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师爱激励后进生的进步

2022-10-05

作为班级管理的主要成员——班主任, 千万不能因为差生学习不好或表现不好而放弃对他们的培养与转化, 难道这些后进生真的无药可救吗?或许班主任的冷眼相看, 是把他们推向更为错误方向的助力。苏霍姆林斯基曾感叹:“从我手里经过的学生成千上万, 奇怪的是, 留给我印象最深的并不是无可挑剔的优生。”这种反差效应告诉我们:对后进生这样一个“与众不同”的特殊群体, 教育者必须正确认识他们, 研究他们, 将融融的师爱洒向他们, 让这些迟开的“花朵”沐浴阳光雨露, 健康成长。就像一棵弱小的幼苗, 必须得到园丁的精心呵护, 才能使他成长为参天大树。

一、以爱心抚慰他们的心灵

在班级管理中, 我始终将自己“与人为善”的爱心和班集体“普遍的友爱”倾注给后进生。在班集体, 我精心营造一种平等、和谐、友爱的气氛, 让后进生能够感受到集体温暖, 感受到自己在班上有一席之地。反之, 班主任不关心他们, 一心想着学习好、表现好的学生, 那么, 班主任的偏爱会强化一部分同学的自负心理, 班主任的冷淡则强化后进生的自卑心理, 使学生与老师之间产生隔膜。班主任对后进生的转化工作难度则加强了。怎样让后进生感受到班主任关心他们呢?安排座位, 我坚持好中差的学生间叉坐, 让优生帮助差生;课堂提问, 我激励后进生踊跃发言, 使他们把注意力集中到老师教课中, 更少时间思想开小差;班级活动, 我不忘留给他们一展身手, 表现自我的机会, 有时后进生的上台难免遭到学生的哄笑。这时, 我就鼓励他“你比座位上的每个同学都强, 因为你能上台表演。”下面的同学一听这话再也不敢哄笑了。对父母离异的学生, 经常与他们交谈, 解开他们思想中的困惑, 把家庭不正常带给孩子的心理障碍尽量化解。如我班的梦秋小朋友, 她的父母离异多年了。她一直跟她的爸爸和奶奶一起生活, 奶奶或多或少在孩子幼小的心灵中灌输妈妈的不是, 使孩子在内心深处对妈妈有一种不满的情绪。她妈妈从外地回来看她, 她避而不见, 甚至害怕来上学, 因为她怕妈妈把她带走, 感觉妈妈就像一只凶恶的狼一样。为此, 她妈妈伤心得大病了一场。我得知此事后, 除了做她奶奶的思想工作以外, 还把这个学生叫到办公室里, 跟她讲了妈妈是如何爱她, 当时她就流泪了。然后, 在她妈妈要离开之前, 我又安排她们母子见了一面, 看着母子相拥流泪, 听着孩子的一声“妈妈”。我的眼泪也情不自禁地溢了出来。

二、以诚心赢得他们的信任

与好生相比, 后进生的自尊心更强。因为学习不好或纪律差, 长期受冷落、歧视, 他们一般都很心虚, 对外界极敏感, 外表又套有一层硬壳, 但在内心深处仍渴望得到老师和同学的理解、谅解和信任。因此, 一旦他们犯错, 班主任一定要做到心平气和, 以诚相见, 以诚对待, 切忌动不动当众批评、挖苦, 或者变相体罚, 否则必定会刺伤他们的自尊心, 增加转化工作的难度, 这是指后进生犯错之后, 班主任采取的教育态度。记得有一次, 有同学生又跟我告状, 说某某同学生又拿了别人东西, 这个同学是我经常关心教育的对象。对于学生的状告, 我不能坐视不理, 也对这个学生的屡教不改难免不生气。我冲口而出“你真是狗改不了吃屎啊!”当此话一出, 我就知道自己犯了一个严重的错误, 一看该学生立即低下了头。我连忙当着全班同学的面跟这个学生道了歉。自此后, 这个学生上课认真多了, 并积极地回答问题, 也没听同学告他拿别人的东西了。教师的诚心还应表现在对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发掘和肯定上。为了做到防试着吸收后进生参与班级管理和班级活动, 让他们承担某一方面力所能及的工作, 让他们在管理中和完成某项活动过程中克服自身不良的行为习惯, 为他们提供展示自身价值、树立自尊形象的舞台。实践证明, 这种委以任务的方法不失为转化后进生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它好就好在使后进生感受到自己不是一文不值, 产生班主任相信我, 我也一定要做好的想法。

三、以耐心期待他们转化

后进生意志薄弱, 自控力差, 行为极易反复无常。所以, 做后进生的思想工作不要简单地认为通过一次谈心他们就能彻底改好。遇到后进生不良行为出现反复, 班主任一定要有耐心亲客观分析不良行为反复出现的原因, 要及时发现、及时抓住、及时诱导, 做到防微杜渐。当然, 这里所指的耐心教育并不是消极等待, 而是要做有心人, 为后进心的转化积极创造条件。古人云:“教也者, 长善而救其失才也。”后进生虽然有很多不足之处, 但即使再差的学生也总有某方面的特长或优势。比如学习差的, 他在体育方面很好, 或在音乐、美术方面有特长。班主任要善于捕捉他们身上的闪光点, 发掘其身上的潜能, 充分肯定, 千万不要吝惜“好话”, 积极的评价能使学生的进取之火燃得更旺, 使后进生重新找回自我, 获取克服缺点的勇气和信心。

我从多年的教学经历及管理中体会到:知道毕业后的学生往往是当时成绩差的, 表现不好的更有礼貌, 毕业后仍会回母校探望老师。而优秀生在路上遇见, 但视而不见。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前者在学生时代属于“与众不同”者, 在对他们的教育问题上, 教师以爱心、耐心、诚心相待, 以浓浓的师爱激励他们成长, 老师的这份爱心永远藏于他们心中, 他们感谢教师对他们的关心、教育。作为从事教育工作的教师们, 对后进生多一份爱, 少一份斥责, 一定会取得好的收效。

上一篇:《测巴渝山水绘重庆宏图》画册设计与编制下一篇:WGS湿法烟气脱硫技术在催化裂化装置上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