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醉驾入刑中的相关司法适用问题

2022-09-10

一、醉驾标准的适用现状

目前, 我国醉酒驾车的标准是根据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2011年7月1日起实施的《车辆驾驶人员血液、呼气酒精含量阈值与检验》。我国对醉酒的检测主要是通过血液、呼气酒精含量相结合的办法, 即血液中的酒精含量大于80mg/100ml属于醉酒驾驶, 大于或者等于20mg/100m小于80mg/100ml属于酒后驾驶。此外, 对于血液中酒精含量未达到饮酒标准的驾驶人员, 还要采取唾液酒精检测的方法, 对于落后地区, 可以采取人体平衡的方法来检验是否醉酒, 据相关数据显示, 醉驾入刑实施以来, 全国查处的醉酒驾车等情况大幅减少。

二、社会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一) 实践中酒驾后的法律规避问题

在醉驾查处过程中, 酒后驾驶者基于“醉驾入刑”的威慑力, 会想方设法阻碍交警执法。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表现: (一) 扰乱执法秩序。个别驾驶者通过当场饮酒来抵制执法人员进行的酒精检测。 (二) 弃车逃跑。驾驶者被查时弃车逃跑, 等酒醒后投案, 因不能查处醉驾的事实, 企图减轻处罚。 (三) 冒名顶替。醉驾者交通肇事后找人冒名顶替来蒙混过关。[1]

(二) “醉酒”标准的认定

醉酒的标准是血液中酒精含量大于或者等于80mg100ml, 由于每个人的耐酒性不同, 所以单纯以血液酒精含量作为醉酒的标准, 并不能真实地反映每个人的情况。由于醉酒标准过于单一和绝对, 很可能会出现扩大打击面和滥用刑法的情况, 因而不利于现实生活中公平的实现。[2]

(三) 犯罪标签化的问题

醉驾入刑在给受罚者带来的道德耻辱感的同时, 也使其背负了一个“坏人”标贴而处处受到社会歧视和排挤。我们知道, 对于醉驾人员的短期自由刑, 容易产生犯罪人员之间的“交叉感染”, 不利于社会良好风气的净化。[3]

(四) 量刑问题

目前, 醉驾的刑罚主刑为拘役, 因为醉驾并非主观恶意的故意, 拘役即可达到目的。而附加刑则为罚金, 但《刑法修正案 (八) 》对附加刑罚金并没有规定具体的数额, 为“无限制罚金制”。在司法实践中, 法官对罚金数额的自由裁量权不利于具体操作, 且易出现滥用职权的现象。

三、对醉驾入刑的建议

(一) 加强交警的公平执法问题

对于“醉驾”的整治, 依赖于广大的一线交警同志, 这对交警公正执法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有不少醉驾者为了逃避惩罚, 拒不配合交警同志的工作, 或暴力相向, 或金钱笼络, 或打电话求情。在中国国情下, 民警如何抵制外部的干扰, 合法合理处理醉驾行为, 在技术和制度层面上给我们提出了更大的挑战。

(二) 增加限制性情节的规定

对于《刑法》第13条“但书”的规定, 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的, 不认为是犯罪。我们认为, 对醉驾者进行定罪要综合考虑行为人的驾驶记录、路况车况、实际危害后果、行为人的悔罪态度以及对公共安全的威胁程度等, 根据刑法谦抑性的原则, 减少打击面, 树立法律的权威。如果情节显著轻微的醉驾情形一律作为犯罪进入刑事诉讼程序, 会数倍于行政处罚。因此, 要充分考虑“但书”规定, 这样有利于减少社会资源, 节约司法诉讼的成本。

(三) 打击醉驾坚持惩罚与教育并用

刑罚的目的不在于严惩, 而在于对罪犯的预防及教育。处罚醉驾者的根本目的是要提醒醉驾者注意出行安全, 防止其再次醉酒驾车, 同时也对其他社会公众敲响了警钟。中国人的酒文化思想根深蒂固, 单靠刑罚处罚是不行的, 要做到惩罚与教育并用的手段, 对于一些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的醉驾行为, 依法减轻或免除处罚。通过对醉驾者的批评教育, 同样也可以达到预防、示范的目的, 而且有利于节约司法资源, 避免刑罚处罚所可能带来的“交叉感染”、行为人带有犯罪标签化的不良现象。

(四) 加大社会宣传

中国酒文化历史悠久, 饮酒已然成为人们生活和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就对“醉驾入刑”的实施增加了难度。喝酒虽然是个人的事, 但是醉酒驾车危害的却是公共安全, 这就要求人们要增强社会责任感, 为了自身及他人的交通安全, 做到“喝酒不开车, 开车不喝酒”。醉驾入刑的目的不在于严惩, 而在于保护人们群众的安全。同时, 良好的法治环境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准守与维护, 电视、网络、报纸、新闻要加大社会公益性宣传的力度, 引导市民注意出行安全, 从而提高人们的交通安全意识、推进依法治国的进程。

摘要:《刑法修正案 (八) 》自正式实施以来已有几年时间, 所带来的社会效果和法治效果十分明显, 但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如公安交警执法是否规范、执法程序是否严密, 证据标准是否合理及入罪标准的降低有可能促使更多的人犯罪。因此, 这就要求司法机关将刑事基本政策与具体实践相结合, 针对不同的醉驾案件区别对待, 以期使法制效果和社会效果和谐统一。

关键词:醉驾入刑,司法适用,问题,建议

参考文献

[1] 杨素敏.酒驾入刑后的实践问题探究[J].法制博览 (中旬刊) , 2013, 09:196-197.

[2] 赵秉志, 袁彬.醉驾入刑诸问题新探讨[J].法学杂志, 2012, 08:15-21.

[3] 戴斌.浅析醉驾入刑的法律适用问题[J].法制与社会, 2014, 14:273-274.

上一篇:《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下一篇:试论自主学习模式的实施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