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南文化传承

2024-04-12

闽南文化传承(精选8篇)

篇1:闽南文化传承

闽南文化的传承

内容摘要:关于闽南语、南音、梨园戏、闽南语流行歌曲的简介、发展情况以及如何传承。

关键字:文化特色、流失、传承、发展。

学院:外国语学院 专业:英语教育 姓名:张婷婷 学号:100201115

闽南文化上承中原,吴越文化而由移居闽南的汉人和原住民共同创的先进的地域性文化,尔后又借鉴了南洋文化、阿拉伯文化、西方文化。使闽南文化更兴盛发达。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闽南文化是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中形成的,不可避免地存有时代的局限性,我们以科学的分析态度对闽南文化的研究,有助于我们弘扬传统闽南文化的精华,摒弃闽南文化中的糟粕,在批判中加以继承,在继承中不断创新。

闽南文化具有传统性、连续性特征。这除了继承连绵不断的中华传统文化外,闽南文化自身的传统也是连绵不断,且不断发展。

闽南文化具有一体多元特征。即与中华传统文化为同一体又以闽南文化为主体,兼吸纳了南洋文化、阿拉伯文化、西方文化的某些因素等。如建筑文化中除以“宫殿式”古大厝、临街骑楼为主流建筑外,也可见到中国传统建筑、中西合璧建筑、阿拉伯式建筑、侨乡特色建筑等。

闽南文化具有兼容性和开拓性特征。这在宗教信仰(多种宗教)、民间信仰(多神)、建筑、戏剧、方言等等都有所反映。如戏剧方面,多种剧种并存,歌仔戏、梨园戏、高甲戏交相辉映,即便同一剧种,也是各种流派,各种技艺争奇斗艳而竞相发展。

闽南文化具有开放性特征。这同闽南人中多为中原汉族移民及多侨民(闽南人移居国外,外国侨民留居闽南)息息相关,也与闽南海商文化发达有密切关系。此外,闽南文化具有上承下传的双重传播性特征。即主体文化由中原传播而来,融合土著文化形成富有地方特色的闽南文化,尔后又通过移民台湾传播到台湾及通过移居国外的华侨华人传播到国外。

闽南文化的精髓主要体现在闽南语之中。闽南语南语主要分布在中国福建的泉州、漳州、厦门和台湾省,同时分布在中国大陆其他地区和东南亚的新加坡、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泰国、越南、菲律宾、文莱等国和地区。据统计全球讲闽南语的人多达8000万。属泉州和漳州口音的主要有福建1600万、台湾2000万、南洋约1200万。世界其他各地约200万。由此可见闽南语的使用之广、分布之广。

闽南语拥有古老的历史,是中国最古老的语言之一。法国语言大师马伯乐曾说过,闽南话是世界上特别古老的语言。它不仅形成历史悠久,而且还保存了中古汉语和上古汉语的许多特点,同时还保存了许多古汉语的词语。这些词语在普通话和汉语的其他方言中,有的没有,有的不用,有的少用,而在闽南话中则是基本词儿。故闽南方言被学术界称为“语言的活化石”。这在汉语诸方言中是非常突出的,也是区别汉语的重要标志之一。而闽南方言的独创性则主要表现在语言词汇、语法诸方面者有许多自己的特点。

而在如今的闽南地区,闽南语明显有了很大的流失,随着普通话的普及,某些年轻人似乎更乐衷于说普通话,尤其是一些学龄儿童,基本上不懂得说闽南语。闽南语的现状,引起了多数的人担忧,于是出现了幼儿园教闽南语,学唱闽南语儿歌等措施。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闽南人,我们有义务去保护和发展我们的闽南语,即使讲普通话在外来人眼中显得有素质,但是我们不能忽略两个闽南人用闽南语对话时那种亲切之感。

闽南文化中最有闽南特色的就是南音了了,南音又称“南乐”、“南管”、“弦管”,被世人誉为“东方古典艺术的珍品”、“中国古典音乐的明珠”、“中国音乐史上的活化石”。唐代琵琶普遍用拨子,而且是横抱姿势,泉州南音至今保持这一遗制。南音中所用的“拍板”,其演奏方式与敦煌壁画中的伎乐图一样。南音主要流行于泉州、厦门及漳州地区,在台湾及南洋华侨居住地也很盛行。泉州南音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积淀丰厚。它是以中原音乐文化为主轴并与外来多种文化及古闽越文化,当地民歌兼容并蓄、交融发展的产物。它与西安城隍庙鼓乐、北京智化寺音乐、山西五台山青黄庙音乐并称为我国四大古乐体系。它又与江南丝竹,广东粤曲同属为我国最主要的民间音乐。

1984年在泉州举行的南音研讨会及1985年于泉州召开的中国南音学会首届年会,来自海内外的专家学者纷纷撰写精彩文章,从史学、乐学、律学、音韵学、语言学、宗教学、社会学等多角度地对南音的历史价值、考古价值、艺术价值以及研究价值予以评价。原中国音协副主席、中国南音学会会长赵讽称它是:“一部活的音乐史。”原中国传统音乐学会会长黄翔鹏赞它是:“华夏传统音乐的活化石。”泉籍著名作家白刃则介绍说,美国华盛顿大学民族音乐学院,搜集世界各洲的民族音乐,加以比较研究,得出的结论:“中国的音乐是全世界最古老的音乐,而中国音乐之中,则以南音为最古。”

为什么南音古乐能世代相传,久唱不衰,而深受人们的喜爱?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它在历史进程中除了不断吸收兄弟乐种的声腔来丰富自己外,其决定因素是长期与梨园戏交融发展。

南宋时期,泉州成为南宋的陪都。这时泉州港处于兴盛时期,有“东方第一大港”之美誉。由于经济的发展,必然会带来文化的繁荣。以南音为基础,以带浓重的中州洛下正音的泉南腔为唱词吐音,并加以故事化了的梨园戏,此时应运而生。应该指出,它与宋室南迁而带来的宫廷文化如家庭班(又称家班戏)不能说没有关系。

梨园戏以南音为母体音乐,以南音“曲”为主要唱腔,在发展过程中又吸收了部分民歌以及其他戏曲声腔,诸如弋阳腔、昆山腔、青阳腔、潮调来丰富自己,而形成“上路”、“下南”、“小梨园”流派。南音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由宫廷走向民间,又从民间搬上舞台而形成一种个性独特,雅俗共赏的传统音乐。南音古朴、典雅、舒缓、低回的音调却最适合配以哀怨、忧伤、抒情、思念,特别是以爱情为题材的民间故事,因而,极富感染力,与民众心灵相通,深受人们的青睐,有雄厚、坚实的群众基础。《明刊闽南戏曲弦管选本三种》就有《陈三五娘》等梨园戏的痕迹。它不仅记有南音的滚门曲牌,同时还标有唱词及南音工×谱的撩拍记号,这说明南音与梨园戏的密切关系由来已久。梨园戏的产生不仅丰富了南音的“指”与“曲”内容,同时通过演出实践而对南音的撩拍、乐器、定音等方面作了发展。撩拍方面由原来二分音符为一撩而紧缩为四分音符为一撩;乐器方面则由品箫代替洞箫;定音方面也由“以工为商”为标准音的洞管定音法,一改为“以×代工”的品管定音法。由于南音与梨园戏在历史长河中互为渗透吸收,互为交融发展,“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这从某方面而言,梨园戏对南音所作的改革更贴近现实生活,群众也更乐意接受,这无疑起到完善南音和充实南音的作用,让南音艺术更具生命力。

泉州经济发达,文化底蕴也足。但再仔细看,还是会发现,市民对文化消费的一种忽视。文化发展与经济发展是互为依存的,创意作为文化的一种新概念,在很多城市证实是可行的,它不仅可以丰富当地的生活,也可以服务于经济需求的,文化创意也是一种经济。弘扬闽南文化,发展闽南语流行音乐,我们急需培育、包装、推广泉州本土的闽南语新秀,为外界源源不断地输送各类表演、创作的本土人才。

闽南语歌曲是当代歌坛的一大主力,在近十几年来,很多流行的闽南语歌都原创于台湾,为什么呢?就是因为他们有着一批文化人,在那段时间里,集中地来做原创,来传承闽南文化。但是作为闽南文化核心区的泉州,在闽南语歌坛却少有领军人物,所以我们必须整合一大批新一代的文化人,来共同努力,传递文化的思想。现代闽南语歌曲因为加入了很多现代元素,譬如摇滚、爵士、蓝调这些,让这些方言歌曲带有很新潮的元素,自然会吸引人。

使闽南文化更兴盛发达,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而对闽南文化的研究既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又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闽南文化遗产也是世界文化遗产的一部分,对闽南文化的研究有利于闽南文化遗产的利用和保护。也有利创造出既体现闽南传统文化特色,又富有时代精神的先进闽南文化,促进闽南文化资源的永续性发展。

篇2:闽南文化传承

一、泉州文化的地位及意义

泉州是闽南地区的文化宝库。近2000年的陆地开发和海外贸易历史,给泉州留下了大量宝贵的文化遗产。泉州是闽南文化主要发祥地、核心区及闽南文化遗产富集区,也是台湾汉族同胞的主要祖籍地,泉台两地历史文化渊源深厚,“五缘”关系尤显。两岸人民在悠久的历史活动中共同创造、丰富和发展了闽南文化,精彩纷呈的闽南文化成为两岸交流合作的纽带。泉州文化不但具备重乡崇祖、爱拼敢赢、重义求利等闽南文化的基本特征,其独特的乡土情怀、习俗传承、地域风情,其创造出来的政治、经济、文化上的关系均展示了其对闽南文化的延伸和创新。泉州文化将闽南文化的重拼搏、敢开拓、善机变、恋乡谊、崇正统、乐教育等理念体现得淋漓尽致,泉州文化对闽南文化产业的发展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泉州文化的传承

泉州和厦门同处闽南地区,厦门最早也是归属于泉州。早在宋元时期泉州就是“海上丝绸之路”起点,可是,现在的泉州比起厦门显得如此逊色,被远远地抛在身后。泉州的软硬件很多方面赶不上厦门,但是,从文化的角度上来看,泉州浓厚的文化底蕴却是厦门可望而不可及的。关键在于泉州一味地在经济领域追逐,忽略了对地方文化的保护、传承,也忽视了其产业化发展的重要性。整合泉州文化资源,增强城市的软实力,这是形成泉州的核心竞争力的途径之一。

先有传承才能发展。泉州人对本土文化的淡漠向我们敲响了警钟,如果不加以保护,本土文化总有一天将离我们远去。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培养学生说闽南话

闽南文化以闽南方言为载体,存活于闽南方言通行的社会之中。随着闽南人足迹的蔓延,国内外认同闽南文化、生活在闽南方言圈的,大约有6000多万人。伴随着社会的发展和闽南人的变迁,它的内涵也在不断丰富。可是,不知道

第 1 页 从什么时候开始,身边的人特别是小朋友们开始不说闽南话了,他们的交谈完全是普通话。普通话的推广固然重要,但闽南人应该学会说闽南话。要挽救闽南语这个“活化石”,可以从小抓起,从学校抓起。学校可以开设闽南方言课程,不管是本土的还是非本土的学生,都可以一起学习。一方面,教会学生说闽南话;另一方面,可以传承和发扬闽南方言与文化。

(二)开设泉州文化推介班

泉州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有悠远的历史,有多彩的民俗,它的宗教、饮食、建筑艺术、民间工艺、旅游等融合了多元文化的元素。可是,即使是本土人士,也没有一个很好的渠道接受全面的泉州文化教育。开设泉州文化推介班,让更多的人了解泉州文化,激发大众对泉州文化的追溯,在探索中传承和推广。

(三)开设泉州地方戏曲艺术班

地方戏曲作为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它凝结着某一地域的民风习俗、从而成为当地大众喜闻乐见的演剧形式。中国的地方戏曲遍及有300多种,其中影响比较大的有昆曲、评剧、粤剧、淮剧、越剧、豫剧、黄梅戏等。泉州的梨园戏、高甲戏、木偶戏、南音、拍胸舞等地方文艺表演,在多种文化交流活动中都享有美誉并多次获奖。它们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而且有的表演艺术技术含量也相当高超,可是在泉州本地的影响力都相当有限更不用说在全国。开办泉州地方戏曲艺术班,拓宽传播渠道,增强其地方影响力,将其表演艺术普及化。这样不但可以更好地继承和发扬泉州地方戏曲,也有助于在时代精神的表现中实现文化传统的创造性转换。

三、对于泉州文化产业化发展的几点思考

(一)整合博物馆资源,建设文化历史推介平台

泉州目前有十几个博物馆,但是小而散、乱而杂。可以将博物馆产业化运作,全部展品统一管理,重新梳理。分设不同的展馆,如“泉州城市发展馆”、“泉州

第 2 页 民俗馆”、“泉州工艺馆”等等,配备专职的讲解人员,展现泉州各个层面不同元素的历史发展脉络。

(二)整合地方戏曲资源,建设艺术推广平台

建设一个高端的艺术文化中心,将泉州当地戏曲表演纳入其中,定期演出,还可以邀请全国各地的地方戏曲表演团体进行艺术交流。一方面丰富本地的娱乐生活;另一方面,可以形成一项新的旅游资源。

(三)整合民间资源,建设视听传播平台

泉州自古以来,民间就流传许多脍炙人口的故事,有许多富有哲理古语、歇后语,还有许多简单有趣的童谣。将这些民间素材收集整理,制作为书籍或是闽南语电影、电视剧、动漫等视听作品,打造成文化精品。不但可以传播泉州的人文风貌、语言艺术,还能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

(四)推动现有平台的产业化发展

相比于省内大部分城市来说,泉州的服务业还是比较发达的。但是经济利益的驱动下,很少有人从更深更高的角度去发展这些平台。众所周知,泉州茶业很发达,茶馆也不少,但是真正懂茶、会品茶的人不多。茶馆是一个很好的茶文化推广平台,但是大部分茶馆只是为了卖茶。如果能在品茶这个过程中,融入茶文化的介绍,品茗知识的传播,泡茶艺术的演绎,树立茶文化的形象,这对茶业产业化发展是有极大的推动作用的。

泉州不仅要传播已有的传统成就与形式,更重要的是要整合现有资源,推动泉州文化产业化发展,在教学、传播、管理、营运中,经过有体系与组织的计划将泉州的文化实力播扬出去,用一流文化建设一流城市,提高城市竞争力。

篇3:闽南文化传承

一、闽南传统三合院的文化传承

众所周知, 三合院在闽南地区扎根已经有了数百上千年的历史。而且从文化传统的理论上来说, 闽南传统三合院的存在也使得闽南地区人民的生活变得丰富多彩, 也合理地促进了文化的高效传承。虽然我国的许多地区都存在着三合院和四合院, 但是就实际而言, 不同地域的三合院所表现出的文化特点存在较大的差异。按照理论进行分析, 我国的福建省和台湾省的三合院, 从结构、户型、对居民的文化影响都较为接近, 因此将其归类为闽南传统三合院。举例说明, 台湾的三合院虽然与福建类似, 但是也存在一定的差距。台湾传统的三合院往往以木材为本, 并且通过石材、砖材等进行辅助。但是三合院的建物基础通常多是石材, 这与台湾地区山地较多有着紧密的联系。除此之外, 台湾地区的传统三合院其屋身和梁柱以及门窗的主要材质是木材, 与此同时, 壁面通常采用红砖墙, 而屋顶采用灰黑或暗褐色, 并且屋脊为灰白色, 这与台湾地区夏季雨水繁多并且天气较热等气候原因有着极为紧密的联系。在这些构架的基础上, 闽南居民通过在三合院内缀以富有当地特色的装饰品, 就形成了典型的闽南传统三合院。另外, 在闽南三合院中的许多部分都能很好地体现出文化传承的痕迹。例如闽南地区传统三合院最基本的型态往往是三开间的房屋, 并且于入口处设置中间。这种建筑往往被称为“一条龙”, 寓意居住在此的人民都是龙的传人。而闽南地区传统三合院的正中间大厅往往又被称为

“正身”, 这反映了中华民族追求正直的传统美德和“身正不怕影子歪”的良好寓意。而当闽南地区传统三合院的人口或者居住者出现增加时, 往往会在“一条龙”的两边进行垂直房屋的加盖。通常而言, 这个垂直的部分被当地居民称之为“护龙”。与一条龙类似, 即这些房屋被看作守护家族和家人的龙。通过上面的诸多例子我们可以发现, 闽南地区传统三合院在民族文化和区域文化的传承过程中确实起着独一无二并且无可替代的作用。其在促进闽南地区人民生活水平提升的同时, 对闽南地区文化的发展也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二、闽南传统三合院文化转型

众所周知, 在我国的大部分乡村中, 较为传统的住宅多以院落的形式进行呈现。在我国多种多样院落住宅中, 可以将其分为封闭式和开口式两种院落住宅。或者根据院落住宅建筑材料的不同, 将其分为砖制院落或者木制院落。而闽南地区传统三合院在其建造过程中, 就很好地遵循了因地制宜的原则。由于闽南地区通常存在着湿热的情况, 因此闽南传统三合院一般呈现出坐北朝南的态势。并且三合院的北面正中央为堂屋, 而三合院的左右通常分别是客厅和粮仓。除此之外, 闽南传统三合院往往还有厢房、厨房、餐厅、卧室等重要组成部分。在这些核心建筑之外, 闽南传统三合院的四周还有围墙或者木栅栏对其进行保护。围墙和木栅栏附近的土地往往被当作晒场来进行粮食的晾晒, 或者被用来在周边空地进行花草果木的种植。这种典型的闽南地区建筑物虽然很好的促进了当地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和文化的有效传承, 但与此同时,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整体水平的持续进步和建筑水平的提升以及高层建筑的持续兴建, 闽南传统三合院需要在自身结构和文化上进行转型。通常来说, 闽南地区传统三合院存在院子面积狭小、防护性不强等缺陷。因此随着现代建筑的优越性越来越突出, 闽南地区的居民开始将三合院看作闽南地区建筑发展历史过程中的一个衍生物。随着闽南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当地乡镇和农村中砖房以及城市楼房的数量不断增多, 闽南传统三合院作为重要的文化遗产和文化传承媒介, 仍然具有较为重要的文化价值。因此, 应当在对闽南传统三合院进行改造的同时对其进行文化转型。即在保持其最重要特色的同时, 将现代文化和现代建筑要素融入到闽南传统三合院中。例如虽然闽南传统三合院作为居住建筑的性能不再优越, 但是可以将其作为旅游文化景点进行开发和利用, 同时可以将其作为“农家乐”经济的重要发展媒介。这些文化转型的进行, 一方面可以让城市中的居民远离高楼大厦, 更好地贴近我国闽南地区的传统建筑;另一方面, 这种经营模式和文化传播方式也为闽南传统三合院的健康、持续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和稳健的前提。综上所述, 在闽南传统三合院的发展过程中, 通过文化转型的进行, 可以在促进当地经济发展的同时, 更加好的将闽南传统三合院中传承的文化合理的发扬光大。

三、结语

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持续提升和文化水平的不断进步, 闽南传统三合院作为闽南的重要建筑, 也一同得到了重要发展。因此, 文化研究者在对闽南三合院进行研究时, 应当对建筑的文化传承作用有着清晰的了解, 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与研究, 以促进闽南传统三合院的转型成功。

作品欣赏

摘要:在我国传统建筑中, 三合院由于具有其结构特点和地域特色而占有重要的地位。本文从阐述闽南传统三合院的文化传承入手, 对闽南传统三合院文化转型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闽南传统三合院,文化传承,转型

参考文献

[1]王春兰.三合院的艺术原则[J].艺术构成, 2009.

篇4:传承闽南文化唱响闽南童谣

如何使幼儿能尽快地理解闽南童谣、说准闽南话呢?

一、精心挖掘,撷取闽南童谣素材

首先,依据生活经验选择内容。幼儿的学习离不开一定的生活经验和认识能力,因此选择幼儿已有相关知识经验的童谣更能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例如,童谣《土楼好》讲述的是各种土楼小吃,这首童谣适合幼儿掌握,因为他们在生活中接触的土楼小吃的种类多,对于很多小吃都有品尝过的经验,易于理解,能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

其次,依据幼儿的兴趣点选择内容。幼儿的年龄特点之一是好动,对一切事物都有好奇心,喜欢具体、鲜明的形象。根据这一特点,选材就要选择一些结构清晰、特点鲜明、有一定游戏性、形式工整的童谣,如《食子仔歌》:“一放鸡,二放鸭,三分开,四做堆,五搭胸,六拍手,七围墙,八摸鼻,九捡起。”这首玩“丢沙包”的儿歌,集数字、韵律、游戏于一体,让幼儿在游戏的融合中把握节奏,增强了活动的趣味性和幼儿的学习热情。

二、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形式,增强学习趣味性

1.直观法

幼儿的思维是以直观形象为主,直观的实物、图片和动作等对于他们来说是容易理解的,而抽象的教学内容和方法则是他们难以理解和接受的。童谣内容隶属于语言范畴,属于抽象的学习对象,对于幼儿来说较难理解。因此,只有采用直观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化抽象的内容为直观的学习对象,才能引发幼儿学习的兴趣,才能被幼儿所理解和接受。在童谣教学中,我们根据童谣的具体内容,采用动作、实物等直观的手段和方法,使抽象的童谣内容直观地呈现在幼儿面前,以帮助幼儿理解童谣的内容,激发幼儿学习童谣的积极性。

(1)动作直观法就是在学习朗诵童谣的同时以动作来表现童谣中的某些内容,通过动静结合的形式来调动幼儿学习的积极性,帮助幼儿理解童谣的内容。如在朗读《一两三》时,结合学习“洗衫”“磨墨”这些词语,适时地引导幼儿学习其动作,让幼儿在动中学习,符合幼儿好动的年龄特征,能调动幼儿朗读的积极性。

(2)实物直观法就是直接出示实物,帮助幼儿观察实物、理解童谣内容。如学习闽南童谣《土楼好》,通过幼儿自主地品尝甜粿、咸粿、芋仔粿、松糕、麻糍、双糕润、米香、寸枣这些土楼食品,说一说这些食品吃起来的味道是怎样的。这一做法不仅为幼儿提供了交流机会,而且能够很直观地理解童谣里相关的内容,为后面能顺利朗诵童谣做铺垫。

2.朗诵法

朗诵是通过语言技巧的运用和语音的多种变化,把童谣中的人、事、意境、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趣味绘声绘色地表达出来,也能使字里行间潜在的含义溢于言表,还可以把隐情妙趣抒发出来。在童谣的教学中,我们主要采用的朗诵法有:

(1)图谱朗诵,就是借助图谱让幼儿朗诵童谣。适当的图谱可以刺激幼儿的眼球,吸引幼儿的注意力,将复杂的语言分解成若干较简单的图谱单位,使童谣更加具体化、形象化、趣味化,将抽象的童谣材料直观地再现于幼儿面前。如在闽南童谣《一的炒米香》的教学中,教师和幼儿分别手持图谱,其余幼儿紧随着一张张图片的出示,完整地朗诵童谣。在一张张图片的展现中,幼儿的好奇心和兴趣得到提升,并能根据图片带来的明显信息进一步了解童谣内容。

(2)表演朗诵,就是通过扮演童谣中的角色来朗诵童谣。如闽南童谣《天乌乌》中有多种类型的角色,幼儿根据自己的意愿选择自己想要扮演的角色,然后边扮演角色边朗诵童谣。当念到“海龙王,卜娶某”时,扮演海龙王的幼儿摇晃身体,加上夸张的表情来表现童谣中的海龙王娶某时快乐的心情;当朗诵到“龟吹箫,鳖打鼓”,扮演龟和鳖的幼儿表演吹奏的动作等等。幼儿就是在这样的表演过程中学会了朗读童谣,加深了对童谣的理解和认识。

(3)节奏朗诵,就是根据童谣固有的节奏进行朗读。给童谣配上节奏,不仅让幼儿感受到“乐”趣,同时培养了幼儿的乐感、美感,并能享受创作的乐趣。如在朗读闽南童谣《天顶一粒星》时,可利用乐器快板或圆舞板,以每小节两拍的节奏进行朗读。这样不仅可以提高朗读的音乐性,增强朗读的趣味,而且对幼儿节奏感的培养也是有益的。

3.情境教学

根据幼儿形象思维的特点,“情境教学”在童谣教学中体现得非常充分,这对幼儿学习童谣特别有帮助。事实证明,幼儿时期的歌诵离不开创设具体情境,幼儿对此也表现出很高的兴趣和学习积极性。我们不仅在活动室里与幼儿一同布置了富有闽南特色的长廊和游戏环境,而且在每个集体活动时,为幼儿创设一个游戏情境,让幼儿在创设的情境中展开联想,培养其对闽南童谣的兴趣。情境游戏教学离不开一个“动”字,让幼儿在活动中动起来,让幼儿在活动中主动学习。如:童谣《唔唔嘤》的教学,我们就为幼儿准备了布娃娃,创设了娃娃家。幼儿抱着布娃娃在娃娃家里伴着摇篮曲背景音乐声,边吟诵边表演。

三、积极创造机会,让童谣融进幼儿一日生活当中

开展闽南童谣的教学活动不能只限制于集中教学活动,要拓展学习的空间和时间,充分利用一日各个环节,把闽南童谣教学有机融入进去。

(1)早操时,可以利用闽南童谣句式押韵、朗朗上口、优美动听、有节奏感的特点,把它融进早操的游戏里,如让幼儿边朗读闽南童谣边按童谣的节奏跳橡皮筋、跳圈、跳格子等。

(2)点心环节,利用分点心时巩固复习童谣,引导幼儿朗读,避免幼儿枯燥地等待。

(3)课前的情绪稳定,让幼儿边朗读童谣边做动作,集中幼儿注意力,做好上课前的准备。

(4)区角活动,在活动室的语言区里投放录音磁带、自制竹制乐器,引导幼儿在晨午间活动时用自制竹制打击乐器朗读童谣。

(5)融进三大游戏里,把学过的童谣改编成童话剧、三句半等,投放相应的材料,引导幼儿表演。

闽南童谣还有很多优秀的作品,教师要善于挖掘,深入研究和实践,让闽南童谣走进幼儿园,走入我们的教学,让更多的童谣在幼儿中传唱,也让幼儿从小喜欢童谣,感受闽南文化的无穷魅力。

参考文献:

篇5:浅谈闽南文化中的闽南民间歌谣

蔡家谱

闽南歌谣与闽南文化的构成关系极其密切,是闽南文化的折射和体现。闽南文化与闽越文化的遗风、中原文化的传入、宗教文化的传播关系相当大,闽南民歌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了闽南文化独有的丰富内容。

中原文化因北方汉人的大量的迁入而传入闽,所以福建闽南歌谣中的许多表现与中原文化相关的内容。如闽南民歌当中的传说故事歌——史诗类:德化的《舜哥歌》从盘古开天地唱起,讲了尧舜禅让的故事。其中有一段是这样唱的:姚舜行孝传天下,堪称国内第一人;尧帝当面就禅让帝位自称臣。姚舜听了心不宁,便对尧帝当面讲分明:帝殿君王的福分,从小不敢相争登。尧帝再三表真诚,行孝爱民人人敬。。。安溪的茶歌调《孟姜女送寒衣》对孟姜女从成婚到为丈夫寒衣再到与秦王对骂进行描写,以致“秦王被骂跳入海,东海传来水牛声。” 许多传说故事歌中的人物和情节其源头都可以追溯到中原。

福建的宗教十分兴盛,特别是佛教和道教长期影响着福建人民的生活。如惠安的《正月正》歌中有一段唱佛教的盂兰盆节的热闹:“盂兰大会号无遮,到处募缘笑语哗。演唱《木连》三日夜,纷纷看剧乱如麻。”各类巫师在举办各种法事时常唱出独特的经咒诀术歌谣,如永春的《乌髻观音咒》、《黄公祖师咒》、德化的《关帝咒》等

闽南文化最主要的特点是多元性,闽南歌谣的特点与闽南文化的特点是密不可分的。这里说的多元性指的是闽南缺乏一种征服力很强的强势文化,谁也征服不了谁,谁也取代不了谁,由此形成的文化割据的状态。在闽南文化当中有:厦门文化(作为经济特区和历史上五口通商的对外开放的港口城市逐渐形成了独特的文化体系,比较容易接受外来文化的交流,这是主要针对岛内而言的,针对岛外,海沧、杏林、集美、同安,又因距离差距大小的不同形成了不同的文化方言区,这是由于这些地方靠近内陆又没有对外开放所决定的。)、泉州文化(沿海的石狮、晋江文化与山区的安溪、永春文化又不一样。)、漳州文化(从石码、东山、漳州市区等地又随着地理位置、经济情况的差异表现出的语言和文化的差异。)这种多样性,主要表现在各文化区域人的性格差异、方言差异、民间信仰差异、民俗民风差异、民间艺术形式差异等方面,正是这些差异使闽南文化更加丰富多彩。作文闽南文化载体之一的闽南民间歌谣,其多元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同属闽南语,乡音各异。闽南语极其复杂,而其复杂性在于同是在闽南方言区内有厦门话、漳州话、泉州话三者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在这样的情况下一方面使闽南各地的民歌传播与交流受到一定的限制,另一方面也使各地的民歌更具乡土气息。一些民歌如不加注解,便很难了其原意。

如:闽南劳动歌《过山过岭挽茶叶》中有许多地方为闽南方言,如“挽茶娘仔真硬正”,“硬正”为闽南方言“硬朗结实”的意思。“衫裤漉漉佫打拼”,“佫打拼”为闽南方言”再卖劲”之意.有的歌谣大量运用方言,如不懂方言,根本无法读懂.如闽南渔歌《渔查某砪输渔干埔》,题目即为闽南方言,意思是讨海的女人本事并不比讨海的男人本事差。此歌谣通篇都用方言。有的民歌方言夹杂其中,如《闽南船歌》第一段:“行船真艰苦,无风来摇橹。摇甲目土土,双脚做擂鼓。”头两句还可以念,第三句意味摇得眼睛张得大大的,眼珠都要凸出来了。如不懂方言,往往被卡住,不能很好的体会歌谣前后的意思。有的歌谣从字面似乎也可读下,但却与原意相反。如闽南渔歌《海水淹》:“海水考,过年炊糕和炸枣。海水大沉郑,九月重阳大兜面。海水涝,二月沿海人破蚵。”其中“海水考”指海水浑浊退潮,“大沉郑”指海水满潮,“兜面”指地瓜粉糊,“海水考”指海水浑浊。漳州芗城《农民歌》的最后两句是:“大某细姨查某娴,农民愈想愈姆愿。”前三局分别讲三个不同女人,即“大某”指大老婆,“细姨”指小老婆,“查某娴”指女婢。意思是地主不劳而获却有这么多的女人伺候农民越想越不甘愿。如果不懂得这些特指,就难以理解闽南民歌的意思。流传于厦门的《渔民谣》开头的几句为:“起大风,唔是空。起大浪,浪来扛。海水向船南,举篙着来斩。”“ 唔是空”指不好的事情,“浪来扛”指浪在船上摔打,“向船南”指往船上浇泼。

二、民风各异,习俗不同。福建有“十里不同风,一乡有一俗”的说法,在闽南,民歌集中地体现了这个特点。由于闽南地域的差异,闽南各地的新娘她们出嫁时习俗不一样,反映在民歌上也就不同。厦门同安女子出嫁上轿前,有老年妇女用红线在这位女子的脸上的各个部位比划,并说些吉利话,称为“贵脸”;这些话被编成《贵面歌》,其中大多为祝福的话,如:“第六贵嘴边,今夜好团圆,十月生后生,勤俭剩大钱。”永春女子出嫁时,老年妇女则用纱线、铅粉、鸡蛋等装饰女子脸部,绞去脸部汗毛,使脸部更光滑,并唱《婚嫁吉语》:“鸡蛋白,鸭蛋白,子孙传甲归大宅。开面开面,大厝新郎君来做阵,大兄小弟同同母阵。”

三、同样的题材,极少雷同。由于闽南的地域差异较大,虽是同一题材的,歌词韵脚却不相同。如在闽南流传最广的闽南童谣《天乌乌》,不同的地域其演唱内容各不相同。如南安的《龙王迎亲》:“天乌乌,卜落雨,海龙王,卜娶某,龟吹萧,鳖打鼓,水鸡扛轿目吐吐,田婴举旗喊辛苦,乌鳗带路坐破肚,虾仔乱跳找无路,鲤鱼提盘乱碾肚,火萤担灯来照路,照着一匹龟一匹芋。客鸟赶紧来来报喜,飞来飞去畅一晡。”在看漳州芗城的《龙虾娶某》:“天乌乌,要落雨,举锄头,巡水路,看见龙虾咧娶某。鲟举灯,龟打鼓,水鸡扛轿叫艰苦,哲仔大腹肚。金鱼毋愿做新娘,哭得目吐吐吐。”再看德化的《海龙王,卜娶某》其演唱的内容又有不同:“天乌乌,要落雨,海龙王,卜娶某。田婴赶紧来织补织出一尾鲤鱼牯。鸟吹萧,龟打鼓,火萤蛋灯来照路,田玲举旗兼打鼓,水鸡扛轿话脚肚。扛呀扛!摇啊摇!对面遇到一堆乌石鼓;姑婆颠颠来拦路,掀起龙轿看龙某;龙某脸白皮又幼,姑婆乌乌腹肚粗;姑婆硬入去龙宫,酒席宴上毋自顾,大吃大喝胀腹肚。”永春的《天乌乌》又不同:“天乌乌,要落雨,阿公举锄头去掘芋。摇着一孵鹌鸡仔,飞到山拉岭;拄着一群打铁仔。„„”此外,流传于石狮、同安、龙海、南靖、东山、昭安等地的《天乌乌》,不仅没有一首完全相同的,而且差异很大。

闽南民间歌谣的艺术性表现手法

闽南民间歌谣的艺术性表现在许多的方面,主要有下面一些:

(1)情真委婉。闽南人较为深沉含蓄,一些话往往用委婉的手法来表示,有的看似直接告白,实际却更为含蓄。如安溪的《茶山对歌》:“小妹采茶下山坡,两蕊眼睛顾看哥;踏着石头翻跟斗,只骂石头不怪哥。”云霄的《看见啊妹不敢叫》等都是既委婉含蓄,又不失幽默,然而它所表现的情谊却更加使人感动。

(2)生动形象。闽南民歌注重给人以相象的感受,摩声状形,淋漓尽致。如平和的《旧社会黑暗天》形象地写出有钱人的神态:“大某兼小姨,查某娴仔扇魁扇,肥肥象大猪,坐下去满交交椅;吃大鱼厚油气,吃瘦肉嫌夹牙齿,吃线面嫌糊嘴边,走起路来很神气。”

(3)赋、比、兴是闽南民歌民间常用的艺术手法。赋是直接叙述描写,层层铺叙,将同样一种意思反复渲染,将意思表达得淋漓尽致。如安溪的《作用歌》用诗108行,从春夏秋冬不同季节述说作田人的辛酸苦辣。厦门的《新式结婚歌》从一步到六步,每步四句表达了对新式结婚的赞美。许多的歌谣都是无独有偶从十个方面铺陈,如厦门同安的《十步送哥》、诏安的《十想郎》等。比兴就是“比显而兴隐”,比是明比,兴是暗比。诏安的《涯妹等哥心莫凉》:“三月韭菜皮皮青,涯妹等哥心莫凉;妹子可比韭菜样,韭菜没肥也难青。”以韭菜需要肥,喻指妹需要哥爱情之水的浇灌。又如诏安的《深井打水索要长》:“深井打水索要长,两人交情同心肠;妹呢可比凉井水,桶子落井水就上。”暗用打水来比喻两人情谊,用妹喻指井水,不管井多深,只要打水索够长,井水就会打上来。又如厦门的《鸦片害人》形容鸦片烟鬼的形象:“常吃鸦片瘦象鬼,嘴腮无肉象加锥,嘴孔嘴齿黑鬼鬼,眼睛大大象铜镭。胸坎瘦得似楼梯,腹肚大得象水柜;双脚就象草蜢腿,双手瘦得象拍鼓槌。”“加锥”一种尖嘴吧的小鸟;“嘴齿”指牙齿;“黑鬼鬼”只又黑有脏;“铜镭”指铜制的硬币;“拍鼓槌”指用竹子做的四筷子的打鼓的工具。通片运用比喻,入木三分地表现了鸦片烟鬼的特点。

研究闽南民间歌谣的意义:

篇6:闽南文化的作文

福建简称为闽,闽南即指福建的南部,从地理、行政区划、语系等各方面,厦门、漳州、泉州三个地区均合称为闽南。

闽南文化,其内涵除广义中也含农耕文化、海商文化外,更值得一提的是狭义中所含的建筑文化、民俗文化、宗教文化、民间艺术、宗族文化及方言等。我就给大家介绍其中的民俗文化,民间艺术及方言。

首先是民俗文化。民俗文化内涵十分广泛,其中包括生产习俗、生活习俗、生命礼俗、信仰习俗、文艺风俗、娱乐风俗、社会组织风俗等等,而这些风俗中除与中华民族传统风俗中大同小异外,最富地方特色的有文艺风俗中民间文学(民谣、童谣);娱乐风俗中的民间舞蹈(“拍胸舞”)、“骑竹马”、舞龙、舞狮、“车鼓弄”、“赛龙舟”(端午节)、“博饼”(中秋节)在节庆日中尤为活跃。

其次是民间艺术。闽南民间艺术多的数不胜数。包括布袋戏、提线木偶、南音、陶艺、拍胸舞、剪纸、梨园戏、高甲戏。高甲戏富有闽南民间特色的地方戏,诙谐幽默,尤以丑角表现见长,《桃花搭渡》,《连升三级》载誉戏剧界。

最后是方言。闽南方言是全国八大方言之一。闽南话的流播不只在闽南地区,早已超过省界和国界,在外省传播闽南话最广地区和国家是台湾和新加坡。台湾岛上,除了高山族地区外,差不多都通行着类似于漳州腔和泉州腔的闽南话。除了台湾以外,及东南亚各国的许多侨胞也使用闽南方言。不少被闽南人同化的人也会使用闽南语,在新加坡闽南话叫做“福建话”。

篇7:闽南文化的作文

中秋节那天晚上,我们一家子一起吃了团圆饭后,我和姐姐手拉手迫不及待地到露台赏月。在露台上,我往天空中一望,只见天空早已暗下来了,刚刚天边还挂着的晚霞已经不知所踪,只看见月亮就像一个害羞的姑娘似的,羞答答的躲在一片乌云的背后怎么也不出来,这可把我急了,我心想:“中秋赏月,没有月亮怎么赏月呢,难道月亮想跟我们玩捉迷藏吗?”

等呀等呀,过了一会儿,月亮好像明白了我的心思,一转身从乌云后跳了出来,微笑地挂在夜空中。顿时,天空就像挂着一盏明亮的灯,周围的景色都被镀了一层银白色的光芒,真是美极了!看着如些美景,姐姐为了讲起了《嫦娥奔月》的故事,她讲得绘声绘色,我听得都入了迷了。

随着时间推移,夜空中的月亮越来越皎洁,它是那么的圆,那么的明亮。“太美了!”我不禁惊呼着。在客厅看电视的爸爸妈妈听到我的呼声也走了出来,爸爸妈妈也感叹着今晚的月亮的美。妈妈突然说:“在这么好的月色中,不如你们姐弟来个赛诗会,看谁背出有关月的古诗越多,谁就是胜利者。”大家听了后一致赞同。

比赛开始了,我先发制人背了一首《静夜思》,姐姐不甘示弱地来了首《水调歌头》,而我不慌不忙地接上《鸟鸣涧》,我的话音刚落,马上迎来姐姐的《拜新月》,哼!我“孙悟空”也不是白叫的,我背起了《西江月》,背完后我得意地望着姐姐,只见姐姐呶了呶嘴一个字也背不出来,最后姐姐只好认输了,我高兴地一蹦三尺高,开心地喊“YE,我赢了,我赢了!”

篇8:闽南文化传承

关键词:传统闽南建筑,闽南新建建筑

1 引言

闽南传统建筑作为中国传统建筑体系中的一员, 沿袭了木构技术以及砖石技术和传统的建筑形式, 又因代代相传的民间做法、结合当地的气候条件的创新, 形成了独有的地域工匠技术。这种传承与创新, 既保存了浓郁的中国传统风格, 又形成了鲜明的闽南地域特色。

2 漳州传统建筑与泉、厦的异同

“厦门、漳州、泉州”是闽南文化圈的3个典型代表城市, 三城的整体建筑风貌同属于“红砖文化区”。同为闽南地区的泉州与漳州建筑, 在风格, 流派上又有所差别, 主要表现在大木结构的形式及细节方面[1]。

从总体上看, 漳州重文, 泉州重商, 而厦门则更洋气一些。比如同属闽南“砖文化区”, 三城建筑外观有着细微的不同:漳州建筑外观呈“红白相间”, 呈现为红色胭脂砖与墙面白色抹灰的结合, 其中白色的分量相比较泉州来讲更多一些, 也有部分传统建筑采用青砖黑瓦, 更显质朴、雅致;泉州的建筑外墙红色的比例更高一些, 少量的白色则来自“出砖入石”的白色花岗石, 红色更为浓重;厦门的建筑则“洋风更盛”, 西洋建筑细节体现得更为频繁。再拿骑楼来讲, 从风格特色上来看, 漳州的骑楼更矮, 多为两层, 廊柱用红砖砌成, 感觉很质朴;泉州中山路的骑楼为圆柱形廊脚, 优美大气;厦门的骑楼高达三四层, 廊道宽阔, 造型和纹饰采用西洋式, 散发着浓郁的异域风情。因而, 相比较厦门、泉州等其他闽南城市来说, 漳州传统地域建筑具有更强的“雅致、质朴、文气”的韵味。

3 漳州传统闽南建筑特色概述

在比较漳、泉、厦三者的基础上, 从建筑布局、建筑轮廓线、建筑材料、建筑色彩、装饰等方面进行分析, 对现状传统闽南建筑要素进行提炼, 力求在特色总结的基础上探讨传承的可行性。

3.1 建筑布局

漳州传统民居主要有“古大厝”和“竹篙厝”两类形式, 前者分布广泛, 但经历史沧桑, 现存者多数在农村, 城市保存较少。“竹篙厝”主要分布在城市和集镇, 现状保存完好, 但有一定规模的较少, 多数已划定为历史街区, 如漳州新华东路、新行街等区域。在传统民居的基础上, 由于宗族思想及防御需要, 在漳州西部山区出现了“土楼”这种独特的建筑形式, 现已成为世界文化遗产, 而在东部滨海区域出现了堡寨的建筑形式, 最为出名为漳浦的赵家堡。

1) 竹蒿厝。沿街设商场店铺, 店后开工场作坊, 作坊后建生活区, 有居室、厨房、厅堂、天井等等, 整套建筑呈矩形格局, 漳州人称之“竹杆厝”, 如图1所示。漳州地处亚热带, 具有暑期长, 降雨多的地理气候特点, 人们就建造“五脚距”, 大大促进了地区商业经济的发展。竹篙厝和骑楼有机结合是漳州传统民居特别引人注目的建筑形式[2]。

2) 中庭护厝 (古大厝) 。漳州传统的建筑形式基本上是以方形院落为基本单元展开的。整个建筑布局结构以中厅为轴线, 左右对称地建有左、右厢房, 加上门屋组合成 (见图2) 。戴志坚 (2009) 对漳州民居的大厝样式进行了更加详细的解释和定义, 可以将四合院形式的“四点金”视为基本型[3], 所有房舍的正面均朝向中厅, 在这种基本的四合院布局的基础上, 采用纵深递进或左右递增护龙 (护厝) 的方法, 扩大其住宅。

3) 五凤楼。五凤楼是闽南传统居住建筑的一种重要类型之一, 平面布局形态上呈三面建筑一面围墙的三合院形式, 正房高度最高, 两侧厢房逐级跌落, 与山地轮廓结合较为紧密, 形态多变, 突出正房 (见图3) 。

4) 土楼, 顾名思义, 以土夯墙起楼也。这类楼屋的外形有多种多样, 如方形、圆形、长方形、多角形、半月形等, 除外环楼屋外, 尚可添置内环。一个土楼就是一个聚落, 是世界传统聚落典型案例 (见图4) 。

5) 堡寨, 也是漳州建筑中欣赏价值和研究价值很高的艺术珍品, 分布在漳浦等沿海县区, 多呈现为带有城墙的聚落。古时为防海寇山贼而倚险筑城建堡, 一座堡寨就是一个聚落, 聚落布局按照院落组合模式水平展开, 并遵循风水规则 (见图5) 。

3.2 建筑轮廓

3.2.1 屋顶特色要素 (见图6)

1) 人字屋面 (双坡屋面) 。漳州住宅建筑屋面多为硬山式和悬山式, 分为前后坡, 俗称“人字顶”, 通常前短后长, 呈不等坡状, 如猛虎弓足之雄姿。坡屋面很好地适应了闽南潮湿多雨的气候条件。

2) 弧形屋脊。漳州传统建筑屋脊多呈曲线形, 不同于其他地方, 尤其是北方建筑屋脊的平直做法, 这在整个建筑轮廓中显得非常突出, 富有地域特色。

3) 燕尾脊。“燕尾脊”又称为燕仔尾, 是漳州乃至闽南建筑特有的屋脊形式之一, 通常用于建筑的正房, 屋脊上面往往附加很多造型细腻、色彩斑斓的脊饰。

4) 圆枋脊。圆枋脊俗称“和尚头”, 又称马脊形、滚龙脊, 边带 (垂脊) 前后边带砌成马鞍式的造型, 通常在护厝或小平房采用。

3.2.2 墙身特色要素 (见图7)

1) 胭脂砖墙。漳州建筑外墙较多呈现出鲜明的红砖特征, 并且红砖表面带有深灰色斑纹, 体现出丰富的材料肌理, 俗称胭脂砖墙。胭脂砖墙是漳州乃至建筑闽南建筑的一大特色, 也是闽南红砖文化的主要体现。

2) 连续墙垛。漳州建筑的山墙往往为承重墙, 山墙突出于建筑的前脸, 在街道一侧形成有韵律的墙垛, 使得临街建筑富有明显的节奏和韵律感。

3) 砖石混砌。砖石混砌, 红色白色互相组合, 形成丰富的墙面肌理, 是漳州建筑墙面上的一大特色景观。

4) 骑楼。漳州的骑楼建筑体现出浓郁的乡土气息, 形态较为质朴。立面形态上, 漳州骑楼建筑屋顶部分大多采用了传统的坡屋面的构造做法, 墙身也基本采用传统木质墙面, 只是局部加进了一些外来的装饰构件, 往往呈现“中西并置”的特点。

5) 石墙裙。石墙裙石墙多采用白色条状花岗石砌筑, 部分建筑采用青石及蛮石砌筑, 闽南地区多石, 此种做法与闽南潮湿气候相适应, 石材墙裙成为建筑立面材质的一个重要特色表现。蛮石墙裙多用在山区传统民居建筑中。

3.3 建筑材料 (见图8)

1) 胭脂砖, 即闽南特有的表面带有黑色斑纹的红砖, 部分建筑注重砖墙面的肌理变化, 依靠砖的不同砌筑方法形成精致的墙面纹理。

2) 白石, 在漳州传统建筑中往往作为局部材料与砖一起使用, 多为花岗石材;与胭脂砖一起使用, 重点勾勒窗框、门框等边线, 以及店铺匾额, 或者作为墙裙主材料。

3) 夯土, 原料是以极其黏韧的黄土, 经反复翻锄发酵, 与等量的石灰、沙拌匀, 再掺入红糖、蛋清和糯米饭汤, 搅和成干湿适中, 制版不软塌的凝固状, 以墙模版筑, 中间加入片石为墙骨。

3.4 建筑色彩 (见图9)

1) 红白相间。漳州传统建筑色彩主要为红色和白色, 主要有2类色彩使用方案:一是红色为主调, 白色为装饰色, 多见于建筑临街面。二是白色为主调, 红色为装饰色, 相辅相成, 这种模式分布更为广阔。

2) 橘红屋面。漳州传统建筑屋面多呈现为红中带黄的橘红色, 与胭脂砖墙面共同形成独特的“闽南红”。在漳州西部山区的大部分地区, 也有使用青砖 (石) 以及黑瓦的情况, 呈现出灰色调子。

3.5 建筑装饰

漳州传统民居中的装饰是整个建筑中最具有魅力的精华部分, 体现了建筑所在时代人们的经济状况和审美情趣。

1) 中西合璧。由于漳州历史上对外交流频繁, 受海洋文化的影响, 带有中西合璧的风格, 主要体现在门窗形式与装饰、栏杆、线脚、匾额等方面。

2) 白石匾额。漳州传统商业建筑的店招大多以匾额上面题字的方式出现, 匾额材料多用白色石材。也有墙面白灰抹面然后上面题字的情况。

3) 多彩纹饰。这种纹饰的装饰部位大多位于屋脊、入口、窗楣等处, 以及檐下出挑斗拱处;装饰手法主要有瓷片剪贴、灰塑、石雕、彩绘、木雕等。

4 传统建筑风貌要素提炼

基于以上对漳州传统地域建筑风貌特色的分析, 提炼出共21种建筑特色要素 (见表1) 。在漳州建筑风貌塑造中, 建议以此为依据进行传承与创作, 通过模仿、简化、拼贴、重构、抽象等多种设计手法进行新闽南建筑的建设与创造, 传承具有独特地域风格的漳州闽南建筑。

5 结语

闽南传统建筑的特色量多且变化多样, 通常而言难以实现且未必需要进行一种简单要素提炼, 而论文由项目编制的需要尝试进行了总结与归纳。文中部分图文来自《漳州城市景观风貌规划》。

参考文献

【1】许初鸣.由中原走来向台海而去——独具特色的漳州传统民居[J].建筑, 2009 (12) :76-78.

【2】赵冲, 张鹰.漳州古城的传统住宅类型及其演变的考察[J].南方建筑, 2016 (2) :245-246.

上一篇:中达电子(江苏)有限公司、遂宁市福特机械电子学校下一篇:不贪为宝成语故事

本站热搜