先,将教学内容进行专题化设计,以教育部指定教材内容为本,以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道德素质、法律素质以及综合能力为宗旨,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主要内容,结合本学科重点、难点、社会热点和大学生成长中所面临的现实问题,重新整合教材的教学内容,设计七个教学专题,包括,大学与大学人生;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与角色定位;大学生的理想信念与就业创业;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与民族精神培育;大学生的道德教育与素质养成;大学生的人际交往与全面发展;大学生的法律意识与素质养成;我国的法律体系与实体法解读。每个教师选择有研究基础和专长的一个专题,在全校循环授课。其次,实践教学是基础课教学的重要环节,纳入教学计划,规定学时和学分。主要内容是选择与课程教学内容相关并与社会现实紧密关联的社会热点、与学生成长和发展有关的问题,设计实践教学模块,包括社会调查、人际交往训练、职业生涯规划、创业指导训练、名著选读、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等社会实践活动形式;学生自主选择实践模块,自己设计实施,写出实践报告,实践报告成绩按比例计入期末总评成绩。

经过一个学期的教学改革试验,教育生活化模式获得了极大的成功,调查结果显示,基础课成为大学生最喜欢也最受益的一门课。笔者认为,基础课教育生活化模式的经验主要是,将教学内容与社会现实和学生生活紧密结合,教学过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将学生关注的现实问题融入教学,实现教学宗旨与学生需求的结合,教学理论与现实生活的结合,价值引导与情感感染的结合,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结合。

二、基础课教育生活化模式的具体要求

(一)教学宗旨与学生需求相结合

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任务是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以思想道德建设为基础,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基础课主要进行社会主义思想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帮助学生增强社会主义法制观念,提高思想道德素质,解决成长成才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这种教育宗旨能否实现,关键是以什么样的方式让学生自愿接受这种教育。大学生非常渴望在课堂中学到有助于他们成长的经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成效的关键是怎样把学生的期望融合到教学过程中。因此,教学内容要贴近学生要求,教学方法要体现问题引导,解决学生关心的问题。

哪些是学生关注的问题?一是关于自身成长的问题,例如,刚刚走进大学校门的大学生要自己独立地处理学习、人际交往、集体活动等一系列问题,学习目标的确定,怎么样制订学习规划,如何使大学生生活充实而有效率?这些大学生需要解决的问题应该成为基础课的基本内容。二是关于社会现象分析和价值引导的问题,如社会上出现的一系列价值观扭曲现象如何解释,如果这样的事发生在自己身上会怎样处理?对这些问题教师要引导学生展开讨论,从讨论中认识他们的价值取向;在此基础上,教师要有能力作出合理的令人信服而又科学的价值分析,对学生进行正确的价值引导。分析与学生成长有关的问题,分析感到困惑的社会现象,学生才会感觉这种课程贴近社会现实和学生生活,才会有兴趣。在对生活和社会现象的分析中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导,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得以提高。教学内容联系学生的生活现实和成长现实,解决学生困惑和想要解决的问题,契合学生的需求,这就实现了教学宗旨和学生需求的结合。

(二)教学理论与现实生活相结合

理论和现实生活的结合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一个根本特点,马克思主义是理论的,也是生活的,从它的功能“改造世界”来说,它归根到底还是生活的。基础课的教学过程要体现以生活解读理论,以理论指导生活。首先,以生活解读理论。要使当代社会的宏大时空和学生生活的时空环境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源头活水,教学内容中感同身受的生活场景的再现,会对学生产生视觉听觉的冲击,心灵上受到震动,可以更深刻地理解理论。例如,在“大学生的人际交往和全面发展”这一专题中,教学设计首先是了解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现状。教师对大学新生一进大学校门师哥师姐热情接站、周到服务的入学场景以图片方式再现,让学生认识到这就是入学的第一堂人际交往课。这种生活场景的再现,使得学生能够现实感受到人际交往的一些原则,如诚信、助人、宽容、合作等,使得这些原则鲜活起来。学生也可以从自己的不同交往方式中体会到交往态度对人和人之间关系的影响。因此,理论的生活化可以促使学生对生活进行反思。在讲到人际交往的原则时,教师讲了一个刚刚毕业的大学生的故事,因为她善良而真诚地尊重别人,甚至是一个几乎是人人都要躲避的求乞者,从而获得用人单位对她人格的肯定,获得了她梦寐以求的工作。在生活场景的再现中传递了价值引导,对学生情感的冲击和影响是深刻的。

其次,语言表达生活化、时代化。在话语内容上,要贴近学生的生活世界。一方面,理论话语要反映社会生活,将现实社会的热点和焦点话题置于讨论中,引导学生在价值冲突中学会思考、比较、判断、选择。另一方面,话语要密切关注学生个体生活,将理想道德的宏大叙事与个体的日常生活相结合,真诚关爱与帮助学生,解决其实际问题,从而为学生接受理想信念和道德法制教育提供内化的情感动力。因此,传播话语应建立与生活世界的广泛联系,拓宽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个人之间的对话语境,只有这样,理论话语本身才能易于被理解和接受。语言作为信息传递载体在理论讲授过程中具有相当关键的作用,时尚化的语言表达因其强烈的语感冲击力往往产生出奇的教学效果。生活在当前的信息时代,大学生每时每刻都在与各种各样的新闻、媒体零距离接触,接受世界各地即时传递的信息。人们频繁的交流与互动使网络语言不断催生着另类的表达,“给力”、“神马都是浮云”、“雷”等这些最初产生于网络的词汇已经渗透到人们生活的各种语境中,甚至逐渐演变成为大众所认可并被主流媒体接纳的语言文化,成为人们传递信息、表达态度的公共话语。鉴于这一事实,基础课教学也应汲取语言表达中的时尚元素,根据现实需要充分弥合理论教学与学生生活实际之间的交流距离,尽可能通过营造贴近学生生活的话语体系,实现教学语言与生活语言的最佳契合。因此,在可能的情况下,将学生熟知的网络流行语信手拈来,辅助讲授相关理论,这不但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而且提升了教师的亲和力,拉近了教与学之间的距离。古人云:亲其师,信其道,这无疑会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三)价值引导与情感感染相结合

对于基础课来说,要达到对学生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塑造,需要对学生思想和心灵产生影响和冲击,在情感的感染中渗透价值的引导,促使学生知识体系向价值体系和信仰体系的转化。教师热爱自己的事业,体现出教师对学生的一种使命感和责任感。只有先感动自己才能感动学生,当教师怀着真情、热情和激情对学生传递对生活的认识和对生命的感悟时,这种真诚是能感染学生的。针对大学生刚刚走进大学的迷茫、不知所措,教师为他们读了“一封母亲写给世界的信”,当教师用声情并茂的语言阅读这封信时,教室里鸦雀无声,学生用心在体会母亲对刚刚进入大学校门的孩子的那份牵挂和希望,母亲请世界教育自己的儿子,“教予他,磊落的失败远比欺骗更荣耀;教予他,自有我信念,哪怕人人言错;教予他,可以最高价付出自己的精力和智慧,但绝不能出卖良心和灵魂;教予他,置群氓的喧嚣于不顾,在自觉正确时要挺身而战”[1]。教师能够感受到学生那种心灵的震撼。马克思曾说“激情、热情是人强烈追求自己的对象的本质力量”[2]。这种情感的震撼能激发学生对其中价值内涵的仔细品味,这种情感的力量会使得学生的知识转化为价值和信仰

(四)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结合

当代的大学生有很强的自我意识,参与意识强。针对这样的特点,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必须是引导式的,教学过程要尊重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参与性。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过程中,会由于受众的情感得不到尊重,或者受众只处于一种被动接受没有话语权的地位,而导致马克思主义话语的失效或反效。因而,教师要真诚地尊重、关爱和激励学生,调动学生的积极情感;同时要通过对现实问题的分析,给学生以交流、探讨的机会,让学生自己思考、判断,学生会有被尊重和肯定的感觉;在此基础上,教师给以价值的分析和引导。唯有如此,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话语才能真正成为联结传播者与受众的桥梁,作为传播者的教师才能从一个控制者、支配者转变为一个真诚的交流者、对话者。

首先,要做到以问题引导思考,发挥学生的主体性。问题引导既可以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又能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学生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有时会感觉很困惑,如何分析这些社会现象,包括发生在大学生中的现象,他们会希望教师给出一个合理的解释,能给一个正确的引导。面对学生的这种需求,在讲授“大学生的道德教育与素质养成”这一专题时,教师以两个案例开始,一是药家鑫案件,药家鑫的举动、药家鑫案件后其同学的“雷”人语言所反映的是一种什么样的价值观?当药家鑫用伤害别人的生命来维护所谓个人的利益时,人们对他的看法却有争议,这是为什么?这样的追问启发学生思考,并检视自己的价值观。广州佛山女童小悦悦被两货车碾压,18个路人经过看到却无动于衷,导致孩子死亡。通过这个案件,教师让学生思考这种冷漠是否是当前社会的一种常态?这是一种什么价值观?传统的美好道德还有多少存在人们的生活和行为中?什么是现代人最核心的道德价值?这两个案件对学生的内心冲击非常强烈,带着这样的问题展开对“什么是道德、中华民族的传统道德、现代道德规范、大学生道德现状,以及如何提高大学生道德素养”的讲授,大学生就感受到道德教育的重要性,也感受到自省、慎独以及践行社会主义道德的意义。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在内容和思想层面上,表现为能带动学生思考;所提出或者引发的问题要有内涵,要有思考价值,如社会呈现这样一种状态深层的原因是什么?怎样提高整个国民的思想道德素质,改良社会风气?是否应该掀起一场全民良心自救行动?学生在教师的启发下积极思考,并有同学自发开始进行大学生道德现状的问卷调查。

其次,实践教学的自我教育。在教育生活化教学模式中,实践教学环节是学生必须自己实施的环节。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选择实践模块,自行设计、规划,然后按照规范的格式提交实践活动报告。无论学生选择什么样的选题,他必须自己提出问题,进行分析、总结,或者自己组织活动,整个过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在整个实践过程中,学生的问题意识、问题分析能力和组织交往能力都得到提高,是学生自我锻炼、自我提高的过程。

三、基础课教育生活化的层次性

基础课内容包括理想信念的树立、道德素质的提高和法律意识的培养等内容,对于大学生的成长来说,这些指导生活的精神力量是通过信念、价值、思维方式体现出来的。

(一)马克思主义作为信念对生活进行指导

信念是一种强烈的情感力量,当一个人对某一个东西产生信赖、信任并把它奉为圭臬时,这种信念便会成为强大的精神力量。当一种理论被作为生活和行为的指导时,是以对这种理论的信任或信念为前提的,而理论具有科学性并体现出对生活的指导价值学生才会“信”。这就要求思想政治理论的讲授一方面要体现出理性的逻辑力量,另一方面要表现出对生活的指导价值和对学生成长的意义。马克思主义也正因为它的科学性和对现实生活的指导而被信仰。基础课的内容包括理想信念的树立、人际关系的处理、道德素质的提高、大学生创业意识和法律意识的培养等,这些都体现出对大学生成长的作用。

(二)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价值观对生活进行价值的引导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目的是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因此,它所传授的不仅是知识体系,更重要的是要把知识体系转化成价值体系和信仰体系,使马克思主义理论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成为大学生生活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基础课各专题关于现实问题的思考、价值现象的分析都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导,从而帮助大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价值观,实现现实生活中正确的价值选择。

(三)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思维方式进行认识的引导

道德意识和法律意识不仅是一种价值选择,也是一种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不是自发地形成的,而是需要有意识地培养和训练才能成为一种习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过程也是培养学生分析能力和辩证思维方式的过程。许多经典话语具有相当强的思想冲击与震撼力,在教学过程中,在适当情况下可以引用经典话语,以其简练与深邃展现马克思主义理论表达方式的“内在美”。对这种经典话语的理解可以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而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则有助于其形成对生活和行为方式的反思意识和批判态度,从而有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

总之,基础课教育生活化模式使抽象的思想政治理论具体化、现实化、生活化,在解决学生思想之困惑、分析社会现实问题的过程中,马克思主义理论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被理解和掌握。教学内容生活化、教学方法生活化、教学过程生活化、基础课教育生活化模式因为贴近现实生活和学生生活而使马克思主义理论更具有亲和力、可理解性和可接受性,也有助于大学生良好行为方式的养成和个性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美]安妮.斯通;罗顺文译.一位母亲写给世界的信[J].深圳青年, 2003, (1) .

上一篇:与赞美的词语下一篇:执业兽医资格证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