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南文化论文范文

2022-05-11

小伙伴们反映都在为论文烦恼,小编为大家精选了《闽南文化论文范文(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摘要:闽南传统红砖民居建筑有着久远的历史与深厚的文化,是由闽南地区特定地理環境与人文环境造就的。挖掘闽南建筑中的审美性元素,特别是砖石墙里面所蕴含的审美样式、装饰图式,某种角度说,对我们现代全球化中本土文化的保持和理解是极富现实意义的。

第一篇:闽南文化论文范文

泉州高职院校传承闽南文化的思考

[摘 要] 泉州是闽南文化的主要发祥地、核心区和闽南文化遗产的富集区,它是闽南文化传承的主要区域之一。当前泉州高职院校较注重实用性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忽视闽南文化的学习与传承。泉州高职院校传承闽南文化需着力加强传承意义宣传、理论研究、校园环境营造、教育资源开发、专业教师队伍培养、学科建设、实践活动的开展、交流活动的开展、文献资源共享、文化产业开发等方面的工作。

[关键词] 泉州高职院校;闽南文化;校园文化

[收稿日期] 2010-01-04

[基金项目] 泉州市社会科学研究2009年规划课题(2009C-QZ03)。

[作者简介] 陈连锦(1978-),男,黎明职业大学人文社科系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

近年来,闽南地区学校掀起了“闽南文化进校园”的热潮,泉州地区的学校也不例外。2009年6月,泉州师范学院举行了“闽南文化与海西社会发展”项目开题报告会,拟对高校的闽南文化课程设置、闽南艺术文化的传承、高校教育交流与合作等进行探讨。而泉州高职院校对闽南文化与校园文化的融合、闽南文化的传承等方面的文化建设缺少关注。本文在调查泉州高职院校传承闽南文化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泉州高职院校传承闽南文化的对策。

一、泉州高职院校传承闽南文化的必要性

“闽南文化是指由闽南人共同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是闽南人传承、发展与创新的地域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1]。闽南文化按地域划分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闽南文化除了闽南金三角厦漳泉文化之外,还包括广东北部地区、浙江南部地区、台湾和港澳地区的文化等。狭义的闽南文化主要指闽南金三角厦漳泉的文化圈。2007年6月,文化部命名了我国第一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福建省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泉州是闽南文化的主要发祥地、核心区和闽南文化遗产的富集区。闽南文化的内涵丰富,它包括物质文化(衣食住行等方面),制度文化(礼俗、民俗、信仰信俗等),精神文化(俗语、谚语、掌故、传说等口传文化及戏剧、音乐、曲艺、舞蹈、美术等民间艺术,乃至价值观、审美观和思维方式等深层心态的文化等)。

闽南文化内涵丰富,基于泉州高职院校的现实情况,较适合传承闽南方言、文学、民间音乐、戏曲、民间舞蹈、民间美术、传统体育竞技、地方精神文化等方面的内容。泉州高职院校加入传承闽南文化的大军,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有利于拓宽闽南文化传承渠道

闽南文化生态保护不是单一的静态的保护,而是多层次、多渠道的保护,需要各级相关部门合力完成。当前,对闽南物质形态的文化遗产的静态保护关注较多,对闽南文化(特别是非物质性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学校应发挥积极的作用。有学者指出“加强对广大青少年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鼓励公民、企事业单位、文化教育科研机构、其他社会组织积极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2],他们一致认为学校教育是最具有影响力的文化传承方式。文化部民族民间文艺发展中心副主任刘佳认为将当地优秀文化引进校园是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途径之一,是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不可或缺的渠道。与泉州本科院校相比,泉州高职院校目前在文化传承方面还比较薄弱,但只要泉州高职院校积极加入闽南文化传承的大军,必将丰富闽南文化的内涵、拓宽闽南文化传承渠道。

(二)有利于建设富有闽南地域文化色彩的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是学校办学理念、精神风貌、思维方式、价值取向等的综合。它不仅体现了学校的办学特点,也反映出地方文化特色。将闽南文化作为泉州校园文化建设的背景,在泉州校园文化建设中就应注重闽南文化与学校办学历史的融合。泉州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目前还比较薄弱,有待学院进一步融入闽南文化,提炼其精神文化,规范其行为文化,改善其环境文化,唯有此,才能丰富校园文化的内涵,建设出具有闽南文化特色的高职院校校园文化。

(三)有利于完善具有闽南文化色彩的学科建设,提升学生素质

“充分发掘和利用闽南优秀文化资源,凝练具有地域特色的学科方向,可以促进高职院校的学科建设,促进学科建设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3]。充分利用本地历史人文资源,开展丰富多彩的具有闽南文化色彩的活动,把闽南人艰苦创业、爱拼敢赢的精神融入学校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中,这样将有利于培养学生人文素养,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四)有利于提升民族自豪感,推进祖国统一

泉州高职院校积极参与闽南文化的与保护工作,营造浓郁的文化传承氛围,有助于学子们深刻领会地方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和真谛,提高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同时,加强泉州高职院校与台湾高职院校的交流,有利于促进两岸青年学生的相互了解,增进共识;增强台湾青年学生对祖国大陆的认同感,增进其对两岸同胞同根同祖的认同感,对切实推动祖国统一大业进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泉州高职院校传承闽南文化的现状

高职院校培养的是适应社会生产的一线技术应用型人才,学生学习的专业大多与一定的行业相对应。使得高职院校的学生更注重实用性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与掌握,而忽视了地方传统文化的学习与传承。泉州高职院校在闽南文化的传承方面就存在如下问题:

(一)对闽南文化研究和宣传力度不够

高职院校对闽南文化的研究和宣传力度不够。大多学校尚未设立专门的闽南文化研究机构,科研工作者对闽南文化的理论、实践研究不多,学校的广播台、校报、宣传栏等对闽南文化保护和传承的重要性的宣传力度不够。相比之下,泉州师范学院和泉州艺校较重视闽南文化的传承,“2003年泉州师范学院开设南音专业,招收本科生;泉州艺校设立南音、戏曲、群众文化、音乐舞蹈、美术等专业”,为各艺术团体和民间文艺社团输送了一批批年轻的专业人才。泉州市政协、华侨大学、泉州师范学院的相关机构学者积极同台湾学者交流,携手进行闽南文化的研究。

(二)闽南文化传承内容单一

闽南文化具有丰富的内涵,既有物质层面的,也有精神层面的。高职院校在闽南文化传承中,往往对物质层面的关注得多一些,而闽南人的“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爱拼敢赢”的创业精神和闽南侨亲的爱国奉献精神未受到高职院校足够的关注。另外,闽南文化也具有一些弊端,如团队合作意识差(正如俗语所说“泉州人个个猛”、“卖三文土豆也要当头家”[4]、 “一个闽南人一条龙,三个闽南人一条虫”)等,高职院校传承闽南文化时,需客观辩证看待闽南传统文化,做到发扬优点、克服缺点。

(三)涉及闽南文化的课程偏少

泉州本科院校如泉州师范学院曾开设泉州“民俗文化”、“闽南方言”、“海上丝绸之路”等有关闽南文化的选修课程,与本科院校相比,泉州高职院校开设闽南文化课程的并不多,仅有黎明职业大学曾开设“泉州民俗”、“泉州文化新干线”等课程,泉州理工学院开设“闽台旅游文化”等课程。一些具有明显区域特色的“闽南服饰文化”、“闽南书画欣赏”、“闽南民间音乐欣赏”等在高职院校课程设置中鲜见。而且有关闽南文化的课程一般是选修课,学生重视程度不高。课时安排的次数也非常少,学生一般只能是蜻蜓点水似的了解一些理论,没有设置相关的实践活动,学生无法较深入掌握闽南文化。

(四)具有闽南文化色彩的实践活动偏少

高职院校社团种类繁多,活动形式多样,文学社、书画协会、摄影协会、音乐协会等应有尽有,但这些社团鲜有闽南文化渗入。以泉州经贸学校社团活动为例,该校社团活动除了读者协会去了闽台缘博物馆,心理协会去了清源山,其他的社团开展活动很少涉及与闽南文化相关的内容。此外,一些重大的节日纪念活动也缺少闽南文化色彩的介入。学校师生在暑假的社会实践活动中,也鲜有对闽南文化(如当地闽南名胜、建筑、民间信仰、民间文学、民间技艺等)的调查研究。

(五)闽南文化资源未能有效共享

“高校具有文献信息整理、传递,文献搜集和保存以及开发智力资源等职能”[5],闽南文化的传承需要高校的积极参与。当前,泉州各高职院校对本校的闽南地方文化文献数据资料缺乏归纳和整理,对闽南地方文化文献资料的收集也不齐全,而且,各高职院校对闽南地方文献资源的建设各自为政,使闽南地方文献资源不能多渠道、多途径实现有效共享。

(六)闽南文化交流力度不够

泉州各高校之间,泉州与厦门、漳州等地的高校之间关于闽南文化色彩的专项交流活动很少。近年,黎明职业大学和泉州职业信息学院与台湾朝阳科技大学、台湾建国大学、台湾科技学院等合作办学,但闽南文化的交流尚未提上议事日程。虽然泉州与台湾近年的闽南文化交流也涌现了海峡两岸青少年闽南语歌赛、两岸摄影艺术作品交流展以及中国闽南文化节、海峡青年论坛、闽南文化论坛等交流活动。但是,总体上看,泉州与台湾高校的闽南文化交流广度、深度、力度还不够。

三、泉州高职院校传承闽南文化的对策

(一)加强闽南文化传承意义的宣传

学校应让广大师生充分认识闽南文化传承的意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关于《保护非物质遗产公约》宣传教育要求:向公众特别是青少年进行宣传和传播信息的教育计划”。学校可充分发挥校报、广播台、宣传栏、陈列室、网络的作用,加强对闽南文化传承意义的认识,加大对闽南文化遗产保护常识等方面的宣传力度,营造一个人人重视闽南传统文化的氛围,让师生积极、主动参与到闽南文化传承中来。

(二) 加强闽南文化理论研究

学校应充分认识到闽南文化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重要性,有条件的学校可以成立研究闽南文化的相关机构,力图把研究机构建成联系周边社区、高层研究机构的地方文化研究中心。不但学校的科研工作者应加强对闽南文化理论研究,各研究机构专家学者也应加强沟通和交流,共同研究闽南文化。重点研究闽南方言、饮食习惯、风俗习惯、民间信仰、乡土文学、民间艺术等传统文化的历史传承与发展进程,了解并积极参与研究泉州与厦门、漳州、台湾等地高等院校的闽南文化交流等。

(三)营造具有闽南文化特色的校园环境

在校园环境建设方面加入一些具有闽南文化的元素。在专业人员的技术指导下,采取“复古技术、仿古技术、移植技术、融合技术、局部保留技术、典藏技术等”[6]传承闽南建筑文化。“学校在设计、建设校园人文景观时充分挖掘地方传统文化的内涵,突出地方传统文化特色。”[7]如在学校建立一些楼台亭阁、石雕群像,以精雕细刻具有传统闽南文化特色的校园人文景观示人。以黎明职业大学为例,学校的创办与发展就与海外侨亲的倾力支持息息相关。学校将在其办学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的梁披云等海外侨亲通过塑像、造型、命名、标志等形式再现并展示出来,用他们的思想观念、品德情操和人生价值来激发学生爱拼敢赢、乐于奉献的闽南文化精神。设立“梁披云陈列室”。此外,还可考虑设立地方文化长廊、博物馆等。

(四)充分开发闽南文化教育资源

泉州有丰富的闽南文化资源。既有名胜古迹、历史遗存、地方戏曲等显性文化,也有道德传统、价值观念等隐性文化。泉州高职院校应立足现实,积极挖掘闽南文化教育资源,通过教育来加强对闽南文化的传承。如开展闽南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聘请泉州民间戏剧、音乐、舞蹈、武术、文学等专业人士到校举办讲座。聘请地方戏剧、南拳、拍胸舞等专业人士和剪纸民间艺人等到校表演,让学生观赏民间戏曲、南拳、拍胸舞、民间技艺等,从中感受闽南文化的博大精深。

泉州有众多成功的企业,通过实训教学、社团活动等方式把优秀的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建设相对接,激发广大学子拼搏、进取的精神。还可聘请闽南创业成功人士举办爱拼敢赢创业精神活动,聘请海外侨亲举办无私奉献爱国、爱乡精神讲座等,让大学生与名人们面对面进行交流,了解闽南文化深厚的内涵。

(五)培养闽南文化传承的专业教师队伍

保护和传承闽南文化需要有一大批专业的人才,而目前的高职教育体系中基本没有相关的专业教育。因此,建立一支传承闽南文化的专业人才显得尤为重要。学校应积极与主管部门沟通,选派预备担任闽南文化相关课程教学的教师进行系统地学习和培训。逐渐培养一支集教学、科研、管理、保护和传承闽南文化为一体的专业教师队伍。

(六)完善具有闽南文化特色的学科建设

泉州高职院校可与相关部门联合开设民间工艺、民间艺术等文化技术专业。另外,“地方文化是地方课程、校本课程巨大的资源宝库”[8]。泉州高职院校应积极开设“闽南方言”、“闽南艺术鉴赏”、“闽南音乐鉴赏”、“闽南戏曲欣赏”、“闽南书画欣赏”、“闽南乡土文学研究”、“闽南民俗文化”、“闽南民间故事”、“闽南服饰文化”等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艺术类选修课。课程的教学以介绍艺术特征、传承闽南文化和引导学生强化实践为主。在综合实践活动课中开展对当地闽南名胜、建筑、民间信仰、戏剧等的调查研究;在体育类课程中让学生适当学习南拳。

(七)开展丰富的具有闽南文化色彩的活动

利用学校社团组织活动,围绕闽南文化开展知识竞赛、演讲比赛、歌唱比赛、书画展览、文艺演出、学习心得交流会等活动,在清明、端午、中秋、国庆等重大节日及其他重要文体活动中开展具有闽南文化色彩的活动,积极创办具有闽南文化特色的校园刊物。借助暑假社会实践活动,开展与闽南文化密切相关的实践活动。如调查歌仔戏、南音、南拳的传承和发展情况等。

组织学生走出课堂,领略闽南传统文化的艺术风采。如带领学生参观蔡氏古民居建筑群、蟳埔蚝壳厝、闽南建筑博物馆、清源山等,这些物质文化场所彰显了闽南文化魅力。参观闽台缘博物馆、泉州市博物馆、海交博物馆以了解闽台文化、海交文化。参观闽南建筑博物馆、锦绣庄民间工艺园以了解闽南建筑营造技艺、闽南民间工艺文化。参观聚宝街等以了解海丝文化。带领学生听南音,观看南拳、南戏、木偶戏、高甲戏等演出,让学生现场体验闽南文化的魅力,激发学生对家乡醇厚文化底蕴的自豪感。参观“惠女水库”了解闽南人的拼搏进取,勇于与环境抗争的精神。同时深入社区与当地群众一起开展丰富多彩的闽南文化活动,逐步形成一个以学校为基础、辐射社区的多层次、开放式的闽南文化传承网络,让闽南文化的传承活动进入千家万户。

(八)开展闽南文化交流活动

学校教育是闽南文化最有效、最直接的传承方式。泉州各高职院校应多开展传承闽南文化的交流活动。各高职院校可每学年举办“闽南文化进校园”教学成果展示活动,设立闽南先贤风采录、闽南文化陈列馆、闽南文化知识走廊等,各高职院校还可相互参观,从中了解各校开展闽南文化活动的情况,同时也为各校提供交流平台,达到互相学习、共同提高的目的。当然,高职院校闽南文化活动的交流不应仅在泉州举行,泉州的高职院校应主动与漳州、厦门等地高校多进行沟通和交流,借鉴其他地方好的做法,同时借机会展示泉州闽南文化的魅力。

泉州高职院校积极开展泉台文化交流活动主要体现在:近年来,泉州高职院校与台湾高校交流频繁,如黎明职业大学与台湾朝阳科技大学、台湾建国大学等互派学生、老师交流学习,去年9月黎明职业大学有20名学生赴台湾朝阳科技大学、台湾建国大学学习,今后将有更多的学生赴台交流学习。两岸高校的教育交流,对闽南文化的传承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

今后,泉州高职院校应多与台湾高校开展闽南文化学科建设交流、闽南文化教材建设交流,两岸文化交流互访。积极打造两岸青年闽南文化交流品牌,开展泉台学生寻根之旅、闽南文化夏令营活动、闽南文化研修班、两岸青年联欢节活动等。积极参与“海峡两岸闽南文化节活动”,如加强海峡两岸歌仔戏艺术节、南音艺术节、闽南语歌手大奖赛、海峡两岸动漫展等各种艺术交流活动。积极参与春节、端午节、中秋节、元宵节(2009年泉州春节、元宵、端午被列为全国传统节日保护示范地)等传统节日的闽南文化活动。同时还可充分利用互联网的交互性、快捷性,开办“闽台文化论坛”、“中华闽南文化”等网站,让闽台两地大学生不受时空限制及地域限制进行交流。通过上述举措以形成闽台文化深入交流、相互融合的新局面。

(九)加强闽南地方文献资料的资源共享

闽南地方文献内容多样、数量繁多,仅靠一个学校有限的图书资源很难较好地推广,因此,加强兄弟院校馆际互借和文献传递服务显得尤为必要。“由于历史的原因,一些珍贵的闽南地方文献资源往往保存在异地”[9]。我们可通过校内网站建立闽南地方文献电子资源和网上资源导航,开展全方位的查询服务。对于一些年代久远或者是孤本、价值高的文献要尽可能实现数字化管理,以便让那些文献资源得以共享。除了学校间的闽南文化资源共享外,学校还可加强与档案部门、地方史志办、闽南文化研究部门甚至民间个人的资源共享是非常必要的。

(十)加强闽南文化产业的开发

大学作为文化传承和创新机构,发展文化产业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泉州闽南文化资源丰富,而泉州高职院校作为地方大学理应利用自身优势,积极进行闽南文化产业的开发,积极投身到提升区域文化生产力的发展战略中。2009年,以“书写民族灵魂,描绘两岸情感;反映海丝之路,表现闽台文化”为主题的40集电视连续剧《瓷魂》将闽南瓷文化搬上了银屏。此外,我国首部大型闽南语民间系列动画片《蔡六》即将开拍。越来越多的闽南文化产业受到人们的关注。

泉州高职院校还可结合学校的特色和优势进行闽南文化产业开发。以黎明职业大学为例,学校设有影视制作、动漫制作专业,以闽南文化为题材,师生拍摄商业作品,或者是将闽南讲古等题材的活文化以动画的形式展现。泉州高职院校还应积极参与区域文化产业建设,开展闽南文化活动、策划服务。同时学校应积极发挥闽南文化产业开发的指导作用,加强同台湾文化产业界的合作,吸引优秀人才来研究和宣传闽南文化,引导深度开发利用泉州市丰富多彩的文化资源,从事动漫产业、演艺产业、设计产业。发挥闽台两地高校在文化产业开发中的作用,这是推进闽台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契机,也是促进海峡文化发展的重要途径。

闽南文化传承和保护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社会、政府、学校等各方面通力合作。泉州高职院校作为文化知识的传习地,有承担传承闽南文化的义务。相信泉州高职院校加入闽南文化传承的大军后,闽南文化定能在新时期不断发扬光大,中华民族文化也定能在世界文化中绽放绚丽的光彩。

[参考文献]

[1] 林晓东.闽南文化在台湾的传播及其影响[M]//黄少萍.闽南文化研究.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153-163.

[2] 谢万智,黄炳祥. 起草《泉州市〈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规划纲要〉实施方案》的若干思考[EB/OL]. http://www.qzcul.com/Article_Topic.aspx?lang=cn&ID=987.

[3] 陈文婷.关于闽南地区高校传承闽南文化的思考[J].漳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3):126-129.

[4] 任莉娟,龚 森.闽南文化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的影响[J]. 福建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1):25-31.

[5] 李重阳.浅谈地方大学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中的地位和作用[J]. 科教文汇,2009(5):18.

[6] 付 伟,张 绍.高等学校建筑文化传承的策略研究[J].职业时空,2008(1):111-112.

[7] 潘清远,钱丽红.推进地方传统文化进校园谱写人文精神新篇章——以湖南科技学院为例[J]. 消费导刊,2009(8):188-189.

[8] 施玉昌.开发“闽南文化”资源 促进校本教材建设[EB/OL].http://www.xmmj.cn/E_ReadNews.asp?NewsID=78.

[9] 杨娟娟.弘扬闽南文化实现资源共享——浅谈闽南地方文献资源建设与共享[J].漳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1):175.

On Thinking of Inheriting Minnan Culture in Quanzhou Vocational College

CHEN Lian-jin

(The Humane and Society Department, Liming Vocational University, Quanzhou 362000, China)

Key words: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in Quanzhou, Minnan culture, campus culture

作者:陈连锦

第二篇:建构西街古厝,品味闽南建筑文化

摘要:闽南传统红砖民居建筑有着久远的历史与深厚的文化,是由闽南地区特定地理環境与人文环境造就的。挖掘闽南建筑中的审美性元素,特别是砖石墙里面所蕴含的审美样式、装饰图式,某种角度说,对我们现代全球化中本土文化的保持和理解是极富现实意义的。

关键词:闽南特色建筑   融入区域活动  弘扬闽南本土文化

分类号:TU238

闽南文化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独特的性格和丰富的内涵,是中华文化的一朵奇葩,如:戏曲、手工艺、民俗、小吃、建筑、景点等。闽南建筑是闽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闽南传统民居造型朴素,色彩和谐明亮,空间层次明确,石材与片砖插花砌筑的墙体,山花与入口的红砖贴面,形成强烈的个性。特别是本地所特有的橘红色贴面砖和层面瓦,使建筑呈现了统一的暖色调。色感异常强烈,形成最具特色的“红砖文化区”。

在区域中充分利用闽南文化最典型、最有代表性,与幼儿日常生活经验相接近的,能为幼儿所接受的闽南文化主题教育内容来开展活动,能让幼儿在宽松和谐的气氛中,按照自己的能力和意愿,自主地选择学习内容和游戏伙伴,主动地进行探索与交往的活动。

如何在区域活动中充分利用闽南建筑文化,发挥闽南文化活动课程的功能,使课程实施成为面向幼儿发展和生活的真实的教育过程呢?下面就以“建构西街”的区域活动作为探讨对象,进行探讨分析。

1.充分利用闽南特色建筑文化,挖掘适宜幼儿的区域活动内容

西街——是我们家乡泉州保存最完整的一条古街区,它代表了泉州的特点,保留着大量具有历史原貌的建筑。除了开元寺、东西塔、城心塔,名人宅第、近现代洋楼外,西街还保留着大量风姿独特的古大厝和古色古香的木楼群,构成一个活的建筑博物馆,不仅蕴涵古城丰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又诉说着古城的千年沧桑巨变。西街这条有着丰富历史文化遗存的古街区,是幼儿了解、学习家乡闽南文化的好教材。

我们幼儿园邻近西街,有许多幼儿在上幼儿园的路上都会经过西街。平时经常能听到幼儿不由自主地谈论在路上看到的景象。于是,我利用这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请家长利用节假日带幼儿逛逛西街,了解西街有些什么?依寻幼儿的兴趣点,我们在区域活动中开展了以“建构西街”为主题的活动,让幼儿通过不同形式的活动了解西街的闽南建筑文化,从而感受西街所蕴含的富有闽南特色的建筑文化底蕴。

2.以闽南特色建筑为切入点,引导幼儿在不同的区域活动探索

2.1自主设计

美工区活动是幼儿自由欣赏和创作的重要场所,是一个让幼儿感受美、表现美和小天地,它为幼儿的游戏、学习与创作提供适当的环境和条件,营造宽松、愉快而有要求的氛围。在这个区域,幼儿可以操作各种材料,选用不同的工具与同们合作,用绘画或手工等外在的符号形式,按照自己的意愿和兴趣来表达自己的体验和情感,施展自己的才能,享受创造活动的快乐。

西街建筑的美在于与时间顽抗后留下来的那些古朴的、天然的、鲜活的碎片——砖石混砌的出砖入石、精美的瓦当、彩色纹样的山墙……在时光洪流中,这条古街区犹如一串耀眼的珍珠链,把唐宋以来泉州众多绚丽多姿的古厝建筑一一贯穿起来,无不令泉州人自豪。

幼儿通过实地参观、查阅相关资料后,对于西街建筑有了一定的了解,同时也发现了古厝建筑不同于其他房屋建筑的艺术之美。流畅的线条,勾勒出古厝屋脊的燕尾脊;花纹多样,精美别致的瓦当;温暖而喜庆的红砖山墙……这些都深深地吸引了幼儿,为幼儿带来了创作的兴趣。因此,在“建构西街”的设计部,幼儿利用收集的纸箱、纸盒、饮料瓶、塑料板等废旧材料,进行加工和装饰,制作了古厝屋顶、窗格、红砖、雕花柱等建筑材料。特别是砖石混砌的墙面及砖石上的纹样雕刻,激发了幼儿自己动手制作“彩砖”的愿望。

2.2动手建造

要让幼儿真正认识闽南建筑,使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在幼儿脑海中留下深刻的印象,还需要通过幼儿的动手操作。建构区活动就是很好的呈现方式,它是幼儿主动、自由地利用各种不同的建构材料塑造物体形象、反应周围生活 的一项活动。在建构区幼儿通过有意识的堆积、拼插、排列、组合建构材料搭建物体,不仅能丰富感知和亲身体验,还可以发展空间想象力、创造力、动手能力和建构技能。

2.3交流讲述

语言是思维的工具,是社会交往的手段。幼儿通过语言理解他人的思想、情感,利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见解、愿望,倾诉自己的感情。在谈话角里努力营造轻松和谐的环境氛围,激励幼儿有话敢说、愿意说,有话可说、想说。教师创造机会让幼儿参与交流,增强其自信心,使其真正体会到自己是生活的主人。

我们以“西街”这条古街区为切入点,与幼儿一起收集相关图片、视频等资料,帮助幼儿了解西街建筑的历史风貌,并在“建构西街”的完成后,开设了“浏览部”,请幼儿争当“小主人”带着小伙伴“走街串巷”。幼儿边走边看,兴致勃勃地与同伴交谈:有的说古大厝的红砖墙很漂亮,墙上的窗户也有好看的图案;有的说屋顶的燕尾脊,像一大一小两双翅膀在飞翔;还有古大厝屋顶上圆筒形的瓦当,也很漂亮,上面有许多不同的花纹;有的说古大厝的墙面也很有趣,是用不同的材料混搭在一起的,即“出砖入石”……幼儿在走走、看看、说说中表达对自己对西街闽南建筑的认识和了解,同时用自己的感官和心灵,去观赏西街建筑特色特色,感受闽南建筑的古朴秀丽。

将闽南建筑文化有效融合到区域活动中,在活动中充分挖掘闽南建筑文化蕴含的丰富教育价值和发展潜力,能让幼儿通过探索这些具有闽南特色文化活动,促进其自主发展;同时让闽南建筑文化走近幼儿的生活,真正发挥区域活动对促进幼儿全面发展的作用,使闽南建筑文化能得到地传承发扬。

参考文献:

1、王惠玲;许淑美      闽南民间游戏融入乡土文化主题活动的实践探索   《新课程研究》2019年第13期

2、林华秋    情感化设计与家具创新研究——以闽南古厝建筑文化为例 《名家名作》2019年第06期

3、王晓春     闽南地区园林景观墙设计研究 《江西建材》2014年08期

作者:廖婉瑜

第三篇:闽南文化生态走廊景观设计与思考

摘要:2013年底的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在提高城镇建设水平的任务中提出了“望山见水记乡愁”“延续城 市历史文脉”等指导性意见。文章从风景园林专业的角度对意见进行了解读与思考,并以闽南文化生态走 廊景观设计为例,探索城市绿道系统建设中地域文脉的延续和乡愁守护的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理论与方法。

关键词:乡愁,历史文脉,景观设计,风景园林

2013年底,改革开放以来的首次中央城镇化 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针对新时期城镇化建 设的主要任务做出具体部署,并提出“让城市融 入大自然,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 乡愁;要融入现代元素,更要保护和弘扬传统优 秀文化,延续城市历史文脉[1]”等指导性意见。 “乡愁”意指对故乡的怀念,是人们对乡土气韵、 桑梓情怀和历史记忆的渴望,是由传统与现代的 纠结而引起的,它作为一种现代性语境中的切身 体验[2]。风景园林视角下,乡愁可以理解为一个 区域的地方特色或是场所精神给人带来的一种特殊情感,即异于它处的本土认同感与环境归属 感[3]。人的记忆与场所具有深刻的联系,场所本 身就能够唤起人的记忆,因此乡愁景观设计中要 挖掘特定“场所”及其“场所精神”,并落实到 物质景观载体中,为人们营造乡愁体验空间。近 年来随着乡愁概念的提出,全国各地对地方特色 景观挖掘和历史文化景观的保护与建设也逐渐受 到人們的重视,如美丽乡村建设、历史文化名城 保护、遗产景观廊道构建、历史文化型绿道建设 等都体现了乡愁守护,文脉延续的设计理念。

历史文化型绿道是绿道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依托城市水系、交通线、城市空间格局等,将沿线散落的历史文化遗迹、文化线路等资源串联起来,形成具有历史文化主题特性的线性休闲场所[4]。该类型绿道以绿色生态为基础,满足人们休闲娱乐功能,是最具有文化交流属性的设施,在城市生态文明建设和文化融合中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是乡愁的重要载体[5-6]。因此如何在绿道景观设计中通过各种设计手法将特定的场所精神和文化演绎出来是该类绿道的关键[7]。下面以笔者参与的“漳州绿道示范段_闽南文化生态走廊”景观设计为例,从“地域文化挖掘与诠释、绿道的文化提炼与创新、绿道的文化表达与再现”3方面探讨文化生态型绿道的景观营造,寻求具有闽南文化特色的新型城镇绿道系统的规划与建设,并探索守护乡愁,延续文脉的景观设计理论与方法。

1地域文化挖掘与诠释

地域文化一般是指特定区域源远流长、独具特色,传承至今仍发挥作用的文化传统,是特定区域的生态、民俗、传统、习惯等文明表现,是城市生存和生长的土壤,不同的地域之间存在着深层次的文化差异[8]。地域文化是乡愁的特定载体,具有历史传承性,是一种有机融合历史和现代文明、体现地方人文和自然的文化模式,能够激发起人们的乡愁。因此,在历史人文型绿道景观设计中,要将地域文化融人到整个绿道系统的规划设计中,体现“场所精神”,创造具有地方特色的环境景观,让人们寻得本土的认同感和家乡的归属感。

漳州地处“闽南金三角”,是福建省第一大平原,素有“海滨邹鲁”的美誉,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闽南文化生态保护示范区。闽南文化根本属性是移民文化,其受到中原传统农耕文化和外来海商文化的影响,且二者较好融合,兼具包容与张扬,形成诸多两种意识形态的文化。城市建筑、宗教、古城格局等体现了极具包容和开放的空间与建筑特色,如以“红砖文化”为代表的建筑文化的延续,表达了对地域特色的延续和尊重[9]。漳州地处九龙江入海口,“山、海、江、川、溪”密集,气候宜人,瓜果飘香,植被茂密,享有“鱼米花果之乡”的美誉。漳州不仅建筑特色明显,地理环境优越,同时孕育了丰富的艺术文化,宗教文化,为漳州历史文化型绿道的建设提供了重要的资源。

2绿道的文化提炼与布局

地域文化内容丰富,在绿道选线与景观规划设计中,应从庞杂的文化系统中梳理提炼代表性的文化元素,并在绿道的规划设计中通过一定的形式表达[10]。“闽南生态文化走廊”作为历史文化型绿道,其规划选线沿着漳州自然景观、历史人文资源丰富的地方,在景观规划布局中提炼漳州特色文化,打造具有“漳州魂、漳州韵、漳州味”的连续的、集中的闽南文化展示带[11]。

2.1闽南文化生态走廊概况

漳州市域绿道网全线规划总长约1160km,中心城区形成“一轴一环双核多廊道”的布局形态,总体定位为“穿越田园都市,感受自然和谐,踏上漳州绿道,开始闽南生态文化之旅”[12]。“闽南生态文化走廊”是漳州绿道网最具有代表性的一条绿道,该绿道依托G324国道沿线,北起西环路口,南至海峡花丼集散中心,南北长约23km,规划面积470.56h㎡;共涉及龙海市的九湖镇、程溪镇和漳浦县的官浔镇、长桥镇等4个乡镇。该绿道演绎和传承了漳州古驿路文化,展示了历史文化名城的魅力。

2.2绿道文化与景观空间

“闽南文化生态走廊”在综合其所处的地理环境和历史人文环境,以“历史文脉”和“生态绿脉”为主题引领;以“城乡地脉”为空间承载,塑造“产业经脉”黄金走廊,“旅游香脉”特色品牌,“交通动脉”国道风景线,形成了“一廊六脉”的城市绿道网,最终打造具有闽南文化风情的新型城镇化创新发展典范[13]。规划中延续“历史文脉”,充分挖掘历史文化资源,通过对历史遗迹和现有景观的修缮整治,复兴漳州古驿路文化。充分挖掘漳州历史文化底蕴,结合现有的景观资源,将闽南文化生态走廊规划成集花博文化、民俗文化、驿路文化、创意文化、宗教文化、山地文化、花丼文化、海商文化为一体的历史文化型绿道空间,为人们提供郊野运动、遗迹游览、历史体验、文化体验、创意展示多方位的景观空间(如图1)。

3绿道的文化表达与再现

文化的展现需要以物质景观为载体,通过多种艺术设计和技术手段进行表达和传承。通过收集当地的历史事件、民间传说、风俗习惯及风土人情等,分析整合、提炼出能代表某种地域文化的元素,将抽象的文化素材转换为具体的设计元素,再结合实际设计项目把这些元素直接或间接地运用到绿道景观设计中[11,14]。

3.1继承传统工艺,展示闽南建筑特色

文脉的传承不仅依靠历史文化遗迹和传统建筑的保护,同时要继承传统工艺技术让其在现代景观建设中延续。技术是产生物质形态的手段,是“活着的传统”,是物质景观和精神存在的基础,需要加以传承[15]。

“闽南文化生态走廊”在选线过程中以沿线的自然景观为基底,串联沿线具有历史意义和景观价值的乡土景观,如历史古迹、乡村聚落等,充分地挖掘漳州作历史文化名城的深厚底蕴,传承和发扬闽南文化的精髓。在绿道景观设计中通过“修复、移植、重组”设计手法展示闽南建筑文化特色。

1)修复。结合绿道沿线文化资源的分布情况,对沿线的建筑风貌进行引导和整治修复,通过传统工艺和乡土建筑材料,对典型的村庄治理,改造村庄民居,打造闽南特色村落,反映漳州乡土民俗。

2)移植。绿道的选线依托G324国道复兴“古驿道”,串联漳州的主要古驿站和具有地方特色的地区,通过历史遗址和现有景观的改造整治,将6处古驿站进行恢复,打造闽南风情主题驿站,复兴古驿道文化辉煌。绿道驿站的主体建筑以历史名人故居,即闽南红砖厝为蓝本,通过移植的设计手法,融入到驿站的规划设计中,让漳州代表性的民居建筑成为绿道的景观节点,集中展示了闽南建筑文化。

3)重组。充分挖掘闽南建筑的传统符号及技艺,如红砖、青石、彩绘等元素及各类元素的施工技艺,加以提炼并融入到绿道景观小品设计,如景墙、园椅、灯柱等,通过符号语言的重组再现,让游客感受闽南建筑文化特色,引起人们内心世界的共鸣。

3.2选择地方材料,突显本土景观特色

人们长期生活在同一个区域,对某种传统材料的认知,不仅体现在物质层面,与这些材料的激励、色彩甚至气味都息息相通,这些材料本身就构成了他们记忆和情感的深层次内容,是唤起“乡愁”的重要媒介[16]。在現代景观设计中对地方材料的提取与转换,营造本土景观特色,能唤起人们心理上的认可和归属感。

1)提取。根据地方性材料的特性,其提取可以从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聚落环境中提取,包括:乡土建筑的材料的提取,如闽南建筑典型的红砖盾,红砖材料和建筑构件,如石柱础、旧木料等;传统聚落的景观元素提取,如山居聚落中毛石挡墙、自然条石台阶、河中卵石等;生活器具中提取,如石臼、石石桌凳、栓马柱等。

2)转换。利用现代景观设计手法对提取的地方材料进行转化再设计,形成兼具时代感与本土特色的景观。在“南生态文化走廊驿”驿站景观设计中,绿道景观铺砖上采用具有闽南特色的红砖、当地的卵石、青砖等为主要,从色彩、质感和形状几方面来搭配,不同的组合产生不同的效果[15]。利用红砖、毛石设计驿站人口景墙,突显了闽南建筑的文化特色。对石臼、栓马柱、农业生产器具等进一步利用设计形成园区装饰性的景观小品。

3.3乡土植物运用,增强地域植物特色

植物是景观重要的构成要素之一,不同的气候、土壤等造就了不同地域植物景观特色,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乡土植物。乡土植物经历了长时期的生长和变化,习性上已经完全适应了当地的气候地理条件,能够代表地方的特色。同时,乡土植物适应当地的气候条件,生长良好成活率高,并且能够就地取材,很大程度上为运输和栽培管理等方面节省了成本。漳州自然环境良好,是著名的“田园城市、生态之城”,当地植物品种丰富,为绿道植物景观的丰富性提供了重要的条件。

漳州绿道植物景观的设计主要体现在以下3方面。

1)大公园体系构建。在“生态绿脉”主题的引导下,绿道充分整合利用沿线的植物景观资源丰富的园区,由北至南有机地串联了荔枝海大公园区、木棉大公园区、九龙岭大公园区、浮山-东头山大公园区、花博园、花丼集散中心6大公园区,形成了“郊野公园”“片林公园”+“社区公园”的大公园体系。(如图2)

2)植物景观带营造。“闽南文化生态走廊”植物景观营造中结合绿道沿线的植物景观资源,构建片林植物景观、行道树植物景观、驿站和公园植物景观,形成了“点+线+面”的植物景观结构。绿道沿线两侧散布着多处苗圃,植物景观规划充分利用基址上保留的苗圃,进行提升设计,形成了“点”状的片林植物景观,构成了“荔枝片林、黄花风铃木片林、桃花片林、芒果片林、美丽异木棉片林、棕榈片林、竹子片林”的多点一线的植物景观带。

3)特色植物景观营造。绿道行道树选择具有漳州地方特色的植物,如大叶榕、美丽异木棉、棕榈、小叶榄仁等构建具有乡土植物景观,寄托淡淡的乡愁。“面”状植物景观设计,以绿道沿线的驿站和公园植物景观为依托营造具有主题意义的植物景观空间,如“情醉花都”“木棉礼赞”“田园风光”“荷塘月色”等。“三古驿站”体现了“田园风光”植物景观主题,在植物景观设计中,将漳州传统的菜圃、草垛、篱笆的元素融入到植物景观的营造中,体现了浓浓的乡土气息。马坪驿站植物景观体现“荷塘月色”主题,驿站建筑古朴典雅,屋前一湾水池清澈见底,流水淙淙,粉红的荷花随风摇曳,池畔的卵石、水草、早孕掩映在水面,別有一1番风味。

4结语

闽南文化生态走廊是漳州城镇化建设和城市绿道网发展的重要节点,在绿道景观规划设计中挖掘地域文化特色,并创新性地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的物质技术相结合,因地制宜地塑造了具有闽南文化生态特色的线性景观,探索一种充满地方特色与认知情怀的方法,使其成为寄托乡愁的载体。中央文件中望山见水记乡愁表达了人们对故乡的依恋,对未来城镇化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闽南文化生态走廊是漳州城镇景观建设的重要组成节点,是漳州文化景观的体现,是守护乡愁,延续文脉的重要载体。

参考文献

[1]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公报[EB/OL].[2017-07-20]http://build.workercn.cn/26584/201312/31/131231075416315.shtml

[2]姚朋,肖遥.本土的风景与乡愁:鄂尔多斯生态园景观规划设计与思考[J].建筑与文化,2014(6):150-156.

[3]张帅乡愁中国”的问题意识与文化自觉:“乡愁中国与新型城镇化建设论坛”述评[J].民俗研究,2014(2):156-159.

[4]张弛.历史文化型水乡绿道的规划理念及策略[J].规划师,2014,30(01):31-35.

[5]何昉,李辉,锁秀.广东绿道的特色规划设计实践谈深圳大鹏绿道规划设计的审美量化[J].风景园林,2013(6):103-105.

[6]王成,唐赛男,孙睿霖.论乡愁生态景观概念、内涵及其特征[J].中国城市林业,2015,13(3):63-67.

[7]吴抒玲.历史文化型绿道的文化演绎:以厦门老铁路绿道景观设计为例[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3(04):27-31.

[8]张扬汉,曹浩良,郑禄红.绿道景观设计方案评价与优化研究:以漳州市绿道景观设计为例[J].江苏农业科学,2013(12):196-199.

[9]黄文柳,方晶,叶雷.基于文化和动态视角的景观风貌规划方法:以漳州市城市景观四线规划研究为例[J].城市规划,2015,39(增1):44-51.

[10]魏雯,汪燕,苗宝成.地域文化在景观设计中的应用研究:以革命老区环县环江风情线设计为例[J].西北林学院学报,2014,29(1):222-227.

[11]方伟,田奔,徐斌.地域文化在绿道景观设计中的表达:以临安市青山湖绿道为例[J].福建林业科技,2017,44(01):111-115.

[12]王晓明,陈展川.地域文化在城市景观设计中的运用[J].热带农业工程,2012(1):46-48.

[13]虞刚,陈宇.当空间与记忆相遇:宁波博物馆[J].室内设计与装修,2009(1):49-56.

[14]夏弘毅,张云彬.地域文化在景观设计中的表达与应用:以桐城市孔城文化公园为例[J].广东园林,2015,37(4):59.

[15]基于地域文化的景观小品设计研究:以沈阳北运河滨水绿地规划为例[D].南京:南京林业大学,2012.

作者:周小青 张逸 杜煜 高雅玲 黄河

上一篇:森林防火论文范文下一篇:怎么发表教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