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南方言与文化范文

2022-06-14

第一篇:闽南方言与文化范文

闽南方言与文化1

闽南方言与文化1-1 第一单元: 丰富多彩的生活

1 课堂时光

一、教学目标:

1. 感受闽南方言的趣味性,乐意学习方言,学会闽南方言中关于课程名称、星期、俗语的讲法;

2. 在学习的过程中体会闽南方言童谣或故事《偶成》所蕴含的道理,或描写的意境,接触本土文化,激发学生们热爱家乡的情感;

3. 感受闽南的传统文化精神、道德风尚、行为规范,以及奇异的民俗风情。

二、教学重难点:

1. 学会闽南方言中关于课程名称、星期、俗语的讲法;

2. 体会闽南方言童谣或故事《偶成》所蕴含的道理,激发学生们热爱家乡的情感;

二、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三、课时:1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利用书本封面导入,认识新的课程

1. 封面上的人物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会不同的穿着? 2. 弄清楚《目录》,对书籍内容有大致了解。

(二)联系生活,了解学生情况

1.我们班谁是福建闽南人?有谁会说闽南话?平时和谁说最多? 2.你在老家又听到有趣的闽南话俗语吗? 3. 把你认为有趣的一句话用闽南语说给同桌听。 4. 生活中说闽南语给你什么感觉?

(三)学习课内知识

1. 听老师用闽南话读课本对话P10-11 2. 跟老师说一遍,并了解“拍算”和“了后”两个闽南词语的意思。 3. 用闽南语认识“功课表”

师:功课表上的哪些字跟平时不一样? 跟着老师试读。 4. 学习俗语“日时走抛抛,暝时守灯骹” “骹”jiao,字音的认识;

“走抛抛”意为“四处游荡,玩耍”,“守灯骹”到了晚上挑灯夜战。 理解句子意思:平时不努力,临时抱佛脚,指不合理安排时间的行为。 5. 读“规礼拜”

6. 看图听故事《偶成》:应该如何珍惜时间?

(四)作业布置:把今天学的闽南话跟家长说一说。

(五)教学反思:

第二篇:地方课程“闽南方言与文化”的开发与实施研究

【摘要】古色古香、平上去入、抑扬顿挫,有古汉语“活化石”美誉的闽南方言,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世世传承、辐射海外的闽南文化,具有根植闽南、花开两岸、香飘四海、誉满五洲的特征。作为特色鲜明突出的民系文化,积淀深厚,形式多样,种类丰富,活态传承,保存了众多原生态的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闽南方言是“古汉语的活化石”,闽南文化是中华文化的芝兰,闽南方言与文化源远流长,联系、滋养、影响着海峡两岸同胞。因此,对地方课程“闽南方言与文化”的开发与实施进行深入、全面、系统地研究探索,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突出亮点,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闽南;方言与文化;研究

【中图分类号】H177.2 【文献标识码】A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分析

(一)基于两岸关系地域发展的需要

闽南方言与文化作为文化载体,凝聚着地域人民精神,更体现着地域文化的特殊品质,在文化传承中占有特定位置,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厦门背倚漳州、泉州内陆,面对台湾、南洋,是祖国东南之良港。以厦门为交汇点的闽南这个“扇面”里分布着数千万说闽南话的炎黄子孙,他们承袭了古老、优秀的华夏文化传统,并吸收了外来文化有益的营养,形成了自己地区特有的文化。

闽南方言是我国七大方言之一,主要分布在福建南部、闽西龙岩市区与漳平一带、闽东宁德市的福鼎一带、浙江南部部分地区、广东东部的潮汕地区及海陆丰地区、广东西部、海南岛、台湾以及东南亚的华人社群。闽南语的形成融合了上古时代“百越族”土著语言和古代中原的汉语,加上地区闭塞,因此保留了很多中原地区的上古音,称得上是语言中的活化石。同时,作为大陆与台湾共有的方言,作为联系大陆与台湾的纽带,闽南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讲好闽南语,发扬闽南文化,才能更好地体现两岸同宗同语系的事实,有利于祖国的统一。另外,东南亚各国的华人中,也普遍使用闽南语,将闽南语作为沟通的媒介,能够更好地进行交流与合作。

(二)基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需要

教育作为社会文化传承的主要途径,一方面,它应让学生获得人类共同的文化知识财富;另一方面,它还应扎根于民族文化和地域文化传统,使学生融入民族地域独特的文化之中,才能维系世界文化和人类精神生活的多样性,推进世界文明的进程。

2001年版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以适应不同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和文化发展的需要。2011年版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一节中也明确提出: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自然风光、文化遗产、风俗民情、方言土语、国内外的重要事件、日常生活的话题等也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的资源。学校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认真分析本地和本校的特点,充分利用已有的资源,积极开发潜在的资源,特别是人的资源因素和在课程实施过程中生成的资源因素。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通过多种途径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三)基于厦门地方课程开发的需要

如今,虽然还有几千万人使用这一方言,但闽南语竟有日益被冲淡的趋势,尤其是在年轻人当中。由于闽南地区中普遍推广普通话,因此学校中就很少能够听到闽南语,加上外来人口的不断涌入,如今的闽南学生中,能够流利地使用闽南语的,已经少之又少。然而,语言是文化的依存,一种语言一旦消亡,那么依附于这种语言上的种种文化也就成为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也将走向衰亡。闽南地区的许多文化遗产,如南音、歌仔戏、答嘴鼓、傀儡戏等都是建立在闽南语的基础之上的。正是由于现在懂闽南语、说闽南语的人日益减少,能够欣赏这些艺术形式的人也不断减少,使这些文化瑰宝面临失传的危机。

因此,闽南语课程的开发和运用有着重要的意义。从理论上看,开发统一的闽南语课程能够规范如今闽南语教学的混乱局势,找到最适合中小学生的学习方式,更有利于闽南语的传承。从实际上看,系统的闽南语课程有利于闽南文化的保护与传承,通过闽南语的音韵系统研究古代中国的音韵学,同时还可以促进闽台在文化上的联系,促进与东南亚国家或地区的交流。

二、课题研究方法

(一)行动研究法

课题研究主要采用行动研究法,在实践中对所开展的教育进行即时性反馈与持续性评价,及时对所发现的问题进行总结与反思,提出下一步的意见,不断充实或修正活动计划。行动研究将改革行动与研究工作相结合,与教育实践的具体改革行动紧密相连。模式基本是:计划――行动――考察――反思(即总结评价)。

(二)比较调查法

设计了《地方课程“闽南方言与文化”保护问卷调查表》对学校初中年级学生进行调查摸底、抽样确定实验班级并进行跟踪研究,为校本课程的选择、教学形式的设计提供了参考依据。

(三)实验案例法

以班级为单位,教师承担教研任务,比较效果。一种运用案例进行教学的方法。在课题研究过程中,将课例以书面的形式来展示,作为被剖析的对象,教师共同并直接参与对案例的分析、讨论、评价、寻找对策等工作。以个别案例为研究对象进行全面而深入地研究的一种研究方法,其任务是揭示研究对象形成、变化的特点和规律以及影响个案发展变化的各种因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本课题主要针对部分团体进行个案研究分析。

(四)经验总结法

通过对实践活动中的具体情况,进行归纳与分析,使之系统化、理论化,上升为经验,总结推广先进经验是人类历史上长期运用的较为行之有效的领导方法之一。

三、主要内容

本项目的主要研究内容有三个方面:一是开发课程的内容,二是开发规范的用字、注音体系,三是如何更好地运用于学校教学中。

1.开发课程的内容方面,所选的材料应该符合闽南语的特色。作为流传久远的方言,闽南语中有很多俗语、典故,里面包含了闽南人民的风趣幽默和闽南文化的特色;作为上古音韵的传承,用闽南语吟诵唐诗能更好地还原当时的音韵美。这两个方面,都应该出现在闽南语课程中,二者相结合,使闽南语课程既有作为方言的生活化、通俗的一面,又有作为古语的诗意、传统的一面。同时使用闽南语吟诵唐诗还与语文教学产生了紧密联系,起到了辅助教学的作用。

2.规范用字、注音体系的方面,闽南语的注音方式极多,既可以使用台湾广泛运用的新罗拼音,也可以使用国际通行的国际音标。哪一种注音方式更适合中小学生,更容易掌握;哪一种注音方式能够涵盖闽南语的所有韵母、音调等等,这些都应该是课程开发时要考量的因素。用字的规范也是必须注意的,是以意为主,还是以音为主,这些都是闽南语课程编写中要注意的问题。因为闽南语中的一些本字已经无从考据,一些读音来源于外语,用哪些字来表示才能使人一目了然,才不会产生歧义,是非常重要的。

3.如何更好地运用于学校教学方面,要特别考虑到不同年龄层学生的特点,考虑到学生的母语学习习惯和接受闽南语的情况等等。“课程即生活”“课程即活动”“课程即成长”。地方课程《闽南方言与文化》意义在于帮助每个学生重建地域生活谱系地图,为每个学生营造一种与原有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相比具有不同旨趣的校园生活。地方课程《闽南方言与文化》不仅关注知识的系统性、科学性、实用性以及选材的生活化和趣味化,而且重视关注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和一般能力的培养,关注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使学生获得作为一个社会公民所必需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真正为终身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四、结论建议

在闽南语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将生活和理论相结合,从实际生活中引发对闽南语的学习热情,将闽南语带入到民俗与传统瑰宝的行列,让更多的学生和教师认识到闽南语的存在意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充当引导者,和学生共同学习进步,在遇到存在歧义的音准、字准的时候,不妨放下所谓的“尊严”,耐心和学生一起来寻找闽南语的起源,共同担负起传播闽南语的重担。

在闽南语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文学情操的培养,让学生在学习闽南语方言的过程中,真正地对“吴侬软语”有了清晰的认识,发掘生活中的方言特色,带着问题去学习,深入探讨之后进行文学上的提高,这是闽南语教学能够实现高效、真实的最直接方法。不少教师在教授闽南语的时候,发现学生很容易被地方色彩浓厚的民俗所吸引,所以不妨在教学中引入真实案例,让学生带着发掘的心态去寻找闽南语的痕迹,从生活的角度来探究这门语言。

参考文献

[1]陈泽平.闽语新探索[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03.

[2]陈泽平.福州方言研究[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8.

[3]陈章太,李如龙著.闽语研究[M].北京:语文出版社,1991.

(编辑:马梦杰)

第三篇:闽南方言

闽南方言日常用语(包括潮汕地区)瓦(我)

汝/力(你)

伊(他)

小(神经病)

哺(嚼)

粙(稻子)

七桃(游玩之意)

山猴(乡下人气)

三八(二百五意)

出山(出殡仪式)

歹谱(谓环习惯)

歹嘴(开口骂人)

目屎(眼泪)

鲈鳗(流氓之徒)

查某(女人)

破相(残废之人)

牵猴(拉皮条)

话仙(闲聊)

印卯(塞责人事)

冥代(什么事情)

厚酒(高度酒)

趁食(谋生)

胡螓(苍蝇)

必开(裂开)

食饭(吃乾饭)

一粒一(再好没有) 坎大猪(傻瓜的人) 好鼻狮(嗅觉灵敏) 拍嘴鼓(谈论笑话) 风头狗(慌狂之态) 装狗熊(假装不知) 代志(什么事)

大细心(偏心、偏袒)无半撇(没本事)

凶戒戒(凶恶)

夭寿鬼(骂人短命) 古早时(古

代)

夭鬼(骂人贪食)

古锥(活泼可爱)

凸风(好讲大话)

白贼(好说谎言)

歹狗(无赖之徒)

碗糕(没有其事)

头兄(头人之意)

扣鳖(哭父、骂人)

大埔(男人)

风车(好说大话)

封龟(爱出风头)

好空(得到好处)

歹仔(不正当人)

厚茶(浓茶)

代志(事情)

趁钱(赚钱)

蠓仔(蚊子)

必痕(裂缝)

食糜(吃稀饭)

打边鼓(从旁指点)

请甲辞(拒绝之意)

瓦秧裁(我不知)

大面神(自不知羞)

半头青(愚笨之人)

一样代(同样的事)

三只手(扒手)

大细目(不公正)

无头神(健忘)

见公母(决雌雄)

双头好(两全其美)

古早册(古书)

古早人(古人)

古早物(古董)

出门人(游子)

正手平(右边)

失体面(丢面子)

失体统(丢人格)

仙公步(耍花招)

好性地(脾气好)

好彩头(吉祥)

奸雄步(好阴险)

有两步(有两下子)

有淡薄(有点儿)

行短路(自杀)

名声(臭名声)

乱侣吵(胡闹)

泛泛过(马虎过活)

泛泛代(马虎从事)

青冥牛(文盲)

放水灯(三三两两)

限死死(限制很死)

斗闹热(凑热闹)

唔看破(想不开)

惊生分(怯生人)

雷公性(性情暴躁)

噪三代(骂人太甚)

猴头鼠目(面目丑陋)

无某无猴(无可牵挂)

记牛肉账(涂写不清)

臭头鸡仔(讨厌于人)

鼻流鼻滴(无法收拾)

猴食薄荷(初学吸烟)

1、童鞋 --同學 虾米--什麼 电丁--电灯

雨神、湖神-苍蝇

盐笔-铅笔

盐--铅笔芯 快速面、速下面-方便面 灰熊--非常 头毛-头发 土豆-花生 菜头--白萝卜 灰机--飞机 瓦-我

瓦马是-我也是

无限循(sun)环(kuan)小数 哇死、哇唏咯--我死,我死了 地古,电条,电罐--熱水瓶

2、没路用--沒用 歹势啊--不好意思

妖秀啊,妖瘦--要死啦,不得了等感嘆 冻未条--受不了

头壳--頭,腦筋,

頭殼壞掉--腦筋秀逗,短路

拦嘴舌(磨嘴皮)

看人无(瞧不起人)

斗阵走(一块走)

唔见笑(不知耻)

倒手 (左边)

淡薄久(一会儿)

辞头路(辞职)

杀鸡教猴(借事示威) 狗咬猫鼠(多管闲事) 输人勿输阵(决不示弱)叫秀才挑担(不能称职)无料兼闰月(无财多事)

乌青、黑青--淤青 三不五时--sometimes 空气鞋--涼鞋 家蛇--蟑螂

加都,加剪--剪刀 土粉--灰尘

没影诶代志--沒有的事情 土想马知 --不用想也知道 电荒扇--电风扇 闹热--热闹

漳州开漳圣祖陈元光所率开漳将士绝大部分来自河洛固始,他们通用中原

的河洛话,亦称河佬话;故早期戍守闽粤的中原府兵后裔也自称为“河佬”。他们入闽后大都屯居东南沿江、沿海平原地带,河洛话便逐渐成为闽南本土通行的话语,这就是后代流行于漳州、厦门、泉州和粤东的闽南话。

今天的闽南话还保留大量隋唐时期中原古汉语的面目,因此被称为“古汉语(中原古音)的活化石”。据专家研究,在中国现存的各种方言中,唯有唐初开漳后形成的闽南语最接近隋唐的官音《切韵》,最切合古音韵律;然而这种古音“在中原地区早已不存在,唯一留下来的是河南固始县的一块地方”(《文史知识》1988年3期)。它不但至今在闽南、台湾及东南亚地区广为保存了下来,而且还在继续传播。

如今在闽南话当中,仍保留许多古汉语辞语,如鼎(锅)、面(脸)、伊(她)、走(跑)、箸(筷子)、卵(蛋)、莫(不要)、拍(打)、日头(太阳)、暗暝(夜晚)、滚水(开水)、老伙(老头)、姊(姐)、呷(吃)、困(睡)、裳裤(衣服)、行状(模样、风貌)、虬(卷曲)、乌(黑)、郎(人)等等。

有学者还举出大量古诗文为例证:闽南话“假使”叫“设使”,曹操《自明本志令》有“设使天下无孤”;闽南话“好势”是好的意思,江淹《云山赞序》云:“壁上有杂画,皆作山水好势”;闽南话把费用、盘缠叫“所费”,《世说》云:“所费诚复小小”;闽南话步行叫“步辇”,这是唐代中州话,《唐语林》道:“上令左右以步辇召之”;闽南话“古意”,为殷勤待客的意思,杜甫《登兖州城楼诗》:“从来多古意,临眺独踌躇”;闽南话“大汉”,意指高个子、长大,杜荀鹤诗云:“不觉裹头成大汉,昨夜竹马作儿童”。闽南话“知影”,即知道,韩愈《与崔群书》有:“仆愚陋无所知晓”;闽南话把读书叫“读册”,《唐书》云:“中书令读册”„„等等。这些现今常用的闽南话我们都可在汉唐的诗文中找到字眼或词汇。

随着众多开漳将士后裔陆续自闽南播迁开去,河洛话(即闽南话)成了中原南下的群体标志——早期播迁入粤者称为“河佬话”或“福佬话”;后期播迁入台湾者称为“闽南话”或“台湾话”,传入东南亚及海外者称为“唐人话”。追本溯源,不管是闽南话、河佬话、福佬话,还是台湾话或唐人话,都与唐初开漳将士传播的中原话、河洛话一脉相承。

厦门大学已故黄典诚教授生前曾于1981年进行调查证实指出:“只有由于唐初陈政、陈元光父子率众入闽屯居,才有可能把当年的河洛话带到闽南地区,然后传播开去”。闽台文化研究专家刘登翰亦指

出:“闽南方言是初唐陈政、陈元光父子率府兵入闽平定‘獠蛮啸乱’驻军闽南而定型的”。随着闽南漳州移民的迁徙向台湾和东南亚等地继续传播,闽南话就成了台湾和东南亚华人社会的最主要语言。他们都讲闽南话,并且大多讲的是近于漳州腔的闽南话。他们仍保持唐初开漳以来世代相传的河洛话,并多以“河洛人”或“唐人”自豪。

以中原河洛话为源头的闽南话不仅流播于闽南、粤东、雷州半岛、台湾和东南亚地区,还流播到浙江南部、海南大部和江西东北部、广西东部,甚至四川成都附近、江苏宜兴以及湘西局部等地区。据估计,至今海内外讲闽南话的人数约5000万人以上。闽南话现为现代汉语七大方言之一闽方言的主要次方言,也是世界60种主要语言。

第四篇:闽台闽南方言韵书比较研究

1内容简介

《闽台闽南方言韵书比较研究》是国家十五社科基金项目,是福建师范大学马重奇教授积数十年之功成就的力作。书中对中国大陆及中国台湾地区闽南方言韵书进行了细致的分析,对闽方言韵书的流转都有深入的考察,是一本方言学的佳作。

作者简介

马重奇,1949年7月出生,福建省漳州市人,福建省优秀专家和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现任福建师范大学研究生处处长、校语言研究所所长、校闽台区域研究中心研究员、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汉语言文字学博士点学科带头人、福建省重点学科带头人。先后被教育部聘为全国教育硕士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和全国专业技术委员会汉语拼音与拼音分技术委员会委员,被人事部聘为中国博士后科研基金评审专家,还任中国语言学会理事、中国音韵学研究会理事、福建省语言学会会长、福建省辞书学会会长等职。此外,还兼任《中国语言学年鉴》和《古汉语研究》编委等。马重奇教授主要从事汉语音韵与方言音韵的教学与研究,科研成果卓著。先后出版学术著作10部,论文80余篇;获省部级学术奖励6项,其中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二等奖1项,福建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3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等。先后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3项、国家语委语言文字应用“十五”科研规划项目2项、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2项、国家古委会古籍整理项目2项、省社科规划项目4项等。

编辑推荐

《闽台闽南方言韵书比较研究》是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

目录

上编 中国大陆闽南方言韵书研究 第一章 福建简史及闽方言的发端和发展 第一节 先秦两汉闽人的活动与闽地古方言 第二节 晋唐五代时期汉人入闽与闽方言 第三节 宋元明清汉人入闽以及闽次方言区的逐步形成 第四节 现代福建汉语方言分布概况

第二章 闽方言韵书的源流

第一节 中国古代韵书源流与发展概述 第二节 近代福建音韵学研究概述 第三节 闽台方言韵书说略

第三章 闽南泉州方言韵书比较研究 第一节 泉州地理概况与历史沿革

第二节 现代泉州各县市方言音系 一 声母系统 二 韵母系统 三 声调系统

第三节 黄谦《汇音妙悟》音系研究

一 《汇音妙悟》的作者、成书时间及其序言 二 《汇音妙悟》声母系统 三 《汇音妙悟》韵母系统 四 《汇音妙悟》声调系统

五 《汇音妙悟》声韵调配合表及其语音层次分析

第四节 廖纶玑《拍掌知音》音系研究 一 《拍掌知音》的作者、成书时间及其凡例 二 《拍掌知音》声母系统 三 《拍掌知音》韵母系统 四 《拍掌知音》声调系统

第五节 《汇音妙悟》与《拍掌知音》音系比较研究 一 声母系统比较 二 韵母系统比较 三 声调系统比较

第四章 闽南漳州方言韵书比较研究 第一节 漳州地理概况和历史沿革 第二节 现代漳州各县市方言音系 一 声母系统比较 二 韵母系统比较 三 声调系统比较

第三节 谢秀岚《汇集雅俗通十五音》与[英]麦都思《福建方言字典》音系研究 一 《汇集雅俗通十五音》音系性质 二 声母系统研究 三 韵母系统研究 四 声调系统研究

五 《汇集雅俗通十五音》文白异读系统研究

第四节 无名氏《增补汇音》音系研究 一 《增补汇音》韵书之所本 二 《增补汇音》音系性质讨论 三 《增补汇音》三十字母音值的拟测

第五节 无名氏《渡江书十五音》音系研究 一 《渡江书十五音》的由来及其音系

二 《渡江书十五音》内部证据兼论其音系性质 三 《渡江书十五音》四十三字母音值的拟测

第六节 漳州三种韵书音系比较研究

一 漳州三种十五音韵书声韵调系统的比较考察 二 漳州三种十五音韵书韵部的基本一致性 三 漳州三种十五音韵书韵部的差异性

四 漳州三种十五音韵书韵母与漳州10个县市方言对照表

第五章 兼用漳、泉二腔的韵书比较研究 第一节 厦门地理概况和历史沿革 第二节 现代厦门方言音系 一 声母系统 二 韵母系统 三 声调系统

第三节 《八音定诀》音系研究

一 《八音定诀》的作者、成书时间及其音系 二 《八音定诀》的声母系统 三 《八音定诀》的韵母系统 四 《八音定诀》的声调系统 第四节 《击掌知音》音系研究 一 《击掌知音》声母系统 二 《击掌知音》韵母系统 三 《击掌知音》声调系统

第六章 闽南潮汕方言韵书比较研究

第一节 潮汕地理概况、历史沿革和潮汕方言 第二节 现代潮汕方言声韵调系统 一 声母系统比较研究 二 韵母系统比较研究 三 声调系统比较研究

第三节 张世珍《潮声十五音》音系研究 一 《潮声十五音》作者、成书时间及其体例 二 《潮声十五音》声母系统 三 《潮声十五音》韵母系统 四 《潮声十五音》声调系统

第四节 蒋儒林《潮语十五音》音系研究 一 《潮语十五音》作者、成书时间及其体例 二 《潮语十五音》声母系统 三 《潮语十五音》韵母系统 四 《潮语十五音》声调系统 第五节 无名氏《击木知音》音系研究 一 名同实异的两种韵书 二 《击木知音》的音系性质研究 三 《击木知音》声母系统 四 《击木知音》韵母系统 五《击木知音》的声调系统及其拟测 第六节 姚弗如《潮声十七音》音系研究 一 《潮声十七音》的音系性质 二 《潮声十七音》声母系统 三 《潮声十七音》韵母系统 四 《潮声十七音》声调系统

第七节 李新魁《新编潮汕方言十八音》音系研究 一 《新编潮汕方言十八音》声母系统

二 《新编潮汕方言十八音》韵母系统及其音系性质 三 《新编潮汕方言十八音》声调系统 四 《新编潮汕方言十八音》声韵调配合表 第八节 潮汕方言韵书音系比较研究 一 潮汕方言韵书音系性质概说 二 潮汕方言韵书声韵调系统比较研究

中编 中国台湾闽南方言韵书研究

第七章 台湾史略及闽南、客家诸方言在台湾的传播和发展 第一节 台湾的地理与历史概说 第二节 闽、粤移民人台概况 第三节 台湾境内闽、客方言分布概况

第八章 现代台湾闽南方言音系比较 第一节 声母系统的比较 第二节 韵母系统的比较 第三节 声调系统的比较

第九章 《台湾十五音字母详解》音系研究 第一节 《台湾十五音字母详解》的出版与绪言 第二节 《台湾十五音字母详解》声母系统 第三节 《台湾十五音字母详解》韵母系统 第四节 《台湾十五音字母详解》声调系统 第五节 《台湾十五音字母详解》声韵调配合表

第十章 《增补汇音宝鉴》音系研究

第一节 《增补汇音宝鉴》的作者、成书时间及其凡例 第二节 《增补汇音宝鉴》声母系统 第三节 《增补汇音宝鉴》韵母系统 第四节 《增补汇音宝鉴》声调系统

第十一章 《台湾十五音辞典》音系研究 第一节 《台湾十五音辞典》的前言部分 第二节 《台湾十五音辞典》声母系统

第十二章 《台湾话大词典》音系研究 第十三章 《台湾十五音字母》音系研究 第四章 《台北闽南话音档》音系研究 第十五章 台湾闽南方言诸韵书音系比较研究

下编 闽台闽南方言韵书比较研究

第十六章 闽台闽南方言诸韵书的声韵调系统比较研究

外编一 闽南方言韵书与闽东方言韵书

第十七章 闽南方言韵书与福州方言韵书比较研究 第十八章 闽南方言韵书与福安方言韵书比较研究

外编二 闽南方言与海外闽南方言韵书

第十九章 福建闽南方言在海外的传播 参考文献 后记 …… [看更多目录]

2序言

马重奇教授不久前发来新著《闽台闽南方言韵书比较研究》一书的电子文本。这一类的内容跟我的研究兴趣有很大关系,于是我便抽时间陆陆续续地认真读了一遍,自我觉得颇有所得。一般来说,音韵学的内容都比较艰深难懂,特别是专门地区的音韵学更是如此,即使完全行内的人读起来有时也会感到乏味,可是马重奇教授的这部著作却不是这样的。这是因为他尽力为将来的读者着想,把很多很专门的内容写得尽可能简单通俗,文字又很通畅。以前报上读过一篇文章,大意是说好老师能把复杂的问题往简单里说,不好的老师则相反。我相信,马重奇教授在学生的眼里一定是一位好老师。

在全国所有大区的方言中,闽语流传的各种韵书、字书是最多的,而其中有关闽南方言的各类韵书、字书尤其丰富,堪称大观。例如大陆地区闽南方言流传的有:泉州黄谦的《汇音妙悟》(1800,泉州音)、建阳廖纶玑的《拍掌知音》(不详,泉州音)、叶开恩的《八音定诀》(1894,厦门音)、漳州谢秀岚的《汇集雅俗通十五音》(1818,漳浦)、无名氏的《增补汇音》(1820)、长泰无名氏的《渡江书十五音》(不详)、无名氏的《击掌知音》(不详)、张世珍的《潮声十五音》(1913)、崇川马梓丞改编的《击木知音》(全名《汇集雅俗十五音全本》,1915)、蒋儒林《潮语十五音》(1921)、潮安萧云屏编的《潮语十五音》(1923)等;台湾地区闽南方言流传的有:台湾总督府民政局学务部编撰的《台湾十五音字母详解》(1895)和《订正台湾十五音字母详解》(1901)、沈富进编著《增补汇音宝鉴》(1954)、林登魁编著《乌字十五音》(1960)等。就目前所知,这一类韵书、字书的数量多达20多种,这种盛况在汉语方言中是少见的。编纂韵书、字书的初衷并不是为了语言或方言的研究,但没有对语言或方言的深刻理解是绝对编不出韵书、字书的。越是复杂的方言越需要编纂韵书、字书。因此,闽南方言韵书、字书的繁盛,从一个侧面说明了闽南方言的多样性与复杂性,并且早就引起了特别的重视;也说明了闽南方言地区,包括台湾的闽南话地区具有历史悠久的地域文化传统,这种传统很多时候是通过韵书、字书的编纂表现出来的。

文摘 插图:

后记

《闽台闽南方言韵书比较研究》为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闽台闽南方言韵书比较研究》首次全面、深入地对闽台闽南方言韵书进行历时和共时、时问与空间的比较研究,着重分析和探讨了中国大陆和台湾两地闽南方言语音的共同特点以及所存在的差异,从中窥知闽台闽南方言发展的线索和规律,进一步探讨闽台闽南方言的源与流的关系,说明历史比较法原则对闽南方言史研究的重要性。

《闽台闽南方言韵书比较研究》从历史语言学角度出发,进一步探索福建历史上的移民史与闽方言的形成和发展的密切关系。福建的早期开发与福建古代方言萌芽,西晋末年至唐五代时期中原汉人人闽以及闽方言的形成,唐宋以后中原汉人人闽以及福建方言的发展变化,才逐步形成福建境内现代汉语方言的复杂情况。明清时期闽、粤移民大量入台,也导致了台湾境内闽南话为主、客家话为次的分布格局。大陆迁台移民原籍地主要有三部分:一为泉州移民,他们入台最早。二为漳州人及厦门人,他们中的一部分随郑成功收复台湾时首批入台,之后,主要在施琅平定台湾后大量迁入。三是客家人,他们迁台的动作最慢,时间最晚。

福建近代音韵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导致闽方言韵书的大量产生。最早闽方言韵书有两种,即:《六音字典》和《戚参军八音字义便览》。《六音字典》是明朝正德年间(公元1506~~1521年)问世的闽北方言韵书,作者陈相。《戚参军八音字义便览》是托名明末戚继光所编撰的福州方言韵书。清代有大量的闽南方言韵书问世。如反映泉州方言音系的黄谦《汇音妙悟》(1800)和廖纶玑《拍掌知音》(约成书于康熙年间);反映漳州方言音系的谢秀岚《汇集雅俗通十五音》(1818)、[英]麦都思《福建方言字典》(1831)、无名氏《增补汇音》(1820)、无名氏《渡江书十五音》(年代不详);反映厦门方言音系的叶开温编《八音定诀》(1894)和无名氏《击掌知音》(年代不详);反映潮汕闽南方言音系的张世珍《潮声十五音》(1909)、蒋儒林《潮语十五音》(1911)、无名氏《击木知音》(1915)、姚弗如《潮声十七音》(1934)和李新魁《新编潮汕方言十八音》(1979)等。这些韵书的产生对台湾闽南方言韵书的编撰产生重大的影响。

·中国的语言及方言的分类(繁体字) ·语音格局:语音学与音系学的交汇点 ·汉语方言学基础教程

内容简介 马重奇教授不久前发来新著《闽台闽南方言韵书比较研究》一书的电子文本。这一类的内容跟我的研究兴趣有很大关系,于是我便抽时间陆陆续续地认真读了一遍,自我觉得颇有所得。一般来说,音韵学的内容都比较艰深难懂,特别是专门地区的音韵学更是如此,即使完全行内的人读起来有时也会感到乏味,可是马重奇教授的这部著作却不是这样的。这是因为他尽力为将来的读者着想,把很多很专门的内容写得尽可能简单通俗,文字又很通畅。以前报上读过一篇文章,大意是说好老师能把复杂的问题往简单里说,不好的老师则相反。我相信,马重奇教授在学生的眼里一定是一位好老师。 本书是国家十五社科基金项目,是福建师范大学马重奇教授积累数十年之功成就的力作。书中对中国大陆及中国台湾地区闽南方言韵书进行了细致的分析,对闽方言韵书的流转都有深入的考察,是一本方言学的佳作。

作者简介

马重奇,1949年7月出生,福建省漳州市人,福建省优秀专家和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现任福建师范大学研究生处处长、校语言研究所所长、校闽台区域研究中心研究员、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汉语言文字学博士点学科带头人、福建省重点学科带头人。先后被教育部聘为全国教育硕士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和全国专业技术委员会汉语拼音与拼音分技术委员会委员,被人事部聘为中国博士后科研基金评审专家,还任中国语言学会理事等职。此外,还兼任《中国语言学年鉴》等编委。马重奇教授主要从事汉语音韵与方言音韵的教学与研究,科研成果卓著。先后出版学术著作10部,论文80余篇;获省部级学术奖励6项,获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等。

目录

上编 中国大陆闽南方言韵书研究

第一章 福建简史及闽方言的发端和发展

第一节 先秦两汉闽人的活动与闽地古方言

第二节 晋唐五代时期汉人入闽与闽方言

第三节 宋元明清汉人人闽以及闽次方言区的逐步形成

第四节 现代福建汉语方言分布概况

第二章 闽方言韵书的源流

第一节 中国古代韵书源流与发展概述

第二节 近代福建音韵学研究概述

第三节 闽台方言韵书说略

第三章 闽南泉州方言韵书比较研究

第一节 泉州地理概况与历史沿革

第二节 现代泉州各县市方盲音系

一 声母系统

二 韵母系统

三 声调系统

第三节 黄谦《汇音妙悟》音系研究

一 《汇音妙悟》的作者、成书时间及其序言

二 《汇音妙悟》声母系统

三 《汇音妙悟》韵母系统

四 《汇音妙悟》声调系统

五 《汇音妙悟》声韵调配合表及其语音层次分析

第四节 廖纶玑《拍掌知音》音系研究

一 《拍掌知音》的作者、成书时间及其凡例

二 《拍掌知音》声母系统

三 《拍掌知音》韵母系统

四 《拍掌知音》声调系统

第五节 《汇音妙悟》与《拍掌知音》音系比较研究

一 声母系统比较

二 韵母系统比较

三 声调系统比较

第四章 闽南漳州方言韵书比较研究

第一节 漳州地理概况和历史沿革

第二节 现代漳州各县市方言音系

一 声母系统比较

二 韵母系统比较

三 声调系统比较

第三节 谢秀岚《汇集雅俗通十五音》与[英]麦都思《福建方言字典》音系研究

一 《汇集雅俗通十五音》音系性质

二 声母系统研究

三 韵母系统研究

四 声调系统研究

五 《汇集雅俗通十五音》文白异读系统研究

第四节 无名氏《增补汇音》音系研究

一 《增补汇音》韵书之所本

二 《增补汇音》音系性质讨论

三 《增补汇音》三十字母音值的拟测

第五节 无名氏《渡江书十五音》音系研究

一 《渡江书十五音》的由来及其音系

二 《渡江书十五音》内部证据兼论其音系性质

三 《渡江书十五音》四十三字母音值的拟测

第六节 漳州三种韵书音系比较研究

一 漳州三种十五音韵书声韵调系统的比较考察

二 漳州三种十五音韵书韵部的基本一致性

三 漳州三种十五音韵书韵部的差异性

四 漳州三种十五音韵书韵母与漳州10个县市方言对照表

第五章 兼用漳、泉二腔的韵书比较研究

第一节 厦门地理概况和历史沿革

第二节 现代厦门方言音系

一 声母系统 ……

第六章 闽南潮汕方言韵书比较研究 中编 中国台湾闽南方言韵书研究

第七章 台湾史略及闽南、客家诸方言在台湾的传播和发展

第八章 现代台湾闽南方言音系比较 第九章 《台湾十五音字母详解》音系研究

第十章 《增补汇音宝鉴》音系研究

第十一章 《台湾十五音辞典》音系研究

第十二章 《台湾话大词典》音系研究

第十三章 《台湾十五音字母》音系研究

第十四章 《台北闽南话音档》音系研究

第十五章 台湾闽南方言诸韵书音系比较研究 下编 闽台闽南方言韵书比较研究

第十六章 闽台闽南方言诸韵书的声韵调系统比较研究 外编一 闽南方言韵书与闽东方言韵书

第十七章 闽南方言韵书与福州方言韵书比较研究

第十八章 闽南方言韵书与福安方言韵书比较研究 外编二 闽南方言与海外闽南方言韵书

第十九章 福建闽南方言在海外的传播 参考文献 后记

书摘插图

第一章 福建简史及闽方言的发端和发展

第一节 先秦两汉闽人的活动与闽地古方言

福建省具有悠久的历史。根据考古工作者报告,三明市万寿岩山灵峰洞遗址中,发掘出数十件砾石质旧石器,证明至少在距今18万年前,就有人类在此居住、生活。在漳州市郊莲花池山遗址下层发现了距今4万-5万年前的旧石器,三明市万寿岩船帆洞内发现距今约2万-3万年前原始人石铺居住地面和排水沟槽遗迹。距今约1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末期,原始人在福建的分布区域又有所扩大,先后考古发现的“清流人”、“东山人”、漳州“甘棠人”骨殖或牙齿化石,证明了他们的存在。到了新石器时代,福建这个地域已有不少文物遗址,如福清东张的山坡遗址、闽侯甘蔗昙石山、白沙溪头和榕岸庄边山等地的贝丘遗址等均存在原始的地方文化类型,距今已有五千年历史;金门发现的篦点纹陶器,跟中原地区发现的裴李冈文化的篦点纹陶器相类似。这些都证明了至少在七千年前福建早已有先民在这里活动了。

《尚书·禹贡》记载夏禹治水之功,分九州: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曰:“淮海惟扬州。”“淮”指淮河;“海”指东海。意思是淮河与东海之间是扬州。《周礼·夏官·职方氏》:“东南日扬州。”《尔雅·释地》:“江南日扬州”。可见,夏朝时福建一带应属扬州地域。福建武夷山的船棺至今犹存,经测定,其年代大约是距今3400年的殷商时期。类似的船棺在闽、赣、湘、桂、云、贵、川等地均有发现,从其文化特征来看,当时的原住民夷落中可能有现今壮侗语族诸民族的先民。《周礼·夏官·职方氏》:“辨其邦国、都、鄙、四夷、八蛮、七闽、九貉、五戎、六狄之人民。”郑玄注:“闽,蛮之别也,《国语》曰:闽,芈蛮矣。

四、

八、

七、

九、

五、六,周之所服国数也。”贾公彦疏:“叔熊居濮如蛮,后子从分为七种,故谓之七闽。”可见,“七闽”指的是远离中原的边陲地区少数民族聚集之处,当在福建和浙江南部一带。至今,闽南话“闽”“蛮”二字仍完全相同。《说文解字·虫部》:“闽,东南越,蛇种”;“蛮,南蛮,蛇种”。这里的“蛇种”即“蛇族”,就是信仰蛇神的民族。至今闽南、闽西一带建有不少蛇王庙、蛇王宫、蛇腾寺等,大概分布于福建的闽越人是以蛇为图腾的。战国时期,勾践七世孙无疆和楚威王作战(约公元前339-前329年),无疆战败被杀,楚兵占领吴越土地,越国瓦解,其后裔和福建原有土著结合,称“闽越人”。

……

第五篇:闽东与闽南文化差异(模版)

闽东文化,以福州为主要代表

福州语的前身是原汁原味的土著闽人所使用的古闽越族语言

在魏晋时期,北方移民大规模涌入福州地区,带来古吴语和古楚语的口音。但是融合的效果并不好,今天福州话中甚至还保留着上古汉语,也就是周朝时期古汉语的口音;

闽南文化,主要以泉州为主要代表

闽南文化与今天河南地区的关系很密切,闽南语,乃是闽语的一支。中国汉朝末年的三国时代,中原发生战乱,难民开始进入福建, 造成原有“百越族”土著民族的语言发生变化,而逐渐形成了最初期的闽语。

然而,汉人大规模入闽,则是始于“永嘉之祸”,由于晋室南迁,大批北方汉人入闽,而带来了3世纪(三国时代)时北方的口语音,亦即所谓“十五音系统”,而“泉州语”亦于此时渐渐形成。

闽东文化 与 闽南文化,来源不一样

但是形成的时期大致上都是在距离今天已经1800多年的三国时代;

唐开元二十一年(公元733年),福建省的雏形开始形成,首次有了“福建”这个地理名词,距离今天已经1300多年了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

闽南人说的“闽南语”,因为主要的来源是黄河、洛水地区,因此也叫做“河洛话”;

“河洛话”,是古河南话,但绝对不是今天河南话;今天的福建人去听河南人说话,那是压根找不到什么相似处的。

“河洛话”,在今天的河南地区已经消亡,但是在福建南部和台湾地区,依然大行其道;

这是由于河南地区经历了多次战争,尤其是五胡十六国时代,北方鲜卑族在中原大肆杀掠,造成古河南地区人口四散,随后又发生了多次“民族大融合”,中原河洛文化几乎被破坏殆尽。

今天的闽南人,作为古河洛人的后裔,与今天的河南人,严格意义上讲,并没有什么血缘联系;

现在有一些河南人大放厥词,说什么河南是福建的“祖宗”,有的闽南人居然还信以为真,认为什么河南话跟闽南话“是一家”

站在学术的角度去研究,正本清源,击退这种谬论是相当重要的;

闽南语言的前身可以认为是河洛语言,但是河洛语言早就已经在中原消失。中国历史上,从西晋王朝被蛮族灭掉开始,河洛语言就掺入大量的胡蛮口音,什么契丹啊、鲜卑啊之类的,历史书上把这个叫做“汉化”。河洛族群也由于战火的原因四散到全国各地,最终融入当地社会,从历史上消失掉;

而闽南人截取的河洛文化,恰恰是在西晋王朝被蛮族灭掉,“民族大融合”发生之前,因此可以认为是最纯正、最正统的“中原文化”

闽南人后来又把“河洛话”推广到了台湾,今天台湾人说的话,正是1800多年前在中原地区盛行的“河洛话”,而河南人却早就已经不会说“河洛话”了

实际上,关于河洛话,今天的闽南远比今天的北方保存了更多精华下来,甚至于文化上,今天福建人说不定比亲方人保存了当时更多的生活状态.

可以说,福建省是保留中原正统文化相当完整的地区之一;

古籍上站在地理位置中心的角度,多把边疆斥为蛮夷地区,福建也不例外;唐宋八大家之一的韩愈,当年被指派到福建来考察的时候,一千一万个不愿意,还担心福建人是非洲野人会吃人,说什么“好收吾骨瘴江边”

结果去福建转了一圈之后,狂呼:“闽越有长才,秀民通文书,与上国齿”,居然说福州的文化水准可与京都长安相媲美。福建省也就是借着韩愈这个当时的学术超男的这么一句话,在当时的中国一下子窜红;

到了宋代,福建地区的教育、文化更为发达

福州市有着“路逢十客九青衿,巷南巷北读书声”的盛况。当时,福州开设的巢经楼是中国目前可以考证的最早的公共图书馆。

明清以来,福建地区更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汇集地

据不完全统计,福建地区,历代光是福州籍的进士就达4100多人,其中文状元16人,武状元7人,位居全国各府州前列。

闽东文化是原汁原味的本土文化,最正统的“福建文化” 闽南文化是最纯正、最正统的“中原文化” 二者在唐开元二十一年(公元733年),首次被统一了起来

上一篇:秘书的工作职责范文下一篇:美容院行业分析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