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高校心理咨询工作中主要涉及的法律主体与法律适用问题

2022-09-11

我国高校心理咨询工作起步较晚, 目前尚属起步阶段:咨询师队伍复杂、专业化程度不高、咨询技术与咨询手段随意化, 咨询师与来访者权利义务划分不明确。很多咨询师与咨询来访者缺乏足够的法律意识, 心理咨询引发纠纷的法律案例尚不多见, 法律从业者对这一行业的法律问题也缺乏足够的处理经验。针对这一现状, 本文试就高校心理咨询中的法律主体资格及其权利义务的界定和法律适用问题进行论述和探讨。

一、高校心理咨询工作中主要涉及的法律主体

(一) 咨询师

作为高校心理咨询师, 首先是高校的教师或员工。享有和承担《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规定的教师权利及义务。同时作为心理咨询师, 在执业过程中应遵循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与社会保障部颁布的《心理咨询师职业道德准则》、各地颁布的“精神卫生条例”及相关法律法规。咨询师作为完全行为能力的自然人, 可独立成为法律主体, 也可与所在学校共同承担民事责任。

在美国, 学校心理咨询师的专业资格证书与执照的核发是一个法律过程, 各州均建立了心理学家的证照制度。在英国, 有专门关于高校心理咨询师保险和工作时数等方面的制度保障。在我国, 根据《劳动法》和《职业教育法》的有关规定, 对从事技术复杂、通用性广, 涉及国家财产、人民生命安全和消费者利益的职业 (工种) 的劳动者, 只要从事国家规定的技术工种 (职业) 工作, 必须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 方可就业上岗。2001年8月, 经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批准, 开始启动心理咨询师的职业化工作。由国家颁布的《心理咨询师国家职业标准》, 明确规定了成为一名合格心理咨询师需要接受培训的内容和步骤。但是, 专门针对学校心理咨询师的培养尚无具体标准。依据高校心理咨询师的工作性质, 《心理咨询师国家职业标准》、《心理咨询师职业道德准则》、《中国心理学会临床与咨询心理学工作伦理守则》等行业规范也适用于高校心理咨询师, 但其中涉及支付报酬的条款除外。

前文提到, 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组成比较复杂, 心理咨询工作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一部分, 尚不能在全国高校实现专业化、职业化, 很多学校心理咨询与其他形式的心理辅导工作分工尚不明确。此种情况下, 培养专业的高校心理咨询从业人员, 建立专门心理咨询机构显得尤为重要。咨询师与其他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应该实施不同标准, 区别对待。高校咨询师应参照英、美做法, 须具备较高学历和从业资格证书;而其他辅助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 如心理咨询机构工作人员, 学生工作管理者、辅导员、共青团组织指导老师等, 未必拥有相关学历和从业资格。校内专门从事心理咨询工作的机构负责接待咨询来访学生、开展团体辅导和指导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其在工作中应遵循与心理咨询相关的机构规范、行业标准、伦理准则和法律制度。除心理咨询以外的其他辅助性的工作可由辅导员、朋辈心理互助员、专业教师、兼职咨询师等承担。这部分人不适用心理咨询师职业规范, 但应接受校内心理咨询专门机构的监督和辅导, 遵循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原则。其在工作中产生的法律纠纷由校内专门心理咨询机构和学校承担连带责任。

(二) 来访者

在英、美有专门的法案保障学生权益, 如英国2005年重新修订的《特殊教育需求学生和残疾人法案》, 确保学校残疾学生 (无论是身体残疾还是精神残疾) 的特殊需求得到保障, 包括心理健康咨询中心提供的各种服务。我国尚无专门立法, 但我们可依据现有的民法通则等法律来界定来访者的资格和权利义务。

高校心理咨询来访者, 通常应为开设咨询服务的学校的在读学生, 享有和承担在校大学生基本权利义务。同时作为咨询来访者民法上规定的人格权利被放大, 受到特别尊重。18岁以上完全行为能力自然人可决定自身是否接受心理治疗;未满18岁或已经存在精神障碍的不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主体接受心理治疗需征得其家长书面同意。但学校在决定使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学生接受心理治疗时也应征得其家长同意, 避免产生纠纷。咨询过程中, 来访学生的知情同意权、隐私权得到特别保护。咨询师与来访学生应避免产生咨询师与来访者产生性和亲密关系、利益和剥削关系, 一旦违背上述原则, 使来访者权益受到侵害的, 来访者可以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刑法的相关法律规定, 维护人身权益、人格权利和财产权利。

特别说明的是, 高校心理咨询师与来访者在咨询以外可能存在师生关系, 这种双重关系有时会影响咨询师的判断, 如双方是直接师生关系, 应征得咨询师和来访者双方的同意, 并寻求专业督导。

(三) 学校

高校作为教育机构有义务遵循《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及当地精神卫生条例, 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心理健康服务。《中华人民共和国精神卫生法》规定“各级各类学校应当对学生进行精神卫生知识教育;配备或者聘请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辅导人员, 并可以设立心理健康辅导室, 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发生自然灾害、意外伤害、公共安全事件等可能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事件, 学校应当及时组织专业人员对学生进行心理援助。”已出台的地方性精神卫生法规中对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责任也有明确规定。如《北京市精神卫生条例》中规定:“学校应当将精神健康教育纳入教学计划, 针对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特点, 开展精神健康教育、咨询、辅导, 创造有利于学生精神健康的学习环境, 促进学生身心健康。高等学校和有条件的中小学校应当配备专业人员, 为学生提供心理咨询服务。”

心理咨询机构作为学校的一个部门, 学校享有指导其工作的权利, 也负有保障机构正常运转而提供设备、资金、人员的义务。学校作为独立法人机构, 可独立承担因心理咨询服务而产生的法律责任, 也可与个案咨询师共同承担法律责任。

(四) 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相关人员

前文提到心理咨询与心理教育的区别与联系。高校负有教育职责的教师和员工都可能成为心理健康教育的主体。而心理健康教育是大学教育的一部分, 它也渗透到大学教育的方方面面、时时刻刻。因此心理健康教育的主体没有严格界定, 教育方式可以多种多样, 在不违背相关法律法规的情况下灵活开展。《中华人民共和国精神卫生法》规定:“教师应当学习和了解相关的精神卫生知识, 关注学生心理健康状况, 正确引导、激励学生。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应当重视教师心理健康。”“学校和教师应当与学生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近亲属沟通学生心理健康情况。”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人员也应特别注意对学生人格权益的保护, 特别是涉及隐私权的问题, 应谨慎处理, 避免侵权。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人员有义务接受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机构的指导和监督。

二、高校心理咨询适用法律

目前, 我国高校心理咨询行为可以适用的法律如下:

(一) 精神卫生法

高校心理咨询也属社会心理健康服务体系的一部分。因此适用精神卫生法律法规相关规定。除2013年5月1日正式颁布实施的《精神卫生法》外, 很多地市《精神卫生条例》也已相继出台。因高校心理咨询不以盈利为目的, 因此不能适用《条例》中与“盈利”相关的规定。

(二) 《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

高校心理咨询因学校主体的特殊性, 不仅仅适用精神卫生法律法规, 还适用《高等教育法》、《教师法》等涉及教育行业的法律法规。

(三)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

咨询关系属民事关系, 适用民法通则相关条文。其中最重要的关于隐私的保护, 适用《民法通则》涉及人格权的法律规定。对于没有具体法律规定的问题, 应遵照民法通则第一章《基本原则》中规定的民事活动基本原则处理。

三、伦理、机构规范、行业规范和法律法规的关系

目前我国尚无关于心理咨询和治疗的专门立法, 《精神卫生法》、地方性《精神卫生条例》中涉及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的条文多是一般性规定, 对于职业过程中涉及的法律问题无专门规定。但我国现有中国心理卫生协会、中国心理学会、中国社会心理学会等对心理咨询行为以行业规范的形式进行了规定。怎样处理行业规范和法律规定的关系, 值得高校心理咨询和心理健康教育从业者关注。

我国现有心理咨询与治疗的行业规范中规定的内容属于行业伦理的范畴。而伦理与法律是存在区别的, 不能够将伦理性规范作为法律适用。伦理为法律提供基础或辩护, 但如果简单地认为法律底线是伦理, 容易混淆伦理道德问题和法律规范问题的根本差别, 造成法律与伦理的冲突。利益是法律的原动力和归宿, 归根到底是利益在驱动着法律的产生、存在与发展, 对利益的取舍与协调是法律创制活动的关键。今后制定心理咨询与治疗相关法律时, 应通过设定相关的利益协调与分配机制来引导咨询双方的行为, 实现心理咨询工作的正常秩序。避免把过多的伦理原则写入法律条文中, 以免造成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秩序的混乱。

《中国心理学会临床与咨询心理学工作伦理守则》第七部分规定了咨询伦理问题的处理:心理师在专业工作中应遵守有关法律和伦理。心理师应努力解决伦理困境, 和相关人员进行直接而开放的沟通, 在必要时向同行及督导寻求建议或帮助。心理师应将伦理规范整合到他们的日常专业工作之中。细则中还规定了“如果本学会的专业伦理规范与法律法规之间存在冲突, 心理师必须让他人了解自己的行为是符合专业伦理的, 并努力解决冲突。如果这种冲突无法解决, 心理师应该以法律和法规作为其行动指南”;“如果心理师所在机构的要求与本学会的伦理规范有矛盾之处, 心理师需要澄清矛盾的实质, 表明自己具有按照专业伦理规范行事的责任。应在坚持伦理规范的前提下, 合理地解决伦理规范与机构要求的冲突。”

高校心理咨询服务是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培养完善人格的高素质人才的重要环节, 建立稳定的、职业化的心理咨询服务体系已成为现代大学教育体系的基本需求。高校心理咨询工作亟待专门立法促进其健康有序地发展。作为高校心理咨询从业者和接受服务的高校学生都也应特别注意对于相关法律法规的学习和运用, 明确权利义务, 保护人身权益, 共同建设专业化和规范化的高校心理健康服务体系。

摘要:我国高校心理咨询工作起步较晚, 目前尚属起步阶段:咨询师队伍复杂、专业化程度不高, 很多咨询师与咨询来访者缺乏足够的法律意识, 咨询行为尚无专门法律法规可依, 法律从业者对这一行业的法律问题也缺乏足够的处理经验。但随着高等教育工作的发展, 高校心理咨询服务已成为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环节, 建立稳定的、职业化的心理咨询服务体系已成为现代大学教育体系的基本需求。本文试就高校心理咨询中的法律主体资格及其权利义务的给予初步界定;就高校心理咨询行为涉及的法律适用问题进行探讨, 并就相关法律与伦理道德行业规范的关系进行论述。

关键词:高校心理咨询,法律主体,法律适用

参考文献

[1] 刘希庆.论高校心理咨询工作中设计的法律问题[A].二十年“心”之探索——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理论与方法研究, 2010.

[2] 廖深基.论心理咨询和大学生隐私权的保护[J].福建工程学院学报, 2007.

[3] 徐大真, 徐光兴.我国心理健康服务体系模式建构[J].中国教育学刊, 2007.

上一篇:“安吉游戏”:顺应天性,自然发展下一篇:浅议农作物连作土壤改良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